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4694阅读
  • 15回复

[每周一府]每周一府(99):兗州府&济宁州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7-03-04
  兗州府:冲,繁,难。总兵,兗沂曹济道治所。初沿明制,领州四,县二十三。雍正中,沂、曹、济宁、东平,济宁直隶。先后割县十三分隶,而东平降割泰安。东北距省治三百二十里。广五百十里,袤二百六十里。北极高三十五度四十二分。京师偏东三十四分。领县十。

滋阳冲,繁,难。倚。嵫山,西北三十里。东有泗水,自曲阜入,至金口坝,歧为府河,贯城而出,左得十四泉,入济宁,实珠水正渠,又南,左合沂水、蓼水入邹。西北:漕河,自宁阳入,左合汉马,右洸河,亦南入济宁,涸。故城驿二:昌平、新嘉。铁路。

曲阜简。府东三十里。东:防山。又东:戈山。泗水自其县入,右合嶮水及石门山水。东南:沂水、蓼水,自邹入。沂迳城西南而分流,得右洙、左雩,复合蓼,迳北店村而分,一仍入邹,一与泗、沂并西入滋阳。古者洙北、泗南,今互易,盖自后魏乱流始。泗故道,孔林夫子墓南。济运泉二十有八。铁路。

宁阳简。府北五十里。宁山,北十八里。西:水牛。西北:鹤山。东北:告山、寿山。南:凤山,淄水出,北迳鲁成邑北,入泰安注汶。汶复缘界迳汉汶阳至刚故城,洸水出焉,所谓“汶为阐”,与漕河、汉白马并南入滋阳。正渠复迳春城口入东平。青川驿。铁路。

邹冲,繁。府东南五十里。东南:绎山。相近红山,实凫山。北沙河出,与白水河并入滕。南:昌平,而岱脉南驰宁阳、曲阜。入东北六里,曰尼山,其西南昌平有乡,孔子生焉,故属曲阜。今山南长莎村相近四基西麓,孟子墓在焉。沂水导源尼山,西与蓼水并入曲阜,注泗。泗复自滋阳入,西北错济宁复入,入鱼台。蓼水亦复入,会溪湖水,为白马河,合大沙、红沟河,从之。咸丘。县丞驻辛庄。驿二:邾城、界河。铁路。

泗水简。府东少北九十里。东北:历山、龟山、陪尾。有桃墟,泗水出,其北关山,洙水出,迳卞故城而合。南,姑[B167]郚城。又西,左合黄渊、右金线诸河,入曲阜。济运泉八十有七。

滕冲,繁,疲,难。府东南百四十里。东南:桃山。狐骀自峄入,迳微山湖,右有许由泉,自峄入,为南明河。薛河迳昌虑南,石桥泉迳薛城注之,再错出江苏沛县。漷水出东北述山,迳蓝陵、祝其、合乡故城,合南梁水、趵突入沛注之,复入,右合三里河,北沙河自邹入,夹休城,其白马河入合界河为郁郎渊注之,又西北入鱼台。东北:小沂水,入费,而昭阳湖堙。镇:安平、南穀、陶阳,别有夏镇。泇河,通判驻。驿二:滕阳、临城。

峄冲,繁,难。府东南二百六十里。北:君山。相近车梢峪,[C051]水出焉,曰沧浪渊,会许池泉,迳葛峄山,合金注河,其南茅茨、仙人河。东南,运河自江苏邳州入合之,又北迳微山湖、南阳湖入滕。乾隆中濬伊家河。济运泉十有四。万家庄水驿。

汶上冲,繁,难。府西北九十里。东北:太白山、坦山。西南:赵王河,自郓城入,入嘉祥。北有汶水,自东平入,受泺澢诸泉、蒲湾泊水,曰鲁沟,西南擅鹅河故渎,注南旺湖,济运运河,遂东南入嘉祥达济宁,西北入东平达临清。湖东接蜀山湖,北马踏湖,并水经注汶左二水,迳东平陆故城北,汉县,古厥国,入茂都淀。柴城镇。南旺、马村二集,并县丞驻。新桥、开河二水驿。

阳穀冲,繁,疲,难。府西北三百里。南有黄河,自范入,错寿张入。运河入,迳东阿故城,有阿泽,又北入聊城。西:徒骇河故道,自范入,错朝城,莘,再入,入聊城。镇:安乐。阿城,县丞驻。

寿张疲,难。府西北二百四十里。东南:梁山,旧有泺。西南:黄河,自阳穀入,仍错出复入,入东阿。其北,运河,自东阿错入仍入之。有张秋镇。其南沙湾、沮河并入郓城。有竹口镇。

济宁直隶州:冲,繁,难。隶兗沂曹济道。运河道驻。明,兗州属州。雍正二年直隶,仍领嘉祥、钜野、郓城。八年仍降属兗州。乾隆四十一年复,割汶上、鱼台并嘉祥来隶。寻以嘉祥易汶上。东北距省治百八十里。广百四十里,袤百八十里。北极高三十五度三十三分。京师偏东二十八分。领县三。南:承注山。西南:缙云。西北:运河,自嘉祥入,左受蜀山湖、马场湖,府、洸二河自滋阳分入汇焉。迳城南,又东南迳南阳湖,左纳泗水,入鱼台。泗复歧为新泗,错邹复入,合白马河。西:赵王河,自嘉祥入,东南迳王贵屯桥为牛头河,又合长澹,纳蔡河,并入鱼台。赵王,古黄河北?,长澹,河水南?。有鲁桥镇。

金乡简。府西南百里。明属兗州。乾隆四十五年来隶。金乡山,西北三十七里,隶钜野阳山。西:万福河,自钜野入,右会西沟,屈东北,左合柳林河,又东迳苏家桥,右通淶河自单入,合东沟,并东入鱼台。左通蔡河自嘉祥入,入州。柳林,古菏水,即?也。

嘉祥简。府西五十里。城南:澹台山。东南:武翟。西南:遂山。东北:南旺湖,运河自汶上入迳之,入州两蹑焉。其赵王河入西北迳万善桥,左合牛头河。西南:南清河自钜野入,左合姚河,至城南为澹台河,东南并入州。其金山河入为蔡河,东入金乡,涸。

鱼台冲,繁,难。府南百十里。东北:黄山、平山、独山。有湖一,曰南阳。运河自州入,左合新河,受之。牛头河入。西北,淶河、柳林河,自金乡入,合为新开河来会。又东南,并入滕。而牛头支津南入?后,又有东支、西支河,自丰入焉。南阳镇。河桥水驿。

注:今迁治济宁,析置枣庄
[ 此帖被北极星在2008-12-29 14:11重新编辑 ]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07-03-04
兖州,古九州之一,今山东省兖州市。



“兖州”一词的出现始于春秋以后。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著书立说,把禹时的九州冠以称谓,兖州即其一。



“兖”古作“氵允 ”(音yan)《史记·夏本纪》“兖州”作“氵允   州”。 水原出河南济源县西王屋山。东流入海。水的河段称谓与流域记载不一,《尚书·禹贡》:“导氵允   水,东流为济,入于河。”《伪孔传》载:“泉源为氵允 。流去为济。”《水经注·济水》:“济水出河东垣县东王屋山为氵允 水,东至温县西北为济水。”以上记载,氵允 水在黄河北岸济水的发源处,《禹贡》载兖州得名于氵允 水,其州境在黄河以南济水中、下游。《汉书 地理志》叙氵允 水自发源入海,未提发源以后或下游称济水,则氵允 水实指济水全流。近世黄河北岸的济水有时亦称氵允 水。总之,从以上的这些记载分析,氵允 水和济水实为一条河流,上游称氵允 水,下游称济水,有时全流亦称氵允 水或济水,只是由于各个时期的称谓不同而已。古兖州的地域范围与氵允 水的流域有关。《尚书·禹贡》载:“济、河惟兖州。”《尔雅·释地》载:“济、河间曰兖州。”《周礼·夏官·职方氏》载:“河东曰兖州。”这些古书中的济为济水,亦应为氵允 水。因此,济水与黄河之间应为古兖州的区域范围。



  《尔雅 释地》邢疏:“李巡云:济、河间其气专质,厥性信谦,故曰兖。兖,信也。”《隋书·地理志中》载:“兖之为言端也,言阳精端端,故其气纤杀也。……旧传太公唐叔之教,亦有财孔遗风。今此数郡,其人尚多好儒学,性质直怀义,有古之风烈矣。”意指济水和黄河之间,所处地理条件甚好,属孔盂圣地,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人民受周礼孔盂思想影响,其德行忠厚,信义诚实,性情严谨,因此“封”为兖。



  “兖”通“氵允 ”在许多史书上都已得到证实。而“氵允 ”演变成“兖”,古人有这样的说法:“氵允 ”字的篆文立水旁写作横水置于“允“上,后又录变为“六”,改为“兖”字。因此,“氵允 ”的本义为水名,今“兖”的意义是后人附加的。封其地为“兖”,也应在春秋战国以后。



  兖州的“州”,原指水中可居之地。后来人们在河边的高地上居住,继而形成为居民点,随着生产的发展和人口的繁衍以及阶级的对立,逐渐发展为邑或都城。“州”便成为一种行政区划的代名词。然而作为古九州的“州”仍指水中可居之地。



  兖州最早出现是依地理区划而言的。古书中有黄帝划州分野、建置万国的说法,虽系后人用王朝观念对原始社会疆域的附会依托,不足信以为实,但禹分中国为九州的说法则较为流行。夏禹是从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转变的过渡式人物,虽有理想人物化身之意,但仍不夫为一个具有传奇色彩的历史人物。《尚书·禹贡》记载:禹根据地理概况,依照名山大川的自然分界,把中国划分为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九个大的区域,故曰九州(“九州”在禹时并非确指,“九州”的具体称谓也并非大禹时所为)。并分别叙述其山川、湖泊、土壤、物产、田赋等级、贡品名目以及水陆经路和少数民族等。



作为地理区划,早在夏禹以前的新石器时代形成的各种不同类型的原始文化中,就存在着类似于区域性的形式。通过考古学诸文化的发现,并通过它们本身所反映出来的特殊性与共性表明,我们的祖先所创造的原始文化就已经存在着区域性问题,因此也可设想为“整体”的划分。至于能否形成人为的区域性划分,却很难证明。



  古代的行政区划往往以地理条件为很据,受地理因素的制约。夏、商、周三代均有关于九州或十二川的记载,虽所指有所不同,三代皆有“兖州”,作为地理概念用语。其地约在今河南东北部、河北南部、山东西部。春秋以后,诸侯国逐渐确立了自己的行政区划,但由于地理概念的代名词不太适应作为行政区划的用语需要。因此常易混淆。到了秦代。废除州名。全国实行郡县制。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07-03-04
兖州正式作为行政区划是在西汉武帝设十四州刺史时开始的。



  汉代由于“开地斥境”,扩大了疆域规模。据《汉书·地理志》载,汉为加强中央集权统治,把全国重新划分为十四州,设十四州刺史部〔含司隶)。兖州是其中之一,治所设在濮阳,辖山阳(辖瑕丘、橐县、方与……等)、东郡、陈留、济阳、泰山、东平六郡国。王莽时期认为汉代的“州名及界,多不应经”,把州名作了改动或合并,兖州未变。东汉建武十一年 (35),将西汉时期的朔方并入并州,改全国为十三州。兖州治所在昌邑(今山东金乡县西北 40里),下辖陈留、东 郡、任城、泰山、济北、山阳(今兖州属山阳郡)、济阳、东平八个郡国,大体范围在今山东西部及河南东部。



  三国时,兖州区域属魏国。曹操领冀州牧后,为扩大势力范围。缩小其他州区并入冀州。兖州辖区未动,仍辖八个郡国。仅将汉时陈留改为陈留国,任城国改为任城郡。据《三国疆域志》载,兖州初治昌邑,后移治廪丘(今山东鄄城县东)。



  晋时,设兖州刺史部,辖濮阳国、东平国、济北国、泰山郡、陈留郡、济阳郡、任城国、高平国(治昌邑,辖瑕丘、金乡、巨野……等)八郡国五十六县。晋武帝太康元年(280),西晋灭掉吴国,把全国划分为十九个州部永嘉年间设立二十一个州部。兖州均为其中之一,初治廪兵。后移治郓城(今山东郓城西北)。晋惠帝末年(290)。兖州全境沦没,附属后赵。战乱中的兖州黎民百姓,大量南迁,到东晋元帝时便在南方设置了侨州、侨郡、侨县、侨乡等,兖州为侨州之一,治所设在京口(今江苏丹徒)。晋明帝太宁年间(323—325)以郄鉴为兖州刺史,寄居广陵(今江苏江部县东北)。康帝建元初(343)寄治金城(今江苏宁县北)。穆帝永和(345—356)中侨治下邳(今江苏邳县东),淮西公太和(366—371)中又移治山阴(今江苏淮安),孝武帝太元(376—396)中还治广陵,并割江淮地区为兖川辖境,领十四郡。历史上称广陵之兖州为南兖州o而称北方郓城同时存在的兖州为北兖州。北兖州辖东平、高平、济阳、济北、任城等郡。



  南朝刘宋初年,武帝刘裕平河南,又设兖州于滑台(今河南滑县),时称西兖州。宋文帝元嘉十年(433)移治邹山(今山东邹城东南故邾城),又寄治彭城(今江苏铜山县),涉迁须昌(今山东东平县西涨 50里)。元嘉二十年(443)把兖州区域分属徐州、翼州,其兖州旧地为鲁郡代替。至元嘉三十年(453)六月复立兖州,治瑕丘(今兖州市),宋孝武帝孝建初年(454)治湖陆(今江苏沛县北),宋明帝泰始初(465)移治瑕丘。齐、梁时,又设北兖州于清江,设南兖州于广陵。



  兖州降魏之后,侨治于淮阴,旧地兖州移治于滑台,后治瑕丘。时称瑕丘之兖州为东兖州,复曰兖州。而滑台之兖州则为西兖州。北魏孝昌年间(525—527),西兖州又移治于定陶(今山东定陶县西北)。北魏太和年间(477—499)置南兖州于涡阳(今安徽蒙城县东北),北魏正光年间(520一525)又移治谯城(今安徽亳州)。当时称兖州(瑕丘)、西兖州(滑台)、南兖州(谯城)为三兖州。东魏时设兖州于瑕丘,改置南兖州于陈留,西兖州于济阳(今山东曹县西北)o北齐时,改清江之兖州为淮州,广陵之兖州为东广州。



  隋初沿袭前制,开皇三年(583),“遂废诸郡,行州县之制”。大业二年(606)瑕丘之兖州改为鲁郡,领十县。西兖州改为东郡,南兖州改为谯郡。唐高福李渊立朝后,实行州治。武德五年(622)平徐元朗部,置兖州。治所设在瑕丘,领任城、瑕丘、平陆、袭丘、曲阜、邹、泗水七县。贞观十四年(640)置兖州都督府,辖兖、泰、沂三个州。天宝元年(742)改兖州为鲁群,乾元年(758)复为兖州,领八县,同时设兖海节度使,治瑕丘,录属河南道,辖兖、海、沂、密四个州。五代十国时期,梁、唐、晋、汉设兖州泰沂节度使,属河南道,治瑕后。到后周时期,因慕容彦超据兖州时反叛,遂降兖州为防御州,领六个县。宋朝大中祥符元年(1008),兖州升为大都督府,政和八年(1118)改为袭庆府,治瑕县,录属山东东路,下辖瑕县(今兖州市)、奉符(今泰安)、泗水、袭县(今宁阳、邹县(今邹城)、任城(今属济宁市)、仙源(今曲阜)、莱芜、金乡、鱼台十个县。金改设兖州o初置泰宁军,治嵫阳。大定十九年(1179)改为泰宁军节度使,隶属山东西路,辖嵫阳、曲阜、泗水、宁阳四个县。元朝设兖州,治嵫阳,隶属济宁路。宪宗二年(1252)分隶东平路。至元五年(1268)复属济州,至元十六年(1279)改隶济宁路总管府,辖嵫阳、曲阜、泗水、宁阳四个县。明初,嵫阳并入兖州。兖州辖三县,隶属济宁府。洪武十八年(1385),明太祖封其第十子朱檀为鲁王,藩兖州,升兖州为府,隶属于山东承宣布政使司,复置嵫阳县为兖州府治所在地,辖济宁、东平、曹、沂四州二十三县。



  清代仍设兖州府,治滋阳,隶属山东省。据乾隆三十一年(1766)版《兖州府志》记载,兖州府辖一州十三县。



  1913年废州府制,改道县制。撤销兖州府,府所在地改属济宁道。



  1948年7月,滋阳县城区称兖州市,农村称滋阳县。同年12月,市县合并,称滋阳县,隶属尼山专署。1962年1月,滋阳与曲阜分治,滋阳县改称兖州县,隶属济宁专署。1984年4月进行行政体制改革,兖州县隶属济宁市,下辖十三区(镇),三十七个乡,四个街道办事处,四个居民委员会。1990年兖州县辖五个镇八个乡。1992年9月19日,兖州县改称兖州市。1995年兖州市辖九镇四乡。2002年兖州市辖十镇和两个办事处。
[ 此贴被爱在战国在2007-03-05 09:20重新编辑 ]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3 发表于: 2007-03-04
曲阜历史悠久,早在五六千年前,华夏、东夷两族的祖先就在这里繁衍生息,创造了人类早期文明。
  炎帝、少昊徙都曲阜,黄帝生于寿丘,舜于寿丘作什器。商代前期,曲阜名奄,第十八任商王南庚迁都于此。周供800余年,曲阜为鲁国首都。公元前249年楚灭鲁,始设鲁县。秦代为薛郡治,两汉时期为鲁国都,魏晋南北朝时鲁郡治。隋初,改县名为汶阳,不久定名为曲阜。宋供改称仙源县,金代复曲阜为名。建国后,1986年撤县建市。
  曲阜有过光辉灿烂的古代文化。
  西周初年,宰辅周公旦受封于鲁,由其长子伯禽代为就国,建都于“少昊之墟”曲阜。鲁国一向恪守周礼,重视保存古代文化,因而获得了“礼仪之邦”的美称。春秋末期,孔子在鲁都阙里聚徒讲学,传授“六艺”,他一生中“弟子三千,贤者七十有二”,在古代典籍的整理中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把中国古代文化推向一个新的高峰。
  两千多年来,在儒家思想的浸熏下,曲阜学子迭兴,名人辈出。
  新中国建立后,党和国家领导人毛泽东、刘少奇、朱德、邓小平、李先念、江泽民、朱荣基、李鹏、谷牧、等先后视察曲阜,1982年曲阜被国务院列为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二
  曲阜人民富有光荣的革命传统
  春秋末年,鲁城北柳下邑的奴隶跖领导了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奴隶起义。元代末年,曲阜的饥民纷起,迎接红巾军入境,占据曲阜数年。明崇祯年间,曲阜饥民起义,攻打县城。清康熙末年,聚众起义的盐民遍及四乡。咸丰、同治年间,捻军的大队人马6次进入曲境。尽管曲阜人民具有不畏强暴的革命斗争精神,终因历史条件所限而归于失败。
  1926年,中国共产党山东省立第二师范学校支部诞生了,从此,曲阜大地上出现革命的曙光。1931年扩建为特别支部,成为鲁南各中等学校开展革命斗争的领导核心。1945年,曲阜首次获得解放。1948年6月,曲阜第二次解放。
建国初期,为保家卫国,全县有2801名青年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有110人牺牲。

早在五六千年前,华夏、东夷两族的祖先就在这里繁衍生息,创造了人类早期的文明。炎帝、黄帝、少昊徙都于此。曲阜,商为奄国都,周为鲁国都,公元前249年楚灭鲁始设鲁县,公元584年定县名为汶阳,公元596 年初定县名为曲阜。因“鲁城中有阜,逶曲长七八里”而得名。627年并入泗水,634年恢复曲阜建制,1012年更名为仙源,1129年又恢复曲阜县名。1945年底曲阜与泗水并称曲泗县,1946年春曲、泗分治。1958年将滋阳并入曲阜,1962年初仍按两县原行政区域分治。1986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曲阜县,设立曲阜市。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4 发表于: 2007-03-04
商为 邑。西周、春秋为 国地。战国入齐。西汉置宁阳县(治今古城),因在宁山之南而得名;又置桃山县(治今石碣集)、刚县(治今 城里村)等县,同属泰山郡。东汉废桃山县、宁阳县、刚县属东平国。西晋废宁阳县。北齐废刚县,移侨平原县于宁阳县古城北(即今治) 。隋开皇十六年(596年)因此县与德州平原县同名,以县东南二十里有龚丘城,遂改为龚丘县,属兖州(后称鲁郡) 。唐属兖州。北宋大观四年(1110年) 改称龚县,属袭庆府。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以避讳复名宁阳县,属兖州。元至元二年(1256年)省入嵫阳县,大德元年(1297年)复置,属济宁路兖州。明属兖州府。清因之。   1913年属岱南道(1914年更名济宁道)。1925年属兖济道。1928年废道制直属于省。1936年8月属国民党山东省第一行政督察区。1939年9月建立抗日民主政权,属泰西行政委员会管辖。1940年署鲁西行政区泰西专区。1941年7月属晋冀鲁豫边区第十六(泰西) 专区。1942年2月于泰安、宁阳边区建立泰宁县,1943年8月于泰安、泗水、宁阳边区建立泰泗宁县, 均属泰南区行政联合办事处,1944年初属泰南专区。1942年1 2月晋冀鲁豫边区第十六(泰西)和第十九(运东)两专区合并为晋冀鲁豫第十六(泰运)专区, 宁阳仍属之; 1944年属冀鲁豫和冀南两行政区合并后成立的冀鲁豫行政区第一(泰运)专区。1946年泰运专区析为泰西、运东两个专区,泰西排序为冀鲁豫第一专区,宁阳县属之。1948年7月属鲁中南行政区第七专区(1949年7月改称泰西专区)。   1950年5月属泰安专区。 1967年泰安专区改为泰安地区。1985年改为泰安市,隶属不变。

宁阳县历史悠久。《尚书》“禹贡”篇载:上古属少皋之墟,唐虞属徐州之域。
夏朝,今宁阳城一带称成地。西周初,周武王封其弟叔武于成,称成国。
西汉时(公元前200年),汉高祖七年于宁山之南设宁阳。前126年(汉武帝元朔3年),封鲁共王子刘恬于宁阳。宁阳县改为宁阳候国,传四世,仍称为宁阳县。
至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属鲁西南行政区泰西专署。1950年上半年,鲁西南行政区撤销,属泰安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1955年属泰安地区专员公署。
1985年5月,泰安地区专员公署改为泰安市人民政府,宁阳县属泰安市。
南邻兖州,东接曲阜、新泰,北接肥城。
古代社会境内出现不少文学家、著名医生、能工巧匠、农民起义领袖和朝廷有识重臣,对推动历史前进起到一定作用。
刘桢(?—217),字公干,汉末东平国宁阳县人,著名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幼时居家,著《鲁都赋》,述东平国之美,词极温丽。常与曹操、曹植父子吟诗对赋、对酒欢歌,深得曹氏父子喜爱,而任丞相、椽属。他以诗歌见长,后人常将其与曹植并称“曹刘”,为“建安七子”中之佼佼者。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宁阳涌现出诸如:许彬、吴孟祺、吴祟礼、马良、程佩玉、周百顺、黄彤等杰出人物。
宁阳地形多样,物产丰富,地质肥沃,盛产大枣、梨、山楂等特产。近年来,宁阳辣椒、宁阳大白菜、大刺黄瓜也享誉国内外。
宁阳为农业大县,桑蚕业发展迅猛,东疏镇素有江北第一蚕茧大镇之称。
宁阳蟋蟀自古有名,以泗店镇古城蟋蟀为代表,享有“江北第一虫”之美誉。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5 发表于: 2007-03-04
邹城商代属奄国。周克商灭奄,封颛顼玄孙陆终第五子晏安之苗裔曹侠于此,国号邾,附庸于鲁国。秦统一中国后始设驺县,隶属薛郡。新莽时期一度废驺县设驺亭,后不久恢复。唐初改驺为邹,属河南道兖州鲁郡。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至元丰六年(1083)曾将邹县设置为镇,元丰七年(1084)复设邹县,明清沿袭。1939年3月,为适应抗日斗争新形势的需要,以津浦铁路邹县境内段为界,分为邹东、邹西两个县级行政区。1940年1月邹县抗日民主政府由邹西迁至邹东,与邹东办事处合并,仍称邹县抗日民主政府。1948年6月成立邹县人民政府,1949年8月尚河区划归白彦县,凫山县落陵区划归邹县。1953年8月撤销白彦县,将城前区、尚河区并入邹县。1956年3月撤销凫山县,将太平区、郭里区、石墙区并入邹县,自此行政区域相沿至今。1992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邹县改为邹城市。

秦置驺县,基本沿袭邾国封境,至北齐废平阳县,隋废高平县后,驺县境域大致东北起尼山、昌平山;西濒泗河,西南至凫山西麓,南阳湖畔;南抵界河;东括凤凰山。明嘉靖四年(1525年)版《邹县地理志》载:“地方二百余里,纵广七十里,横一百五十里”。明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版《邹县志》载:“四境仍三百里,广一百里,袤八十里。东南至滕县卞庄迤东黄家庄界七十五里,东南至滕县王村界七十里,南至滕县界河界五十里;西南至济宁州圈里界七十里,鱼台界七十五里;西至济宁州、滋阳县横河集迤西泗河东岸三十五里;西北至滋阳县施村迤北小施村界三十里;北至曲阜县凫村迤北苗家庄界二十五里;东北至泗水县界南信集以东土门村五十里,费县界七十五里”。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版《邹县乡土志》载:东至东圈里九十里入滕县界;西至业庄三十五里入济宁州界;南至界河五十里入滕县界;北至凫村二十五里入曲阜县界;东南至北王村六十里入滕县界;西北至施村三十五里入滋阳县界;西南至南薄梁六十五里入鱼台县界;东北至三教湾六十五里入泗水县界。四境周三百余里,东西广一百二十五里,南北袤七十五里。

中华民国时期,邹县境域基本沿袭清末。全县总面积:1917年约2142.5平方公里;1919年约1825平方公里;1937年约1719平方公里;1947年约2138平方公里;至1948年约1719平方公里,占山东省总面积的1.18%。

1939年,邹县境内正式建立人民政权至建国初,邹县周围边区曾设过几个县级行政区,境域多次变动:1944年10月,设立凫山县,辖邹县落陵、太平、石墙、郭里4个区(1946年4月至10月,撤凫山县期间又划回邹县)。1945年10月,将邹县十一区撤销,十二区划归曲阜县;将第三、七、九区和芦山区划归泗水县。1948年,将澹台墓至小疃一带及泗河以西共46个村划归滋阳县(今兖州县)。1949年8月,将邹县尚河区80个村庄、张庄区的33个村庄划归新设的白彦县;将邹县连青区两个联防共23个村庄划归滕县;同时,落陵区及石墙区一个联防共61个村庄又划归邹县。1953年8月,撤销白彦县,将其城前区91个村庄及尚河区80个村庄划归邹县。1956年3月,撤销凫山县,其石墙、郭里、太平3个区的33个乡、176个村庄又划归邹县;同时把郭里区北部的北薄、南薄两乡及黄路桥、路家庄、小庄、马坡等村庄划属新设的微山县。1958年10月,将香城公社原唐林、党山、瓦峪、西南岭4个小乡的33个村庄及看庄公社的唐楼、后枣、榆园、张庄、杨庄、小万院6个村庄划归滕县。1959年,东安上村由曲阜县划归邹县。1960年12月,将尼山水库区的苏家村、赵家村、王家村、刘家楼、东鲁源、西鲁源、黄土、李家寨8个村划归曲阜县。1968年9月,又将尼山水库区的张马庄、新村、南王、东龙、西龙、长座、东官、西官、颜母庄、宫家楼10个村划归曲阜县。此后,邹城市境域至2005年未有变化。

邹城市是我国著名思想家孔子和孟子的故里,素称“孔孟桑梓之邦,文化发样之地”。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国内新兴的能源工业城市。全市总面积1613平方公里,人口110万。境内交通便利,京沪、新石铁路在此交汇、京福高速公路从市区经过,西距济宁机场仅70公里。邹城地理环境优越,凫峄名山耸其前,洙泗胜水环其后,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风光秀丽。

邹城市历史悠久,是一座有着三千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古称“邹鲁圣地”。历史上人杰地灵、圣贤迭出,有“三迁择邻、断机教子”的古代良母——孟母,有“继往开来”的儒学大师——亚圣孟子,有“一经传家“的西汉父子丞相丰贤、韦玄成,有“凿壁偷光”刻苦治学的西汉丞相匡衡以及“建安七子”的王粲,西晋军事家刘宝、医学家王叔和等。孔子、秦始皇、司马迁、李白、杜甫、苏轼、赵孟頫;乾隆等也曾到过邹城,留下诸多诗词文赋,为邹城灿烂的文化史增添了光辉的一页。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6 发表于: 2007-03-04
泗水的历史
虞夏为徐州之域。

  商为卞明国。

  周为鲁国卞邑。

  秦仍为卞邑,属薛郡。

  西汉置卞且,属徐州鲁国。东汉沿用西汉旧制。

  三国属魏。

  西晋属鲁郡。西晋末全境沦于石勒,366年(东晋太和元年)陷于燕。373年(宁康元年)陷于秦。

  南朝宋初,卞县废。466年(明帝泰始二年)复置,属鲁郡。因兖州刺史毕敬众降魏,其后,所属忽宋忽魏。至宋末梁初常属北魏。

  北魏,县境西部为汶阳县,东部为卞县,均属鲁郡。

  隋,591年(开皇十一年)因泗河发源于境内而更名为泗水县,隶属鲁郡。

  唐,属河南道兖州鲁郡。

  后五代,属兖州。

  宋,为京东西路袭庆府所辖。

  金,为山东西路兖州所辖。

  元,属济宁路兖州,1336年(至元二年)泗水县并入曲阜。1337年(至元三年)春,因治理不便,于泗城西8里音义置锦川县。同年冬,废锦川县,复置泗水县,仍隶属兖州。

明,洪武初,隶属济宁府兖州。

  清,隶属兖州府。

  1913年,裁府制改省、道、县三级制,泗水县为山东岱南道所辖。1914年,为济宁道所辖。1927年,直属省辖。1936年,泗水隶属第一行政督察区。

  1938年1月,日本侵略军占领泗水,日伪成立泗水县政府(驻地今星村镇大李家庄),属第十五行政督察区。1939年末,游击泗水县政府宣告结束。

  1939年春,建立抗日民主政权,以滋临公路为界,划为两个县:公路以南为邹东县,以北为泰泗宁中心县。1940年春,泰泗宁中心县撤销,恢复泗水县,归鲁南一地委领导。1941年7月,泗水与曲阜合并,成立曲泗县。1946年4月,撤销曲泗县,恢复泗水县,归鲁南第一专属济宁专区。1983年10月1日,属泰安地区。1985年5月1日始,属济宁市。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7 发表于: 2007-03-04
滕,取泉水腾涌之意。秦置滕县,1988年改名滕州市。www.xzqh.org
  滕州历史悠久,古为“三国五邑”之地,素有“滕小国”之称。滕始于黄帝,因境内泉水"腾涌"而得名。周灭商后,武王封其异母弟叔绣于滕,乃称"滕国"。秦统一六国后,废分封置郡县,于今滕境置滕县、薛县。汉初,高祖析小邾置蕃县,西晋仍袭汉制。金设滕阳州,后改称滕州,辖滕、沛、邹县和陶阳镇。明初废除滕州。建国初,曾为滕县专署驻地。1953年撤销滕县专署,滕县改属济宁专署。1979改属枣庄市至今。1988年3月7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滕县,建立滕州市。
  建国前后,滕州行政区划变动较大。1945-1949年曾为滕县、凫山县、白彦县、临城县。1951年临城县改为薛城县。1953年9月,撤销白彦县,将其所辖原属滕县的徐庄等5个区划归滕县;建立微山县,将滕县所辖湖域划归微山县。1956年3月,撤薛城县、凫山县,将其所辖部分地区划入滕县。1960年3月,将滕县临城公社的164个自然村划归枣庄市。1983年11月,枣庄市齐村区改为山亭区,将滕县东部的店子、冯卯、辛庄、徐庄、辛召、山亭、桑村、城头8个公社划归枣庄市山亭区。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8 发表于: 2007-03-04
峄城为原峄县治所。峄,春秋时期先后隶属于曾阝、 、小邾、楚等诸国。秦归郯郡。西汉置承县,属东海郡。三国属魏东海国郡。晋属兰陵郡。南北朝时期先属刘宋,后属元魏。隋属徐州彭城郡。唐属沂州,宋因之,金属邳州。金兴定年间置峄州,领兰陵等县。明洪武二年,降峄州为峄县。1960年1月,撤销峄县建制,设枣庄市,1961年9月枣庄市升格为省辖市,1962年6月建立峄城区,峄城区成为枣庄市辖区至今。峄城区这个“千年古县”,具有古老的地名语词文化、深厚的历史文化、独特的地理文化和鲜明的乡土文化,它们构成峄城区地名文化的丰富内涵。“峄县”和其境内的一系列古地名,有着丰富的历史、地理、社会、经济、民族、语言等科学内涵,它们记录着境内各个时代人类活动、探索世界和自我的辉煌,记录着历史环境的沧桑变化,记录着战争、浩劫与磨难,是峄县人类历史的活化石,是历史文化的沉积和见证。
  区名由来 因峄城区境内葛峄山(现天柱山)而得名。
 峄之名,一说源于峄南葛峄山(俗称天柱山),一说因境内多山、众山连络为绎,古“绎”与峄同。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9 发表于: 2007-03-04
今汶上县境内约在15000年前,即有华夏先民在此繁衍聚居。位于城东3千米的东贾柏遗址,是济宁境内已发现的最早的新时器时代人类文化遗址,距今约7000年左右,是北辛文化的重要代表,属于原始社会母系氏族公社的发展阶段。
  至商代,境内置厥国。周代,先后置郕国,中都邑、阚邑,周武王封同母弟叔武于郕,公元前501年,鲁“定公以孔子为中都宰“。战国时,齐置平陆邑。
  秦统一中国,行郡县制,县境内约分属薛郡的张县(治邑在今东平县霍庄)、无盐县(治邑在今东平县无盐村)。
  汉宣帝甘露二年(前52年)前后,境内始置东平陆县,隶属兖州东平国。此为汶上建县之始。
  三国魏晋,今县境统属兖州东平国(郡)东平陆县。南朝时改称平陆县、乐平县。随初仍称平陆县。
  唐天宝元年(742)三月,改称中都县,移县城于今治。
  金贞元元年(1153年)更名汶阳县。金泰和八年(1208年),取”汶水在上(北)”之意,更名汶上县,此为“汶上”专用地名之始,沿用至今。
疆域:
  明万历年间,汶上境域,北至东平界沙河站村,东至宁阳县界西梳村,南至济宁州界康庄驿,西至郓城县界肖皮口,西北至安山西面的张博士集(今属梁山县),西南至孟姑集以西申家海(今属嘉祥县),东南至南唐阳,东北至琵琶山。最大横距75公里,最大纵距35公里。此县界明清时稳定时间较长,境域也较大,约为今县境的2.5倍。
  民国时期,全县面积1380平方公里,为山东省较大县之一,曾有“一滕二曹三汶上"之说。
  现在,全且面积877平方公里,南北最大纵距58公里,东西最大横距35公里,东临兖州、宁阳,西连梁山、嘉祥,南与济宁市任城区接壤,北枕大运河,与肥城、东平相望。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10 发表于: 2007-03-04
阳谷县建于隋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由原东阿县析置,取原东阿县界故阳谷亭为名。阳谷亭春秋时期为齐国之阳谷邑,讹为王古店,址在黄河以东平阴县南端。因地处谷山(又称谷城山、黄山,在今平阴县东阿镇驻地之北)谷城(今平阴县东阿镇)之间,故称阳谷。阳谷县隋属济北郡,唐、五代属郓州,宋属京东西路东平府,元时属山东东平路,明、清皆属山东省兖州府。民国初年改属山东省东临道。建国后属山东省聊城地区(1998年改为聊城市)。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11 发表于: 2007-03-04
寿张县春秋时为良邑,战国时为刚寿,西汉时置寿良县,东汉初改为寿张县沿用撤销,历代为山东省所属。抗日战争爆发前曾辖黄河以南四个区,梁山县并在其辖区之内。抗日战争爆发后,该四个区划属冀鲁豫行署第二专员公署郓北县?现属梁山县 。新中国建立前,寿张县与范县同属冀鲁豫行署第九专员公署。1949年9月,行署撤销,建立平原省,寿、范两县归属平原省聊城专员公署。1952年平原省撤销,聊城专员公署划归山东省。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12 发表于: 2007-03-04
济   宁   历   史

  约于公元前2000年夏少康时,封此地为任国。秦称任城县。后周广顺二年(952年)置济州,设治于巨野,任城县属济州。北宋仍之。金天德二年(1150年)迁济州治所于任城。后或在任城或在巨野几经变迁,终因任城地势高亢可防水患,遂得安宁,而于元至正八年(1348年)定治于此,是为济宁得名之由来。明洪武元年(1368年)改济宁路为府,仍治任城。后降济宁府为州,任城遂废名入济宁州。清雍正二年(1724年)改为直隶州,领三县直属山东省。1913年改直隶州为济宁县,先后属岱南道、济宁道等,至抗战胜利后,属第二督察专员公署。1946年1月济宁第一次解放,以城区和郊区划为济宁市。同年9月被国民党军队占领,又复为县。1948年7月重获解放,仍称济宁市。此后屡经变迁:1949年分属于鲁中南行署的尼山、台枣两个专区。1950年行署撤销后,尼山、台枣两专区合并为滕县专区。1953年滕县专区与湖西专区合并,改为济宁专区,辖十四个县市。1958年曾与菏泽合并。1959年济宁、菏泽两个专区又在原来的基础上分开。1983年10月济宁地区撤销,济宁市升为省辖地级市,撤销济宁县,将其辖区并入济宁市。济宁地区的兖州、曲阜、邹县、嘉祥、金乡、鱼台、微山等7个县划归济宁市;原济宁地区的汶上、泗水2县划归泰安地区。
  1985年3月22日,国务院批准将原泰安地区的汶上县、泗水县划归济宁市管辖。
  1989年12月2日,国务院批准将菏泽地区的梁山县划归济宁市管辖。
  1992年3月1日,撤销兖州县,设立兖州市。
  1992年10月4日,撤销邹县,设立邹城市。
  1993年12月14日,济宁市郊区更名为济宁市任城区。

           济宁在历史上的军事地位
  济宁在历史上一直是漕运军事重地,元明清三代政权均在济宁设立了相应的军事机构,充分显示了济宁在历史上举足轻重的军事地位。
元代驻济宁的军事机构:
至元八年(1271年)升济州为济宁府,治任城。十六年,升济宁府为济宁路。据《元史》载:运河贯通
后,于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二月,“增济州漕舟三千艘,役夫二千人”。元初,经漕运京都的粮米百万担,其中,通过济宁所运漕粮达30万担。为管理漕运,朝廷在鲁桥(今济宁市微山县)设立了都漕运司使。至正十年(1 3 50年),设济宁兵马司,驻扎辅漕兵士1,2万人。十六年,置济宁分枢密院, 济宁成为军事要地。
         明代驻济宁司运军事机构:
  明代设司运军事机构总部为总理河道军门署, 下辖道、卫。济宁除总督河道军门署外,驻有两个兵备道和两个卫。总督河道军门署负责节制南北直隶和河南、 山东各道。仅山东运河道就辖有沂州道、漕濮道、临清道、济宁道等四个兵备道。
  沂州道、济宁道均驻节济宁。万历《兖州府志》称:沂州倚角东南,弹压山海;临清节制西北,北控燕齐;漕濮在河堤之上,绾毂三省:济宁处漕渠之中,襟带四方。各道均由管河司运大臣驻济宁以节钺提督。明初,太祖朱元璋列文臣武将为开国功臣,封“六国公二十八侯”,济宁占一公一侯。洪武元年(1368年).”改济宁路为府”。十八年,“置济宁州领三县”(嘉祥、巨野、郓城)。永乐五年(1407年)八月,诏大将军徐达改济宁驻军为燕山右卫(后改称济宁卫)。后又设济宁左卫。两个卫均属山东都指挥使司。明代济宁卫有屯田2394顷零91亩,坐落在郓城、钜野、金乡、嘉祥四县。兵丁平时屯田,有事听调。每卫有兵丁5600人,济宁驻有卫兵1.2万人。上隶济宁道,下辖千总、把总等。卫又属河院总督节制。各卫首领称指挥,秩武职正五品,统率运河守备兵丁,领运漕船。明代除河道军门署所辖道、卫衙署外,在济宁还有其他军司。永乐十八年(1 420年),行军司马樊敬受命提兵1 0万镇守济宁,使济宁成为一大军事重镇。正德以后,每年均遣尚书、督御史等奉敕兼理运河军事。隆庆四年(1570年),加提督军事职衔。所有这些,均表明济宁战略地位之重要。
         清代驻济宁司运军事机构:
  清制河道总督加兵部侍郎、右都御史衔,正二品。顺治初河总杨方兴奏请设河标中军副将署.作为河道总督直隶机构.司运最高军职衙门,驻节济宁州。中军副将署衙址在州城东门里路北,元济宁路总管府旧址,今府门口街。河标中军副将为总河副职,河标兵丁主帅,从二品。职责为总理运河营防,掌管催调,护送漕船,震慑沿河码头治安。河标中军副将署下辖沿运河河标营和卫。
  1、 河标营标营兵分为两种。一是驻防兵丁,与一般军队相同,但以防卫河道及漕运为主要责任。二是绿营河兵。每营定制1000兵,驻扎在沿运各码头重镇。济宁驻扎河标营有左营、右营、中营、城守营等,各司衙门,分设在州城东门大街与北门大街内。左营参将署设中军参将1员(秩正三品),守备1员(正四品,并另设左营守备署) 所辖官司有千总2员、把总4员、外委千总1员、外委把总2员,防漕河1 4汛。分防南自山东新庄桥,北经鱼台、济宁等河道,按汛驻防。南接江南徐州营界,北至济宁城守营韦驮庙界,计程150里。中营都司署设都司1员(秩正三品),守备1员(正四品,另设中营守备衙署)。下辖官司有千总2员、把总4员、外委千总1员、外委把总2员,防漕河16汛。分防南自钜野小长沟,北经嘉祥、汶上等河道。至东平王仲口堡汛,按汛派兵驻防。南接城守营界。北接右营界,计程9 2里。右营游击署设游击1员(秩正三品),守备1员(正四品,另设右营守备署)。下辖官司有千总2员、把总4员、外委千总1员、外委把总2员。分防南自东平王仲口,北接东平、寿张、东明、阳谷等县河道,共12汛,按汛驻防。南接中营界,北至张秋北水门外,计程78里。济宁城守营署设都司1员(正三品),守备1员(正四品,另设城守营守备署)。所辖官司有千总1员、把总2员、外委千总1员、外委把总2员。分防仓库、监狱、武库、四门、四乡、东关、北关,共日汛,周200余里。2.卫署明清以来,凡重要码头.边防要地均设卫署.一般是一地一卫。平时屯田,有事听调。而济宁由于是河督驻地,始终设两个卫。清代驻济宁的卫有济亨卫和临清卫。济宁卫署衙在济宁州城东门内. 明济宁卫旧址,今察院街。临清卫原开衙临清,顺治初钦命移驻济宁州,并将济宁周围各屯割属临清卫。临清卫署衙址在济宁州城东门里,今临清卫街。济亨周围村名多“营”、屯,追起源皆为河标营、卫屯田处:营属村庄称”营”,卫属村庄称”屯”。其中临清卫在济亨州境内 有36屯。营、卫所屯田庄由营、卫自行管理。另外,还有养马场。
济宁有马场湖、马踏湖,亦因河标营、卫屯田养马而得名。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13 发表于: 2007-03-04
  金乡古城始建于明太祖洪武二十年(1387),至今已有六百多个春秋了。上溯到远古时代,漫漫岁月,金乡地域沧桑之变。六、七千年前的冰川后期,特大海动淹漫了整个温州华夏古陆,金乡地域白浪滔滔!到了全新世晚期,这里才有“云岭”(后称“瀛岭”,今“狮山”)露出海面,誉称“古瀛洲”。古瀛洲在三国时代,是周喻训练水军的横屿船屯”范围,属“回浦地”,后隶“古章安”,系海中一岛。经约在唐末黄巢攻陷东京洛阳之时,这里“浮”起了滨海半岛。宋高宗南渡时的建炎三年(1129),这里建置为“金舟乡”,属平阳县。
  六百年前的金乡古城,是我国明代军事卫城之典型。明太祖朱元璋为抗御倭寇侵扰,命信国公汤和“并海置卫”。金乡是在这个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置“卫”筑“城”的。金乡卫城涉临东海,扼浙闽边陲,地处东120度36分与北纬27度26分之间。卫城三面环山,山外临海,山海回环,独揽我东南海疆形胜。城周十里,护城河拥抱全城。城墙壁垒,有“一夫当关,万人莫入”之势。城内街巷,八卦乾坤布局,狮屿、球山雄踞,一派英姿!
  金乡卫城是历史上浙南沿海军事重镇。明代的金乡卫,统率平阳县沿海所有水陆关寨,南至蒲门千户所、壮士千户所(现马站镇属),北至沙园千户所(现瑞安市属)、宁村千户所(现温州市瓯海区属)、海安千户所(现乐清市属)。海上防卫,“金盘把总”移驻金乡后,统率自镇下关至乐清市磐石、黄华(温州瓯江北岸),海外包括台州玉环、平阳县南几的辽阔海域。明朝一代历二百七十六年,卫城抗击倭患达百余次,其中史载重大战役二十次。首任指挥使(正三品)张候麒,铮铮铁骨,猎猎英风,直至以身殉,埋忠骨于金乡卫城南郊,死而后已。首任指挥佥事(正四品)察罕帖木儿,曾诱“寇船数十只”之倭寇,一举全歼于迎旭门卫城东门)外,战功赫赫。嘉靖四十一年(1562),民族英雄戚继光挥军南下,猛追穷寇,自台州至温州,经海道抵金乡驻足,然后经蒲门入闽北,三年后(嘉靖四十四后1565)全歼残寇。第二年(1566),戚继光回师北上,曾扎营于金乡卫城西郊练兵,遗下石质关防印一枚(总理练兵事务兼镇守蓟州永平定海总兵)。金乡卫城在搞倭的反侵略斗争史上,留下不朽的篇章。

金乡古称瀛洲。由“北宋末浮现小金乡”开始,北宋至南宋金石文字等有关著述,已见“金舟乡”之称谓。

明洪武二十年(1388),明太祖朱元璋命信国公汤和于金乡置卫筑城,以抗御倭患,从此有了“金乡卫”的名称。明代时,“金乡卫”是浙南抗倭中心。有指挥司、指挥使、指挥同知、指挥佥事及千户等官员97名,旗军4928名,战船15艘,负责防御北起飞云江南岸,南至福建沙埕沿海一带;下辖蒲门、壮士(在今渔寮)、沙园(在今瑞安市)3000户所。

民族英雄戚继光曾几度在此扎营练兵,抗击倭寇。金乡全城百姓为缅怀保家卫国英勇牺牲的465名抗倭将士,每年清明,他们都举办缅怀祭奠活动,久而久之成为当地的民俗。在金乡镇的甘溪村,至今还有三个义冢,其墓碑上分别刻着“平倭烈士”、“万善同归”和“国忠魂”,是群众自发建成的抗倭阵亡将士忠骨安葬之所。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14 发表于: 2007-03-04
从双凤村和长直集村发掘的石刀、石斧、石凿等文物验证,嘉祥县远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聚居。数千年来,隶属多变。

  西周时属兖州,春秋时属鲁国南武城,战国时属齐国,奏朝时属薛郡爱戚县。

  汉到三国(魏)时属兖州山阳郡巨野县。公元265年(西晋泰始元年)属兖州高平国巨野县。公元395年(东晋天平元年)分属兖州高平郡巨野县和兖州任城郡任城县。

  公元612年(隋大业八年)分属兖州东平郡巨野县和兖州鲁郡任城县。公元741年(唐开元二十九年)分属河南道郓州东平郡巨野县和河南道鲁郡任城县。公元907年(五代后梁开平元年)分属河南道郓州东平郡巨野县和河南道兖州

  鲁郡任城县。公元952年(五代后周广顺二年)分属河南道济州巨野县、任城县,1074年(北宋熙宁七年)属京东西路济州巨野县、任城县。

  1147年(南宋绍兴十七年,金皇统七年),析巨野、任城二县地置县,治所设在山口镇。借春秋时鲁哀公十四年春“西狞获麟”的故事,取其祥瑞之意,定名为嘉祥县,时属山东西路济州。元初属山东东西道济宁路总管府。1252年(元宪宗二年),属山东东西道东平路总管府。1266年(元至元三年)改属济州。1279年(至元十六年),属济宁路单州。明初隶属未变。

  1371年(明洪武四年)属山东布政司济宁府。1385年(洪武十八年)属兖州府。清初属山东省兖州府济宁州,1724年(清雍正二年)属济宁直隶州。

  1735年(雍正八年)属曹州府济宁州。1735年(雍正十三年)属兖州府济宁州。1776年(清乾隆四十一年)复属济宁直隶州。

  1913年属山东省岱南道,1914年改属济宁道。

  1928年5月,直属山东省。1941年,国民党嘉祥县政府隶属山东省第二专署。

  1938年11月,日伪嘉祥县公署隶属日伪山东省公署鲁西道尹公署。1939年7月,日伪嘉祥县公署隶属日伪山东省公署兖济道尹公署。

  1944年10月,嘉祥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隶属冀鲁豫十一专署巨南办事处。 1945年11月,隶属背鲁预三专署。

  1946年1月,隶属冀鲁豫七专署,1946年3月,隶属冀鲁豫二专署。1946年11月,隶属冀鲁豫七专署。1949年8月,嘉祥县属平原省湖西专区。1952年11月,属山东省湖西专区,1953年8月,属山东省济宁专区。1958年11月撤销嘉祥县建制,大部地区并入济宁市;1962年1月,恢复嘉祥县原建制,仍属山东省济宁专区。1967年2月,嘉祥县属山东省济宁地区。1983年10月,嘉祥县属山东省济
宁市。

  明万历《嘉祥县志》记载:“嘉祥县境东到济宁州界八里,西至巨野县界二十五里,南至金乡县界四十五里,北至汉上县界二十五里。”“清光绪《嘉祥县志》载:“东至济宁州界十里”,其余均同明万历《嘉祥县志)记载。1920年《山东各县乡土调查录》载:“嘉祥县境东至济宁县界周村铺十里,西至巨野县界杨家楼二十五里,南至金乡县界陈家坡五十里,北至汶上县界大堤头二十五里。”直至1944年8月,嘉祥县境没有大的变动。

  1944年8月,原属巨野县的乐土村、府君庙、范店、黄山头、吴平坊、庞庄、齐山、马山、核桃园、魏庄、满庄、前王庄、后王庄、前山王程店、后山王程店、刘庄、李街、张街18个村划归嘉祥县,同时将嘉祥县的独山头和禹庄划归巨野县。

  1946年9月,原属嘉祥县的辛庄、于庄、太平庄、大店子、店子、寺前铺、秦嘴、水牛陈、长沟9个村庄划归新设的济北县。

  1947年6月,济北县第四区划归嘉祥县,改称嘉祥县王集区。

  1949年9月,原济宁县的安居、喻屯、王贵屯3个区划归嘉祥县。

  1953年8月,撤销南旺县建制,原属该县的黄垓、梁宝寺、马村、孟姑集4个区44个乡242个村划归嘉祥县。同时将十一区(王贵屯)东南部的小口门等44个村庄划归微山县。
1956年3月,济宁县西部的三韩乡、康庙乡和长沟镇划归嘉祥县瞳里区。同年9月,安居、唐口、喻屯3个区及瞳里区的长沟镇、三韩乡、康庙乡划归济宁县。

  1958年春,原属巨野县的薛家庄、南李庄2村划归嘉祥县孟姑集区。同年11月撤销嘉祥县建制,大部辖区并入济宁市;南部满硐、核桃园一带30个自然村划归金乡县;西部仲山、酒庄、孟姑集一带90个自然村划归巨野县;北部梁宝寺、老僧堂、黄垓一带124个自然村划归郓城县。

  1962年1月,恢复嘉祥县建制,县境与前相同。

  1990年1月,核桃园乡划归巨野县。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15 发表于: 2007-03-04
鱼台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早在六七千年前,这里就有东夷太吴部落聚居,置县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西周时为极国封地。春秋时,公元前721年(鲁隐公二年)5月,极地人鲁,后置棠邑。公元前718年(鲁隐公五年)春,鲁隐公到棠邑治所武棠亭(今王鲁镇武台村)观鱼,现观鱼旧址犹存,台上立有“鲁隐公观鱼处”石碑(明朝立)一块。战国时为方与邑。秦时置方与、湖陵二县。西汉时置方与、湖陵、高平(祟)三县。公元596年(隋开皇十六年)复置方与县。公元762年(唐宝应元年)因境内有鲁隐公观鱼台旧址,始改方与为鱼台。公元809年(唐元和四年),县治由方与故城(今王鲁镇古城村)迁于黄台(今王庙镇旧城村)。公元1756年(清乾隆二十一年),黄河决口孙家集,洪水灌人黄台,迁县治于董家店(今鱼城镇驻地)。
鱼台地形开阔,地处苏鲁两省交界处,向东傍湖可东进邹东和沂蒙山区,向南顺湖可南下苏北平原,向北乘势可北上山东腹地,向西沿域可西去华北平原,素有“两京漕运咽喉”之称,战略位置十分重要,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据史书记载,这里经常是权力争夺的战场,发生的大规模战争有百余次。有诗道:“自古彭城(徐州)列九州,龙争虎斗几千秋”,“九里山前摆战场,牧童拾得旧刀枪”。由于战争频繁,造成鱼台政不统一,各派势力倾轧分立,互相吞并,争夺地盘,横征暴敛,竭泽而渔。每逢战乱,群枭蜂起,强盗横行,杀人越货,无所不为。这种长期割据纷争的局面,不但给贫苦的农民带来了无穷的灾难,而且制约束缚了经济的发展,以致民生调蔽,十室九空。再加上水、旱、蝗灾连年不断,更加剧了农村经济的破产,大批破产的农民成为无业游民。为了谋生,有的携儿带女下关东,有的流入城镇卖苦力,也有的结伙拉杆子,更多的人被迫卖身当兵,充当炮灰。
在这种错综复杂的矛盾斗争中,鱼台各阶级、各阶层都具有利用矛盾,以图生存发展的斗争经验。鱼台农民在险恶的环境中养成了勇敢顽强、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和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品格。他们为求得生存,不断地起义、暴动、拉杆子、结伙成帮,反抗封建统治阶级的压迫和兵匪危害。据史书载,公元前208年(秦二世二年)10月,沛公(刘邦)率起义军2000余人攻打湖陵、方与,农民杀官吏以响应,纷纷加入沛公、项羽领导的起义军,迫使秦二世“嘉死军降”。公元29年(东汉建武五年)7月,光武帝刘秀驻湖陵征讨董宪,校尉韩湛斩董宪于方与。公元423年(南北朝刘宋景平元年)3月,北魏阎大肥率
3000骑兵攻取方与、高平、金乡等5县,杀略2000余家。公元819年(唐元和十四年)1月,武宁节度使李怒奉诏讨伐李师道,战于鱼台。中旬,攻克鱼台县城。北宋未年,金人入侵,邑人甄俊民揭竿而起,痛击入侵之敌。明朝未年,久己潜伏的政治、经济危机全面爆发。明朝皇帝昏庸无能,宦官专权,残害忠良,对国家出现的危机已无能为力,农民蜂拥而起,起义遍布全国。公元1642年(明崇祯十五年),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三次攻打鱼台县城。鱼台人民配合李自成的起义军,攻克县城,杀死县令李世才,高呼“均田免粮,不当差、不纳粮”的口号,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后,帝国主义列强加强对中国军事、政治和文化等方面的侵略,中国社会矛盾发生了变化,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成为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中国人民与外国侵略势力和本国封建势力不断进行着英勇顽强的斗争。1851年(清咸丰元年)中国大地上爆发了一场规模空前的农民运动——太平天国运动。当太平天国运动及农民革命政权成立的消息传人鱼台县后,鱼台农民起而响应,有的直接加入活动在山东一带的捻军,有的以各种形式大力支持起义队伍的行动,向反动势力作坚决的斗争。1854年(清咸丰四年)2月,太平大国北伐援军第15军7500余人,由丰县蟠龙集北渡黄河故道入鱼台县境,鱼台农民纷纷加入北伐援军。1860年(清咸丰十年)11月,捻军自、红、黑、蓝、黄五旗近万人由丰县进至鱼台,驻陈家集,鱼台农民给予了支持。11月中旬,捻军击败清兵和地方团练,大获全胜,清军退守济宁。1861年(清咸丰十一年)6月,魏怀之率捻军由铜山进占谷亭,联合当地“红枪会”攻打县城,未克西进。9月,太平军遵王赖文光率部4万人在鱼台县城北、金乡鸡黍集、巨野章缝集、嘉祥东南部与山东巡抚阎敬铭军一日四战,战后撤至鱼台。沛县湖团休整。10月,东捻军在罗屯、清河涯、相里集与阎敬铭部激战。12月,捻军红旗1万余人联合程子庙一带“红枪会”约4000人进至鱼台县洪福寺。与清军及金乡、嘉祥、成武等县地主团练战于洪福寺和单县芳桂集。这些农民运动,极大教育和鼓舞着鱼台人民,增强了鱼台人民的斗争信心。
19世纪末,清政府软弱无能,帝国主义趁机加紧了对中国人民的掠夺和盘削,加口之山东、河北等地连年发生严重自然灾害,人民生活更加困难。鱼台人民在全国各地反帝反封建斗争影响下展开了斗争。1896年7月,鱼台大刀会掀起了反洋教斗争,后遭官府镇压失败。1911年,300多口民在丁香亭、张兴臣二人的领导下,团结一致,喊着“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天主教”、“打倒恶霸李大肚子”、“团结汉族人民”的口号,展开了反天主教的斗争。接着甄洼、仁和两处的口民200多人和南阳(当时属鱼台)的回民300余人也闻讯赶来支援。一时回民1000多人在谷亭大会师示威游行。反天主教的斗争相持十日之久。天主教因力不支,托人求和,回族人民的斗争取得了胜利。在回民反天主教斗争胜利影响下,鱼台县汉族人民也掀起了反天主教的斗争。当时,以谷亭、王鲁、老砦为重点活动地区。西大王、前李集也相继展开了激烈的斗争,拆教堂、砸佛钟、打教民,闹得天翻地覆,传教士吓跑了,教徒有的改名埋姓,有的逃往他乡。同年,中国爆发了由资产阶级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国主义势力所支持的清王朝,建立了中华民国。1912年4月,袁世凯纂权后,在帝国主义的支持下,作为封建买办势力的代表,逐步向革命势力反扑,继续剥削压榨人民,这激起了全国人民的反抗,鱼台人民同样进行了反抗。1918年,7月28日(农历六月二十一口)山东军阀张宗昌部在鱼台王庙一带大肆抢掠。北房、袁庄等村大刀会会员奋力抗阻,张部将北房村包围,制造了“六·二一”惨案,杀害村民48人,烧毁全村房屋。那个时期,鱼台人民同全国人民一样虽然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但是这些斗争一直是自发的、涣散的、盲目的,因为没有工人阶级及其先锋队的领导,没有明确的政治目标和求得自身解放的正确道路,归根结底都失败了,没有完成也不可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鱼台人民仍然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挣扎在死亡线上,他们多么渴望过上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幸福生活。
在五四运动和大革命浪潮推动下,中国共产党的影响扩大到鱼台。从此,鱼台的革命斗争步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我本楚狂人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