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3338阅读
  • 3回复

[侨置土断]东晋南朝侨州郡县释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7-12-20
— 本帖被 keating 从 方舆文化 移动到本区(2015-11-02) —

  东晋南朝侨州郡县释例

  胡阿祥

  摘要

  东晋南朝时代,侨州郡县广泛设立乃至成为制度。侨州郡县是相对于原州郡县而言的,然而侨州郡县系统与原州郡县系统并不能够完全对应起来,原州郡县一经侨置,即发生这样那样的变化。侨州、侨郡、侨县设立后,也并不稳定。至于当地州郡县,由于侨郡县的插入、迭置以至混合编制,形成了新的地方行政辖属系统,也就是以《宋书·州郡志》与《南齐书·州郡志》为代表的地方行政辖属系统。

  正文

  晋自永嘉丧乱,元帝南渡,出于招抚侨流计,出于正统观念计,出于北方大族利益计,亦出于政治与经济需要计,乃置侨州郡县,一时侨州至十数,侨郡至百,侨县至数百;宋承其流,萧齐、梁、陈沿波于后,自此南北名号既多重复,东晋南朝之政区亦侨实相杂,并因此而难以究诘。前此笔者曾对东晋南朝侨州郡县作过系统考证;①本文即在此基础上,就东晋南朝侨州郡县与原州郡县的关系、东晋南朝侨州郡县设立后的变化,以及东晋南朝侨州郡县与当地州郡县的关系三个方面,归纳出若干情形,作此释例,以请教于方家。

  一、 侨州郡县与原州郡县的关系

  东晋南朝侨州郡县的设立情形,多种多样,区别之,略有处侨流而立、备职方而立、招诱侨流而立、位置失地官吏而立、出于边防需要或军事形势而立之五种情形。[1]当然,具体到某州某郡或某县的侨置,则往往情形并非单一,如处侨流者,又可收备职方、位置官吏、招诱侨流之效果,而备职方者,也可起到招诱侨流、位置官吏及巩固边防等方面的作用。唯计其初立之意,仍可粗分为上述五类。又大体说来,处侨流而立者,以东晋及刘宋时期为多,且以侨郡、侨县为主;备职方而立者,刘宋泰始以后及齐、梁、陈三代之侨州,即多属此类;至于位置失地官吏及因边防或军事而立者,要以侨州居多。

  虽然,东晋南朝侨州郡县的设立情形是多种多样的,但共同之处在于,既是侨州郡县,则是相对于原州郡县而言的。原州郡县沦陷后,其地人民迁寓他处,“皆取旧壤之名”,[2](P673)侨置州郡县,是为原州郡县及其领民与侨州郡县及其领民的正常对应关系。考东晋南朝侨州郡县,合乎这一关系者不在少数,如晋永嘉乱后,幽、冀、青、并、兖州及徐州之淮北流民,相率过淮过江,乃侨立幽、冀、青、并、兖五州并侨郡县;又以弘农人流寓寻阳者侨立弘农郡,以河东人南寓者侨立河东郡并安邑、闻喜等县于上明,以琅琊国人随司马睿渡江者侨立琅琊郡及费县于建康,因新蔡人于黥布旧城侨立新蔡郡,以义阳流人在南郡者立为义阳郡,以入居襄阳之华山蓝田乡族立为华山郡蓝田县,如此等等,即“寓居江左者,皆侨置本土”[3](P1)一类。

  另外,侨州-郡的隶属关系,在土断前,基本维持原州-郡隶属关系不变;①[若无侨州,则侨郡一般犹存隶属原州之名,虽这种隶属有时仅是名义上的,并不具备实际的行政意义。详见胡阿祥《论土断》,《南京大学学报》2001年第2期。]而侨郡所领侨县,也往往为原郡所领之县。然而,这种与原州-郡-县系统保持完全一致的侨州-郡-县系统,其实相对说来并不多见。原州郡县一经侨置,就发生诸多变化。若从侨州郡县与原州郡县互相关系的角度分析之,大略可得如下12种情形。②[班书阁曾撰《东晋侨置州郡释例》(《河北学刊》第4卷第5期,1936年),共列22例,即:因流寓侨置州郡例,侨置非为流寓例,因位置失地官吏而设侨州例,实州侨郡侨州实郡例,省实郡为侨郡例,侨置改为实土例,数侨州置于一郡例,实土恢复侨置尚存例,侨实并存例,侨置中复有侨置例,侨州迁徙无定例,侨置省而复置例,郡没州存侨郡仍置原州例,郡没州存侨郡置于他州例,沦没一郡析置数侨郡例,旧国侨置改郡例,旧县侨置改郡例,侨郡改为侨县例,以侨州领旧有实郡例,侨于旧实州属他侨州例,侨郡不属于原属之侨州而属于其他侨州例,侨置于甲州而隶属于乙州例。按班氏此数例,或有不妥者,或有举证不确乃至错误者。本文因就侨州郡县之设立、侨州郡县与原州郡县、侨州郡县自身、侨州郡县与当地州邵县四个方面,重拟数例。]

  (一) 侨州-侨郡-侨县系统,脱离原州郡(国)县系统,重新组合

  就目前可见之较系统史料言,东晋南朝侨置前的原州郡(国)县系统,是以《晋书·地理志》(大要以太康元年即280年平吴以后、太康三年即282年废宁州之前为定)为代表的州郡县统辖系统;这些州郡县侨置以后,其侨州(实州)—侨郡系统、侨郡(实郡)-侨县系统,则反映于《宋书·州郡志》(略以大明八年464年为标准年代)与《南齐书·州郡志》(略以永明八年490年为标准年代)中。

  对照侨置系统与原系统,明显可见侨置系统并未能保持住原系统的隶属关系;反之,脱离原系统约束、重新组合的州-郡、郡-县隶属关系,所在皆是。以州统郡县言,据《宋书·州郡志》,南徐州领郡十七、县六十三,其原属徐州者有东海、琅琊、兰陵、东莞、临淮、淮陵、彭城诸郡及部分领县,原属兖州者有高平、济阴、濮阳、泰山、济阳五郡及部分领县,原属幽州者有阳乐县,原属冀州者有清河等郡及长乐、新乐等县,原属青州者有平昌郡、高密县等,原属并州者有榆次县,原属扬州者有晋陵、义兴二郡及领县:又有鲁郡,《晋书·地理志》属豫州;广平县,本为司州广平郡。然则南徐一州,遂备有徐、兖、幽、冀、青、并、扬、豫、司九州郡(国)县。类此者,南兖州备有兖、徐、豫、雍、冀、青、并、幽等州郡(国)县,雍州备有雍、秦、司、荆等州郡县,实土江州也领有司、豫等州郡县。再以郡统县言,侨郡所领侨县非原郡所领县者,极为普遍,如司州河南郡领县中有原属豫州汝阴、汝南郡者;司州弘农郡三县原分属司州广平、上洛二郡及兖州陈留国;司州魏郡所领九县中,有原属司州广平、顿丘二郡者,原属冀州平原、高阳二国者,又有原属兖州济北国者;幽州辽西郡四县,原分属冀州中山国、常山郡、幽州燕国及本郡;雍州北扶风郡三县,原属雍州始平郡及司州弘农郡,竟无属本郡者;豫州新蔡郡三县,原均属豫州汝阴郡;又雍州秦郡九县,原分属雍、兖、司、豫、扬五州,秦、陈留、顿丘、沛、淮南五郡国。

  侨置系统何以会重新组合?其一,当与侨流人口本身有关。当侨流人口多时,政府为成立州一级侨置机构,如兖、豫、徐诸州:而幽、冀州流寓江南者较少,起先虽侨立了州级机构,却终予废除,其幽、冀州侨郡县遂分拨徐、兖等侨州。另外,原属不同州郡县的侨流,或寄寓一处,政府设立侨郡县时,常合置为一侨郡—县单位,如新兴郡统六县,即包含原新兴郡四县及雍州京兆郡一县、梁州巴西郡-县:而在这种情况下,估计侨流人数多或势力大者,即以其原郡(国)立为侨郡名,人数少或势力小者则成立侨县,如南阳侨郡领顺阳县,顺阳本郡,侨立为县;又鲁郡领樊县,樊本兖州任城国属县,任城国侨流既少,于是只侨立一县,归隶侨鲁郡,此即所谓“莫不各树邦邑,思复旧井。既而民单户约,不可独建,故魏邦而有韩邑,齐县而有赵民”。[4](P205)其二,更主要的原因是与土断有关。土断对侨州郡县进行省并、改隶与割实,这便使得侨置系统完全脱离原系统的隶属关系,而重新组合。③

  (二) 原州郡(国)县侨置后,名称上加“南”、“北”、“东”、“西”等方位词

  侨置政区名称上加“南”字,绝大多数是在宋永初元年以后。晋末刘裕北伐,青、兖、徐、豫、司、雍等州一度收复,侨置州郡又保留不废,乃于收复诸州郡名称上加“北”字,以资区别。宋永初元年,又诏令“诸旧郡县以北为名者,悉除;寓立于南者,听以南为号”,[4](P55)不独郡县,即州名也从而改易,于是有南青、南徐、南兖、南豫等州及南琅琊、南兰陵、南东莞、南彭城、南清河、南高平、南济阴、南濮阳、南泰山、南鲁、南河东等郡。其后中原、关西、淮北等再度沦陷,诸州郡南侨则冠以“北”字,如北徐、北兖等州及北济阴、北淮阳、北下邳、北京兆等郡是。又有东晋始侨立即称“南”称“北”者,如北河南、北陈留、南梁、南谯、南汝阴、南义阳等郡[5]。至于加“东”冠“西”者,东宕渠、东京兆、西京兆、西扶风、西汝阴、西南顿等郡皆是。侨县名称加方位词者也不少,如南汉中郡所领南长乐、南苞中、南沔阳、南城固,北梁郡所领北蒙、北陈,新蔡郡所领东苞信、西苞信,北上洛郡所领东丰阳、西丰阳等等。侨置政区的名称冠以方位词,显然与一州一郡一县侨置则几州几郡几县、加方位词可资区别有关。然而,若宕渠侨郡则“东”、“西”、“南”、“北”,上洛侨郡则二“南”二“北”,于是“东”、“西”并陈,“南”、“北”互见,侨州郡县遂益形纷乱矣。

  (三) 原县侨置改名

  原县一经侨置而改名者甚多,如灵改零(清河侨郡),东朝阳改朝阳(东平侨郡),西平昌改平昌(平原侨郡),北新城改新城(高阳侨郡),褒信改苞信(新蔡侨郡),苦县改谷阳(侨陈郡),杜陵改杜(京兆侨郡),·道改桓道(南安侨郡),平州改平周(白水侨郡),等等皆是。

  (四) 沦没一州一郡一县,而侨置数州数郡数县

  以州言,宋同时有豫、南豫二侨州,徐、南徐二侨州。侨郡如弘农则有上明、寻阳两地侨置,广平则有丹徒、襄阳之东西并列,天水一郡侨有襄阳、汉中、川东北三处,义阳侨郡东晋并立者凡四;阴平一郡没,于梁、益二州各立南、北二阴平郡,于是阴平侨郡有四。侨县如尉氏、考城、楼烦、苞信、桓陵、新丰、始平等,也都侨有多处。按此种情形的产生,与侨流寄寓及疆域变迁有关。以京兆郡为例,东晋侨治襄阳:刘裕北平关、洛,京兆郡收复,称北京兆郡,而侨襄阳考不废,时又有东京兆郡侨荥阳;后关中没,北京兆郡乃侨于襄阳一带;及元嘉中,关中流民出汉川,遂又侨立西京兆郡于汉中。再如上党郡,先侨淮阳,后上党民又南流,乃于芜湖分侨此郡。安固郡也是这样,先寄汉中,晋哀帝时民流入蜀,乃分侨南安固郡。大凡一郡一县之人,侨寄数处,于是此郡此县遂有数处侨置;又一州一郡一县之地陷没,于是侨置;后收复又再沦陷,遂再次侨置。

  (五) 实土恢复而侨置尚存

  侨置者,以其实土陷没所以侨置;若实土恢复,则侨置应予省废。然而仍不省废者却也不少。如永嘉丧乱,青州沦没,乃于广陵侨置青州;及义熙六年,刘裕收复青州,侨州不废,原州反称北青州。又益州江阳郡,中失本土,寄治武阳,后旧郡恢复,改称东江阳郡,而侨郡尚存。类此者尚多,《宋书·州郡志》南徐州所领南彭城、南下邳、南东莞、南兰陵、南东海、南琅琊及南豫州所领南汝阴等郡及部分领县皆是。

  (六) 侨实并存

  此谓实土并未全部陷没,而也侨置别处,与实土并存不悖者。如晋元帝渡江后,徐州沦没大半,即侨置徐州于淮南:安帝义熙中,刘裕北伐,收复徐州全境,乃分淮北为北徐州,淮南犹为徐州。从此,实土之“北徐州”与侨置之“徐州”并存。宋永初二年,淮北实州改称“徐州”,而淮南侨州则称“南徐州”。

  (七) 以侨州领原郡县

  此谓原州已失,侨在他地,及原州逐渐恢复而侨置如故,并且遥领己恢复的原郡县。如豫州,“晋江左胡寇强盛,豫部歼覆,元帝永昌元年,刺史祖约始自谯城退还寿春”,[4](P1071)咸和四年侨立豫州于淮南。及义熙末,刘裕收复豫州淮北故土,永初三年,分淮南诸郡为南豫州,治历阳;淮北诸郡为豫州,州治却寄在淮南寿春,而遥领淮北汝南、新蔡等郡县,迄于泰始年间不变。

  (八) 实土恢复不再建置而仅存侨置

  《晋书·地理志》徐州彭城郡有武原、傅阳二县;后彭城郡没,乃侨置于武进,仍领有武原、傅阳二侨县。考《宋书·州郡志》徐州刺史彭城太守领县无此二县。盖原县沦没后,人民南徙,县境丘墟,故实土恢复后也不再立县,而仅存侨县。东晋南朝侨县中,此例尚多。

  (九) 原国侨置改郡

  西晋有郡、国之别。河间、高密、燕国等,侨置仍为国;而冀州平原国、乐陵国、清河国、巨鹿国及并州太原国、雍州泰国等,一经侨置,即改国为郡。

  (十) 原县侨置改郡

  侨置各郡,有未经陷没时本为县,而一经侨置乃改为郡者。如义成,原为扬州淮南郡属县,晋成帝咸康三年,与郡同入后赵;孝武帝时,侨立为义成郡,治襄阳,后移治均。又松滋,原为豫州安丰郡属县,晋成帝初,于寻阳侨置松滋郡。其他如白水、新平、高唐诸县侨置为郡,也属同样情形。

  (十一) 侨置旧郡(国)县

  山阳,汉旧郡,西晋改置高平国,而东晋侨置山阳郡。广川,汉旧国,后更名乐安,及东晋又侨立广川郡。又楼烦,秦县,西晋废;阴馆,汉县,三国魏废。及东晋,雁门侨郡领有楼烦、阴馆二县。又乐平,汉旧县,西晋废,东晋侨置,属钟离郡。又西海,《续汉书·郡国志》徐州琅琊郡领县,西晋废,而刘宋或因此县侨置西海郡。按这种原郡(国)已废,后义侨置者,例不多见。

  (十二)侨名不沿旧称而创新名

  有虽不沿用旧称而创新名、但又确为侨置者。如《宋书·州郡志》益州刺史始康太守:  关陇流民,晋安帝立。领县四。……寄治成都。始康令,晋安帝立。新城子相,晋安帝立。谈令,晋安帝立。晋丰令,晋安帝。洪亮吉《东晋疆域志》卷四益州侨郡县中有此一郡四县,并云:  此郡县名虽新创,然因流民所在创立,又寄治成都,非有实土,故亦列侨郡中。他皆仿此。按洪氏据“因流民所在创立”、“寄治……非有实土”,定始康郡及始康、新城、谈、晋丰四县为侨郡县,无疑是合理的。考东晋南朝侨置郡县,其实多有这类情况。如怀宁、华阳、广长、东宁、长宁、绥安、宋康、怀安、晋昌、宋兴、宋宁、晋熙、建昌、昌国等郡及部分领县,又义安县(西阳郡领)、宣祚县、怀化县(临江郡领)、怀德县(琅琊郡领)、永昌县(蜀郡领),等等皆是。这自可视作侨置郡县的一种特例。

  侨郡县名不沿用旧称的原因,大致有二。其一,若宋兴、宋宁郡,“免吴兵三十六营”侨立;[4](P1381)建昌郡、昌国郡,“免军户”立。[4](P1142)营户、军户著兵籍,不在民籍之内,所以为此等著兵籍者侨立的郡县,并无旧称可沿。其二,若绥安郡“更招集流人立”,怀宁郡以“秦、雍流民”立,广长郡以“氐民”立;又晋昌郡以“巴汉流人立”,所领十县,则分别以“蜀郡流民”、“巴东夷人”、“建平流民”、“益州流民”等立。①[详见《晋书·桓玄传》、《宋书·州郡志》四、《宋书·州郡志》三、《晋书·地理志》上的记载。]似此等流民成份错杂,来自不同的州郡县,“皆取旧壤之名,侨立郡县”,不仅困难重重,有的就几至不可能,则不如另创新名、侨置郡县。此类新创的侨名,大多含有吉祥如意、抚绥流亡等象征意义。

  以上就原州郡县之统届、名称及领民,与侨州郡县之统属、侨名及领民,分析了其间的对应关系。可以指出,原州郡县系统与侨州郡县系统间的关系虽然密切,然而并不能够完全对应起来。

  二、 侨州郡县设立后的变化

  如上所述,原州郡县一经侨置,即发生这样那样的变化。侨州、侨郡、侨县设立后,也并不稳定,《宋书·志序》云:“省置交加,日回月徙,寄寓迁流,迄无定托,邦名邑号,难或详书。”而综以观之,大致有如下8种情形。

  (一) 侨置迁徙不定

  侨置州郡,多有先侨于此地,后愍移于彼处,而非一经侨置即无变更。以兖州论,晋愍帝建兴末, 兖州立镇于广陵;元帝世在京口,明帝世先治合肥,移还广陵;后或还京口,或治盱眙,或居山阳,或镇广陵,或徙下邳,或移淮阴,晋末始定治在广陵,宋世又移治盱眙。青州侨治之无一定,与兖州相类似。又豫州,晋世迁治更为频繁,始侨立在芜湖,后移邾城→武昌→芜湖→牛渚→芜湖→寿春→历阳→马头→谯→寿春→历阳→姑熟→马头→姑熟,晋义熙末始定治于寿春。侨郡也是大体如此,如琅琊郡,先寄在丹阳郡,后移江乘之蒲洲金城,齐永明中迁治白下;冯翊郡,初侨在襄阳,宋移治若阝。即侨县也有迁徙者,如宋失淮北后,齐郡侨治郁洲,领临淄、西安、昌国、益都四侨县;及齐建元初,徙齐郡治瓜步,四县随之迁徙。

  然则比较而言,侨县迁徙者终属少数,侨郡移治也多在小区域内进行;唯侨州的迁镇,不仅频繁,而且地域跨度较大。按侨州出于位置失地官吏、出于军事需要、出于备职方而立者居多,侨郡、侨县则多处侨流而置,而侨流一经安顿,非万不得已,一般不会再迁居。这便可以解释侨州的兴废迁徙为什么多独立于侨郡县之外,也可以由此推论无实土时侨州与下领侨郡县的关系并不密切。有的侨郡县虽名义上仍隶属于原隶侨州,实际则归所在之州督理。

  (二) 侨置省置无常

  侨置州郡,并非置即不省,省即不置。如冀州先侨置江北,后省;义熙中刘裕平南燕,更立冀州治青州东阳城,又省;文帝元嘉九年,又分青州立,治历城,割土置郡县。又南豫州,永初三年分淮东立,元嘉七年罢,十六年复立,二十二年又罢,大明三年又立,泰始二年又罢又立,次年又罢,五年又立又罢,七年又立,建元二年又罢,永明二年又立,其乍立乍省,可谓频繁。侨郡如北河南郡,晋太元十年立,后省,宋泰始末复立;又广平郡,东晋侨立,成帝咸康四年省,后又立,宋元嘉十八年又省;又河间、顿丘、勃海、魏郡,“江左屡省置,宋孝武又侨立”。[4](P1100-1103)而相对于侨州、侨郡,侨县的省置无常则不多见,如南东海郡所领襄贲、祝其、西隰,“是徐志后所省也”,②[“徐志”谓徐爱《宋书·州郡志》。钱大昕《甘二史考异》卷二三云:“按何承天、徐肱脚爰皆撰《宋书》,并有《州郡志》。承天撰史在元嘉之世,所撰《志》惟《天文》、《律历》,余皆奉朝请山谦之作也。爰书起自义熙之初,讫于孝武之末。休文志州郡,大较以孝武大明八年为正,盖因徐氏之旧。”]而《南齐书·州郡志》南徐州南东海郡领有此三县,盖省后又置。

  (三) 侨置并合改隶

  侨置州郡,有侨置不久,即并合于其他侨州、侨郡者,侨县也从而改隶。如“徐、兖二州或治江北,江北又侨立幽、冀、青、并四州。……后又以幽、冀合徐,青、并合兖”,[4](P1038)所领侨郡县则分拨于徐、兖二州。又何承天《宋书·州郡志》诸侨郡县有雁门郡领楼烦、阴馆、广武三县,平原郡领茌平、临淄、营城、平原四县,东平郡领范、朝阳、历城三县;而徐爰《宋书·州郡志》南东平郡领上述十县,是则雁门、平原二郡并合于东平郡,七侨县随之改属。按这种并合、改隶,于东晋南朝侨州郡县中,极为常见;而且不仅有侨置系统内部的并合、改隶,又有并合、改隶于当地州郡县者(详下节)。

  (四) 侨置失而复侨

  侨州郡县或有陷没,政府于是再次侨置陷没之侨州郡县。如冀州,侨治历城,割土置郡县,“泰始初,遇虏寇,并荒没”,[3](P260)遂重新侨置于郁洲,原领侨郡县则不再置立;又魏郡,先侨在谯郡蒙县,后降为县,泰始后陷没北魏,再于北徐州境内侨立魏郡;又陈留郡,寄治谯郡长垣县界,泰始后地入北魏,乃并所领小黄、浚仪等侨县重置于淮南安丰;又淮阳郡,先侨在角城,泰始失淮北,并所领晋宁、上党等侨县复置于广陵境。

  (五) 侨置更加分析

  宋泰始后,侨置陈郡于淮南,领项城、西华、阳夏、苌平、谷阳五侨县,齐永元后分置北陈郡,领项、西华、阳夏、苌平四侨县,而陈郡改称南陈郡,领南陈县;又宋南梁郡,及齐分析为南梁、梁、北梁三侨郡。又沛国侨流,起初寄在江南、江北如京口、无锡、广陵等地,于是侨立沛郡于江南,所辖侨县则分在江南、江北;宋初改侨郡名南沛郡,及元嘉八年划江而分南徐、南兖二州,南沛郡也分析为二:江北属南兖州者立为北沛郡,江南属南徐州者仍立南沛郡;类此者尚有平原郡(属南兖州)与南平原郡(属南徐州)、东平郡(属南兖州)与南东平郡(属南徐州)、雁门郡(属南兖州)与雁门郡(属南徐州)及所领侨县,也是由一郡一县析为二郡二县。

  (六) 侨国改为侨郡

  河间、燕、高密等在西晋时为国,侨置仍为国,后则改为郡。

  (七) 侨郡改为侨县

  侨置各郡,有侨置不久即改为侨县者。如弘农,“江左立侨郡,后并省为县”;[4](P1122)又广平,“文帝元嘉十八年,省广平郡为广平县,属南泰山”;[4](P1046)又濮阳,“本流寓郡”,[4](P1051)后并省为县,属阳平侨郡;又东燕,元嘉十九年,“省东燕郡为东燕县,属南濮阳”[4](P1053)等皆是。

  (八) 侨郡侨县更名

  晋安帝侨立长宁郡,“宋明帝以名与文帝陵同,改为永宁”,[4](P1123)及齐明帝时张稷为新兴、永宁二郡太守,以郡名犯父讳,复改为长宁:又西县,后改名西平(怀宁侨郡);桓陵,后改名北桓陵(北阴平郡)。唯此类更名,尚不涉及根本,另有一类更名则不然,是此侨郡改名彼侨郡,如梁天监元年,改南东海郡为兰陵郡,陈永定二年又改兰陵郡为东海郡:考东海、兰陵,都是侨郡,而其彼此更名,则使面目全非矣。

  按原州郡县侨置后,侨州郡县之统属、侨名及领民,已与之不能够完全对应。而上述侨州、侨郡、侨县本身的变化又是如此地复杂多端,原州郡县系统与侨州郡县系统间的距离于是拉开得更大。

  三、 侨州郡县与当地州郡县的关系

  尽管侨州郡县的产生,是由于原州郡县的沦没;而州郡县一经侨置,与之直接发生关系的,还是侨置当地的州郡县。起初,侨州郡县不过是借土寄寓,当地州郡县仍为当地州郡县;而一段时间以后,侨州郡县与当地州郡县的关系逐渐起了变化:其一,有相当一部分的侨州郡县分割当地州郡县,有了实土,当地郡县又有改隶于侨州郡者。其二,甚至有“反客为主”,省当地郡县为侨郡县者。如秦郡寄治堂邑,晋安帝改堂邑为秦郡;又“寿春也,而称为睢阳,合肥也,而称为汝阴,沙羡也,而称为汝南”,“襄垣寓邑,并夺芜湖之旧称”,钟离主名,乃改燕县之客号,此皆属以假夺真、侨寄反淹没本名一类。①[详见钱大昕《东晋疆域志·序》、洪亮吉《东晋疆域志·序》。]其三,侨州郡县始终寄寓、未改实土者,也有不少。如幽、冀、青、并四州寄在江北,南鲁、南平昌、南泰山、南济阳诸郡寓于江南,直到省废之时,仍然是侨寄无实土。其四,也有当地州郡县增领侨郡县者。其五,还存在一经侨置即隶属于当地州的情况。如陈太建十一年诏:“淮北义人率户口归国者,建其本属旧名,置立郡县,即隶近州。”[6](P93)

  另一方面,则是当地州郡县系统在此种种冲击之下,遂与侨置系统迭合,而究其侨实关系,主要情形约有7种(以下“实”州、郡、县谓当地州郡县,“侨”州、郡、县包括实土、无实土两类):

  (一)实州领实郡,又领侨郡 如《宋书·州郡志》扬州、徐州(泰始前)、兖州(泰始前)、江州、青州(泰始前)、荆州等等皆是。杨州领实郡九,侨郡一(淮南郡);徐州领实郡八,侨郡四(淮阳、阳平、济阴、北济阴);兖州领实郡五,侨郡一(阳平):江州领实郡八,侨郡一(南新蔡);青州领实郡七,侨郡二(北海、太原);荆州领实郡八,侨郡四(南义阳、新兴、南河东、永宁)。

  (二)侨州领侨郡 如《宋书·州郡志》冀州所领九郡(广川、平原、清河、乐陵等)、秦州所领十四郡(武都、略阳、安固、西京兆等),即侨州所领皆侨郡例。其冀州九郡多有实土,秦州十四郡则无实土。

  (三)侨州领侨郡,又领实郡 如《宋书·州郡志》南徐州、南兖州、南豫州、豫州、司州、雍州皆是南徐州领侨郡十五,实郡二(晋陵、义兴);南兖州宋末领侨郡八,实郡三(广陵、海陵、盱眙);南豫州宋末领侨郡十一,实郡八(历阳、庐江、晋熙、弋阳、安丰、南陈左、边城左,光城左);豫州领侨郡二,实郡八(汝南、谯、梁、陈、南顿、颍川、汝阳、汝阴);司州领侨郡一,实郡三(义阳、随阳、安陆);雍州领侨郡十三,实郡四(襄阳、南阳、新野、顺阳)。

  (四)实郡领实县,又领侨县 如《宋书·州郡志》兖州东平郡领实县一(无盐),侨县四(平陆、须昌等):益州蜀郡领实县四,侨县一(永昌);雍州顺阳郡领实县四,侨县三(槐里、清水、郑)。《南齐书州郡志》豫州弋阳郡领实县二,侨县三(南新蔡、上蔡、平舆);南豫州庐江郡领实县四,侨县三(和城西华、谯)。

  (五)实郡领侨县 如《宋书·州郡志》徐州钟离郡领县三(燕、朝歌、乐平),都是侨县;又徐州马头郡领县三(虞、零、济阳),也皆为侨县。实郡所领皆为侨县,例不多见。

  (六)侨郡领侨县,又领实县 这类侨郡为数很多,如《宋书·州郡志》扬州淮南郡领实县一(于湖),侨县五;南徐州南东海郡领实县三(丹徒、武进、毗陵),侨县三;雍州河南郡领实县二(棘阳、襄乡),侨县三,等等。

  (七)侨郡领侨县 这类侨郡县大多没有实土,如《宋书·州郡志》南徐州所领南兰陵、南东莞、临淮、淮陵、南彭城、南清河、南高平、南平昌、南济阴、南濮阳、南泰山、济阳、南鲁等13侨郡,所领皆为侨县,“郡无实土”。[3](P247)

  又就上所考,重为综合,可得东晋南朝地方行政体制的四种类型:

  其一,实州-实郡-实县 这是最正常的类型,这种类型没有受到侨州郡县的干扰,如交州、广州、宁州即是。其二,实州-实郡或侨郡-实县或侨县 如江州(实)-寻阳郡(实)-柴桑(实)、彭泽(实)、松滋(侨),又江州(实)-南新蔡郡(侨)-苞信(侨)、慎(侨)、宋(侨)、阳唐左县(实)。其三,侨州-侨郡或实郡-侨县或实县 如雍州(侨)-始平郡(侨)-始平(侨)、武功(侨)、平阳(侨)、武当(实),又雍州(侨)—新野郡(实)—新野(实)、山都(实)、穰(实)、交木(实)、池阳(侨)。 其四,侨州-侨郡-侨县 如《宋书·州郡志》冀州、秦州,比如秦州-金城郡-金城、榆中。据上,东晋南朝时代之当地州郡县,由于侨州郡县的插入、迭置以至混合编制,产生了动荡,形成了新的地方行政辖属系统,也就是以《宋书·州郡志》与《南齐书·州郡志》为代表的地方行政辖属系统。①

  [参考文献]

  [1]胡阿祥 东晋南朝侨州郡县的设置及其地理分布(上)[J] 历史地理,(8)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2]魏征 隋书[M] 北京:中华书局,1973

  [3]萧子显 南齐书[M] 北京:中华书局,1972

  [4]沈约 宋书[M] 北京:中华书局,1974

  [5]胡阿祥 南齐书州郡志札记[J] 历史地理,(10)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

  [6]姚思廉 陈书[M] 北京:中华书局,1974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07-12-20
中国的民族大迁徙时代。
傻子偷乞丐的钱袋,被瞎子看到了。哑巴大吼一声,把聋子吓了一跳。驼子挺身而出,瘸子飞起一脚。麻子说:“看我的面子就算了吧。”疯子说:“就是,人要有理智!”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07-12-20
每次看到这段历史 我就晕
Пекинский Лесной Университет~
只看该作者 3 发表于: 2007-12-27
没关系,反正到隋朝一整顿就好多了
/撤销省区,地市直辖中央,一级行政区有州、盟、直辖市,可民族自治。/二级行政有县、市、旗,也可民族自治。/乡撤销,行政村直属县政府,镇作为县下面的直属小城市管理。/直辖市的市区和较大的市区可分为若干监察区,不设政府,街道为城市基层自治机构直属市政府。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