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3183阅读
  • 8回复

[每周一府]每周一府(206):秦州直隶州(天水)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7-05-19
秦州直隶州:要,冲,繁,难。巩秦阶道治所。明隶巩昌府,领秦安、清水、礼三县。顺治初,因明制,雍正七年,升直隶州,降巩昌属之徽州为县,与所领两当县来属。西北距省治七百三十里。广三百九十里,袤四百五十里。北极高三十四度三十五分。京师偏西十度四十分。领县五。西:刑马山。西北:邽山。东南:麦积。西南:嶓冢。渭水,西自伏羌入,右纳藉水,左纳牛头河,东迳城南,又东纳诸小水,过三岔城北,迤南入陕西陇州。西汉水出嶓冢山南麓,西入礼县。骆驼川水出嶓冢山东麓,流合数小水,南入徽县。镇四:关子、高桥、社树坪、董城。州判驻三岔镇。

秦安疲,难。州北八十里。东:九龙山。北:显亲峡。南:新阳崖。东北:青龙。罗玉河古陇水,北自静宁州入,上承苦水河,南迳县西,至新阳崖入州境注渭。略阳川水东自清水入,西合石版泉,入静宁注苦水河。镇六:金城、川口、郭嘉、太平、陇城、大寨。

清水冲,疲。州东北百二十里。东:陇山,大震关在其下。牛头河一曰东亭河;古桥水,出陇山西麓,众源并导,汇为一川,迳城北,东流,迤南入州境。略阳川水亦出陇山西麓,西流,纳县境诸水,迳龙山镇入秦安。镇八:白沙、岩年、清水、百家、玉屏、松树、龙山、恭门。驿一:长宁。

礼疲。州西南二百里。东:祁山。东南:仇池山。西南:岷瓘山。西汉水,东自州境入,纳县境诸水,迳城东折南,又西入阶州。镇二:石头、崖城。

徽难。州南二百八十里。北:鸾亭。东:赤玉。南:铁山、青泥岭。西:栗亭山、木皮岭。东南:杀金坪,仙人关在其上。故道河,东自两当入,骆驼川入北自州境来入之,西迳县南,纳小水二,西南入陕西略阳,嘉陵江上游也。栗水出栗亭山,南流为泥阳河,南入略阳。镇三:永宁、粟亭、火钻。

两当简。州南百七十里。东:鸑鷟。南:天门。东北:申家,古南大夫山。故道河,东自陕西凤县入,河即两当水,迳县南,纳小水二,西南迳秦冈山为琵琶湖,入徽。镇二:广乡、两当。有驿。
[ 此帖被北极星在2009-03-18 17:57重新编辑 ]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07-05-19
天水在夏、商时期属雍州,周孝王十二年(公元前九世纪)赢非子在秦池(今张家川县城南一带)为王室养马有功被封于秦,号赢秦。秦即后世的秦亭,是今天水市辖区见于史籍的最早地名。
秦武公十年(前688年),秦灭圭阝戎、冀戎,置圭阝(今天水市城区)、冀(今甘谷县东)二县,这是中国历史上设置最早的两个县级建置。秦昭王二十八年(279年),设陇西郡。郡县制在今辖区确立。
西汉武帝元鼎三年(前114年),从陇西、北地二郡析置天水郡。从此有“天水”的名称。
三国魏文帝黄初元年(220年),一度设秦州。因秦邑而得名,从此有“秦州”的名称。
西晋始,实行州郡县三级制。晋武帝泰始五年(269年)秦州正式设立,今辖大部分由秦州天水郡辖。南北朝因亡。
隋唐时,实行州县二级制,秦州地域缩小,地域和今辖区大体相当。元代,秦州辖成纪、秦安、清水3县。
明代,秦州辖秦安、清水、礼县3县。清雍正七年(1729年),秦州升为直隶州,直隶甘肃省,辖秦安、清水、两当、徽县、礼县5县。
民国2年(1913年),2月,北洋政府推行省、县二级制,暂存道制。巩秦阶道改称陇南道。撤秦州设天水县。民国3年1月,宁远县改称武山县。6月,陇南道改称渭川道,辖14县。民国16年(1927年)7月,渭川道改称渭川行政区。不久,撤销行政芪 ,实行纯粹的省县二级制。民国18年(1929年),伏羌县改名甘谷县。民国23年(1934年),甘肃省政府设立天水行政督察区。次年,改称甘肃省第四行政督察区,辖10县。
1949年8月3日,天水县解放。8月15日,天水分区行政督察区成立。同年12月,天水分区改称天水专区。1950年2月,析天水县置天水市,以城区为天水市的行政区域。
1953年7月6日,将清水、秦安、庄浪、陇县38乡合并成立张家川回族自治区(1955年10月改称县),属天水专区。1958年4月8日,撤销武都专区,并入天水专区。1961年11月5日,恢复武都专区。
1969年10月1日,天水专区改称天水地区。(时辖天水市、天水县、甘谷县、武山县、清水县、张川县、秦安县、徽县、两当县、礼县、漳县等1市11县)。
1985年7月8日,国务院批准,撤销天水地区,实行市管县体制。天水市升为地级市。撤销天水县、将其行政区域并入天水市。天水市设立秦城、北道两区。以天水县西南17乡及原天水市(县级)辖区设秦城区,以天水县东南、西北其余22乡和北道镇设北道区。天水市人民政府驻秦城区。将原天水地区的徽县、两当、西和、礼县划归新成立的陇南地区;漳县划归定西地区。天水市辖两区五县;即秦城、北道两区,秦安、清水、张家川、甘谷、武山等5县。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07-05-19
1、天水是传说中人文初祖——伏羲及女祸的故乡。 以大地湾为代表的史前考古遗址,从另外一个角度证明了天水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距今约8000年。今有伏羲庙留存。
2、天水地理条件农牧皆宜,自古为华戎杂居地,其地西南临羌、北面边胡、西北通西域、东南临中原,是中原文化联系青藏、 西域和北方草原地带少数民族文化的窗口。天水地处陇山之西,是丝绸之路西出长安的第一重镇,又是西方文化东传的预热区,为多种文化交流融合提供了可能。麦积山石窟是我国四大石窟之一。
3、天水作为陇右门户,扼陕、甘、川三省交通要道,自古为战略要地,三国时期是魏蜀争峰的主战场。如诸葛亮六出祁山等。有街亭、姜维墓等古迹。
4、天水位于中国西北部的多民族杂居区,民风质朴、强悍,因而成为许多古代王朝的发源地,其中以秦朝在天水的时间最长。秦之先人于天水活动近400多年,立国 100多年,其起源和发展壮大均在天水一带。东迁之后天水仍是秦国重点经营的地区。秦武公十年(公元前668年),攻灭邽戎和冀戎,设邽县(今秦州区)和冀县(今甘谷县),是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两个县级行政设置。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3 发表于: 2007-05-19
秦安古称成纪,据史书记载,人类始祖伏羲、女娲就出生在这里,素有“羲里娲乡”之称。

宋朝(960—1279),初仍袭唐制,分全国为10道。宋太祖建隆三年(962),县地属陇右道秦州雄武军节度。太宗太平兴国后移成纪县治于上邽。后废天水郡,而以成纪名郡。有显亲川之成纪,有秦州附廓之成纪。太宗至道三年(997),改道为路,分领府、州、县、军、监。县地属陕西路秦州雄武军节度。仁宗庆历五年(1045),置陇城寨(治今陇城镇)。英宗治平四年(1067),置鸡川寨(今属通渭县)。神宗熙宁五年(1072),从陕西路分置秦风路(治秦州)和永兴路,县地属秦凤路秦州雄武军节度。宋高宗建炎四年(1130)县地陷于金。绍兴九年(1139)被南宋收复。绍兴十二年(1142)以渭河为界,割秦州一半予金,县地属金。当时的秦州有“汉四番八”(属宋者称汉,属金者称番)之说。金熙宗皇统二年(!142),秦凤路改称熙秦路。金人占领县地后,以秦寨为秦安城。金正隆二年(1157),以秦安城、腊家城始置秦安县(治今兴国镇)。秦安作为县名由此开始。同时析置鸡川县。金世宗大定二十七年(1187),熙秦路改称风翔路,秦州隶属风翔路,改陇城寨为县。秦州统领秦安、陇城、鸡川等8县。秦安县属风翔路秦州管辖。
   元朝(1271—1368),始设行中书省,以省辖路,路辖州(府),州辖县。世祖至元七年(1270),将陇城县、鸡川县并入秦安县。至此,秦安始为一县,为秦州管辖。至元十八年(1281),分置陕西、甘肃两个行中书省,秦安县属陕西行中书省巩昌总帅府秦州管辖。
   明朝(1368-1644)洪武二年(1369),巩昌府直隶陕西行中书省,秦州属巩昌府(治今陇西县),秦安县属陕西行中书省巩昌府秦州管辖。洪武九年(1376),改行中书省为布政使司,统各府州县,废甘肃行中书省。秦安县属陕西布政使司巩昌府秦州管辖。
   清朝(1644—1911)康熙二年(1663),分陕西为左右布政使司,以右布政使司驻巩昌,泰安县属陕西右布政使司巩昌府秦州管辖。康熙八年(1669),陕甘分省,秦安县属甘肃巩昌府秦州管辖。雍正七年(1729),升秦州为秦州直隶州,直隶甘肃省,辖秦安等5县。光绪二年(1876),秦安县属甘肃省巩秦阶道直隶秦州管辖。
中华民国(1912-1949),民国2年(1913),北京政府推行省、县两级制,暂存道制,以联络督导。改巩秦阶道为陇南道。民国3年,改陇南道为渭川道(治今秦州区),统领秦安等14县。民国16年,南京国民政府废道设行政区,实行省、县两级制,秦安县属甘肃省渭川行政区管辖。民国24年,全省划设7个行政区,天水为第四区,秦安县属甘肃省第四区行政督察区管辖,直至秦安解放。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4 发表于: 2007-05-19
清水县历史沿革
  夏商周时期,清水为邽戎、绵诸戎居住地。西周孝王时,嬴姓部落首领非子因养马有功,封为王室附庸(周制.其封地方圆不足50里),封邑在今清水县秦亭镇境内,是清水境内最早的城邑。之后,非子等以此为根据地,不断开拓疆土,发展壮大。周庄王九年(公元前688年),秦武公伐邽戎取其地,始置邽县,为中国历史上最早设置的县。秦惠公五年(公元前395年),秦灭绵诸戎,置绵诸道(治今县西南贾川乡林河村),并筑城以加强管理。

  秦统一全国后,实行郡县制,清水县地属陇西郡上邦县(原邽县)、绵诸道。西汉初,随着经济人口的发展,为巩固边防、扩充疆土,汉武帝元鼎二年(公元前115年)析上邽,在关陇要冲置清水县、戎邑道(治今黄门乡)与陇县,至此,始有清水县名,县治在古城(今永清镇李崖村)。《太平御览》引述“《三秦记》云:‘其坂九回,七日得越,上有清泉,四注而下。’下有县,因此而名。”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分陇西郡置天水郡,辖16县(道),其中清水县、绵诸道均属凉州刺史部天水郡。西汉末年,王莽改清水为识睦。王莽始建国二年(公元10年),公孙述于县治以西15里依山筑清水西城(址今红堡镇西城村)。东汉明帝永平十七年(公元74年),改清水县为?坻聚,与绵诸道、戎邑道一起并入陇县。

  三国初,魏复置清水县,废陇县入清水县。魏文帝黄初二年(221年),从天水郡分置广魏郡,辖4县,清水县属之。西晋时,清水属秦州略阳郡管辖。东晋十六国时,前赵、后赵、前秦、后秦、西秦、大夏、仇池等少数民族政权,先后把势力伸入清水境内。这些割据势力你争我夺,相互兼并,征战不已,给清水的社会生产造成很大破坏。晋安帝义熙六年(4lO年),夏王赫连勃勃攻陷清水城,将清水及略阳16000余户居民迁于大城(即夏都统万城,在今陕西省靖边县北)。北魏统一北方后,清水县仍属秦州略阳郡所辖。北魏太武帝太平真君八年(447年),在原戎邑道故地置安戎县,属略阳郡。北魏文成帝和平五年(464年),分略阳郡清水、伯阳(治今北道区伯阳乡)2县置清水郡驻清水,属秦州。西魏、北周继之。北周,废安戎县。

  隋文帝开皇三年(583年),废清水郡,改伯阳县为秦岭县,与清水县均属天水郡。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在清水置邽州,辖清水、秦岭两县,历3年废入秦州。“安史之乱”后,吐蕃乘虚而入。唐肃宗宝应元年(762年),吐蕃突破唐临洮防线,取秦、成、渭等州,清水亦被占据,古城废弃。唐德宗建中四年(783年)正月,陇右节度使张镒与吐蕃大相尚结赞盟于清水,暂息兵戈。不久,吐蕃背盟,复据清水。唐宣宗大中二年(848年),凤翔节度使崔珙破吐蕃收复清水,隶风翔府。因老城久废,移县治于牛头河南人口稠密处(即今城址)大中三年(849年),复属秦州天水郡中都督府。五代时清水虽自前蜀经后唐至周,名为陇右道秦州府所辖,实自后唐明宗长兴三年(932年)复为吐蕃占据,县治迁至上邽城(今天水市秦城区)。

  北宋太祖建隆二年(961年),秦州入宋,清水县属陕西路[宋仁宗庆历元年(1041年)改称秦凤路]秦州。此时,清水境内吐蕃已为汉族同化,但秦州羌(即吐蕃“生户”)仍频繁寇掠清水。为此,北宋王朝在清水相继置直属秦州的?穰、冶坊、静戎等寨堡以及太平监,屯兵防守。宋太宗太平兴国初年,县治从上邽城迁回。宋真宗大中祥符九年(1016年),秦州都部署曹玮出奇兵破吐蕃李遵立部于三都谷,基本结束了吐蕃对秦州及清水一带的扰掠。此后,曹玮督军民在境内大修堡寨,并筑清水城(即今城址),以拱卫秦州。这些城堡在后来抵御西夏的人侵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清水县隶秦风路凤翔府秦州,领弓门、冶坊、?穰、宁远等29堡。宋徽宗崇宁年间(1102年一1110年),清水县、太平监和弓门、静戎两寨以及?穰、冶坊2堡均属秦州。南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年),金将兀术越陇山西进,破清水城,继而攻陷秦州。此后,宋将吴玠曾一度收复秦州,但金仍据清水。建炎四年(1130年1。金升冶坊堡为县(治今黄门乡王店村),与清水县均属凤翔路西宁州。金宣宗贞三年(1215年),清水、冶坊两县以及?穰、静戎2镇均隶属凤翔府秦州。金哀宗正大四年(1127年),元太祖铁木真(成吉思汗)率部越六盘山到达清水县西江畔(今牛头河),病逝于萨里川(今红堡川)行宫内。

  元代清水县归陕西行中书省巩昌总帅府秦州。元世祖至元七年(1270年),废冶坊县入清水县。明太祖洪武二年(1939年),徐达率兵度陇,元清水县令铁木罕巴在马跑泉被明军捕杀。洪武四年(1371年),知县刘德以宋城址重筑清水城。洪武九年(1376年),改行中书省为承宣布政使司(简称布政司),清水县属陕西布政司巩昌府秦州。明朝末年,阶级矛盾激化,陕北、陇东饥民相继揭竿而起,反抗明朝的统治,先后有数路农民军蜂拥而入清水,给地方统治者以沉重的打击。明思宗崇祯十六年(1643年),清水县归闯王义军。清世祖顺治二年(1645年),清军征秦陇,大顺知县丁图昌附清。清圣祖康熙三年(1664年),清水县属陕西省右布政使司巩昌府秦州。康熙七年(1668年),改属甘肃布政使司。清世宗雍正七年(1729年),升秦州为直隶州,清水属之。

  民国初年,废秦州设置渭川道,清水为其所辖。民国16年(1927年),改渭川道为渭川行政公署,清水属之。民国38年(1949年)7月31日,清水解放。8月7日,清水县人民政府成立,属陕甘宁边区政府天水分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清水县属甘肃省天水分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此后,与天水县(今天水市麦积区)、秦安县多次调整边界。于1961年12月第二次与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分置后,县境北界、南界均向南推移,西界西移,辖域由民国时的菊叶形变为东西长方形,县治居县境中心。1985年7月,天水撤地设市,实行市管县体制,清水县归天水市管辖至今。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5 发表于: 2007-05-19
 以礼名县虽为时较晚,但其地却开发很早,历史相当悠久。

  石桥乡高寺头仰韶文化遗址,1964年出土了人首器形盖,1986年又出土了石、陶、骨器多件,经测定系距今5000多年前氏族公社时期用物。夏商时期,地属雍州。大禹“蟠冢导漾”,导的就是流经礼县的西汉水。周朝时期,周孝王“邑非子于秦”之前,秦人的发祥地西垂(西犬丘)就在县东北的永兴一带(近年发现的秦公墓为证)。“非子邑秦”后,虽然秦都邑短时间的迁到了今清水县境内的秦亭,但很快秦庄公又将都邑迂回西垂,“居其故西犬丘”。中经襄公,直至文公时秦都才由西垂迁到湃渭之会。秦昭襄王时陇西郡,辖礼县一部分地域。秦朝时,地域东北部属陇西郡西县,西南部仍为氐羌人所居,尚未置郡县。西汉时,地域东北部属凉州刺史部陇西郡西县,西南部属益州刺史部武都郡、嘉陵道和陇西郡羌道,王莽改西县为西治。东汉时,东北部属凉州刺史部汉阳郡西县,西南部属武都郡武都县及羌道。三国时,东北部属秦州汉阳郡西县隶于魏,西南部属武都郡武都县隶于蜀。晋时,东北部属秦州天水郡始昌县(晋改西县曰始昌),西南部属武都郡武都县,仇池国(296—322)时期,全部地域属仇池国。前赵(304—329)、后赵(319—351)、前凉(314—376)、前秦(351—394)、后秦(384—417)时期,这几个地方割据政权或全部或部分,或较长时间或短暂地占据过本县地域,在此期间,东北部均称天水郡始昌县,西南部均称仇池郡。前凉时曾在东北部置西城校尉。西秦(385—431)时,东北部属秦州汉阳郡阳廉县,西南部分属仇池郡及白马郡。北魏时,红河、盐宫一带分属秦州汉阳郡的阳廉、黄瓜二县,永兴、平泉一带分属南秦州天水郡的水南、平泉、平原三县,城关地区属南秦州。汉阳郡的兰仓、谷泉二县,江口以下地区分属南秦州仇池郡的阶陵、仓泉二县。西魏时,盐官以东地区仍属秦州天水郡阳廉、黄瓜二县,永兴、城关地区分属成州汉阳郡的水南、汉阳二县,西南部地区分属成州潭水郡的潭水、甘若、武定、相山四县及成州仇池郡的阶陵、仓泉二县。北周时,盐官以东属黄瓜县(阳廉省),永兴、城关地区属成州仇池郡汉阳县,西南部地区属成州仇池郡的潭水、上禄二县。唐时,东北部先属山南西道成州的汉源、长道二县,后属陇右道秦州长道县,西南部分属陇右道成州上禄县及宕州良恭县。盐官城曾为党项马邑州治所,隶于秦州都督府。五代的岐、唐、晋、周时,东北部属陇右道秦州天雄、雄武节度使所辖的长道县,西南部没于吐蕃。五代汉时全县地域没于吐蕃。北宋时,东北部属长道县,西南部属大潭县,两县先属秦凤路之秦州,后改属岷州。南宋时,仍为长道、大潭两县地,但改属利州西路的西和州所辖,盐官以东地域属天水军(州级建制,治所在今天水镇)辖治。元朝时,东北部的长道县地域并人西和州,而于今城关镇别置“礼店、文州蒙古汉军西番军民元帅府”,下辖“礼店、文州蒙古汉军西番军民上千户所”及“礼店、文州蒙古军民奥鲁干户所”;“元帅府”负责西和州、武阶、文州地区的军民安全,“上千户所”则仅统摄今城关及西南部地域的军民。明初承元制,洪武四年(1371)置“礼店守御千户所”,隶岷州卫,属陕西都司,洪武十五年(1382)改隶秦州卫,属仍旧。成化九年(1472)割秦州19里置礼县,属巩昌府所领的秦州管辖,原“千户所”与县并存不废。清朝时,顺治十六年(1659)裁撤卫所十百户,将巩昌卫、文县所、西固所归并礼县统辖,属巩昌府。雍正六年(1727)改属秦州。中华民国时,民国2年(1913)袁世凯令各州府改道,礼县属陇南道,旋改渭川道。民国16年(1927)道废,县直属于省。民国25年(1936)蒋介石令甘肃全省设七个行政专员公署,礼县属第四区(天水)专署领辖。1949年8月17日礼县解放,隶武都专区,1955年10月划归天水专区,1985年7月又划归陇南地区。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6 发表于: 2007-05-19
徽县设县始于西汉,西汉王朝消灭南奥诸政权后,又乘胜发兵消灭西南诸夷,于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在陇西郡东南新平定之地置武都郡,并在徽县地置河池县,肃武都郡。元封五年(公元前106),汉王朝为进一步加强对地方的统治,除近畿7郡(三河、三辅、弘农)以外,将全国郡国分为13部,河池属益州刺史部武都郡统辖。

    公元9年,五莽簒汉建立新朝后,大肆改易官名、地名、河池县名被改为乐平亭,隶沲平郡(武都郡改)。

    东汉建立后,地主行政区划承袭西汉旧制,分州、郡、县三级,将王莽新朝改易的官名、地名恢复原名,乐平亭又复名河池县,仍隶武都郡。

    汉末,三国时期,河池地处烽火要地,归属无常。张鲁割据汉中,河池县地归张鲁控制,入梁州版图。建安二十年(215年)3月,曹操出兵征张鲁。11月,张鲁降曹,河池地归汉版图。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蜀汉刘备据汉中,河池地又归入蜀。后蜀汉河池地置河池县,隶武都郡。蜀汉建兴十二年(234年),相国诸葛亮死后,蜀汉逐渐退出汉中,河池地又入魏版图。

    司马炎簒曹魏政权建立晋,史移西晋,徽地仍置河池县,隶武都郡。晋怀帝永嘉(307-312年)后,河池地被仇池国所占。建武元年(317年),司以睿在江南建立东晋至隋王朝统一华夏,北方后经历了五胡十六国割据统治,南方则先后出现了宋、齐、梁、陈四个封建王朝。徽县地处南,北交界之地,封建割据频繁,先后为仇池、前赵、后赵、前秦、宋、北魏、西魏、北周所统制。

    东晋建武年 (317年),司以睿封杨坚头为右贤王,屯河池,其间河池虽设县,但实为氐酋藩邸。323年,前赵将杨难敌赶至汉中,仇池国地大部被前赵占领,河池也入前赵版图。后赵时,河池隶秦州武都郡。372年,仇池国地被前秦占据,并在其地置南帮州,被辖武都郡领下辨、沮、武都、故道四县,河池地并入故道县。宋元嘉十年(433年),仇池氐王亿难当乘北魏用兵北方之际,出兵南侵蜀地,河池地再次归入仇版图。元嘉十九年(442年)宋灭仇池,河池地归宋所有。之嘉二十年(443年)北魏出兵攻占宋武郡地,河池又归入北魏。后北魏于河池地置广化县,又于广化县置广化郡,并在今徽县东南置思安县。北周时、广化郡隶风州,领广化、思安二县。

    隋开皇三年(583年),废广化郡,广化 、思安二县隶属凤州。仁寿元年(601年),大隋又改广化县名为河池县,与思安县同隶凤州。大业(606-617年)初,省思安县入河池县,河池县仍隶属凤州。

    唐初,朝廷将天下分为十道,河池县隶属山南道凤州。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唐王朝又将天下分为十五道,山南道被分为东、西二道,河池县隶属山南西道凤州。

    五代时,中原先后经历了后梁、后唐、后晋、后周五个封建王朝。后梁时,河池地为岐王李茂卓割据,仍置河池县,隶凤州。后唐时,河池行政区划为旧。后汉时,河池地归后蜀所有,亦置河池县,隶凤州。后周建立后,河池如旧制,并在其境固镇(今徽县城关镇先农村一带)置雄胜军,这说明河池地作为重要的军事要地的作用逐渐被统治者所重视。

    宋初,朝廷将天下分州、县设置,河池地仍置县,隶凤州。开宝三年(970年)河池县移治固镇(今址)。至道三年(997年)宋王朝开始在天下设路,至宣和四年(1122年)天下共设二十六路,河池县隶属秦凤路凤州。南宋时,河池一度改隶利州西路凤州。绍兴(1131-1162年)初,由于战事需要,川陕宣抚司治所设于此,军政大权统揽。

    元朝建立初,于河池置凤州,隶巩昌路,领河池,永宁(原河池县永宁乡开为县)、两当三县,至元六年(1264年),南凤州改名徽州。至元七年(1270年),省河池、永宁二县八州,徽州当时,只领两当二县,仍隶属巩昌路。武宗至大四年(1311年)正月,朝廷罢行尚书省,以行省分治天下,徽州当时隶属陕西行省巩昌路。

    明王朝建立后,承袭元制,今徽县地仍置州,领两当县,隶属陕西承宣布政使司巩昌府。

    清初,仍承袭明制,今徽县地仍置州,领两当县,隶属陕西布政使司巩昌府。康熙三年(1664年),陕西布政使司巩昌府。六年(1667年),朝廷改陕西右布政使司为巩昌布政使司,七年(1688年)双改名甘肃布政使司(徒治兰州),徽州隶元。雍正七年(1729年),徽州降州为县,与两当同隶甘肃布政使司巩昌府秦州。

    中华民国建立后,废除清王朝府、州、厅制,实行省、道、县三级制。民国元年(1912年),甘肃共设7道77县,徽县当时隶属渭川道。民国16年(1927年)、废道建制后,徽县直接隶属省管。民国23年(1934年),甘肃全省又设8个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徽县当时隶属第四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治天水)管辖。直到解放。

    1949年12月4日,徽县解放后,隶属天水地区,县址驻城关镇。1958年4月,徽县与两当县合并,县名仍为徽县,县址仍在城关镇,隶属天水地区。7月,徽县又与成县合并,名为徽成县,县址仍设在城关镇。1962年1月,恢复徽县、成县、两当县三县建制,徽县县址仍设在城关镇。1985年6月,徽县划归陇南地区管辖。2004年,陇南撤地区设市后,徽县隶属陇南市管辖。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7 发表于: 2007-05-19
两当县,历史悠久。是祖国西北文化发展较早的地区之一。春秋春战国羌戎所居,秦属陇西郡置故道县,后魏延兴四年设两当县,至今已有1500多年。
 
    两当县,人杰地灵。是张果老的家乡。据《全唐诗》记载,张果晚年居城鸑鷟仙山登真洞,该山因此而成为祖国的名山,被载入《中国地名大辞典》。唐明两代,两当人吴郁、罗世锦先后出任侍御史和监察御史。历史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后,两当人民又有着光荣的革命斗争传统。早在1932年4月,中国共产党人习仲勋等发动了著名的“两当兵变”。红军长征经过两当,播下了红色火种,先后有八十多名进步青年参加革命,两当籍北平大学生苏河烈士就是突出的代表。两当自1949的获得新生,特别中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县政治、经济、文化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8 发表于: 2007-05-19
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历史悠久,远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繁衍生息。夏、商时为西戎活动地。秦时属雍州陇西郡,汉代属陇县、街泉县。隋唐、宋时分隶于陇城、清水两县;元、明、清时分隶于秦安、清水两县;中华民国废陇南道,属甘肃省陇南道(民国 16 年改道为行政区)之清水、秦安 2 县, 1949 年 7 月 29 日张家川地区解放。 1950 年 5 月设甘肃省天水专员公署,属甘肃省天水专署之清水、秦安、庄浪和陕西省陇县管辖。 1953 年 7 月 6 日成立张家川回族自治区, 1955 年 6 月 8 日经省人民委员会批准,张家川回族自治区更名为张家川回族自治县。 1958 年 12 月 20 日国务院决定撤销张家川回族自治县、清水县,合并设立清水回族自治县, 1961 年 12 月 15 日国务院决定恢复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建置,以合并前的区域为自治县管辖区域。
我本楚狂人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