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國的行政區有廣、狹域二分。在以前,廣域行政區是一般而沒有提拔層級之可能的行政區,如:省、縣、縣轄市、鎮和鄉,而狹域行政區是特殊的行政區,而就其面積而言,本該為鄉級行政區,但因為人口密集、經濟發達、地位重要而提拔層級,使之越過縣而直轄於省或中央,如:市和直轄市,因此就轄域而言,雖有廣、狹之異,但涇渭分明,廣的是一般行政區,而狹的是特殊而較發達、重要的都市化區域。然而,近年來諸主要政治人物的區劃主張和民國99年(2010年)12月25日以後的「五都並現」,可以發現廣域行政區似乎已成了潮流。
廣域行政區成為臺灣的潮流,除了縣級行政區成為直轄市後位階、員額和財政等都獲得了提高,使得鄰近的市、縣(如:臺中市與臺中縣、臺南市與臺南縣)願意透過合併來達到人口門檻以升格,而造成狹域行政區的減少和直轄市轉型以廣域行政區為主外,更重要的原因是因為過去狹域行政區通常都是透過割裂較精華富裕,甚至是其母行政區核心區域的地區而產生,結果雖然該新產生的狹域行政區比較發達,但苦於轄域有限,有發展能力卻無處發展,而本來就抗拒自己精華地帶被劃出的母行政區自失去精華地帶的同時,也等若失去發展能力,使得轄域寬廣卻難有發展,結果狹域行政區和母行政區的差異日益擴大,而不利於該區域的整體發展,因此透過限制、減少狹域行政區,使之與母行政區整併成廣域行政區,來達到精華中心帶動周邊發展,使有發展能力的精華地帶有地方發展,面積寬廣的周邊有發展中心幫助發展,而這也是我自2009以後揚棄狹域行政區,全面主張廣域行政區的一大原因。
因此狹域的市和母縣合併就獲得了有力的支持,並成為政策而在民國100年(2011年)時,內政部釋出消息,將新竹縣市、嘉義縣市各自合併列為下一階段的實施目標。同時,基隆市或擴大管轄範圍,或與臺北市、新北市合併,也成了許多人討論的焦點。當然,合併涉及諸多因素,短期內難以成真,但基隆市、新竹市和嘉義市未來能否繼續以狹域行政區的姿態存在,甚至未來能否有新的狹域市出現,就實在很難說了。
現在本地圖及解說已完成了,歡迎各位交流。當然,如需引用、使用,請註明原作者,而本圖的缺失、錯誤,也請不吝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