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5905阅读
  • 35回复

[地名由来]地名来历:四川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3-06-04
地名来历:成都

成都是四川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是国务院命名的二十四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成都从战国时期秦惠王二十七年(公元前311年)置县,正式称之为成都,到现在已有二千三百多年的悠久历史,可是,成都这一名称是怎么来的呢?

据典籍记载,是和秦灭蜀以前,居于此地区的古蜀族分不开的。古蜀人之邑多名“都”,如成都、新都、广都等。据《华阳国志·蜀志》记载: “开明王自梦郭移,乃徒治成都”。公元前316年,秦惠王派张仪、司马错灭蜀,定蜀都名曰成都。

为何定蜀都名成都呢?据《蜀王本纪》载: “时(蜀)人萌椎髻左言,不晓文字”。在古蜀语中,蜀音山,都亦音du,前一个du代表族称,后一个du代表地称,时中原人根据蜀语音译为蜀都。在为成都定名时,蜀已亡,不称蜀都而称成都,是作为战胜者的秦,既考虑了古蜀族的语音语义,又考虑了古蜀国“三都”的历史状况而定的。成,据《仪礼·燕礼》:“笙入三成”下注曰:“三成,谓三终也”,成即终结之意。《广韵》亦解释为: “成,毕也,凡功卒业就谓之成”。在古蜀国的三都中,“新都”是蜀王于旧都(郸)之后新营建之都,“广都”是继新都之后拓广之都,“成都”即蜀终结的都邑,也就是蜀最后灭亡前的都城之意。
稳省扩地缩市县,市县平级,区村自治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03-06-04
地名来历:自贡

自贡市是自流井、贡井两地名的合称。据史籍记载,贡井本名公井或大公井,唐代在此设公井县。以后,公井县并人荣县。“公井”演化为“贡井”一说“公”、“贡”音近;一说大公井盐质洁白味佳,进贡朝廷,因此名“贡井”。

自流井的名称,也起源于该地区古代盐井名。明朝富顺县人熊过在《南沙文集》中所提新开自流等井,是自流井名称的最早记载。史籍称“河岸有井,自流盐水,放曰自流。或曰有不见功之井,倏然涌出,非关人力,是以得名”。自流井一名,不仅作为一口盐井名,而且作为这一地区盐井群的称谓,并演化成为这一地区的名称。

自流井、贡井原分属富顺、荣县,但两地生产和经济上联系极为密切,逐渐融为一体,由于产盐多,税利厚,一直受到历代官府的重视。清雍正七年、八年分别在贡井、自流并设县丞。1911年11月,自贡地方临时议事会成立,要求设立独立的行政区域,拟命名为“新知县”,后未被批准。抗日战争爆发后,两湖、西北及西南七个省、区食盐要靠自贡盐场供应,为适应形势需要,1937年建立自贡特种警察局。1938年6月1日建立自贡市政筹备处。1939年9月1日,经批准正式宣布自贡市为省辖市。
稳省扩地缩市县,市县平级,区村自治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03-06-04
“天府之国”的由来

天府,最早见于《周礼》,后被用为对土地肥沃、物产丰饶地区的带普遍性的赞誉之词。秦汉时期,天府的美名集中于当时既是政治中心,也是经济最发达地区的关中。

四川原来并不被称为天府。第一个称四川为天府的,是杰出的政治家诸葛亮。四川得此美誉的原因是:战国末年至秦汉之交、西汉末年和东汉末年,我国开发最早、经济最繁荣的三河(河东、河内、河南)地区,经过连年战乱和天灾人祸,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而这一时期的四川经济却在全国跃居首位。

为了把四川营建为天府之国,我们的祖先对大自然进行了“务”、“治”、“制”、“用”,其中最重要的两项是治水和开辟对外联系的通道。李冰主持修建了都江堰水利工程,对岷江进行了大规模的综合治理和全面的开发利用。从秦汉始,四川平原逐渐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粮仓和粮食输出区;为了克服“蜀道难”和打通南北通道,我们的祖先所付出的努力是可以与治水相当的。保留在《华阳国志》等书中的五丁移山、石牛开道、武都担土、山分五岭等优美的神话以及四川各地出土的与中原器物相似的文物,就是力证。
稳省扩地缩市县,市县平级,区村自治
只看该作者 3 发表于: 2003-06-04
地名来历:泸州

自西汉(公元前206到公元25年)到南齐(公元479到502年),泸州古称江阳,据市志载“梁武帝大同(公元535到546年)中置州。尝徙治马湖江口,马湖江即泸州水(金沙江)下游。其水色黑,遥取泸水为名,故名“泸州”。建置历史已2148年。泸州市汉代为江阳县治,属犍为郡。三国蜀汉以后为江阳郡治,江阳郡属益川,下辖江阳县、符县、江安县。此建置沿至南齐,无大变化。梁设置泸州为川治、泸州辖一郡,三县即江阳县(今江阳区)、江安县、绵水县。此建置沿至南齐。梁设置泸州为州治,泸州辖一郡即江阳郡,三县即江阳县、江安县、绵水县,此建置沿至北周,无大更改。隋改泸州为泸川郡,改江阳县为泸川县,为泸川郡治。泸川郡辖泸川县、富世县、江安县、合江县、绵水县。唐复改泸川郡为泸州,为泸州州治。泸州辖泸川县、富义县、江安县、合江县、绵水县。五代前后蜀地方政区建置,一切遵循唐制,州县之名,亦和唐旧,泸州仍为州治。宋未改泸州为江安川,属潼川路。辖泸川县、江安县、合江县、纳溪县。元再改为泸州,并废泸川县入泸州,属重庆路,辖江安县、合江县、纳溪县。明将泸州改属四川行省。后又直隶布政司,辖江安县、纳溪县、合江县。清代泸州由道,州治。属川南永宁道。泸州仍辖江安、纳溪、合江三县。1913年泸州改称泸县。属永宁道,仍为永宁道治和泸县县治,并与江安、纳溪、合江三县脱离。1935年泸县属第七行政督察区。1949年中共川南区委在自贡成立,川南区委于是1950年1月迁泸县。 1950年泸县析出设立泸州市,属川南行署,并为行署所在地。1953年属泸州专区辖市, 并为专员公署所在地,1959年6月随泸州专区撤消,划入宜宾专区, 为县级市。1983年6月从宜宾地区划出,升为省辖市,下辖五县一区 (市中区、泸县、纳溪县、合江县、叙永县、古蔺县)。1996年7月行政区划调整为下辖三区四县 (江阳区、龙马潭区、纳溪区、泸县、合江县、叙永县、古蔺县)至今。


只看该作者 4 发表于: 2003-06-04
地名来历:宜宾

宜宾前身名叫“僰道”,北宋徽宗政和四年(1114年)方改称为“宜宾”。但是,“宜宾”一名却早在北宋太宗太平兴国元年(976年)早已有之。其来由乃是:隋末,曾析南安县(今乐山前身)部分地域在今宜宾县蕨溪镇宣化坝置存阝马阝县作为郡治设于今宜宾三江口城区的犍为郡辖地;唐天宝元年(742年),以少数民族“慕义来宾”(或说唐王朝少数民族“以义宾服”)之意,改存阝马阝为义宾;至北宋太宗太平兴国元年(976年),宋代第二个皇帝赵匡义(亦叫“光义”)上台,“义宾”之“义”“犯讳”,于是按《孟子》“ 义者宜也”句意,把义宾改为“宜宾”。不过,此一“宜宾”是指设县城于今宜宾县蕨溪宣化坝的宜宾,不是指今三江口旧城所在。但是,毕竟“宜宾”一名已有出现。至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年),宜宾县降为宜宾镇并入僰道县,又经过43年,至宋徽宗政和四年(1114年)僰道县方改称为宜宾县。然而,这时的宜宾县城却仍不在今三江口旧城区,而是在今江北旧州坝。至南宋度宗咸淳三年(1267年),宜宾县城又迁至登高山(今三江口旧城东)。直到元代至元十四年(1276年)方把宜宾县城复迁回今三江口城区。今三江口宜宾旧城区叫做“宜宾”,从此时开始。 总之,“宜宾”之名出现至今已1026年。今三江口宜宾城被称为“宜宾”则仅有726年。其间,有300年时间,“宜宾城”设于蕨溪宣化坝(共138年)、旧州坝(共153年)、登高山(共9年)。尽管如此,因为“宜宾”承传于僰道,僰道城即今宜宾旧城所在,且从隋至今,犍为郡、戎州、南溪郡、叙州、叙州路、叙州府及民国时期专员公署大多数时间均设治于今宜宾城区(含三江口旧城、旧州城、登高山城地域),因而习称宜宾为“具有二千多年建城历史的古郡”,准确无误。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3-6-4 19:25:32编辑过]
只看该作者 5 发表于: 2003-06-04
地名来历:绵阳

绵阳历史悠久,人杰地灵。自公元前201年汉高祖设置涪县以来,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为历代州郡治所和兵家必争之地,有“蜀道咽喉”、“剑门锁钥”之称。绵阳,古名“涪城”、“绵州”,从西晋怀帝时起,历来为郡、州治地。清代雍正五年(1727),升绵州为直隶州,领县增多,辖区扩大。1913年改绵州为绵阳县,取“绵山南面之城”意。


只看该作者 6 发表于: 2003-06-04
地名来历:广元

川北重镇广元,原称利州,因元代统治者用兵四川,意在“广我元路”而得名。远在西周时,今广元市中区昭化一带即有先民聚居为邑。战国时,昭化是苴侯国国邑所在,地名葭萌。公元前316年秦并巴、蜀,兼及苴国,置葭萌县,隶属蜀郡。元世祖至元十四年(1277年),改利州路为广元路,取元朝德威广播、疆域广大之意,这是广元名称的由来。
只看该作者 7 发表于: 2003-06-04
地名来历:遂宁

东晋穆帝永和三年(公元347年)恒温平蜀后,罢德阳郡,并于德阳县东南置遂宁郡,取息乱安宁之意,遂宁由此得名。遂宁历来是川中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素有“东川巨邑”、“川中重镇”、“小成都”之称。东晋以来,曾为郡、州、府、县、地区和地级市治所。建国初期,即为遂宁专署所在地,辖遂宁、蓬溪、射洪、三台、盐亭、中江、安岳、乐至和潼南九县。1958年10月并入绵阳专区。1985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撤县建市。

只看该作者 8 发表于: 2003-06-05
地名来历:阿坝
公兀七世纪。当吐蕃王朝在西藏强盛之后,便开始了一系列为扩大版图的东征。唐贞观年间,吐蕃军队征服了吐谷浑王国,也就是现在的川西北地区。为长期统治这片地区,吐蕃王朝不仅派驻大量军队,而且还从西藏阿里地区大量移民于此。这些移民在这里世代繁衍,成为州境内人口最多的民族。虽然他们已远离自己的家园,但一直以“阿里哇”自称,藏语意为“阿里人居住的地区”或“阿里人开发的地区”,后简称为“阿哇”,汉文写成 “阿坝”这就是阿坝州名的来历。


稳省扩地缩市县,市县平级,区村自治

只看该作者 9 发表于: 2003-06-05
地名来历:康定

康定系汉语名,因丹达山以东为“康”,取康地安定之意,故名“康定”。藏语称康定为“打折多”,意为打曲(雅拉河)、折曲(折多河)两河交汇处。旧史曾译作“打煎炉”,后通译“打箭炉”,简称炉城。
稳省扩地缩市县,市县平级,区村自治
只看该作者 10 发表于: 2003-06-05
成都,我记得是五年成邑,十年成都。
取消市管市县,撤销乡镇,县级自治。
都┬─区
│└───县
省┬─市───区
 ├─────市、县
 └─州┬──市、县
    └市─区
注:各级行政均可自治。州一般是自治州。州辖市大者可分区。
只看该作者 11 发表于: 2003-06-05
应是一年成市、二年成城、三年成都。
只看该作者 12 发表于: 2003-06-06
地名来历:广安

宋太祖开宝二年(公元969年),于渠江县境秀屏山(亦称翠屏山、银顶山)下的浓洄镇置军,取“广土安辑”之意,命名为广安军。广安一名,遂由此始。理宗淳佑三年(公元1243年)蒙古兵入川,军治所迁至大良城。宝佑六年(公元1258年)至度宗咸淳二年(公元1266年),大良城两度被蒙古兵占领又两度为宋军收复。咸淳二年收复后,改广安军为宁西军。恭帝德佑元年(公元1276年),治所迁回浓洄镇。元世祖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宁西军及其辖地为元所据。十五年(公元1278年),县改隶顺庆府。二十年(公元1283年)顺庆府升为顺庆路,置广安府。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明太祖将其纳入版图,同年改名为广安州。


只看该作者 13 发表于: 2003-06-10
地名来历:黄龙

其一为古羌首领黄龙曾助大禹疏通九河,危急时化舟负大禹渡过险滩,功成后隐归二道海,在黄龙洞内羽化成仙。为感念禹德,答谢天地,他将禹王赠送给他的金银珠宝全部炼为金水银水,以滋润万物,普救苍生,金水银水漫溢开来,形成了今日黄龙景区内漫山遍野的金沙 地和五彩水池,为纪念黄龙,后人建起了黄龙寺,且逐步形成了每年农历6月15日(传说为黄龙寿辰)的黄龙庙会,各族香客均来此祭祀赛歌:“布帐炉烟、行歌互答、岁以为例”,热闹空前。
又一说黄龙本叫色措,即藏语中的“金海子”之意,据传雪宝顶本为藏族本教圣山,而四周流光溢彩的“金湖水”则是当地藏族献给圣山的神泉。
稳省扩地缩市县,市县平级,区村自治

只看该作者 14 发表于: 2003-06-10

史书记载,大约在公元前5世纪中叶的古蜀过开明王朝九世时将都城从广都樊乡(今双流)迁往成都,构筑城池。关于成都一名的来历,据《太平环宇记》记载,是借用西周建都的历史经过,“以周太王从梁山止歧山,一年成邑,三年成都。”

但我认为顶楼的说法可能更可信些。
稳省扩地缩市县,市县平级,区村自治
ydd
只看该作者 15 发表于: 2003-11-04
南充好象是处于古充国之南才叫南充。对不对?望指教。
只看该作者 16 发表于: 2003-11-04
南充之地曾置充国县,后一分为二,是为南充国、西充国,简称南充、西充
只看该作者 17 发表于: 2003-11-04
请继续
只看该作者 18 发表于: 2004-01-09
有意思,请继续!
只看该作者 19 发表于: 2004-01-10
广安真是占进了便宜
只看该作者 20 发表于: 2004-01-10
筠连,四面皆山,一色相连,故名之为筠连矣。
只看该作者 21 发表于: 2004-01-10
江安,取江阳(今泸州)、汉安(内江)之部分地分置县,故名江安。
只看该作者 22 发表于: 2004-01-10
高县。高者,边陲山隅之地也。
只看该作者 23 发表于: 2004-01-10
兴文。兴文治,息武功。故名。
只看该作者 24 发表于: 2004-01-10
资阳。治在资水(今沱江)之北,故名。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