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国行政区划改革的个人设想(省级划分)
(12月5日初稿,12月12日定稿)
(注1:按本设想调整省级区划后,各省人口大致可分为六个层次:以各省平均人口约3300万为基数,超出4成(4700+)为“很多”、超出1成(3700+)为“多”、过平均线(3300+)为“较多”、8成以上(2700+)为“较少”、6成以上(2000+)为“少”、不足3成(1000-)为“很少”)
(注2:按本设想调整省级区划后,各省经济大致可分为六个层次:以全国人均GDP约7800美元上下【扣除各省GDP水分后,取整打95折】为基数,超出5成(12000+)为“高富”、超出2成(9500+)为“富裕”、过平均线(7800+)为“欠富”、8成以上(6300+)为“弱贫”、6成以上(5000+)为“贫困”、不足6成(5000-)为“赤贫”)
一组截至2014年末的中国大陆人口、行政区划的数字:
1、总人口13.7亿人,省级行政区31个(22省、5区、4市)。
2、省际人口分布极度失衡:人口最多的广东、山东、河南3省已接近或超过1亿,人口最少的西藏、青海、宁夏、海南等边疆4省区仅数百万,剔除边疆省份,人口最少的天津市约1500万。省均人口约4400万(剔除边疆省份后约5000万)。广东是省均的2.4倍、天津的7倍、西藏的34倍。
国家治理,人始终是关键。“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在行政区划上的落脚点,在于人的基本权利平等,包括政治、经济、社会治理等各方面;它的一个具体体现就是在剔除人口、民族、疆域等较为特殊的边疆省份后,各省人口要大致相当。
基于此,以“以人为本”为基本原则,以统筹国家区域战略布局、“立强扶弱”和尊重政治历史人文现状、“必要改革”为两个主要方法,设想国家未来10年的省级行政区划改革总体方向如下。
一、稀释人口大省,缩小省际人口差距
对人口接近或超过6000万人的广东、山东、河南、四川、江苏、河北、湖南、安徽、湖北9省进行拆分。省际人口差距目标(最大省是不含边疆省份的最小省的倍数),设定为由7倍缩小为3倍。
按本设想调整省级区划后,人口最多的四川、江苏2省约5100万,最少的重庆市约2000万,比例约2.5倍;考虑人口自然增长和地区迁移,预计10年后人口最多省份可在6000万上下,比例可在3倍以内。
二、结合人口大省稀释,统筹国家区域战略布局、“立强扶弱”。
按照国家区域地理特征、人口分布,将行政大区由原来的华北、东北、华东、华中南(含华中、华南)、西南、西北共6(7)个大区,增设中原大区,变为7(8)个大区。
首先是“立强”。遵循“333”原则,布局大区中心城市(直辖市)、辐射周边区域。
“333”原则,是指基于目前大陆城市发展和已有直辖市现状,设定大区中心城市(直辖市)的三个设立标准如下:
第一个“3”,是指核心建成区面积达300平方公里。
第二个“3”,是指在“3刻钟车程”(70公里左右)半径内,人口、GDP分别达到2000万(人口密度达到1000人/平方公里)、2万亿(人均GDP达到1.5万美元/人);其中对内陆的5个大区而言,半径可放宽至“1小时车程”(100公里左右),GDP可放宽至1.2万亿(人均GDP达到1万美元/人)。
第三个“3”,是指在“3小时车程”(300公里左右)半径内,直接辐射人口过亿。
按照上述原则,设直辖市如下:
(一)华北大区
尊重京津冀现有发展格局和自然条件,校准定位并以此调整区划、破解三地发展矛盾,其中:
1、维持(首都)北京市。校准定位为“三中两区”。其中:“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是指维持主城区作为首都功能性核心区现状;“全国科技创新核心区、首都生态环境支撑区”,是指基于北京市本级科技事业发展现状和向西、向北整体打造首都生态环境屏障的需要而定。在区划上,一方面吸收廊坊北部飞地,为北京市行政中心东迁和主城人口转移创造条件;另一方面吸收张家口、承德,以更大力度整体打造首都圈西部、北部生态屏障,同时拉动冀西、冀北发展。统筹弱化原经济中心地位、向津冀疏散非首都功能。
2、维持天津市。强化“一地三区”定位,建设华北经济中心。基于此,在区划上,吸收唐山、秦皇岛,一方面整体建设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另一方面为合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和进一步拉动冀东北、辽西发展创造地缘空间。直接辐射人口约1.2亿人(京、津、冀、晋北、辽西、鲁北)。
基于上述京津的区划调整和定位修正,以及平原省的设立,河北省保留石家庄、保定、廊坊、沧州、衡水五地,人口、区划更加平衡,促进转型发展、建设“一地二区”。
(二)华东大区
3、维持上海市。作为全国(华东、长江下游)经济中心。夯实世界级中心城市基础,在区划上整体吸收江苏南通、苏州昆山太仓和浙江嘉兴。直接辐射人口超1.5亿人(沪、苏、浙、皖东)。
(三)西南大区
4、维持重庆市。作为西南(长江上游)经济中心。强化中心功能,在区划上划出东北、东南14县。直接辐射人口近1.4亿人(渝、川、巴、陵、黔)。
(四)华南大区
5、增设①“广州市”。作为华南(珠三角)经济中心。由广东广州、佛山和肇庆、清远的部分区县析设。直接辐射人口超1.3亿人(穗、粤、珠、岭)。人口少,经济高富。
从区位辐射力、人文历史、电话区号、周边城镇化密集度角度出发,广佛较深莞更宜直辖;香港地位较特殊且短期内无重大情况不会改变,故暂不考虑在大陆区划改革范畴内。
(五)华中大区
6、增设②“武汉市”。作为华中(长江中游)经济中心。由湖北武汉、黄石、鄂州、咸宁、黄冈析设。直接辐射人口约1.6亿人(汉、鄂、皖西、赣、湘)。人口少,经济富裕。
从地缘空间、周边人口、区位辐射力、电话区号、人文历史、经济发展程度、周边城镇化密集度角度出发,武汉直辖已成熟。
(六)中原大区
7、增设③“郑州市”。作为中原(黄河中下游)经济中心。由河南郑州、开封、新乡、焦作析设。直接辐射人口超1.7亿人(郑、豫、晋南、平、淮)。人口少,经济欠富。(启用电话区号026)
作为华夏文明发源地的黄河中下游(中原地区),人口众多、经济落后,无论从人口治理、区域布局、人文历史等各个角度出发,设立一个直辖市都能说的过去。当然,与同为内陆直辖市的重庆、武汉和周边其他两大城市济南、青岛相比,郑州周边经济发展程度和城镇化密集度稍差,但对于前者它人口更密集,对于后者它区位辐射力更强。
综合考量,郑州市总体符合直辖条件。
(七)东北大区
8、东北的沈阳市暂不直辖。
大区内比较,基本要素方面沈阳市最宜直辖,但其周边人口密集度、经济发展程度和城镇化密集度较重庆、武汉、郑州尚有一定差距;同时一旦沈阳直辖,辽宁的区划整体性将被打破。
(八)西南大区
9、西北的西安市暂不直辖。
理由同东北。
按照上述方案,在我国人口分界线以东地区(不含东北),将形成以长江水路为横轴和以京广陆路为纵轴的中心城市“十字布局”。
其次是“扶弱”。加大对人口集中、经济贫困地区的国家级扶持力度,扩大辖内人民的政治、经济、社会管理自主权。
1、在豫北、冀南、鲁西地区,合设④“平原省”。人口多,经济贫困。
2、在苏北、皖北、豫东、鲁南地区,合设⑤“淮海省”。人口很多,经济贫困。
3、在川东、渝北地区,合设⑥“巴中省”。人口较少,经济赤贫。
4、在湘西、黔东、渝南、鄂西地区,合设⑦“武陵土家族苗族自治区”。人口少,经济赤贫。
在全国人口超过500万的9个少数民族中,实行省级自治的有壮、回、维、藏、蒙5个,其余4个,满族人口在东北、华北大散居且汉化程度较高,彝族人口在西南大散居,土家族、苗族的人口聚居度相对较高且多数集中在武陵山区,总体上符合自治条件。按本设想,武陵自治后,区内人口2200万,其中:土家族约670万(占全国土家族人口80%)、苗族约370万(占全国苗族人口40%)。
5、在粤北、湘南、赣南地区,合设⑧“南岭省”。人口少,经济赤贫。
6、在粤西、桂东地区,合设⑨“珠江省”。人口多,经济弱贫。
7、在此之外,在原属山东但地理相对特殊的、人口较多、经济富裕的胶东半岛,析设⑩“胶东省”。
调整后的省级行政区划
一、几点说明
1、本文的重点,是按本人思路对省级区划进行的重大、必要调整。有关新设省份以及涉及区划调整的部分原省份的具体范围、名称、简称、省会、代码,并非重点,只作抛砖引玉。
2、本文不包括曾设想的热河省(唐承秦、辽西、赤峰)、海西省(厦漳龙、潮汕梅)。
3、本文对疆域过大或过狭长但人口较稀少的疆、蒙、甘等省份,综合考量后暂不调整区划。但对于疆、蒙、甘3省区,鉴于同一省区内均可分为人口大致相当但贫富差距过大的两个相对独立区域,是否可考虑在区划不变前提下实行省级计划单列?
注:北疆7市人口约1100万、经济富裕,南疆7市人口约1200万、经济赤贫,人均GDP差约5000美元;甘北7市人口约1000万、经济弱贫,甘南7市人口约1600万、经济赤贫(贫困程度很高),人均GDP差约4000美元;西蒙8市人口约1300万、经济高富,东蒙4市人口约1200万、经济欠富,人均GDP差约9000美元。
二、具体区划(41个省级行政区:7市、28省、6区;按地理大区和主要代码排序)
代码 省级区划 简称 省会 小区号 人口 人均GDP(美元) 人口密度(人/km2) 区划调整11 北京市 京 010 3,024 12,648 319 吸收河北张家口、承德、廊坊北3县
12 天津市 津 022 2,555 14,009 784 吸收河北唐山、秦皇岛
13 河北省 冀 石家庄 3,678 5,824 465 见京、津、平
14 山西省 晋 太原 3,105 5,756 217 见豫
15 内蒙古自治区 蒙 呼和浩特 2,498 11,002 21
(不含东蒙4市盟) 1,157 7,551 25
华北小计 13,703 9,639 130 21 辽宁省 辽 沈阳 024 4,390 10,085 291
22 吉林省 吉 长春 2,751 7,760 147
23 黑龙江省 黑 哈尔滨 3,835 6,065 81
(含东蒙4市盟) 1,157 7,551 25
东北小计 12,133 8,045 95 31 上海市 沪 021 3,840 14,753 1,953 吸收江苏南通、苏州东2县;浙江嘉兴
32 江苏省 苏 南京 025 5,057 14,163 791 见沪、淮
33 浙江省 浙 杭州 5,042 11,288 515 见沪
35 福建省 闽 福州 3,774 9,858 307
38 胶东省 胶 青岛 3,382 11,284 587 由山东青岛、烟台、威海、潍坊、日照、临沂东3县析设
华东小计 21,094 12,351 582 40 武汉市 汉 027 2,246 9,929 534 由湖北武汉、黄石、鄂州、咸宁、黄冈析设
42 湖北省 鄂 襄阳 3,890 5,613 275 见汉、陵,吸收河南信阳
43 湖南省 湘 长沙 4,944 7,028 405 见陵、岭
34 安徽省 皖 合肥 4,776 5,869 402 见淮
36 江西省 赣 南昌 3,674 5,836 293 见岭
华中小计 19,529 6,572 355 49 广州市 穗 020 2,518 15,859 863 由广东广州、佛山、清远南4县、肇庆东3县析设
44 广东省 粤 惠州 4,729 8,486 625 见穗、珠、岭
45 广西壮族自治区 桂 南宁 3,574 5,473 202 见珠、岭
46 海南省 琼 海口 895 6,050 261
47 南岭省 岭 韶关 2,387 4,219 197 由广东韶关、清远北4县、河源北2县;广西贺州、桂林东3县;湖南郴州、永州南6县;江西赣州合设
48 珠江省 珠 茂名 3,788 6,828 442 由广东湛江、茂名、阳江、云浮、江门、珠海、中山、肇庆西5县;广西玉林、梧州合设
华南小计 17,892 7,880 342 50 重庆市 渝 023 2,036 8,789 566 见巴、陵
51 四川省 川 成都 028 5,060 6,276 129 见巴、黔、云
52 贵州省 黔 贵阳 3,200 4,397 241 见陵,吸收四川泸州
53 云南省 云 昆明 4,890 4,436 108 吸收四川攀枝花、凉山南2县
54 西藏自治区 藏 拉萨 312 4,565 3
55 巴中省 巴 达州 3,110 3,766 315 由四川广元、南充、巴中、遂宁、广安、达州;重庆北9县合设
56
武陵土家族苗族自治区 陵 铜仁 2,232 3,383 149 由湖南张家界、湘西、怀化、常德石门;贵州铜仁、黔东南、遵义北2县;重庆南5县;湖北恩施南7县、宜昌五峰合设
西南小计 20,840 5,091 84 61 陕西省 陕 西安 029 3,764 7,268 192
62 甘肃省 甘 兰州 2,582 4,094 70
63 青海省 青 西宁 578 6,157 8
64 宁夏回族自治区 宁 银川 654 6,508 98
65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新 乌鲁木齐 2,264 6,328 14
西北小计 9,842 6,103 33 71 郑州市 郑 026 2,374 8,156 835 由河南郑州、开封、新乡、焦作析设
72 平原省 平 安阳 4,129 4,950 695
由河南安阳、鹤壁、濮阳;河北邯郸、邢台;山东菏泽、聊城合设73 淮海省 淮 徐州 5,048 5,664 660
由江苏徐州、连云港、宿迁、盐城响水;安徽淮北、宿州、亳州;河南商丘、周口鹿邑;山东枣庄、临沂南7县、济宁微山合设37 山东省 鲁 济南 3,877 10,075 644 见胶、淮、平
41 河南省 豫 洛阳 5,054 4,955 467 见郑、平、淮、鄂,吸收山西运城
中原小计 20,482 6,469 616 大陆合计 135,516 7,809 141 [ 此帖被anguai在2015-12-15 10:49重新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