涡阳立县时,县城雉河集呈正方形,面积0.4平方公里。清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农历四月开始筑城池,九年(公元1870年)农历四月竣工。支库银14600两。城池有4门,四门高度在11米至12米之间;东、南、西三面城壕长1954.6米,北面临涡河,无壕,1935年,城垣塌损,是年春进行培修。1939年9月拆毁。之后,县城渐向东、南两方外扩。1970年,建火车站于县城东南的马寨。为便于交通运输,县城逐渐向东南方向延伸。随地形变化,1983年已发展成叫“北斗七星”状,面积已逾3平方公里。
建县前,雉河集有8条街。“姚子街”沿河,贯穿界沟为纬向。“姚子街”东端,接有经向街,称“南京巷”。“小街子”在涡河北岸,雉河的东侧。涡河两岸临街处,筑有130多级石阶的埠头,是商业集中地。宣统二年(公元1910年),城内筑石条大街(今涡河西路)。1934年至1935年,城内整修和新筑石条街9条。1971年起,拓宽主街道,铺筑柏油路面,修整小巷,整顿市容。贯穿城中心的“向阳路”,北起水电局,南至汽车站,延伸3公里。
商业区,立县初在县北门外姚子街。1919年移至文明街,临近北门外.每年夏秋两季,粮坊林立,买卖兴隆。本世纪20年代末,商业集中于北门大街(今文明街)和南门街(今健康街)北段。北门外已趋冷落。1938年春末,日军自永城南掠,国民党守军残部,趁居民,“跑反”之机,抢掠财物,焚烧房屋,城内文明街、平等街、北关大街的房屋,95%被烧。350余家商店,有300余家倒闭停业。同年5月21日,又受日机轰炸,城内民房毁坏70%,约4000间。抗战后,虽经修复,但商业区仍局限于西侧文明街与涡河西路交叉口。1958年,百货、五金、棉织等商品,已集中至涡河西路人民剧场周围。1974年后,向阳路两侧为县城商店荟萃之区。经营各种小商品及服装的摊贩多集中于涡河西路。涡河东路、胜利路等处,设有农副产品市场。
1957年前,县城没有工业区。1958年,在涡河河湾西侧兴建几家工厂。1971年,在县城至马寨间的官路口建化肥厂、肉厂。该处已为县城主要工业集中地。
立县初,县署设在雉河集西端。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借义正书院办公。1912年,将僧王饲与义仓改建为行政公署。此处后成为国民党县政府。解放后,在太山庙旧址设县人民委员会(县政府)。1960年,县政府迁至城东团结路北。1975年,迁至团结路东侧新建大楼内。县属机关、文化设施、服务业则散于城内各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