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解放后这些政府驻地迁移,绝大多数都是自然和经济原因。
以前看过一些回忆六七十年代在西藏阿里地区工作的文章。阿里地区党政军机构最初驻噶大克(即噶尔雅沙)、1960年迁驻噶尔昆沙(噶尔新村)、1966年迁驻狮泉河。这些折腾的原因就是因为“燃料”问题,特别是冬季取暖!
解放前的阿里地区,地广人稀、旧政权的行政人员很少,靠牛粪就能解决燃料问题。但来了几千上万党政军及交通公路邮电等事业人员,这就不好办了。从喀什往阿里汽车运输煤炭,成本极高。迁驻狮泉河后,几年就把森格藏布(即狮泉河)河滩几百平方公里的红柳林砍伐光了。
从中央到(新疆)自治区、军区都很关注阿里的燃料问题。七十年代优先搞了太阳能、地热、小水电、门土小煤矿等各种试点。直到解决厚达180米的鹅卵石地层漏水,建起了狮泉河水电站(年发电量2000万千瓦时)才从根本上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