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3346阅读
  • 13回复

[转帖]十一五规划突出区域平衡 泛珠三角地区受到冷落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5-10-08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0月08日 09:05 中国经营报


  熊学慧


  编者按


  十六届五中全会于10月8日至11日在北京召开。本次全会将审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在“黄金发展期”和“矛盾凸显期”的双重环境之中,“十一五”规划科学与否将直接关系到“子孙后代”的命运,所以“十一五”规划的具体内容备受公众瞩目。


  10月6日,广东一位学者向记者表达了他心中的忧虑:在新的五年规划方案中,广东省及“泛珠三角”区域发展问题没有列入中央级规划。与之相对的是,长江三角洲地区、京津冀地区已被作为中央级的两大区域规划试点率先启动。


  这位学者提到的“十一五”规划建议稿将于10月8日至11日提交到在此期间举行的十六届五中全会进行审议。有消息表明,在“十一五”规划的经济增长方式、产业结构调整等六点重要内容中,区域发展问题被放到了重要位置上。


  国家发改委发展规划司负责人表示,“十一五”总体规划应指明不同区域发展的方向和调控原则。有专家称,中央已经注意到区域发展不平衡给国民经济总体发展带来的潜在“危险”,“十一五”规划更注重“协调发展”。


  国庆前两天,中央已对《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进行了讨论,并决定将讨论并修改后的文件稿提请第十六届五中全会审议。


  “十一五”规划纲要的规划期为2006年至2010年,同时展望到2020年。有专家指出,在今后的5年和随后的10年间,中国处在“黄金发展期”和“矛盾凸显期”的双重环境之中,“十一五”规划科学与否将直接关系到“子孙后代”的命运,所以“十一五”规划的具体内容备受公众关注。


  国家发改委规划司司长杨伟民在谈及区域发展规划问题时说,“十一五”总体规划应该在东、中、西三大地带划分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不同区域的主体功能,因地制宜地指明不同区域发展的方向和调控原则。


  具体的原则是,对发展条件较好的重点开发区域,要加大投入力度,改善发展环境,引导经济和人口向这些区域转移。对开发密度较高、应该进行优化整合的区域,要加强对其空间开发的指导与协调,限制盲目开发;对资源和生态环境承载能力比较脆弱的区域,要对开发建设活动进行必要的引导和调控。


  这一原则被人比喻成切“蛋糕”,以前的“蛋糕”是切得快,现在要向切优、切深转变。在这种新的切“蛋糕”手法下,长三角地区和京津冀地区被先行切出。而一向被认为是
中国经济发展“双引擎”之一的珠三角地区则在这次规划中受到“冷落”。虽有人透露出“泛珠三角”规划将被列入“十一五”规划纲要之中,但没有被提到中央级层面上。


  “差异化”影响政策取向


  有专家在分析这一问题时指出,在“十五”期间,区域差异化问题十分明显,下一轮需要进行调整。国家正在向纵深方向切“蛋糕”,区域平衡发展问题被重视。


  专家表示,区域差距的表象为市场化发展程度和产业发展等方面的差异,而深层的问题是发展方法和原则上的差异。至于为何突出长三角和京津冀地区,
南开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周立群认为,率先改革的地区聚合了更多资源和要素,而次发达地区则因市场资源的配置差异而发展缓慢。如果这种不协调的现象持续下去,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将受制约。中央率先启动长三角和京津冀地区的规划试点正是要对区域资源重新配置。


  国家发改委有关人士在解释上述问题时表示,由中央牵头的区域规划主要针对跨越多个省市区、需要中央协调的区域发展问题,而长三角与京津冀区域跨越多个省区,需要中央协调。另有专家认为,珠三角及“泛珠三角”规划没有被提到中央级层面也属正常。


  广东省社科院科研处处长丁力说,相对于长三角及京津冀地区而言,珠三角的问题不难协调,无须要拿到国家级层面讨论。而“泛珠三角”的基础工作“还不够扎实”,更涉及到“一国两制”问题,也不宜急于在“十一五”规划中进行明确。


  专家表示,一个区域的发展已不再是该区域本身的问题,更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发展进程。周立群说,近年来,在经济快速增长的背后,出现了区域差距逐渐扩大的现象,不断拉大的区域差距将影响未来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国家正在积极探索造成区域差距的原因,并在寻找缩小区域差距的对策,而区域协调发展政策的选择正是受此影响。


  区域衔接难题隐现


  为了使“十一五”规划做得更贴近实际,政策制定更准确,除了征集各方面的意见外,国家领导人还多次深入到国内各地进行深入调研。但有一个新的问题仍然被专家们提及,即中央的全面规划与各地方的规划是否能很好地衔接。


  这种疑虑并非多余,由于各地方以前在做规划时存在“纸上划划、墙上挂挂”的问题,各地在封闭的行政体系中进行规划,中央出台的规划政策很难落到实处。周立群提到,以区域经济发展为重心的区域规划如何与国家产业政策和产业布局、与全面建设小康和建设和谐社会对接协调起来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从现实情况看,行政区划利益格局加剧了区际竞争,这种竞争一方面促动了区域经济发展,另一方面也存在区域产业雷同、重复布局等新问题,有着内在联系的区际产业联系出现断裂现象。


  “从区域差异化这一命题出发,重新审视‘十一五’规划在促动区域合作和产业整合中的作用,将内在联系的区域发展一体化纳入规划是极为重要的。”周立群说,各省市下一步的规划能否与国家整体规划相吻合是一个重要问题,关系到中国经济发展的后劲。

郡县制:中央---(省)---郡---县\市
虚省实郡强县
反对直辖,取消特权,县市平行,机会均等!
~~~~~~~~~~~~~~~~~~
小号?查无此人!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05-10-08

看出问题来了:珠三角就一个省,不必整合.谈何冷落?反观长海,整合已是迫在眉睫.足见中央决策之英明!

郡县制:中央---(省)---郡---县\市
虚省实郡强县
反对直辖,取消特权,县市平行,机会均等!
~~~~~~~~~~~~~~~~~~
小号?查无此人!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05-10-08
[转帖]十一五规划突出区域平衡 泛珠三角地区受到冷落

按我等天子的郡县制方案,珠三角一个省:广东省.长三角一个省:江浙(东)省.海三角(京津冀)一个省:河北(京畿)省.

郡县制:中央---(省)---郡---县\市
虚省实郡强县
反对直辖,取消特权,县市平行,机会均等!
~~~~~~~~~~~~~~~~~~
小号?查无此人!
只看该作者 3 发表于: 2005-10-11

相关报道:


定位为五大基地一个屏障 成渝经济区跃然而出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0月11日 02:17 第一财经日报


  定位为“五大基地一个屏障”,专家认为该区将成为“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第四极甚至是第三极”


  本报记者 程维 发自重庆


  重庆工商大学副校长廖元和昨日对《第一财经日报》称,由几大研究机构参与的重大

科研课题《成渝经济区发展思路研究》目前已经完成,该研究在国家发改委将成渝经济区列为中国“四大重点关照区”之一的大背景下,将可能使成渝经济区成为“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第四极甚至是第三极”。


体量20万平方公里


  按目前的GDP水平,成渝经济带已是继
长三角、京津冀、东北老工业基地、珠三角之后的
中国经济第五增长极。


  成渝两地于2002年发起成渝经济区发展思路课题研究,并公开招标,由成都社科院、重庆社科院、重庆工商大学课题组近20名专家,历时一年半,八易其稿,完成了该课题研究。


  此前,成渝两地曾于2004年2月3日签署了川渝合作“1+6”协议。“1”是指双方合作框架的总协议,“6”指交通、能源、旅游、广播电视、农业、警务联勤的合作。


  《成渝经济区发展思路研究》为成渝经济区设计的体量为,总面积20万平方公里,占四川省和重庆市总面积的35.75%,全国总面积的2.7%,常住人口9960万人。共由35座城市组成,其中包括成都、重庆两座特大城市,16个中等城市和17座小城市,共包含142个县级行政单位。


先破交通瓶颈


  按《成渝经济区发展思路研究》的设计思路,长江上游经济区的定位为“五大基地一个屏障”,即能源、重型装备、国防科工、IT、特色农副产品加工基地和长江上游生态屏障。


  在产业设计上,将以汽摩、天然气化工、装备制造业、电子工业、航空、矿电一体化等产业为今后5年内成渝经济区发展的重点。这些产业,拟按攀枝花—宜昌、重庆—成都—绵阳、重庆—贵阳等轴线布局。


  交通建设将为成渝经济区未来5年的重头戏。“蜘蛛网”状交通线的框架将付诸实施。预计成渝经济区将修建“环线高速”,构成6条城市间快车道,分别经重庆—泸州—宜宾—成都—绵阳—遂宁—重庆,目前,泸州到宜宾、绵阳到遂宁还是“断头路”(指互不相连),需国家部委出面规划。目前,成都到重庆主要有老成渝高速路和遂渝高速两条通道,没有形成网状结构。到2010年,川渝两地将有5条高速路连接,预计未来5年内,长江上游经济带将拥有西部最发达的交通网。


  在区外交通的规划上,即将修建的上海到成都的高速铁路、西安到北海的
高速公路,也都经过重庆。


显露“中国弓型战略”


  廖元和认为,成渝经济区的成功将代表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成功。


  目前,成渝经济区的经济总量与另几个经济区的差距还比较大。2002年,长三角、珠三角利用的外资占中国实际利用外资的62%,而成渝经济区在其中只占很小的比例。其原因是西部地区在交通上不具备优势,环保成本和物流成本过高制约了当地的投资和经济发展。


  目前,成渝经济区的城市密度和每平方公里的产出都很高。以城市密度为例,成渝经济区每平方公里有1.73座城市,而西部只有0.24座,全国为0.7座;此外,成渝经济带每平方公里产出350万元,比全国高出227多万元,比西部高出316多万元。


  本次国家把成渝经济区列为四大重点关照经济区之一,标志着成渝经济区的发展规划已经纳入国家重点发展规划,这将使成渝经济区成为西部大开发的重点地区之一,同时,还将进一步使成渝经济区在未来的经济发展中,演变成为东、西部经济结合的主要地区。


  廖元和表示,如果把沿海经济带看成是弓,则长江经济带则是箭,西安、成都、昆明就是弦,成渝经济区就是箭尾。

郡县制:中央---(省)---郡---县\市
虚省实郡强县
反对直辖,取消特权,县市平行,机会均等!
~~~~~~~~~~~~~~~~~~
小号?查无此人!
只看该作者 4 发表于: 2005-10-11

相关报道:


四大经济区:多了成渝 少了珠三角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0月07日 12:27 《财经时报》


  珠三角的淡出并不意外,而成渝在“分家”8年之后,在另外一个层面上的“合”,还有待于财税先行的改革


  □本报记者 郭威


  9月中旬,国家发改委主任马凯透露说,在即将出台的国家“十一五”规划中,长江三角洲、京津冀地区、成渝地区以及东北老工业基地将成为区域规划的重点关照对象。


  按马凯的表述,国家重点关照的四大经济区中,多了成渝,少了珠三角。


  “这没有什么意外的,国家今后考虑的区域规划重点是跨省之间的经济合作,” 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副所长肖金成,向《财经时报》解释了珠三角“意外”出局的原因,“珠三角的规划应该由广东省来做。”


  成渝带动西部


  “将成渝地区列入‘十一五’规划,是加快西部发展、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一步。历史上成渝地区本就是一个经济共同体,产业联系比较紧密”,肖金成感慨,“可重庆被列为直辖市后,行政壁垒反而阻碍了成渝之间的经济合作。”


  正如肖金成所说,重庆直辖八年,成渝这对“冤家”的明争暗斗就从来没有停止过。


  1997年之前,重庆是四川省最大的纳税城市,而成都却借省会之便,将政治资源和经济资源纷纷向自己集中,整个四川省的金融机构几乎全都集中在了成都。


  一时间坊间流传着“重庆挣钱,成都花钱”和“重庆为四川打工43年”的怨言。


  这就不难理解,重庆被列为直辖市后,千方百计的想要挣脱四川的藩篱自立门户。事实是,不到两年的时间,重庆GDP总量就超过了成都。


  一时间,从成渝民间不断升级的口水战到两地政府的资源抢夺,这对巴山蜀水的双子城之间的对峙也愈演愈烈。


  2003年,专家学者首次提出了“西三角”(重庆、成都和宜昌及三市的腹地)经济区的概念,并预言,它将是继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经济圈后,中国又一个经济增长极。


  此概念一经提出,成渝便都盯上了“西三角”的龙头交椅。


  同年9月,重庆市计委便出台了“西三角”规划,“先以重庆为中心,培育重庆主城区、成都、宜昌3个增长极,增强中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重庆市计委的官员毫不掩饰地宣称,重庆将成为“西三角”的中心。


  而2004年1月7日,成都市发展计划委员会发布的《上海与成都经济发展战略比较》中,不仅将成都与上海相提并论,更出现了这样的字眼:“成都要当仁不让地建设成西部金融中心……”。而泛珠联合也将重庆排除在外。


  长期的行政割裂让成渝这两个无论是地理位置还是文化上都很接近的城市越走越远。


  而这正是“十一五”规划要改变的局面。


  珠三角淡出


  而一直被视为中国经济区“极点”之一的珠三角渐次淡出,看似意料之外,又实在情理之中。


  是次提出的长三角、京津冀、成渝以及东北,都跨越了两个以上的省级行政区,区域经济与行政区划的矛盾在过去一直相对突出。


  跨省的合作,就需要超越省级的指导和调控。在长三角、京津冀过去普遍采用的“市长联席会议”制度,早在两年前就开始受到质疑。


  珠三角则不同,它可以看做广东的“省内矛盾”。


  另外一方面,作为中国最早对外开放的地区,珠三角其产业布局已经形成,区内资源、空间也已经难以提供“再布局”的可能。


  实际上,中央放手珠三角,也有“放权”之意,而珠三角内,为配合区域经济发展进行的行政区划改革,也早一步已经展开。


  财税制度改革呼之欲出


  “十一五”规划将区域规划列为国家宏观调控的重点内容。“如果不改革财税制度,区域经济将是一句空话,”肖金成向《财经时报》透露,“目前国务院、 财政部和 国家税务总局正在积极研究财税制度的改革方案。”“新方案很有可能在‘十一五’规划中得以体现。”


  在中国,不合理的财税制度设计是导致区域发展差异的重要原因。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的财税体制实行“财政大包干”的承包制。吴敬琏教授的研究表明,财政承包制不仅造成区域间的“苦乐不均”、“鞭打快牛”的状况,更强化了对市场割据的激励,妨碍了统一市场的形成,致使区域发展差距迅速扩大。


  而从1994年开始实行的分税制,依然保留了原包干体制遗留下来的财力分配的不合理因素。既没有涉及中央对地方纵向转移支付制度,也没有涉及地区间的横向转移支付制度,进一步导致了区域发展差距的扩大。


  “地方政府要靠税收自己找饭吃,必然会阻碍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肖金成认为,要想发挥区域经济的辐射作用,必须改革财税制度的壁垒,“如果财税制度不变,地方政府连一个螺丝钉都不愿放过,更不要说产业转移了。”


  现行财税制度主要是在生产领域征税,肖认为,这种财税制度必然导致地方政府的资源争夺,“显而易见,哪个地方工厂多,哪个地方的财政收入就高”。“而改革的方向应该是变生产领域征税为流通领域征税,哪有人消费哪就有税收,这就改变了争相开厂的局面。”


  与财税制度改革相配套还应该改革现有的干部考评机制,肖透露,目前国家也正在着手进行这项研究,“新考评机制不再单纯以GDP总量和GDP增长速度为考评指标,更加强调社会指标和环境指标”。


  干部考评机制的改变必须以财税制度改革为前提,“否则效用不大”。财税制度改革已经成为中国政府和广大专家学者的共识。


  但长期以来的现金交易习惯给流通领域征税带来的难度,是财税改革迟迟难以推进的症结所在。“五年不行就再五年,一定是要改的。”肖对此坚定不移。

郡县制:中央---(省)---郡---县\市
虚省实郡强县
反对直辖,取消特权,县市平行,机会均等!
~~~~~~~~~~~~~~~~~~
小号?查无此人!
只看该作者 5 发表于: 2005-10-11

重心转西部、北部可以理解

广东解决省内级差就已经充满机遇了

hqq
只看该作者 6 发表于: 2005-10-11
意思是,廣東、香港、澳門之間的經濟,也交給廣東就好?
=============================
Boundary representation is not
necessarily  authoriative.
=============================
只看该作者 7 发表于: 2005-10-13

粵港澳三地的經濟內部可以協調,我也認為用不上到中央十一五的高度。

國家應該先努力搞好西部和東北的經濟,如果地區經濟太不平衡,彼此差異太大,到最後誰也不會有好日子過。

只看该作者 8 发表于: 2005-10-14
林林总总,言下之意,是否透出这样的信息:某些行政区划已不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要进行调整......
郡县制:中央---(省)---郡---县\市
虚省实郡强县
反对直辖,取消特权,县市平行,机会均等!
~~~~~~~~~~~~~~~~~~
小号?查无此人!
只看该作者 9 发表于: 2005-10-15

  

这就不难理解,重庆被列为直辖市后,千方百计的想要挣脱四川的藩篱自立门户。事实是,不到两年的时间,重庆GDP总量就超过了成都。


《财经时报》也有如此低水平的记者啊,重庆直辖后,划了万州、涪陵、黔江给重庆,3000万人的GDP总量超不过1000万人的才有鬼。


  

1997年之前,重庆是四川省最大的纳税城市,而成都却借省会之便,将政治资源和经济资源纷纷向自己集中,整个四川省的金融机构几乎全都集中在了成都。


重庆是计划单列市,计划单列市能向省上交多少钱?

只看该作者 10 发表于: 2005-10-15
中国经济未来的领头燕必是长三角,这是无庸质疑的
吾之所愿——复我汉唐 兴我华夏!
大中华帝国——万世长存!
自由—民主—我可以为此奋斗终生!
只看该作者 11 发表于: 2005-10-17
什么叫无庸置疑知道不?楼上的?
只看该作者 12 发表于: 2005-10-18
无庸置疑拼音: wú yōng zhì yí释义: 事实明显或理由充足,没有什么可以怀疑的。
此为正解!
国之兴也, 其荣非他人所得攘; 国之亡也, 其辱非他人所得代。
只看该作者 13 发表于: 2005-10-19

呵呵。摆一下看看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