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4808阅读
  • 16回复

[地名由来]原来太湖全称是太伯湖...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7-05-25
原来太湖全称是太伯湖...
因湖边有邑,曰太伯邑,邑因吴太伯而名,湖因邑而名。。。。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07-05-28
太湖古称震泽,又名"笠泽"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07-05-28
太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分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

吴地虽为南蛮,然以太伯故,为伯爵。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3 发表于: 2007-05-28
有人考证说,太伯是虞国国君。与吴国没有关系。
傻子偷乞丐的钱袋,被瞎子看到了。哑巴大吼一声,把聋子吓了一跳。驼子挺身而出,瘸子飞起一脚。麻子说:“看我的面子就算了吧。”疯子说:“就是,人要有理智!”
只看该作者 4 发表于: 2007-05-28
七月辛丑,吴王与晋定公争长。吴王曰:“於周室我为长。”

◇集解杜预曰:“吴为太伯後,故为长。”

晋定公曰:“於姬姓我为伯。”

◇集解杜预曰:“为侯伯。”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5 发表于: 2007-05-28
引用第4楼西方失败于2007-05-28 13:52发表的  :
有人考证说,太伯是虞国国君。与吴国没有关系。


江南从来没有出现过虞国。

仲雍,是殷末古公亶父(周太王)的次子。古公亶父有三个儿子:长子泰伯(亦称太伯)、次子仲雍、幼子季历。季历的儿子叫昌,即日后的周文王。古公亶父宠爱昌,常说:“昌当兴吾业”,他很想通过传位给季历然后再传位给昌。当他年老病危时,泰伯和仲雍为顺应父亲的旨意,借为治父病采药之名,来到旧称荆蛮之地的吴,即今天的无锡、常熟一带。泰伯、仲雍遵从吴人风习,剪掉长发,身刺花纹,表示不再回乡。他们在吴地传播周族文化和先进的农作技术,受到吴人的爱戴。吴人拥立泰伯为君。仲雍死后,葬在常熟的乌目山,后人为了纪念他,因仲雍又称“虞仲”,就把乌目山改为虞山。
      以上资料,常熟地方志广有记载,为常熟人所熟知。这里,有一个问题却始终令人疑惑不解:仲雍为什么又称“虞仲”。
      仲雍又称“虞仲”,不仅常熟地方志上有,而且许多的古籍上都有记载,如《史记·微子篇》曰:“虞仲、夷逸,隐居放言,身中清,废中权……”(据汉代班固认为,孔子在这里所说的虞仲就是仲雍)。众所周知,仲雍姓姬,“虞”不会是仲雍的姓。据古籍载,仲雍的曾孙有一个叫虞仲,《史记·吴太伯世家》载明吴之世次为:泰伯嗣位于仲雍,仲雍生季简,季简生叔达,叔达生周章。周章的弟弟被武王封国于周之北夏墟——虞(今山西省运城县附近),故称“虞仲”。仲雍的曾孙叫虞仲,仲雍本人为什么也称虞仲呢?距今七百多年前的南宋著名文人范成大曾思索过这个问题,并在他的巨著《吴郡志》中作过考释,他的意见是:仲雍是周章弟虞仲的始祖,而虞仲被武王封国于虞,后代人把虞仲的封国“虞”的名称冠于他的始祖仲雍之前,所以仲雍又称虞仲。这个考释,庶几解决了仲雍何以又称“虞仲”的疑案,可以说找到了解释这个问题的一种颇为妥善的办法。
      范成大的考释原文不长,兹抄引于后:
      虞仲,《史记》:“武王封周章弟虞仲于周之北夏墟,是为虞仲”。《史记正义》引《周本纪》云:“古公有长子曰太伯,次曰虞仲”。《左传》云:“太伯、虞仲,文王之昭”。按,周章弟亦称虞,当时周章弟名仲,初封于虞,号曰虞仲。然太伯弟仲雍,又称虞仲者,当时周章弟封于虞,仲雍是其始祖,后代人以国配仲,故又号始祖为虞仲。(见《吴郡志》卷四十八《考证》)
只看该作者 6 发表于: 2007-05-29
解释太牵强,“太”在古代和“大”通假,实际为大湖
-----------------------
只看该作者 7 发表于: 2007-05-29
引用第7楼highschool于2007-05-29 12:02发表的  :
解释太牵强,“太”在古代和“大”通假,实际为大湖



那是传说,传说此湖原名为大湖,好像天上掉下一个什么东西,就凑成一个太字,却不知先秦之前,大与太长得差别大了。还有我读了这么年的书,第一次有听大与太通假的。
受教!
只看该作者 8 发表于: 2007-05-30
太伯在古史中的确有“大伯”这一写法。不信自己到百度或谷歌上面去查。
------------------------------------------------

先说大字,是一个很通俗的字,它的古音本来读太。《说文解字》对大的解释是天大地大人亦大焉,注音为徒葢反。《平水韵》大字里属去声九泰韵,这个韵部包括“泰带外盖赖蔡害”等字,都是读如今人ai韵的。太字在《说文解字》里解释为凡言大而以为形容未尽则作太,从大声。因为同音和意近可以互为通假,所以二字可以互换。

--------------------------------------------
   

1,  泰字与泰山
泰,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滑也。从廾,从水。大声。”泰的古文通作太,泰的字形最早出现在战国古陶文上,也就是说甲骨文和金文的时代并没有泰字出现。〈说文〉“太,古文泰”,甲骨文有太字,甲骨第一期武丁时卜辞“贞:命太象臣,若”,另一卜辞为第四期文武丁时:“丙申卜,王贞:余囗从太”。前为国族名,后为人名。金文中,〈令彝〉:“赐太师鬯金小牛”,又“令女二人太及矢”,前者为“太师”官名,后者为人名。小篆泰字上从大,中加两手,下部从水。后来上半部隶变字形失去原形。大是象形字,为人的正面形,太字由大而来,声符大,古与“大”通,金文中大子·大史·大庙·大师·大宗等“大”字均通“太”。刘汉生〈释泰〉认为,“泰的篆文本义与妇女分娩有关,意为‘生子滑利’。”并举出甲骨文的“娩”·“冥”和“字”的字形以及金文的“免”字形进行对照,指出“泰与字·冥·娩等字形上有类似之处,其有‘分娩’义当无可疑。”又说“泰本义为分娩。生老病死是人生之大事,从这个意义上说,泰有大意,亦可讲通。”〈说文〉“泰,滑也”,由“滑,利也”,所以泰有“利”意。〈周易〉“泰”为卦名,“象曰:天地交泰”,“坤气上升以成天道,乾气下降以成地道。天地二气若时不交则为闭塞。今既相交乃通泰”,当时的人认为阴阳相交则天地通泰,否则就会闭塞,会不吉利。又《说卦》“履而泰,然后安”。所以,泰本义为“利”“通”,又是大的形声字,继承了大的声义。大·太·泰是同源字,它们的差别仅仅是习惯用法上的区别。
泰山,又叫大山,太山,岱山。〈书、泰誓〉孔颖达疏“泰者大之极也”,〈汉书、礼乐志、郊祀歌〉“扬金光,横泰河”,颜师古注:“泰河,大河也”。〈庄子、齐物论〉“天下莫大於秋豪之末,而大山爲小”,张衡〈四愁诗〉“我所思兮在太山,欲往从之梁父艰”。《书、禹贡》:“海、岱惟青州”,《周礼》:“河东曰兖州,其山镇曰岱山。”《书、舜典》:“岁二月,东巡狩,至于岱宗。”《说文》:“岱,大山也,从山,代声。”东汉班固《白虎通》云:“岱者,言万物相代於东方也。”应劭《风俗通义》:“泰山—曰岱宗,岱始也,宗长也。万物之始,阴阳交代,故为五岳长。”
傻子偷乞丐的钱袋,被瞎子看到了。哑巴大吼一声,把聋子吓了一跳。驼子挺身而出,瘸子飞起一脚。麻子说:“看我的面子就算了吧。”疯子说:“就是,人要有理智!”
只看该作者 9 发表于: 2007-05-30
那就是大伯湖了哦
适域市
只看该作者 10 发表于: 2007-05-30
太伯本来就是周文王的大伯嘛。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11 发表于: 2007-05-31
晕!我知道,泰兴和泰州的泰就是因为是泰伯的属地,所以才有这个泰字的,原来泰伯有这个历史啊!
只看该作者 12 发表于: 2007-06-16
     
只看该作者 13 发表于: 2007-06-16
古太通泰!
只看该作者 14 发表于: 2009-04-18
楼主牵强
只看该作者 15 发表于: 2009-04-19
本人吴姓!
在谱中,太、大、泰都是通用的,并且在我家方言中,无“大”音,凡普通话里的“大”字,一律读作太!
君子坦蛋蛋,小人藏鸡鸡!
只看该作者 16 发表于: 2009-04-19
太者,大也。
取消市管市县,撤销乡镇,县级自治。
都┬─区
│└───县
省┬─市───区
 ├─────市、县
 └─州┬──市、县
    └市─区
注:各级行政均可自治。州一般是自治州。州辖市大者可分区。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