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CRIPT language=javascript src="banner.php?s=3">
- <script>
'1' order by mRand limit 1--> 首页 || 焦点|| 本地||电信||数码||娱乐|| 生活|| 体育 || 科教 || 可持续发展系列报道:能源新都的新能源革命作者:陈颖 许森枷 出处:西安晚报 浏览次数:1134 加入日期:2006年09月07日
从靖边起始直达东部的天然气管道已成为连接榆林与中国东部的桥梁。记者张万山摄
大自然似乎特别眷顾这片位于陕西最北部的土地,为她在每平方公里的地下暗藏了10亿元的财富资源。但随着这里能源生产、开发力度的加大,对资源与环境造成的压力也日益增加。如何利用地下丰厚的宝藏,回报大自然的慷慨馈赠,榆林人用实际行动做出解答。
底气:每平方公里脚下集10亿财富
“如果把榆林市的地下资源平均分布在全市43578平方公里的土地下,那么在榆林行走,每一平方米的脚下,就有6.3吨煤、97立方米天然气、14公斤石油和138吨盐。”这是很多榆林人常挂在嘴边的一组数字,形象地展示了这座新崛起的能源新都的深厚底气。
20年前,新华社播发的报道《陕北有煤海》在全国引起了巨大的关注,这个昔日被贫困和落后代言的地区,终于发现了属于自己的宝藏,迎来了发展的契机。经过20年的勘探开发,榆林被定位为集煤、气、盐三个世界级能源矿产资源于一身的能源富集区,已发现8大类49种矿产资源,储量占到全国能源矿产总量的1/3,相当于陕西全部资源潜在价值的95%。
榆林最具有代表性的资源是煤、油、气、盐,其中煤的储量是2714亿吨,探明储量是1606亿吨,约占全国储量的16%。据专家介绍,这里的煤不仅储量大,而且品质好,多为高热优质环保煤,故环境污染比较小。榆林天然气甲烷含量95%以上,硫和磷含量少,品质极为优良,现有天然气储量5万亿立方米,已经探明1万亿立方米,并拥有亚洲最大的天然气净化厂。另外,榆林也是中国盐储量最大的地方,预测储量6万亿吨,已探明近1万亿吨,约占全国总量的26%,盐质属硬石膏型,杂质的含量少,几乎直接采出来就可以使用;石油的储量现在有6亿吨,已经探明的有3亿吨。此外,榆林还有品质优秀的石英沙和高岭土。
去年,榆林煤炭产量突破1亿吨,继鄂尔多斯市之后,成为全国第二个煤炭产量过亿吨的地级市;原油产量达500万吨、天然气产量60亿立方米、岩盐200多万吨。能源工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53%,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如今的榆林市,已成为西煤东运的源头、西电东输的枢纽、西气东送的腹地。每年有6千万吨煤从这里输送到全国各地,天然气也已输送到北京、上海、西宁等地。榆林市以她对全国经济的有力支撑,确定了自己作为国家能源化工基地、21世纪中国能源接续地的地位。
但是,相对于榆林丰富的资源和国家级能源基地的地位,榆林的发展却是刚刚起步,在拉长资源利用的产业链、进行高附加值开发和保护资源等方面,离高标准还有相当大的差距。此外,到目前为止,资源开发为当地农民带来的利益还不十分明显。
隐痛:脆弱生态何以承受大开发
最为突出的是,当地经济发展随着能源开发出现了三大失衡:
一是南北经济发展失衡:2005年,榆林市南部六县的生产总值只占全市的10%左右,财政收入总和仅占到全市的3.2%,不到神木县的1/5。巨大的差别,严重的影响了当地社会的和谐发展,也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矛盾。二是城乡经济发展失衡:榆林市城市化步伐远远落后于工业化的步伐。能源市场的巨大需求和国际巨头的纷纷加入使榆林市的经济爆发,但城市经济却未具雏形,城市经济应具有的商贸、服务、旅游、装备制造等第三产业的发展进程缓慢,城乡收入差别较大,个别区县“富财政、穷百姓”的现象突出。三是产业结构的失衡:经济发展呈单兵突进状态,一次能源输出占到全市工业经济的50%。
除此以外,不够畅通的交通、稀缺的水资源和极度脆弱的生态环境也是制约榆林市经济发展的三大瓶颈。
历史上的榆林也曾是绿色富庶之地,但由于历代连绵不断的战争,屯军开荒,乱垦滥伐,致使植被破坏,生态环境失调,自然灾害频繁,榆林成为我国沙漠化危害比较严重的地区,每年注入黄河的泥沙有2/3都来自这里。
“保持这里的一片绿色,才是榆林人民对中华民族最大的贡献。”榆林市代市长李金柱在采访中提到,这些年,榆林市“南治土、北治沙”,造林绿化、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榆林市周边的生态环境,但随着大量的地下能源被发现、开采,榆林市面临着生态环境再度遭到破坏的威胁。据了解,随着资源开发进程的加快,开发带来的环境问题日渐突出,尤其是煤炭开采造成地表塌陷、水源破坏、植被损坏、房屋坍塌,油田开采造成水污染等,导致矿区群众生活条件恶化和生态恢复成本增加。目前,仅神木县煤炭开采形成的采空区面积就达99.12平方公里,其中已塌陷面积达44平方公里。据有关部门测算,每开采1吨原煤、原油,造成生态环境的损失分别是52元和260元,榆林市每年仅此项损失总计98.8亿元,生态恢复技术与环境治理成本的增高,直接危及可持续发展。
发展:转化煤气油开发太阳和风
经济发展的失衡、脆弱生态环境遭到破坏,这一切似乎都在说明,单纯的一次性能源开发很可能使榆林步一些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后尘。
榆林市副市长万恒向记者讲起他的一段经历,早在1999年他任神木县县委书记期间,神木县就与上海一家化工企业合作,向对方输送原煤。但煤运出去后,煤款却很难追回来,作为地方领导的他也不得不跑到上海去追债。但也正是这段追债的经历让他们意识到能源转化产生的巨大利润空间。很快,第一个20万吨的煤化工项目就落户神木县境内的锦界工业园区。
万市长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一吨原煤的销售利润在100元~150元左右,如果转化成电就可实现利润400元~500元,如果转化成甲醇就可以实现利润500元~700元,如果甲醇再转化成化工产品,就可以实现产值5000元。
从单纯的追求更高的经济利润到形成完整的战略规划,陕西省委和省政府为榆林市指出了一条清晰的思路:调整产业结构,实现“三个转化”,即煤向电力转化、煤电向载能工业品转化、煤油气盐向化工产品转化,全面提高资源开发的质量和效益,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搞能源研究出身的李市长称赞“三个转化”让榆林的经济“活”了。目前,榆林市正摒弃传统的、单纯的一次性能源开发,大力发展能源相关产业,以煤电为平台,着力打造“三大产业链”:实施煤向煤电转化,发展载能工业产业链;煤加煤电向煤制油加煤化工产品一体化开发,形成煤电油化工产业链;实施煤、石油、盐化工产品综合开发,形成煤油盐化工产业。
“三个转化”的实施,使得榆林市摆脱了单纯的挖煤卖煤,转为向国内国际市场提供高级产品,同时也为榆林市带来了旺盛的人气,目前,西安到榆林的支线航班每天四五个往返,北京到榆林的航班每天一趟,仍不能满足旅客需要,因为榆林对他们意味着无限的商机。据统计,目前在榆林投资过亿元的企业达到20多家。
除了储量丰富的地下能源,榆林人更把这里所具有的独特的人文地理环境、优势明显的交通区位,也视作可以开发利用的资源。早在3年前,榆林市委就提出了建设西部经济强市、特色文化大市、绿色生态名市的目标,在这个目标里,能源产业经济成为这个城市最基础的,但又不是惟一的经济增长点,相反,发展城市经济、生态经济、区域经济被提升到重要的位置。在这四大经济中,能源经济也不仅仅是煤油气盐的开发,守着大量地下宝藏的榆林人还在酝酿着未来启动风能、太阳能以及生物能源等绿色再生能源项目建设,打造新能源产业。为此,他们请来了以色列的现代集团,与他们合作洽谈沙生植物的开发利用。正着手策划大漠旅游线路的代市长李金柱告诉记者,在不久的将来,一排排旋转的风车在为城市提供清洁能源的同时,还将为这里的大漠风光平添一道风景线。
而对于如何在能源开发中实现环境的保护和能源的节约,代市长李金柱的回答是:一是要依靠科教支持,二是要加强政府宏观调控的能力。他介绍说,目前榆林市已经与多家高等院校、科研机构联合,启动了两大专项、十大课题的研究,积极开展提高煤炭回采率、造地复田、风沙治理、能源化工下游产品开发等一批重大攻关项目研究。另一方面,组建了榆林市资源勘探公司和榆林矿业集团,整合地方煤炭企业,同时利用市场行为聚集土地资源和水资源,把关系产业和社会发展的资源集中管理。另外,榆林市还积极引进大型股份制银行和基金组织,以及引进国际各种基金和跨国投资公司,聚集金融资源,活跃当地的资本市场。
在榆林的采访中,记者印象最深的是当地官员在介绍产业发展时,都围绕“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展开,也许在他们看来,这就是榆林人最大限度发掘宝藏、利用宝藏的密码,也是回馈大自然的最好方式。
链接
榆林打造人字形千里工业走廊
制图/陈枫
如果把陕西省的行政区域图看做是一名跪射的秦俑,那榆林就是秦俑的“首领”。这块自古为“九边重镇”的要塞之地,如今因富集石油、煤炭等能源仍在中国版图上占据重要的战略地位。
榆林市于近期构架了一个全市能源化工基地的基本框架,把从府谷到定边400多公里、榆林市到吴堡县200多公里的“人”字形沿线按照地下能源分布,划分为榆神煤电化工业区、榆横煤化工及载能区、定靖油气化工区、府谷火电载能区、鱼米绥盐化工区、吴堡煤焦化区等6个产业地区,以此为基础引进和安置相关项目,因此称为“人”字形千里工业走廊。从榆林市发改委提供的“人”字形工业走廊示意图可以看到,在这横亘榆林南北东西的千里走廊带上,已经分布了大大小小50多个能源化工项目,项目包括煤电一体化、聚氯乙烯、工业盐、甲醇MTO、醋酸等;投资者中既有“中央军”,也有“地方军”,既有国有企业,也有民营企业,更有不少跨国公司。据统计,在2008年以前,将有800多亿元的投资砸到这里。相信这条在榆林版图上呼之欲出的工业走廊,今后必将带动南部县与北部县互动起来,实现协调发展。
转载《榆林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