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第77楼日月之水于2011-12-22 00:10发表的 :
柳州从未在桂省政治得势,一直是邕桂相争。柳州的当下的工业实力也不过民国期间建立,解放后某些政策的推动罢了,再向前推,柳州在桂省并不突出。除了工业,柳州的牌已然不多。
当年桂林失势是其自身经济实力下降和地理位置决定的,南宁当仁不让。
古代时期:21 00多年不间断的日积月累
两千多年前(公元前1 1 1年),柳州就以一个城市的形象载入中华史册,西汉王朝在柳江南岸驾鹤山下设置的潭中县是她的曾用名。唐贞观八年(634年),政府驻地移至柳江北岸的“U”型半岛内,因临柳江而正式得名柳州。唐天宝元年(742年)改称龙城郡,因此又名“龙城”。
柳宗元到达柳州时就已经形成了“三日为圩,日中为市”的规模。从柳宗元在柳州教人打井、植柑种柳开始,柳州就开始在政府主导下有意识地开展城市建设。
明代时期,柳州城已经发展到足够的规模,成为统辖二州十县的府署驻地。现存柳州东门城楼城墙的一段就是六百年前的明城实物。因古人有诗“壶城明初建,得名因形模,丽江凡四折,如环抱城郭”记载。柳州又别称“壶城”。近现代时期:60年城区面积增长30多
近现代时期:60年城区面积增长30多倍
191 6年,柳州有了路灯和自来水,修筑了柳州历史上的第一条三合土马路一一文惠路,铺设了浮桥,修建了铁路、铁桥。
1 928/:V--,桂系军阀拟将广西省会迁至柳州,于是在柳州大兴城市建设。但是直到解放前,柳州城区面积也只有3.42平方公里,人口11万,市区道路33条,总长1 2.7公里。
自1 956~1986年,柳州市委、市政府先后5次组织修编了《柳州城市总体规划》。
1968年1 2月26日,柳江大桥建成通车,结束了柳州市没有跨江公路大桥的历史,拉开了柳州市跨江公路桥梁建设的序幕。
1989年4月,柳州工贸大厦建成,楼高1 07米,被誉为80年代“八桂第一楼”。
2002年,是柳州市委确定的“城市建设与管理年”,柳州城建进入快速发展期。2001年至2009年上半年,柳州市重点工程完成投资约327亿元,竣工项目200多个。至目前,柳州市建成区面积已扩展到1 2 5平方公里,相当于解放前的33个柳州城;仅柳州市区户籍人口就有102万,常住人口在1 50万以上,已步入百万人以上特大城市。
柳州城市市政基础设施项目以打造内外畅通的城市道路交通体系、加快新区开发、推进旧城改造、加强环境治理、完善城市防洪体系、抓好景观建设,争创国家园林城市等为主攻方向,陆续建成跨江大桥六座,使现有跨江城市桥梁达到14座,立交桥7座,铁路大桥1座,另有3座跨江大桥正在施工,预计2010年投入使用。柳州因此成了名副其实的“桥梁博物馆”。同时,以桥梁为结点,竣工了29条城市道路,使43 7公里的“田”字型内环路及中心主骨架道路全线贯通;此外,城市6条总长68公里的进出口道路建成通车,快速畅通的城市交通路网日渐凸显。极大地改善和促进了商贸、物流,加强了各个工业片区的联系以及市民的出行,拓展了城市空间,形成了横贯柳东新区东西、南北向的城市主干道,架起了连接新旧城区的纽带,特大城市框架基本形成。
柳州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生活便宜度大幅提升;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互相映衬,古今建筑与环境相得益彰,市容市貌整洁清雅,彰显出了蓝天碧水,青山绿地,洞奇石美的山水工业城市风貌。
目前,柳州正在积极申报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和积极创建国家文明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城市和节水型城市,柳州进入了打造现代宜居城市的快车道。
发展宏图:构建一个200平方公里的特大工业城市
今后,柳州将加快构建形成以三门江国家森林公园为“绿心”,新老两城协同发展的“一心两城”和以中心城市为轴心,扩大到鹿寨、柳江,形成“一轴两翼”的城市发展空间布局,重点把握“完善老城、建设新城、扩大两翼、重点向东”的城市发展方向,加快构建200万人口、200平方公里规模的特大城市。包括阳和、官塘、古亭山片区及雒容镇在内约1 35平方公里的柳东新区正在开发中。
柳州市未来市域的发展将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中心城区。中心城区具有集中发展的强大趋势,将通过“一心两城”的发展思路,重点建设中心城现代化CBD(中央商务区),具有过渡性的河东区和新理念规划的柳东新区。中心城区将通过旧城区改造和新区建设整合为一个产业和人口的高度集聚区,成为向外辐射的核心;
第二个层次是近郊柳江、柳城、鹿寨三县,每个县建立一个具有一定规模、较有特色、环保生态的重点工业集中区,作为中心城拓展延伸和吸引人口的区域,将其与中心城统筹考虑,紧密联动,使之成为城乡一体化的区域:
第三个层次是远郊融安、三江县、融水三县,远郊三县地域广大,发展水平较低,但发展潜力很大,是柳州未来的重点发展区域。
柳州城市化发展方针就是:优先发展中心城市,加快发展近郊三县,择优发展远郊重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