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1704阅读
  • 5回复

[陕西]说地理       话汉中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16-08-14

  为摄制6集电视纪录片《汉水·汉中》,我在半年多当中,6次来到汉中,走访了汉中所辖的一区十县。从事电视工作20多年来,能够在一市一地范围内,历时半年,如此广泛、深入地考察,精心创作,这对我们还是第一次。汉中人民给了我们这样一个难得的机会,我深感荣幸。
  由于从事央视名牌栏目《地理·中国》的创作,我和我的同事到过国内不少名山大川,寻访过不少名胜古迹。大家有一个同感:汉中市一市一地的区划内,能集如此之多的气候类型、地貌特征、多样性动植物资源于一身,并负载着极其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这是非常难得的。对我们这些“外人”,尤其是对我们这些地理学科的粉丝来说,汉中是名符其实的“中华聚宝盆”、“中国地理大全”,这其中富含的自然奥秘,不胜枚举,引人入胜。
  这绝非是溢美之词,不妨让我一一道来吧。

(一)
先说说汉中的山。
  汉中盆地北依秦岭,南屏巴山。秦巴山地的山,或巍峨雄奇,或奇美秀丽;秦巴山地的山,变化万千,五里不同天。这其中,隐含着许多鲜为人知的地球故事。
  如果您到访过汉中盆地北侧的秦岭,南部的巴山,您是否留意过它们的不同呢?在我们眼中,它们大为不同。
  从外观看,秦岭的山,山势高、体量大,山势陡峻,气势磅礴,充溢着阳刚之气。
  巴山与秦岭相比,虽然相对低矮,但却沟谷纵横,百转千回。更奇特的是,巴山到处溶洞密布,溪流潺潺,宛若世外仙境,尽显南国情怀。
  为什么只隔狭长的汉中盆地,南北两侧的群山却如此不同呢?原来,这和两座巨大山脉的孕育、成长经历有关。
  秦岭的成长史,至少可以追溯到四亿年前。当时,秦岭以南是广阔的海洋,巴山尚未孕育。然而接下来的数亿年中,数次惊天的地质构造运动在这里上演。伴随秦岭的进一步隆起,南侧古老的海床浮出海面。此后海水褪去,巴山开始与秦岭南北相望。
  因此从年龄上说,秦岭是大哥,巴山是小弟。不过,大哥和小弟的“生命基因”也不同。
  这是秦岭南坡褒河谷口的岩石,您看,岩石全都是纵向的纹理。
  而这,是巴山最为常见的岩层,看出来了吧,岩石的纹理都是横向的。
  岩石纹理走向的纵横间,可以透视它们的生命历程。
  原来,秦岭的岩石,基本孕育在地壳深处。它们经受过极高温度、极大压力的锻造,形成异常坚硬的品性。在褒河口,您见到的所有裸露的岩石,全都是上亿年的石英岩。要知道,石英的硬度可是仅次于钻石啊!
  亿万年中,地球令人惊悚的力量,将方圆数千平方公里的岩石,从地下几十公里处推挤到地表,推上云端,并为它们印刻下特征明显的纵向纹理。
  而秦岭南部巴山的岩层,有着完全不同的生命轨迹。它们原本是古海洋的海床。是亿万年的海洋生物不断自上而下沉积形成的。因此,巴山的岩层纹理以横向为主。定睛观察,这些层理薄厚不一,色泽质地不一,它们分别代表了不同地质时期的气候环境。每一个细微的层理,都经历过成千上万年堆叠;每一面崖壁,其实都是一部海洋历史的年轮挂图。
  因此说,地下的烈焰,生发出秦岭的磐石;浩瀚的海洋,孕育出巴山连绵。旷古的水与火,年复一年地改造大地,群山隆起,高耸入云;大自然的风霜雨雪,日复一日地雕凿、镌刻,浸润出各色溶洞、冲蚀出万千沟谷。秦巴山地,浓缩着中华大地波澜壮阔的自然演变进程。
惟天有汉 鉴亦有光
实司群望 表我华阳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16-08-14

(二)
  说完秦巴山地大山的身世,再说说咱美丽富饶的汉中盆地吧。
  刚说了,秦岭和巴山,都是亿万年巨大地球力量推挤而出的。可秦岭、巴山当中,却夹着狭长又平坦的汉中盆地。试想,如果没有汉中盆地,秦岭和巴山会结为一体。那样的话,古人翻越秦巴山地将更为艰险,汉中这座“中华聚宝盆”也将无从谈起了。
  为什么老天如此厚爱,在秦岭巴山的裹挟中,赐予华夏这样一块风水宝地呢?
  为此,我专门请教了地质专家。专家告诉我,通过钻探取样发现,汉中盆地地下岩层,年代极其古老,质地非常坚硬,结构十分完整。在过去的数亿年间,无数次伟大的造山运动,可将地下岩层推入云霄,可将浩瀚的海洋彻底排干,但却从未将这个古老的地块挤破、挤碎。亿万年来,汉中盆地地下的坚硬的基体,承受、抗拒着来自周边惊天的挤压力,环顾着四面八方的地动山摇、天翻地覆,始终固守本我、岿然不动,彰显出无比强大的定力。
  历经沧海桑田的变化,坚守如初的汉中盆地,开始接受大自然的馈赠。从秦岭巴山奔流而下的溪河,携带丰富的泥沙、养料,汇集于此。千溪汇聚,流淌出滔滔汉江。汉江是汉中盆地生命的源泉,如天赐的玉带,为饱经沧桑的秦巴山地,描绘出靓丽的风景,书写出生机盎然的诗篇。沟壑被填平,生命在孕育。最终,丰厚、平坦的沃土,迎来了汉中人的祖先。他们世代耕种,挥洒汗水,迸发智慧,年复一年的辛勤和进取,成就了汉中盆地的富足,推动这中华文明的兴旺发达。
(三)
说完山,说完盆地,接下来说汉江。
  在我第一次考察汉中盆地的时候,便产生一个疑问——汉江形成的历史有多长?
  要知道,我们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它的历史并不久长。一百万年前,黄河的水,还掬在如今三门峡以西的古湖中。直到数十万年前,由于地质构造运动,王屋山发生断裂,黄河才冲开群山阻隔,滚滚东流。
  因此,根据以往的经验,我产生的想法是:与秦岭、巴山比起来,汉江是晚辈,至多是200万年前第四纪冰川消退后形成的。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一般来讲,盆地区域在远古年代,往往都是湖泊。汉中盆地四面环山,地势低洼;与此同时,两头窄中间宽的地势,更是典型的聚水环境。种种迹象表明,汉中盆地在几百万年前,很像是一座大湖。
  如果是一座大湖,则意味着汉中盆地以东的区域,原来是封闭的群山。这样秦巴山地的丰富的地表径流,全都汇入湖中。只有在降水量很大的时节,才可能出现湖满溢出东流的现象。
  然而要想证明这个推论,我必须掌握两个证据。第一,汉中盆地以东深山峡谷中的汉江河道,必须是新近形成的;第二,汉中盆地的地层中,能找到大量古湖泊的沉积物。
  为此,我跟随专家,先来到汉中市西乡县与安康市交界的区域。汉江在这里拐了一个大弯后,转而向东南流出汉中。站在山顶,我看到这一带峡谷悠长、狭窄;打开卫星地图,更是发现,下游的峡谷河道非常笔直。这让我立即形成一个判断:下游的峡谷,是新近形成的一次大的地质断裂。由于这次断裂,汉中盆地蓄积千万年的湖水,沿着断裂带汹涌而下,从此舒展开汉江东流崭新的生命历程。
  然而接下来的考察,却一一否定了我的判断。
  首先,汉江刚一流出汉中盆地,便进入黄金峡。黄金峡的历史,可不是几百上千万年,而是至少有着上亿年的光景。为什么呢?原来黄金峡的河滩上,密布着一种极其古老的岩石——辉绿岩。
  这辉绿岩可不简单。要知道,它孕育的环境,可比秦岭的岩石更深达地心。同时,这种岩石分布的区域,一定是经历过最剧烈地质活动的区域。
  考察中,专家告诉我们,这次大的地质活动,发生在近两亿年前。也就是说,早在两亿年前,黄金峡便已经孕育。这样的话,如果汉中盆地曾是一座大湖,那湖水绝不会仅仅掬在盆地内,还会充满整个东部山区的峡谷。
  此时,我最初的想法开始动摇了。
  那接下来,还有一个要考证的问题:如果在汉中盆地能够发现古代湖泊的沉积物,依然能证明我之前的推论。
  为此,我来到陕西省地质大队专门请教。专家告诉我,通过多年来在汉中盆地钻探取样,科学家并未发现成规模的古湖泊沉积物。盆地的地层中,仅有汉江从群山携带来的大量砾石沙粒。种种证据表明,汉江在很久远的年代便已成规模,江水从未静默成湖,而是自始至终向东奔流不息。在人类登上历史舞台前,汉江已是浩浩荡荡东流的大江。与年轻的黄河相比,它更多地见证了华夏大地波澜壮阔的演化历程。

(四)
  说了这么多山川江河的大事件,有点太庞杂了吧。那说点有意思的吧,说说南郑县黎坪神奇的中华龙鳞石吧。
  要说这中华龙鳞石,发现的时间并不长,2008年汶川地震中,黎坪山中部分区域岩石垮塌,在垮塌处,色泽鲜红、布满奇特纹理的龙鳞石方才出现在人们眼中。
  接下来,中外地质专家纷纷来到这里考察,希望揭开龙鳞石形成的谜团。可时至今日,它的成因,依旧没有定论。就在我们拍摄期间,这个谜团,还让两位国内顶尖的学者争执了一番。
  黎坪国家森林公园,风景如画,充满南国的秀美、灵动。
  龙鳞石核心景区,火红的龙鳞石层层叠叠,状如巨龙匍匐,蓄势待发。
  为什么在密布灰色石灰岩的黎坪地区,会出现如此之多火红的岩体呢?这个问题并不难回答。龙鳞石的主要成分,是远古年代,雨水溶蚀四周山体的矿物质,长期在低洼处堆积形成的。在沉积过程中,由于物理、化学作用的影响,矿物沉积物中的铁氧化物越积越多,终于形成了龙鳞石火红的色泽。大家都知道丹霞地貌吧,龙鳞石的主要成分,与丹霞地区的火红岩层比较切近。
  而让龙鳞石充满神秘色彩,令科学家争议不断的,是布满其间的龙鳞状纹理。
  这纹理,弯弯曲曲,流畅优雅。更引人关注的是,它们可不是仅仅浮在岩石表面,而是深达岩石的内部。
  请看,这座溶洞内岩石的截面,布满纹理。
  而这块坍塌下来的“脑石”,正面、侧面、背面,全都是龙鳞状纹理。确实是太神奇了!
  在自然界,岩土形成纹理是再常见不过的事了。岩石受挤压,会产生裂隙;土壤因干旱,会产生皴裂。不过,这样形成的裂纹,一般都是纵横笔直、斑驳陆离的,与龙鳞石曲曲弯弯的纹理迥然不同。这又是怎么回事呢?于是,我们请资深的地质专家解读这个谜团。
  一位专家经反复思考和研究后告诉我们,龙鳞石纹理的形成,是远古的千万年中,气候反复冷暖交替而产生的“冻融”现象。粗略地说,黎坪这个地方在久远年代,时而温热,时而严寒。这使得龙鳞石的母体,一会儿结冻,一会儿融化,循环反复。结冻时,岩体产生比较直的裂纹;而融化时,水的作用会让裂纹愈发圆润。在这个过程中,流水还会把新的沉积物不断带到这里堆积,由此形成了整个岩层充满由表及里的龙鳞状纹理。
  然而这个观点,却受到另一位资深专家的质疑。在他看来,龙鳞的形成,并非是“冻融”而成,而是远古的生物作用形成的。具体说来,龙鳞纹是古海洋中的“虫迹”。
  虫迹,也就是“虫子”爬行的痕迹,这咋听起来令人匪夷所思。然而不少专家在国内多个类似区域取样研究的结果,都在支持这个结论。
  专家说,在距今数亿年前的寒武纪,地球大部分都被海洋覆盖。那时候气候温热,浅海和滩涂上,到处密布着三叶虫等海洋动物。这些状如虫子的古生物,在滩涂表面和其间活跃异常,它们一边爬行,一边分泌出化学物质(很像今天的蜗牛)。这些物质与周围的矿物质发生反应,在泥沙中留下各色奇特的纹理。此后,由于气候、地质的变化,这些纹理被固化、封存在岩体内,保留了亿万年。如今,亿万年前的岩体出露地表后,“龙鳞”终于呈现在人类的视野中。
  到底哪种解释更接近真相呢?讲个有趣的事,在我们考察期间,两边的专家彼此都拿出了论据、论点,争论得十分热烈。直到今天,他们还谁都没有说服谁。不过科学就是这样,没有交锋,便没有真相。争论的过程,正是不断接近真相的路途。
  在这里,作为央视《地理中国》节目的创作者,我非常盼望汉中人,特别是汉中的青少年都去黎坪,一睹龙鳞石的风采。没准,困扰世人的龙鳞石之谜,最终揭开谜底的人,就在他们当中。
  前后半年对汉中的深度考察,给与我和我的同事巨大的审美愉悦和精神养分。秦巴山地、汉中盆地,无论是山川地貌,还是历史传承、风土人情,都有着极其厚重的积淀、与众不同的魅力。越是深入走访,我们越是体会,作为“汉江发源地,中华聚宝盆”的汉中,还有更多的奥秘等待世人去探奇,还有更绚烂的景致期待人们去探访,还有更伟岸的文化精神力量,值得今人和后世的人们,去铭记和传承。
  (作者系央视科教频道《地理中国》栏目策划)

惟天有汉 鉴亦有光
实司群望 表我华阳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16-08-14
Re:说地理   话汉中
汉中北依秦岭,南屏巴山,中部是汉中盆地,自古就被称为“天府之国”和“鱼米之乡”,历来都是兵家必争之地。
只看该作者 3 发表于: 2016-08-14
回 e0yue 的帖子
e0yue:汉中北依秦岭,南屏巴山,中部是汉中盆地,自古就被称为“天府之国”和“鱼米之乡”,历来都是兵家必争之地。 (2016-08-14 16:53) 

汉中自哪个古以来就被称为天府之国鱼米之乡了
無限空虛心內追 含淚告別了無聲
只看该作者 4 发表于: 2016-08-14
回 chunghuman 的帖子
chunghuman:汉中自哪个古以来就被称为天府之国鱼米之乡了 (2016-08-14 19:18) 

秦汉开始。
惟天有汉 鉴亦有光
实司群望 表我华阳
只看该作者 5 发表于: 2016-08-15
Re:说地理   话汉中
盼望汉中人,特别是汉中的青少年都去黎坪,一睹龙鳞石的风采。没准,困扰世人的龙鳞石之谜,最终揭开谜底的人,就在他们当中.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