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3358阅读
  • 11回复

[每周一府]每周一府(231):叙州府(宜宾)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7-05-28
叙州府:要,冲,繁,难。隶永宁道。明,府。顺治初,因明制,领县十。旋改高州为高县。雍正六年,改贵州永宁县来属,又裁马湖府,以所辖屏山来隶。八年,复以永宁往属叙永厅。乾隆二十六年,置雷波厅。二十九年,置马边厅。西北距省治七百九十里。广五百九十里,袤三百七十五里。北极高二十八度三十八分。京师偏西十一度四十三分。领厅二,县十一,土司四。

宜宾冲,繁,难。倚。西:天仓、硃提。南:七星。西南:大小黎山。大江在县东北,一名汶江,亦名都江,自犍为入,东南流,入南溪。马湖江一名泸水,即金沙江,自屏山入,迳县南,又东与大江合。石门江,俗呼横江,又名小江,自庆符入,至城西南,又东北合马湖江。北:涪溪、苏溪俱入大江。东:二郎关。

庆符简。府南少东百二十里。南:石门、兴庆。东:迎祥山。石门江上流曰纹溪,源出云南乌蒙,南广水即古符黑水,自高县入,俱东北流,迳城西,并入宜宾。

富顺冲,繁,难。府东北二百四十里。西:凌云、玛瑙。东:禄来、桂子。北:朝阳。西南:虎头山。沱江一名金川,又名釜川,自内江入,迳城东,东南流入泸州。荣溪自荣县入,鼇溪源出县东马鞍山,俱入沱江。县丞二,驻邓井关、自流井。

南溪冲。府东百十里。南:琴山、可庐。西:平盖。北:瑞云。东:龙腾山。大江自宜宾入,迳城南,又东入江安。西北:福溪亦名服溪,亦自宜宾入,南流入大江。僰溪与九盘溪合流至城东入江。一驿:龙腾。

长宁简。府东南百四十里。东:牛心。南:棫山、越王山。北:宝屏、龙瓘。东西二溪与冷水溪俱至县东北淯井合流为淯溪,一名三江口。又东北至武宁砦,为武宁溪,又东北至安宁砦,为安宁溪,又东北至江安入大江。

高简。府西南百五十里。南:阁梯。北:连珠。东南:七宝。西南:腾山。宋江自云南镇雄入,北流,迳筠连东,分五道,北至平寨,迳城东而北。梅岭溪自筠连入,至城北合宋江,又北入庆符。

筠连简。府西南二百五十里。南:暮春、黄牛。西:学士。东:景阳山。定川溪有二源,一出乌蒙黑桃湾,一出云南镇雄羊落沟,合流迳城西,又北入高县,为梅岭溪。

珙简。府南少东二百里。北:麒麟、芙蓉。西:虎牢。西北:梅得山。珙溪一名落浦河,迳县西南,折而东北入长宁,合淯溪。

兴文简。府东南百八十里。东:摩旗。东南:文印山。南:南寿山。水车河一名三渡河,源出故建武城山谷中,至县东北,又西流,经梅岭堡入长宁,注氵育溪。

隆昌冲,难。府东北二百七十里。北:道观山。南:回龙山、玉蟾山。沱江自内江入,迳城西南入泸州。小溪一名隆桥河,在县东,自内江、荣昌二县山溪水合流而成,东南流,亦入泸州。

屏山简。府西南二百二十里。西:镜山。东:书楼。东北:赤崖。西南:小悍山。马湖江一名泸水,即金沙江,自云南昭通入。东北迳蛮夷、平夷二土司界,又东北迳城南,又东入宜宾,与大江合。泥溪、什噶溪、大鹿溪并入马湖江。巡司驻石角营。

马边厅 冲,繁。府西六百里。本屏山地,初为马边营,乾隆二十九年改厅。东:烟遮山。南:大池山。北:龙泉山。东南:金凤山。清水溪一名新镇河,源出凉山蛮界,迳厅南,折北转东,过沐川司入犍为。

雷波厅 繁。府西南五百七十里。本屏山地,名雷波乡。康熙初置长官司。雍正六年改雷波卫。乾隆二十六年升厅。东:贝海。西:龙头。北:雷番。西北:宝纛山。金沙江自云南昭通入,迳厅南,东北流,入屏山。南石城河,西南秦沙河,并源出蛮界,东流注金沙江。北马湖,为黄种、芭蕉二溪上流。西南:神龙关。

蛮夷长官司隶屏山。在县西南,旧属马湖府。雍正五年改属。东:大鹿山。西:什噶溪。
沐川长官司隶屏山。在县西北。东:青孤山。南:沐溪,东流入犍为界。
泥溪长官司隶屏山。在县西,元至元十三年,与马湖路同置。明改县,移司于此。仍明旧。
平夷长官司隶屏山。在县西。西北:隆马崖山。马湖江自云南昭通入,又南有大纹溪。
[ 此帖被北极星在2009-03-18 17:58重新编辑 ]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07-05-28
宜宾历史悠久,在距今4万年时,宜宾市境内已有人类生存。五六千年前,原始农耕已有发展,出现了氏族部落。先秦时,主体居民为僰人。有说战国时秦灭蜀(前316年)后,已属蜀郡;史籍则载系战国后期(前250年左右)李冰通僰后方纳入蜀郡范畴。宜宾始置之县级政权僰道有说建于秦、有说建于西汉。僰道设县后,今市境大部已纳入其范围。汉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年) 僰道县属犍为郡,至汉昭帝始元元年(前86年),犍为郡移治僰道,今宜宾城已成为郡、县同治之所。历西汉、东汉,今市境大部均在犍为郡僰道县境内。西晋永嘉五年(302年)后,犍为郡、僰道县短期荒废,僚人大批入蜀,占据今市境各地。梁武帝大同十年(544年),先铁讨定占据此地的“夷僚”,于今宜宾城设戎州。北周时,宜宾城戎州仍置,另新设外江县。至隋,外江县复名僰道县,直到北宋政和四年(1114年)戎州改称叙州,僰道县方改为宜宾县。由隋至清,今市境除江安县、屏山县曾分属泸州及越郡、马湖路、马湖府外,大部属犍为郡、戎州、南溪郡、叙州、叙州路、叙州府。民国元年(1912年),仍保留叙州府,民国2年止,今市属区县属四川省下川南道。民国18年后废道,各县直属四川省。民国24年6月,推行行政督察区制,四川省分为18个行政督察区,第六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设于宜宾,辖有除屏山县(时属第五行政督察区)外的今市属各区县地。1949年12月11日宜宾解放。1950年1月设川南行署区宜宾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同年11月改称宜宾区专员公署。1952年9月,为四川省宜宾区专员公署。1954年称宜宾专员公署。
    1957年3月,屏山县由乐山专区划入宜宾专区,至此,今市属10区县地域已归属宜宾版图。1960年7月,泸州专区并入宜宾专区,四川省宜宾专员公署辖有2市16县。1978年4月,宜宾专员公署改称为宜宾地区行政公署;同时,隆昌县由宜宾地区划归内江地区。1983年3月,富顺县由宜宾地区划归自贡市。同年6月,宜宾地区、泸州市分设,原泸州专区所辖市、县陆续划出,至1985年5月,宜宾地区行署辖有1市9县。1996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宜宾地区,改设四川省辖宜宾市,1997年2月,宜宾市人民政府成立。宜宾市辖有1区9县,至2004年辖地相沿未再变易。
[ 此贴被爱在战国在2007-05-29 09:22重新编辑 ]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07-05-28
高县境汉为南广县地。自唐以后,均因山川险峻而以“高”字命名。据《郡县释名》四川卷下载:高县“治南有眺远山,即云崇冈,其峰最高,登之则四远皆可眺望。旧志所谓崇峦崄者此也,县之名高以是。”唐置羁康高州。元置高州。明洪武五年(1372年)降州为县,正德中复为州,清顺治初年又改为县。1960年将原庆符县并入。先后隶属于叙州府、下川南道、永宁道、四川省第六行政督察区、宜宾专区、宜宾地区。

2001年12月17日,经国务院批准,民政部以民发[2001]349号文批复,同意高县政府驻地由文江镇迁至庆符镇。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3 发表于: 2007-05-28
东汉章帝时期(76一88),在今富顺、邓关地区,开凿成功一批盐井。其中一口位于今富顺县城西南,以其出盐最多;收获厚利,被名为“富世盐井”。南北朝时期,在今贡井地区又凿成了以“大公井”为代表的一批盐井。随着盐业的发展和经济的繁荣,到北周武帝时(561~578),因富世盐井而置富世县,并在大公井所在地置公井镇。富世县到唐贞观二十三年(649),因避太宗讳改名富义县。宋代升为富义监,后因避宋太宗讳,改为富顺监。元代曾升为富顺州。明代降为富顺县。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4 发表于: 2007-05-28
南溪县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南北朝梁设南广县,隋仁寿初年(601-604年)因避太子杨广讳,改为南溪县至今。县初治今宜宾市翠屏区李庄镇北岸(涪溪口至桂轮场)。唐乾符二年(875年),在仙源坝筑奋戎城(今南溪镇)。宋乾德(963-969年)中,迁治奋戎城。南溪建县前,隶属犍为郡僰道县。梁时属戎州六同郡。隋开皇(581-600年)初废六同郡,直属戎州。隋大业初年(604-617年),属犍为郡。唐武德元年(618年),属戎州。唐天宝元年(742年),属南溪郡。唐乾元元年(758年),复属戎州。宋乾道六年(1170年),属叙州。元至元十八年(1281年),隶于叙州路。明清时,属叙州府。1913年,废叙州府,隶于川南道分巡。1914年,隶于永宁道分巡。1929年撤永宁道,直属四川省。1935年至1949年,属第六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1949年12月7日南溪县解放,1950年,南溪县属宜宾专区专员公署。1954年,属宜宾专员公署。1978-1997年,属宜宾地区行政公署。1997年撤地设市以来,隶属宜宾市管辖。

1500年以来,南溪县涌现出许许多多耀眼的名人。诸如明代的侯良柱;清代的包宽;以“书法名噪于遐尔,而画尤工绝”的“包体字”创造者包弼臣;五粮液鼻祖邓子均;无产阶级革命家朱德和孙炳文烈士等。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5 发表于: 2007-05-28
长宁县境建置,始自唐初置羁縻长宁州、育州,宋建长宁军,元改军为州,明洪武五年(1372)分置长宁、安宁两县,七年安宁县并入长宁县,县名沿袭至今。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6 发表于: 2007-05-28
珙县位于宜宾市南部,东与长宁,兴文县毗邻,南与云南威信县接壤,西与筠连、高县边界,北靠高县,秦及汉初即为“西南夷服地”,元末设珙州,明洪武四年改州为县,名珙县,沿袭至今。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7 发表于: 2007-05-28
今兴文县境从古代至明万历年间一直是我国西南地区以僰人为主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明代中后期是僰人与明朝争夺的前缘地区。
据史料记载:兴文古为夜郎及其旁小邑地;汉为南广县地;东晋时又为成汉李特引僚人入蜀之必径。梁朝,兴文境内为乌蛮与僚人杂居之地。唐代,于高宗仪凤二年(公元677年)置羁縻归来州;后为大坝都掌人地。
元世祖至元二十二年(公元1285年)置戎州。明太祖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降戎州为戎县,神宗万历二年(公元1574年)明王朝围剿都掌人的九丝战事平息,取“偃武修文”之义,改戎县为兴文县,清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置古宋县,1958年废。1983年,叙永县所属古宋、大坝、共乐划归兴文,行政区划调整后,县治所于1985年移驻中城镇。
在漫长的封建历史时期,该地区民族冲突和反抗压迫的斗争异常激烈。北宋至明万历初年,僰人的反抗起义不断,宋、明王朝对都掌人的征剿镇压就有12次之多,最大一次用兵达18万人。僰王山、凌霄城、九丝山等都是都掌人长期坚守的重要据点。九丝山是僰人最重要的王城,九丝一战,僰人惨遭屠戮,从此消失,成为千古不解之谜。故境内僰人遗迹甚多。其它还有:清中叶,云南李永和、蓝朝鼎起义军曾联合入川的太平军石达开部在境内开展反清斗争,清末,县人追随孙中山先生参加辛亥革命,开展保路运动并一举夺取清王朝的县政权。革命时期,兴文人民在共产党领导下组织游击队,与国民党政权进行顽强的斗争。红军长征路过兴文,组建川南特委和川南游击队,在兴文及附近一带与国民党军队和地方武装英勇战斗,留下了许多革命遗迹。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8 发表于: 2007-05-28
明洪武元年(1368年),在今泸县 富顺 荣昌三县接壤处设置了 隆桥驿,划归今重庆市荣昌县管辖。
      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改属富顺县。
      明嘉靖四十五年,四川巡抚谭纶以驿界泸县、 荣昌、 富顺县诸境地里辽广,山涧险阻,历为盗贼潜匿踪迹,奏请割三县交错地在隆桥驿置县,于夏历十二月壬辰初获准。隆庆元年(1567年)析泸县2里、荣昌4里 、富顺14里置隆昌县,以隆桥驿为城址。隆昌县名由来主要是政治因素为寓兴隆昌盛。
    隆昌在隆庆元年至清嘉庆六年(1567--1801)属叙州府。
    清嘉庆七年(1802年)推行道制,隆昌属川南永守道(1908年改称下川道)叙州府。
    民国元年废道制。隆昌属叙州府。
    次年废省改道,同时废府 州 厅,隆昌直属下川南道(次年名永宁道)。
    民国17年,国民政府组地方行政组织,以县为基本单位,隆昌直属四川省政府。
    民国24年,四川省划为18个行政督察区及西康督察区,隆昌属第七行政督察区,至1949年无异。
    1949年12月5日隆昌解放,12月18日成立隆昌县人民政府,属泸州专区。
    1952年1月泸州专区改为隆昌专区,专署移驻隆昌县城;
      1952年12月20日,隆昌专区改为泸州专区。
    1960年7月泸州专区撤销,隆昌属宜宾专区。
    1968年专区改为地区,隆昌属宜宾地区。
    1978年4月隆昌改属内江地区;
    1985年6月内江地区改为内江市,隆昌属内江市管辖至今。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9 发表于: 2007-05-28
屏山县东有宝屏山,山如屏障,县以此名。屏山县在汉、晋时先后属键为郡、越崇郡。唐代属戎州都督府。宋属叙州,通称马湖部。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置马湖路总管府,治所涪口,即今新市镇;元大德四年(1300年)迁至今屏山镇,下辖6个长官司。明洪武四年(1371年)改为马湖府。明万历十七年(1589年)置屏山县,隶于马湖府。清雍正五年(1727年)撤马湖府,屏山县属叙州府。民国元年以后,属永宁道。民国24年(1935年)属四川省第五行政督察区,后为乐山专区。1956年后改属宜宾地区。现属宜宾市。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10 发表于: 2007-05-28
对马边的得名,民国时期的报刊有两种说法:一种是民国24年重庆中国银行调查组在《川边季刊》上发表的《马边调查》称:“本县在雷波县马湖之旁,故得名马边。,,另一种说法在民国35年10月25日乐山《立言报》发表的《马边轮廓》称:“马边大概是因为这一带过去曾属于马湖路。马边是马湖腹地边境的缘故吧!”民间流传的,后人著述引的,皆系前者。而后一种说法几致湮没。

  马边县志办公室同人详加考证认为:“马边因在马湖之旁而得名”之说,经不起推敲,马湖附近的县有雷波、沐川、屏山、永善、绥江、马边。与湖距离近者为雷波、永善,远者为马边。近者未得名而远者得名,于理不合。“马边是马湖路腹地边境的缘故”而得名,则较符合实际。从文献上看,马边之名首次出现于万历二十年(1592年)。马边,这是居于明马湖府治(今屏山县城)的官员对所属边远地带的泛称。当时马湖府的边远地带——马边,既包括现今马边县,又不仅限于马边县,还包括雷波、沐川西部乃至美姑一带。曾任马湖府知府的尹廷俊在万历二十年撰写的《建新乡镇碑文》说:“万历戊子,马边夷腻乃(今美姑)黄螂(今雷波黄螂)叛……”这就是说现今的雷波美姑也在“马边”——马湖府边远地带的大范围内。

  尹文又说:“己丑春,夷得荡平,寻议善后,疏上报,可增设马湖安边厅,建城赖因乡,御名新乡镇”。随着设厅、建城、赐名,今马边县城遂成马湖府边远地带的中心。原来“马边”即“马湖府边远地带”的内涵便逐步向这个中心缩小和集中。渐渐地,新乡镇及周围的地方,就逐步垄断了本来泛称的“马边”之名了。其实“马湖安边厅”的简称也正好是“马边”。

  明崇祯五年(1632年),张颐南以“马边营体统指挥”名义撰《新镌捍边复地叙夷安民碑记》称:“上请戎部,题以都统指挥体统署守马边。按马边于属为边徼之末。”从作者“署职”、“命题”、“述文”中三度提到的“马边”,有两重意义:一是马边为边徼之末,有马湖府边远地带的含义,他捍的边,复的地,正是这一大片;二是“马边营”、“署守”的“马边”,既有这一大片。又有马湖安边厅城这个点,两者结合,反映了“马边”的概念有个从面向点周围逐步缩小、集中的过程。

  清朝,马湖安边厅随明朝的灭亡而消失,但马边之名已固定在马湖安边厅周围。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就以俗成之名的马边,直接作为建厅的称谓。

  但是,马边的得名,同马湖(今雷波县内的一个内陆湖)有间接关系。因马边的母体马湖府确同马湖有关。马湖府脱胎于马湖路。《元史•地理志》说:“马湖路……汉唐下名马湖部,宋时蛮主屯湖内。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内附后,立总管府,迁于夷都溪口”。可见,马湖路确因马湖而得名。元大德十一年(1307年),马湖路治才从马湖附近迁到今屏山县城,而路府名一直未改。路以湖名,府为路变,厅为府生。作为马湖路(府)一部分(边远部分)的马边其得名与马湖府有间接关系。


二,建置沿革之设治前

  周朝春秋战国时期,今四川地区由蜀与巴两支部族建立蜀与巴两个奴隶制国家,其疆域:“蜀地东接于巴,南接于越,北与秦分,西奄峨蟠”。蜀王杜字“以南中(今滇北)为园苑”。(《华阳国志•蜀志》)巴国则“东至鱼复、西至焚道,北接汉中,西接黔涪”(《华阳国志•巴志》)今马边在焚道之西,越与南中之北,当属蜀国范围,位其南。秦惠王九年(前316年),秦灭巴蜀。后行郡县制,将蜀巴二国更名为蜀巴二郡。蜀郡在今乐山处建南安县,在今宜宾处建焚道县。马边分属这两县。

  汉承秦制。汉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年),唐蒙通西南夷,析巴蜀二郡南部建犍为郡,稍后,汉析蜀郡西南部建越西郡。犍为郡辖十二县,含原蜀郡的南安、焚道二县,越西郡辖十四县,其中在今美姑县境建卑水县。现马边地区位于当时犍为、越西两郡,南安、焚道、卑水三县的结合部。处于马边河水系中下游的马边北中部和沐川县属南安县管辖。处于马边河上游的马边西南部属卑水县所辖。处于金沙江水系的马边东部属焚道县管辖。蜀汉,黄茅岗山脉以东的小凉山地区新设三县,即在今屏山县新市镇处建安上县,在雷波县黄螂处建马湖县,在今马边县境建新道县。汉制“邑有蛮夷日道”(《汉书•百官公卿表上》)。新道县为土著民族和汉族移民的杂居区。这三县归越西郡“遥领”。新道是犍为越西两郡的重要通道。建兴三年(225年)诸葛亮南征,在焚道分兵后,亲自率主力溯金沙江抵安上登岸,就经新道抵越西(今西昌)围叟帅高定。

  西晋惠帝永安元年(304年),整个四川“半为僚据”,焚道南安亦为“夷僚所侵”,越西也成“僚郡”。马边亦“没为夷僚”。僚人所据之处都有各不相属的部落政权。

  隋唐宋王朝对少数民族实行羁縻州统治,“即其部落列置州县,其大者为都督府,以其首领为都督、刺史,皆得世袭,虽贡赋版籍不上户,然声教所暨,皆边州都督、都护所领”。(《新唐书地理志》)于此,在小凉山区建立马湖部,辖殷、驯、骋、浪四个羁縻州。马边属于其中的驯骋两州地。唐初,马湖部彝族首领董嘉庆被唐朝廷封为归义郡王。宋代,四州演变为三十七部,仍总称马湖部,彝族首领董春惜自称三十七部王子。马湖部在唐时隶于西川剑南道戎州府,宋时属梓州路叙州府,成为叙州三路蛮(马湖、横江、南广)之一。而马边西部,则属于另一个彝族虚恨部所辖。虚恨部主要居住在美姑、峨边这一带,唐时属南诏国,宋时属大理国。与此同时,中央王朝在今址建犍为县,隶属嘉州。随着汉族移民再度沿马边河向纵深开发,犍为县一直把马边的汉族人居住区视为其辖区。北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年),犍为县官员先后在马边河畔建赖因寨(今县城处)和荣丁寨。这两个汉族寨连同沐川寨、利店寨、笼篷寨合称犍为五寨,受成都府嘉定州犍为县管辖。宋代马边的归属又呈现错综复杂的情况:嘉州犍为县只管几个汉族寨;而散居山野的彝族部落片,则为叙州府所领;西南高山区则为大理国的虚恨部落所据。  元朝统一全国,创行省制,建四川行中书省。行省下为路(府)、州、县几个层次。在民族地区、则变羁縻制为土司制,在省与路之间设置宣尉司或宣抚司。以。。掌军民之务,分道以总郡县”。据此,在川南一带建立叙南等处蛮夷宣抚司。在这之下,变马湖部落为马湖路,路率泥溪(今屏山)、蛮夷(今屏山新市镇)、平夷(今云南绥江县)、夷都(今屏山中都)、雷波、沐川六个长官司。至元二十五年(1298年),元朝把赖因、荣丁、利店、沐川、笼篷五寨划归马湖路。至此,马边隶属于叙南等处宣抚司马湖路沐川长官司。宣抚司流土官并置,路和长官司两级均由彝族首领担任土官,世袭。

  明朝承袭元朝土司制度,四川行中书省更名为四川承宣布政使司,简称行省或布政司。撤叙南等处宣抚司一级政区。马湖路更名为马湖府;府下,夷都长官司并入沐川长官司,平夷长官司并入蛮夷长官司。马边在明朝领属线索为:四川布政使司一马湖府一沐川长官司~赖因乡和荣丁乡。

  明弘治八年(1495年),进行“改土归流”,在马湖府废除土著世袭知府,派汉族官员担任可以轮换的流官——知府。但长官司仍为土著世袭。元明土流并置,彝汉结合的政权建制,适应了马湖地区彝汉族杂居的情况:“边职之汉夷并设,实番蛮杂处,非兼土司不能联属也”(建昌兵备道邓昌贵语)。

三,建置沿革之设治后

  明万历十七年(1589年),雷波杨九乍、黄螂安兴、腻乃(今美姑一带)撒假三个彝族诺伙家支对赖因、荣丁、烟峰等处进行掠夺骚扰,被平定。明朝廷遂“增设马湖安边厅,建城赖因乡,御名新乡镇”(《马边厅志略卷五•建新乡城碑记》),并派四品官员担个彝安边员担任安边厅同知。从此,今马边县地属安边厅,与沐川长官司脱离隶属关系,但仍为马湖府所辖。随着新乡镇和烟峰两地建城,又建军事组织“马边营”,列兵二千,设守备。马边之名由此出。
  清初,留马边营裁安边厅同知。雍正五年(1727年),清朝将马湖府并入叙州府。居马湖府治的屏山县(仍为明万历十七年所建)管理马湖府地,马边遂属叙州府屏山县。屏山县在马边建立菠坝、川秧、上溪、下溪四个乡。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外地汉族移民日增,垦殖事业发展。四川总督阿尔泰奏请朝廷从屏山分设马边厅,直属叙州府,并从富顺调出“督捕理民i匝判’’移住马边,颁发关防。嘉庆十三年(1808年),改派同知主政。全厅设九乡,以汉族官员主持。在彝族聚居区设九个土百户,由四川省提督衙门发给号纸(委任状),由彝族头人担任土目,皆世袭。
  民国元年(1912年)废府建道,把四川划分为川西、22 Jlli南、下川南、JIIZ、川东、边东、边西七道。以省统道,以道统县。马边厅属于下川南道(道治今泸州市)。民国3年(1914年),又将下川南道更名为永宁道,领县25;马边厅亦更名为马边县。后,四川各路军阀连年混战,备据防区,道已名存实亡。民国l7年(1928年)正式裁道。  民国元年至23年(1912年至l934年),各路军阀在本防区内总揽民政、财政、教育、
建设大权,进行征兵、征粮、征税。名有省,实不能充分行使权力。民国5年(1916年)蔡锷反袁起义后,滇.EX JIl,马边为滇军防区的一部分。民国9年(1920年),滇军和南路汉军互相较量和交替,马边一年曾换知事多次。民国l0年(1921年),驻乐山的川军第八师师长陈洪范、团长徐洪斌率伍进驻马边,由陈委派县长。从此,统辖马边县的治所由叙州府转移到乐山。民国14年(1925年),陈洪范势力被陆军24军军长刘文辉所取代,由刘文辉防区委派马边县县长。民国23年,陆军21军刘湘势力赶走24军,马边又隶属于21军防区。
  民国24年(1935年),防区制结束,四川实行行政督察制,将全省分成十八个行政督察区,作为省的派出单位,由专员主政。由于受南路汉军和乐山陈洪范八师进驻的影响,原属于叙州府,T JIl南Z、永宁道辖区的马边、雷波、屏山三县,全划归治所在乐山的第五行政督察区。这是马边县隶属关系的又一次转折。从此,隶属层次为:四川省第五行政督察区马边县。
  1949年12月至l950年8月,通过反复斗争,马边解放,成立马边县人民政府。马边县属川南行署乐山专区管辖。
。  原属于西康省的凉山彝族自治州划归四川省领导。从l956年元月起,马边县划归凉参山彝族II治州,由乐山专区代管。
塾 1984年4月9日,国务院决定,撤销马边县,建立马边彝族自治县,并从凉山彝族爹自治州划出,正式划归乐山地区管辖。1984年10月1日,马边彝族自治县成立。l985年鍪6月,国务院决定,撤销乐山地区,建立乐山市,实行市管县体制,马边彝族自治县随之`属乐山市管辖。
人民政权建立后,马边县行政区划有几次重要调整:l955年全县彝族聚居区按照1952年8月颁布的民族区域自治实施纲要的要求和程序,建立8个区和52乡、镇。l95年底,荣丁(当时为三乡一镇,即三合、光荣、群众三乡和荣丁镇),石梁乡、平等乡由沐川县划归马边县。l958年,最西部的挖黑区及下属五个乡,划归凉山彝族自治州白洪溪县。l962年,挖黑区又随洪蹊县并入该州的美姑县。1970年4月,马边西北端的平等乡划给峨边县。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11 发表于: 2007-05-28
清置雷波厅。1914年改县。原为屏山县地,本雷波乡,《明史》作雷波。因县北有雷番山为名。一说因县西有池名雷波荡,水澈常青,因夏口雷震波光相激,呼为磨箕,汉译雷波,以之名县。一说彝族称“莫波”泽为雷波。相传城内有一水池,夏天打雷,电光与波光相激,故名莫波。

雷波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各族人民(汉、彝、苗、、布依等)共同开发了这片土地,共同铸就了灿烂的文化,包括三国文化、民族团结文化。特别是诸葛亮七擒孟获,攻心为上的历史开创了民族间和睦相处的先例。各族人民世世代代和平相处结下了深厚的情谊,民族团结的优良传统不断发扬光大。雷波众多的三国文化遗址和名胜古迹,以及各民族的绚丽风情,无不昭示着民族传统文化的深厚积淀。
我本楚狂人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