切换到宽版
  • 3147阅读
  • 6回复

[自然地理]刘伯温预测池州的地理变迁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9-04-22
        相传当年刘伯温路经池州,曾对池州的地理变迁趋势作出过大胆的预言。当时,长江流经池州段地理非常复杂:江上有风仪洲、长安洲、泥洲将长江一分为四;江岸深凹进来,地势低洼,唯有妙因塔所居位置较高;上游尚有一乌沙洲,夹江称为乌沙夹。刘伯温预言道“五百年前满江游,五百年后楼上楼;雷打清溪塔(妙因塔的俗称),沙没乌沙夹。”这一预言果真兑现了。泥洲已与南岸连为一体,这里不仅楼房林立,还盖起了码头、客运站、工厂;妙因塔也确实遭过雷击,虽幸免未毁,但塔尖被击碎一块;乌沙洲也由当年的“孤岛”变成“半岛”。
     然而,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池州城四周环水,地势低洼,当时陆上通道仅有三条窄土埂。刘伯温预言道:“池州本是排形地(形似竹排),三条篾缆(指土埂)通池州。有朝一日篾缆断,池州变成烂泥州。”如今,贵池非但没成为“泥巴州”,而且成为一座初具规模、欣欣向荣的新城市。刘伯温千虑之中,失于对“人定胜天”这一伟大真理的认识。
[ 此帖被海棠血泪在2009-04-22 13:17重新编辑 ]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09-04-22
人定胜天是一种精神,不是什么真理。本处只讨论地理问题,如果想讨论政治或哲学还是到别的地方去吧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09-04-22
这并不是我的原创文章。只是本人觉的刘伯温的确和孔明一样是个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人。
只看该作者 3 发表于: 2009-04-25
大通又处于两水(长江、青通河)四县(铜陵、青阳、贵池、桐城)交汇交界处,有天然的良港,江中和悦洲更将大江分为内江与外江两条航道,加上九华山香火很旺,大通又是香客走水路朝九华的必经之处,结果,大通水上运输业包括仓储业迅速发展起来。明清之际多有文人唱其盛景。明代诗人何一葵的诗句“斜曛乱点千樯合,落照遥分万浆齐”,可为写照。到了晚清,曾国藩在和悦洲设“盐务招商局”后,大通市镇和港口发展掀起了又一个高潮。至清末民初,大通已与当时的安庆、芜湖、蚌埠齐名,并称“安芜蚌大”,为安徽四大商埠之一。1930年,仅和悦洲即拥有大小店铺500多家,居民3850余户,人口22414人,加上流动人口,有10万人。此时,大通发展进入鼎盛时期,成为“八省巨埠,江南重镇”。至此,铜陵几乎已经完成了由工矿业城镇向港口商贸城市的转型。但是,1938年日军入侵,所有这些,几乎在顷刻之间灰飞烟灭。日军的狂轰滥炸使古镇大通“市房仅存什一”,大小码头毁之殆尽,元气大伤,至今不复。曾经有三条石街、十条巷弄,被人誉为“小上海”的和悦洲也成了一片废墟。这实际上也是大通在历史上的又一次衰落。

 我们录下了一些口述历史的东西,其中一首民谣特别宿命——
五百年前一滩沙,
五百年后兴万家。
有朝一日风浪起,
大浪淘尽还是沙。
据说这是明朝朱元璋的军师刘伯温站在羊山矶上给大通和悦洲发布的预言,没想竟在我生活的时代兑现了。
我已开通博客http://blog.sina.com.cn/u/1222611437
只看该作者 4 发表于: 2009-04-25
铜陵是一座资源宝藏,同时,也是一方山水宠地。这实际上给我们提供了探索铜陵历史文化两个不同的视角。从文化发生学的角度看,地缘、山川、物产对一个城市区域文化的构建及走向影响甚巨。因此,研究铜陵城市文化,不能仅仅停留在铜的采掘、冶炼、铸器的历史上,还必须深入探讨铜陵在北倚长江、南谒九华佛国这样特殊地理环境下所演绎的史迹文脉。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开阔视野,避免陷入文化研究“单打一”的误区,在充分认识特色鲜明、铿锵豪迈的铜文化的同时,对铜陵在江南青山秀水之中的文化滋育、成长、演化,及其灵动熙丽、清幽高远、磅礴大气的另一面亦有足够的认识和了解。事实上,铜陵文化至少始终是在这两个层面上竞相争艳,并相互依存、补充、润色、不悖地向前发展的,这从两者同样丰厚的历史文化遗存可以看出。与古采矿遗址、大炼渣、商周青铜器一样,像五松山、羊山矶、鹊头山、临津驿等,同样是铜陵文化不可或缺与小视的要素构件,同样是我们这座城市千百年来流光溢彩、厚积薄发的强烈的文化符号,拂去岁月的尘埃,当今天我们再次释读它们时,依然会思绪激越,怦然心动。

  对羊山矶历史文化的探讨,应当视为铜陵城市文化的新自觉,是“寻找五松山”的继续和深入。关于羊山矶,我曾作过相当一段时间的关注,并写有《心仪羊山矶》一文。在我看来,羊山矶是铜陵历史文化一个充满神奇、极富看点,值得深究细探、静思默想的地方,不仅铜陵绮丽雄奇的自然山水在这里得到了展示,与青铜文化相伴随,与江南山水相亲和,与长江文化相辉映,铜陵恢宏、灵动、水盈、多样的文化特性也在这里得到了体现。透过这个点,我们完全可以创造一些条件,利用现代物质成果,弥补灿烂历史文化的现实缺憾,在城市历史文化的挖掘、传承、保护、开发方面有所具体实在的建树。

  

  羊山矶自然胜状与历史文化,气势磅礴,瑰丽厚重。概而述之,最突出的,是一个“奇”字。

  

  一曰奇形胜状。羊山矶,又称阳山矶、大通矶,由大小十三座山峦,连片而成,大、小矶峰似羊角耸立,绝壁危崖,临江雄峙。西承长江、夹江、青通三江来水,拢合集聚,吞波吐澜,顺势发力,以近乎垂直的角度,拐头北举,雄挥东去,在开合、挥举与吞吐之间显现出超凡的气度与势力。这种情形在长江整个流域极为罕见。据专家研究,长江从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孕育,流入世界最大的海洋太平洋,其间,千度索踪,万里踏勘,历尽险阻,在两个地方的遭遇尤为壮烈,一个是上游的攀枝花地区,一个是中下游的铜陵羊山矶一带。前者使长江河道变得异常蜿蜒曲折,后者如喉锁大江,硬使长江改变了流向。羊山矶是长江冲掘的最后一道关隘,冲过此隘,长江便一泻千里,骤然开阔,再也没有什么阻隔。奇特的形制,造就了羊山矶特殊的水文地位。羊山矶畔的大通,是长江干流自上而下最后一个具有系统观测资源的永久性水文站,为长江干流七大主要水文控制站点,担负着长江干流下游河段入海水情及泥沙观测重任。1922年,中国首次对长江干流流量进行观测便是在大通进行的。我国水利工程学术领域常用“大通流量”代替长江入海流量。同时,羊山矶水域处在长江受海洋潮汐影响的上边界(潮区界),海洋里大批在淡水产卵的鱼类,溯江而上,最远只能到达这一区域。这使得羊山矶水域的珍稀水产资源极为丰富,像鲥鱼、鱽鱼、江蟹都是闻名遐迩的江鲜极品。长江何以在此留下这般惊天手笔?又何以如此钟情厚馈这块水域?其中玄机,虽不得而知,但其神形异象已可窥见一斑。也许其身后默立着的巍峨“金山”———大铜官山是其最好的注脚。

  

  二曰奇矶雄关。羊山矶峻崖兀立,扼江踞津,在长江名矶中以险峻著称。史籍载其“地最险,挽纤极艰”,民间也留传“好船难过羊山矶”之说。狭窄的航道,湾陡湍急的江水,使羊山矶不仅成为长江航运重要的水上关隘,而且是历代兵家必争的军事要地。明嘉靖时,官府在此设“斥堠”,建有台、堞、亭、庙。清康熙时,池州知府李灿在此修筑石路,建“生生庵”,上设了望台,下置皮鼓,并配备有救生船与专业水手。如发现江上船只遇险,立即击鼓示警,停泊在矶窝内的船只便急驰施救。此后,先后有官府和乡绅不断在此修路、筑亭,供往来纤夫之用。清末,羊山矶成为清军江防要塞,清长江水师提标大通营把总驻守在矶上。清咸丰年间,太平军曾在此与湘军展开激战。自立军在大通起义时曾将作战指挥部设在生生庵。1911年,浔军将领黎宗岳进占大通,将炮兵连驻扎在其上。日军侵占铜陵后,在矶上建造炮台和观察哨。由于历年战乱,这些设施后均毁于兵火。

  

  三曰奇景秀色。奇异之地,必有非凡之景。羊山矶旧时即为“九华胜境”重要组成部分。据《九华山志》记载:“沿江各省,登九华山者,水道由大通入,羊山矶为第一站。”羊山矶的凉(羊)山塔作为九华一景入刻《东南第一大九华天台胜境全图》,其下不远的“大士阁”被赐名为“九华山头天门”,是香客朝晋九华必拜的第一座寺庙。羊山矶是观赏江景的好去处。矶上曾经建有“不波亭”,石柱木栏,四角翘檐,亭中置石桌石凳。据《半部草堂》记载:该亭“在矶上最高巅,绝山献临流,颇具伟观,亭为二级”,“左右林木荫茂,幽静多佳气,仍时为具有雅兴者,一瞻顾焉。”历代文人雅士均好在此观赏江景,吟诗作赋。宋代李纲,明代陶安,清代杜义然等都曾以羊山矶题写有诗作。陶安:“东岸矶头拥赤霞,西边洲渚老蒹葭。江流盘束如衣带,水急船迟日又斜。”杜义然:“返照澄江步晚霞,隔洲渔艇乱蒹葭。临流盼望行吟罢,归度林臬月上斜。”清末,大通名士毕子卿对不波亭进行修缮,将历代名人题咏羊山矶的诗画,刻于亭内石壁之上,并在亭柱上镌有赞美羊山矶美景的楹联:“羊山塔立亭亭,八景冠澜溪,几度登缘不解;鹊渚帆悬片片,两洲作屏障,今来喜冗水波平。”古镇大通曾有“澜溪八景”,羊山矶占有两席。一为“羊山塔影”,系指矶上的羊山塔(又名平安塔)。高十余米,为七级方形青砖石塔。塔顶六角高挑,覆以青灰筒瓦,底层四边敞开,每层均有门和石级,游人拾级而上,可俯览长江。每当晨霞、夕照时分,江花胜火,樯帆竞渡,塔影映江,美不胜收。另一景为“红庙钟声”,描述的是当时羊山矶上建有供奉三国名将关羽的关帝庙,庙为两进,前庭供弥勒和韦驮等神像,后进为正殿,设关公神座,中间为小院,两边系厢房。庙前有太平桥,左前侧有红庙,内置三官殿、藏经阁等。每日晨钟暮鼓,梵音弥绕,香客如织。

  

  四曰奇闻异趣。民间有很多有关羊山矶及其附近沙洲的传说,这些故事虽于史无据,不足为信,却也增色添趣,使羊山矶显得更加神奇。相传,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与羊山矶曾有一段奇异的因缘。朱元璋在起兵之初,屡遭危难。一日,为躲避元军追击,与军师刘伯温逃到羊山矶。在矶顶的无名凉亭内,朱元璋望着横亘在眼前波涛汹涌、浪花飞溅的江水,万念俱毁,意欲投江,刘伯温百般劝其莫失宏图大志。就在这瞬息之间,江面突然变得风平浪静,先前波诡云谲的危局,一下子变成了一片温婉阳光,朱元璋大喜过望,以为吉兆,立刻精神大振,欣然为凉亭题写“不波亭”匾额。刘伯温亦被江中状似荷叶的沙洲所吸引,感慨万千,预言“五百年前一滩沙,五百年后发万家”,并题写在不波亭的柱子上。从此,不波亭名声大噪。

  羊山矶状若长江之瓶颈,上游大量泥沙借助水流的作用在此聚散,在其上下分别形成了荷叶、铁板、曹韩、白沙诸洲,这些沙洲与羊山矶互为依望,应视为羊山矶景区的组成部分,民间有关传说也是可资添趣的材料。相传,当年地藏王菩萨在开辟九华道场前,曾遍访江北诸山,未果。在从桐城  山渡江前往九华山时,不经意踩断一根荷叶梗,荷叶顺流而下,漂到羊山矶的上游大通江面,便扎下根来,长成了一块荷叶状的沙洲,取名荷叶洲。后来,民间传言,江中“荷叶”,根不深,叶难稳,不日必随波而去。洲上的百姓整日慌恐不安。一日,洲上来了一位老道,百姓忙求良策。老道手抖拂尘,指着紧连荷叶洲的另一个小沙洲“贴补洲”说,此洲应改名“铁板洲”,并吟诗道:“荷叶水上漂,根茎未因牢,铁板结良伴,万世不动摇。”从此,铁板洲便流传开来,人心也得以安定。后来,荷叶洲发展迅速,至清代已成为长江沿线重要的港口与商埠,清长江水师提督彭玉麟为调谐乡邻和商界纠纷,取“和颜悦色”之意,改荷叶洲为“和悦洲”。羊山矶下游的老洲,古为曹韩、白沙两洲,每逢江水退落之际,洲头便呈现漫无边际的沙滩,洲头沙滩若呈圆形状散射,为百年一遇的胜景。民间流传“沙咀圆,状元出”之说。清乾隆《铜陵县志》:“昔传罗隐有‘曹韩沙咀圆,铜陵出状元’之纤。后人于水涸之际,视沙嘴形圆,邑必有登第者”。

  

  五曰奇事名剧。公元970年,在羊山矶畔发生了一件至今仍是匪夷所思的奇事。当时,南唐偏安江南,凭借长江天堑与江北的宋对峙。池州书生樊若水怀才不遇,心生不满,逐谋北归。在羊山矶江面,以渔钩为名,用篾绳作尺,暗自测得江宽仅“六百丈”,继而向宋太祖进言“江南可取状”,并献“浮梁济师”之策。宋太祖依其计,命造黄黑龙舡数千艘,渡江如履平地,南唐因此而亡。此事被史书称为“奇计”。后来铜陵籍著名诗人、剧作家佘翘依此创作了《量江记》,成为戏曲文坛千古流芳的名剧。《量江记》共三十折,不仅讲述了历史上樊若水以奇谋助宋灭南唐之事,还穿插了其与在江南受难之母妻团圆的情节。剧情曲折生动,构思巧妙,悬念跌宕,具有极高的艺术造诣。明代大戏剧家冯梦龙对其评价甚高,认为“量江事奇,聿云(佘翘字聿云)氏才情更奇”,称赞《量江记》可与汤显祖的“临川四梦”相媲美。明代著名戏曲理论家吕天成在《曲品》中评价《量江记》:“奇,全守韵律,而词调俱工,一胜百矣”。

  

  滚滚长江东逝水,岿然雄矶镇中流。烟波飞掩千古事,一朝破浪世叹惊。自然以其无比的伟力在这里镌刻出骇俗神工,先民以其不息的自强与坚韧在这里铸写着辉煌。羊山矶的自然禀赋与人文积淀实在是独特而又深厚,绝非几个“奇”字所能尽述,对于羊山矶历史文化的探思,也绝非仅仅是为了明晰细究某个史迹遗址。其深刻的文化意义在于,通过此类的提示与探讨,多维度众侧面地认识铜陵城市文化那些被忽略却是固有的极具价值的素质与特性,从而为我们更加深入全面的审视与探究铜陵城市文化,提供视野启示与方向指引。羊山矶,是一道雄奇而不失秀丽,苍桑而富于灵动的水上关隘,是一方壮远辽阔、意趣幽浓、底蕴深厚的文化沃土,今天的人们面对这一墟废址寂的雄矶,除了心仪景仰,旷古沉思之外,还应当尽力去做些什么?
我已开通博客http://blog.sina.com.cn/u/1222611437
只看该作者 5 发表于: 2009-04-25
有意思,真好玩!
只看该作者 6 发表于: 2009-05-10
回 1楼(海棠血泪) 的帖子
说得好,这才是真理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