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11704阅读
  • 75回复

[地名探讨]本人认为建国后河南省的地名沿革比较失败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该作者 25 发表于: 2009-06-30
Re:回 12楼(鲁川) 的帖子
引用第19楼gc0709于2009-06-21 21:08发表的 回 12楼(鲁川) 的帖子 :
支持鲁川的看法。
根据鲁川的看法我觉得应该改名的城市有:
淮南-----------寿春
蚌埠-----------凤阳
.......



支持
要用村名就都改,把广州、南昌、遵义等也改成当年赤色党人占领的郊区村庄
凭什么总是让所谓“老区”的城市吃亏
只看该作者 26 发表于: 2009-07-01
引用第17楼纵横协约国于2009-06-04 23:35发表的  :
连赊旗县都被改成了社旗县,所谓社会主义旗帜,确实和河南中原的形象不很相符。

原本没有赊旗县,1965年当时设县时是用了光武帝赊店镇赊旗的传说使用谐音改成了社旗县社旗镇,2004年经河南省人民政府批准复名为社旗县赊店镇。同样原陕西吴旗县是用吴起镇的名字并将起改为旗,2005年更名为吴起县。
多虚心学习,不要乱灌水。
只看该作者 27 发表于: 2009-07-01
引用第12楼鲁川于2009-05-10 10:29发表的  :
我认为,这个问题值得深入探讨一下,也是我多年思考的问题,希望各位朋友赐教:
这个问题同样存在于县级地名,当改市的时候,把原来的老地名一下子废掉,改用县城的乡镇名为名,如果是切块设市,我不反对,但我们现行的是整县改市啊,同志们,这样就撤底把老地名OVER掉了,比如老河口市(光化?记不清了)、丹江口市(均州?记不清了)、高碑店市(新城)、瓦房店市、普兰店市、亲集市、姜堰市,是不是很有病啊?
.......

1、老河口市(光化?这个不准确!是光化县老河口镇切块改市,后光化县并入),1983年8月,光化县并入老河口市时应该更名为光化市,因为老河口知名度一般。
2、丹江口市(均州?这个不对!当时为均县。但老均州城也就是明朝以前的老武当县城已入水底),你是选均州?还是武当?还是丹江口?对老百姓来讲,武当山和丹江口水库可比均州和均县知名度高的多。
3、瓦房店市原为复县应该使用老地名明朝山东行督司复州卫的名字定名为复州市,可惜与福州市、抚州市容易混淆。
4、普兰店市原为新金县也不是什么老名字,是解放后设的新县。
5、辛集市(不是亲集市)原为束鹿县,但辛集是著名河北集镇为华北皮毛集散地号称直隶一集,其知名度比原县名要高。
6、姜堰市原为泰县但老县城已变成泰州市,难道改称泰县市。
多虚心学习,不要乱灌水。
只看该作者 28 发表于: 2009-07-06
赊店镇名字已经有了 千年
现在没了 !!!
只看该作者 29 发表于: 2009-07-07
还有赊店老酒。
傻子偷乞丐的钱袋,被瞎子看到了。哑巴大吼一声,把聋子吓了一跳。驼子挺身而出,瘸子飞起一脚。麻子说:“看我的面子就算了吧。”疯子说:“就是,人要有理智!”
只看该作者 30 发表于: 2009-07-07
周家口在朱仙镇成沙区后,成了朱仙镇解散后的最重要的集散地,可以说是继承了朱仙镇(虽然朱仙镇的继承者有多个,但周家口占了大头)。
傻子偷乞丐的钱袋,被瞎子看到了。哑巴大吼一声,把聋子吓了一跳。驼子挺身而出,瘸子飞起一脚。麻子说:“看我的面子就算了吧。”疯子说:“就是,人要有理智!”
只看该作者 31 发表于: 2009-08-02
引用第28楼故若神伤于2009-07-06 14:20发表的  :
赊店镇名字已经有了 千年
现在没了 !!!

前几年看《乔家大院》就发现一个问题,乔致庸大多数情况下应该去赊旗店接货,那里而不是襄阳才是南船北马的分界线。


赊旗店,现社旗县,1965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建县,周恩来总理亲自命名“社旗”,取“社会主义旗帜”之意。

赊旗店,也称赊店。“依伏牛而襟汉水,望金盆而掬琼浆;仰天时而居地利,富物产而畅人和”。《南阳县志》载:唐河经源潭东头,南至唐县西关外南流,每船行至赊旗镇止。……淯水以东,唐泌之间,赊旗店亦豫南巨镇也。

赊旗店是四通八达的水陆接运过载码头,为两湖、江西、福建、安徽、河南、河北、山西、陕西九省通衢,是“地濒赭水,北走汴洛,南船北马,总集百货,尤多秦晋盐茶大贾”、“客妓利屣,笙歌盈衢”、“咸丰年兴榷关,其市岁税常巨万”的繁华巨镇,有“拉不完的赊旗店,填不满的北舞渡”之说。







赊旗店,最早叫“兴隆店”,相传大禹的女儿在此酿酒,于是形成了繁华的集市。西汉末年,群雄大战。西汉皇族刘秀怀光复汉室的雄心,率兵在宛城起事。后寡不敌众,带领一队人马落魄而逃。逃至一古镇,见一酒馆,众将狂饮,精神倍增,共议再举大事。酒过三巡,大计商定,唯缺帅旗。刘秀走出酒店,抬头见一酒幌在风中飘荡,正中一个“刘”字,大喜。遂除酒幌为帅旗,一路征战,所向披靡。称帝后念“刘”记小店赊旗有功,封此店为赊旗店,酒为“赊店老酒”,此镇称“赊店镇”。

赊旗店唐代称“许封镇”,至唐僖宗乾封年间已具有相当规模。据《宋史》记载:当时许封镇已发展成为船来车往、商贾云集、生意兴隆、人烟稠密的繁华集镇。南宋末年,元兵南下,战争频繁,辉煌繁盛的许封镇,化为一片焦土。元在此设“三旗屯”,但人烟稀少。明时,山西、山东和湖北等地移民先后来此,人口渐多,商业日渐繁荣。因有十家较有名的商铺,故又称“十家店”。兴隆店在赵河南岸,由于水陆交通便利,商客愈来愈多,“十家店”已名不副实,逐复名“兴隆店”。至清康熙年间已形成占地四里多的水旱码头。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改“兴隆店”为“兴隆集”。雍正年间,兴隆集逐渐向赵河北岸扩大发展,成为一条横跨赵河南北两岸的兴隆街。到乾隆年间,已发展成为长五里、阔四里的繁华巨镇。全镇街道密布,商号林立,聚居与流动人口达十三万之多,四方陆路人车如流,潘赵河西岸河船似游龙。二十多家骡马店朝夕客商不断,五百多家商号总集百货,七十二条道街分行划市经营,盛时,河道停船一次可达五百余只,全镇有四十八家过载行,日夜装卸不停,十几家骡马店家家客满,大车小车络绎不绝。当时商界公议,要给这个繁华商镇选取适宜镇名。乾隆四十七年,山陕会馆的春秋楼落成时,秦晋大贾邀请商界同仁瞻仰关羽圣像,联想到汉光武帝刘秀在此地赊旗访将,起师推莽的故事,众议以“赊旗”为镇名。雍正二年《同行商贾公议戥秤定规》碑记言:赊旗店,四方客商杂货兴贩之墟,原初码头卖货行户原有数家,年来人烟稠多,开张卖载者二十余家。山西平遥日昇昌、蔚盛长票号在河南设立的第一家分号就设于赊店。

清李栋有诗描述赊旗店:

房舍重重依岸开,舟船日日顺河来,

马帮铃响丹霞绕,钟灵毓秀惹人爱。

随着商业的兴盛发展,全国南九北七,十六个省的商人云集赊店经商,争相购地,建房设店,流寓定居。为了同乡联谊、合心经营,客商集资兴建会馆之风盛极一时。赊店镇内的同乡会馆有:山陕会馆、湖北会馆、江西会馆、福建会馆、广东会馆、直隶会馆、湖南会馆、安徽会馆等十余座,其中尤以最早寓居此地的山陕商贾集资兴建的“山陕会馆”最为雄伟壮观。此外尚有行业会馆性质的老庙(戏剧)、火神庙(鞭炮行)、马神庙(马车行)、大王庙(船运行)等大中型庙宇十余座。

咸丰七年(1857年),捻军攻陷赊店,火烧了山陕会馆的春秋楼,赊店商业遭到重创。咸丰八年,全镇商民集资建起了环城十六里、高三丈有余的砖砌城墙;同年,河南巡抚奉旨在赊店镇设立署理南阳、桐柏、唐河、裕州、泌阳五县的厘金总局,知署厘金局的官员更为三品道台街。

光绪末年,平汉铁路通车,交通要道东移,水运渐次萧条,赊店镇失去贸易中心的地位。民国中后期,军阀混战,土匪横行,日军轰炸,造成赊店古镇商业的凋零。英国学者贝思飞在《民国时期的土匪》(徐有成译)一书中写道:豫西南的赊旗镇曾是通过唐河和白河运往汉口的货物集散地。从蒙古和西北来的商队也在那里逗留,将带来的货物装上船,那些从南方来的满载货物的船只,在返回之前也要卸货。总之,赊旗镇一直是全国最富有的商业贸易中心之一,直到铁路的兴建所给它带来的冲击,它被剥夺了所有的商业活动,除了麻油、白酒和其它一些产品外。到了(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它已经沦为满是尘土的小市镇了。
只看该作者 32 发表于: 2009-08-02
引用第12楼鲁川于2009-05-10 10:29发表的  :
我认为,这个问题值得深入探讨一下,也是我多年思考的问题,希望各位朋友赐教:
以青州为例:这个地名是中国古九州之一,保留下来并且流传下去给子孙,恐怕各位朋友不会反对.但大家看看它是怎么流传下来的呢?青州的历史上曾经是一级行政区域(州或剌史部),也当过二级行政区划(青州府),现在成了三级行政区划(县级青州市),青州的治所,从临淄、东阳、广固、益都等地。如果青州治所从临淄搬到广固,就改名叫做广固,那么青州地名就不会流传到现在了。
.......

颇为有理
地图开疆北西南,日记救国千古传。
外患不决转重庆,内患不决进台湾。
花园口水救干旱,长沙城火送温暖。
金元劵多富国民,保甲连坐抚赣南。
死守南京唐生智,决战东北张毅庵。
精忠报国汪季新,爱民如子汤河南。
昔日英豪名尤在,今朝果粉战四海。
嘴炮无敌灭悍匪,网军神勇复左岸。
垂死病重惊坐起,王师健儿入梦来。
只看该作者 33 发表于: 2009-08-02
引用第31楼呵呵呵呵于2009-08-02 17:41发表的  :
前几年看《乔家大院》就发现一个问题,乔致庸大多数情况下应该去赊旗店接货,那里而不是襄阳才是南船北马的分界线。
赊旗店,现社旗县,1965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建县,周恩来总理亲自命名“社旗”,取“社会主义旗帜”之意。
.......

这种就是典型的领导一拍大脑就改名了,对错姑且不论,改得比较仓促确是事实
地图开疆北西南,日记救国千古传。
外患不决转重庆,内患不决进台湾。
花园口水救干旱,长沙城火送温暖。
金元劵多富国民,保甲连坐抚赣南。
死守南京唐生智,决战东北张毅庵。
精忠报国汪季新,爱民如子汤河南。
昔日英豪名尤在,今朝果粉战四海。
嘴炮无敌灭悍匪,网军神勇复左岸。
垂死病重惊坐起,王师健儿入梦来。
只看该作者 34 发表于: 2009-08-08
這是以醜為美的時代......
只看该作者 35 发表于: 2009-09-17
回 27楼(茅山道士) 的帖子
仅管如此,我仍然不赞成束鹿改成辛集。束鹿的名字用了上千年,改掉可惜了。
照此办理,山东临淄还有个天下第一店张店,天下第一村周村,也该改名。
朝辞白帝彩云间,一行白鹭上青天,
借问酒家何处有,春风不度玉门关。
只看该作者 36 发表于: 2009-09-24
CCP没文化
只看该作者 37 发表于: 2009-09-25
郾城改漯河可以接受,减少生僻字。可惜一个千年古县。
方舆-D03.英雄本色(107232302)
只看该作者 38 发表于: 2009-09-25
引用第7楼彭城独行侠于2009-05-08 18:36发表的 :焦作虽然名字气势上很小,焦家作坊。附近叫什么作坊很多但是在众多地级市中也是其特色
原来如此!一直搞不懂来历。
方舆-D03.英雄本色(107232302)
只看该作者 39 发表于: 2009-09-25
Re:回 12楼(鲁川) 的帖子
引用第18楼gc0709于2009-06-21 21:08发表的 回 12楼(鲁川) 的帖子 :
支持鲁川的看法。
根据鲁川的看法我觉得应该改名的城市有:
淮南-----------寿春
蚌埠-----------凤阳
.......


市夺县之名不太好,尤其是以后省管县,市县无关之时,矛盾就会很大
只看该作者 40 发表于: 2009-10-02
焦作改名怀庆可以!
方舆-D03.英雄本色(107232302)
只看该作者 41 发表于: 2009-10-04
Re:Re:回 12楼(鲁川) 的帖子
引用第40楼iantop于2009-09-25 21:39发表的 Re:回 12楼(鲁川) 的帖子 :
市夺县之名不太好,尤其是以后省管县,市县无关之时,矛盾就会很大

我的看法是,以后省县直辖,母县尽可能都并入原地级市。并入后,原地级市并改为母县的名字(市县同名的话更好)。

而非母县的远郊区,一律从地级市剥离。
只看该作者 42 发表于: 2009-10-09
Re:Re:Re:回 12楼(鲁川) 的帖子
引用第42楼gc0709于2009-10-04 15:14发表的 Re:Re:回 12楼(鲁川) 的帖子 :我的看法是,以后省县直辖,母县尽可能都并入原地级市。并入后,原地级市并改为母县的名字(市县同名的话更好)。而非母县的远郊区,一律从地级市剥离。
这样也可以避免母县的驻地外移而导致的误导人。
方舆-D03.英雄本色(107232302)
只看该作者 43 发表于: 2009-10-09
是啊  东北地名没底蕴还有原因  可中原的地名。。。
中北海-主动承担部分中南海职能
只看该作者 44 发表于: 2009-10-13
引用第9楼勃艮第伯爵于2009-05-09 17:34发表的  :
民国的时候郑州还是郑县呢。徐州还是铜山呢。那才叫土气。

那是因为裁府后,原“府城”均以其原来的“附郭县”命名的缘故(郑州是直隶州,所以更名郑县)。举几个省会城市的例子:
西安——长安;
兰州——皋兰;
太原——阳曲;
保定——清苑;
杭州——杭县;
福州——闽侯;
广州——番禺。
惟天有汉 鉴亦有光
实司群望 表我华阳
只看该作者 45 发表于: 2009-10-17
引用第1楼鲁川于2009-05-08 11:44发表的  :
建国之后,也许是为了突出工农兵特色和劳动人民的阶级本色,也许是某些干部真的没有文化,所以造成了许多地名故意改得或者起得“下里巴人”,有新鲜的泥土气息,但是的确不怎么样!我认为以下地名需要酌情在合适的时候改一改,比如在省县直管时,或者设县辖市的时侯。
请大家提出改名建议。
河南省的上面写了,就不再重复了。
.......

下里巴人咋了?就你阳春白雪,你们全城浪里翻花阳春白雪
只看该作者 46 发表于: 2009-10-23
其实唯一该改是驻马店。汝南是出贵族的地方啊。
为什么讲汝南周氏是真正的贵族
汝南安城周姓,自汉一脉相承,历时千载,代代人才辈出,此现象几乎能称奇迹。可惜自宋朝以来,汝南安城周氏家族经过战乱之后纷纷逃亡外地,最终遍布全国. @ AY!z#M}4e$UW9D
汝南安城周氏都是西汉汝坟侯周仁的后裔,周仁生十子,徙于安成。周仁5世孙周燕,生5子,后皆至刺史、太守之职。5子号称"五龙",各居一里,皆以儒学传家。子孙繁盛,分衍出许多支脉. 魏晋南北朝之时,因北方长年战乱,出现了第一次民族大迁徙,周姓族人也随从中原的士族大举南迁。两晋时期,汝南安成周氏周浚一门五封,此后出现了周浚。周颤,周嵩。周馥等著名人物。安城周氏周瑜家族一支迁居今安徽庐江,形成旺族.隋唐时期其中一支迁徙湖南,即周敦颐家族.汝南安城周姓,自周燕始,除了其五个儿子,史志上留有姓名并立传者多达二百三十九人,代代人才辈出,为官者甚多。 "Nw(aXn\;@
汝南安城周氏为周平王少子烈的后代,其开基始祖为周平王少子姬烈第十八代裔孙周邕。有汝南周氏遍天下之说。汝南安城周氏在汉晋南北朝隋唐宋时期发展到鼎盛阶段.这支周姓人中历代人才辈出.有汉执金吾周球.汉决曹掾周 燕.东吴大都督周 瑜.晋征西将军寻阳侯周访.晋梁益诸军都督鹰扬将军爵建城公周楚.晋龙镶将军周虓.梁庐桂二州刺史保城侯周灵起。唐武卫大将军周法尚.唐左屯卫大将军谯郡公周绍范.唐左金吾大将军征南大元帅周如锡.唐中书门下平章事中书侍郎当朝宰相周墀.宋礼部侍郎周元孙等人.自周邕开基之始,世代文武进士及第入仕.赫显历代朝廷.

谁都知道,鲁迅生于浙江绍兴,周恩来生于江苏淮安,但祖籍也是浙江绍兴。绍兴周氏也因其后裔在当代出了鲁迅、周恩来两位伟人而格外引人注目。溯本追源,事实上,支派众多的绍兴周氏是诸暨南门周氏的分支,诸暨南门周氏是诸暨紫岩周氏的一支,诸暨紫岩周氏是周敦颐后裔中较著名者,而始兴于周敦颐的道州周氏本出自汝南周氏。道州,汉属零陵郡,三国孙吴时分零陵郡置营阳郡,南朝梁时改为永阳郡,隋并其地为永州,唐贞观年间改为道州,在今湖南道县。道州周氏本出自汝南周氏,据1937年编纂的《绍兴县志·姓氏编》记载:汝南周氏的一支,在唐代宗永泰(765 66)年间,周崇昌仕至廉州(今广西合浦县)刺史,居于道州宁远(今湖南宁远县)。其裔孙周从远迁于营道濂溪(在今湖南道县境内)。周从远子周知强。周知强有五子,其中第四子周辅成,为北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进士,官至桂岭令。周辅成有三子,第二子就是周敦颐。⑨
周敦颐(1O17—1O73),字茂叔,号濂溪,生于湖南道县濂溪河畔,是中国宋代杰出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教育家。他融贯和发展了佛、道两家学说,著述《太极图说》等著作,为宋明理学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在文学上,虽然著述不多,但思想深邃,语言精辟,文采斐然,特别是《爱莲说》被誉为古典散文瑰宝,脍炙人口,世代传诵。周敦颐所创办的濂溪书院的教育模式,在中国教育史上有重要地位。始兴于周敦颐的道州周氏,繁衍了自宋以来以浙江为主要聚居地的众多周姓望族。诸暨紫岩周氏就是周敦颐后裔中较著名者,它所尊崇的始祖就是周敦颐四世孙周靖。周敦颐有二子:周寿、周焘。周焘有三子,次子周烟有子周靖。周靖(1lO2~1163),于宣和二年(1120)举进士,后以太常博士随宋高宗南渡,居于杭州,官至国子监博士。南宋高宗绍兴十一年(1141),有感于岳飞之被害,中原收复无望,就退隐到诸暨紫岩。诸暨在浙江中部偏北,紫
岩是诸暨县城西北的一座山,因岩石呈紫色而得名。周靖迁居于此,子孙世代生息繁衍,并向四周迁移。诸暨紫岩周氏经过不断发展,其中一支迁至诸暨南门,并在当地形成望族,被称为诸暨南诸暨南门周氏。周靖有子周亥,周亥有三子,分别是周勤、周谨、周和。其中周谨生子三,长子周治,次子周阉,季子周恪,并迁南氏三族,周敦颐七世孙周治、周阎、周恪被奉为诸暨南f-IN氏三族始祖。诸暨南门周氏在迁徙发展过程中,又形成众多支派,而绍兴周氏就是诸暨南门周氏的分支。绍兴周氏始迁祖为周敦颐的十世孙周澳。其世系为:周敦颐一周焘一周姻一周靖一周亥一周谨一周恪一周文郁一周茂林一周澳。周澳迁居今绍兴周桥,成为诸暨南门周氏分支的绍兴周桥始迁祖。绍兴周氏枝叶繁茂,因其后裔在当代出了鲁迅、周恩来两位伟人而格外引人注目。鲁迅出自覆盆桥周氏。覆盆桥周氏系周澳子周德(周敦颐十一世孙)为始迁祖的鱼化桥周氏析出的分支。覆盆桥周氏一世祖为周逸斋。周逸斋自明武宗正德(1506-1521)年间迁居绍兴城内竹园桥,其子孙世代居住于此。覆盆桥周氏十二世孙周福清,原名周介孚,在清同治(1862一l874)年问中进士,成为翰林,并在家乡东昌坊口的老台门上挂了一块“翰林”匾额,也算风光。周福清后来作了江西金溪县知县,后又人京考取内阁中书。他本来就恃才自负,准备大干一番事业,岂料其耿直的性格为世所不容,导致其仕途不畅,先是在金溪知县任上得罪巡抚,被罢职,后又在内阁中书任上居久不迁。种种遭遇,使周福清颇有怀才不遇之感,进而愤世嫉俗,郁闷不已。后因科场案被捕入狱八年,出狱不久便病逝。周福清之子周凤仪,字伯宜,是一介书生,早年热衷科举,但屡试不中,颇失意。父亲被捕入狱,周凤仪更加郁闷,不能自拔,不久病终,时年三十六。周凤仪有三子:长子周树人,即鲁迅,以其母姓鲁,鲁亦出自姬姓,认为周、鲁本是一家,故从母姓,鲁迅子周海婴;次子周作人,周作人子周丰丸,后名周丰一;三子周建人,周建人有子周丰二、周丰三,女周哗、周谨、周蕖。鲁迅的弟弟周建人曾明确指出:“我相信我们原籍是河南省汝南县人。”周作人也回忆到:“和封建社会的其他名旺家族一样,凡是周氏家庭的成员,晚上出门时都要带上写有‘汝南周’三个大字的大灯笼。那灯笼有着淡黄的外壳。在夜里,‘汝南周’三个字格外的醒目。”周恩来出自宝祷桥周氏。宝萜桥周氏系周澳孙周茂(即周敦颐十三世孙)后裔析出。据宝韦占桥周氏《周氏破塘茔祭簿》记载,周茂之后,四传至周庆,此时为元末明初,为避兵乱,入居绍兴城,死后与妻合葬于绍兴破塘殷家坞山麓。周庆十二传至周光勋。周光勋有五子。其四子周骏龙(1844-1900),又名攀龙,后改名起魁,字云门。曾在淮安府做刑名师爷,帮助府官断一些案子。由于工作出色,曾被委派到淮安府下属的安东(今涟水)、阜宁任代理知
县,参与治淮。其最后任职是海州直隶州知州。周骏龙在淮安游幕时,便与同是师爷的二兄周骏昂合
伙买下一幢房子,遂定居于此。这便是周恩来的祖宅、后辟为周恩来故居的淮安驸马巷7号。周骏龙生有四子:周贻定、周赓、周贻能、周贻奎。周恩来的父亲周贻能(1874—1942)就是周骏龙第三子。后更名劭纲,字懋臣,抗战时期移居重庆红岩村,终老于此。周贻能有三子:长子周恩来(字翔宇)、次子周恩溥(字博宇)、三子周恩寿(字同宇)。其中,周恩溥一生主要从事些文职工作,1944年去世,育有~子周荣庆,于1992年去世;周恩寿解放后曾是全国政协第五、六届委员,于1985年去世,有三子:周秉均、周秉华、周秉和,三女:周秉德、周秉宜、周秉建;周恩来以革命为己任,一生无后嗣。⑧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的《周恩来传》也有明确记载:“周恩来的祖籍原是浙江绍兴。绍兴周家是一个世代聚居的大家族。说起来很有趣,鲁迅(周树人)大概也是出身在这个家族的。在鲁迅逝世二周年的纪念会上,周恩来还提起过这件事:‘在血统上我也或许是鲁迅先生的本家,因为都是出身浙江绍兴城的周家。’但到周恩来的祖父周起魁(字攀龙)一辈时,他们这一支就离开绍兴,迁到了淮安。”
只看该作者 47 发表于: 2009-10-23
引用第13楼六朝古都于2009-05-10 13:04发表的  :
府、州可以迁治,没听说市也有迁治的!
周口、驻马店由镇升市,沿革不错啊!
觉得难听可以并入某县或某市,如淮阴一样更名淮安
但是非要顶个原来不属于自己的古称,反而混淆视听

现在的市已经变味了,地级市相当于过去的府,迁治应该可以
日联冬夏,雪梦罗浮
只看该作者 48 发表于: 2009-10-23
陕县是母县,设的市叫陕州市完全可行。
方舆-D03.英雄本色(107232302)
只看该作者 49 发表于: 2009-10-24
身为河南人,完全支持楼主的提议。

跟贴的人好多是站着说话不腰疼
精卫衔微木
将以填沧海
刑天舞干戚
猛志固常在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