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2891阅读
  • 7回复

[每周一府]每周一府(125):襄阳府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7-03-17
  襄阳府:冲,繁,难。隶安襄郧荆道。顺治初,沿明制,属湖广布政司。康熙三年,属湖北布政司。东南距省治六百八十里。广六百七十里,袤二百七十里。北极高三十二度五分。京师偏西四度二十分。领州一,县六。

襄阳冲,繁,难。倚。东南:鹿门。西南:虎头。南:岘山。西:隆中山。汉水自穀城来,迳城北,入宜城。城四周有堤,谓之襄阳城堤。对岸即樊城,古重镇也。东北淯水,自河南唐县入,名唐河。合浊水,名唐白河。县别有白水,自东来会。又西北清泥河,东淳河,皆入汉。同知、丞驻樊城。吕堰、双沟二巡司。油房废司。汉江、吕堰二驿。汉江今移城中。

宜城冲。府东南一百二十里。西:石梁。东南:赤山。南:太山。汉水自襄阳会潼水入,迳县东,入锺祥。西南蛮水,一曰鄢水,又曰夷水,合瀰水,与其支津木里沟、长渠皆入汉。又沶水自汉中来,合于蛮水,谓之沶口。北疏水,亦名襄水,土人呼涑水,亦自★口入汉。东南楼子汊、南康坡汊、北羊祜汊,皆汉水之旁出也。西:田家集巡司。南:鄢城驿。

南漳简。府西南一百二十里。西南有八叠山,一名柤山,又名沮山,吴硃然、诸葛瑾北出沮中,即此。西有荆山,左氏传所云“荆山九州之险”是也。漳水出焉,下流至当阳会沮水入江。其北深溪河,蛮水入,曰榨洛河,迳大鸿山,至城南,入宜城界。有方家堰巡司,后移保安镇。南有鸡头关,东北有石河铺。

枣阳冲,繁,难。府东北一百四十里。东:霸山。东南:资山。南:瀴源山,瀴水所出。东:大阜山,白水所出。又东南昆水,西南浕水,合白水下流入于淯水,至襄阳入汉。西南蔡水,西流亦入淯水。有湖河、鹿头、双河、太平诸镇。

穀城简。府西北一百四十里。湖北提督驻。西北:穀城山,县以此名。西南:薤山。南:金斗。东北:汉水自光化入,亦曰穀水。南:筑水,一名南河,东入沔,谓之筑口。北:汎水,一名古羊河,或曰北河,至城东,与筑水合。有花石街、张家集二巡司。张家集后移驻太平店。

光化简。府西北一百八十里。西北:三夫山。汉水自均州入,迳城西,有涓水流入,历上涓、中涓、下涓三口入穀城。又黑水、排子、硃寨诸河下流皆入焉。东南旧有茨湖,今湮。有左旗营巡司,后徙县南老河口

均州简。府西北三百九十里。南:武当,一曰太和,亦曰篸上山,明时尊为“太岳”,浪河、曾水并出焉。汉水自郧远河口入,又东为禹贡沧浪之水。其由浪河入者,有殷家河、萧河,其由曾水入者,有黄沙、小芝、水磨、笃河。又均水自州南流,至光化之小江口,亦入之。有草店、浪河诸镇。光绪四年置孙家湾巡司。
[ 此帖被北极星在2008-12-29 14:08重新编辑 ]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07-03-17
襄樊市为中国历来最悠久的地区之一,据考古发现,远在60万年前,人类已在此繁衍生息。襄樊系襄 阳、樊城两城合称,樊城因周宣王封仲山甫(樊穆仲)于此而得名,襄阳以地处襄水(今南渠)之阳而得 名。樊城始于西周,襄阳筑城于汉初。自东汉献帝初平元年(公元190年)荆州牧刘表徙治襄阳始,襄阳历 来为府、道、州、路、县治所。襄樊市始建于1950年5月,1979年6月升为省辖市,1983年9月与襄阳地区 合并,实行市带县体制。1982年8月被评为全国“明星”城市,1985年经国务院批准为甲类对外开放城市,1986年12月8日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1996年7月经国家建设部公布为全国大型城市。

周时为邓、卢、罗、鄢、谷等诸侯封地,后归于楚。秦时分属南郡、南阳郡、汉中郡。西汉初置襄阳县,在今襄阳古城西北筑襄阳城,襄阳开始建城设治。约东汉桓帝时樊城建城,城址现已淹没汉水中。东汉献帝初平元年(190),荆州牧刘表将治所由武陵汉寿(今湖南常德)迁至襄阳。建安十一年(206)曹操置襄阳郡。东晋于襄阳侨置雍州,齐、梁沿习。西魏改雍州为襄州,襄阳郡属之。北周仍为襄州襄阳郡。隋初废郡存州,后复改襄州为襄阳郡。唐时襄阳为山南东道治所,辖襄州。宋初为襄州,宣和元年(1119)升州为府。元时为河南省襄阳路。明代为湖广行省襄阳府。清代为湖北省襄阳府。民国初年为襄阳道,1932年为湖北省第八区(1935年改为第五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1948年7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发起襄樊战役,16日攻克襄阳。1949年7月成立湖北省襄阳行政区专员公署。1950年5月,析襄阳县襄阳城、樊城两镇组建襄樊市,隶属襄阳专区。专员公署驻襄阳城,襄阳县政府、襄樊市政府驻樊城。1979年6月襄樊市升格为省辖市。1983年10月襄阳地区与襄樊市合并成立新的襄樊市,市政府驻襄阳城,实行市管县体制。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07-03-17
宜城历史悠久。夏为邔国,周时为罗、鄢地,春秋时并于楚,为邔、鄀、鄢3邑,秦时为鄢、邔、鄀3县,隶属南郡。汉惠帝三年(公元192年)改鄢县为宜城县。后变更分合,至唐天宝七年(748年)又改名宜城县,宋、元、明、清因之。1945年为纪念抗日将领张自忠殉国,更名自忠县,隶属湖北省第五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1947年12月以后,汉水以东地区隶属中共襄枣宜县。1948年7月后,汉水以西地区隶属中共荆钟宜县。1949年1月,宜城全境解放,5月中共湖北省委撤消襄枣宜、荆钟宜县,恢复宜城县建制,隶属湖北省襄阳专署。1983年襄阳地区与襄樊市合并,宜城改属襄樊市,县政府驻城关镇。1994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撤消宜城县,设立宜城市(县级),由襄樊市代管,市政府驻城关镇。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3 发表于: 2007-03-17
秦为伊庐县。汉为临沮、中庐两县地。晋置上黄县。西魏置重阳县。北周废上黄县,改重阳为思安县。隋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改思安为南漳县,以境内古南漳水(今漳水)而得名。明、清属襄阳府。1914年属襄阳道。1949年后属襄阳专区、地区,1983年属襄樊市。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4 发表于: 2007-03-17
枣阳在周时为唐国。
西汉置蔡阳县,属南阳郡。东汉置襄乡县。三国魏黄初改襄乡为安昌。南朝宋复为襄乡县。北周改称广昌县。隋仁寿元年(公元601年)改称枣阳县,以境内枣阳村得名。1914年属襄阳道。1949年后属襄阳专区。地区,1983年属襄樊市。
  1988年1月8日,国务院批准(国函[1988]7号)撤销枣阳县,设立枣阳市(县级)。以原枣阳县的行政区域为枣阳市的行政区域。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5 发表于: 2007-03-17
据《九域志》载,“谷城,因神农氏在此尝植五谷得名”。自西周为谷国。秦朝始建筑阳县。东晋、战国、汉朝、北周等时期,县制几经更改,境内先后设置扶凤郡、义成郡、宜禾县、泛阳县、万年县、义成县、安养县等。隋开皇十八年(公元598),更名为谷城县。隋、唐、宋、元、明、清及辛亥革命先后隶属南阳郡、襄阳郡、荆州都督府管辖。民国十八年,成立县苏维埃政权。1947年11月,成立谷城县爱国民主政府,隶属桐柏军区三专署,1948年7月3日,全县解放。1949年10月,成立谷城县人民政府,1956年改称县人民委员会,1968年(文化大革命时期)成立县革命委员会,1981年复称县人民政府,隶属襄阳地区行政公署。1983年10月,隶属襄樊市人民政府至今。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6 发表于: 2007-03-17
老河口因地处汉江故道口而得名。

  秦置酂县,属南阳郡。北宋乾德二年(964年)置乾德县。熙宁五年(1072年)改乾德县为光化县,取“光大王化”之意为名,属襄州。明洪武十年(1377年)省人谷城县,十三年(1380年)复置,属襄阳府。清因之。1914年属襄阳道。1937年置老河口镇,因处汉江故道之口得名,为光化县治。1949年属襄阳专区。1951年以老河口镇置老河口市,1952年撤销,仍为光化县治。1960年均县并入光化县,1962年二县分治,属襄阳专区。1970年属襄阳地区。1979年划老河口镇及近郊置县级老河口市。1983年撤销光化县,并入老河口市,属襄樊市。

  1948年,老河口市爱国民主政府成立,在城区内建立3个区。1949年,光化县全境解放后,撤销老河口市,全县设5区、33乡,老河口为其中一区;次年1月,老河口区改为镇;1957年7月,老河口镇升格为专署辖市;1952年8月(时间有误,待查),撤销市建置,变为县辖镇。1979年11月,国务院批准老河口镇升格为市,除镇辖范围外,并划5个生产大队为其所属,市设3个街道办事处。
  1983年8月19日,国务院批准:撤销光化县,将光化县的行政区域并入老河口市(县级)。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7 发表于: 2007-03-17
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置县,取名“武当”,因境内武当山得名,隶属南阳郡。隋开皇五年(公元585年)为均州,因境内均水而得名,辖武当、均阳两县。唐天宝元年(742年)为武当郡,乾元元年(758年)复为均州。宋、元仍旧。明洪武九年(1376年)省武当入州,直属湖广布政使司;成化十二年(1476年)改属襄阳府,沿至清末。
  民国初年改均州为均县,属湖北襄阳道。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隶属湖北省第十一行政督察区,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改属湖北省第八行政督察区。
  1949年属陕西省两郧专区,1950年属湖北省郧阳专区。1952年隶襄阳专区行政公署。1960年撤销均县并入光化县;1962年恢复均县。1965年复归郧阳地区管辖。1983年8月19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均县,设立丹江口市(县级)。1994年郧阳地区与十堰市合并,为十堰市代管。
我本楚狂人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