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埭县创始于梁大同二年(536年);隋开皇九年(589年),平陈,废入南陵县.唐
永泰二年(766年),析秋浦(今贵池市),青阳县地置石埭县.1959年3月22日,并入
太平县(今黄山市黄山区),黟县.1965年7月19日,国务院批准,将黟县,祁门,太
平,贵池4个县各一部分地区重新组建石台县.实际上,安徽省人民委员会于8月9日
只划太平,贵池县一部分地区组建石台县,至今不变.先后三置,范围及驻地变更均很
大.
县名众说纷纭,但归纳起来,都是以今县境的秋浦河上游钓鱼台溪流中有3处巨大
的块状石阻塞众多溪流不通舟楫,犹如埭堰而名.埭,即堰.石埭,今简作"石台",但
作为以前县名不能简写.县名由来,史籍所记中大体相类.如《太平御览 州郡部》说
梁置石埭县,"因贵池源有两小石埭堰溪水,遂以为名."《元和郡县志》则说:"石埭在
县西北一百三十里,有两横石壅江,有如埭焉,因为名."《太平寰宇记》也说:"因贵池
原有两小石埭堰溪水,遂以为名."这个作为县名的石埭,《清史稿 地理志》说:"在县
西一百三十里.有三巨石:一曰头埭,二曰中埭,三曰三埭.中埭一石四方,平广可五
8611
丈许,俗呼'台板石',又名'钓鱼石',下有一石窦,渊源不可测.三石横亘溪中,锁
链溪,鸿陵溪,管溪三水,舟楫不通."康熙《石埭县志》说法就极类《清史稿》.引文
中多次提到"县西一百三十里",系指石埭县旧城广阳镇,已没入太平湖.
石埭作为地名早于作为县名.早在三国时吴国置石埭场就已引用石埭地名.《太平寰
宇记》已指出埭石所在的水域古名古埭水,溪水所经之处为石埭乡,吴置石埭场,立县
则又以名为之.
〔城关镇〕
今县城七里镇自1965年7月19日始为石台县城,原名七里街.1968年,迁至七里
板栗岗.1972年12月26日,改为城关镇.1985年,复名七里镇.镇名由来,众说纷纭
第一种说法是,此处崇山峻岭,平旷可居者周仅7里,故名七里.第二种说法是县以下
基层设置乡,里的名此处属第七里而名.第三种说法是以典故命名.宋改七里,以《孟
子》"七里之郭"为名.元大德四年(1300年),达鲁花赤忻都再以《孟子》有"七里之
郭"一语改名孟郭.又有古里,仁里之称,缘于晋江州刺史桂智览自幽州迁居于此,改
名仁里.还有说此处旧名亡里,宋改七里等.
广阳镇:是旧石埭县城.故城北倚陵阳山,南滨舒溪河,并沿河经青弋江达长江.旧
无城,南宋绍定中从七里街移治广阳.1959年3月22日,国务院决定,撤销石埭县后废
为建制镇,并随着陈村水库(即太平湖)兴建而开始拆迁.1970年底,陈村水库扩大蓄
水量而旧址沉入库底,千年古城从此在地平线上消失.
〔疆域变迁〕
石埭县与今石台县虽有继承关系,但疆域变迁很大.
石埭县疆域初定于梁大同二年(536年)在三国时期吴赤乌中(约245年)置石埭场
置县,旧治及疆域已不留痕迹,难以考定,大体在第二次重置石埭县范围内.
唐永泰二年(766年)再置石埭县时,分秋浦(今贵池市),青阳,泾县3个县各部
分地区组建石埭县.其疆域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前比较固定.经考证,唐以青阳县南
部划出的区域相当于今六都,七都,河口,七井,广阳等乡.从泾县划入部分较少,余
为从秋浦划进.其主要变化在建国后.具体为:
1949年11月,将太平县(今为黄山市黄山区)的美溪乡(今属黟县)划属石埭县
将石埭县杨溪乡划入贵池县(今为市).1950年5月14日,将石埭县美溪区划入黟县
1959年1月1日,太平县与石埭县合署办公.3月22日,国务院第88次会议决定,撤
销石埭县,将安凌乡划入祁门县,其余并入太平县.
1965年7月19日,国务院批准,以太平县陈村水库以西原石埭县的行政区域和黟
县,祁门,贵池3个县的各一部分地区重建石台县(改驻七里镇).实际上,安徽省人民
委员会没有执行国务院批复,8月9日决定,原准备划黟县的美溪,宏潭,柯村3个公社
和祁门县的城安,赤岭,雷湖3个公社,共6个公社不动,仍属祁门,黟县;只划太平
县的六都,七都,河口,兰关,七井,贡溪,横渡,香口8个公社和贵池县的七里,矶
滩,丁香,小河,莘田,大演,占大,珂田8个公社,计16个公社,在原属贵池县的七
里街置石台县.经考证,今县西部大体沿秋浦河为线是从贵池县划入,其东部地区属原
石埭县的西部地区,其东部地区改属今黄山市黄山区的北部地区.从整体上看,石台县
9611
比石埭县向西移动了一半,并退出东部地区.1978年10月26日,将石台县广阳公社所
辖陈村水库的水面全部划入太平县管辖,陆上不变.1983年12月1日,根据国务院函字
(83)254号文件批复,将广阳乡划归黄山市(今黄山市黄山区),使石台县东部再次缩小
二,历史沿革
〔先秦时期〕
石台县虽是山区小邑,但从尧田,鸡公岩等新石器文化遗址中出土的打制石器和陶
器看,也是先民活动的重要地区.尚古时期,这里是古越族支系部落地区.春秋时期,属
吴,楚争峙地区,先后属吴,越,楚国.战国时期,属楚国.
〔秦朝〕
秦王政二十四年(前223年),灭楚国,属九江郡(治寿春,今城关镇).翌年,平
江南,初属会稽郡(治吴,今苏州市),后属庐江郡(治番县,今江西波阳县东境)泾县
(治今县城厢镇西北泾溪西岸)西境陵阳邑(今青阳县陵阳镇).
〔西汉〕
汉王元年(前206年),仍为泾县(治今泾溪西岸)西境及陵阳邑地,属英布九江王
国(都六,今六安市城北乡白沙城)庐江郡(仍治番县,今波阳县东).高祖四年(前20
年),庐江郡改属英布淮南王国(仍都六).十一年十月庚午,庐江郡改属刘长淮南王国
(改都寿春,今寿县城关镇).文帝七年(前173年),庐江郡归汉.十二年,庐江郡改属
刘喜淮南王国(仍都寿春).十六年四月丙寅,庐江郡改属刘赐庐江王国(都番县).景
帝四年(前153年),庐江郡归汉.元狩二年(前121年)七月壬子,撤销江南庐江郡
仍为泾县西境及陵阳邑地,改属丹阳郡(治宛陵,今宣州市区).元封二年(前109年)
今县境为丹阳郡泾县,陵阳(今青阳县陵阳镇),石城(治今贵池市石城村)3个县分领
五年四月,丹阳郡改属扬州刺史部.
〔附 王莽新朝〕
居摄三年(公元8年)十二月,属王莽新朝扬州刺史部丹阳郡(治无宛,由宛陵
改)泾县,石城,陵阳3个县地.
〔东汉〕
刘玄更始三年(25年)六月己未(二十二日),今境为东汉扬州(治历阳,今和县历
阳镇.后移治寿春,今寿县城关镇)丹阳郡(治宛陵,复旧名,今宣州市区).建武二年
(26年)正月,陵阳县为丁纟林侯国;建初四年(79年),复为陵阳县.建武三十年(5
年),石城为侯国;永平十四年(71年),复为县.兴平二年(195年),地属孙策.建安
十六年(211年),丹阳郡属孙权扬州(治建业,今南京市).黄初二年(221年),丹阳
郡改治建业,后治芜湖县新址(今为市),不久,复治建业.
〔三国 吴国〕
黄初三年十月,今县境属吴国扬州丹阳郡(均治建业,今南京市)陵阳(今青阳县
陵阳镇),石城(今贵池市石城村),泾县(今城厢镇西北泾溪西岸)3个县地.嘉禾初
(约232年),丹阳郡改治宛陵.
〔西晋〕 0711
咸宁六年(280年)三月,晋灭吴,改元太康,今县境仍属扬州(治建业,今南京
市)丹阳郡(治宛陵,今宣州市区)陵阳(今青阳县陵阳镇),泾县(今县城西北泾溪西
岸),石城(今贵池市石城村)3个县地.太和二年(281年),3个县改属宣城郡(仍治
宛陵).三年,建业改称"建邺",撤销石城县,并入宣城县(治今南陵县弋江镇),今县
境属泾县,陵阳,宣城3个县地,余仍之.建兴元年(313年),建邺改为"建康".
〔东晋〕
丁丑年(317年)三月,今县境仍属东晋扬州(治建康,今南京市)宣城郡(仍治宛
陵,今宣州市区)陵阳(今青阳县陵阳镇),泾县(今泾溪西岸),石城(东晋复,今贵
池市石城村)3个县地.咸和四年(329年),宣城郡改属侨置豫州(治芜湖,今为市)
咸康四年(338年),为避杜皇后讳,改陵阳县为广阳县(今陵阳镇).兴宁初(约36
年),宣城郡改治芜湖;不久,还宛陵.义熙九年(413年),宣城郡改属扬州.
〔南朝 宋〕
元熙二年(420年)六月丁卯,宋代晋,今县境仍为扬州(治建康,今南京市)宣城
郡(治宛陵,今宣州市区)泾县(今县城西北),广阳(今陵阳镇),石城(今石城村)
个县地.大明三年(459年)二月乙卯,改扬州为王畿,余仍之.五年九月甲戌,宣城郡
改属南豫州(治姑孰城,今当涂县城关镇).六年三月乙巳,宣城郡改治姑孰城.八年六
月戊寅,宣城郡复治宛陵.泰始二年(466年)九月,宣城郡改属扬州.九月壬辰,宣城
郡改属东豫州(治历阳,今和县历阳镇).三年五月辛丑,宣城郡改属扬州.五年二月丙
申,宣城郡改属南豫州(治宛陵).六月壬午,复属扬州.七年,复属南豫州(治历阳)
余仍之.
〔南朝 齐〕
升明三年(479年)四月,齐代宋,今县境属齐南豫州(治历阳,今和县历阳镇)宣
城郡(治宛陵,今宣州市区)广阳(今陵阳镇),石城(今石城村),泾县(今县城西北
泾溪西岸)3个县地.建元二年(480年),宣城郡改属扬州(治建康,今南京市).永明
二年(484年),宣城郡改属南豫州(治姑孰城,今当涂县城关镇),余仍之.
〔南朝 梁〕
中兴二年(502年)四月,今县境属梁南豫州宣城郡(均治宛陵,今宣州市区)广阳
(今陵阳镇),石城(今古城村),泾县(今县城西北)3个县地.天监二年(503年),南
豫州改治姑孰城(今当涂县城关镇).普通六年(525年),石城县改属南豫州南陵郡(治
东晋故南陵戍,位今贵池市临江处).中大通二年(530年),宣城,南陵2个郡改属扬州
(建康,今南京市).大同二年(536年),新置石埭县(治故石埭场),属南豫州宣城郡
(宛陵).
〔南朝 陈〕
太平二年(557年)十月,石埭县(吴故石埭场)属南豫州宣城郡(治宛陵,今宣州
市区).太建五年(573年),石埭县改属宣州宣城郡(治宛陵).
〔隋朝〕
开皇九年(589年),平陈,石埭县废入宣州(治宣城,今宣州市区),泾县(今县城
西北),南陵(改治赭圻城,位今繁昌县芦南乡)县,为2个县地.十九年,置秋浦县
1711
(治今贵池市石城村),属宣州,今县境为秋浦,泾县,南陵3个县地.大业三年(60
年)四月,3个县改属扬州刺史部宣城郡(治宣城).十三年,地属杜伏威部.
〔唐朝〕
武德三年(620年)六月,杜伏威降唐,地属宣州总管府(治宣城,今宣州市区)南
徐州;不久,改猷州(治今泾县章渡乡大岭集马家村大宁山南.一说治于石埭县故城东
1.5公里的华村,今属黄山市黄山区)南阳(今青阳县陵阳镇),泾县(今城西北)及宣
州(宣城)南陵县(故赭圻城,今繁昌县芦南乡境)地.四年,复置秋浦县(今贵池市
石城村),今县境为猷州南阳,泾县及池州(治秋浦)秋浦3个县地.七年,猷州,池州
改属宣州都督府(治宣城).八年,废猷州,撤销南阳,并入泾县(今泾县城西北),改
属宣州.贞观元年(627年),罢宣州都督府,废池州,今县境属江南道地理区宣州(宣
城),为泾县,秋浦县地.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宣州改属江南西道(治洪州,今南昌
市).天宝元年(742年),置青阳县(初治故临城,后改治今蓉城镇),属江南西道(治
洪州)宣城郡(宣城),今县境为宣城郡泾县,青阳,秋浦3个县地.至德二载(75
年)十二月,改宣城郡为宣州(宣城),余仍之.乾元元年(758年),青阳县改属蒺州
(今南京市).上元二年(761年),青阳县复属宣州.永泰元年(765年),青阳,秋浦县
改属池州(治秋浦,今贵池市区).二年(766年),析泾县,秋浦,青阳3个县地置石埭
县(治故广阳镇,今已淹入太平湖),属江南西道池州.贞元三年(787年),池州改属宣
歙道(治宣城).十二年十二月乙亥,池州改属宣歙池都团练观察处置使(治宣城).大
顺二年(891年),改称宁国军节度使(宣城).天复三年(903年),改为都团练观察使
唐末,吴王杨行密复宁国军节镇(宣城).
〔五代十国 吴国〕
天四年(907年)四月唐亡,石埭县(广阳镇,已淹入太平湖)属吴国宁国军(治
宣城,今宣州市区)池州(治秋浦,今贵池市区).顺义六年(926年),秋浦县改为贵池
县.〔五代十国 南唐〕
天祚三年(937年)十月,石埭县(治广阳镇,今已淹入太平湖)改属南唐国江宁府
(治今南京市)池州(治贵池,今贵池市区).升元二年(938年)六月甲申,池州升为康
化军(贵池).
〔北宋〕
开宝八年(974年)十一月,灭南唐,石埭县(故广阳镇,已淹入太平湖)属江南道
池州(治贵池,今贵池市区).太平兴国元年(976年),池州改属江南东路(治蒺州,今
南京市.仁宗时,蒺州升为江宁府).天禧二年(1018年),池州改属江南东路(江宁
府).〔南宋〕
建炎元年(1127年),石埭县(广阳镇城,已淹入太平湖)属江南东路(治江宁帅府
今南京市)池州(贵池,今贵池市区).二年,池州改属江州路(治江州,今九江市).四
年,池州改属江南路(治建康府,今南京市)建康帅府(改驻池州;不久,还建康府)
绍兴初(约1131年后),池州改属江南东路(治建康府).
2711
〔元朝〕
至元十三年(1276年),池州(治贵池,今贵池市区)入元.石埭县(故广阳镇,已
没入太平湖)改属江淮等处行省(治扬州,后升为路,今扬州市)池州.十四年,升池
州为路(贵池).二十一年闰五月,江淮行省迁治杭州路(今为市),改名江浙行省.二
十四年,复迁扬州路.二十六年,复治杭州路.二十八年,改称江浙等处行省(杭州
路).前期,池州路直属江南诸道行御史台(治建康路).后改属江东建康道肃政廉访司
(治建康路).大德八年(1304年),江东建康道迁治宁国府(今宣州市区).至正十六年
(1356年)十一月,陈友谅部占领池州路.宋龙凤三年(1357年)十月,朱元璋部取池
州,改属江南行省(治应天府,今南京市).五年四月,再取池州路.七年八月,改池州
路为九华府,不久,改为华阳府,再改池州府(均治贵池).
〔明朝〕
吴二年(1368年)正月,石埭县(故广阳镇)属明江南行省(应天府,今南京市)池
州府(治贵池,今贵池市区).洪武元年(1368年)八月,池州府直隶中书省.十三年正
月,直隶六部.永乐元年(1403年),改属南京(今南京市),后改称南直隶.
〔附 南明〕
崇祯十七年三月十九日(1644年4月25日)明亡,为福王朱由崧控制,仍旧制.五
月,为南明弘光政权南直隶池州府石埭县.
〔清朝〕
顺治二年(1645年)五月十六日,清平江南,石埭县仍属南直隶池州府.顺治二年
闰六月乙巳(1645年8月19日),石埭县(故广阳镇,已淹入太平湖)改属江南省(治
江宁,今南京市)池太道(治芜湖,今为市)池州府(治贵池,今为市区).十八年,池
州府改属江南省左布政使(治江宁)池太道.康熙元年十二月甲子(1664年2月2日)
池州府改属安池太道(治贵池).六年七月甲寅(1667年8月30日),池州府改属安徽省
(治安庆府,今为市)安池太道(治芜湖).二十一年十月乙亥(1682年10月31日),池
州府改属江安十府储粮道(专业道,治歙县,今徽城镇).雍正十一年十二月癸亥(173
年1月20日),改属安徽宁池太广道(治安庆府).十二年十月庚戌(1734年11月
日),道治迁芜湖.太平天国时期,皖南地区为太平军占领.咸丰五年十月十三日(185
年11月22日),改安徽宁池太广道为徽宁池太广道(迁治宣城,今宣州市区),改由浙
江巡抚代管.十年,道治再迁祁门县(治今祁山镇).同治三年(1864年7月19日),太
平天国失败后,徽宁池太广道改属安徽省.四年六月甲午(1865年7月23日),徽宁池
太广道改治芜湖.光绪三十四年五月甲午(1908年6月8日),池州府改属皖南道(治芜
湖).清代,江南,安徽省先后属两江总督(常驻江宁,初名江南江西河南总督,江南江
西总督,江南总督.康熙二十一年,改名两江总督,后兼南洋通商大臣).
〔附 太平天国建政〕
太平天国时期,皖南地区为清军与太平军争夺战场及太平天国主要后方.太平军于
咸丰四年正月攻克石埭县,改属太平天国(都天京,今南京市)安徽省(治安庆郡,今
为市)池州郡(治桂池,今贵池市区).
〔中华民国 北京政府〕
3711
民国元年(1912年)1月,废道,府,石埭县(仍驻故广阳镇,已淹入太平湖)属
安徽省.3年6月2日,石埭县改属安徽省芜湖道.
〔中华民国 南京政府〕
民国16年3月3日,北伐军光复石埭县.7月15日后,改属安徽省国民政府.次年
8月,正式废道.21年4月2日,石埭县改属安徽省第八区.10月10日,改属安徽省第
八专区.当年,日机多次轰炸广阳,贵池,第八专区先后迁往乌石垅(今属黄山市黄山
区乌石乡,1943~1945年间),青阳县南阳湾等地.29年,石埭县政府迁往柳村.32年
石埭县政府又迁往七都.34年11月底,撤销皖南行政公署.35年1月,石埭县回驻广
阳镇,属安徽省第八专区.37年12月4日,第八专区仍属安徽省皖南行署.38年2月
皖南行署并入安徽省政府.4月23日,国民党石埭县政府向中国人民解放军投诚而结束
〔中国共产党建政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民国23年8月的"石太祁黟边暴动"成功后,10月,在柯村成立皖南苏维埃政府
旋于菖蒲(今属祁门县)建立石埭县苏维埃政府.年底结束.
〔中国共产党建政 解放初〕
民国38年4月24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石埭县.26日,成立石埭县军事管制委
员会.5月1日,成立石埭县人民政府.7日,改属皖南人民行政公署.13日,改属皖南
人民行政公署池州专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49年10月1日建国,石埭县仍属皖南人民行政公署池州专区.
1952年3月28日,石埭县改属徽州专区.8月7日,中央人民政府批准,徽州地区
改属安徽省.
1956年1月12日,石埭县改属芜湖专区.6月,石埭县人民政府改称石埭县人民委
员会.
1959年1月1日,石埭县与太平县合署办公(改驻仙源镇,今黄山市黄山区仙源
镇).3月22日,国务院第86次会议决定,撤销石埭县,并入太平,祁门县.
1965年7月19日,国务院第157次会议批准,成立石台县(改驻七里街,今七里镇
又名城关镇),属池州专区.
1968年8月1日,成立石台县革命委员会.
1980年1月29日,石埭县改属徽州地区.
1982年3月18日,石台县革命委员会改称石台县人民政府.
1987年11月27日,石台县改属安庆地区.
1988年8月17日,石台县改属池州地区,至今未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