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考古资料记载,上古时,陇西气候温暖湿润,河流湖泊广布,森林草木茂密,野生动物遍地.旧石器时代,陇西就有先民活动.新石器时代,陇西大部被森林覆盖,人们以畜牧狩猎为主要生产方式,并不断扩大活动区域,走出山地,活动在渭河、西河、科羊河两岸和南北浅山区。当时的诗歌也描写"车马回狩"事。1974年出土的石石奔、石等文物表明,远在距今5000-6000年的仰韶文化时期,我先民就开始了原始的农业,进入母系氏族社会,生产、生活工具逐渐增多,陶器细致、石器磨光、鼎器精细。1978年发掘的堡子坪遗址大量的陶器进一步证明,马家窑、齐家文化时期,陇西先民已进入父系氏族社会,进入定居农业的梨耕期,农业成为主要生产活动,人们不仅沿渭河及其主要支流居住,而且逐渐扩大了活动区域,在远离渭河及其支流的山区,旱川区建筑村落,家畜的饲养和谷物质种植都有一定的发展,创造了灿烂的粟作农业文化。商周秦汉,是陇西经济、政治发展的重要奠基时代,周秦部族的早期发展,促进了民族的进一步融合,在陇西各族先民的共同努力下,西周先秦时代发展了渭河流域的农业,进而使陇西成为沟通中原关中与西域的重要通衢。1963年西河滩西周遗址发展的房屋、窑穴、窑址、墓葬和井,雄辩地证明了西周时期陇西已是典型的农业经济社会,并已进入奴隶制社会。郡县制之创立与长城的修筑当是我国政治经济及社会文化中有着极其深远的两个重大事件。秦昭王二十七年,西起临洮,经甘肃东部修筑长城,史称战国秦长城,途经我县。今福星乡秦长城遗址即建于当时。秦昭王三十五年,秦“宣太后诱杀义渠王于甘泉宫,因起兵杀之”,始置陇西郡。近1000年今陇西境先后置襄武、首阳、兰干、中陶等县,分属陇西、天水、南安郡辖,并移陇西、金城二郡治于襄武。唐太宗贞观十四年(公元640年)上柱国越国公镇守陇右驻襄武,顺山川地势,以四隅为四正,始筑今县城,为全国城池之特例。仁寿山十方禅院亦建于唐代。丝绸之路开通,僧侣商贾络绎不绝。张骞出使西域、炀帝西巡、文成公主入藏联姻皆途经陇西。宋元明清时期,为陇西历史发展的鼎盛时期,一度成为甘肃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中心和西陲重镇。
陇西建置历史悠久。
春秋时,渭首之豸原戎牧居在今陇西地带。公元前384年,秦献公兵临渭首,灭狄、豸原戎。公元前272年秦始设陇西郡,陇西郡因在陇山(今六盘山)以西而得名。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分全国为36郡,陇西为其中一郡。汉初在今陇西县境置襄武、首阳二县、始有建制。后又置豸原道、兰干,四县并存,分属陇西、天水二郡。东汉后期,羌戎起义,移金城、陇西二郡治襄武,一度为二郡的政治、军事中心。 公元188年,南安郡治豸原道,陇西境襄武、首阳、豸原道、中陶四县并存,由陇西、南安二郡分辖。三国初,又移陇西郡治襄武。从此陇西便成为历代郡、州、府治所在之西陲要镇。公元590年(隋文帝开皇十年),改武阳县为陇西县,县名沿用于今。唐置渭州,宋设通远军,金立巩昌府和陕西路巩昌总帅府,元改为巩昌路便宜都总帅府,先后属四川行省和陕西行省,巩昌路辖5府27州(含今兰州市和四川、陕西省部分地区)。明清二代,多派要员坐镇陇西,明洮岷兵 备道道尹、茶院行台、都察院行台、分守陇右道道尹、巩昌府府尹、巩昌卫指挥使;清陕西西路布政使、巩昌布政使、巩昌府知府等均驻陇西。陕、甘分省后,甘肃巡抚也曾驻节,成为甘肃最早的省会和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