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1636阅读
  • 3回复

[文物考古]富平银沟遗址考古获初步成果 有望破解“鼎州窑”“柴窑”千年之谜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16-03-24

  2011年12月,陕西省富平县人民政府因实施S106省级公路改线和富平县城规划区东北片区综合开发项目,按照《文物保护法》有关规定向陕西省文物局申请对该项目开展文物调查。经省文物局同意,陕西省文物勘探有限公司联合渭南市、富平县文物部门对项目进行文物调查,并将调查成果编制成报告上报省文物局。

  2012年2月6日,省文物局委托陕西省文物勘探有限公司承担该项目的文物调查和勘探工作。在当地市、县文物部门和富平陶艺村的大力支持下,该公司于2012年2月6日至2013年12月10日对该项目全面开展文物调查和勘探;并于2015年5月委托浙江大学负责牵头成立“富平银沟遗址科技考古课题小组”,对该遗址出土的实物进行断源断代的科学分析和研究。

  2016年3月17日,省文物局组织“富平银沟遗址考古勘探发掘汇报会”,由浙江大学、国家轻工业陶瓷产品质量检测中心、上海博物馆、中科院上海光机所科技考古中心、江西省景德镇市检验检疫科学技术研究院课题组的专家公布银沟遗址科技考古取得的初步成果,由陕西省考古研究院汇报今后该遗址的考古发掘打算。

  银沟遗址文物调查成果

  银沟遗址位于富平县华朱乡(现华朱管区)银沟村,地处温泉河北侧二级台地上,北邻阳河、西南为温泉河,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呈台阶状微倾,遗址中部地势略高。银沟南北横穿遗址中部,S106省道呈东北~西南走向从遗址中部穿过,现地表主要为农田、村庄、道路。

  在银沟东西两岸崖壁上遗存大量的古窑炉、古井、灰坑等遗迹,在沟两岸台地田坎上发现厚0.7米文化堆积层,地表遗存大量的瓷器、陶器残片和古砖、瓦等建筑材料。在2008年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时,银沟遗址被认定为“不可移动文物点”;2011年10月,富平县人民政府将银沟遗址公布为第四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为了配合富平县人民政府S106省级公路改线和县城规划区东北片区综合开发项目,搞清银沟遗址分布范围,陕西省文物勘探有限公司制定了详细的工作计划,做足准备工作并查阅大量文献资料,结合走访当地群众,对南至华朱管区的陈家店、北至义桑公路以北的沟鱼村、西俭村、旧北村和西至华优路、东至郭窑村﹙S106省道改线线路﹚的南北2公里、东西2公里范围内进行缜密拉网式踏查工作,结合所能观察到的断崖、地坎暴露的遗迹和地层堆积情况确认遗址分布范围。

  经过详细和缜密的文物调查工作最终确认银沟村是遗址分布的中心区,中心区南北350米、东西450米、约16万平方米。遗址中心区域内遗迹、遗物、文化层堆积极其丰富,遗迹现象明显,由中心向外逐渐扩散减少。在郭窑村东、旧北社村西南、西俭村北100米、沟鱼村东南、华朱东村、陈家店东北200米以外可见窑、井、灰坑等遗迹,地表遗存有陶器、瓷器残片。根据这些遗迹、遗物分布范围确认银沟遗址范围为:东至郭窑村东侧、旧北村西南,北至西俭村北侧,西至沟鱼村、华东村,南至陈家店村、银沟村南。

  在文物调查中采(征)集到瓷、陶、石等质地各类型标本980件,其中瓷器863件、陶器21件、石器15件、建筑材料18件和其他标本63件。

  瓷器共863件,其中青瓷648件、白瓷87件、黑瓷66件、茶叶末釉瓷19件、浅黄色瓷5件、酱色瓷9件、灰色瓷2件、彩色瓷2件、素烧瓷25件。

  陶器共20件,其中盘1件、雷钵3件、盆3件、耳器1件、匣钵1件、隔板1件、坩埚2件、砚台4件、模具2件、莲花座1件、铃1件。

  石器共15件,其中石砖1件、石球1件、石砚台1件、石碾1件、石杵6件、石臼4件、盆1件。

  建筑材料共18件,其中砖5件、瓦13件。

  银沟遗址文物勘探成果

  为确认银沟遗址准确范围、遗迹类型和分布状况,陕西省文物勘探有限公司先后两期在遗址范围内组织进行全面文物勘探工作。

  第一期于2012年2月6日至2012年5月31日,对华朱管区内西至荆山大道、东至环城东路、南至怀德大街、北至华朱火葬场以北500米的范围展开勘探工作,勘探面积157500平方米,此次勘探范围主要集中在银沟遗址保护区的中心部位,勘探中发现了古窑、城墙遗址和大量灰坑、古井、道路遗迹。第二期于2012年9月15日至2013年12月20日开展,主要对银沟遗址中心区域外围延伸区勘探面积2137103.84平方米,勘探发现大量古窑炉、建筑、城墙、道路、古井、灰坑、矿物质遗迹和墓葬等。

  通过前后两期的文物勘探工作,探明了银沟遗址地下各类文化遗存保存状况,明确该遗址分布范围,即遗址涉及的村庄有银沟村、郭窑村、旧北社村、西俭村、沟鱼村、华东村及遗址内富平县殡葬管理所、华朱彩钢瓦厂、华朱砖厂等。遗址西南角为陈家村GPS坐标N34°47′01.67″、E109°11′59.95″、H465米;遗址东南角为郭窑村南GPS坐标N34°47′20.87″、E109°12′43.15″、H467米;遗址东北角为旧北社村GPS坐标N34°48′02.37″、E109°12′21.46″、H484米;遗址西北角为沟鱼村GPS坐标N34°47′56.86″、E109°11′42.63″、H489米。遗址范围东西1600米、南北1800米,分布面积约2.3平方公里。

  两次文物勘探中共发现各类遗迹1910处,其中窑炉318座、灰坑832处、矿物质原料遗迹234处、古井145眼、夯土城墙基址2处、房址8处、道路10条、壕沟12条、墓葬112座、扰土坑229处。

  窑炉共318座,其中圆形窑289座、椭圆形窑17座、半圆形窑6座、马蹄形窑6座。

  灰坑共832处,其中圆形39处、椭圆形420处、长条形115处、不规则形258处。

  矿物质原料遗迹共234处,其中绿色矿物质遗迹144处、红色矿物质遗迹33处、黄绿色矿物质遗迹54处、白色矿物质原料遗迹2处、黑色矿物质原料遗迹1处。

  古井共145眼,其中圆形129眼、椭圆形16眼。

  夯土城墙基址共2处呈“┻”形分布,现残存东西向城墙基址东西长340米、南北宽6~10米,夯土距现地表深1~2米、厚1米,夯层厚0.08~0.1米,夯土中含有碎瓦片、陶片、草木灰、木炭颗粒等;现残存南北向墙基南北长164米,东西宽6~8米,夯土距现地表深1~2米、厚0.8~1米,夯层厚0.08~0.1米,夯土中含有碎瓦片、陶片、草木灰、木炭颗粒等。

  房址共8座,其中长方形6座、条形1座、梯形1座。

  墓葬共112座,其中古代墓葬88座、近现代墓葬24座。在古代墓葬中大部分为汉唐墓葬,其中偏洞室墓40座、甲字形墓18座、竖穴土洞墓8座、斜坡墓道洞室墓2座、竖穴土圹墓20座。

  此次文物调查勘探成果确认银沟遗址面积为2.3平方公里,遗址内遗存有古城遗迹、古窑炉遗迹、古墓葬遗迹等。遗址地表和地下有大量唐、五代、宋时期的瓷片和唐代砖瓦建筑材料等遗物。

  为确认银沟遗址的历史和文化价值,陕西省文物勘探有限公司会同浙江大学文物保护与鉴定中心、国家轻工业陶瓷产品质量检测中心等院校、科研单位,联合采用科技考古的方法对银沟遗址陶瓷标本进行测试、对制瓷工艺开展研究,并利用科技手段对陶瓷标本进行断源断代,此项工作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果。

  富平银沟遗址文物调查和勘探工作结束后,陕西省文物勘探有限公司将成果资料汇编成册,由三秦出版社正式出版了《富平银沟遗址调查与勘探》。

  银沟遗址科技考古途径

  由于富平银沟遗址年代久远,地层复杂且多已被破坏,做进一步田野考古发掘有一定困难,我们采用科技考古手段对遗物、遗存和遗迹进行考证及研究。

  2015年5月,陕西省文物勘探有限公司委托浙江大学负责牵头,由浙江大学周少华教授、国家轻工业陶瓷产品质量检测中心李川教授、上海博物馆夏君定研究员、中科院上海光机所科技考古中心李青会研究员和刘松博士、景德镇市检验检疫科学技术研究院袁文瓒主任和方涛硕士成立“富平银沟遗址科技考古课题小组”,对该遗址出土的实物进行断源断代科学分析和研究。

  该课题研究所用全部标本均由陕西省文物勘探有限公司提供,依据《富平银沟遗址调查与勘探》(2012~2013)报告资料及实地考古调查和采集实物资料。课题组从银沟出土标本中挑选出170余件作为课题研究标本并与考古调查中取的原料样品进行前期分析。

  课题研究的重大意义是:通过科技考古对银沟遗址文化性质、年代作出科学、合理的定性和定位;探讨文献记载中唐代“鼎州窑”与银沟遗址的关系,有望揭开封千年的“鼎州窑”之谜;探讨文献记载中的五代“柴窑”与银沟遗址的关系,有望破解天下第一窑“柴窑”之谜;“鼎州窑”和“柴窑”问题的解密是中国陶瓷史上具有里程碑式意义的大事,不但使得现有“中国陶瓷史”需要重写,更有利于提升历史上的陕西省陶瓷在中国陶瓷史的地位和作用;为本地区文化遗产的科学保护与有效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探索唐、五代时期陶瓷器沿“丝绸之路”传播的可能性。

  这次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富平地区历史演变轨迹的文献资料再研究;唐代“鼎州窑”、“柴窑”的古文献考证研究;银沟遗址出土的实物资料的考古学研究、工艺学研究、材料学研究和对遗址实物做断代、断源判别研究;器物用途(包括生活、社会用途)和文化内涵研究;富平“银沟窑”在中国陶瓷史上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该课题的技术难点是:由于银沟遗址的性质特殊,探讨该遗址与唐“鼎州窑”和五代“柴窑”的关系,既是本课题的难点也是创新点。一旦认定该遗址是唐“鼎州窑”和五代“柴窑”,那么中国古陶瓷研究不曾解决的千年之谜将被解开,这是中国陶瓷史研究上的一个里程碑,这一遗址有望成为国家级重点保护对象,将改写现有的中国陶瓷历史;“银沟窑”的研究必将提升陕西陶瓷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该课题运用科技考古的方法和手段为银沟遗址定性,以弥补田野考古资料不足的缺陷,这是现代考古学方法上的一种新尝试,在考古学发展过程中科学考古的成熟将传统考古学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现代考古学已不再是传统的文献考古和田野考古相加的一个简单过程,它还应包括了科技考古的过程。

  科学考古的理论、方法和手段必须可靠、先进和科学;这就要求有一套最先进的理论和方法,最现代的仪器设备和懂行的专业人才来完成这项技术,理论、方法、设备和人才都是这一课题的关键要素缺一不可。该课题全部科学实验均由浙江大学文物材料研究室、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仪器机械研究所科技考古中心、上海博物馆科技考古中心和国家轻工业陶瓷产品质量检测中心承担。

  本研究首次运用科技考古的理论和方法,对实物标本的断源断代采用国内外最先进检测手段。A、能量色散型X射线荧光光谱仪(EDXRF)(胎釉化学组成分析)。B、共焦激光拉曼光谱仪(材料物相结构分析)(LRS))。C、基恩士机器视觉CV-3500系统25倍至500倍连续可调(胎釉显微结构分析)。D、光学相干层析成像仪(OCT)(釉层2D、3D断层结构成像分析。E、TL——采用丹麦Riso国家实验室生产的RISOTL/OSLREADERMODELDA-20测量仪(热释光断代技术)。

  运用材料学和工艺学原理着手对遗址出土的遗物进行科学研究,有利于解决这些瓷片标本的原产地问题。运用热释光原理对瓷片标本作断代研究。

  课题组通过三种方法进行综合研究。一是通过文献资料考证彻底弄清楚银沟遗址一带地区的历史演变脉络、归属和范围。二是遗址出土的实物资料分类、比较,选择有代表性的实物标本进行器物分类研究以判断该遗址出土物的性质;同时选择典型的器物标本通过理化、材料性能测试、分析对其进行断源科学研究,运用热释光原理对瓷片标本作断代研究。三是现场实地调查该遗址周围的原料矿物就地取样、分析研究,着重对瓷烧窑炉的实地调查和考证,运用工艺学原理对遗址出土瓷片标本的胎釉配方和烧成技术进行研究。

  银沟遗址科技考古成果

  通过对该遗址出土典型标本的热释光测试结果,银沟遗址是唐中晚期至北宋时期中国北方非常重要的制瓷窑场遗址。实验结果显示黄泥底青白瓷标本年代为五代至北宋早期,青瓷线刻莲花纹碗足标本年代为唐晚期至五代,1件耀州窑青瓷风格折扇纹剔花碗底标本年代为五代至北宋早期,2片精制透明青白瓷标本年代为北宋早期至中期。银沟遗址出土的瓷片标本具有唐末——北宋早期的文化特点。

  通过对该遗址周围制瓷原料的实地调查结果证明该地区制瓷原料十分丰富。运用X衍射和拉曼技术对矿物标本的物相分析测试的数据来看,这里有高岭土、有绢云质瓷石、有方解石、有含赤铁矿量非常高的紫金土,还有石英矿等。这里的釉石是由方解石微晶、云母、石英等多种矿物混合的釉用矿物,具备单独制釉条件。该遗址出土实物标本无论是白瓷、青白瓷还是青瓷和黑瓷其原料都可以采用就地取材——这里具有制造各类瓷种所必需的全部原材料。

  根据该遗址出土瓷器呈现青瓷、青白瓷、黑瓷和白瓷等多品种的事实,有理由相信这里的窑工从五代时期时已分别掌握了胎、釉的二元(包括二元以上)配方技术,此项技术比景德镇窑运用二元配方技术(元代)早了近300年。该窑场曾同时生产青瓷、黑瓷、白瓷和青白瓷以青白瓷水平最高。该遗址所在地出现丰富的原料矿物支持这种多品种瓷同窑烧造技术。

  运用能量色散型X射线荧光光谱仪对银沟窑址出土透明青白瓷与蓝田吕氏家族墓出土同类精制青白瓷标本胎釉化学组成进行比较研究结果是:胎和釉的常量元素基本相同,但与景德镇进坑遗址出土的青白瓷有明显区别,由此可见吕氏家族墓出土青白瓷产地应与银沟遗址出土标本同源,该地应该就是原产地。如此高质量、高档次、高水平的产品在当时已属最高水平,二者巧合并非偶然。

  通过对该地区白庙镇坩泥园一带的现场调查发现唐晚期至宋的烧制窑炉,地表面上发现大量窑具,其中M型匣钵发现说明该地区窑场是高温烧瓷的窑场,这为该地区窑场性质判定提供事实依据。该窑场发现之处还发现瓷土,这与中国唐宋时期窑场设立在原料产地的习惯相符。

  从工艺学角度分析该遗址出土标本,不论是青瓷还是白瓷的胎薄、均匀、圈足十分规矩,器型丰富、规整,说明工具、模具水平高超,辘轳车精度高。特别是一类青白瓷的胎体细腻、瓷化程度整体较高,其透明度、胎体之白度、强度、烧成温度等等均已达到明代景德镇窑的最高水平。釉的玻化程度高、胎釉结合好,釉面质量好、纹饰精美、做工精巧。该遗址出土的陶瓷残片品种丰富,工艺技术水平非常之高。特别是白瓷(青白瓷)的技术水平属当时最先进水平,在中国陶瓷史上是罕见的,从这个角度上讲银沟遗址出现的窑业生产在中国陶瓷史上应有其重要的地位。

  今后银沟遗址保护工作意见

  据了解,2014年6月9日,为了进一步加强对银沟遗址的管理和保护,陕西省人民政府将银沟遗址由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提升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并划定其保护范围,明确建设控制地带在保护范围四周向外延伸50米。

  日前,陕西省文物局就富平银沟遗址的保护和相关工作提出了以下四点意见:

  一是提高认识,加强保护。鉴于银沟遗址的保护和发掘对研究陕西乃至中国陶瓷史的重要意义,陕西文物部门将一如既往地高度重视银沟遗址的保护,并要求地方政府和市、县文物部门切实履行保护责任,进一步强化保护工作。

  二是科学规划,合理利用。陕西省文物局将督促指导地方政府尽快组织编制银沟遗址保护规划,以规划为指导做好遗址本体和周边环境保护,坚持适度、合理利用原则,并与城市文脉、记忆传承相结合做好遗址展示。

  三是建立工作站,坚持科学发掘。陕西省文物局将指导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尽快在富平银沟遗址建立工作站,科学制定考古发掘计划,有目的地开展考古发掘工作,当地政府和文物部门要积极配合做好保障工作。

  四是加强宣传,鼓励多方参与。陕西省文物局将适时向社会公布银沟遗址最新考古发掘成果,鼓励新闻媒体参与宣传报道;同时引导相关文物、陶瓷研究机构和专家参与遗址的考察研究,鼓励开展多样化科技考古研究工作。
[ 此帖被小灰灰在2016-03-24 12:55重新编辑 ]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16-03-24
以前的都不知道……
国之大事,惟祀与戎……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16-03-26
富平出镜率明显高了
黑龍江省德都縣
只看该作者 3 发表于: 2016-04-01
前两年富平妇幼保健院的那个医生拐卖孩子的事儿大家还记得吗?
好姑娘,永远是我们人生路上,最好的老师。
她们是摧毁者,也是建造者。
当你从感情的余烬里爬出来的刹那,就已经涅槃重生。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