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5534阅读
  • 28回复

[地名由来]北京地名:桥的故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pyz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9-07-08
1  卢沟桥

卢沟桥位于北京城西南。关于这座桥名的由来,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
从前,这里没有卢沟桥,只有一个渡口,有个姓卢的山西人在渡口附近经商,生意非常兴隆。一年秋天,他带着钱财,搭乘田氏的摆渡船准备回老家探亲,谁料田氏见卢钱财不少,顿起歹心,将卢氏翻入永定河中淹死,将银元据为己有,也经起商来。
次年,田氏生个儿子,儿子10岁时,每天要打田氏三个嘴巴,不让打就哭闹不止,田氏十分懊恼,求教于老和尚。老和尚对田氏说,你这儿子是被害死的卢氏转世而来的,与你算账。田氏一听,惊惶失措,求老和尚开恩救命,老和尚说:“救你不难,只要你把劫走的钱财都拿出来修座桥,让过路行人不再受你们这些人的坑害就行了。”田氏听了老和尚的话,请了不少工匠修起一座桥,桥修好后,田氏又向老和尚讨教桥名,那老和尚微笑着说:“你这是还卢氏的账,我看就叫卢沟桥吧 ”卢沟桥的传说就这样流传至今。

pyz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09-07-08
2 玉带桥

位于北京颐和园。用白石建成,拱圈为蛋尖形,桥面呈双向反弯曲。桥身用汉白玉雕砌,两侧雕刻精美的白色栏板和望柱。有“海上仙岛”美称。
pyz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09-07-09
3 北京城典故:“金锭桥”的由来

    “金锭桥”是21世纪初新修筑的汉白玉三孔石桥,位于什刹海东岸的出水口处,万宁桥(地安门桥、后门桥)的西边。它的修筑完全是为了往来行人的方便。不仅如此,站在桥上极目西望,但见什刹海波光潋滟,微风拂来,清新而略带湿润的空气沁人心肺,微波拥来,水声涛涛,岸线蜿蜒,垂柳依依。实在是让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
    但是,要说这“金锭桥”一名的来历,却又不得不从银锭桥说起。银锭桥是前后海交界处的一座形似银锭的单孔小石桥。桥虽不大,但名气可不小。
    远在数千年前,永定河曾由西往东,循今积水潭、什刹海、北海、中南海,在供电局东侧折而东南,再经龙潭湖流出城外。史书称其为“高梁河”。我们根据地质勘探的钻孔资料绘制成剖面可以看出,古高梁河在北京供电局至前门箭楼之间河道宽度达600多米。而永定河在往西南迁徙之后,这里便留下了一串水面宽阔的天然湖泊。
    金代,世宗完颜雍于大定十九年(1179年)利用这一片天然湖泊,役使士卒、民夫工匠,挑挖海子堆砌假山,叠筑琼华岛,兴建起了一座规模宏大的离宫 ——大宁宫,并形成了“宝带香樽水府仙,黄旗彩扇九龙船;薰风十里琼华岛,一派歌声唱采莲。”的美丽景致。元世祖忽必烈弃金中都城,并以琼华岛为中心修筑大都城,而且把这一串天然湖泊也都囊括到大都城里来。
    由于高梁河自西北而来,在今银锭桥处折而向南,其凸岸(即右岸)不断淤积,水面日趋狭窄,便慢慢地形成了水面互有分割的两处水域,亦即在日后被人们所称的“前海”和“后海”。之后,为便于南北往来的交通,又在前后海的交接处修筑了一座石桥。桥南北长10米,东西宽6米,单孔。因其形似银锭,故起名“银锭桥”。
    明《燕都游览志》这样写道:银锭桥乃“城中水际看西山第一绝胜处也。桥东西皆水,荷菱菰蒲,不掩涟漪之色。南望宫阙,北望琳宫碧落;西望城外千万峰,远体毕露,不似净业湖之逼且障也。”
    清关岩《银锭桥河堤》诗云
:“短垣高柳接城隅,遮掩楼台入画图;大好西山迎落日,碧峰如嶂水亭孤。”
    “银锭观山”曾是“燕京小八景”之一。站在银锭桥上,极目西望,但见后海、积水潭波光粼粼,烟波浩渺;远处的西山层峦叠嶂,“层层弯弯,晓青暮紫,近如可攀”。不仅如此,当年更有“银锭观山水倒流”的奇特景观。
    如前所述,北京的地势是呈西北高东南低的,古高梁河水自西入城经积水潭、后海,折而往南。然而,当年积水潭的水并非是直接东流注入后海的,而是东行至李广桥后南下,顺今柳荫街、前海西街(恭王府南墙)注入前海的。而当年后门桥西有澄清闸,水闸落下之后,前海的水位便逐渐上涨,以至从银锭桥下西流而注入后海。这便是“银锭观山水倒流”。
    2001年,什刹海东端出水口处修筑汉白玉石桥就遇到了起什么名的问题。当时任北京市副市长的汪光焘就此请教时年已届90高龄的历史地理学家、北京大学教授侯仁之先生。
    侯仁之先生在经过了一番考察和思虑之后给汪光焘副市长写了下面这封信:

    光焘市长:
    后门桥改建一新,深受地方群众赞赏。我虽建议在前,正是有赖鼎力规划施工,终于迎来我们首都在规划设计最初起点的新景象。这实在是很可纪念的一件事。更有出乎个人意料之外的是桥下河渠的上游,又新建一石桥,便于沿什刹海、前海东岸南北通行,从而为来往行人提供了一个饱览水上风光的好去处。承嘱我为此新桥命名,实出我意料之外。受命之余,筹思再三,考虑到桥名必须便于称道,又应与什刹海上的风物相结合,因而联想到前后海之间有银锭桥,创自明朝中时,立足桥上,西山央望,遂有“银锭观山”之称。1984年重修之后,原形设计已有变化。又后海西岸高楼耸起,遥望西山胜景,自然受到影响,但是银锭桥之名,依然如初,日益增民间向往之情。联想及此,因而建议前海东岸新建石桥即命为金锭桥。这样,什刹海上前后两桥,金银并称,不仅便于记忆,而且与金锭桥隔海相望的西北岸上原有胡同两处,即以大小金丝套为名。我便以金锭桥之命名,征求相会诸位好友之意见,无不欣然同意。敢以奉闻,尚祈裁夺为盼。
专此,顺致敬礼
    侯仁之敬上
    2001年1月30日

    至于现在镌刻在桥上的“金锭桥”三个金光闪闪的大字,则又有另一番来历。请看侯仁之先生同一天的另外一封信:

   
光焘同志:
    嘱我为什刹海上新建石桥命名,我认为这是很重要的一件事。因此经过慎重考虑之后,已将命名经过写了一份正式的报告书,另纸抄写,尚祈定夺。至于写桥名以便刻石一事,我实在感觉力不从心。因为我缺乏书法训练,近来又深感目力衰退,虽曾试写过“金锭桥”三字数次,实难如意,反复考虑,还是另请长于书法的专家执笔为是,我也就安心了。谊在知己,敢以奉闻。
    此致敬礼
         
侯仁之敬上
    2001年1月30日

    尽管侯师婉辞再三,但现在镌记在桥上的“金锭桥”三字,乃至“侯仁之”的签名,都是从侯师给汪光焘副市长的信中植下来并放大而成的。
pyz
只看该作者 3 发表于: 2009-07-09
4 西直门高亮桥名字的由来(高亮赶水)
不知道几百年、几千年啦,北京的老爷爷、老奶奶们都这么说:当初北京可苦啦,那时候,北京是一片苦海,谁都管它叫“苦海幽州”,苦海幽州的人,都躲在西面、北面的山上去住,把这片苦海让给了龙王。龙王和他的老婆龙母,带着儿子、儿媳、孙子、孙女,就占据了苦海,在苦海里自己称了王爷,闹得那时候的人,躲到山上去过苦日子,苦到什么份儿上呢?苦到用泥做锅,用斗量柴(“泥锅造饭斗量柴”,是北京流传很久的口语,泥锅指的是沙锅,斗量的柴指的是煤。),人们的日子过得苦极啦。也不知道又过了多少年,出来这么一个穿着红袄短裤,名字叫哪叱的小孩子,真有本事,来到苦海幽州,就跟龙王、龙子打起来啦,整整打了九九八十一天,哪叱拿住了龙王、龙母,逃跑了龙王的儿子、儿媳、孙子、孙女。龙王、龙母被拿住了以后,水就平下去啦,慢慢地露出陆地来,哪叱封闭了各处的海眼,把龙王、龙母封闭在一处顶大的海眼里,上面砌了一座大的白塔,叫龙王、龙母永久地看守白塔。苦海幽州的水平下去了,就不再叫苦海啦,光叫幽州啦。叫了幽州,就慢慢地有人在这里盖房子,在这里住起来。有了人家,就有村子,有了村子,就有集镇。逃跑了的龙子,这时也称了龙公啦,他的老婆也称龙婆啦,他们带着儿子、女儿躲在西山脚下一个海眼里,一声不响的过日子,他们越看苦海幽州的人家,一天比一天多,就一天比一天气闷,总想出来捣捣乱,总想出来发发水淹没那这时已然不叫“苦海”的“幽州”。

这一天,龙公听来了一个信息:幽州要盖北京城,他更气恼啦,他想:我们的龙宫,你们人给平啦,你们还在这里盖城,真叫我好恼!后来,跟着又传来一个信息:刘伯温跟姚广孝,脊梁对脊梁画了北京八臂哪叱城图,并且北京正修八臂哪叱城哩!他跟龙婆说:“这可糟心啦,这可恨透了人啦,幽州这地方,要修起来八臂哪叱北京城,咱们就甭想再翻身啦!”龙婆说:“算了吧,他盖他的城,咱们住咱们的海眼龙宫,别找麻烦吧。”龙公一跺脚,说:“这叫什么话?我不能瞧着他们过好日子!我得趁着八臂哪叱城没盖起来的时候,把城里头的水收回来,叫他们盖不了城,叫他们活活地渴死!”龙婆情知拦是拦不住啦,只好听她丈夫的话吧。
pyz
只看该作者 4 发表于: 2009-07-09
5 亦庄与马驹桥名字的由来亦庄的由来
“亦庄”这个地名是什么意思?怎么解读它的含义。“亦”这个字,在古体中形同一个人分腿站立,两臂伸展,臂下两腋显露,故而读作“腋”,即古“腋”字。后来演变成今体的“亦”字,其本义也便指“腋窝”。“腋”、“也”同音,故“亦”字又当“也”讲。古体中的“亦”字从“大”,所以,“亦”字还有“大”的意思,通“奕”。从上面所说“亦”字的几个讲法来看,用在地名上称“亦庄”,当取其“大”的一义为妥,“亦庄”就是“大庄”,隐含着兴旺发展的美意。
那么,最初为这个庄命名的时候,为什么不直接叫作“大庄”,而拐弯抹角地起了个“亦庄”的名字呢?这个问题,只要看一看该庄所处的位置及其邻近一些村庄的名称就会明白了。
亦庄位于明清皇家苑囿南苑(又称南海子)的东北隅。明清南苑在永定门门外20里。北起大红门,南至南大红门,西起西红门,东至马驹桥西;西北至镇国寺,东北至小红门,西南至海子角,东南至大回城,是一区不甚规则的长方形皇家苑囿,周垣约120里。历史上这里正当永定河卢沟桥以下的改道泛滥区,遗留下许多旧河道与水泊,泉眼也很多,原是一区草木茂盛、水泊广布、鸟兽众多荒场地。元代称为下马飞放泊,是皇帝常去打猎的地方。明永乐间,加以整治,修建墙垣,圈为禁地,于其内繁育禽兽,尤多麋鹿(四不像),专供皇家围猎。因在京城之南,故名“南苑”;又相对于皇城内的西海子而别称“南海子”。清代继承明旧,进一步整治经营南苑,修行宫,建庙宇,砖墙,辟角门,增置海户加强管理,使南苑不仅作为一区皇家猎场,而且成为练兵习武和检阅八旗军旅的大教场。苑内的土地例禁开垦。到清末光绪年间,清政府内忧外患,国库空虚,财力拮据。为缓解国难当头的窘困,不得不弛禁南苑,允许将苑内土地招佃屯垦。南苑开放后,许多太监、官僚、军阀、巨商等如群狼争食,纷纷抢占苑内的地土,建立私家庄园。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民国年间。于是,苑内的村庄才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出来,亦庄便是其中的一个。因为南苑是明清的皇家苑囿,清末民国间在这里占地建立庄园的人又多是有钱有势、读书识字的人,所以他们都为自家的庄园起个典雅的名字,如千顷堂、三槐堂、毓顺庄、瀛海庄、笃庆堂、怡乐庄、忠兴庄、合顺庄、万聚庄、保善庄等等。在亦庄附近也有广德庄、天恩庄、富源庄、仁义堂等。从这种情况看来,亦庄的得名也就不难理解了,因为称“亦庄”要比称“大庄”文雅得多。
亦庄的最初庄主是谁,已无从考证。但其附近有些庄的主人还是清楚的。例如亦庄西南一里有余的东广德庄,亦庄之西二里有余的富源庄,都是侍奉慈禧太后的著名太监李莲英建立的庄园。亦庄南三里的大粮台,原是清同治年间在南苑设置的神机营的粮库所在,清末太监李三顺圈占此地,建俊德庄,后恢复大粮台旧名。大粮台东南的天恩庄,原名盛庄子,是清末太监盛某占地建的庄园。民国初卖给河间人王庆怀,改名天恩庄。如此等等,无需多说。
马驹桥的由来
在规划中的亦庄新城地区,更值得多说几句的是其南部的马驹桥。马驹桥是北京东南郊的一个大镇,西北距北京旧城40里。这里有一条大河,今名凉水河,实为魏晋北朝时期和元明时期的永定河故道。河上原有渡口。历史上“凡外郡畿内之人自南而来者,东西二途胥出此渡。车之大而驾者,小而挽者,物类之驮者,人之有肩负者、骑者、步者,纷纷络绎,四时不休。”由此可见,经过这里而进出北京的路上是十分繁忙的。为了方便行旅,当地有钱有势的人便在河上架起木桥,称马驹桥。为什么叫马驹桥,文献未载,难以说清。但是简易的木桥往往被夏秋的大水冲垮,所以每年冬春都要架一次木桥,费时费力。为了一劳永逸,明天顺七年(1463年)动用国库银两在这里修建了一座长25丈、宽3丈、下有九孔、上有雕栏的大型石桥,英宗皇帝赐名“宏仁桥”,显示这是一项宏大的仁政工程。同时在桥东头建了一座碧霞元君庙。每年的阴历四月初八日是元君诞辰,届时京城士女竞相前往进香。进香的人皆头顶一尊元君像,背负着楮锭即纸钱,有的走一步即拜一次,一路上步步叩拜,走三天才能到庙上。有的走五步一拜,或十步二十步一拜,走一天即到了。沿途旗幡飘扬,锣鼓声噪,十分热闹,足见这座碧霞元君庙的香火之盛。明清时期北京城四郊有五座碧霞元君庙,俗称“五顶”,即东直门外东顶,德胜门外北顶,蓝靛厂西顶,大红门外南顶,草桥中顶。也有说南顶就是宏仁桥头的碧霞元君庙。为什么碧霞元君庙在北京称“顶”呢?这大概与北京进香的人头上都顶着一尊碧霞元君像有关系,或者是碧霞元君在北京被尊为“泰山顶上天仙圣母”的缘故。清乾隆年间,对宏仁桥和碧霞元君庙又重新修葺,桥改称马驹桥。正是因为马驹桥是进出北京的大道之一,又有香火极盛的碧霞元君庙,所以在这里形成一个大型村落,这就是马驹桥镇,今属通州区。
如果将眼光放得稍远些,我们则可看到亦庄不仅拥有明清皇家苑囿南苑的地利,而且这里背依京城、朝阳区,面向青云店、安定,东瞻通州,西望大兴。这些地名都令人浮想联翩,心怀憧憬。“京”者,高冈也,大也;“朝阳”者,有无限生命力也;“青云店”,青云直上也;“安定”,安稳无虞也;“通州”,通顺畅达也;“大兴”,兴旺发达也。这些地名都含蕴吉利之义,寄托人们的美好意愿。
马驹桥:地名—桥名—地名的转化
马驹桥是经历了由地名到桥名、又由桥名到地名漫长的历史阶段。
公元618年前后即隋末唐初时,大运河北段即水济渠流经凉水河中段,那时,马驹桥地区是丰盛的草场,当朝在此放养大量的军马。为了便于管理,对公马、种马、仔马(马驹)分养分牧。马驹桥地区是仔马马场,管理仔马的军、民建立了村落取名“马驹里”,“马驹里”紧挨凉水河南岸。当时河上搭设了一座简易的木桥(浮桥)赖以南北通行,此桥因“马驹里”而得名“马驹桥”。
星移斗转,到了明朝英宗年间,“马驹里”已发展成商贾云集的小镇,又加上与地处皇家猎场(海子)的出口棗东红门隔河相望,明英宗朱祁镇狩猎之余,出东红门过马驹桥到马驹里逛街看景,十分消遣。
一年夏季,明英宗狩猎后又出东红门想去马驹里看看。突然间,乌云密布,雷电交加,大雨如注。随行人报:“凉水河水猛涨,冲垮了马驹桥。英宗十分扫兴,转念又想,马驹里如此繁盛,应该修一座像样提桥,方便百姓更方便自己。于是,他对随行的大臣们说:“马驹里修桥,国库无币银可拨,我带头掏腰包,算作办点善事吧。”皇帝出资,大臣们哪个敢怠慢,争相解囊。当时的著名皇家土木巨匠蒯祥愿义务设计。由于是皇帝带头集资,加之蒯祥的设计,一座九孔石拱桥于天顺八年,即公元1465年建成。英宗亲赐“宏仁”桥。可老百姓仍习惯称之“马驹桥”,一些乡绅土豪也模棱两可地叫它“宏仁马驹桥”,驹出了名,马驹里也随之改叫马驹桥镇。
公元1774年,即清乾隆38年,重修马驹桥,改九孔为七孔,桥南侧修桥亭两座,内立乾隆亲书御碑修桥记。现残碑移至通州西海子公园葫芦湖边。1964年,马驹桥拆毁建水泥大桥,碑亭毁于“文革”。
pyz
只看该作者 5 发表于: 2009-07-09
6 酒仙桥的传说

在过去北京东郊的酒仙桥地区是很荒凉的地方,从附近的地名比如:六公坟、王爷坟我们就可以知道过去这里是一片达官贵人的墓地。我20年前在酒仙桥的河边还看见一块残碑,墓碑的基坐是雕刻的很精美的乌龟,碑体和基坐已经分离并有几米的距离,残碑的左面是满文,右面是汉文,满文我不认识,从残缺的汉字中还能找出这样的句子:“一等精部伲哈番……朕甚悼焉……”。可见坟墓的主人不是一般人物。 
  那么酒仙桥的地名是从何而来的呢?过去在如今的酒仙桥向西的800米左右有一座长不足二十米宽五、六米的石桥,石桥是用许多半米宽的石条组成的,每块石条上每隔10公分都刻有水槽,雨天不会积水,平时行人、马车也不会打滑,那座桥如今已经看不见了,但那座桥才是酒仙桥地名所指的酒仙桥,酒仙桥的故事还要从头说起。 
  过去的那座桥坐落在京杭大运河上,在石桥的这一段运河叫做坝河,现在的北京东郊还有东坝河、西坝河两个地名,是由于农田缺水建坝蓄水而来的名字。在石桥的北边有一座庙,庙是坐北朝南的,庙不大,宽不二十米,是一个两进的院子,在前院里有三棵很高大的松树,从很远就能看的见,庙的地理位置虽然很荒凉,但不缺香火钱,庙里的老主持收留了一个小孤儿,先教他帮忙作饭,再教他挑水。和尚们都叫他“凳子”,凳子就住在前院的门房里,小门房向进院子的通道开了一个窗,即使是整个院子的门都关着,客人也能从窗子喊凳子。 
  日子一天天过去了,凳子在庙里已经呆了许多年,从童年到少年再到如今的青年,他已经习惯了这里的生活,认为自己是庙里的一员了,现在整个小庙的挑水、作饭、打扫院子以及一些杂活都是他承担了,老主持是看着他长大的,也从心里喜欢他,知道他不愿意入佛门,就让他有空自己做些事情为将来娶媳妇做打算。 
  凳子做的烧饼很好吃,除了决大多数满足和尚们食用外,剩余的凳子就拿来卖,到了清明时节或是一些几代在朝廷做官人的忌日,凳子的生意就很好,装铜钱的泥罐子都满了,凳子就请人打了一个木头的钱柜子,钱柜子是两层的,下面一层放大钱,上面就放散钱。 
  有一天才过四更,就有人来敲凳子的窗户,凳子迷迷糊糊中想是有人要买他的烧饼,就把烧饼端到窗前,打开窗户,由于夜色太黑,凳子看不清来人的面貌,只能从来人被白衣服勾勒出的身形看出来是一个年轻女子,她的声音有点柔,也许是她的一身白衣服,让凳子感到她的声音有点凉,她只要一个烧饼,却给了凳子一两银子,凳子说他没有那么多钱找,来人说不用找了。凳子也怕别人说他要不义之财,他下意识地把银子放到钱柜子的下层里。 
  第二天白天凳子也没有觉得有什么特别,还像往常一样在庙里做事,可是到了四更他就醒了,果然过了一会儿,又有人来敲他的窗户,凳子从声音知道还是昨天的那个女子,她还是只要了一个烧饼却给了凳子一两银子,凳子还是收了。就这样这个女子每天四更一过就来凳子这里买烧饼,但凳子一直也没有看清这个女子的相貌。 
  这一天是八月十五,凳子数着他钱柜子下层里的钱已经有二十两了,他很想能看见这个女子到底长得是什么样子,他没有关窗子,月亮大大圆圆地挂在天上,凳子睁着眼睛躺在床上,月光透过窗照在凳子脚边靠窗的桌子上,因为窗户是朝东的缘故,月光在桌子上划出一条亮线,这条亮线到窗户是由月光组成的窗帘,窗帘轻轻抖动,闪亮的银色斑斓从上向下滑,又有小亮点从桌子的亮线出发向上飘,其实那是尘埃。院子里的松树被秋风把枝叶刮的沙沙地响,墙角有秋虫在鸣叫,凳子心里有些凄凉,长这么大没有体会过亲情的温暖,更没有体会过恋情的温馨,他在这个世界很孤独。又是四更了,凳子有点想她…… 
  突然,凳子看见了她的影子在窗户外出现,可是为什么她没有遮住一丝的月光?凳子一点也没有害怕的感觉,他一下子就从床上跳起来,来到窗前,借着月色,凳子第一次看到了这个慷慨的女子的面容,也许是凳子见过的女子太少,在他眼里这人女子简直美若天仙,她大大的眼睛,闪亮闪亮的,弯弯的眉毛和眼睛搭配的那么和谐,直挺挺的小鼻子,小小的嘴巴,虽然缺少些红润,但她的肤色像不掺任何杂质白玉。凳子被眼前女子的美貌惊呆了,嘴巴张得老大,都合不上了。 
  凳子发呆了不知道多久,才问这个总在深夜来访的今夜是否也是买火烧,那女子说:“不,我今天是向你道别的,以后我就不会再来了”。凳子请那女子等一下,他想出来和她说一会儿话,那女子轻轻点头,后又只是轻轻的一笑,凳子就被她的
pyz
只看该作者 6 发表于: 2009-07-09
7 天桥

原天桥位于天坛西北,南北向跨过龙须沟。此桥是皇上去天坛祭天的必经之桥,意为通天之桥,故称“天桥”。
原来的天桥是有桥的,明朝在此建有汉白玉单孔高拱桥,以通“御路”。皇帝又称为天子,天子所走之桥,故叫天桥。这就是天桥一名的由来。天桥平时有木栅栏封起来,除了皇上老儿其他人等不许通过,一般官民只能走两侧的木桥。桥下原有的河道后来就逐渐演变成了龙须沟。“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整修正阳门至永定门的马路,将这条路上原来铺的石条一律拆去,改建成碎石子的马路,天桥也改建成矮矮的石桥。1929年,因有轨电车行驶不便,就将天桥的桥身修平,但两旁仍有石栏杆。1934年展宽正阳门至永定门的马路,就将天桥两旁的石栏杆全部拆除,天桥的桥址不复存在。”
pyz
只看该作者 7 发表于: 2009-07-09
8 六里桥
位于京城西南,是西南方向进城的主要通道。原建有石桥,因距离广安门城门还有六里地,故称”六里桥”
pyz
只看该作者 8 发表于: 2009-07-09
9 万宁桥


万宁桥,又称后门桥地安桥,是位于北京地安门外,什刹海附近,坐落于北京城中轴线上的一座桥。始建于元世祖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原名万宁桥。因桥在地安门之北,地安门为皇城的后门,因此称为后门桥。
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西城区地安门外大街。建于元至元二十二年(1285)。原为木桥,元代改为石拱桥,名万宁桥。又称海子桥后门桥。元代石桥跨在什刹海入玉河口处,是元代大运河漕运的始点。桥下装有水闸,通过提放水闸,以过舟止水,保证南来粮船直驶大都城内。沿河北来的船舶可直抵海子内停泊。时大都居民也称这里为海子闸,后改名为澄清闸。桥为单孔汉白玉石拱桥,长10余米,宽近10米,桥面用块石铺砌,中间微拱。桥的两侧建有汉白玉石护栏,雕有莲花宝瓶等图案。20世纪50年代石桥面铺设沥青,河道填平建房。桥身下半部分被掩埋在路基之下,仅存桥两侧的栏板。1984年被公布为划定保护范围及建设控制地带,主要保护其侧墙及望柱栏板,未另划保护范围。2000年北京市对后门桥进行了整治修缮,毁坏的桥栏杆按旧样做了修整,桥洞下和河岸边的水兽被原地保留,并疏通了河道。同时,恢复原来桥名“万宁桥”,建碑于桥畔。
pyz
只看该作者 9 发表于: 2009-07-09
10 朝宗桥-建桥意义

朝宗桥旧照
桥侧不远有巩华城,是明代帝王行宫,也是当时的驻兵之所,用以守卫京师北门。大桥北端东侧有明万历四年(1576)立的螭首方座汉白玉石碑一座,通高4.08米,宽1.1米,厚0.39米,立有明万历四年石碑1通,碑额正背俱篆书大明”二字,碑身镌刻大字“朝宗桥”。朝宗桥,地扼京师通往塞外要道咽喉,亦为明代帝后前往天寿寺山谒陵朝宗祭祖的必由之路。。为北京市重点保护文物。
 
朝宗桥-历史传说
 
朝宗桥
德胜门昌平,中间有一个沙河镇。去十三陵游览的人都要路过夹着沙河镇的南大桥北大桥。这南大桥是新修的钢筋水泥桥,北大桥则是明朝修的七洞石桥。北大桥北端还立着一块高大的石碑,正反面都刻着“朝宗桥”三个大字。关于这“朝宗桥”,方圆几十里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 相传明朝以前,这沙河上并没有石桥,明朝皇上在昌平修筑皇陵以后,南来北往感到非常不便,就派了两个大臣在沙河上修桥。一个是忠臣赵朝宗,另一个是奸臣,人们连他的名字也不愿提了。赵朝宗主修北大桥,那个奸臣主修南大桥。 赵朝宗兢兢业业修桥,仔细清河底,选上好石料,精工细做,所以北大桥修的比较慢。那个奸臣贪污了不少钱,必然要在施工中搞鬼,桥墩外面用石头垒,里面填的全是沙子。这一来南大桥很快就完工了。奸臣急忙飞马跑进京城去报功。 皇上见他来报功很高兴,并问起北大桥的进展情况。这奸臣便信口开河地说:“北大桥还早着呢!”皇上听了十分生气,便派了个
朝宗桥石碑
亲信太监到北大桥去察看。那个太监到了北大桥工地,这时北大桥已快修完了,赵朝宗听说南大桥已经完工心里很着急,只顾忙着干活了,也没顾上七碟八碗地招待他。这可把平时耀武扬威惯了的太监气炸了,他二话没说,拨马就走。到了德胜门,那个奸臣正在城门口等他呢。奸臣一看太监的气色,便知道赵朝宗把他得罪了,心里甭提多美了。他笑嘻嘻地迎上去,把太监让到自己家中足吃足喝,款待好几天,末了还送了不少金银之物。 那个太监上朝见到皇上后,便把赵朝宗说得从头到脚一无是处,然后又把南大桥如何壮观坚固吹捧了一番,说得皇上连连点头。正说着赵朝宗也上朝来了,报告北大桥已经竣工。 皇上也正想找他呢,便把脸一沉说:“你怎么刚来?人家南大桥早完工了。”赵朝宗说:“臣只知努力修筑北大桥,不知南大桥完工为何如此之快。”皇上又问:“北大桥花了多少钱?”赵朝宗便把银簿呈上。皇上一看比南大桥用银几乎多一倍,脸色就更加阴沉了,厉声质问:“这是怎么回事?”赵朝宗说:“臣只知努力修筑北大桥,不知南大桥用银为何如此之少。”那奸臣立刻跳出来:“你不知道我怎么花得少,我可知道你怎么花得多。修桥的事瞒不了我,根本用不了那么多银子,你把银子腰包了。” 碰上这么个血口喷人的坏蛋,赵朝宗气得一句话也说不出来了。他越说不出来,皇上越信以为真。一气之下,皇上就令人把赵朝宗推出午门斩首,又给那个奸臣晋封了官位。 可是,纸里包不住火。几年以后的一个夏天,京北接连下了十几天暴雨,沙河水暴涨上来。北大桥屹立在洪峰之中岿然不动,
朝宗桥
南大桥可顶不住了,只听惊天动地一声响,南大桥坍塌了,桥墩里埋藏的沙土全都显露了出来,一下子被冲得干干净净……。 这时皇上才明白上了当。为了给自己遮羞,他便传旨把那个太监和奸臣一块绑着,推出午门斩首。又命人在北大桥的桥头竖起石碑,刻上“朝宗桥”三字以示纪念。这碑是万历四年立的。 四百多年过去了,这朝宗桥依然如故,可是旧的南大桥却早已无影无踪了。如今,每天都有无数路过沙河的人好奇地注视着桥头的石碑,从小生长在桥边的老人们呢,总是一遍又一遍地讲述着朝宗桥的传说。

  
朝宗桥-目前状况
 
[img]http://a3.att.hudong.com/86/41/01300000165486121221410158767_s.jpg[/img][img]http://www.hudong.com/images/enlarge.gif[/img]
朝宗桥镇水兽
今日路过昌平沙河朝宗桥;坐走过多次,但还从未好好看一下;今日特意下车一游;还是小有收获;从前一直以为朝宗桥比北京的其他的两座知名的古桥卢沟桥,八里桥要简陋的多;桥栏上的仅是青石板,栏杆柱头仅是简单正方体装饰;没有雕花,没有石刻装饰;今天一看;另有一番景象;
发现一;桥中间的正中间的拱形桥洞上居然有一个龙头;我想在桥上向下派一张特写;结果因桥上的外延的边太长,在桥上无论如何也无法发现龙头的存在。
发现二;在桥下的西南角发现了一只残破的石雕镇水兽;我一时兴起;搜寻了一下桥的其他三面的角落;一无所获。不知道是原来的;还是其他地方搬来的。 
只看该作者 10 发表于: 2009-07-09
怎麼酒仙橋的故事說到最緊要的部份就沒有了啊?
pyz
只看该作者 11 发表于: 2009-07-09
回 10楼(香港來的沛) 的帖子
呵呵,且听下回分解,很快会补上
pyz
只看该作者 12 发表于: 2009-07-09
酒仙桥的传说(续)       

    突然,凳子看见了她的影子在窗户外出现,可是为什么她没有遮住一丝的月光?凳子一点也没有害怕的感觉,他一下子就从床上跳起来,来到窗前,借着月色,凳子第一次看到了这个慷慨的女子的面容,也许是凳子见过的女子太少,在他眼里这人女子简直美若天仙,她大大的眼睛,闪亮闪亮的,弯弯的眉毛和眼睛搭配的那么和谐,直挺挺的小鼻子,小小的嘴巴,虽然缺少些红润,但她的肤色像不掺任何杂质白玉。凳子被眼前女子的美貌惊呆了,嘴巴张得老大,都合不上了。
  凳子发呆了不知道多久,才问这个总在深夜来访的今夜是否也是买火烧,那女子说:“不,我今天是向你道别的,以后我就不会再来了”。凳子请那女子等一下,他想出来和她说一会儿话,那女子轻轻点头,后又只是轻轻的一笑,凳子就被她的笑容陶醉了,他一下子就喜欢上了眼前这个女子。
  那女子告诉凳子,她的小名叫酒窝,她出生在中下层家庭,她的父亲是酿酒的,又因为她的父母见她漂亮又有两个小酒窝,所以给她起了这个的名字,她长到十五岁,因为她出落得很标致,被一个朝廷的提督看中了,虽然那提督比酒窝大三十多岁,但她的父母觉得以后酒窝会当上提督夫人,过好日子,就答应了这门亲事,谁知道酒窝命苦,结婚第二年,提督还不到五十岁就死了,提督最喜欢小老婆酒窝,要她陪葬,那天提督的家人给她喝了毒酒后,酒窝的灵魂离开的她的肉体飘了起来,她看见自己和提督一起被埋在石桥东南两里远的地方,酒窝心不甘啊,她才正是二八年华呀,还没有来得及享受人生呢。
  凳子听着酒窝的故事,很为她感到难过,他很想用自己的手把酒窝的小手暖热些,可是他没有能力,他很想酒窝是一个人而不是鬼,凳子傻傻地问酒窝:“你要是能活过来多好?”,酒窝回答凳子说:“只要你真心喜欢我,你就会有办法,爱会给你带来财富。”
  “什么办法,你要我怎么做?”
  “之前我给你的钱是冥钱,你今天回去看就知道了,但只要你按照我的话去做,你能得到的比这些更多,但你付出的代价也是很大的,你的努力也很容易失败。”
  “那我具体需要怎么做呢?”
  “我需要一个男人爱我三十年,在这期间不能和其他任何女人有丝毫感情瓜葛,你能做到吗?”
  “我能!”
  “可是到我们能在一起的时候,我们都已经老了。你真的能坚持吗?”
  “你只要让我能见到你,我就能做到。”
  “今后,你每年的八月十五夜里的四更都可以见到我,但我们见面超不过一刻钟,所以你最好在四更前在我的坟前等我。”
  酒窝的话才完,就像一阵风一样不见了踪影。
  凳子回到了屋里,拿出钱柜子,已经感觉到轻了许多,再打开下层,他一点也不惊讶,那些银子都变成了纸钱。但他坚信酒窝说的话,爱会带来财富;其实在凳子心里,即使爱酒窝不会带来财富,他也愿意。
  那天见面之后,凳子就在数着日子,一个个漫漫长夜思念的感觉好苦,但凳子心里有八月十五月圆的盼望,期待着相逢的那一刻,那真的只是一刻呀。
  凳子还是给庙里的和尚做饭、挑水,自己卖些烧饼,过着简单、孤独的日子,天凉了,他为庙里砍柴,烧火为和尚取暖;下雪了,坝河虽然是流动的,但也结冰了;冬日深了,凳子做事时要穿棉袄了;春节到了,但对凳子来说,这个节日没有什么意义;春天来了,河开了,喜鹊开始在三棵松树上叫了,但天还是有些凉;河边的野花儿开了,凳子想起酒窝的容貌比花儿更娇、更美,心里喜滋滋的,凳子时常去到酒窝的坟前,为她的坟填些土,栽些野花;夏天来了,河边的草长的好高了,夏夜河里的青蛙叫成了一片,凳子在夜里时常梦见酒窝,梦见酒窝笑的样子,凳子在梦里也笑了,他为酒窝的坟垫了土,连日来他在酒窝的坟前慢慢修建着青石台阶;终于等到了秋天,秋蝉在松树上凄厉地叫着,凳子希望时间快点过去,早一点到八月十五,就在快到八月十五前的几个晚上,凳子失眠了。
  这一天终于等来了,才过三更凳子带着自己做的月饼就出发了,石桥在月光下颜色像玉一样,河水的波浪在月色下闪着粼粼的光,凳子朝坟地走去,他已经为酒窝的坟建好了青石台阶,一团圆圆的明月高高挂在天上,凳子坐在青石台阶上,秋风把他新添的没有系紧蓝布长衫的衣角吹起来,许多日子没有下雨,草又干又黄,被风吹的干响,一直以来这片坟地一个人也没有,只有月亮知道凳子对酒窝的思念,还有弯弯的坝河水知道凳子曾经走过的一天一天。凳子在着急的等待那一刻的到来,又害怕那一刻的到来,因为他们只有一刻的时光。
  终于到了四更,刚才凳子前面还是他一夜一夜踏平的路,现在酒窝就在他的前面,还是那一身洁白的衣服,婀娜的身姿,凳子站起来,走近酒窝,银色月光下,酒窝显得更纯、更美了,凳子分明看见酒窝的眼里噙满了泪水,凳子抓住了酒窝的手,深情地凝望着她,酒窝问凳子:“你这一年是怎样熬过来的,你想我吗?”。
  “我无时无刻不在想你!”
  “这些我都知道了,但你要坚持三十年,你还能坚持么?”
  “我爱你,就算再长时间,我也会等你。”
  “你看到我的泪水吗?”
  “看到了,你为什么不开心?”
  “我也是思念你呀,你等我的泪水留到我的酒窝,用芦苇把我酒窝里的泪水取走,然后好好保存在一个小坛子里,怕泪水干掉,就在坛子里加一些这河里的水,把坛子密封好,你知道了吗?等你想我的时候,就打开闻一闻,坛子里有我的味道。”
  “好,我知道了”,凳子赶快去找芦苇,截了最干净的一截,飞快地跑回酒窝,把酒窝的酒窝里的泪水吸到芦苇里,之后凳子看见酒窝笑了,笑的妩媚、可人怜爱。凳子欢喜地看着酒窝,很想亲酒窝一下,可是时光啊是一个调皮又喜欢戏弄人的家伙,想让它停留的时候它偏偏溜得很快,只听到酒窝说:“记住我刚才说的话。”,酒窝就在凳子面前悄无声息的消失了。
  凳子只楞了一下,想起酒窝的话,就小心地捧着芦苇,跑回庙里,他按照酒窝的话做了,找来一个小坛子,把酒窝的泪水吹进坛子,到坝河里取了一小勺河水倒进坛子里,再把坛子密封好。
  从这之后每当凳子想酒窝他就会把坛子打开,这坛子里发出淡淡的清香,凳子早就忘记酒窝说的爱可以带来财富的话,留在凳子脑子里的只有思念。
  从小庙到酒窝的坟只有两里多地,走多了就清晰地走出了一条路,在这条路上总可以在深夜见到凳子的身影。这是一条指引着思念的路、一条系着爱恋的路,路上的尘土都知道他们的故事,石桥知道凳子相思的分量,当凳子从石桥走过的时候,石桥可以感到凳子脚步的震撼。
  又是一个春去秋来,这里写的快,可是你知道凳子的三百六十五天是怎样过来的吗?凳子今年先准备好了芦苇,他想如果酒窝还是要他用芦苇取她酒窝的泪水的话,他有准备,就可以节省点时间,和酒窝多说一会儿话。
  这一年的月亮还是又大又圆,当凳子看到酒窝出现的时候,酒窝已经看到了凳子手里的芦苇,凳子精心准备的芦苇,还有凳子为酒窝做的月饼,去年酒窝就没有来得及吃。
  “凳子,你还是要去找一根芦苇,旧的不行,要新截取下来。”,凳子看着酒窝眼里的相思泪,自己都快哭出来了,但他还是要听酒窝的话去找新芦苇。
  和去年一样,当凳子用芦苇汲取了酒窝的酒窝里的泪水的时候,他看见了酒窝会心的笑,凳子的心花开了。酒窝问凳子:“你那坛子里的味道怎么样?”
  “好啊,很香,和你的味道一样”
  “这三百六十五天很难熬吧,你还能坚持多久?”
  “我会坚持的,等你还阳,我们团圆。”
  “我也很想你呀。”,酒窝才说完这句话,就又消失了。
  凳子又照着去年酒窝的话,把酒窝的泪水吹进坛子里,加了一勺坝河的河水,密封好,在凳子眼里,这坛子只是代表了思念,别的就没有任何意义。
  第三年凳子怕相见时没有很快就找到新的芦苇,他就向别人请教如何栽种芦苇,学会了他就把芦苇种了一大片在酒窝坟地旁边的河堤上,可是这第三年酒窝又告诉凳子人工种的不行,一定要野生的,他们相聚的时间还是那样的少。
  时光就这样一天一天,一年一年地过去了,到了第十年,他们相会的那一刻,酒窝问凳子:“你没有把那坛子里的东西做别的用吗?”
  “我觉得那坛子就是当我想你的时候,拿出来闻一闻,有很清香的味道,是你的味道。”
  “你只要取出一点我的泪水,放进装满水的木桶里,那水就可以变成酒,你可以去把酒卖了,肯定很好卖的。”
  但是凳子没有照着酒窝的话去做,他觉得要钱有什么用了,什么也比不上思念酒窝更重要。
  时光就这样一年一年地过去了,第二十九年,凳子仍然住小庙里,过着孤独、贫寒的日子,虽然他已经从一个青年变成一个老年人了,鬓角已经花白了,他想着未来,期望着和酒窝团聚的日子,想到今后他们的生活需要一些钱,他在这最后一年才把一满坛子装满酒窝泪水打开,只是用一滴坛子里的水,装满坝河水的木桶就酒香四溢。
  他把木桶拿到石桥旁边去卖,喝过的人无不赞赏,凳子的生意一下就红火起来。正如酒窝说的,你的爱可以给你带来财富,只是半年工夫,凳子靠卖酒就挣了百八十两银子。
  凳子不是贪财的人,他有酒的收入,他仍然坚持做烧饼,但他的烧饼是送给买酒的人,和没有饭吃的人,不再收钱了。
  凳子已经等了酒窝三十年了,他一直盼望着用他的爱可以让酒窝还阳,一起过上普通人的生活,凳子和酒窝的第三十次见面的时候就要到了,这个日子凳子一直等了三十年,八月十四的那一天凳子像往常一样到坝河里用木桶打水,他感觉到有人在草丛中偷偷监视他的行动,凳子并没有留意。
  八月十五这一天,凳子没有像半年以来在四更的时候去坝河去取水,他要去见酒窝,这一天酒窝不是四更才出来,她才过三更就向凳子住的小庙方向走,她走到石桥的时候留下了眼泪,因为阎王违背了之前的允诺,她永远也不能还阳,永远也不可能和她心爱的凳子在一起了,今天是他们最后一次见面,也是永别。
  凳子从小庙里出来了,一下子就见到了酒窝,他高兴地向酒窝跑去,以为从此以后他们再也不用分离了,可当得知这最后的一刻钟是她和他的诀别,凳子的心如刀割,但凳子没有陪酒窝一起哭,他要让这最后一刻钟成为酒窝美好的回忆,他静静地和酒窝牵着手沿着小河一直向前走,他想一直就这样看着酒窝,看着她,一直到她消失的那一瞬间。
  有个妒忌的人偷看凳子的秘密,他告诉人们说,只有在四更的时候从石桥下去,到坝河取一木桶河水就是酒,其实是因为八月十四那天,河水里正好有酒窝的一滴眼泪被他赶上了,那人这样一说,就没有人再买凳子的酒了。
  其实凳子也再不想卖酒了,八月十六日那天,凳子端着盛满酒窝泪水的坛子从石桥跳进坝河里,他就这样和找酒窝去了,这一天从石桥到西坝河酒的香飘了三十里,连空气中都是酒的馥郁的清香。
  但从此后人们再也喝不到凳子的酒了,他们以为凳子就是酒仙,为了纪念他曾经给大家带来的美酒,他一生生活的地方,也是他去的地方的这座石桥就改名为酒仙桥了。
pyz
只看该作者 13 发表于: 2009-07-09
11 三元桥地名的由来
        三元桥站是地铁10号线与地铁机场线的平行换乘站,因地处朝阳区西部的三元桥附近而得名。
        三元桥位于三环路东北部转弯处,初建时曾称牛王庙桥,建成于1984年,是北京市第一个荣获国家银质奖的立交桥工程,也是三环路上重要的交通枢纽之一。
        关于三元桥的得名,有三种说法,一是因临近三元庵而得名,此地曾有一座叫三元庵的古刹,始建于清代,毁于上个世纪80年代。三元庵的“三元”是根据天官赐福、地官消灾、水官解祸而来。天官、地官、水官合称“三官”或“三元大帝”。二是因临近水源八厂而得名,该厂位于三元桥南侧不远处,是北京市的大型供水企业,同时该桥位于三环路上,又是三条交通干道的交会处,以“元”代替“源”字,得名三元桥。三是由“三源里”转换而得名,三源里小区位于三元桥南面,始建于1979年,因北有三元庵,南有水源八厂,1982年为小区命名时,各取一字,得名“三源里”。
pyz
只看该作者 14 发表于: 2009-07-09
12 八里桥地名的由来
        地铁八通线上的八里桥站,位于朝阳区与通州区交界处,因临近著名的八里桥而得站名。
        八里桥本名“永通桥”,因东距通州城八华里而称“八里桥”或“八里庄桥”。它建于明正统十一年(1446年),横跨于古老的通惠河上。桥两侧望柱上所雕刻的33对石狮子,形态各异,栩栩如生。该桥不仅解决了交通,控制了洪水,还为古老的通惠河增加了一个美丽壮观的景点,被列为“通州八景”之一,称长桥映月”。
        八里桥不仅是风景名胜,还是古战场,历史上曾进行过两次大规模的战役。第一次为清咸丰十年(1860),清军曾在这里英勇阻击英法侵略军,史称“八里桥之战”。第二次为光绪二十六年(1900),八国联军入侵北京,义和团在此狠狠的打击了侵略者。由此,“八里桥”之名便被载入史册。

pyz
只看该作者 15 发表于: 2009-07-09
13 北新桥地名的由来
        北新桥站在地铁5号线上,因临近传说中的北新桥而得名。
它位于东直门内大街西侧,元朝时称兴桥,明代叫绒家务角头,清宣统年间改称北新桥。关于这一地名的来历,在北京民间,有一个广为流传的故事。那是燕王朱棣修北京城时,把苦海幽州的老龙王赶出了北京。为此老龙王怀恨在心,等到北京城建好后,又回到北京城,想发大水,淹了北京城,于是燕王派降龙罗汉姚广孝去捉拿这条孽龙。那老龙王斗不过姚广孝,便钻进一口井里,姚广孝追上来就用一条长铁链锁住,接着在井上修了一座桥,把龙王压在了桥下,并说等桥旧了再放他出来。龙王一听挺高兴,心想,桥总是有旧的时候,于是就耐心等待。谁知姚广孝又给这桥起了个名字叫“北新桥”,无论过多长时间,提起这座桥,总是“新桥”,旧不了,龙王就一直被压在桥下,再也没有出来。
        虽然这只是一个传奇故事,但在修建北新桥站时,还真挖出一口直径1.2米的古井,里面还有渗水,但是不是传说中锁住老龙王的那口水井,难以考证。
pyz
只看该作者 16 发表于: 2009-07-09
14 立水桥地名的由来
        地铁5号线有“立水桥”和“立水桥南”两站,而立水桥站是与13号的换乘站,其站名因临近京北著名的立水桥而得。
        明代的时候,发源于西山的清河便流经此地,为了通行方便,人们在河上修了一座木桥。但因过往的人员,车辆较多,没多久,这座木桥就被压坏了,随后在原址上重修了一座小石桥。因用的都是十分坚硬的花岗岩,坚固的桥墩立于水中,故称“立水桥”。
        到了清康熙年间,皇家在桥的正北面数十里远的地方修建了汤泉行宫(今小汤山),立水桥是必经之地。为了便于皇帝出行,便将小石桥拆掉,重新修建了一座宽大而更加牢固的石桥,仍称“立水桥”。随后离桥不远的无名小村也被称为立水桥村。此后经过立水桥的道路越变越宽,于是将安定门到立水桥的路段称为“安立路”。
        如今古老的石桥已变成钢筋混凝土大桥,并在其西侧建成了亚洲第一座跨河城市地铁斜拉桥——立水西桥,称为立水桥地区的标志性建筑。如今“立水桥”已不是一座桥梁的名称,而成为北京的一个地域之名。
pyz
只看该作者 17 发表于: 2009-07-09
15 白石桥的故事


白石桥这个地名,始于明代初年。因桥而得名。明代此处又名白石庄,有万驸马园,《帝京景物略》称之为:“万驸马庄”。   1987年12月7日,北京图书馆施工,出土一明代墓志铭。墓主人叫彭喜,生于明景泰五年(1454年),卒于正德十六年(1521年),他十四岁进宫当太监,先后经历了成化、弘治、正德三朝,供职五十余年。《墓志铭》曰:“卜以是年三月初九日,葬于顺天府宛平县香山乡广源闸镇国寺东之原”。说明此处在明正德年间还称广源闸,在此以西有镇国寺,即今之万寿寺。广源闸是高梁河上的一座水闸,并有桥梁,现有闸址陈迹可考。   清代,此处称郑亲王坟,又称王爷坟,坟主人是清顺治皇帝之叔济尔哈朗,被封为郑亲王,后代世袭,最后一位郑亲王叫端华,即清光绪年间军机大臣肃顺的哥哥,后来被慈禧太后赐死。在郑王坟旁边有看坟人居住的地方,叫胡家楼,后来展宽西颐路,胡家楼地名遂取消。直到现在,当地老人们还习惯称此处为王爷坟、胡家楼。然而大厦拔地而起,绿树林荫举目皆是。唯有白石桥依旧保留了五百年前的名字。
pyz
只看该作者 18 发表于: 2009-07-09
16 草桥是怎么来的

北京的南边有一条河流,叫凉水河。现在是条臭水沟,市政府正在治理。但这条河在古代可是条风景优美的河,流水潺潺、碧波荡漾,浅的地方清澈透亮、鱼翔浅底。水面上不时有打鱼的船儿划过,岸边杨柳依依,微风飗飗、鸟语花香。好一派"唉乃一声山水绿"的江南风景画。

但就是这么一个好地方也有不幸的事情发生。

凉水河的南边有一座庙叫镇国寺,住着十几个和尚。河的北边有几户人家,其中有一户仇姓人家,,父亲已去世多年了,只剩下母子二人艰难度日,但日子过的倒也平淡温馨。有一天,儿子发现母亲和庙里的主持和尚好上了,他们频繁往来。由于有河的阻隔母亲很是不方便过河,水浅的时候就躺水过河,涨水的时候就只有绕行很远的路。看着母亲很辛苦,儿子就设法用木头、草,修了一座简易的桥,人们就把这座桥叫草桥,这就是现在草桥的来历。
pyz
只看该作者 19 发表于: 2009-07-09
17 北京:安翔桥名落定
      北京市规划委近日发布消息,日前经请示市政府批准,上跨八达岭高速路的又一座分离式立交桥―――安翔桥正式命名。   安翔桥地处海淀区与朝阳区交界处,西接志新路,东与安翔北路连接,再与慧忠路连接后直达奥林匹克中心区。安翔桥是奥林匹克公园周边道路路网的重要节点和奥运场馆道路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市规划委表示,安翔桥的命名采取了在网站公示,公开征集规划地名、征求专家意见等方式,公开征集社会公众、专家学者对地名命名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安翔桥命名方案意见公示后,公众同意率为80%。
pyz
只看该作者 20 发表于: 2009-07-09
18 虎坊桥

在明朝是宫廷圈养老虎的地方。明朝饲养老虎有好几个地方,主要是皇宫内部的虎城——太液池之西北隅。老虎养在地下井里,上面筑有小墙,老虎在下面咆哮跳跃。
除虎城外,虎坊桥就是最大的养虎地方(今魏染胡同一带)。附近的铁门胡同就是当年虎圈西边铁栅栏所在。老虎也要参加朝会活动,所以有些老虎也是驯服了的。《明史·江彬传》记载正德皇帝经常“搏虎为戏”,老虎未经驯服,皇帝当然不会去接近它们。
pyz
只看该作者 21 发表于: 2009-07-09
19 青龙桥


元世祖忽必烈肇造大都城,重视抓水利、开漕运。1291年底,水利专家、河北邢台人郭守敬兼领都水监职,主持开凿通州直连大都城的运粮河,必须补充水源,以济漕运。他踏勘导引昌平白浮神山泉、王家山泉、西虎眼泉、孟村一亩泉等,与香山、碧云、玉泉来水汇于时称畑山西湖的昆明湖。两年工夫,漕运水系完成。1293年初秋,忽必烈由上都避暑归来,过积水潭,见舳舻蔽水,樯耸楫晃,南方客货沿水而上,居然到了大都城繁华地带。于是龙颜大悦,赏郭守敬钱一万二千五百缗,让他继续兼职,抓好漕运大事。
这里就是当年济漕之水入昆明湖处。地名原叫碾庄,又因有片水泊而叫七里泊。发脉于白浮诸泉之水一路流来,而挡护的堤坝则叫白浮堰。白浮堰断了人们往来,就要架桥。桥以传说中的祥瑞之物青龙名之,便叫青龙桥。当地沾了朝廷水利之光,获架祥瑞之桥,“碾庄”、“七里泊”土名俗呼便淡出历史,而以青龙桥代之。
青龙桥-历史
 
青龙桥
青龙桥是田园水乡,兼有山林之幽。一个叫何御的军人受命出征,骑马由畑山脚下沿湖北行,见这里茅舍炊烟,邻里往来甚是熙洽。忽听有人呼叫,邀他家坐。近前才知,竟遇上故交汪旦。汪隐居畑山脚下,过着松脂点灯、菰米当饭、菜畦摘韭、樵采野果的生活,好不惬意。汪慷慨热情,让小儿当街拦马,拉客进家。野风秋水,征马嘶鸣。可惜王命在身,不能停留。何御只好解下佩玉赠与小儿,怀着惜别之情,继续赶路。
青龙桥是明清帝王及其王室成员经由海淀前往玉泉山、香山避暑游赏的必经之桥。明朝夭折的亲王、公主、妃嫔,也由此运过,丛葬在玉泉山北侧二里,时称金山口的地方。于江山社稷有功,而又贪心做了八年皇上的景泰帝,被复辟的哥哥英宗赶下台,死后就按夭亡的王室成员待遇葬在那里,成为孤独于明帝十三陵外的一个帝陵——景陵。清朝疏浚河道,导西山诸泉往东北分流,经由桥下注入圆明园,再入清河。1742年,一个雨后初秋的清晨,乾隆皇上来到桥上,见屏山积翠,流水澄潭,顿觉晓风飒飒,通体清爽。夹岸垂柳褪了绿色,水生红蓼正在展艳,风吹浪起,晴空湛蓝,十里稻田金灿灿,恍如画中江南。风吹御辇锦帘,珠串哗哗作响,游船划到桥下开始掉头。他感到几分秋凉,望了一眼远处水边草丛惊飞的白鸥,在浓浓稻香里,弃辇换轿离去。心想,我春天夜夜忧念,终于盼来如此年景,应该赋诗一首。乾隆相中这块宝地,后来改畑山为万寿山,疏浚西湖为昆明湖。还在桥东半里处设城关,御书勒石,东面是“山馆环鶠”,西面是“湖桥列市”。青龙桥一时相当繁华。然而,盛世终成过去。1900年,八国联军进攻北京。慈禧太后带着光绪,经由此桥跑到山西。车辚辚,马萧萧。一改古来祥瑞,青龙桥负载了一回弃国惊魂的逃亡之旅。悲夫!
现此地属于海淀区青龙桥街道.
青龙桥-附近景点
  詹天佑铜像
青龙桥

詹天佑铜像在延庆县青龙桥火车站。詹天佑安徽婺源(今属江西)人。詹天佑清咸丰十一年(1861)四月二十六日生于广东省南海县,清同治十一年(1872),考取公费赴美留学。清光绪七年(1881)六月,毕业于美国耶鲁大学雪菲尔德理工学院土木工程系,同年八月回国。为我国铁路工程专家,1905一1909年主持修建京张铁路,对南口到八达岭一段山高峰险的艰巨工程,因地制宜采用"人"字形线路以减少工程数量,并利用"竖井施工法"开凿全长1091米的八达岭隧道,提前两年建成了我国自行设计的第一条铁路。1919年4月24日在汉口仁济医院病逝,享年59岁。同年在青龙桥车站竖立一座詹天佑全身站立铜像,1982年迁建詹天佑夫妇墓于此。   
墓室是由半浮雕的九块花岗岩石块与一个洁白的汉白玉石半圆家所组成。冢下为墓穴,其内摆放着詹天佑先生及夫人谭菊珍的骨灰盒。墓碑是用花岗石镶边黑色大理石,其上刻写着500余字的“詹天佑先生生平”。并建詹天佑纪念馆。
青龙桥火车站
青龙桥火车站所处的这段铁路是整条京张铁路的精华所在。车站旁的八达岭隧道全长1091米,詹天佑在当时没有新式开山机、抽水机和通风机设备的困难情况下,创造性地采用两端开凿、中开竖井的施工方法,顺利解决了难题,仅用了18个月就开凿成功,为我国铁路第一个超千米长大隧道,它的胜利开通曾在当时令世人瞩目。针对八达岭一带地势陡险、坡度大的难题,詹天佑充分发挥了他的聪明才智,设计了著名的“之”字形线路,使列车能够顺利通过,而青龙桥车站就是这“之”字形线路的中间一段。这两项工程是京张铁路的关键工程。
青龙桥
现在的青龙桥火车站还基本保留着100年前的原貌,其主要建筑还是原带有上世纪西洋风格的老候车室,车站旁竖立有一尊詹天佑全身铜像,为1919年詹天佑逝世后中华工程师学会所立;铜像的后边拾级而上,是呈站台状的詹天佑墓,建于1982年,是由铁道部等单位从北京海淀迁移至此的。
京张铁路通车后,所有的列车在通过“之”字形线路时,都要在青龙桥站做技术性停靠,车站每天要接送几十对列车。解放后,国家为避开京张铁路青龙桥一段的大坡道,修建了丰沙线铁路,特别是70年代丰沙二线的建成通车,从京张铁路分流走了大部分列车。近年来,随着列车的加大编组和提速,现从北京西客站开出的列车都改走了丰沙线。青龙桥火车站全年的客流已从80年代的10多万人减少到只有几千人。但由北京前往呼和浩特、包头等方向的列车和前往莫斯科的国际列车仍需此站做技术性停留。“之”字形线路也仍在使用中。
随着时代的前进,青龙桥这座见证了中国铁路百年历史的火车站,其历史价值已超出了它的使用价值。
青龙桥-公交线路
  北京331路公交车经过青龙桥[1]
青龙桥
1.新街口豁口2.索家坟3.文慧桥北4.明光桥东5.铁狮子坟6.北太平桥西7.花园路8.塔院9.北医三院10.北京航空航天大学11.成府路口南12.北京语言大学13.五道口14.清华园15.蓝旗营16.中关园北站17.清华大学西门18.圆明园南门19.颐和园路东口20.西苑21.颐和园22.颐和园北宫门23.青龙桥24.军事科学院25.厢红旗26.林业科学研究院27.娘娘府28.三一六医院29.丰户营30.丰户营西站31.正蓝旗32.香泉环岛33.北京植物园南门34.卧佛寺35.香山[共35站
北京634路公交车经过青龙桥[2]
1.西直门2.西直门外3.动物园4.白石桥东5.国家图书馆6.中央民族大学7.魏公村8.魏公村路东口9.魏公村路西口10.万泉庄11.万泉河路12.稻香园13.万泉河桥南14.海淀公园15.西苑医院16.西苑17.坡上村18.颐和园北宫门19.青龙桥20.军事科学院21.厢红旗22.林业科学研究院23.娘娘府24.三一六医院25.丰户营26.丰户营西站27.正蓝旗28.香泉环岛29.北京植物园南门30.卧佛寺31.香山32.香山公园东门[共32站]
 
青龙桥-各地的青龙桥
  云南的青龙桥
青龙桥
青龙桥在凤庆县城东北约60千米的澜沧江上。始建于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嘉庆十九年(1814年)、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两次复修,其后经多次修葺。桥全长93.52米,宽3米,桥身距江面高15.64米,桥体由16根铁索构成,上铺木板,两端各有桥亭5间,岸边有摩崖题刻数处。青龙桥是滇西南的重要通道,是澜沧江上现顾惟一的古桥。
束河青龙桥
[img]http://a0.att.hudong.com/70/71/01300000171625121729710435933_s.jpg[/img][img]http://www.hudong.com/images/enlarge.gif[/img]
青龙桥
青龙桥建于明朝万历年间,距今已有400多年历史,它的西面就是聚宝山,青龙桥的中轴线正对着聚宝山,这是木氏土司的设计,也是木氏土司鼎盛时期的标志性建筑。长25米、宽4.5米、高4米,全部由石块垒砌,列为丽江古石桥之最,可见束河在丽江历史上的经济文化格局中所占的重要地位。青龙桥的桥面经过数百年风雨的洗刷使它变得斑驳苍老,却不失它的英雄气势和庄严厚重感,站在这里,你也许会听见马蹄的声音在回响。
这里还流传着一个故事:藏传佛教大师葛玛马追赶一个魔鬼,从这里一步跨到了玉龙雪山上,在桥上留下了一个仙人脚印。开春时节,桥畔的杨柳长出了新芽,如烟似纱,仿佛绿色的波浪要涌到桥面上来,这就是束河八景中的又一景:“烟柳平桥”。
 
pyz
只看该作者 22 发表于: 2009-07-09
20 银锭桥-基本概况
 
银锭桥
北京什刹前海与后海连接处有一座形似银元锭宝的石桥,南北横跨在连接两海的细脖处,长12米、宽7米、高8米、跨径5米,有镂空云花栏板5块、翠瓶卷花望柱6根,因桥形似元宝,取名“银锭桥”。
什刹海,是北京传统风貌保存较完好的地区之一,“银锭观山”是燕京小八景之一,享有很高的知名度,加之这里是往来恭王府、宋庆龄故居、火神庙和荷花市场等地的“中转站”,高峰时每天经过银锭桥或来此观光的游客超过2万人次。
 
银锭桥-地理位置
  银锭桥胡同位于西城区东北部,北起后海南沿,南至南官房胡同,因胡同北端有银锭桥而得名。银锭桥建于明代,整座桥酷似银锭,因而得名。
“银锭观山”是燕京小八景中的一景,在晴日的银锭桥上总可以看到三三两两的游人凭桥远眺,西山的轮廓在蓝天白云之下,美景蒙蒙;后海波光粼粼,两岸树影依稀,朴色悠扬。在桥的东边,是著名的烤肉季饭庄,每到中午或是晚上,这里是座无虚席。酒吧里放着时尚的摇滚,而远远的就是钟楼和鼓楼古色的面容,一群鸽子盘旋在古老的街市上面,底下就是寻常数百年的朴素民生。
在游人如织的银锭桥上,不时可以看到远望或拍照的人们,他们的目光执著而专注,只是不知道观山的美景在他们心中是一种何样的解释。
银锭桥全景
什刹海也写作“十刹海”。  位于北京城西北隅,交通十分便利。四周原有十座佛寺,故称。元代名海子,为一宽而长的水面,明初缩小,后逐渐形成西海﹑后海﹑前海,三海水道相通。自清代起就成为游乐消夏之所。三海碧波荡漾,岸边垂柳毵毵,远山秀色如黛,风光绮丽,为燕京胜景之一。
什刹海是北京城享誉盛名的历史文化旅游风景区。景区由前海、后海、西海水域、沿岸名胜古迹和民居民俗生活组成。景区东起地安门外大街,西到新街口北大街,北起北二环,南至平安大街,总面积146.7公顷,是京城内老北京风貌保存最完好的地方。周围有许多的王府和花园,如保存最好的恭亲王府、醇亲王府等,这一带也是原老北京主要的商业活动区。宋庆龄故居、郭沫若故居也在什刹海旁边,什刹海边的柳荫街曾住过十大元帅中的三位。
什刹海景区风光秀丽,被誉为“北方的水乡”,是古都之源、文化之源,是民俗休闲、感受历史、享受时尚的胜地。元朝曾依托这一片水域在东岸确定了都城建设的中轴线,什刹海始成为元、明、清三代城市规划和水系的核心。历经数百年的发展,什刹海积淀了上至皇亲国戚、士大夫下至普通百姓的深厚的各阶层文化。这里的胡同和四合院组成了老北京的风俗文化,组成了老北京的历史,沿着什刹海迤逦的河沿四周,形成了不规则但密如网织的网状胡同,这些胡同依势而建,自然天成。今天,这里仍旧保存着十分难得的自然景观和人文胜迹交相辉映的历史风貌,宋庆龄故居、郭沫若故居、恭王府花园、广化寺、火神庙、钟鼓楼和银锭桥等古迹宛如一颗颗明珠,将什刹海点辍地秀美灿烂。
在美丽的什刹海景区内,您可以乘坐三轮车游览老北京的胡同、古迹;可以乘坐橹船观赏迷人的三海风光;可以骑上双人自行车细细品咄这里的文化。
银锭桥-特殊景观
 
银锭桥
银锭桥和金锭桥闲暇时,从鼓楼前的烟袋斜街西行,出口的南侧就是一座白色单孔石桥,它架设在后海和什刹海的分界处,桥两边的护栏外侧刻有著名史学家单士元先生手书“银锭桥”三字的隽秀题名。
银锭桥详细的初建年代已无从考证,但从其所处地理位置上分析,可能是元代修建的。明代《燕都游览志》描述道:“银锭桥在北安门海子桥之北,此城中水际看西山第一绝胜处也。桥东西皆水,荷芰菰蒲,不掩沦漪之色。南望宫阙,北望琳宫碧落,西望城外千万峰,远体毕露,不似净业湖之逼且障目也。”因“银锭观山”早已是著名的燕京小八景之一。
这里还有一个特殊的景观就是“银锭桥下水倒流”。因为整个北京地形是西北高、东南低,所以后海和什刹海的水从西北流向东南方向,银锭桥下的水流方向一般也是由西向东流。过去后海的水除了经银锭桥向东流外,还有一条水道是从后海西南岸沿今柳荫街向南流,然后在三座桥东拐入什刹海。清末至民国期间,当时的政府无暇顾及河湖水系的治理,湖里淤泥沉积很厚,当银锭桥东侧的湖底淤泥高于西侧湖底时,桥下的水就不能从西侧流向东,而是从桥东反流向西,出现了银锭桥下水倒流的特殊景观。  
元代时什刹海的水由湖东南部经万宁桥流出,明代以后又增加了流向北海的一个出口,东南部除了澄清闸外,那里没有桥梁,人们绕行什刹海东部时只能从万宁桥上绕过。2000年整治六海水系时,为了方便行人环湖游览,在专家的倡议下,于什刹海东南出口处修建了一座金锭桥。该桥为三孔石拱桥,桥体为乳白色,整体造型美观大方,中间拱券上方镌刻着著名史学家侯仁之先生题写的“金锭桥”三个字。这座漂亮的大桥在碧水蓝天的映衬下更显灿烂夺目,它与西北方向的银锭桥相应成趣,从而使城内又多了一道新景观。

银锭桥-历史文化
  银锭桥虽小,却鼎鼎大名,它位于小石碑胡同南口、银锭桥胡同北口,南北横跨在什刹前海与后海连接的细脖处,长12米、宽7米、高8米、跨径5米,有镂空云花栏板5块、翠瓶卷花望柱6根。
这座桥,始建于明代,已有500多年的历史。由于其地风光旖旎,最是风雅去处,有明以来,对其的称颂不绝于史。例如《帝京景物略》中记载:“崇祯癸酉岁(崇祯六年、公元1633年)深冬,英国公乘冰床,度北湖,过银锭桥之观音庵,立地一望而大惊,急买庵地之半,园之,……西接西山,层层弯弯,晓青暮紫,近如可攀。”
由于银锭桥在葫芦腰处,因此,站在桥上往西望去,越往西水面越宽阔,直到烟水苍茫,尽头现出青翠的西山,所以,此地又称“银锭观山”,是小燕京八景之一。《燕都游览志》称此“城中水际看山第一绝胜处也。”清宣统年间,摄政王载沣住在后海北沿醇亲王府(北府),银锭桥是他每日进宫的必经之路,1910年3月31日,汪精卫在此桥下埋藏炸弹,欲谋刺载沣,因谋刺行踪被发觉而失败,银锭桥因此更为出名。1984年,原桥拆除重建,在桥身正面镌刻着由故宫博物院副院长单士元老先生题写的“银锭桥”三个楷体大字。1989年,该桥被公布为西城区文保单位,1999年后,银锭桥桥头东南处立起了一块由杨萱庭书“银锭观山”四字的巨石,别看银锭桥桥体不大,却是什刹海景区的神来之笔。
 
银锭桥-周边景况
   在银锭桥上,旧京风景一览无余。东望小桥流水人家,西望则远山叠翠,天边烟波浩淼,视野深阔,又是一番情趣,著名的“银锭观山”和“海水倒流”就在这儿;再看桥的南部,是著名的大小金丝套古老胡同,桥的北面走上数十步,就到了古香古色的烟袋斜街。四面环视,古朴之情与观山景色和谐地融为一体。
现在这里风格酒吧遍布,是休闲好去处。
这里是一个适合游两遍的地方。
第一遍,一个人静静前往。在找寻途中,那些透露着古老北京的符号与气息,凝固在酒吧的写意墙上,凝固在各种纵横交错的胡同深处,一不小心就会触动你心灵深处最隐秘的纯洁。第二遍,和朋友前往。除了一起品尝后海的迷人气息、银锭桥的古老、烟袋斜街那些永远也淘不完的奇特玩意外,还有分享的意义。  
1、后海酒吧民族与表意,中国与西方
后海酒吧
进入什刹海,许多人喜欢从后海进入,那是一个适合在闲适午后,带着毫无目的心态前往的人间小仙境。从新街口北大街右拐,过了红绿灯口,从桥头处往里走,当一片碧波荡漾的开阔水域呈现在眼前时,就到达了。
水边的路途会给你足够的时间贪婪地吸吮潮湿空气,大片野鸭在水面上踱来踱去,偶尔,一对鸳鸯目中无人地划过。在这个时节,白玉兰花在两岸开得格外招摇,刺激着视觉感官。路边有捏北京传统糖人的小贩,那是北京的一门老手艺,只可惜,捏成的小狗、孙悟空的糖人,只能看不能吃,而且,每个售价10元。
后海最有名的还是各色酒吧。据说沿途有一两百间,传统的、现代的、中西合璧的,小资情结蔓延,慵懒感觉萦绕。后海一带的酒吧都不大,或许空间小可以避免过分的喧闹。即使只是路过,每个酒吧的独特装修风格就足够让你品味一些文化的小细节。
有家叫“胡同写意”的酒吧,只在简单的砖墙门窗两侧彩绘“童子照”,左侧捧鲜桃,右侧拿铜钱穿,意喻“长寿”与“恭喜发财”。奇妙的是,当我路过时,一对法国夫妇累了,在此品茶聊天。里面如此西方,外面如此中国。
“30BAR”的墙面也足够吸人眼球,黄、粉、红、黑四条彩绘鲤鱼,纵横穿梭在墙上。不远处,一家名为“Thirty one Coffee”的后海酒吧,黑色墙体上印满英文字母,穿着玫红T恤的“waiter”从店里走出,昭示着现代的细节。后海酒吧的另种意义,可能还在于文化的融合与接纳。
后海酒吧的价格根据消费内容,高低不等。大多数酒吧都有优惠消费,比如,“晚上12点以后,最低消费50元,再附送一瓶百威啤酒”等套餐。据说,报上一些知名酒吧老板的网名还可以打8折,可惜,只知道人家的ID,是不算数的。
2、奇妙的胡同游
[img]http://a1.att.hudong.com/30/38/01300000167306121168382946827_s.jpg[/img][img]http://www.hudong.com/images/enlarge.gif[/img]
胡同街
到了什刹海,坐三轮车游胡同是门必修课。这两年,形形色色的三轮车夫兼导游比什刹海都有名,沿路你会遇见很多骑着三轮车的“胡同导”,一顺排开。他们会向你滔滔不绝地介绍,什刹海景区历史文化的深厚积淀:有文物保护单位40余处,占西城区的1/3以上。历史上本地区曾建有王府、寺观、庵庙等多达30余座,现仍尚存十几处,主要有恭王府及花园、宋庆龄故居、郭沫若纪念馆、钟鼓楼、德胜门箭楼、广化寺、汇通祠、会贤堂。
什刹海的“胡同游车夫”会载着你钻过大大小小的胡同,一一到达他介绍过的景点,并且承诺,如果你想进去游览,他会在门口守候。这种形式,颇受外国游客欢迎,因为他们很怕迷失在胡同里。据“胡同游车夫”介绍,老胡同就像个迷宫,尤其是在什刹海。所以,往那些飞奔的三轮车里望去,还是韩国、日本、美国游客居多。
不过,你若需游览,得和他“砍价”。一般来说,他会向你提出游览费和讲解费一共180元的要求。但这价格还有回旋余地,如果你嘴皮功夫了得,基本上40元就可以让他带你游览一圈,快则一小时,慢则两小时。
[img]http://a0.att.hudong.com/30/38/01300000167306121168388019344_s.jpg[/img][img]http://www.hudong.com/images/enlarge.gif[/img]
胡同游车夫
“胡同游车夫”会向你讲解银锭桥的由来。比如,它有700多年的历史,连接前海和后海。它长12米、宽7米、高8米、跨径5米,有镂空云花栏板5块、翠瓶卷花望柱6根,因桥形似元宝,取名“银锭桥”。别看银锭桥桥体不大,却是什刹海景区的“点睛之笔”。或许,这两年什刹海太有名气了,银锭桥上另一个景象就是,全国各地的电视台摄影师提着机器、拿着收音麦往来穿梭,主持人则拿着话筒,沿路找“游客托”。
另外,“什刹海水上游”还值得一试。水上游览采用长7米、宽1.7米,依《清明上河图》中船形打造的古色古意的橹船做交通工具,从水路穿过银锭桥去宋庆龄故居、广化寺和恭王府花园。日落西山船行什刹海,游人点起纸河灯放入水中,灯浮水面沿船尾浮动,忽明忽暗灿烂一片,这一景象使人恍如回到唐宋年间的“西湖月夜”。

3、烟袋斜街北京老玩意有新创意
烟袋斜街在银锭桥旁左侧,是具有百年历史的老商业街。
[img]http://a2.att.hudong.com/82/39/01300000167306121168392040627_s.jpg[/img][img]http://www.hudong.com/images/enlarge.gif[/img]
烟袋斜街上的九阁唱片
烟袋斜街东起地安门外大街,西至小石碑胡同,与鸦儿胡同相连,为东北西南走向,全长232米。据清乾隆年间刊刻的《日下旧闻考》一书记载,此街原名“鼓楼斜街”,清末改称“烟袋斜街”。
在烟袋斜街的东口路北有一家“双盛泰”烟袋铺,门前竖着的木雕大烟袋,足有一人多高,粗如碗口一般,金黄色的烟袋锅上还系着条红绸穗,十分醒目。这“双盛泰”的大烟袋真称得上是北京同行业中的头号大烟袋了,除此之外,烟袋斜街本身就宛如一只烟袋。
在现在的烟袋斜街,售卖的全是一些老北京的玩意。绣花鞋、刺绣衣,还有一些具有民族工艺的棉制裙。但是,如果你够仔细,还是能淘到一些奇妙的东西。在一家没有署名的小店,店主就售卖一种彩绘琵琶和月琴。独特的民族味道,蕴满整个乐器。据他介绍,“这在北京是独一份儿!”琵琶上绘有古典荷花等彩绘艺术作品,是店主请专人设计、描绘上去的,售价600元。
除此之外,一家店中店也算别致。“纳西婆婆”售卖的是女孩用的银饰与编织品,而里面却是一家名为“九阁唱片”的唱片店,这两家店,算是中西合璧的典范了。“九阁唱片”风格独特,大量海报铺满墙壁,店主在阁子里自弹自唱。里面售卖大量老CD,每张5元。店里还卖他制作的“手工表”,其实就是在老唱片上面加上秒针,味道十足。每个表只卖55元,不过,只有3只。
“兴穆手工”也是家值得一去的店。店里只卖手工本,皮质的、印上各色的图案。如果有兴趣,还可以把自己的照片提供给店主,印到手工本上,那封面,更像是一张老照。
 
pyz
只看该作者 23 发表于: 2009-07-09
21 通运桥-简介
  通运桥位于通县张家湾镇。因横跨萧太后河上,又俗称萧太后桥。原为木桥,明神宗时建石桥,万历三十三
通运桥
年(1605)十月建成,名“通运”。清咸丰元年曾重修。 京东门户通州,有座古城张家湾,其南门之外,萧太后运粮河自京城而来,顺城之南垣而流,东汇京杭大运河。对城门架有一桥,原为木制,俗称萧太后桥。因地近码头,南北客货悉经此桥,经年累月,不堪重负,明神宗敕建石桥。万历三十一年(1603)正月动工,三十三年(1605)十月告竣,赐名“通运”。清咸丰元年(1851)曾予小修。至今已有三百八十余年。 通运桥-历史
  张家湾是京航大运河的起点,通运桥则是张家湾城南门外的一座桥,也称萧太后桥。公元一ОО五年至一ОО八年,即辽代统合年间,熙宗之母萧太后,由燕京凿河至此,运兵运粮,故此河称萧太后河。斗转星移通运桥北为张家湾镇城墙遗迹。张家湾镇自辽金以来因潞河通运和通惠河的开凿而逐渐发展为水陆要津,"万舟骈集"曾为"通州八景"之一。通运桥与城墙遗迹是研究北京通惠河水利工程及张家湾古镇民风民俗的珍贵实物资料。 通运桥-传说
通运桥上石刻
从公元605年开始的短短五年里,隋炀帝杨广两次征发民工过百万,开通两条新运河,一条是从洛阳的黄河北岸到涿郡(今北京市)叫“永济渠”;一条是从江都对江的京口(今镇江)到余杭叫”江南河”。后把其他运河连接起来,成了一条贯通南北,全长四千里的大运河。公元611年,隋炀帝发动对高丽的战争,他从江都乘龙船,沿着大运河直达涿郡,亲自指挥战争。岁月沧桑,现在,千年古镇张家湾已经荡然无存。萧太后河凿成之后,在河的南、北跨水搭架木板桥,故通运桥又有板桥之称。此桥也当水陆要冲,是去往通州和北京朝阳门方向的必经之地,人来车往,风吹雨淋,木桥不堪重负常修常坏,时断交通。 明万历三十年(1602),属下奏请改建石桥,并建“福德庙”与“文昌祠”镇守此桥。万历帝生母李太后是今通州人,此桥和庙建在她的家乡,兼之修桥乃是件大功德,很快得到恩准,修庙之资而且由李太后捐了一大半。万历三十三年(1605)十月竣工。旧时,张家湾城设守备一员,率军五百人守城。城墙随河岸地势而建,基本的呈刀字型,周围九百零五丈,厚一丈一尺,高二丈一尺,城砖印刻有成化年制,临清造之类的字样。可见明时建城确属七拼八凑,不得不建之。老乡们说城墙是用修紫禁城剩下的砖砌的”。明、清时期,以通运桥为界,桥北为张家湾城,桥南则为张家湾城郊。当年喧嚣繁华的城区现在是荒野一片,除了荒凉,真的是什么都没了。这座城千年古城,随着古运河的衰落,消失干干净净。而桥南边既“城外”还有一条老街?河的南岸边还有群鸭戏水和点点农舍。 通运桥-当年的繁华
张家湾还是回教的聚居地之一,最有代表性的就是远处露出屋顶的这座非常有名的清真寺。他耸立在如今的张家
今天的沧桑
湾老街的路南。历史上这座清真寺里还有两棵古柏。在1900年,抗击八国联军时,义和团民曾驻扎此地在古柏树下埋锅做饭,连蒸带烤,很快两棵古树就干枯而死了。通州自古繁华,至今还有一京二卫三通州之说,而先有张家湾后有通州城,说明清两代,张家湾城地位非同小可。    当年的张家湾城商号林立:天圣斋、天成楼、天顺当局、曹雪芹家当铺,二友轩、庆和成、济生堂、永元号等近百家。河深墙高,柳绿桃红,漕运繁忙,水波荡漾,游人如织。明代人曹代萧诗说的好:潞水东湾四十程,烟光无数紫云生。王孙驰马城边过,笑指红楼听玉筝。 
前进的车轮碾压着历史的沉积,推动着社会的进步。近百年来,随着现代交通工具的发展,张家湾城随着漕运的衰败,逐渐被人们淡忘了,这也是历史的必然。我们在享受现代文明带来成果的同时,也为这一切感到丝丝的悲哀。 二○○六年五月,国务院把大运河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标志已经立在了通运桥边。
现在大运河改造进行的轰轰烈烈,张家湾城也要重建了,为了开发旅游资源,人们正在力图找回一些早已失去的东西。但是在几百座楼房林立的地方,你还能够找回什么呢? 这座古桥,这流淌了几百年的萧太后河,依旧静静地见证着周边所发生的一切。  通运桥-形态结构
远看通运桥
此桥南北走向,全长十三丈,宽三丈,乃三券平面石桥。两侧护以石栏,一色青砂岩,各有十八根海棠望柱,柱头雕狮,神态各异;狮下雕为须弥座,束腰饰以连珠纹,上下浮雕仰覆莲瓣,整齐划一;两柱间嵌以栏板,每块内外两面各浮雕二只宝瓶,大小一般,纹饰有别,煞为别致。桥身均由花岗条石砌成,桥面车痕累累;中券阔二丈七尺,侧券阔二丈一尺,分水石距缴背石高近一丈,运船穿洞不必免帆。正券当中圆肩之下两壁,各嵌一块碑记。边券外与雁翅接连,雁翅正中之上置滚石,雕为饕餮状,即所谓水兽,挺颈侧首垂视流水,十分生动,可惜只余一只,据传,此只乃城北不远土桥村石桥雁翅上之物,因夜间出来到田间毁坏禾苗,被桥南三官庙内关羽看见,便持刀前去轰赶,挥刀砍伤一只,此只不敢回到原处,则乘夜暗暗逃到通运桥下。
桥南北向,全长13丈,宽3丈。两边设石栏,一色青砂岩,每边各有雕狮望柱18根,神态各异,浮雕宝瓶栏板19块,瓶纹有别。长方块花岗岩横砌金刚墙。现仅存石桥与残垣一段。  
通运河边的标志
 桥北端原有螭首方趺碑记两通,咸为汉白玉所制,一为敕修通运桥碑,一为敕修福德古庙碑,钳道骈立。当年,船通桥下,帆樯相连,车行桥上,鞭声不断,不愧为京东水陆要塞。城楼、古庙、岸柳、市肆俱与石桥映带,好生壮美,“回首凤城春色好,莺声啼碎碧桃花”,正是此处景致。今此桥尚在服役,坚固如初。1959年7月已立为通县文物保护单位。 
pyz
只看该作者 24 发表于: 2009-07-09
21 清河桥-简介
     
清河桥位于北京德胜门外小关至清河镇南口御道上跨清河而建,为三孔联拱石桥,原名广济桥。明史记载该桥建成于明永乐十四年(1416),后来又称清河桥。古石桥基本完整,石栏望柱为方型,有细雕莲瓣平顶方柱头,实心石栏板两面都刻有类似建筑中的海棠池的梅花线,地伏上有栏板落槽,有望柱榫槽,有与金边联结的孔洞。三孔拱都是纵联砌法,又因有些石外露面大致成正方形,还有些石成竖条形,所以看起来又像是并列分段砌法。     如今德胜门外小关至清河镇的小月河,曾是三十年代以前北京至南口的主要道路的一部分,也是清代以前皇帝往来十三陵的御道,那时大道由清河镇南北街通过,在清河镇南口御道上跨清河曾建有一座三孔联拱石桥,名广济桥。依明史记载该桥建成于明永乐十四年(1416),后来又称清河桥,自1950年即纳入北京市政养护,当时古石桥基本完整,只侧墙石料有不规则和不整齐之处。
清河桥
1958年和1963年曾两次对西北面进行过水毁修复,到八十年代初因清河桥的过水量实在不能满足河道的排水需要,无奈于1983年4月将石桥拆卸,石料暂存,到1984年重建在原桥的东南方小月河上。在古桥易地重建工程设计之前,对石桥外露部位进行了测量,实测桥长五十点一四米,中间直墙段长三十六点八三米,桥宽十二点四六米,桥体上顶宽十二点二六米,下部宽十二点五米,中孔跨径六点三五米,两边孔跨径五点八七米,桥墩上顶宽三点八四米,向下层层出台约五厘米,拱脚退台也是五厘米,桥台砌法也自下而上层层退台,每层约退五厘米,桥台雁翅墙与桥台砌法相同,该桥在桥台雁翅墙平台上又砌有一道雁翅档墙,对桥堍翼墙起加固作用,金边石为矩形断面,宽八十厘米,厚三十厘米,悬出侧墙十厘米。地伏也是矩形断面,宽三十八厘米,厚二十厘米,退于金边十厘米。桥面宽十一点五米,用条石横向铺砌,桥头有立牙石。石桥栏望柱每侧二十四根,其中八字栏杆望柱各两根,栏板为实心板,1984年易地重建时就是按照此次测量数据进行设计的。又根据三十多年桥梁养护记录和拆卸石桥时对其隐蔽部位的调查记录,除上述数据外尚有不少数据和情况,因篇幅有限,只能作些简单介绍;石栏望柱为方型,有细雕莲瓣平顶方柱头,实心石栏板两面都刻有类似建筑中的海棠池的梅花线,地伏上有栏板落槽,有望柱榫槽,有与金边联结的孔洞,但是这些圆孔洞和金边石上的圆孔洞相对或不正对,而孔洞内都是土填充,此现象估计可能是从前修葺中形成的。金边上面与桥面等高,桥面略有纵坡,呈圆弧竖曲线,三孔拱都是纵联砌法,又因有些石外露面大致成正方形,还有些石成竖条形,所以看起来又像是并列分段砌法。石的外端面即脸,表面錾纹已不明显,每孔都是十一块,内退于拱眉三厘米,拱眉石伏于石上,外面与侧墙齐平,表面有斜道錾纹。桥基是由双层带有企口的石板铺砌成的整基板,石板下面有密铺的松木大方木。再下面是密贯大木桩,该桥的基础做法迄今在全国尚未发现有第二座,以上是原桥的基本情况。1984年易地重建时其地上部位的外表尺寸和主要石件是按照古桥实样修建的,其内部构造和尺寸都有所变更,桥基改为混凝土,可惜!可惜!此次广济桥易地“重”建是对文物的一大损失。结构:桥基是由双层带有企口的石板铺砌成的整基板,石板下面有密铺的松木大方木。再下面是密贯大木桩,该桥的做法迄今在全国尚未发现有第二座。现桥为1984年重建在原桥的东南方小月河上。
清河桥-清河
 
清河桥
古河名。一先秦见于《禹贡》的河水(黄河),自宿胥口(今河南浚县西南)改道东行见于《汉书-地理志》的河水后,宿胥口以北河水故道内黄以南一段,受黎阳诸山泉流汇注,由原来的浊流变成清流,因而被称为清河。战国时清河在内黄受洹水后折东北流经今河北馆陶、清河一带到山东平原附近东注河水,成为齐、赵间一巨川,屡见《战国策》。汉初于清河下游地区置清河郡。武帝元封以后,馆陶以下河水屡次北决为屯氏、鸣犊、屯氏别、张甲等河,清河下游为诸决河所割据淆乱,故道遂废。惟上游内黄境内一段仍称清河水,见《汉书-地理志》。王莽时河水自濮阳东决改由今山东入海,旧时河北诸决河旋归堙塞,清、洹之水乃自馆陶西北之清渊溢出东北流,穿清河郡境入勃海郡境行屯氏河故渎至南皮县北北皮亭会合漳水,是为《水经》中的清河。东汉建安中曹操据筑枋堰遏淇水入清河的上游白沟以增加清河水量,又凿平虏渠瞬自清漳合口下游参户亭以下的漳水,参户亭以下的平虏渠,和渠、泒会合以下的氵瓜水直至海口的河北平原水运通道,在《水经-淇水注》里便把这条水道自清渊以下全称为清河;相当于南起今河北威县南,东北流经清河故城北、景县南,至东光西,自此以下略循今卫河、海河入海。隋后东光以下被导为永济渠,东光以上渐归湮废。二古济水自巨野泽以下别名清水,宋后遂通称清河,一名北清河。金元后又称大清河,下游改道如今黄河。1855年自东阿旧治西鱼山以下为黄河所夺,清河之名遂废。今惟东平境内汶河分为南北两支,犹有大小清河之名,西北流注东平湖,又自湖北出为大清河,至鱼山下入黄河。三古泗水别名清水,宋后遂通称为清河,一名南清河。金后自今江苏徐州以下一段长期为黄河所夺,元后自今山东济宁南鲁桥至徐州一段又成为运河的部分,清河之名遂废。惟下游自今江苏泗阳以下,岔分为大小清河二派入淮,明犹沿用旧称不改。黄河初行北派大清河,中叶后改行南派小清河,未几大清河遂湮。历史地名-郡、国名汉高帝置郡。后屡改为国,元帝永光后为郡。治青阳(今清河东南)。元帝以后辖境相当今河北清河及枣强、南宫各一部分,山东临清、夏津、武城及高唐、平原各一部分地。东汉改为国,移治甘陵(今临清东)。晋以后辖境缩小。北魏仍为郡。北齐移至武城(今清河西北),隋开皇初废。大业及唐天宝、至德时又曾改贝州为清河郡。隋大业七年(公元611年)张金称、高金达起义于此。旧县名南宋咸淳九年(1273年)置。治今江苏淮阴西南。
清河桥
元时河决城毁,以后治所屡次迁移。清乾隆时始移治清江浦,即今淮阴市。1914年改名淮阴县。县名在河北省南部、南运河西岸,邻接山东省。县人民政府驻葛仙庄镇。汉信成、清阳两县地,北齐为武城县,隋改清河县。农产有小麦、谷子、高粱、玉米、大豆、花生等。工业有机械、化肥、造纸、煤炭、酿酒、制药。清河县地处冀南平原,是《水浒传》中打虎英雄武松的故乡,这片有着神奇传说的土地、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东靠卫运河与山东省相邻,京九铁路纵贯县境,308国道傍城而过,交通便利,位置优越。县域面积502平方公里,耕地51.4万亩,辖6个镇320个行政村,城乡居民35.4万。清河是历史上经常提到的地方。在封建社会里,由于这块土地屡被封给王侯为国,并多次发生举世闻名的事件,所被称为"风云之邦"。清河是我国张姓发源地之一。远在公元前八百多年的周朝,清河这地方名叫甘泉。春秋时期,第一个称霸主的齐桓公占领了这一带,把甘泉改名贝丘,为齐国属邑。战国七雄相争,贝丘地方为赵国所有。到公元前二二一年,秦始皇最后灭齐统一中国,定天下为三十六郡时,将贝丘旧地划出一部,另建了一个厝县,归巨鹿郡管辖,一直到汉朝。清河之名,因水而得。据《战国策》说,张仪游说赵国"奉告齐使,兴师渡清河",就是指贝丘的清水河。汉朝初年,把原来厝县地从巨鹿郡分出来,以境内清水河为名,建立了清河郡。但是,清河地方的名字,是随着当地发生的历史事件而变换的。公元七九年,汉章帝刘TAN立他的长子刘庆为太子,准备继承皇位。可是窦皇后怕刘庆的生母宋贵人以后夺她的地位,就在章帝面前大讲刘庆母子的坏话,并下毒手害死宋贵人,把已立为皇太子的刘庆废为清河王。刘庆被废后忧愤成疾,死后就葬在清河。后来清河王刘庆的儿子刘祜做了汉安帝,父以子贵,就于公元一二一年,将刘庆大加追封,并给这地方起了吉祥的名字叫甘陵。二十七年后,汉桓帝刘志为了表示"尊帝陵之号",不仅改清河郡为甘陵郡,连县名也改为甘陵县。这以后,经过魏、晋、南北朝长期战乱,清河郡的建制虽有所恢复,但到宇文氏奠定北周政权后,又取古贝丘之名,在清河郡建立贝州。隋、唐两朝基本沿用。公元一O四七年十一月,贝州发生了震惊全国的王则大起义。起义军杀贪官,释冤狱,攻占贝州城,建立安阳国。这一来,北宋王朝手忙脚乱,急忙派大臣文彦博率兵赶往贝州"平叛"。两个月后,文彦博因镇压王则起义有功,官升一品宰相。而宋仁宗赵祯,为了炫耀他"明察圣断,有恩于民",于公元一O四八年二月,将贝州改名叫恩州。元朝灭掉辽、金,统一北方后,取消了恩州,设立清河县,属大名路。明朝时,清河改归广平府管辖。
旧时清河桥
此后直至清朝末年,未有较大变动。改革开放以来,清河人民长期聚集的潜在能量得以迸发和释放,培育、创造了独具特色的个体私营经济,以“敢创伟业、事争一流”的精神,驰骋于国内外大市场,闯出了一条“千军万马闯市场、千家万户跨小康”的富民强县之路。经过20年的发展,清河逐步形成了称雄全国的精梳羊绒、汽车配件、摩托车配件、硬质合金、耐火材料等五大支柱产业,成为河北省综合经济实力二十强之一和发展县域经济的一面旗帜。“清河模式”和“清河现象”,引起了国内外经济专家和巨商大贾们的极大关注,络绎不绝的参观团体和应接不暇的商贸洽谈活动,使清河成为世纪之交国际经贸大舞台上的一个亮点。近年来,清河人民在县委政府的领导下,紧紧围绕建设现代化新清河、创建区域中心城市这一总体目标,抢抓机遇,乘势而上,有力的促进了全县经济持续高速发展。2000年全县完成国内生产总值36.3亿元,实现财政收入16888万元。人均储蓄存款达10000元。跨入新世纪,新的一届县委政府瞄准“奋战三、五年,把清河建成世界羊绒集散中心、羊绒信息中心和羊绒制品开发中心”这一宏伟目标,在主导产业上大做文章——抓结构调整,促产业升级;抓强强联合,创产业名牌;抓园区建设,聚产业优势。加大对外开放力度,努力实现清河经济的新跨越。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几年,随着以羊绒为主的五大特色产业和个体私营经济的不断发展壮大,清河县尊重群众意愿,科学规划,强化管理,大力组织实施以“活商扩城”为主的“城市化战略”,一个布局合理、功能完备、交通便捷、生活方便、环境优美的经济中心城市正逐步形成。1992年以来,全县先后投入资金20.4亿元用于县城建设,城区面积扩大到10平方公里,规划面积达20平方公里,控制面积达40平方公里,城区人口6.31万。县城形成了“三桥(立交桥)一环十七路十一街”的城市布局,干支道路38条,总长71公里,其中宽40米以上的主干道路8条,长24公里。与此同时,以五大特色产业为依托,高标准规划建设以羊绒为主的杨二庄镇、谢炉镇、油坊镇,以汽摩配件为主的王官庄镇,以硬质合金、耐火材料为主的连庄镇,其中杨二庄镇被列为全国精神文明示范试点镇。改革开放造就了今日的清河,也必将创造出清河更加辉煌的明天。勤劳智慧的清河人民正以更加坚定的信念,开拓创新,乘势奋进,为“把清河建设成为发达、文明、繁荣的强县”而作着不懈的努力
[img]http://a1.att.hudong.com/13/85/01300000165476121185859226736_s.jpg[/img][img]http://www.hudong.com/images/enlarge.gif[/img]
清河桥
。清河县充满希望、渴求发展的一方热土,是海内外客商投资开发的理想之地。诚挚仗义、热情好客的清河人民,竭诚欢迎国内外宾朋前来投资,共创时代伟业。清河素有“世界羊绒看中国,中国羊绒看清河”之誉。清河的羊绒行业已经具备了完善的市场体系,全县羊绒原料交易市场达14个,以无毛绒交易为主的清河国际羊绒交易中心,是国内唯一一家经国家审批建立的羊绒交易市场。自94年以来,清河已经成功举办了7次清河国际羊绒及绒毛制品交易会,2001年10月8日,将再次举办第八届清河国际羊绒及绒毛制品交易会。大事记(公元前221~1989年)秦始皇帝元年(前221年)全国划为三十六郡,在清河之地设厝县,属巨鹿郡。西汉高祖四年(前203年)析巨鹿郡,置清河郡,辖14县,厝县、清阳县属之。景帝三年(前154年)三月,封景帝子刘乘为清河王。改郡为国。元鼎二年(前115年)刘义由代王徙清河为刚王。元帝永光五年(前39年)河决清河郡灵县呜犊口,屯氏别河塞绝。成帝鸿嘉四年(前17年)秋,黄河决,渤海、清河郡县受灾。新莽始建国三年(11年)河决魏郡,清河郡县受灾。新莽地皇二年(21年)刘秀起兵反王莽,使盖延等击铜马于清阳。更始二年(24年)刘秀起使耿弇、寇恂地蓟杀死王郎居将赵闳,沿途又斩王郎大将九卿校尉以下3万我,定涿郡、中山、巨鹿、清河、河间乖郡县。汉建武二年(26年)正月,檀乡农民起义军进攻魏郡、清河郡。延平元年(106年)八月,殇帝死。太后定策迎立清河之子刘祜嗣位,是为安帝。十二月,清河王刘庆死,葬于清河。永和四年(139年)清河郡县蝗虫为灾。建和二年(148年)六月,改清河国为甘陵国,改厝县为甘陵县,信成、清阳二县并入甘陵。中平元年(184年)二月,巨鹿(今平乡县)张角率众起义,安平、甘陵民众群起响应。中平四年,渔阳(今密云西南)人张纯与同乡张举联盟,举兵攻破清河、平原。建安九年(204年)十月,曹操围邺时,袁谭背操,遣军攻甘陵。建安十一年,改甘陵国为清河郡,甘陵县属之。三国青龙三年(235年)九月,遭水灾。景初元年(237年)九月,遭水灾。西晋咸宁三年(277年)于厝城西南3.5公里置清河县,清河县名之始。咸宁四年,七月,大水,庄稼被淹,房屋倒塌,人有死亡。永嘉四年(310年)二月,石勒攻冀州之广宗、清河等郡县。东晋永和九年(353年)十一月,前燕慕容恪拥兵割据于乐陵,平原、清河、阳平诸地赵帮将朱秃、杜能、丁娆、孙元皆降前燕。太元十一年(386年)清河国改为清河郡,清河县属之。十月,后燕寺人吴深据清河(今清河东南)起义,燕王慕容垂遣兵镇压,攻之不克。十二月再攻而破,吴深单骑出走。十二年五月,吴深杀后燕清河太守丁了,再次占据清河。十四年五月,义军首领吴深被清河孔金杀害。北魏太和九年(485年)六月,清河大水。武定四年(546年)二月,大雪寒,人畜冻死,同年冬大雾弥天,六昼夜不散。北齐天保七年(556年)改清河县为武城县,属清河郡。天保八年蝗涝为害天保九年遭旱灾。河清二年(563年)二月,大雪。河清三年。山东大水,饿死者不可胜计。河北境内司州之东郡阳平、清河等水涝最重。天统三年(567年)大风,昼不见日,废房拔树。隋开皇八年(588年)废郡存州,武城县改称清河县。大业三年(607年)改贝州为清河郡,清河县属之。大业四年正月,诏发河北诸郡男女百余万,开水济渠。大业攻七年景县人高士[img]http://a3.att.hudong.com/27/86/01300000165476121185863450875_s.jpg[/img][img]http://www.hudong.com/images/enlarge.gif[/img]达聚众于清河起义大业九年三月,张金称等农民起义军在河北地区活动,队伍不断壮大。十一月,隋炀帝派右卫将军冯孝慈前往清河镇压,张金称率起义军与之激战,义军大胜,冯孝慈战败而死。大业十二年三月,张金称率众接连攻下平恩、武安、巨鹿、清河等县。大业十四年清河县赵德君起义,不久为李密部下。唐至德元年(756年)十月,史思明陷河北清河、博平、信都、饶阳诸郡县。至德三年安庆绪派蔡希德、安太清攻破清河。乾元元年(785年)清河郡改称贝州,辖清河。兴元元年(784年)李抱真、王武俊、大败朱滔军于贝州,斩万余人,滔遁归幽州。光化二年(889年)刘仁恭屠贝州五代天福四年(939年)七朔,河决博平,清河大水。天福八年大蝗害田,人食草木叶皆尽,百姓捕蝗一斗,官府给粟一斗,时蝗旱相继,百姓流移,饿殍载道。天福九年正月,契丹占领贝州,所杀达万人。北宋建隆元年(960年)卫运河屡次决口,特立清河兵备二队,专司河防。乾德二年(964年)清河(今清凉江)溢,淹民田。开宝四年(971年)清河溢,漂溺民舍数百间。庆历七年(1047年)十一月,贝州宣毅卒王则据城起义,占兵库,擒知州,自称东平王,建国号安阳,改元得圣。八年一月,宋这军攻贝州城不下,挖地道夜入,城破,王则被捕遇害。同年,改贝州为恩州。嘉佑三年(1058年)黄莘为清河令,与南宫令刘挚,信都令李冲皆以治行闻,时称为河朔三令。熙宁元年(1068年)恩州河(黄河)决,清河遭水灾。熙宁四年清阳县划入清河县。元丰五年(1082年)御河(卫运河)决,清河遭水灾。元佑六年(1091年)监官赵荐之监修恩州城(古贝州城)。元符三年(1100年)恩州地震。宣和元年六月,恩州河决清河堤。宣和三年六月,恩州河决,清河伤禾。南宋端平三年(1236年)割恩州属大名路,清河属之。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大旱。至元十八淫雨,庄稼受害。至元十九年蝗虫遮天蔽日,达7天之久,禾稼俱尽。至元二十八年八月,清河、南乐诸县霖雨,庄稼受害。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平阴河(卫河)决,清河遭水灾,民舍庄稼被淹。明洪武元年(1368年)七月,明将徐达会兵于清河、临清一带,北逐元兵。洪武六年改大名路为广平府,辖清河县。建文二年(1400年)正月,燕王起兵靖难,沿清河、临清驿道展开拉锯战,三年燕兵攻占广平府。永乐二年(1404年)九月,由山西移民,定居清河。永乐四年临清至渡口驿卫运河7处决口。永乐十五年五月,山西平阳、大同、蔚州、广灵等府州县移民清河,拨田耕耘,免田租一年。成化八年(1472年)四月,卫运河水干涸,为多年所仅见。成化十六年卫运河泛溢入清河,民房舍漂溺几尽,死者甚众。弘治四年(1491年)县三老宗安等人,为排除县南部积水上书朝廷开疏水渠一道,长20公里。弘治六年蝗虫遮天蔽日,庄稼被食。弘治十五年九月,地震有声。正德六年(1511年)六月,杨虎起义军经清河,攻破县城。正德七年诏改建新城于旧城之东南隅,同知何宋伊,知县张一鹏监修。正德八年诏赐庆阳伯夏[img]http://a4.att.hudong.com/71/86/01300000165476121185869475181_s.jpg[/img][img]http://www.hudong.com/images/enlarge.gif[/img]儒清河县庆田3300余项。嘉靖九年(1530年)卫运河决自白庙口,泛清河,舟楫通于城门外,漂民庐舍,有系婴儿于树上者。嘉靖十年大饥,升粟至百七十钱。嘉靖二十四年大雪,深4尺。嘉靖二十九年知县孟仲遴主持创修《清河县志》五卷。嘉靖三十九年三月至八月不雨,遍地生蝗虫,升粟至百八十钱,民采草木根叶而食,多饿死者。隆庆三年(1569年)六月,卫运河决,泛清河,毁禾苗庐舍。隆庆四年六月二十七日,卫运河决,泛清河,田园舍被淹。万历九年(1581年)知县向日红重修《清河县志》十二卷(今存七至十二卷)。崇祯十三年(1640年)四月至七月不雨,卫运河干涸,冬大饥,民始采食树叶、木皮、继则人相食。崇祯十四年春,大疫,死尸枕藉。五月,飞蝗至,饥民取以代食。崇祯十七年二月,李自成农民起义军进入清河占领县城置县衙。清顺治十年(1653年)卫运河决,洪河等村尽淹。十三年又决,淹没更甚,陆地行舟。顺治十五年三月,蝗虫食禾苗。顺治十七年四月,遭雹灾。康熙三年(1664年)四月二十一日夜,风霜并作,禾苗冻死过半。康熙十六年春,风霾阴雾49余天。康熙十七年知县卢士杰、夏琮纂修《清河县志》十八卷。康熙五十七年知县钱启文纂修《清河县志》十八卷。康熙五十八年大水,平地行舟。雍正十年(1732年)秋,禾生虫,形如蛆。雍正十一年二月,大雨庄稼被淹。雍正十三年大旱,禾苗枯死。乾隆二年(1737年)卫运河决尖庄,田禾淹没。四年复决。乾隆八年夏旱,大饥。减免田租有差。乾隆十二年七月,大风拔树。乾隆四十四年卫运河决,民宅行舟。嘉庆十八年(1813年)岁大饥。嘉庆二十四年大雪,深4尺。道光三年(1823年)河决,平地水深丈余。道光十年四月(闰)二十二日地震有声。咸丰七年(1857年)蝗灾,大饥。咸丰十一年四月七日,白莲教首张善继攻破清河城,知县陈大烈、典史赵维焕死。白莲教于洛体,由山夏津率万人,进入油坊、谢炉,与官府团勇战于黄金庄,兵败南撤。同治元年(1862年)瘟病流行。是年,成立民团30余团。同治三年正月,白莲教杨蓬岭之侄招聚教徒万余人,屡攻清河,均被团勇击退。同治六年知县熊存瀚莅任,成立民团三十三团。同治七年卫运河决口,庄稼被淹。同治十一年知县王镛续修《清河县志》十八卷。光绪三年(1877年)岁大饥,人多有饿死者。光绪四年大旱。光绪八年地震。光绪九年知县工黄汝香续修《清河县志》四卷。光绪十八年卫运河决成灾。二十年河决复甚,全县尽成泽国。光绪二十四年山东交界各州,乡民多习拳勇,名曰义和,继改称梅花拳,后沿用义和名目。直隶南宫、曲周、清河、威县、沧州等地拳民日益增多。光绪二十五年河间、故城、吴桥、清河等县的义和团[img]http://a4.att.hudong.com/16/87/01300000165476121185876341810_s.jpg[/img][img]http://www.hudong.com/images/enlarge.gif[/img]以景州为中心开展活动。光绪二十六年酷旱,至七月始雨,大饥。光绪二十八年四月二十三日,景廷宾联合义和团余部赵三多等万余人,在巨鹿厦头寺正式起义,清河农民义和团纷纷响应。光绪三十年县设立高等学堂。光绪三十二年县高,设立师范传习所,同年改秒初级师范学堂。民国初中期民国元年(1912年)民国成立,设直隶京师,辖清河县。在油坊镇设二等乙级邮局。民国3年东乡民团团长马全天(马双埠人),抗缴官府税,“马全天抗洋捐,要官府速豁免”的口号迅速传播,马率民团及乡民持土枪、刀剑、三眼枪、土炮等进攻清河到城,城内警卫开枪射击,死亡数人。民国8年全县人口130066人。民国9年大旱,未能播种,死亡外逃者甚多。民国12年在廉冢集北街,借春晖书院筹立蚕桑学校。民国15年食盐短涨价,每斤银5分9厘。民国18年县高等学堂改名为完全小学校。春,县成立女子完全小学校。民国19年10月12日4时,山东土匪王治岐率土匪200余人窜入清河,东北军及保卫团剿匪。民国20年9月18日日军侵占沈阳后,县立高小学生王发武、刘铁之、杨波、牛寿君等积极开展抗日救亡活动。民国21年大雨成灾。民国22年12月,张福谦及赵鼎铭等续修《清河县志》十七卷成。民国23年春,东野庄宋春山经王福田(南宫和生店人)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清河县第一名党员。3月,由中共南宫县委委员冯化宣主持建立清河县第一个党支部------东野庄党支部。民国24年春,中共直南特委决定,建立中共南(宫)清(河)工作委员会(简称南清工委),书记冯化宣,委员郭松鹤、马建荣。秋,东野庄党支部派宋春香去南宫苏村参加冀南党组织领导的分粮吃大户暴动。民国25年3月,冀南暴动失败后,马国瑞、冯化宣等转移到东野庄,该成为冀南特委开展秘密工作的临时指挥部。3月,刘铁之在戴家屯一带做宣传工作,发展党员。3月,宁心力在大堤、峨二庄、王化庄做党的创建工作。11月,王发武回清河开展党的地下活动,发展党员。
清河桥-清河古镇
[img]http://a2.att.hudong.com/55/91/01300000165476121186917999576_s.jpg[/img][img]http://www.hudong.com/images/enlarge.gif[/img]
清河桥
清河县位于河北省南部、南运河西岸。东与山东省武城、夏津两县隔河相望,西与威县交界,北与故城、南宫市为邻,南与临西县毗连。面积495平方公里。县人民政府驻葛仙庄,距省会石家庄148.8公里。所辖范围清河县辖6个镇:葛仙庄镇、连庄镇、油坊镇、谢炉镇、王官庄镇、坝营镇。历史来源清河之名始于汉代。据《嘉靖广平府志》载,汉高帝四年(公元前203年)置清河郡(治在清阳县,即今清河县地),因境内有清河流经而得名(《水经注》记:“清河又迳清阳县故城西”)。东汉时郡治徙于甘陵县(今山东省临清县和河北省临西县地),遂更名甘陵郡。三国、魏时,郡、县(甘陵县)均改名为清河,但其县并非今清河县境(治在今山东省临清县地)。北齐时,于今清河县地设武城县,并迁清河郡治此,于开皇六年(公元586年)改武城县名清河县,自此清河县才名副其实。今县境,春秋时期为晋国地。战国时为赵国辖域。秦代置厝县(故城在今县西北),属钜鹿郡。西汉时,除厝县外还置有信城县(故城在县西北十二里)、清阳县(故城在县东,今山东省地)和武城侯国(治在今县城关,文帝十二年废),均属冀州清河郡(治在清河县。此间时郡时国,几经更复)。东汉时,厝县改为甘陵县,信城、清阳两县亦省入,同时清河国(建初七年封为国)治迁至甘陵。于建和二年(公元148年),清河国改名甘陵国。三国、魏时,甘陵郡(东汉建安十一年改郡)和甘陵县均复名清河,一直到晋代,今县境即为清河县辖域(此时之清河县辖域较大,除今清河县境外,还含有今山东省地),仍属冀州清河国(于西晋咸宁三年封为国)。北魏时,于太和七年(公元483年)在今县境置斌强县,属冀州长乐郡(太和十一年改隶广宗郡,不久即废,遂还属长乐郡)。北齐时,斌强县仍属长乐郡,于天保七年(公元556年)析清河县西北境设武城县(即今清河县地,治在汉信城县故城),后又将清河县改置为贝丘县,均属司州清河郡。隋代,于开皇六年(公元586年)武城县改名清河县,贝丘县改为清阳县,仍为清河郡辖。斌强县初属长乐郡,开皇三年罢郡隶冀州,大业三年废州改属信都郡。唐代,于武德九年(公元626年)省斌强县入清河县。清阳县于永昌元年(公元689年)徙治于永济渠东(永济渠为今南运河),和清河县同隶河北道贝州(治清河县。天宝元年罢州为清河郡,至德二年复名贝州)。五代时,清河、清阳二县仍隶贝州。宋代,清河县于端拱元年(公元988年)徙治于永宁镇,淳化五年(公元994年)又迁治今县城关,和清阳县同隶河北东路恩州(庆历八年贝州改称)。于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省清阳县并入清河县。入金后,清河县改隶大名府(后为路)。元代,清河县属中书省大名路(先为恩州,太宗七年改隶)。明代,清河县隶京师广平府(原为大名府,洪武六年[img]http://a4.att.hudong.com/84/92/01300000165476121186920850103_s.jpg[/img][img]http://www.hudong.com/images/enlarge.gif[/img]改隶)。清代,清河县为直隶省广平府。民国时,清河县初属直隶省冀南道,三年(1913年)改为大名道,十七年(公元1928年)直隶于河北省,二十五年(公元1936年)初划属河北省十四督察区。抗日战争爆发后,1938年9月创立了冀南区抗日根据地,清河县为其辖地。1941年8月晋冀鲁豫边区成立,辖冀南区,清河县为冀南区十三专区。抗日战争胜利后,于1945年11月清河县改属冀南区二专区。1948年9月华北人民政府成立,晋冀鲁豫边区即行撤销,清河县随冀南区二专区归属华北行政区。1949年8月1日河北省人民政府成立,清河县划归河北省衡水专区。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清河县人民政府由城关迁驻葛仙庄。于1952年11月7日撤销了衡水专区,清河县改隶邢台专区。1958年4月 28日撤销邢台专区,清河县归属邯郸专区;同年12月20日,撤销清河县并入南宫县。1960年5月3日又撤销邯郸专区,清河县境随南宫县归邯郸市辖。1961年5月23日,复设邢台专区,南宫县还属。同年7月9日,恢复清河县建制,仍隶邢台专区。1970年邢台专区改为邢台地区,继辖清河县。1993年7月,邢台地区与邢台市合并,改称邢台市管辖。地貌特征清河县地处冀东南黑龙港流域,东靠京杭大运河与山东接界,面积502平方公里,辖6镇322个行政村,人口35.4万。历史人物清河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夏商时期,先民已在这里繁衍生息,千年的沧桑,哺育了西汉大儒张禹,东汉重臣白马令李云,十六国北魏大将张谠,南北朝天文历数学家张恒、张子信;唐代巾帼学士《女论语》作者宋若莘以及近代著名学者顾随等诸多名人志士。作为打虎英雄武松的故乡,清河这片大地上积淀了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历届县委、县政府矢志不移,唯实而事,以“敢创伟业,事争一流”的清河精神,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经济,闯出了一条“千军万马闯市场,千家万户奔小康”独具特色的富民强县之路,培育壮大了称雄全国的羊绒及制品、汽车配件、摩托车配件、硬质合金和耐火材料五大支柱产业。特别是近几年来,我们审时度势,紧紧围绕建设河北强县这一总体目标,以人为本,强力实施“开放兴县”、“科教兴县”战略,抓升级,打造产业新优势;抓环境,增强经济吸纳力;抓城建,塑造清河新亮点,特色产业优势不断增强,全县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羊绒主市场地位日益巩固,以纺纱和终端产品为主的深加工[img]http://a3.att.hudong.com/01/92/01300000165476121186929494550_s.jpg[/img][img]http://www.hudong.com/images/enlarge.gif[/img]发展迅猛,羊绒产销量已占全国的68%,汽摩钢索产量占全国的50%,汽车密封件产量占全国的20%,清河已成为全国最大的羊绒及其它特种动物纤维加工销售集散地和重要的羊绒纺纱及制品基地之一,有“世界羊绒看中国,中国羊绒看清河”的佳话。而且还是全国重要的汽摩钢索、汽车密封件生产基地和我国北方重要的硬质合金基地。2001年,全县完成国内生产总值40.5亿元,完成财政收入2.086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550元。清河的区位环境和投资环境优越。先后被省、市确定为京九线河北段四个经济中心城市之一和邢台市东部经济中心城市。城区功能设施日臻完善,京九铁路穿城而过,即将开工的银青、邢清高速公路横贯全境。特别是1999年以来,我们从聚集发展优势,拉动产业升级出发,先后规划建设了国际羊绒科技园区、金羊工贸区、汽摩产业园区三大特色产业园区,建设步伐不断加快,拉动辐射作用日益显现,特别是占地8平方公里、布局合理、特色鲜明、现代化气息浓厚的国际羊绒科技园区已初具规模,并产生了巨大的聚集效应,吸引了意大利哥伦布公司、香港伟乐等国内外知名企业落户园区,目前,获准入驻企业已达128家,总投资19亿元,该园区已成为河北省十大民营科技园区之一,正在积极申报列入国家级民营科技园区。近几年来,县委、县政府紧紧围绕招大商、引巨资、引顶尖技术、聘顶尖人才,不断加大政策激励优惠力度,先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强化激励机制,加快经济发展的暂行规定》、《关于加大激励力度,奋战三五年,跨入河北十强县的暂行规定》等,在地价优惠、财政奖励等方面实施最大限度的优惠,增强政策环境吸引力。成立了“清河县软环境建设督察投诉中心”,倾力服务客商,全力维护客商合法权益。自1994年以来,我们还成功举办了八届国际羊绒及绒毛制品交易会和展销会,吸引了众多的海内外客商,扩大了清河在海内外的影响。 旧县名南宋咸淳九年(1273年)置。治今江苏淮阴西南。元时河决城毁,以后治所屡次迁移。清乾隆时始移治清江浦,即今淮阴市。1914年改名淮阴县。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