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2525阅读
  • 1回复

[历史地名]明罗洪先《广舆图》中标注的淮阴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4-12-12


明时无淮阴县,淮阴县已在元至元二十年并入山阳县(1914年后改名淮安县)。图中淮阴标注在当时山阳县运河以西部分。《广舆图》转绘自元朱思本《舆地图》,其时距淮阴县存在的时间不远。
唐宋时淮阴县地在元至元二十年(1283)并入山阳县,明时为山阳县之西乡。现为洪泽县、淮安市清浦、清河区大部,楚州区运河以西、淮阴区张福河东南部分。其中在今淮阴区的地方极少,尚不足二十分之一。
现淮安市淮阴区其实绝大部分地区都在淮北,唐时为泗州清河口,宋立清河军,明时为清河县。语言、人文、风俗都与真正的淮阴——淮南的洪泽县、清浦区等地有较大区别。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12-12 21:12:48编辑过]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04-12-12
现在介绍淮阴历史的几乎所有资料均把淮阴县和清河县混为一谈,称淮阴县“明改名清河县。民国恢复淮阴县原名” ,包括本行政区划网站地名索引中关于淮阴的介绍也是如此。其实都未经过最基本的考证,以讹传讹,结果就闹出了现在淮阴区却位于淮河以北的笑话来。


《宋史》、《元史》中的清河县和淮阴县:
清河县
宋史:

志第四十一 地理四

清河军,咸淳九年置。县一:清河。

元史 志第十一 地理二
清河。下。本泗州之清河口,宋立清河军,至元十五年为县。


同期的淮阴县

宋史:

志第四十一 地理四


楚州,紧,山阳郡,团练。.......县四:山阳,望。建炎间入于金,绍兴元年收复。绍定元年,升淮安军,改县为淮安。盐城,上。有九盐场。建炎间入于金,绍兴元年隶涟水,三年,又来属。淮阴,中。绍兴五年,废为镇,六年,复。嘉定七年,徙治八里庄。,宝应。紧。宝庆三年,升为宝应州,而县如故。

元史 志第十一 地理二

淮安路,上。唐楚州,又改临淮郡,又仍为楚州。宋为淮安州。元至元十三年,行淮东安抚司。十四年,改立总管府,领山阳、盐城、淮安、淮阴、新城、清河、桃园七县,设录事司。二十年,升为淮安府路,并淮安、新城、淮阴三县入山阳,,兼领临淮府、海宁、泗、安东四郡,其盱眙、天长、临淮、虹、五河、赣榆、朐山、沐阳各归所隶。二十七年,革临淮府,以盱眙、天长隶泗州。户九万一千二十二,口五十四万七千三百七十七。领司一、县四、州三。州领八县。至元二十三年,于本路之白水塘、黄家疃等处立洪泽屯田万户村。




从以上史实可见,淮阴县与清河县本即两地。

淮阴县唐宋时均属楚州,其间数度并入山阳县,最后一次并入山阳是在元至元二十年,其后再未分置。

而清河县在唐时为泗州清河口,宋立清河军,且均不属淮阴县所在的楚州。直到元时,为统制需要,混一南北,清河、淮阴才同属淮安路管辖。

淮阴县在淮南,而清河县则在淮北(清河原为河名,即泗水,是位于淮北的一条淮河支流)。本来就不是一家。

淮阴县在元至元二十年并入山阳县(民国后的淮安县)后再未分设,明清时原淮阴县地为山阳县的西乡。所以在明清时淮阴一直作为山阳县的别称,与清河县没有任何关系。比如明清时山阳县的驿站叫淮阴驿,清河县则为清口驿:

清史稿 志三十三 地理五
山阳冲,繁,疲,难。倚。漕标副将驻。北运河南流,乌沙、涧河诸水注之。东六草荡,南白马湖,汇洪泽湖水,与宝应错,东北会于运河。北黄河故道。咸丰三年徙,今堰存。河所经南北岸,设同知、管河县丞、主簿、巡检,弁官废置不常。咸丰十年裁。板徬镇有钞关巡司一。镇二:北神、庙湾。菱陵、高堰、杨家庙有汛。驿一:淮阴。驿丞裁。。。。清河冲,繁,疲,难。淮扬道治所。江北提督、总兵驻。旧置总河,后省入总漕。自府城徙此,光绪三年裁。里河同知及河库道均先后裁。府西北三十五里。北:清江浦。明陈瑄开,宋沙河也。运河西北自桃源入,歧为盐河。又东为中河口,水经谓之中渎水,出山阳白马湖。又东迤南至清口屈而东,迳三徬,与清江浦合,东南入山阳,是为淮南运河。南:六塘河自桃源入,东北迳刘家庄入沭阳。盐河东北流,迳西坝,淮安分司运判驻,乾隆二十八年移海州。又东至周庄入安东。西南:洪泽湖,西有黄河故道。镇十:王家营、洪泽、老子、西坝、渔沟、官亭、大河口、涧桥、马头、周桥。王家营、马头、河北、渔沟有汛。一驿:清口。有驿丞,裁。



淮阴县非清河县一直到民国初都是很清楚的事情,明清时直到民国初,淮阴一直是山阳县(1914年后改名淮安县)的别称。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