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5313阅读
  • 28回复

[地名由来]北京地名:桥的故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pyz
只看该作者 25 发表于: 2009-07-09
22 牤牛桥的传说(图)    
    德胜门外以北偏西,元代土城护城河上,有座单孔的石桥,名曰“牤牛桥”。相传早年还有所谓“牤牛庙”、“牤牛坟”,皆为明代古迹。多少年来,人们对此有着一段近似神话的传说。
    
    据说,当年明代四川尤为高僧,法名遍融,云游悲伤,路上并无侍者,随行的仅一头达牤牛而已。遍融老和尚骑在牛背上,手敲引罄,口诵佛号,向人们募化。沿途遇庙宇或村落,便稍事修整,仅牤牛独自驮钵外出募化,或为寺僧、村民驮水、驮粮。人们无不称奇。
    
    遍融老和尚来到北京,做了千佛寺,也就是今天德胜门内大石桥胡同拈花寺的首任方丈,名气很大。根据《竹宪随笔》记载,明代的莲池、紫柏、憨山等许多名僧都向他“参学”。平时,遍融在寺内修修持,只让随来的大牤牛背上驮一黄布稍马子,到京北一带募化供养,近至城关,远至清河,朝出暮归,从不间断。日久人们便知道此乃千佛寺遍融法师饲养的“募缘牛”,乡民们只要听到牛吼,便纷纷出来施舍,捐钱币、银两者有之,献米面、果品者有之......即使贼匪亦不忍侵扰。牤牛每日均满载而归。
    
    一日,牤牛去清河募化回来,走到土城的护城河畔,卧地休息时,忽有一乡民老者喊道:“大牤子,泥还不快回去,听说老和尚圆寂了!”其牛当即泪如雨下,朝天大吼三声,滚地身亡。见着无不感动,皆说:“此牛不凡,通人性,有佛缘,真神牛也。”
    
    寺僧为纪念自己的开山祖师遍融老和尚和他的牤牛,就在北郊土城外修了一座塔院,为老和尚安葬;在“神牛卧化”的地方修了一座桥,命名为“牤牛桥”并将牤牛葬于附近,修了牤牛庙和牤牛坟。
    
    直到20世纪50年代以前,拈花寺后院祖茔遍融遗像前仍有个铜制牤牛,牛背上驮一铜钵,牛前还有一槽。当年,这些文物可与牤牛桥等估计传说互相印证。
pyz
只看该作者 26 发表于: 2009-07-09
23 漫话东板桥
东板桥街是一条古老的小街,明清时这里是内务府24衙门所在之地,专门负责皇宫内的后勤服务工作,所以就形成了今天的腊库胡同,是专门供应皇宫内的蜡烛照明用具;酒醋局胡同是专门供应光禄寺宴席用的酒油酱醋的工作。东板桥一带明清两代属皇城,是皇宫御用作坊及仓库集中地。黄化门街南设有制造皇帝太子亲天所用冠冕龙袍的尚衣监;掌管内外奏章督理皇城事务管门禁督促供应的司礼监。街北设有办造各宫用帘子地毯等的司设监。附近还有帘子库针工局织染局。妞妞房胡同是专门训练宫女的地方,民间选送来宫女就由内宫的一些老宫女做老师专门训练她们,宫内的礼节,服务对象的工作。东板桥街这些胡同不光有历史渊源,有的还隐藏着有趣的故事和一些鲜为人知的古迹。这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锥把胡同和有着石敢当的腊库胡同了。
针工局与锥把胡同我小时候住腊库胡同,上学放学常常经过锥把胡同。据说锥把胡同原称针工局,和附近的织染局南池子的缎匹库,都是为皇宫宫廷服务的后勤部门。针工局为皇帝后妃及王子们缝制春夏秋冬穿用的袍服,负责制衣的工匠三年一班,当班工匠等于服役,吃住在作坊中。
针工局的匠役们都有高超的手艺,首领可以称为工艺师,一年四季为皇帝制作的袍服都有讲究。皇帝平时最常穿用的明黄色袍服,冬至祀天时改用蓝色,朝日时用红色,祭日时穿白色。春夏之际,袍的边缘饰以缎,秋冬时饰以珍兽的皮毛。即使是平时穿的龙袍也十分奢华,最常穿的是明黄。此外尚有杏黄和金黄。龙袍上要绣九条龙,前后身各绣三条,两肩上各绣一条,另外一条要绣在衣襟里边。龙袍上还要绣十二景纹和五色云,下边是海水,水上是山石宝物,名为八宝云水,表示山河一统,万年永固。缝制这样一件龙袍需要多少能工巧匠?所以过去的针工局是一家很大的御用裁缝铺,它的前门开在黄化门大街上,后边一直延续到西妞妞房。
帘子库胡同帘子库胡同位于地安门内大街路东,黄化门大街迤北,南北走向,因明清时代内务府曾在此设存放帘子的库房而得名。
过去每到夏季皇宫内的宫殿都要挂上竹帘,为的是挡住苍蝇蚊子,同时也增添了皇族生活的神秘感,让臣子看皇上隐隐约约。那么竹帘是怎样编成的呢。据说工匠先精选南方进贡来的节距长、生长期为两年的上等慈竹为原料,经过刨青去节,锯段破竹划片成篾,再经分丝匀丝等十几道工序抽成粗细均匀、色泽柔和,质地柔润的纤细竹丝作纬,用优质蚕丝搓线作经,然后再精工编织而成,故此称竹编帘。这种竹帘很精巧,每个竹帘用竹丝八百至一千根,然后再装上竹制或木制的天头地轴,让其极尽天然风味,故而这种竹帘大受皇宫的欢迎。当然西太后在冬天室内很可能还会用珠帘。
腊库胡同的石敢当腊库胡同西临东板桥街,东南各有两个出口,明朝时,腊库胡同是内府供应库的蜡库衙门所在之地。蜡库衙门掌管着皇宫里使用的宫蜡。皇宫里使用的宫蜡和一般的蜡烛不同,它是用一种树上生的昆虫分泌出来的物质炼制而成的,故又叫“虫蜡”。皇宫里的蜡源也是非比寻常的,不是哪里的虫蜡都可以做成宫蜡,而要用四川进贡的白蜡和广东进贡的黄蜡炼制而成。蜡库衙门里的太监每天负责将这些制好的宫蜡按时供应皇宫使用。腊库胡同对面的铁匠营胡同就是专门制作制蜡模具的地方。在没有电灯的年代,蜡烛照亮了黑夜,许多诗人吟诗作赋称赞蜡烛。杜牧的诗“多情却似总无情,惟觉尊前笑不成。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把蜡烛拟人化了。李商隐“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更成为千古名句。
不过腊库胡同里最吸引人的还不是宫蜡,而是胡同里很多老居民称为石敢当的那块石头。
在腊库胡同通往东板桥大街的胡同西口,把口的一座民宅的墙角那里立有一块一尺来高,刻着古怪花纹的石头,由于年头已经久远,已经看不出它上面刻的什么样的花纹了,但是这样的古怪花纹确实少见。
石敢当是民间的驱邪镇宅之物,一般是用石料雕刻上兽头等形状,安置在宅门或街巷入口处。在一个民间传说中,石敢当的起源竟还与黄帝有关。传说当年黄帝与蚩尤大战,蚩尤不但十分强悍,而且猖狂之极,他竟然登上泰山大呼:“天下有谁敢当?”女娲听后很气愤,投下一块泰山石,喝道:“泰山石敢当!”蚩尤仓皇落败。于是黄帝借此机会就遍刻泰山石敢当的字样,以此震慑蚩尤,最终将蚩尤打败了。而在另一个民间传说中,石敢当又被描绘成一位善良勇敢力大无比的勇士,他到处降妖伏魔治病救人。后来家家户户就将石敢当的名字或砌于墙上、或置于房顶,使鬼祟见之不敢接近。
其实说起腊库胡同真正的泰山石敢当还应该是解放战争平津战役期间,地下党在腊库49号设立的电台。1948年冬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兵临北平城下,为了和平解放这座文化古都,地下党的电台充分发挥了情报作用,四野的炮兵封锁东单机场,为了寻找最好的弹着点,地下党的侦察人员冒着生命危险给解放军送去情报,使国民党军队惊呼,解放军的炮弹是长着眼睛的。地下党还把城墙的高原弹药储存部队配置,通过电台报告平津前线指挥部,为和平解放北平贡献了特殊的力量。
著名作家杨沫在《青春之歌》的小说中多次提到腊库胡同,有了石敢当的腊库胡同的确是一块福地。
东城区政府正在原来的玉河道挖河,北河沿现存的水簸箕胡同形象的说明原来东板桥是碧水穿城过,人家尽枕河的宛如江南水乡的地方,有了水就有了灵气,山因水秀,我们期盼着明天的东板桥街架起五座真正的东板桥,这条古老的小街一定会发出更加灿烂的光芒。
pyz
只看该作者 27 发表于: 2009-07-09
 24 亮马桥

东直门外有一条小河,相传早年间来京客商的马车队在进城之前,都要在这条小河里给马匹洗涮,冲掉一路的征尘,洗完马后,便将马拴在河边的大柳树上,等把马身上的水渍晾干了,再进城,以图吉利,于是将此河称为“晾马河”,后谐音为“亮马河”。也有人认为历史上的亮马河一带水源充足,牧草丰盛,明永乐年间皇家的御马苑就设在这里,于是将临近的河流称为牧马河,又因牧马在皇家使用前要清洗和晾晒干净,所以又将此河称为晾马河,后谐音为亮马河。清朝时在河上修建了一座汉白玉石桥,称亮马桥,以后在桥的西北形成村落称亮马河村。
只看该作者 28 发表于: 2009-09-29
其它城市叫立交,但北京叫桥。。。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