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2882阅读
  • 3回复

[地名探讨][转]在地名中回味历史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7-04-25
在地名中回味历史

顾 土


  最近在一座滨海城市度假,每日穿梭于老城的纵深处,行走的是“盐溪街”、“虞朝巷”,嗅到的是如老汤般浓郁的风味,感受的是百年民居的悠长岁月。这也使我回忆起过去读中学时天天路过的南剪子巷、马大人胡同,别看狭窄、辐辏,但走的是我们这座城市的历史。当马大人胡同改成育群胡同,我明白,我们的历史从此缩短了一半。我从小住在一个叫张自忠路的地方,因此知道了张自忠将军以及佟麟阁路的佟麟阁、赵登禹路的赵登禹,以后这些地方被改了名称,结果很长时间人们不知道他们是谁,有人还写成“张治中路”,那时张治中大约比张自忠更有名罢。

  改名是近几十年的风气,并且改来改去。其实,每一次改名,也是一段历史。当年有人改名为“批孔”,现在大概早已恢复原貌了,可是,在填写曾用名时,也还是应该写上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大名。还有像“反修路”、“反帝路”、“破四旧路”之类,尽管已经改了回去,但在路名的后面,仍不妨记录一下19某某年至19某某年改称某某路,这才像是尊重历史。每一位路人驻足街头巷尾时,看见这样的路名和记载,昨是今非的历史感,估计会油然而生。

  现代城市的建设,大概就是蚕食乡村的过程,也是侵占田野的运动。所以,城市里越来越多的名称是庄、村、乡、屯,加上坟啊淀的,在江南还有浜,在福建还有厝。当然已无乡土风景可言,尤其那些叫寺叫庙叫庵叫祠的,只剩下酒吧、舞厅和饭馆了。

  我家附近就叫“坟”,“坟”的周边还建了不少医院,医院往下又是火化的地方,火化地方的对面还有个叫“永乐”的社区。好在现在没那么多忌讳,不然心里实在不是滋味。这十几年里我的家基本都在坟、寺一带转悠,有许多年还和清末大太监李莲英的墓地毗邻,每天经过,上面竟然建了一座小学。

  李莲英墓从前玉雕石砌,阴宅阳宅俱全,四周遍植苍松翠柏。好像是“文革”初期,建筑被毁,玉石一概砸碎,树木也砍去多半,1982年时仅剩一个小亭和一些松柏树了。想想也难怪,连清官海瑞和维新派康有为的墓都被捣烂,尸骨也拖出来游街示众,更何况恶名远扬的李莲英呢!在李莲英的墓里,据说有人还发现他身首异处,于是其死因又成为一桩公案。与李莲英墓地为邻时,其实我更愿意与西边的百花山做伴,那里有座寇公祠,祭祀的是一位我景仰的人物,尽管也是宦官。他叫寇连材,曾哭谏慈禧,还当着慈禧的面怒骂。 最后,寇公公神色不变,慷慨赴死。各地的寇公祠固然不少,但都是祭祀北宋寇准的,知道这位清末的寇公公和这座寇公祠的人实在不多。

  去年10月去日本时,看见那里的地名也有汉字“日暮里”、“鹿鸣”、“巢鸭”等等,我由此想象着这里的过去,同样可以体味历史的景致。

  无论称“盐溪街”、“虞朝巷”,还是“反帝路”、“育群胡同”,我们都可以触摸到一段历史。但是,当今天的很多人搬进“罗马花园”、“圣地亚哥公寓”、“普罗旺斯10号”、“纽约印象宅邸”、“塞纳河左岸”、“紫荆豪庭”、“伊丽莎白大厦”、“巴伐利亚御景”时,我不知道,我们的后人还能不能因此感触历史,他们或许首先要考证自己的先人住的究竟是些什么地方!



 

http://xmwb.xmnext.com/xmwb/html/2007-04/25/content_9202.htm
小号:长白小侠。是留给儿子的,不知道他有没有兴趣传承?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07-04-26
本土文化的缺失
骏马秋风塞北,杏花春雨江南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07-05-02
以前的地名一般都有一段历史,现在可完全变味了。
只看该作者 3 发表于: 2007-05-04
这个世界变化快~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