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1541阅读
  • 1回复

[市制]区划调整的后发效应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12-02-07
        泰顺县黄桥乡村民梅明忠搬进了司前镇黄桥乡下山移民点二期的小区,这几天,不少亲朋好友登门造访,他的父亲梅正移每天都守在房前喜迎来宾。阳台上挂着两包寓意“五谷丰登”的谷物,119平方米的安置房,经15万元装修后,与城镇商品房并无二致。搬入新家后,这位大山里的普通农户,摇身成了名副其实的城镇居民。

  这种转变,得益于泰顺县“一镇带三乡”整村搬迁模式的先行探索。该模式于2003年启动,它所带来的变化不仅是单纯区域上的搬迁,更是让百姓在搬迁过程中获得看得见的益处。但随着下山搬迁工程的稳步开展,原有行政区划带来的诸多不便形成短板,成为该区域“一镇带三乡”后续发展的一大桎梏。新一轮区划调整,撤销峰门、黄桥两乡,行政区域并入司前畲族镇,有望彻底打破瓶颈,使得 “一镇带三乡”模式得以改良和完善。

  局势所迫的整乡搬迁

  司前镇位于泰顺北部,周边分布着峰门、黄桥和竹里三个乡。这些“五脏俱全”的乡,其实比一个行政村大不了多少。原先各级政府在司前的投入较多,镇属范围内的基础设施比较完善,而峰门等三乡深处高山,海拔近千米,百姓的生存环境和司前相去甚远。正是由于地理位置的布局、民俗文化的相似和生存现状差异性等综合因素,附近的三乡开始自发向司前镇靠近谋发展。

  2003年,泰顺顺势实施“整乡搬迁”,司前镇联合峰门、黄桥、竹里三乡编制了打破行政区域限制的《司前畲族镇城镇总体规划》:以整乡搬迁为切入点,规避原先小打小闹的搬迁,从而变“零售”为“批发”,引导三乡百姓逐步往司前镇集聚。通过规划引导,使一镇三乡的人口、产业、基础设施合理布局,土地、资金集约利用,最大限度地避免资源浪费和重复建设。

  为解决整乡搬迁工程中的各种难题,泰顺县创造性地推行政府“随嫁”制度,即在司前的各乡安置点上,设立临时性的过渡政府,统筹各乡的移民工作。这个临时政府与司前镇之间不存在隶属关系,各司其职却又在关乎全镇建设的核心问题上“圆桌议政”,这种“随嫁”制度的实施,使司前出现了一个建成区内同时存在四个政府的现象。

  到2009年底,司前镇共新建947间移民安置房,接纳三乡3200多人口,一镇三乡的行政村,从原来的30个合并成16个,原先收入万元以下的行政村,也从15个减少到了3个。而随着这个工程的逐步推进,今后建成区面积将由原先的1平方公里扩展到3平方公里,承载平台不断扩展,承接能力不断加强,在泰顺北部形成一个集教育、医疗等公配设施齐全的中心城镇。

  “要我搬迁”到“我要搬迁”

  对于“一镇带三乡”带来的变化,村民们最大的感受莫过于生活环境的改善和出外交通的便利。以前一天时间都不够来回县城,而如今从司前到罗阳只用30分钟车程。

  作为第一批下山的移民户,叶祥康如今在镇里开起了小货车。他给记者算了一笔下山的成本账,除了宅基地置换每套套房需交3万元外,以每平方米700元的购买价格计算,他当时得到这套百余平方米的套房仅花了13万元,如今市场价已涨到30万元。离开大山,在镇里购置一套像样的住房,原本需要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努力,而如今,他们只用10来万元便可梦想成真。

        这种摆在眼前的事实,让百姓下山意愿与之前有了极大的转变,从原来的“要我搬”、“等着搬”变为“我要搬”、“急着搬”。“谁先下山谁先富,下乡后的生活、工作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黄桥乡下山移民点工程建设负责人严光永说,“前两期搬下了800多人,三期的90套房子,700多人在争着要。”

  随着人口的集聚,更多的农耕劳动力流向了各类加工业,仅在黄桥乡下山移民新村,就新冒出数家来料加工点。在“慧得力”来料加工点记者看到,二层楼的厂房里机器“轰隆”运转,门口“诚聘100名工人”的招工广告格外醒目。该加工点主管梅志平介绍说,80多个员工都是下山妇女,女工熟练度不高,他还高价请来技术指导。正在学习缝制上衣口袋的周海英说,虽然在家门口上班比外出务工低,但能照顾家里的生活。

  经历9年的探索和实践,“一镇带三乡”模式逐渐得到了百姓和外界的认可,曾困于山上“三难”——孩子读书难、老人看病难、青年相亲难的问题,也在逐步解决。

  以区划调整弥补“短板”

  虽然在司前镇落脚,生活水平逐渐得以改善,但几年下来,移民心头一直有块石头未能落地,这就是户籍关系。严光永把各乡移民比喻成“不同身份”的人,他告诉记者,从“山民”变成了“镇民”,但他们却未能真正融入城镇里的生活和工作,归属感上的心理落差,短时间难以弥合。

  造成这种心理落差的原因,首先是随着下山搬迁工程的接近尾声,原本为整乡搬迁提供服务而设立的过渡政府职能十分有限,许多事项的办理仍在山上;其次是一个地方上的四个大脑在同时指挥,究竟谁说了算?如狮子岗移民点的一条防洪堤,由司前镇和黄桥乡各自分段修造后再连接起来,这样的“割离工程”还有不少。由于资金的局限,各乡镇往往只能满足本乡下山移民点基础建设,而一些公共项目却未能形成统一规划,资金、劳动力难以形成一股绳的力量;再者是各乡移民点聚集后,不少移民的经济来源和社会关系仍处于山上的老状态,从而形成了四个分散的“小家”,统一的“大家”局面难以形成,不少移民甚至有一种“寄人篱下”的感受。

  当这些问题不断被提出后,正逢我市区划调整,有望修补“一镇带三乡”探索模式的固有“硬伤”。通过撤销峰门、黄桥两乡,行政区域并入司前畲族镇,有望让峰门、黄桥两乡的“小家”群体融入“大家”中,让“一镇带三乡”模式得到后续改良。同时,司前畲族镇单个政府出台的行政规划,也可以更加有利于搬迁工作的开展。司前镇党委书记雷子亮表示,区划调整后,“大司前”的规划设计将会有统一的安排,城镇化建设、司前来料加工等产业、畲族民俗旅游和农家乐,均会更上一个台阶。

  采访结束时,严光永告诉记者,区划调整后,他们将不再是“抱养的娃”,这让他们对司前的发展充满了期待。
                                                                                 2011年05月20日   温州日报
欢迎加入本论坛QQ群:方舆-G1荆湖楚江22033501,方舆-J2欧洲地理218760154、方舆-B8.城乡规划218764489!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12-02-12
曾经广水也试行过由杨寨镇代管太平、李店二乡,李店乡甚至还一度直接撤销建制。据说效果还是不错的,省里的理论刊物上还登过介绍广水一镇管两乡的经验。谁知好景不长,由于李店一帮干部闹事,最终恢复李店乡,一镇管两乡试验就此寿终正寝。
逛行政区划论坛,览天下区划风云。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