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4282阅读
  • 64回复

[江苏]lhqsrc见过这张图否?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sz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11-10-08
长水先生他们当年是由大量繁琐考证划定界限的,现在居然有一张清代地图清楚划分苏常水上边界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11-10-08
引用楼主sz于2011-10-08 16:03发表的 lhqsrc见过这张图否? :
长水先生他们当年是由大量繁琐考证划定界限的,现在居然有一张清代地图清楚划分苏常水上边界

你看各地区的交通图上都明确写明:本图不做划界依据。
这张图有可能只是表示一个大致范围,具体边界细节是没有权威性的。
      【
◎■■■■】〓〓〓〓〓〓〓〓〓〓》 
         【                 
sz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11-10-08
引用第1楼jiangxinwang于2011-10-08 16:13发表的  :
你看各地区的交通图上都明确写明:本图不做划界依据。
这张图有可能只是表示一个大致范围,具体边界细节是没有权威性的。


你非要拿21世纪基于现代测绘技术的法定界限去比前近代地图,谁也没办法:)
只看该作者 3 发表于: 2011-10-08
      据宋咸淳《毗陵志》记载,宜兴县东部边界距县城九十三里,到达平江府吴县太湖洞庭西山,也就是今天的西山岛。明成化《重修毗陵志》以及明中期唐鹤征主编的《常州府志》的记载均与此相同。也就是说,从南宋到明中期这两个半世纪中,宜兴所辖的太湖水域面积一直延伸至西山岛,超过整个太湖面积的三成。而万历《宜兴县志》的记载开始有了变化,宜兴东部边界回缩了三里,变为吴县太湖中项沙洲。项沙洲今天在哪,不是很清楚,但三里的距离,不会距西山岛很远。此后的康熙《宜兴县志》、嘉庆《宜兴县旧志》和清光绪八年<宜兴荆溪县新志》,都未作更改。很明显,纵观整个太湖水域的归属权划分,直到清末期,仍然是宜兴占三成,湖州两县共占一成,无锡武进各占一成,其余四成归属吴县和吴江.
      回到平台山的归属问题。平台山距离宜兴县城不过三十公里,历史上毫无疑问应该在宜兴太湖水域内。嘉庆《宜兴县旧志》还有专门记载:“北峁山在太湖西山马迹之间,原名杜圻洲,今俗呼平台。”宜兴对于平台山以及周边太湖水域的所有权可谓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而1951年仅凭一张苏州地方政府颁发的土地房产所有证,就将苏州对平台山的拥有权变成既成事实,推翻了千百年来宜兴对其拥有权的历史法理依据。更甚者97年勘界时竟然会以此为依据将平台山和周边大片水域统统划归苏州,所有历史沿革证据都被无视,结果造成今天苏州太湖水域居多的不利局面,这不能不让人愤怒。尤其是看到苏州人得了便宜还卖乖。
     所幸的是,今天的平台山仍然由宜兴人民坚守着,这是一个良好的开始。既然正规途径无法实现回归,那韬光养晦,造成既成事实是最好的途径,这也是平台山被抢留给我们的教训 。

http://bbs.thmz.com/read-htm-tid-1521101.html
sz
只看该作者 4 发表于: 2011-10-08
引用第3楼lhqsrc于2011-10-08 19:19发表的  :
      据宋咸淳《毗陵志》记载,宜兴县东部边界距县城九十三里,到达平江府吴县太湖洞庭西山,也就是今天的西山岛。明成化《重修毗陵志》以及明中期唐鹤征主编的《常州府志》的记载均与此相同。也就是说,从南宋到明中期这两个半世纪中,宜兴所辖的太湖水域面积一直延伸至西山岛,超过整个太湖面积的三成。而万历《宜兴县志》的记载开始有了变化,宜兴东部边界回缩了三里,变为吴县太湖中项沙洲。项沙洲今天在哪,不是很清楚,但三里的距离,不会距西山岛很远。此后的康熙《宜兴县志》、嘉庆《宜兴县旧志》和清光绪八年<宜兴荆溪县新志》,都未作更改。很明显,纵观整个太湖水域的归属权划分,直到清末期,仍然是宜兴占三成,湖州两县共占一成,无锡武进各占一成,其余四成归属吴县和吴江.
      回到平台山的归属问题。平台山距离宜兴县城不过三十公里,历史上毫无疑问应该在宜兴太湖水域内。嘉庆《宜兴县旧志》还有专门记载:“北峁山在太湖西山马迹之间,原名杜圻洲,今俗呼平台。”宜兴对于平台山以及周边太湖水域的所有权可谓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而1951年仅凭一张苏州地方政府颁发的土地房产所有证,就将苏州对平台山的拥有权变成既成事实,推翻了千百年来宜兴对其拥有权的历史法理依据。更甚者97年勘界时竟然会以此为依据将平台山和周边大片水域统统划归苏州,所有历史沿革证据都被无视,结果造成今天苏州太湖水域居多的不利局面,这不能不让人愤怒。尤其是看到苏州人得了便宜还卖乖。
     所幸的是,今天的平台山仍然由宜兴人民坚守着,这是一个良好的开始。既然正规途径无法实现回归,那韬光养晦,造成既成事实是最好的途径,这也是平台山被抢留给我们的教训 。
.......


哈哈
你在回避问题
sz
只看该作者 5 发表于: 2011-10-08
这张图真不错,常州官方意见
sz
只看该作者 6 发表于: 2011-10-08
据宋咸淳《毗陵志》记载,宜兴县东部边界距县城九十三里,到达平江府吴县太湖洞庭西山

//这么好的乡愿,请把原文共享:)
sz
只看该作者 7 发表于: 2011-10-08
引用第3楼lhqsrc于2011-10-08 19:19发表的  :
      据宋咸淳《毗陵志》记载,宜兴县东部边界距县城九十三里,到达平江府吴县太湖洞庭西山,也就是今天的西山岛。明成化《重修毗陵志》以及明中期唐鹤征主编的《常州府志》的记载均与此相同。也就是说,从南宋到明中期这两个半世纪中,宜兴所辖的太湖水域面积一直延伸至西山岛,超过整个太湖面积的三成。而万历《宜兴县志》的记载开始有了变化,宜兴东部边界回缩了三里,变为吴县太湖中项沙洲。项沙洲今天在哪,不是很清楚,但三里的距离,不会距西山岛很远。此后的康熙《宜兴县志》、嘉庆《宜兴县旧志》和清光绪八年<宜兴荆溪县新志》,都未作更改。很明显,纵观整个太湖水域的归属权划分,直到清末期,仍然是宜兴占三成,湖州两县共占一成,无锡武进各占一成,其余四成归属吴县和吴江.
      回到平台山的归属问题。平台山距离宜兴县城不过三十公里,历史上毫无疑问应该在宜兴太湖水域内。嘉庆《宜兴县旧志》还有专门记载:“北峁山在太湖西山马迹之间,原名杜圻洲,今俗呼平台。”宜兴对于平台山以及周边太湖水域的所有权可谓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而1951年仅凭一张苏州地方政府颁发的土地房产所有证,就将苏州对平台山的拥有权变成既成事实,推翻了千百年来宜兴对其拥有权的历史法理依据。更甚者97年勘界时竟然会以此为依据将平台山和周边大片水域统统划归苏州,所有历史沿革证据都被无视,结果造成今天苏州太湖水域居多的不利局面,这不能不让人愤怒。尤其是看到苏州人得了便宜还卖乖。
     所幸的是,今天的平台山仍然由宜兴人民坚守着,这是一个良好的开始。既然正规途径无法实现回归,那韬光养晦,造成既成事实是最好的途径,这也是平台山被抢留给我们的教训 。
.......


http://img.blog.163.com/photo/6wH39uLbWbDeiaJKSHVVzQ==/5398971528287738872.jpg
http://img.blog.163.com/photo/fnsWlwxjeQiIeWJPvNe-Ag==/432064089251287572.jpg
http://img.blog.163.com/photo/3YKFYEK7_lOdmSX1QdCu1w==/4533998924855363170.jpg
无锡人胡说八道,学术界根本不承认
sz
只看该作者 8 发表于: 2011-10-08
“北峁山在太湖西山马迹之间,原名杜圻洲,今俗呼平台。”宜兴对于平台山以及周边太湖水域的所有权可谓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这种逻辑关系令人作呕
//地方志介绍一下对面的名胜的位置被当作主权的证据,的确十分无锡风格
sz
只看该作者 9 发表于: 2011-10-08
和乱七八糟的地方志相比,苏州历来有效行使主权,“苏州府吴县正堂”在岛上立碑宣示渔业政策,其职权为如今吴中区和苏州太湖旅游度假区继承

现在发现常州官方这张图,地方志可发一噱
sz
只看该作者 10 发表于: 2011-10-08
引用第8楼Zorro于2011-10-08 19:29发表的  :
武进吴县吴兴,如果武进的武通吴的吴的话,那么正好是三吴了。

老毛定义问题很大

sz
只看该作者 11 发表于: 2011-10-08
江南各地都是从苏州为治所的区划单位分出去的,太湖区域default都为苏州领土,而“苏州府吴县正堂”的行政行为完全证实了这一点
sz
只看该作者 12 发表于: 2011-10-08
sz
只看该作者 13 发表于: 2011-10-08
水面领土是基于陆地的,由于太湖岛屿高度集中于东部,苏州的主导地位从未被质疑过
只看该作者 14 发表于: 2011-10-08
引用第7楼sz于2011-10-08 19:28发表的  :
无锡人胡说八道,学术界根本不承认

这不能说是无锡人说的,宋至清《府志》、《县志》都有明确记载,你这都不信,那你还信什么?
sz
只看该作者 15 发表于: 2011-10-08
中国历史地图集比它们权威大多了,各方文献都经过比较筛选

所有点线面都有尽力考证,东北部分已经出版,其余藏在复旦

除了边疆议论很大,其余基本被公认为世界性权威
[ 此帖被sz在2011-10-08 20:14重新编辑 ]
sz
只看该作者 16 发表于: 2011-10-08
无锡人一贯胡说八道,什么望亭啊
完全把北望亭忘记了
只看该作者 17 发表于: 2011-10-08
回 13楼(sz) 的帖子
13楼的图无法排除参考现在分界线所画的嫌疑?
sz
只看该作者 18 发表于: 2011-10-08
地方志有4大问题:
1.官修还是私修说不清楚
2.即便官修,机构、人才的层次不齐
3.乡愿、民粹味道浓厚
4.其中地理志往往混同于周边旅游指南,结果被无聊的无锡人当作主权的证据
只看该作者 19 发表于: 2011-10-08
回 19楼(sz) 的帖子
恐怕你拿不出比地方志更权威的东西吧?比如你顶楼的东西,能作为证据吗?
sz
只看该作者 20 发表于: 2011-10-08
Re:回 13楼(sz) 的帖子
引用第18楼lhqsrc于2011-10-08 20:10发表的 回 13楼(sz) 的帖子 :
13楼的图无法排除参考现在分界线所画的嫌疑?

这是文革前画的

中国历史地图集是全国力量基于文献做出的结论
除了边疆涉及政治问题,其余极为可靠
sz
只看该作者 21 发表于: 2011-10-08
Re:回 19楼(sz) 的帖子
引用第20楼lhqsrc于2011-10-08 20:17发表的 回 19楼(sz) 的帖子 :
恐怕你拿不出比地方志更权威的东西吧?比如你顶楼的东西,能作为证据吗?

只看该作者 22 发表于: 2011-10-08
回 21楼(sz) 的帖子
请问你的基础文献是什么?
sz
只看该作者 23 发表于: 2011-10-08
Re:回 19楼(sz) 的帖子
引用第20楼lhqsrc于2011-10-08 20:17发表的 回 19楼(sz) 的帖子 :
恐怕你拿不出比地方志更权威的东西吧?比如你顶楼的东西,能作为证据吗?


中国历史地图集是No.1,任何地方志在其面前不堪一击

顶楼是常州规划局找出来老地图,代表他们掌握的情况和观点

因为常州不具备任何缩小历史地域的欲望,而且这是一个宣传历史上常州如何大的文字,所以参考价值颇高
只看该作者 24 发表于: 2011-10-08
Re:Re:回 19楼(sz) 的帖子
引用第24楼sz于2011-10-08 20:20发表的 Re:回 19楼(sz) 的帖子 :
中国历史地图集是No.1,


中国历史地图集又是依据什么绘制的?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