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3530阅读
  • 7回复

[每周一府]每周一府(6):广平府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6-12-04
<P>永年 冲,繁,难。倚。西北:娄山。东北:沙河,自沙河入。南:洺河,自河南武安入。乾隆中,决入牛尾河,同治末,复故。东南:滏阳河,自邯郸入,歧为刘垒河,即牛尾河。有八闸,并引滏溉田万九千馀亩。临洺关通判,道光中裁,移河务同知驻此。县驿一。</P>
<P>曲周 繁。府东北四十里。西南:滏阳河自永年入。漳河故道东南,自明万历初挟滏而北,康熙十年始南徙,四十七年益南,迳大名、元城。县驿一。</P>
<P>邯郸 冲,繁,难。府西南五十里。西北:紫山。西:灵山。东北:滏阳河自磁入,合渚河、沁河、输鼋河。有丛台驿。铁路。成安简。府南少西六十里。洹、漳故道并自河南临漳入。顺、康中,漳河再毁城垣。乾隆末,改自其县三台入卫。</P>
<P>注:今广平府改治邯郸</P>
[ 此帖被北极星在2008-12-29 13:53重新编辑 ]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06-12-04

永年县古为曲梁地,属冀州域,见于<<左氏传>>记载,距今已有二千六百多年的历史了.秦灭六国后,将全国分为三十六郡,永年县属邯郸郡.西汉时期,永年之东部有曲梁县和广年县,先属广平国,后属广平郡和巨鹿郡;西部有易阳县,属赵国.北齐时曲梁并入广年县,移其名于曲梁.隋仁寿元年(公元601年),为避炀帝(广)字,改广年为永年.隋开皇年间改易阳名邯郸,又改为临明县.宋熙宁年间废临名县为镇入永年县.自此,永年县之疆域已基本形成.
永年县历史文化渊源流长,地势重要,资源丰富,人才荟萃,谓广平郡之望地.战国时期,赵国就在西阳城建造信宫,做为王侯和群臣聚会的地方.隋末,夏王窦建德在永年城(今永年城关)驻城建都.永年城为历代郡,府,州,县驻地.春秋时谓曲梁,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自古就有“商贾云集,富饶中原”之美誉,7000多年前就孕育了仰韶文化等人类早期文明,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这里有隋末唐初夏王窦建德建都的广府古城;有以自荐而闻名中外的毛遂墓冢,以及具有考古研究价值的弘济桥、朱山石刻等文物古迹;有面积约4.6万亩的河北第二大洼淀——永年洼。一代太极宗师杨露禅、武禹襄诞生在这里,连续九届的中国永年太极拳联谊会,将太极文化推向了世界。窦建德建都的广府古城;有以自荐而扬名古今的毛遂墓冢;全部石料建筑,于赵州桥结构频美的古文物弘济桥;西汉猪山石刻;燕赵第一境观音阁;千年不枯的黑龙潭和神奇待探的红鱼寺。这里清末的太极文化的一代宗师杨露禅。武禹襄。稻引千×荷香十里。聪山蕴秀滏河流香。毛冢高峰。文霞晚照。魁阁凌云。龙潭风雨。等古代八景曾吸引众多达官显贵,文人墨客流连忘返。清末直隶总督方观承曾题;稻引千×苇岸通,行来襟袖满荷风。曲梁城下香如海,初日楼边水进东拟放扁舟尘影处。便安一塌露光中。帏堂患气全消处清兴×鱼得暂同;得七律诗来赞美永年。如今4.6万亩得河北省第二大洼定---永年洼,碧波千顷。鱼虾共。连续九届得中国永年太极拳联谊会。弘扬拉博大宏伟的太极文化。、已有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太极社团及数万名太极爱好者建立啦联系。目前。。永年旅游业已初具规模。八景正在恢复佳容。、新的
旅游景点着在建设。将成为独特的旅游胜地,
永年县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早在1929年就以十三中为发源地建立了共产党地下组织.抗日战争时期.永年县东北部的高岳.正西一带为鸡泽.曲周,永年之抗日根据地.1947年最后消灭国民党残匪王泽民.许铁英后,全县得到解放.1948年永年县政府由小北汪搬到永年城内.1958年秋,县委县政府各机关迁驻临名关.
永年县的文物古迹有永年古城,西八闸,大成殿,弘济桥.猪山石刻等,均列入我省重点保护文物.尤其是弘济桥.是我声少见的桥梁建筑,它重建于明万历十年(公元1582年)桥身全部用石块砌成与赵州桥结构相似,有很重要的科学和艺术价值.

曲周历史悠久。春秋时为晋曲梁地,战国属赵,秦属邯郸郡,汉初封郦商为曲周侯,曲周之名始有记载。因位于古曲梁边陲,故名曲周。汉武帝建元4年(公元137年)始置曲周县。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曲周涌现出许多名垂史册的历史人物,如,初唐名将程名振、五代平卢节度使霍彦威、宋朝吏部侍郎李若水;明朝有四大尚书:大司马兵部尚书王一鄂、大司农户部尚书陈玉陛、大司空工部尚书刘荣嗣、文渊阁大学士吏部尚书路振飞。近代主要有抗日县长郭企之、抗日名将赵海枫、巾帼精英郑敏之等。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06-12-04

邯郸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邯郸是具有3000多年历史的古城,春秋早期见于史籍,战国时期是七雄之一赵国的都城。早在7300多年前,这里就孕育了新石器时代早期的磁山文化,磁山先民们就在这一带建立了自己的家园,创造了举世闻名的“磁山文化”。邯郸兴于殷商后期,繁荣于战国和秦汉时期。先属卫后归赵,战国时为赵国都城,雄踞中原,为战国七雄之一。它将中原农业文化与草原游牧文化融为一体,构筑了赵文化豪放粗犷、慷慨悲歌的思想基调。汉代末期,曹操攻下邺城后,修城扩地,使其成为北方军事和政治中心。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等六个朝代相继在此建都。唐朝时期,邯郸境内的大名府逐渐崛起,成为“河北重镇”、“畿辅八府之首”,宋代又晋升为京都开封的陪都。由此成为黄河以北地区的中心城市。伴随着京汉铁路的通车,邯郸再度复兴,使冀南的区域中心又回到了邯郸城。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邯郸真正走向复兴,成为一座新兴的工业城市。

邯郸历史悠久。早在7300多年前,这里就孕育了我国新石器时代早期的“磁山文化”;到商代,作为商王朝的“离宫别馆”,早期城市逐渐兴起;春秋时期,是晋国的重要工商业城市;战国,作为赵国的都城,曾历经八代国君,达158年之久;赵武灵王胡服骑射,雄踞中原,使邯郸进入了鼎盛时期。
秦统一中国后,为天下三十六郡治所之一。西汉时期,与洛阳、淄博、宛、成都共享“五都盛名”;东汉末年,由于连年战乱而走向衰落,邯郸以南的邺城开始崛起,曹操建都邺城后,励精图治,逐鹿中原,构筑了三分天下必有其一的政治格局;到他儿子正式建立魏王朝时,把邺城看成是“王业本基”,被列为政治上的五都之一。西晋以后,北方成了内迁各族首脑们的混战场所,迫使大量人口渡江南迁,邯郸更加萧条。此后邺城又成为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的国都;隋唐时期,邯郸或属州(武安郡,即广平郡,治所在今永年旧城),或属磁州(今磁县);隋唐以后,邺城被焚为废墟,代之而起的邯郸东部的大名城,唐朝为“河北重镇”“畿辅八府”之首;宋朝为京都开封的陪都,也是宋、元大名路,明、清大名府,民国大名道的治所,直到20世纪30年代,一直是黄河以北较大区域的中心城市之一。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邯郸是八路军129师司令部和晋冀鲁豫边区政府所在地。
1945年10月邯郸解放,1956年10月邯郸市,峰峰市合并,仍称邯郸市。1965年又调整了政区范围。1983年,邯郸市升为地级市,将邯郸地区的邯郸县划归邯郸市管辖。1993年7月邯郸地区与邯郸市合并,实行市管县体制,今日是晋冀鲁豫地区中心城市、全国“较大的市”和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3 发表于: 2006-12-06

肥乡简。府东南四十里。东西漳河故道二。东有旧店营。康熙中,县寄此。县驿一。

鸡泽疲,难。府东北六十里。东滏阳自曲周入,右导为兴隆河。西有沙、洺、牛尾,自永年入。

广平简。府东南六十里。漳河故道旧自成安入,其支津拳壮河,并湮。县驿一。

成安简。府南少西六十里。洹、漳故道并自河南临漳入。顺、康中,漳河再毁城垣。乾隆末,改自其县三台入卫。

威难。府东北百一十里。南有漳河故道。张台村废巡司。县驿一。

清河简。府东百八十里。清河故渎,县西。卫河自山东临清缘界入。其武城,古屯氏别河。西北:漳河故道。雍正中,移县丞驻油房口,兼巡司事。县驿一。

磁州冲,繁,难。府西南百二十里。雍正四年,自河南彰德来隶。西有神麕山。釜山,滏水南北源出焉。合羊渠河、泥河,东播为五爪渠。环城,复歧为三,合檿牛河、涧水。漳河自河南涉县入。州判驻彭城镇。有滏阳驿。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4 发表于: 2006-12-06
肥乡,古为冀州地。战国时为肥邑,属赵国,魏文帝黄初2年(公元221年)始置肥乡县。 肥乡县地处冀南平原,总面积501平方公里,耕地60万亩,全县辖2镇7乡263个行政村,30万人口, 是邯郸市较小的县。
  肥乡县境虽小,但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文化灿烂,历史上有许多文人到过肥乡,一些名臣生于肥乡。赵国四君子之一,惠文王之弟,平原君赵胜葬于肥乡。宋朝肥乡出过一位名相李沆,以李沆焚诏,不畏权贵,刚直不阿流芳千古。元初,本邑名医、名臣,著名理学家窦默, 著有《医论》和《外科金书》。
在邯郸市鸡泽县城东南二十里的滏阳河畔,有一个1200多人的村庄———旧城营村。村北一里有一处“晋侯盟台”遗址。据史书记载,旧城营村有着近三千年的文明史,并从汉景帝中元元年(公元前149年)至唐朝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是广平国、广平郡、县、平干国、鸡泽县的治所所在。历时770多年。

旧城营的变迁旧城营这个名村的由来,几经变迁。

春秋时期,晋邑鸡泽,又名鸡丘。治所在现在的鸡泽县旧城营村。“春秋三传”和《史记·晋世家》均有记载。晋悼公会合诸侯“同盟于鸡泽”。《国语·晋语七》中说:“会诸侯于鸡丘”。“晋侯盟台”遗址可为佐证。

秦灭赵。把赵国改为邯郸郡。汉兴后嫌邯郸郡太大,几经开置,仍嫌邯郸郡土广俗杂,不便管理,汉景帝中元元年(公元前149年)分出邯郸一部分,设置广平郡,管辖广平、南和、任县、曲梁、斥章、城乡等十六县。辖境相当于现在东至邱县,西至临z关,南至成安、北至任县。治所在广平县,而广平县的治所就是现今鸡泽县的旧城营。所以,旧城营既是广平的县城。又是广平郡的治所。鸡泽之名成了广平。

汉武帝征和二年(公元前91年),改广平郡为平干国。封其兄赵敬肃王刘彭祖的小儿子顷王刘偃为平干王。刘偃死后,其子缪王刘元继承平干王位,在位二十五年死。汉宣帝五凤二年(公元前56年),废除平干国,复置广平国。治所仍在现在的旧城营。

东汉建武十三年(公元37年)废除广平国。属县划归巨鹿郡管辖。西晋后期(约公元316年),撤销了广平县治。至此,旧城营为广平县城已约四百多年。

北魏太和二十年(公元496年)恢复广平治。

隋朝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改广平县为鸡泽县,归z州管辖,治所仍在现在的旧城营。

唐朝武德四年(公元621年)鸡泽县治所迁至冯郑堡。至此原县城废,故改名为“旧城营村”,沿袭至今。

“晋侯盟台”

旧城营村北的“晋侯盟台”,记载着晋悼公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严格军纪,以国事为重,舍情取义,联合诸侯,团结一致,共同对付楚国,恢复霸主地位的重要事件。

据史书记载:晋悼公四年(公元前570年)会合诸侯于鸡泽。

为了联合各诸侯,团结一致,共同对付楚国,年仅十七岁的晋悼公召集单顷公、鲁襄公、宋平公、卫献公、郑信公、莒子、邾子、齐国的太子光以及陈成功的使臣袁侨等诸侯,在鸡泽举行了同盟大会,于二十三日缔结了“布命、结援、修好、申盟”四项同盟条约。结盟后各诸侯先后返国。许灵公事楚,未参加鸡泽之会。当年冬,晋派知武子率师伐许。吴国派使臣寿越赴晋解释,因道远不会于鸡泽之故,请求加入诸侯盟约。于是晋国之势大振,开始恢复霸主地位。“鸡泽会盟”与公元前654年齐桓公发起的“葵丘之会”,公元前632年晋文公召集的“践土之盟”一样,都是春秋中期,联合中原诸侯,团结对敌,自成霸主的重要事件,在历史上是很有影响的一次行动。

现在的鸡泽县已是“中国辣椒之乡”。如今的旧城营村,滏阳河水三面环抱,两岸堤防绿树成荫,交通便利,环境优美,土地肥沃。人民安居乐业,过着幸福的生活。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5 发表于: 2006-12-07

清河之名始于汉代。据《嘉靖广平府志》载,汉高帝四年(公元前203年)置清河郡(治在清阳县,即今清河县地),因境内有清河流经而得名(《水经注》记:“清河又迳清阳县故城西”)。东汉时郡治徙于甘陵县(今山东省临清县和河北省临西县地),遂更名甘陵郡。三国、魏时,郡、县(甘陵县)均改名为清河,但其县并非今清河县境(治在今山东省临清县地)。北齐时,于今清河县地设武城县,并迁清河郡治此,于开皇六年(公元586年)改武城县名清河县,自此清河县才名副其实。

今县境,春秋时期为晋国地。战国时为赵国辖域。秦代置厝县(故城在今县西北),属钜鹿郡。西汉时,除厝县外还置有信城县(故城在县西北十二里)、清阳县(故城在县东,今山东省地)和武城侯国(治在今县城关,文帝十二年废),均属冀州清河郡(治在清河县。此间时郡时国,几经更复)。东汉时,厝县改为甘陵县,信城、清阳两县亦省入,同时清河国(建初七年封为国)治迁至甘陵。于建和二年(公元148年),清河国改名甘陵国。三国、魏时,甘陵郡(东汉建安十一年改郡)和甘陵县均复名清河,一直到晋代,今县境即为清河县辖域(此时之清河县辖域较大,除今清河县境外,还含有今山东省地),仍属冀州清河国(于西晋咸宁三年封为国)。北魏时,于太和七年(公元483年)在今县境置斌强县,属冀州长乐郡(太和十一年改隶广宗郡,不久即废,遂还属长乐郡)。北齐时,斌强县仍属长乐郡,于天保七年(公元556年)析清河县西北境设武城县(即今清河县地,治在汉信城县故城),后又将清河县改置为贝丘县,均属司州清河郡。隋代,于开皇六年(公元586年)武城县改名清河县,贝丘县改为清阳县,仍为清河郡辖。斌强县初属长乐郡,开皇三年罢郡隶冀州,大业三年废州改属信都郡。唐代,于武德九年(公元626年)省斌强县入清河县。清阳县于永昌元年(公元689年)徙治于永济渠东(永济渠为今南运河),和清河县同隶河北道贝州(治清河县。天宝元年罢州为清河郡,至德二年复名贝州)。五代时,清河、清阳二县仍隶贝州。宋代,清河县于端拱元年(公元988年)徙治于永宁镇,淳化五年(公元994年)又迁治今县城关,和清阳县同隶河北东路恩州(庆历八年贝州改称)。于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省清阳县并入清河县。入金后,清河县改隶大名府(后为路)。元代,清河县属中书省大名路(先为恩州,太宗七年改隶)。明代,清河县隶京师广平府(原为大名府,洪武六年改隶)。清代,清河县为直隶省广平府。

民国时,清河县初属直隶省冀南道,三年(1913年)改为大名道,十七年(公元1928年)直隶于河北省,二十五年(公元1936年)初划属河北省十四督察区。

磁县在春秋时属晋地,战国时归赵,汉时置梁期县。三国魏黄初三年(222年)设临水县(今磁县城)。北周保定元年(561年)置滏阳县和成安郡。隋开皇十年(590年)置慈州(治所在今磁州),以县西九十里有磁山产磁石而得名,领滏阳、临水二县。之后两废一置。唐永泰元年(765年)复置礠州,加石字旁,以与河东慈州相区别。唐天祐三年(906年),因与河东慈州音同,改为惠州。后梁复为礠州。宋政和三年(1113年),礠州改为磁州。元末州县俱废。明洪武元年(1368年)复置磁州,属广平府。翌年改属河南彰德府,领武安、涉县二县。清雍正四年(1726年)因“永邯争水”,复属直隶广平府,不再领县。民国二年(1913年)磁州降为磁县,属直隶省冀南道。民国3年属大名道,民国17年废道,直属于河北省。民国30年(1941年)县抗日民主政府属晋冀鲁豫边区太行五专署。民国31年与武安县、邯郸县部分地区组成磁武县。民国34年(1945年)全县解放,恢复原建制,属第六专署,县政府驻地在今峰峰矿区彭城。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6 发表于: 2006-12-07

威县本沿用威州之名。威州始置于金代天会七年(公元1129年)盖因统治者企图以武振威为名。此时威州并非在今威县地,而在其西北三百余里之遥的今井陉县威州村。今威县当时为洺水县,属洺州,元代定宗二年(公元1247年)以洺水县遥属威州,宪宗二年(公元1252年)威州始从井陉徙治于洺水县,于是威州之名,始出现在今威县地。元末省洺水县入威州,至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四月始降威州为县,县袭用州名,故名威县,即为今县名之由来。

威县境域,在春秋时先属齐,后为晋之东阳地。战国时属赵。秦代属钜鹿郡。西汉元始二年(公元2年)始于此地封广宗国,故城在今县东南二十里。新莽时废。东汉永元五年(公元93年)又封广宗国,不久罢为广宗县,属钜鹿郡(见《大清一统志》)。三国魏时改属安平郡。晋初属安平国,太康五年(公元284年)改国名长乐国,广宗县仍属之。北魏初,广宗县属长乐郡,太和十年(公元486年)析广宗县北部与南宫县南部地置经县,故城在今威县城北约五十里的经镇,今威县此时为广宗、经县两县地,十一年两县改属广宗郡,郡治经县,不久即废郡。两县复属长乐郡,孝昌中(公元525—527年)复置广宗郡,两县仍属之。北齐广宗、经县复隶长乐郡,天保七年(公元556年)改经县名武强县。北周建德七年(公元578年)广宗、武强县复属广宗郡,郡治武强县。隋开皇三年(公元583年)广宗、武强两县改属贝州,六年武强县改名经城县,十六年析经城县置府城县,故城在今县东北,仁寿元年(公元601年)因避皇太子杨广名讳,改广宗县为宗城县,大业初年(公元605年)省府城县复入经城县,三年罢贝州,宗城、经城两县更隶清河郡。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又析经城县置府城县,同年于宗城县置宗州,宗城、经城、府城三县均属之,九年复省府城县入经城县,宗城、经城两县更隶贝州,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州罢改为清河郡,两县仍属之,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复为贝川,两县依旧属,至天佑三年(906年)以避朱温父名诚之讳,复改宗城名为广宗县,且更隶魏州,而经城仍属贝州。五代初两县依旧属,后唐又改广宗县为宗城县,并与经城县同属贝州,后周宗城、经城两县改隶大名府。宋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宗城县因避河患,徙治邵固镇(即今威县城东邵固),六年经城县省入宗城县为经镇,宗城县仍属大名府。金代,析宗城县北部的经城县故地置洺水县,属洺州,故城在今县北五十五里的古城,宗城县亦更隶洺州。元初,宗城县省入洺水县,遂徒洺水县治于今威县城,仍属洺州,定宗二年(公元1247年)以洺水县遥隶威州,(其时威州治井陉县),宪宗二年(公元1252年)始将威州自井陉县徙至洺水县,至正(公元1341—1368年)中洺水县省入威州,州属广平路。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四月始降威州为威县,属广平府。清代因之。

民国二年(1913年)改属冀南道,次年更名大名道,县仍属之,十七年(1928年)威县始直隶于河北省,二十六年(1937年)属河北省第十四督察区。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遂于次年八月建立威县抗日民主政府,属冀南区四专区。后因抗日斗争形势需要,在威县北部、东南部、南部还分别设有清江、宏毅、企之县,到1941年11月四县均属晋冀鲁豫边区冀南区十三专区,其后便撤销新设三县,仍并入威县。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威县属冀南区四专区。1948年9月属华北人民政府冀南区四专区。直到1949年8月1日,威县始划归河北省邢台专区。

威县是义和团运动的发源地,义和团发源地旧址的几处重要史迹景点均在今威县境内。威县位于河北省南部,106国道纵贯南北;邢临公路横穿东西,交通便利,民风淳朴,历史悠久,人杰地灵。1999年,威县义和团旧址被河北省委、省政府命名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义和团运动是上世纪初在中国发生的具有世界影响的重大事件。它并不是单纯的民教冲突或文化冲突,而是在民族危机的强烈刺激下引发的一场反帝爱国运动。义和团运动是在中华民族陷于空前危机的情况下爆发的。成千上万的中华儿女坦对生死,以血肉之躯与持有先进武器的八国联军进行了殊死搏斗,向侵略者显示了中国人民誓死捍卫民族独立,坚决反抗外国侵略的巨大力量和宏伟气魄。遏制了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和瓜分,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启示和精神力量。正如周恩来总理所颂扬的那样,义和团的英勇斗争“是五十年后中国人民伟大胜利的奠基石之一”。?

  1898年(清光绪二十四年)秋,威县沙柳寨义和拳首领赵三多领导的义和拳众在山东冠县蒋庄马场(今属威县)树“助清灭洋”旗帜宣布起义,义和团运动由此正式发端。由于其在义和团运动史上的特殊地位和作用,2000年10月,参加“义和团运动100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的国内外专家专程到义和团发源地河北省威县进行了学术考察,并举行了由中国史学会、中国义和团研究会所立的“义和团运动一百周年纪念碑”的揭幕仪式,由此确立了威县义和团运动发源地的历史地位。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7 发表于: 2009-06-18
现在邯郸市基本等同于广平府加大名府北部。

广平府(明清)——广平路(元)——洺州
虚省
建州
分大县合小县
乡镇市自治
市分二等:县辖市、州辖市
首都设中央直辖行政区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