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4409阅读
  • 10回复

[台湾地图]日治時期官方出版嘅台灣地形圖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7-02-04
— 本帖被 keating 从 地图与区划 移动到本区(2016-12-12) —
1: 台灣早先地形圖

1895年~1896年 明治28年~明治29年測製

陸地測量部臨時測圖部

二萬分之一 53 幅

五萬分之一 101 幅

1895年,滿清同日本簽訂馬關條約後,隸屬日本參謀本部嘅陸地測量部,即時成立咗臨時測圖部,並派遣大批成員隨近衛師團抵台。測繪區域主要集中喺全台蕃界以內,人口較密集嘅平原地帶,可以反映出清末日治初期,漢人傳統嘅人文聚落景觀同自然地貌,佢係連接清領與日治時期台灣嘅重要空間史料。

呢套嘢係台灣第一套中比例尺實測地形原圖,不過大多純粹係為因應軍事需求,喺好短時間裡頭匆促製成,並未依循陸地測量部嘅正常測圖規範,描繪精確度不足。本圖似未對外公開發行,一般人對呢套地形圖少有聞問。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07-02-04
2: 台灣假製二十萬分之一圖

1897年 明治30年輯製

陸地測量部

二十萬分之一 14 幅

喺日軍攻佔台灣過程中,陸地測量部就隨軍隊前進,展開測繪工作,其後根據抵台後所收集嘅各項資料,重新輯製一套二十萬分之一地形圖,共計 14 幅,涵蓋整個台灣及離島,每幅圖幅員平均 1662.88 平方公里。呢套圖對於各地市街庄社,以及蕃地界以內嘅平原、台地同丘陵地帶,標示十分詳盡。

呢個係日治時期第一套較為完整嘅地形圖,不過因測繪人員無法深入蕃地實測,只能以有限資料推測,所以對於蕃界山川地勢、蕃社分佈嘅描繪,錯誤頗多。1895年,伊能嘉矩嚟台後,就曾經使用過呢套圖嚟進行田野調查。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07-02-04
3: 台灣堡圖(明治版)

1904年 明治37年調製

臨時台灣土地調查局

二萬分之一 466 幅 (含一覽圖)

堡圖係日本殖民政府為咗控制台灣社會、增加土地稅收嘅成果,呢套圖嘅最大特點係將行政區劃同地形圖合一,涵蓋台灣總面積 67.2%,佢係當時全世界唯一嘅同時結合土地調查、地籍測量同地形測量,編製而成嘅二萬分之一地形圖,唔單止完整噉記錄低清領時代遺留落嚟嘅聚落街庄資訊,更開啟咗台灣數字管理嘅時代。

1898年,臨時台灣土地調查局成立,以台中公園裡頭嘅主三等三角點 89 號為測量基點,開始進行全島土地丈量,呢次調查嘅成果,至今仍然係台灣地籍資料嘅基礎。1996年,遠流出版社將明治版台灣堡圖重印出版。
只看该作者 3 发表于: 2007-02-04
4: 台灣地圖(明治版)

1905年 明治38年調製

臨時台灣土地調查局

十萬分之一 36 幅 (含一覽圖)

呢套圖係由台灣堡圖縮小繪製而成,兩套圖同時喺1906年,交由台灣日日新報社公開發行,可以講係姊妹品。圖幅分割方式同台灣堡圖類似,假如按比例尺推算,一張「十萬分之一台灣地圖」涵蓋面積,相當於 25 張「二萬方之一台灣堡圖」涵蓋面積。

圖集其中嘅第 2 號台北,以及第 34 / 35 號澎湖地區,皆因涉及涵蓋軍事要塞區域,被禁止公開販售。由於台灣館藏地點不詳,目前中研院台史所,經已由柏林圖書館轉印,取得其中嘅 32 幅。
只看该作者 4 发表于: 2007-02-04
5: 蕃地地形圖

1907年~1916年 明治40年~大正5年測繪

台灣總督府蕃務(警察)本署

五萬分之一 68 幅

1906年,台灣總督佐久間左馬太就任,為咗有效進入山地,拓殖林野,推動「五年理蕃事業」,設置蕃務本署,掌理蕃地嘅測繪工作,期間北蕃泰雅族反抗激烈,前後費時 7~8 年先至完成,雖然填補咗唔少堡圖喺蕃地嘅空白,不過同時亦都留低咗中央山脈南段,自關山、卑南主山到出雲山一帶嘅未測之地。

測繪工作由測量技師野呂寧負責,部份蕃地地形圖並非全部實測,可能係由堡圖縮小轉繪而成。呢套圖以蕃地為主體,圖上以自然景觀、蕃社、隘勇線及蕃務官吏駐在所為主,係研究日治時代山地聚落嘅重要史料。
只看该作者 5 发表于: 2007-02-04
6: 台灣堡圖(大正版)

1921年 (原圖 1904年調製) 大正10年編製

臨時台灣土地調查局

二萬分之一 466 幅 (含一覽圖)

第八任台灣總督田健治郎,為縮短台灣同日本本土地方行政組織嘅差距,喺1920年實施街庄改制。為因應地方行政區域變革,堡圖於1921年進行修正。喺呢個過程當中,原圖並冇更動,而僅以紅線添印新嘅行政區劃,並用紅字標示新地名,重新印製。

喺添印嘅同時,亦更動咗唔少傳統地名,例如將鹹菜硼、牛罵頭、店仔口、巴塱衛,分別改成關西、清水、白河同大武。1969年,台灣省文獻會洪敏麟將大正版台灣堡圖,縮印後重新出版。
只看该作者 6 发表于: 2007-02-04
7: 台灣全圖(大正版)

1924年 大正13年發行

台灣總督府警務局

三十萬之一 2 幅

呢幅地圖嘅出版距今經已超過八十年,以古地圖嘅年份嚟界定佢並唔算長久,不過如果以年代推斷,佢應該係第一張官方 (日治台灣總督府) 以三角測量法嚟測製嘅台灣全圖,資料極具權威性,準確度優於先前出版嘅任何台灣全圖,所以自有其特殊嘅歷史意義。呢幅大型台灣全圖係日治台灣總督府警務局於大正十一年 (1922年) 七月調製,大正十三年 (1924年) 二月出版,從調查完成到出版就使咗近一年半時間,可見其製作嘅嚴謹同浩繁,堪稱日治時期台灣古地圖嘅經典之作。

原圖為二張全開大小,上下兩幅可接合,不僅喺古地圖之中極為罕見,即使係置於今世,相信好多圖集亦難出其右,而且佢仲係彩色印刷,咁對當時嘅技術無疑係一大考驗。明治三十七年發行嘅「台灣堡圖」(1904年,臨時台灣土地調查局) 同大正十年至昭和三年間發行嘅「1/25000 地形圖」(1921年~1928年,陸地測量部) 尚有好多空白,而呢個版本嘅「台灣全圖」則完整呈現。單位圖幅面積嘅地名密度,係日治「1/25000 地形圖」嘅十倍以上,舉凡庄界(相當於現今鄉鎮界)、交通、山脈、水系、等高線、古道、駐在所、海底電纜、仲有好多經已消失嘅製糖鐵路同中文站名 (「1/25000 地形圖」冇中文站名),都清楚標示,鉅細靡遺咁刻劃出日治時期台灣嘅全貌。由於歷經戰亂,再加上圖幅超大,保存困難,完好存世者寥寥無幾,中央圖書館台灣分館雖有收藏,不過經已相當破舊脆弱,僅喺特殊場合展出,平時一般人難窺其貌。2002年,上河文化出版社將呢幅圖復刻重印發行。
只看该作者 7 发表于: 2007-02-04
8: 台灣地形圖(軍部圖)

1921年~1928年 大正10年~昭和3年測圖

陸地測量部

兩萬五千分之一 177 幅

1909年,陸地測量部決定喺台灣實施正式嘅三角測量,作為調製同日本本土水準一致嘅測量基礎。呢套圖測繪區域以台灣東北部、西部平原及澎湖列島為主,係當時官方公務標準圖,同時亦都係台灣第一套經過完整三角測量所繪製嘅地形圖,版面編排合宜,描繪精準,係日治地圖嘅經典之作。

1906年,東京天文台技師測定埔里虎仔山為測量原點 (現今台灣地理中心碑)。其中基隆、高雄及澎湖要塞區等42幅,被禁止公開販售。二戰結束後初期,聯勤總部仍沿用呢套圖嘅高程資料,作為繪製軍用地圖嘅底圖。
只看该作者 8 发表于: 2007-02-04
9: 台灣地形圖

1924年~1938年 大正13年~昭和13年測圖

陸地測量部

五萬分之一 117 幅

著重點喺廣大高山地帶同台灣東部,由於測繪區域地勢險峻,而且需同時運用測版測量同地上照相測量兩項技術,展測工作頗為困難,經常一張圖幅,須經數哉方能完成。1937年,中日爆發大戰,測量事業被迫終止,留低咗北自能高山,南至南大武山附近,沿中央山脈兩側地形圖上嘅空白。

呢套圖記錄咗經過殖民政府武力討伐,政經勢力進入山地之後,所呈現日治中後期嘅蕃地景觀。為快速供應使用,只有極少數正式製版,部份圖幅未經完整測量,其中包含新高山在內嘅三幅,更淨係完成咗少部分嘅測量。
只看该作者 9 发表于: 2007-02-04
10: 日本帝國圖:台灣地區

1932年~1934年 昭和7年~昭和9年

陸地測量部

二十萬分之一 14 幅

呢幅日本帝國全圖主要用嚟彰顯日本帝國嘅版圖,包含日本本土及其殖民地 (台灣、朝鮮),呢套圖一般係根據較大比例尺嘅實測基本圖編纂而成,圖幅涵蓋面積頗大,可提供大區域嘅聚落景觀。由於繪製期間,山區五萬分一嘅地形測量工作仍然喺度進行緊,因此幾乎每一幅台灣本島的帝國圖,都留低山地嘅空白部份。

陸地測量部喺1897年輯製嘅二十萬分一地形圖,同本圖分割方式及涵蓋區域完全相同。日治末期,為應戰時需求,參考歷年測量資料,以填補帝國圖嘅空白,1944年終於完成「應急版」,總算拼齊完整嘅台灣圖像。
只看该作者 10 发表于: 2007-02-04
11: 福爾摩莎地圖 MAP of FORMOSA

1944年~1945年 昭和19年~昭和20年繪製

美國陸軍製圖局 AMS L792

五萬分之一 109 幅 (含一覽圖)

二戰末期,盟軍開始轟炸台灣,美國陸軍製圖局 (Army Map Service),彙集整理台灣總督府、陸地測量部等機關嘅測量成果,加以譯註編繪成福爾摩莎地圖 (MAP of FORMOSA)。佢採用五色印刷,地名用羅馬拼音,依照日語發音拼成。呢套圖同日後嘅聯勤地形圖,有著好深嘅淵源。

1956年,聯勤製圖廠參照日治時期遺留低嘅高程資料,加上航照修測,將美製版本譯註重新編繪,重新出版咗五萬分之一台灣地形圖,呢個可能係戰後第一套完整嘅台灣等高線地形圖像。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