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3425阅读
  • 13回复

[每周一府]每周一府(137):桂阳州&郴州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7-04-04
桂阳直隶州:繁,疲,难。隶衡永郴桂道。旧桂阳州隶衡州府。雍正十年升为直隶府,仍所领。东北距省治六百三十里。广二百二十七里,袤二百五十里。北极高二十五度四十九分。京师偏西四度零五分。领县三。东:鹿峰。西:大凑,一名宝山。西北:坛山。西南:石门。东南:神渡。舂水自新田入,北过象鼻嘴,漼水合鼠峡水自西北来注之,即桂水也。屈东会锺水,纳泮溪,又北与枫江水合,至常宁入湘水。东南:仰天湖,屯湖水出,西北流,左合麻沦江,又北与泉田水合。屈东北,莲蓬溪水北流来会,又东北入郴州。南牛桥镇、北泗州寨二废巡司。

临武简。州西南一百四十里。北:八源,一名东山。西:舜峰。西南:华阴。又有西山,古名桐柏山,溱水出焉,东北流,左纳贝溪,与秀溪水合。屈而北,武溪水合石江水自西来会。又东,赤土溪水南流合焉,东南入宜章。有赤土镇。瑶山在县南。

蓝山简。州西南一百五十里。北:蓝山。西:九疑。南:南风坳,界接广东连州,锺水出焉,西流屈北会岿水。水出九疑山,曰九疑水,亦谓之舜水,东北迳县治南,左纳濛溪,屈而东,毛俊水合华荆津水自东南来注之,又北与蓝溪水合,东北入嘉禾。西南中河,入江华为沱水,下流合于潇水。有毛俊镇。大桥镇巡司,后迁临武营,更名。瑶山在县南。

嘉禾简。州西南一百一十里。西:晋岭,即蓝山。北:石门。西北:石燕山。锺水在南,自蓝山入,东北流,至县城东北,含溪水自西来注之,北至桂阳州入舂水。东南泮溪水,源出临武,北与芹溪水合,亦至桂阳州入舂水。有两路口废巡司。

郴州直隶州:冲,繁,难。隶衡永郴桂道。旧隶湖广布政使司。康熙三年来属。北距省治六百八十里。广三百四十里,袤二百三十里。北极高二十五度四十八分。京师偏西三度四十九分三十秒。领县五。东:马岭山。东南:五盖。西南:灵寿山。又黄岑山即骑田岭,又名腊岭,盖五岭之第二岭也。耒水左渎自兴宁入,西北流,梓塘江自东南来注之,东北合郴水。出黄岑山,一名黄水,东北与沙江合。又北受千秋水,过县治东,北合骡溪,又北至郴江口入耒水。耒水东北入永兴,西有屯湖水,北迳栖凤山,曰栖凤水,又东北至永兴入耒水。南有良田市巡司。有驿。

永兴冲,繁。州北八十里。城内三台山。西:高亭。南:土富。北:金鹅。东北:桃源。西南:白豹山。耒水自州入,北合注江水,屈西过县城西南,左纳灵江,西北至森口,屯湖水合高亭水自西南来会,东北入耒阳。东大步江,源出兴宁县,合潦溪水,东北至安仁为永乐江。北安福、西南高亭二巡司,后废。有驿。

宜章冲,繁,难。州南九十里。北:黄岑。东北:漏天。南:西山。西南:莽山。溱水在南,亦曰武水,自临武入,东南流,岑水合浯水自西北来注之,东南入广东乐昌。县北章水,南至乐昌为罗渡水,入武水。县南长乐水,东北流,屈西,又东北至广东乳源,为武阳溪,亦入武水。东赤石、西南白沙二巡司。有驿。有瑶山在县南。

兴宁疲,难。州东北八十里。东:石牛。西:九峰。北:七宝。南:浦溪山。东南耒水自桂阳入,迤西至丰溪口,沤江自东北来注之,西北与资兴江水合。水出县东,即古清溪,亦谓之乙陂江,又西北合雷溪水,入郴州。县北程江,西南至永兴入耒水。东北小江水,一名大步江,亦西北入永兴。又东春江,至酃合洣水。有涤口巡司,州门镇废巡司。

桂阳(汝城)简。州东南一百六十里。南:屋岭。东:洞灵。西:义通。西南:大官。东南:东岭。耒水在南,出耒山,西北合渌水,秀溪水自西南来会。又西北与寿江水合,入兴宁。北沤江自桂东入,右纳淇江,为北水河,西北至兴宁入耒水。县南屋岭水,南与蓝田合,又南入仁化为恩溪。又益将河出东岭,左合孤山水,东北至崇义为积龙水,下流合于章水。有益将、文明市二巡司。山口镇、濠村镇有二废巡司。瑶山在县南。

桂东简。州东北二百七十里。西:紫台山。南:乌春。东:胸膛。东北:都寮山。又有屏水山,沤江出焉,一名澄江,南与螺川水合。西过县城南,桂水自西北来会,又南为严溪,左东溪、右白竹皆流合焉,西纳双坑水,与大江水合,南流入桂阳。东南:泥湖山,大坪水出,入江西龙泉,为遂江水,入赣水。左溪水亦至龙泉合遂江水。西南有高分镇废巡司。
[ 此帖被北极星在2008-12-31 17:14重新编辑 ]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07-04-04
桂阳自秦末汉初设郡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因此又有“楚南名区,汉初古郡”之称。在漫长的历史变革中,桂阳或为郡、为监、为军、为路、为府、为直隶州,直到1912年才定为桂阳县。桂阳在湘南一带为历代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兵家必争之地,也是商贾行旅的驿路通衢。这里是古代中原连接南越的三条大道之一,且居其中,地理区位相当重要。早在秦代,秦始皇派兵五十万戌五岭,汉代路博德、马援两位伏波将军先后“出桂阳”,征南越;三国时赵子龙计取桂阳,南宋期间岳飞率军围剿贼寇曹成,直至近代太平军挥师东进南京,中央主力红军西去二万五千里长征,都在桂阳留下了历史的印记。

??历代以来,桂阳商贾辐凑,贤达云集,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相传舜帝南巡时到过境内的九鼎山,留下了圣人迹,唐代朝廷为此两次在这里设祭坛,遂将九鼎山改名坛山。县内发掘的石器时代人类磨制的刻纹骨锥和商代人类居住遗址,昭示了桂阳文化底蕴的深厚。桂阳是中国四大发明之一造纸术的发明者蔡伦的故乡,还有东汉兵部尚书胡腾,当代共产主义战士欧阳海,都出生在桂阳。桂阳地下宝藏丰富。早在汉代设金官,自唐代延续到清末,都列为特别行政区。唐代设桂阳监,为朝廷铸钱重镇,“掌二十八铜矿以铸钱,其钱背用‘桂’字”。宋初达极盛期,“全国冶铸在湖南,桂阳居十之三”。经济的发展带动文化的发展。桂阳民间素有唱歌的习惯,每遇婚丧喜庆,人们往往边舞边唱。姑娘出嫁要“坐歌堂”,有“伴嫁歌”。边舞边唱较为有名的传统节目有土地舞、碗灯舞、傩舞、长鼓舞、伴嫁舞、龙狮舞。过去,每年的端阳、中秋两次在舂陵江上举行龙舟赛。农闲之时,乡村盛行“耍调”,即唱花灯戏,同时还有祁剧、湘剧。桂阳是流行湖南的湘昆剧的发祥地。自明代万历年间昆曲流入桂阳并扎根,艺人吸收桂阳方言、音乐、风俗民情,形成有桂阳特色的昆曲,出口高唱,音清而亮,高亢质朴,节奏严谨,独具特色。桂阳农村现仍保存有400来座戏台,足见历史文化的繁荣。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07-04-04
在桂阳上龙泉村发现的旧石器时代晚期的人类椎骨,至今是湖南发现最早的人类遗址,这说明早在18000多年前桂阳境内就有先民繁衍生息,这与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人”年代相符,补誉为龙泉文化。到公元前26世纪,中华民族农耕文化之始祖神农帝挥舞图腾幡离开中原南迁,抵达湘南,作耒于郴,教民耕种,足迹遍布今郴州、桂阳、耒阳、嘉禾、安仁、茶陵等地。桂阳的嘉禾(今嘉禾县)史书誉为禾仓堡。现郴州有万花岩《劝农碑》,桂阳正和罗坦坪十八岩洞史书有“神田占岁”的记载。《史记》载春秋战国时期:“赵惠文王十一年,秦拔我桂阳城。”意说赵惠文王十一年(即公元前288年)秦国攻占了赵国的桂阳城。这里指的是北方的桂阳,后桂阳改成“梗阳”,北方的桂阳不复存焉。随着秦灭赵,北方桂阳之消失,南方楚地的“桂阳”不断叫响。我料记载“游腾为公仲画策曰:请中封以桂阳为小令尹,则有楚。”可见南方之“桂阳”与楚国的开成与兴旺同龄。至秦末汉初祖刘邦(公元前202年)置湖南地一国四郡始置桂阳郡治郴,用以抵御南越,从此桂阳之名更加响亮,延续至今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西汉在桂阳设铁官,属全国41处之一,唐代桂阳设监,专事冶炼铸钱。汉唐以来桂阳一直是监、军、路、府、州、县的治地,是南方重要的地方治所。明清以来,史书记载桂阳乃“千年古郡”、“楚南名区”。故今县城一直演绎着历代衙门治地的辉煌。城墙历朝历代的贤吏无不倍加珍修,东西南北四扇大门无不金碧辉煌,东门曰朝阳门,门扁题刻“楚南名区”,西门曰聚宝门,题刻“千年古郡”,南门曰迎薰门,题刻“控引交广”,北门曰拱极门,题刻“襟带湖湘”,城门气势之雄伟,大郡宏都之辉煌,是为湘南一绝。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3 发表于: 2007-04-04
战国时期为楚国临邑,汉高祖五年(前202)建县。

《水经注》载:县侧武溪东,因曰临武县。史志记载:“楚南部邑之最古者,莫如临武。”战国时设临武邑,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建县。历史上,临武又是楚南古驿,古代中原赴粤出海的必经之路。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4 发表于: 2007-04-04
蓝山辖境春秋战国时属楚,汉高祖五年(前202年)始建南平县,隶属桂阳郡;隋大业三年(607年)并入“临武县”;唐武德四年(621年)复置“南平县”;唐天宝元年(742年)因境内“山岭重叠,荟蔚苍翠,浮空如蓝”而更名为“蓝山” 之后一直沿用;1959年蓝山县与嘉禾县合并为蓝嘉县,1961年7月复置蓝山县,1962年12月,蓝山县划归零陵专区管辖(今永州市)。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5 发表于: 2007-04-04
嘉禾县,古称“禾仓堡”;禾仓,即谷仓,是天下粮仓,清人李元度重修《南岳志》卷十引《湘衡稽古》云:“今桂阳县北有淇江,其阳有嘉禾县。相传炎帝之世,天降嘉禾,帝拾之以教耕,以其地为禾仓。后置县,因名嘉禾。”

“嘉禾”,美禾,茁壮之禾,硕大之禾,祥瑞之禾也。东汉许慎《说文》云:“禾,嘉谷也。以二月而种,八月始熟,得时之中,故谓之禾。”王充《论衡·讲瑞篇》云:“嘉禾生于禾中,与禾中异穗,谓之嘉禾。”古人多以“嘉禾”为祥瑞之物,与甘露醴泉并称。如班固《汉书·公孙弘传》云:“甘露降,风雨时,嘉禾兴”。

中国古今地舆志,以“嘉禾”为地名年号者,时见于史志;然而以炎帝神农之“嘉禾”名县者,惟有当今郴州所属之嘉禾县也。

明属桂阳、临武县地。崇祯十二年(1639)始置嘉禾县,县治设禾仓堡。崇祯十六年(1643),张献忠占领长沙、衡州,其部属胡尚月、胡圣华、朱衣点进驻桂阳、临武、蓝山。嘉禾为刘新宇起义军余部占领。清顺治四年(1647)平南王尚可喜占领桂阳州,献忠领兵转移,嘉禾入清版图。次年,南明永明王袭取嘉禾。顺治九年,明兵败走,嘉禾复归清,属衡州府。雍正十年(1732),嘉禾属桂阳直隶州。

中华民国元年(1912),撤销府州建制,嘉禾直属湖南省衡永郴桂道。民国27年属湖南省第八行政督察区。民国29年,湖南设10个行政督察区,改原第八区为第三区,嘉禾属之。

中国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嘉禾隶属郴县专区。1950年11月改名郴州专区;1952年11月并入湘南行政区;1954年7月恢复郴县专区;1960年复名郴州专区;1979年3月改名湖南省郴州地区;1995年改名湖南省郴州市,隶属关系不变。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6 发表于: 2007-04-04
郴州,具有悠久的历史。在桂阳县境内发现的旧石器时代晚期的刻纹骨椎表明,早在一万多年前,郴州一带就有原始人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

??“郴”字独属郴州,最早见于秦朝,为篆体“郴”,由林、邑二字合成,意谓“林中之城”。“郴”字见之于史传,是汉代司马迁所写《史记》,其中记载(项羽)“乃使使徙义帝长沙郴县”。从此,“郴”字赫然纸上,脍炙人口。郴州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已有两千余年。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天下,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在湖南置黔中、长沙二郡,在郴州一带设置郴县,郴县属长沙郡;西汉时,分长沙南郡为桂阳郡,领县十一;南北朝时,宋、齐、梁称桂阳国,陈时又称桂阳郡;隋文帝开启九年,一度废桂阳郡,置郴州;唐玄宗天宝元年,又称桂阳郡;宋称郴州桂阳郡,设知军;元改郴州路,设总管;明洪武元年改路,置郴州府,设知府;清为直隶州,设知州;民国改州为县。历代治所一直在郴州。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7 发表于: 2007-04-04
秦(公元前221~207年)置郴县、临武邑、鄙邑、耒县。

??西汉元鼎四年(前113),桂阳郡辖郴、临武、南平、便、耒阳、桂阳、阳山、阴山、曲江、含氵匡、浈阳等11县。新始建国元年(9),王莽称帝,改桂阳郡为南平郡,改郴县为宣风、临武为大武、便县为便屏、曲江为除虏、浈阳为基武,并移郡治于耒阳(改名南平亭)。东汉建武中(一说十一年,即公元35年)还郡治于郴县,恢复郡县原名。永和元年(136),分郴县地置汉宁县,省阴山县。
??
??三国吴建兴元年(252),改汉宁为阳安县。甘露元年(265),分南境曲江、桂阳、阳山、含氵匡、浈阳县置始兴郡,度属交州,桂阳郡则余6县。(见《郴州地区建置沿革表》)

??晋太康元年(280),阳安县更名晋宁。建兴三年(315),陶侃分郴县地立平阳郡领平阳县,始一分为二郡。升平二年(359),析晋宁县地置汝城县。

??南朝梁天监六年(507),初置郴县,不久撤销;耒阳县度属湘东。陈天嘉元年(560),以桂阳郡之汝城县置卢阳郡领卢阳县,则一地三郡。

??隋开皇九年(589),三郡合为郴州,平阳县、便县均省入郴县。大业三年(607),南平省入临武县,晋宁县更名晋兴。大业十三年(617),析郴县南为义章县,分郴县西复置平阳县。

??唐武德四年(621),复置南平县。贞观元年(627),卢阳县更名义昌。咸享三年(672),晋兴县更名资兴。如意、长寿元年(692),分义章南置高平县。开元十三年(725),分郴北置安陵县,此时桂阳郡领9县。开元二十三年(735),改桂阳郡为郴州,高平县省入义章,徙义章县治于高平旧址。天宝元年(742),始称郴州桂阳郡,安陵县改名高亭,八月,南平县改名蓝山。乾元元年(758),郴州移治于平阳县。贞元二十年(804),置桂阳监于平阳,专理采铜铸钱。元和十五年(820),郴州还治于郴县。

??后唐同光三年(925),义昌县更名郴义。后晋天福元年(936),改郴州为敦州,郴县为敦化,资兴为资兴寨、属敦化县,省平阳县入桂阳监。天福四年(939),省临武县入桂阳监。后汉乾礻右 三年(950),郴州、郴县复名,资兴县恢复县制,改名泰县。

??宋乾德元年(963),设郴州军。太平兴国元年(976),泰县并入郴县,郴义县改名桂阳,义章县改名宜章。景德二年(1005),蓝山县划入桂阳监。天禧三年(1019),复置平阳县属桂阳监。熙宁六年(1073),高亭县改名永兴。绍兴三年(1133),桂阳监升为桂阳军。绍兴十年(1140),复置临武县属桂阳军。嘉定二年(1209),析郴县之资兴、程水二乡置资兴县,属郴州军。嘉定四年(1211),析桂阳县之零陵、宜城二乡置桂东县,郴州军辖6县。绍定二年(1229)资兴县改名兴宁,徙县治于管子濠。

??元至元十三年(1276),改军为路,郴县改名郴阳。

??明洪武元年(1368),改路为府,蓝山县复归郴州府,府辖7县;桂阳府辖常宁、耒阳2州及平阳、临武2县。次年,蓝山复归桂阳府;常宁、耒阳均复为县,度属衡州府。洪武九年(1376),撤销桂阳府,平阳、临武、蓝山3县归衡州府辖;郴州撤府设直隶州,郴阳县并入郴州,辖5县。洪武十三年(1380),升平阳县为桂阳州,仍辖2县,隶于衡州府。崇祯十二年(1639),析桂阳州西南之禾仓堡置嘉禾县,并析临武县上乡八里属该县。

??清康熙十七年(1678),吴三桂称帝于衡州,改桂阳为义昌县、桂阳州为南平州。次年均复原名。雍正十年(1732),桂阳州改属州为直隶州,与郴州直隶州并列。

??中华民国元年(1912),废府、州,存道、县。次年2月,桂阳县复名汝城。9月,郴州直隶州改为郴县,桂阳直隶州改为桂阳县。民国3年1月,因兴宁县与广东兴宁县重名,故复名资兴县。11年,撤销道制,存省、县两级。26年12月,设置湖南省第八行政督察区。29年,改第八区为第三区,辖郴、资兴、桂东、汝城、宜章、临武、蓝山、嘉禾、桂阳、永兴10县,154乡,1892保,25307甲。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原第三区各县由衡阳专区代管。1949年11月25日,成立郴县专区。1950年11月,更名郴州专区,辖10县,78区,11个镇,1436个乡。1952年月11月13日,郴州、零陵、衡阳3专区合为湘南行政区。1954年7月6日,撤销湘南行政区,改设衡阳与郴县两个专区,郴县专区增辖新田、耒阳、安仁、鄂县,共计14县,111个区,21个镇,1764个乡。1958年8月,设郴县郴州市,专区仍辖14县,136个人民公社,12个镇,1403个大队,33个居委会,14813个生产队,321个居民小组。1959年3月,资兴并入郴县,桂东并入汝城称汝桂县,临武并入宜章县,嘉禾并入蓝山称蓝嘉县,新田并入桂阳县,酃县划归湘潭专区茶陵县。11月,郴州市升为县级市。1960年7月18日,改郴县专区为郴州专区。1961年6~7月,恢复原县市建置,并析资兴县地置东江市。1962年月12月,撤销东江市,划蓝山、新田归零陵地区。郴州专区辖12县、市,12个镇,293个乡。1963年5月20日,撤销郴州市,仍为郴县县级镇。1967年3月8日,专区改称地区。1977年12月,恢复郴州市。1983年5月,耒阳县划归衡阳市。1984年12月,资兴县改为资兴市。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8 发表于: 2007-04-04
西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始置便县,以境内便江得名,属桂阳郡。


  新王莽始建国元年(9),改便县为便屏县,属南平郡。



  建武元年(25),废“新”复汉室,郡、县恢复旧名。便屏县复称便县,属桂阳郡。三国为吴地,属桂阳郡,西晋、东晋因之。



  南北朝宋永初元年(420),便县并入郴县,隶属桂阳郡。



  陈永定三年(559),复置便县,隶湘州桂阳郡。



  隋开皇九年(589),便县再次并入郴县。



  唐开元十三年(725),郴州刺史赵瑾奏准,析郴县北四乡置安陵县,属江南道桂阳郡。唐天宝元年(742),改安陵县为高亭县,属江南西道郴州桂阳郡。



  宋熙宁六年(1073),按郴州太守李土燮建议改高亭县为永兴县,隶属荆湖南路郴州军。元朝属湖南道郴州路;明朝属湖广行省郴州路、郴州府、郴州直隶州;清雍正二年(1724),永兴属湖南衡永郴道、郴州直隶州。



  民国元年(1912),永兴属湖南省衡永郴桂道。民国3年(1914),改属衡阳道。民国11年(1922),道制废除,为省直辖县。民国26年(1937),省设行政督察区,属第八行政督察区。民国29年(1940),改属第三行政督察区。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9 发表于: 2007-04-04
宜章古称义章,建治于隋炀帝大业十三年,至今已有 1380多年的历史,她雄居湘南边陲,地处楚尾粤头,居七泽之末,联五岭百粤之徽, 进可制韶关,退可蔽衡湘, 固南北之咽喉,势险要之当防,素为兵家必争之地,是湖南的“南大门”,史称“楚粤之孔道”。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10 发表于: 2007-04-04
东汉 置汉宁县, 三国 时更名为阳安县, 西晋 再改名为晋宁县。后并入郴县。 唐 代置资兴县,以境内资兴江而得名。 宋 代改名为兴宁县。1914年因与 广东 兴宁 重名,而复名资兴县。1961年曾析置东江市,寻废。1984年撤县设市。


??东汉顺帝永和元年(136),析郴县地置汉宁县,后改名阳安、晋宁、晋兴、资兴、泰县、兴宁、资兴。1984年,改为县级市,并将市人民政府迁至唐洞。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11 发表于: 2007-04-04
春秋、战国时期,汝城为楚南边境地。秦代属长沙郡,为郴县地。西汉高祖五年(前202)分长沙南部置桂阳郡,汝城属桂阳郡郴县地。东汉顺帝永和元年(136),析郴县置汉宁县,汝城为桂阳郡汉宁县地。三国时,汉宁县改为阳安县,汝城为阳安县地。西晋初,阳安县改称晋宁县,汝城属晋宁县地。
  东晋穆帝升平二年(358),始分晋宁县地置汝城县,辖今汝城、桂东县地,属桂阳郡,汝城县之名始见于史籍。南朝陈武帝永定三年(559),废汝城县置卢阳郡。陈文帝天嘉元年(560),置卢阳县。隋开皇九年(589)废卢阳郡,卢阳县隶属郴州。唐玄宗天宝元年(742),改名义昌县,县城迁至城头寨附近,辖今汝城、桂东县地,属桂阳郡。五代后唐庄宗同光三年(925)因避庄宗李存朂的祖父李国昌之讳,楚马氏奏准改义昌县为郴义县,县址依旧,属郴州。宋太平兴国元年(976),因避宋太宗赵光义之讳,改郴义县为桂阳县。太平兴国三年(978),县治迁今址。宋嘉定四年(1211),析桂阳县之零陵、宜城两乡置桂东县,自是桂阳、桂东各为一县。元、明仍为桂阳县,属郴州路。清康熙十七年(1678),吴三桂举兵叛清,在衡州称帝,号周王,避讳“桂”字,曾一度将桂阳县改为义昌县。次年(1679)2月,吴三桂病死,兵败,复称桂阳县。民国2年(1913),因撤州建道,把郴州、桂阳州撤销,两州各县统一划归衡阳道,原桂阳州改为桂阳县,为避免两县同名,本县复称为汝城县,属衡阳道。民国7年废道,汝城县直接归湖南省统辖;民国26年,汝城县属湖南省第八行政督察区;民国29年,汝城县属湖南省第三行政督察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汝城县属郴县专区。1952年11月,属湘南行政公署。1954年7年又属郴县专区。1959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汝城、桂东两县合并为汝桂县,县人委驻汝城县城。1960年7月,郴县专区改名为郴州专区。1961年5月,撤销汝桂县,恢复汝城、桂东两县建制。至1988年,汝城一直属郴州地区。1994年郴州撤地建市,汝城隶属郴州市管辖。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12 发表于: 2007-04-04
南宋宁宗嘉定四年(公元1211年)把属原桂阳县(今汝城县)管辖的“零陵”、“宜城”二个乡分出来设置一个新县治。因新设县治位于原桂阳县(今汝城县)的东部,因而叫桂东县。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13 发表于: 2007-04-04
历史上,使用过“桂阳县”这一名称的有三个地方,按时间先后顺序讲,最早是今天广东的连州市,其后是我市的汝城县,再后才是今日的桂阳县。要弄清“桂阳”名称的来历,必须上溯到最早的桂阳县才行。
  广东连州市,春秋战国时属楚,秦时属长沙郡。西汉高后五年(公元前183年)设县,因为这个地方在桂岭(在今广西贺州东北)以南,所以设县时就把这里叫作“桂阳县”,意思是在桂岭之南的县。从西汉高后五年(公元前183年)设县时起,一直到唐大历三年(公元768年)改隶广州时止,在这长达950多年的时段里,广东连州市那时一直是叫“桂阳县”。
  汝城县在北宋太宗兴国元年(公元976年)至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这段长达937年的时间里也叫“桂阳县”,这是历史上第二个桂阳县。
  今天的桂阳县是历史上第三个桂阳县。桂阳这个地方作为县治始建于东晋建武元年(公元317年)。最初叫平阳县、平阳郡等,直到民国2年(公元1913年)撤销桂阳州设立桂阳县,才叫这个称呼。这里叫桂阳县的历史在三者中最短,到今年才93年。
  今天的桂阳县从地理上看已“挪到”桂岭之北了,南辕北辙,是因袭旧名造成的。
我本楚狂人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