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2500阅读
  • 2回复

[博物馆]探訪最後的中正紀念堂:坐東朝西遙望大陸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7-05-19
— 本帖被 keating 从 经济地理 移动到本区(2017-03-28) —
台灣“行政院”9日已經廢除了《中正紀念堂組織條例》,“中正紀念堂”隨即將走入歷史,正式更名為“台灣民主紀念館”。本已淡忘的人與物,被當局這一鬧,反而橫亙在前。記者12日一早特地去了趟這最後的中正紀念堂。

  坐東朝西遙望大陸

  中正紀念堂坐落在台北市中心黃金路段——杭州南路以西、中山南路以東、愛國東路以北、信義路以南,佔地多達25萬平方米,是1975年為紀念蔣中正(蔣中正,字介石)而興建的。從初期規劃、籌建到建成,前後花了近五年。據紀念堂的設計師楊卓成所說,中正紀念堂用的是北京天壇之頂、埃及金字塔之身,而之所以坐東朝西,為的是遙望大陸。

  聽一位父輩的友人提起,當初中正紀念堂在興建時,他正在台北市開計程車為生。他表示除了一面倒的支援興建聲浪外,其實還是有不少質疑的雜音出現。有些人認為為何要在台北市中心浪費一塊地,而不往郊區另尋他處。當初這個斷然的政治決定,在現今台北市民看來一定頗為慶倖,因為身處在萬千水泥叢林中,台北市區綠蔭用地屈指可數,中正紀念堂正是其中一處。

  早期,大多數到中正紀念堂的人,一般都是到紀念堂主體內去看蔣中正銅像,並參觀蔣中正遺留下來的文物。高6米的蔣中正銅像,重21噸,銅像背後的大理石墻上,刻著“倫理、民主、科學”六字。銅像兩側陸軍儀仗隊每小時一次的交接儀式,已經成為觀光客必看的節目。而文物陳列櫃裏,放置著蔣中正不同年代的“中國國民黨黨員證”,編號 “00001”。

  漸成假日休閒去處

  不知從何時開始,台灣普通民眾去中正紀念堂的目的,不再是去找尋故往的政治痕跡。興建時所賦予的政治使命,也逐漸為後人所淡忘。甚至連政治色彩很強的“中正紀念堂”,也被熱衷於在此約會的年輕人改稱為“中正廟”。

   在中山南路的正牌樓上,書有“大中至正”四字,這也是“蔣中正”一名的含義。我是從信義路的側牌樓“大忠門”進去的。沿著樹蔭底下走著,一道圍墻區隔著墻內墻外不同的世界。墻外車水馬龍,墻內則如同公園,沸沸颺颺的拆除圍墻、改名的政治戲碼,似乎沒影響到普通人的日常休閒。

  近二十年來,這個地方已逐漸轉變為假日休閒、活動聚會及婚紗攝影的公園綠地。中正紀念堂也是台北元宵燈會長期的主場地,更是民眾遊行示威抗議的好地點。雖然,近幾年抗議地點首選已改為凱達格蘭大道。

  重新勾起政治記憶

  繞過紀念堂的主建築物,接著又往兩廳院前的池塘走去,和之前樹蔭下的場景不同的是,之前大多為老年人,池塘兩邊則多為來此小憩的帶著幼兒的父母們。

  我想大多數的民眾早已不記得這座建築物的精神及特色,但拜近日的紛擾所賜,媒體強力報道下,又喚回大夥對它的過往回憶。原來,正面階梯的89級階梯數,隱含蔣中正去世時享年89歲;原來,外墻的白與鬥拱屋頂的藍,源自國民黨的黨徽“青天白日”;原來,雙重屋檐乃屬“復檐”,暗示著蔣中正“復興中華”及“光復大陸”兩個目標;當局“去蔣化”的本意是要抹去所有蔣中正的痕跡,但當局這一鬧,原本被眾人淡忘的人與物,卻又橫亙在前,逼得民眾再去憶起這已不具任何政治意義的公園綠地,原來隱含這麼多政治語言。

  正要邁步繼續向前走,耳中傳來淒美的口琴聲。一個老人家坐在水池畔,吹奏著一曲動人的閩南語歌曲。遙望著“大中至正”門,耳中聽著這位本省老伯唱著早期的臺語歌謠。“本省人”和“外省人”、“泛藍”和“泛綠”,這些永遠對立的雙方,也許只有在歌謠裏才能得以暫時避開政治的撥弄,獲得短暫的喘息空間。(來源:國際先驅導報)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07-05-19
中正紀念堂怕快要被阿扁拆了吧....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07-05-21
看了一下地图,应该是坐东南朝西北才对,但遥望大陆到正确,台湾正好在大陆的东南方。
占版面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