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260阅读
  • 0回复

正本清源  稳定地名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07-01

本清源  稳定地名
——汉字简化初期部分地名更改的反思
中国地名学研究会会员     梁鼎豫
内容提要:汉字简化初期,地名用字与其随之大量简化,亦引起比较生僻的地名专用字许多更改。随着汉字简化二表废止,地名用字更改,亦当相呼应行止,经多年使用,更需反思论证,确定恢复原字,仅少数改动。以利赓续历史,保持稳定,传承使用
汉字是记录汉语的文字,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已有六千年左右的历史;具有强大生命力,历经外来语多次冲击而不灭;古今书体多而美,电脑应用更优越
新中国建立,欣欣向荣,各业齐兴。早在1956年国务院公布《汉字简化方案》以后,汉字简化,主要是简化字形,精简字数。对扫除文盲,普及文化教育起很大作用。
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先公布汉字简化第一表。收简化字193个(其中不作简化偏旁的简化字172个,可作简化偏旁的简化字21个);类推出来的简化字55个。以上两项合计,共248个。已在全国流行,可在出版物上先行试用。
(同时,我国还统一、改进度量衡,主要是采用推行世界通行的“公制”、并将长度和重量向“公制”趋近。)
地名,是词语中的名词,与地理方面有关的专有名词。解放初期,国家为行政管理的需要,及时调整省、、县行政区划,撤销大区。为民族平等,新疆迪化1953年改为乌鲁木齐,内蒙古归绥1954年改为呼和浩特等,严肃谨慎,数量不多。又为文化普及的需要,在当时“简化汉字“的形势下,地名用字的简化亦随之进行。相应简化,已经很多,一些地名专用字,因为生僻难认,1955年-1964年,一些地名先后经国务院批准,予以更改(见附表)。地名用字的简化主要是:僻字更改,用同音、近音常用字代替。地名专用字和其它字更改,遍及12个省市区、36个地名,如此之多,古今罕见!
1955年,2个,广西玉林,云南澄江。
1956年,2个,黑龙江铁力、爱辉。
1957年,7个,江西于都、大余、全南、新干、新余、波阳、寻乌。
1958年,1个,重庆丰都
1959年,9个,重庆石柱,四川越西、甘洛,贵州务川、习水,青海门源,新疆和田、于田、若羌。
1964年,13个,陕西周至、眉县、户县、彬县、富县、佳县、礼泉、合阳、千阳、旬邑、旬阳、洛南、勉县。
后公布汉字简化第二表。收简化字269个(其中不作简化偏旁的简化字245个,可作简化偏旁的简化字24个);此外,不能单独成字的简化偏旁16个。根据24个可作简化偏旁的简化字和16个不能单独成字的简化偏旁,类推出来的简化字336个,以上两项合计,共605个。整个草案,共收简化字853个,简化偏旁61个。在汉字数量方面,草案精简了263个。
汉字简化,经历一段时间,适时废除一批不合理的简化字。于1977年5月废除《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草案)》。
“文化大革命”破“四旧”(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肆意破坏文物古迹,乱改人名地名(城市街巷、农村公社等名称),引发五千年历史长河泛起微波,广大社会地理增烦添乱,文化革命结束,拨乱反正,很快恢复。
在汉字简化/规范化的浪潮中,幸未实行字形“拉丁化”,与之相随的,部分地名用字简化更改,在公布之后多年,历经“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运动,情况如何?未见回顾、评论与反思,但见波阳县(鄱阳镇),事实上当地未用。地名大量改,有无过分处?事后当反思,二简已废除,相伴而长消,改名应减少。

由于我从事测绘工作,地图上经常与地名相伴,引起注意,业余常沉浸其中,经过五十年使用考验,时至今日,也应当随之审慎反思,多方考虑,反复推敲,遵循古今地名命名规律,从地名所包含的地理、历史、政治、人文意义的载体宏观上,及每个地名词是由用字的形、音、意方面综合体微观上,对曾更改的37个地名进行回溯、理性思辨,综合权衡,冷静评判,妥善处理,分别对待。值得反思,认真审视,甄别厘正。每每见此,内心难安。特撰此文,以供商讨。
提高普及,因势而为,回顾反观,适可而止。风静潮,正本清源,保持稳定,后继传承。
因山、水命名的地名,山名、水名是其“主地名”,是其它地名产生之主,派生之依。多成系列群体,则须慎重对待,早期地名用字简化,音近形简却意变,引起这些地名,顿失本源,斩断根脉,毫无联系,没有特色,甚至笔画增多,不改为宜。
地名字,慎简化,山水名称成系列 仅为简化改多名,政区名称影响大一改均改联系多,顾此失彼出笑话
经过几十年实践检验,利弊优劣逐步显现。对其逐个审视,个人认为,意涵部分较好,保持现状;大多欠妥,恢复原字(除个别忒繁难者和简化较好者,维持现状外,不太繁难者和更改不妥者,恢复原名较好),古皆慎取,求真务实,今勿轻改,因简致岐,恢复原名,保持稳定,利于古今。
人名地名意涵深,千古流传少变更;地名稳定求安宁,名讳严肃更神圣。
广土众民特色多,自然人文显特征*政区名古正规取,史地圣贤因由生。
字有难易学可认,轻改地名失源根;史地社会添错乱,正本清源稳定生。
(近音简形虽易认,适当简化需谨慎;多改频变意变化,山水时空错位大。
虚词抽象意朦胧,直观形象意境实;山河永固地名稳,史志诗文永久存)
莫为易认轻改名,山水相因不离分;近音简形意岐大,改字断源又离根。
诗词典籍早载存,古今少变易辨认;古来多年未觉繁,多学长知需勤奋。
稳定地名存历史,多数恢复归正本;融汇发展词精广,严谨稳定永利人。
人名、地名,具有稳定性和严肃性,一般不会轻易改变,许多人名,终生不变,多数地名,长久沿用,人名、地名专用字,尤其是帝王、古城名字,不变专用。特征专用字,有特今古奇,改成常用字,平淡无特色。*专用字生显特色,常用字易平无奇。(改名风过去,佳名古今存;更有繁难者-江西赣州、河北蠡县、浙江衢州、陕西麟游等,勤学便可认)。
我们敬爱的周恩来总理,重视地名更改,为我们做出典范,为睦邻友好,1965年将辽宁安东改为丹东,将广西僮族改为壮族,河南赊旗改社旗,内蒙古乌海等形简意佳,音近、音同,好认易写,堪称典范。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而从之,其不善而改之。”《论语·述而》。


此外,还有:辽宁瀋阳改沈阳;河南濬县浚县。
采自本人拙作《继续简化地名用字》《地名知识》1986年第2期16~18页
丰都,石柱,现属重庆直辖市。
  政区地名慎简化  音近形改义歧大
圣贤名,永垂世;名人名,千百年;平常人,过百。中华文化瑰宝多,千年璀璨耀东方。古代人名蕴涵,历史地名义深广。地名长存千万年,稳定少动利后人。从古籍发现,上古九州,周秦汉唐以来五岳、四渎,许多古地名,仍存于世。秦晋、巴蜀、冀鲁豫、吴越、荆楚等许多地名沿用至今。扬州、咸阳、邯郸、济南、太原、长沙等许多城市,几千年至今未变,有些地名,倏忽多变,令人辨。
2015518CCTV-119:00“新闻联播”报道:黑龙江省恢复“瑷珲”名称,并简介缘由。
辽宁瀋阳改沈阳,河南濬县浚县,广西玉林、重庆丰都、青海门源、新疆和田、于田,好认易写,形简意明,受到欢迎,可继续使用。贵州贵州遵义鳛水等。四川越西,陕西周至、富县、眉县、户县、洛南等。能改则改,尚称佳善
因江西、陕西较多,需要商讨,使其更好江西,革命摇篮、革命根据地,有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陕西,周秦汉唐都城,京畿腹地,底蕴深厚,古迹丰富。去旅游、科研,美景佳名,含义丰饶,历史古老,增色添趣,引人深讨。
一、 江西
以山、水为名的市、县名称,专名×山、×水同名,各有所指,同名异体,各用通名。如:鄱阳(专名|(水文通名/鄱阳县(政区通名),大庾专名|(山岳通名/大庾县(政区通名)。
鄱阳县:江西古今有鄱江、鄱阳山、鄱阳郡、鄱阳湖及鄱阳县、九江风景区有含鄱口,含鄱岭上有含鄱亭、望鄱亭,汉口有鄱阳街等“鄱”系列/群地名1957“鄱阳县”更名“波阳县”(驻鄱阳镇)。如此作法,欠严肃慎重,形简音变意岐,与其史地,失去联系,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不知何来?若其他均改,将面目全非。多年以来,时至今日,并未获得当地上下群众广泛认可,标牌、公章等仍用鄱阳县、鄱阳镇(见20060620CCTV12套中国平安“平安家园”)。如此,“行政区划简册”与地图,仍称鄱阳县好同名异体,各用通名
大瘐县:因大瘐岭而名。五岭逶迤腾细浪”,大庾岭系五岭(越城、都庞、萌渚、骑田和大庾)之一。《百家姓》有“戈廖庾终”。相传汉武帝时有庾姓将军筑城于此,有大庾之名。又:庾为(漕运)露天谷仓。雄踞梅关固南疆,廪庾充实民安康。唐·孟浩然《访袁拾遗不遇》:“洛阳访才子,江岭(大庾岭)作流人”。李群玉《大庾岭别友人》,蒋吉《大庾岭有怀》。九江有庾楼。诗词文化千秋传,文物古迹记沧桑,仍称大庾(与江苏“太仓”类似同意)保稳定,发展旅游添荣光。庾字不生僻,更比余意广,殊途同归好,异曲同工妙。
“虔南”非“全南”!虔州,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置,以虔化水得名。治所在赣州。宋绍兴二十二年(1152年)改名赣州。“全州”,五代楚天福四年(公元939年)分永州置州。治所清湘(今广西全州西,宋移今全州治)。“全南”,意为“全州”之南,引起形、音、意皆变。既缺乏史地概念,又造成时空错位“虔”字意佳,并不生僻,亦不繁难,建议恢复为好。地名稳定少动,千年古今使用。典籍丰载千古名,莫为时波倏忽失!
于都县:雩都县改于都县后,雩山多年未更。地图出版社1984年10月出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集》,已相应改为于山。大庾岭未变,县却改为大余县,应保持一致。
上饶市婺源县与浙江金华婺城区、贵州遵义务川(隋置务川,元改婺川,1959年复改务川),原来三地皆为“婺”,如今前两个保留,后者被改动,正本清源。
二、陕西
郿县,古城堡名,故址在今陕西眉县东北渭水北岸。(hù),古邑名,即夏代的扈,秦改名。汉置鄠县。分别简化为眉县、户县。近年,西安户县又恢复为鄠邑区。
秦置合阳县,汉改郃阳县,后改合阳县。鄜延,路名,宋康定二年(1041年)分陕西路地置鄜延路经略安抚使。1913年改鄜县,后改富县盩厔改周至,改的好!
豳(bīn),同邠,古邑名,在今旬邑西,后迁于此。豳县1913年改邠县,已很简6画,并不繁难,再改彬县,改后笔画增多11画。可不再改。
葭县(佳县),《诗经》有《秦风·蒹葭》“蒹葭苍苍……。蒹葭萋萋……。蒹葭彩彩……”黄土高原河滩葭绿自然现实,形象直观地图注记“佳县(葭县),驻地“佳芦镇”,又括注驻地名称仍用原名求实存真,保留原生态,青山绿水现。
醴泉:醴,甜酒。醴泉有唐太宗李世民陵墓昭陵。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是贞观六年(632年)由魏征撰文,书法家欧阳询书丹而成的楷书作品,现存于麟游县博物馆。建议恢复原名为好。陕西嫌繁难,要改,湖南醴陵感繁难,同样对待。
栒邑,洵阳,均用旬,前为木,后为水,简化同字意混淆!宝鸡千阳,因千河而名,县与河两者都改为千。改此留彼,造成歧意。·苏轼《书韩干牧马图》:“南山之下,汧(qiān)渭之间。”
同因同改,彼此同简。陕西、河南有洛河,洛(雒)南、洛阳,相互一致。
古代通称汉水为沔水,早在成于春秋(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7世纪)时期的《诗经·二雅》中就有“沔水”篇。西汉始置沔阳,西魏改江州置沔州,唐复置。据魏王李泰等著《括地志》:“淮南道十六州中有沔州。”唐·戴叔伦《与虞沔州谒藏真上人》,刘长卿《闻虞沔州有替将归上都登汉东城寄赠》题名。山水+诗文,“名胜”更醉人。《三国演义》第七十六回有“徐公明大战沔水”,诗文典籍等群体
陕西有沔县、湖北有沔阳,皆因汉水称沔水(主地名)而名。沔水/汉水——于陕西留坝西一名沮水者为沔,西源出自今宁强北者为汉二水合流后,通称沔水汉水,北源长而西源短。而沔县改勉县,且驻地改“勉阳镇”,西乡县白沔峡亦改为白勉峡。湖北沔阳(仙桃),南面有沔阳故城沔城镇。笔划增多,湖北沔阳改仙桃,演变更杂致使沔水系列地名与沔水失去联系。“沔”比勉,笔画少,比其他繁难字,不多,慎重保留,提高比就低好,建议恢复字。
1942年曾将宁羌改宁强。史地变迁,地名鉴证。
原生天然,实况写真,古老意深,远传长存。
重庆石砫*改石柱,原字更实际。*近年,重庆市京剧团演出《秦良玉》唱词字幕仍用石砫*中国汉字,长于表意。住、驻,注,拄,炷、各表其意。洞,原意为洞穴,低洼,常有水,后用于涵洞。山石空洞,又写为硐、峒、垌。门洞、空洞;同理,沙/砂/纱,砲/炮等等。存本求真
贵州遵义鳛水,鳛为泥鳅,改好!云南玉溪澂江亦如此。
许多古地名,当时乃慎起,沿用几百年,甚至千余年,长存于石刻、碑帖上,典籍、舆图、诗文中,为保持、反映古代状况,当仍用原名。仓促简化改,短暂几十年,失因无根源,后人难找寻,切勿莫轻改。欠妥者,还原保留,回归本真,仍合常理。源正根牢,稳定长久!跟风赶潮,时过复原。随着广大群众文化水平日益提高,如今许多字不感到繁难。
             正本清源,保持稳定
一个完整的地名,通常由专名和通名两部份构成。北京∣市、黄∣河、昆仑∣山、陇海∣铁路……。∣前为各个专名,后为各类通名。
专名,为某一地理名称所特有,一般不会相同。不同的地理元素或同一元素的不同实体,有不同的专名。专名部分,通常基本稳定。
通名,同一类型的地理元素,往往有与其相应或类似的通名。居民地可因行政地位、山川形势或经济等意义相同,而用相同的通名。通名部分,随社会发展会有变动。
专名表示个体,是区别同一类型中不同个体的词。通名表示属性、是地名中区别多种类型地理名称的词,有的在专名或通名前冠或后缀形容词。
一、千万地名,莫不虚名,地名用字包含形、音、意,所表示的地理、历史、政治、人文意义,实至名归。自然直观形态美,人文祈望理想多。部分字,形简意易,由实变虚,失去原意。多年来,其中一些字并非难认难写多少,比其繁难者,还有一些!
二、地名命名有讲究,通常不会轻易改。地名传承几千年,稳定少动利古今地名古而多,影响久而广。莫为一时便,改动千古名。自然长远,跟风难久。地名稳定,意义重大,确需简化,少动为宜。长寿地名利于稳定。择优保留,余者还原。
县级以上行政区划地名中,专名更改,古今中外,多有政治原因,历史上为避帝王“名讳”而改,曾改过一些地名,多年才遇一回。新中国建立初期,为文化普及而更改,30余个,适可而止。潮涌过后,平复微波,亦属常态。比其复杂繁难者,已经无多,拨乱反正,无需都改。地名浩瀚,皆有成因,无源去根,断失联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市化发展,部分市、县升级,改为市、区,通名变化影响不大,是社会发展进步,相应合理,定期调整,当属正常。改名更重实,设施功能,全面提高,“慎重稳进”。地名联系古往今来的舆图、史志、典籍、文化,行政区划代码、车船证照、邮政编码、电话区号等方方面面沿袭流传长久使用,古今地名稳定少动,阅读史志诗文顺畅流利。轻改地名,岐意莫辨,增烦添乱;稳定少动,古今一致,使用方便。社会愈发展,词语愈精准。轻改致紊乱,遗患今后人。
我国文化普及发展,人们文化程度极大提高,为保持地名稳定,传承历史文化,审视慎思,恢复原名是应该的,也是可能的。正本清源,理所当然确需改者,改前之典籍、器物、标志、场景等,与汉字简化一样,当仍用原字,尊史重实。究竟如何?需当地政府征求史地、文化人士和群众的意见(解铃还需系铃人)。根据各地情况,谨慎考虑,反复商讨,承上启下,正本清源,恢复原名,上报审批,公布使用,服务社会。
连根继源,来龙去脉,传承历史,稳定发展。地名是多面体、综合体,通盘考虑,顾此失彼!波动,遗患后人。稳定少动,力求少改,个别繁难,当该则改。
小地名众多,由于地貌特点语音差异,各有地方特色,地域特点同一地区、相同类型,力求一致,减少异写。保留古音,减少方言。
中华山川,雄伟壮丽,千姿百态,风情万种,山高水远;中国地名,浩瀚如星,事物因果,类别层次,各成系列,汇成群体;各类佳名,实至名归,返璞归真;长存世界,闪耀光辉。

上下千年,纵横万里,普天之下,莫不虚名。山水地名,相映成趣,稳定少动,相得益彰。总之:地名稳定好,史地干扰少!
主要参考文献:
一、《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各相关词条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简册》测绘出版社、地图出版社,有关年版



    汉字简化规范化,幸未实行拉丁化
汉字是记录汉语言的文字,历经几千年发展变化,超越时空长存人世间,从整个国家和全民族利益长久考虑、全面衡量,利则行,弊当改。
新中国建立初期,办夜校、速成班,扫盲识字,普及文化教育是好事;
因部分汉字笔画较多,对其适当简化,是应该可行的。
过去多手写,会有异体字,近现代排版印刷,促进汉字规范化、标准化,是必然的;
普及与提高,应该相兼顾,提高人民文化素质更重要。进而认识繁体字,对了解文物、阅读典籍,大有好处。当初因为难认难写,人名地名,不宜简化!而轻易更改地名,割断历史,失根去源,错位,长久看来,欠妥失当!
幸未实行拉丁化,后果不堪设想,汉文典籍,浩瀚丰富,流传长久,瞬间废弃,朝鲜越南,后人不识,少数学者研究,广大群众成为新文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