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图”系蒙语“常突额尔克”前两字的转音,意为“绿色的大草原”。昌图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古文化遗迹距今6000多年。1806年(嘉庆十一年)设昌图厅;1877年(光绪三年)设昌图府,1913年(民国二年)改府为县,并沿用至今。1945年10月建立人民政权,成立昌图、昌北两县,1954年12月撤消昌北县建造,两县合一成立昌图县。
明朝建立之初(1368),辽北尚为元末将领纳哈出所据。洪武三年,明通过招抚方式进入东北,在辽阳设置定辽都卫。洪武八年,将定辽都卫改为辽东都指挥使司(通称辽东都司)。洪武二十年,明以重兵赴辽北,逼降纳哈出,东北全境归附明朝。此后,明朝在开元城设三万卫,后又相继迁辽海卫于昌图、开原,迁铁岭卫于古银州。永乐七年,开原城内又置安乐、自在二州(后自在州迁往辽阳),作为辽东地区管理少数民族事务的机构。明正统年间修筑边墙后,铁岭、开原和今昌图县部分乡镇在边墙之内。边墙之外昌图一带为蒙古部福余卫地,西丰和清河一带为海西女真叶赫、哈达部地。从此,辽北成为明朝"九边重地"之一。
1616年努尔哈赤统一建州女真各部,在抚顺赫图阿拉建立政权,称后金,1636年改国号为清。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努尔哈赤攻下被明朝称为九边之端的重镇开原、铁岭。此后,一批明军将士和起于垄亩的黔首壮丁转投后金。清入关后,铁岭、开原等与之进关的兵卒将领被称为"从龙甲士",铁岭、开原之地被封于盛京边墙(柳条边)内,视为"龙兴之地"。西丰、辽源等地被封为皇家围场,封禁近300年。
康熙三年(1664)设开原、铁岭二县,隶奉天府辖。其中开原县地域包括今抚顺市清源县、沈阳市法库县和吉林省伊通县的部分地区。清嘉庆十一年,设昌图厅,光绪三年升昌图厅为昌图府。昌图升府后,辖区扩大。先后辖奉化县(今吉林省梨树县)、怀德县(今吉林省公主岭市)、康平县(今沈阳市康平县)和辽源州(今吉林省双辽县,又名郑家屯)等三县一州。
清朝末年,由于腐败造成积贫积弱,割地赔款,财政十分紧张。为集财源,于光绪二十二年(1896)三月,皇封大围场解禁准垦。随后有大量垦民进入,随着垦民增多,光绪二十八年夏六月(1902年),清在大围场设东平县、西丰县、西安县,隶海龙府。从此有了西丰县。
清末,地方政权体制有所变更,由原先的旗民分治的体制改为统一的省道体制。光绪三十三年(1907),颁布新的官制,规定裁将军,设行省,废除旗民分治制。在省之下增设"道"一级机构。铁岭、开原等县隶奉天省辽沈道。宣统元年(1909),设"洮昌等处分巡兵备道",昌图府隶属洮昌道。
康平历史悠久。早在七千年前,就有人们在这块土地上辛勤劳动,繁衍生息。战国、秦、汉时属辽东郡北境,两晋、南北朝及隋朝时属契丹地,唐时属松漠都督府,辽金时为咸平府庆云县的属地;元代为懿州地;明代初期为辽海卫地,后为福余卫辖地;清代初期为科尔沁达尔罕宾图三王旗地。到了嘉庆七年(1802年)实行对开垦的移民进行奖励的政策。随着奖励政策的实施,使此地逐渐地发达起来。光绪六年(1880年)分昌图府地设置康家屯,光绪七年(1881年)改设康平县,隶属于昌图府;民国三年(1914年)六月划属奉夭省洮昌道。民国十八年(1929年)东北政务委员会成立,废道制,县归省直接管辖,改奉天为辽宁,康平县直隶于辽宁省为三等县。伪满大同元年(1932年)公布了省公署官制,确立东北为五省,复改辽宁省为奉天省,康平县隶属于奉天省为丙类县。在此之后的历次地方行政机构改革中,康平县均隶属于奉天省。东北光复后,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六月五日公布东北新省区方案,将伪省并为九省,当时的伪四平与兴安南省合并为辽北省,康平县隶属于辽北省,解放后恢复东北三省,又划属辽宁省所辖,1992年由铁岭市划归沈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