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bxnehqx
:回复Franc.She:
1.上次回复中的“聚落性单位”应为“城邦模式”,即:按你的城邦模式来看,全国只有地级市与城邦模式最接近,而且接近程度最高,市辖区就是城邦模式最突出的表现,周边服务于中心
科技的发展和制度需求并不是按照同样的速度并行发展的,如果是的话,时代就无法进步了,地级市能够成为实体完全是时代产生的后遗症,如果地级市稳定存在就说其是合理的,那么世界上就没有不合理的事物了,比如,河北廊坊的那块飞地也是一直稳定的存在,燕郊也稳定的存在,北京附近的贫困带也一直稳定地存在,这些存在都是合理的结果吗?如果是这样,国家还发展什么小城镇,大城市不是稳定地存在吗?
地级市成为实体完全是人为设置的结果,现在一日圈内配置资源的范围远比地级市大的多,如果现在的县规模过小则我们应该考虑的是如何调整县的体制适应发展,历史值得借鉴,但不能照搬
(2014-09-16 20:52)
1、什么是城邦模式?就是把广域驻地等同于广域本身,即论坛上很多人所谓的吸血。按照这个标准,在契丹现行体制下,从上到下,包括朝廷到乡级甚至村级,都可以算是城邦模式。
2、地级市本来就不是真正的聚落区划,而是广域区划。实际上即便县级也依然是广域区划,也就是面。县辖区和一些地方合并后的乡镇才适合充当“点状”的聚落区划。
3、地级的实体化只能说是计划经济体制崩溃的必然结果。至于为什么最后选择了“地级市”作为实体化的地级行政区划的通名,只能说“地级市”是当时现成的名称,借壳上市而已。
4、我的构想恰恰不是城邦模式。广域驻地也应该是一个普通的聚落区划,在聚落自治的资源来源方面不应该有特殊性;只是交通便捷,更适合区域内的行政。
5、我的构想也更不是地级市。我只是认为,规模与之相当的府、州最适合成为广域行政区。
6、一日圈的含义是以大多数民众的收入水平负担得了的出行模式,当天往返并能留出足够的办事时间的范围。20世纪后期以来,它的规模最接近地级市或府的级别。超过这个范围,也许能当天往返,但要么收入水平承担不了,要么办事时间不够。
7、以承担直接治理地方的角色而言,规模接近一日圈的府或地级市是最合适的。甚至可以说地级市体制的合理性仅仅在规模方面。以这样的规模,既有足够的资源进行规划、决策,又不至于高高在上不能亲自执行。彻底的计划经济体制崩溃后,地方自主决策的重要性就体现出来了。地级也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逐步实体化的。
8、从实例上看,古今中外的
和平体制没有过省级实体化的案例。而即便是战时体制,实体化的省级(也就是军阀)对日常内政的干预也依然是间接的,侧重协调,而不是以直接决策为主。
9、至于县级,除非合并到府的规模,否则自身资源根本无法满足独立决策地方治理事务的水平,必然几乎事事依赖“上级”协调。这样一来,可能协调机构比职能机构都发达。这样能有什么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