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6194阅读
  • 5回复

[河南]平顶山特区历史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10-05-29
一段沉淀的历史:鹰城,也曾经是特区日期:2010-04-26| 来源:平顶山晚报 | 关键字:鹰城 特区 | 加入收藏我要将此文收藏到:              
    鹰城,一个正在前进中的工业城市,作为煤城已是众所周知。然而,很多年轻些的人大概不会想到,在它的历史发展中,曾经有一个非常特殊的阶段:它曾经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设立的一个特区。
    建市初期:黄河以南最大的煤炭基地

    “平顶山是一个因煤而立、以煤而兴的城市。”平煤集团原副总工程师王志熙感慨地说。

    “建市时,平顶山是黄河以南最大的一个煤炭基地,中南几省的煤炭供给都出自这里。”一种被称为“吨车”的架子车是当时艰苦条件下一种近乎奇迹般的产物。王志熙说,由于家家都要烧煤,农村几百里之外的老百姓都拉着这种架子车来我市拉煤,冬天时取煤要排长队。照理说,一般的架子车是根本装不下1吨煤的,但这种车经过了改装、加长,四边加起高高的围子,用驴子拉车,每次都能装上一吨煤。

    平顶山巨大的煤储量,为经济发展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1964年2月,当时的煤炭工业部副部长李建平率工作组来到平顶山,组织煤炭大会战。3月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转批煤炭工业部党组《关于平顶山煤炭基地试点工作的规划》,决定我市煤炭基地试点工作由煤炭工业部直接领导,有关党的工作同时受河南省委领导,有关矿区人民委员会的工作同时受河南省人委领导。文件发出后,平顶山创建大庆式煤炭基地试点工作(即煤炭大会战)全面展开,平顶山市改为平顶山矿区。
    特区:1964年煤炭大会战

    当年5月12日,煤炭工业部通知,煤炭大会战期间,平顶山矿务局的财务、供应、人事、计划等工作归煤炭工业部直接领导。

   6月2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设立平顶山特区人民委员会。特区工作中有关企业工作,以煤炭工业部领导为主;有关地方工作,以省人民委员会领导为主。据此,平顶山矿区改称平顶山特区。当时特委书记是孔勋,区长是茹玉珍。当时,特区人口普查结果显示,全区总人口为16.87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0.38万人。

    记者在市档案馆查阅了当时的有关文件。其中一份《平顶山人民委员会关于启用印章的通知》中显示,当时国务院制发的“平顶山特区人民委员会”印章是铜制的,代替并收回了以前使用的木质“河南省矿区人民委员会”印章。

    特区设有粮食局、商业局、税务局、城市建设局、手工业管理局等机构。在这些已经发黄的繁体字卷宗中,让人感觉到历史沉甸甸的分量。

    “应该说特区提高了煤炭城市的地位。”王志熙这样认为。而后来又改为市,也体现了工业多元化的结构。“不光是煤,还有电,有钢,有盐,有轻纺。”

    据了解,1964年,全矿务局总产煤量是300多万吨,而现在的年产量则已经达到了3000多万吨。

    特区在文革时期结束使命

    紧接着,“文化大革命”运动开始了。当时各级政府机关处于瘫痪状态,煤矿基本上处于半停产状态。但是为维持国民经济需要,采煤队仍在继续生产。1968年1月23日,特区开始实行军管。3月份,平顶山市革命委员会成立,经国务院批准,将平顶山特区改为平顶山市,直属河南省领导。
    特区历时4年,此间,政府工作经历了改变市政体制服务煤炭大会战和“文化大革命”初期两个阶段。

    经过两年煤炭会战,煤炭调整工程的进度和质量、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都有明显提高。根据《平顶山市志》记载,从1965年起,平顶山矿务局扭转了连年亏损的局面,1966年,原煤产量已经达到584万吨。

http://guilin.china9986.com/NewsPaper/NewsArticle/254349.shtml
中国行政区划简册&年鉴1971~正在输入…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10-05-29
1964年平顶山大事记

     3月5日,由中共平顶山矿务局政治部主编的《会战简报》创刊,后更名为《平顶山战报》。

     3月7日,平顶山煤炭基地试点工作全面展开。平顶山市改为平顶山矿区。

     5月1日,矿区人民委员会正式办公。

     6月2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设立平顶山特区人民委员会。

     7月1日,特区进行人口普查登记工作。全区总人口16.87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0.38万人。


     11月5日,根据中央和省委部署,特委决定在矿务局机关、一矿、二矿、百货公司4个单位进行“四清”(清政治、清经济、清组织、清思想)运动试点。

     12月21日,煤炭工业部决定,从1965年元月1日起,将湖北省燃料厅所属的韩梁矿务局划归平顶山矿务局领导。

     综述

     1964年3月的一天,正在东高皇乡进行“小四清”的市人委办公室工作人员韩向忱,突然被领导叫回了市人委机关谈话。当时的形势是,市政机构大变,干部调走了很多,思想不够稳定。

     由于一直在村里搞“小四清”,韩向忱对市里的情况了解不算多。

     在这次谈话中,他得知自己工作没有变动,爱人也安排到了市卫生防疫站当会计。这次谈话后不久,“小四清”队员回到了市人委机关。

     让市地方史志办公室原副主任韩向忱没有想到的是,这一年发生了历史上值得记忆的一件大事。回到市人委机关后,他才知道:中共中央、国务院批转了煤炭工业部党组《关于平顶山煤炭基地试点工作的规划》,决定本着有利生产、方便生活的原则设置市政机构,进行市政建设,将平顶山市改为平顶山矿区。而韩向忱所工作的原市人委更名为矿区人委,公章也由国务院颁发了“平顶山矿区人民委员会”铜制印章。

     王永安副区长领着韩向忱先后去了好几次杨展副书记的办公室,研究矿务局的行政机构与市政的行政机构合并事宜。按照领导指示,韩向忱起草了机构合并方案。

     到3月份,潘邦彦市长在市人委会议室召开第二届人民委员会第三次会议,韩向忱也参加了此次会议并作了记录。这次大会宣布平顶山市人民委员会从3月底停止工作。从此,市人委机关撤销了一些部门,与矿务局合并了一些部门。原来的局级机构变成了科,人员有的减少了,有的又从矿务局调来干部充实进来。

     6月份,经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又将“平顶山矿区”改为“平顶山特区”。

     随着“企政合一”试点机构的变化,对煤炭生产起了积极作用。但在行政工作方面,出现了商品流通渠道衔接不上的情况,粮食供应也不像过去那样直接。

     此时,国家建委、民政部各派一名干部来平调查“企政合一”情况,特委姜秘书和韩向忱陪同他们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调查,多方听取意见。

     针对工作中出现的一些情况和问题,10月份,特区的行政机构又进行了调整。特区人委原设置的科恢复为局,还恢复了经委、财委等行政管理机构。

http://tieba.baidu.com/f?kz=757006747
中国行政区划简册&年鉴1971~正在输入…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10-05-30
才几个月的特区啊
http://jiepaicun.blog.163.com/
只看该作者 3 发表于: 2010-05-30
据说是河南仅次于郑州的城市 说的是收入上

不过这个名字能不能改一改?

要不比照南非那个山,改叫桌山? 要不 叫 卓山 也成
人生就像挤公共汽车,有人一上车就有座,有人却要一直站到终点
只看该作者 4 发表于: 2010-05-30
引用第2楼f先生于2010-05-30 01:01发表的  :
才几个月的特区啊

64年6月~68年3月。几个月吗?
全国设置为100个都、郡,经济欠发达地区优先实施。设都标准:面积3万平方公里以内,人口1000~1800万,城市人口达到500万以上。
只看该作者 5 发表于: 2010-06-14
此文可做参考:









引用第30楼xun于2010-01-10 15:36发表的  :
这些特区是为何成立的呢,到底特在何处?有没人知道?



我一开始认为,六十年代贵州成立这批特区,是因为它们都隶属于地区行政公署,而“地区”这一建制下面没法设置县级“区”,所以只好变通成新的名称“特区”。我然后一查“开阳特区”,发现不对了!开阳特区从一设立就隶属于贵阳市。当时贵阳市不管农村,没有辖县、郊区,只辖“区”和这个开阳特区。我上面的假设不成立。

中文维基上解释“特区”时,说1965年【比贵州的这批特区早一年】短暂设立了几个月的“攀枝花特区”,随即更名为“渡口市”。我再一搜攀枝花的历史沿革:


1965年1月7日,中共西南局向中共中央、国务院作了《关于成立攀枝花工业区政府的请示》,建议在攀枝花工业区党委统一领导下,成立一个工业区人民政府。
1965年1月18日,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对这一请示报告作了批示:“攀枝花成立特区政府,仿大庆例,政企合一。此事巳报书记处批办。
1965年2月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关于成立攀枝花特区人民委员会的批复》。指出:“为了保证攀枝花地区的工业建设,统一安排生活供应、文教卫生、治安保卫等行政管理工作,宜基本上采取大庆形式,即成立攀枝花特区人民委员会,实行政企合一。有关企业工作以冶金部领导为主,有关地方工作以四川省人民委员会领导为主……特区区长人选,请西南局同冶金部商量后报中央审批,副区长及其他干部配备,由西南局同冶金部商定。”
1965年3月20日,徐驰宣布攀枝花特区人民委员会成立。
1965年3月23日,徐驰在《关于今年工作的安排和急待解决的几个问题的请示》中,向中共西南局提出:“‘攀枝花特区’这个名义,只能对内使用。还需一个公开名义,以便政府挂牌、出公告、职工通信及物资发运等使用。建议用‘渡口矿区’,作为公开名义。”
1965年4月13日,白认、任汉卿在给四川省人民委员会的报告中也提出:“关于建设攀枝花矿区的名称,经各方面研究,为有利于保密,拟将矿区改称市,政府的名称改为:“四川省渡口市人民委员会,是否妥当,请核定,并颁发印章,以便迅速开展工作。”
1965年4月20日,四川省人民委员会请示国务院,提出将“攀枝花特区人民委员会”更名为“四川省渡口市人民委员会”。
1965年4月22日,国务院给四川省人民委员会《关于攀枝花特区改名问题的批复》,“同意将‘攀枝花特区人民委员会’改名为‘四川省渡口市人民委员会’”
1965年5月15日,四川省人民委员会向攀枝花特区人民委员会下达了《关于成立四川省渡口市人民委员会的通知》,攀枝花特区从此改称为四川省渡口市,四川省渡口市人民委员会宣告成立。特区改市后,领导成员未变,改称市长、第一副市长、副市长。
1965年5月30日,国务院秘书厅制发了“四川省渡口市人民委员会”印章,由四川省人民委员会转发给渡口市人民委员会启用。

显然,中央发明“特区”这个行政建制,首创于大庆油田。我一下记起来黑龙江省六七十年代是有过“安达特区”这个建制的。


为适应石油工业发展的需要,1960年5月26日,国务院批准,撤销安达县,设置安达市,以原安达县全部行政区域和肇州县的大庆区(包括大庆等7个乡镇)和升平、昌德两个乡,为安达市的行政区域。全市总面积9036平方公里,人口30万。安达市人民委员会驻安达镇。由松花江专区代管。【看来,还是县级市。据查,这个安达市和大庆油田没有政企合一的血缘关系,实际上就是原来的安达县,升格的目的就是为了方便支援大庆】同年12月6日,省人民委员会批准,安达市分设天泉、萨尔图、杏树岗、大庆4个区。1960年10月份,大庆油田石油会战指挥部迁到了萨尔图,安达市的名分也跟着进了2号院。这时候的安达市虽然还是黑龙江省委、省政府任命的原班人马,却分成两套机构执行不同的任务,一套留在原来的安达县继续抓农牧业,一套协助大庆油田会战指挥部处理政务。这种一顶帽子两伙人的局面【还是政企分开的两套班子】,伴随如火如荼的石油会战存在了4年。1961年7月,经松花江专署批准,增设龙风区(县级)【问题是地区专署哪有权利批准正规的县级“区”,这是国务院的权力。我估计还是一种变通的区公所】。1964年6月2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复同意撤销安达市,设置安达特区(对外仍沿用安达市名称)。【实行政企二合一的管理体制,机关依旧设在萨尔图的2号院。这时候的安达特区(市)政府既是大庆石油会战指挥部,变成了两顶帽子一伙人,专管油田上事儿,与恢复了原名的安达县彻底脱离了关系】1965年1月 1日安达特区人民政府在萨尔图正式成立。将萨尔图、让胡路、喇嘛甸全部和龙凤公社以北的地方划归安达特区管辖。安达特区所辖范围包括:已探明的油田面积 860平方公里,大庆炼油厂厂区,油田周围的防护地带,在油田边缘地带建立职工生活基地所占用的面积等。为油区防洪需要,把接连油田北部林甸县境内的一块草原不划归特区,但可按防洪需要在那里修筑防洪堤,以上共计1671平方公里关于特区政府的工作,中共中央和国务院确定:特区党的政治工作,以石油部党组领导为主,黑龙江省委为辅的双重领导。有关企业工作,以石油部为主,有关地方工作以省人委为主。1964年12月,黑龙江省委任命李荆和为安达市市长,王新坡、宋世宽、只金耀为副市长(1965年 9月又任命郑前辉、周茂祥、张楷、薛桂芳为副市长),刘耀武为中级人民法院院长,马振华、吴玉敏为人民检察院副院长。特区政府工作机构设有:安达市人委办公室(副主任武依民、史炳和、固革)、民政局 (副局长李书栓)、财政局(局长单乐亭)、税务局(局长王贵元)、商业局(局长周茂祥)、粮食局(副局长殷德亮)、计委、经委、统计局(副主任陈俊)、公安局(局长郭庆枫)、劳动局(副局长师尚义)。1965年3月27日,国务院批准,将安达市(特区)东部地区划出恢复安达县;4月12日,省人民委员会就恢复安达县有关事项下发通知:安达县址设安达镇,安达市址在萨尔图;原安达市所属萨尔图、杏树岗、龙凤等油区划归安达市管辖,总面积1671平方公里;其余地区划归安达县管辖。同年12月28日,省人民委员会批准,安达市改为省直辖,撤销市辖区,改设萨尔图、龙凤、让胡路3个镇【看来,还是个县级特区(市)】。1968年5月,安达特区人民政府改称“大庆革命委员会”,对外仍沿用安达市名称,对内行文则用“大庆革命委员会”名称。16军副军长褚传禹任主任,副主任有周的民、李荆和、齐健敏、张绳武、王进喜、张洪池、陈俊、刘淑嫒。常委21人,委员55人。革命委员会主要工作机构为政治组、人民保卫组、办事组,仍为政企合一体制。1968年 6月28日,正式启用“大庆革命委员会”、“大庆革命委员会政治组”等印章,原“黑龙江省安达市人民委员会”、“安达特区人民委员会”、“石油工业部松辽石油勘探局”等公章停止使用。正式对外名称均由“松辽石油勘探局”改为“大庆油田”,如“松辽石油勘
探局井下业业处”、“松辽石油勘探局萨尔图职工医院”,分别改为“大庆油田井下作业指挥部”、“大庆油田职工医院”等。1974年7月,将萨尔图、龙凤、让胡路3镇改为区的建制【估计是升格为地级人民政府了】。1978年1月,撤销让胡路区。同年4月,将安达县的大同镇、高台子、八井子、老山头、庆阳山、祝三、大青山、葡萄花、双榆树、兴隆泉等10个公社和红旗林场、立志办事处划归安达市管辖。1979年7月,设立大同区。同年12月14日,国务院批准,将安达市更名为大庆市。【实际上这时候压根没有“安达市”这个东西,按理说应该是把“安达特区”更名为“大庆市”,例如,“自1974年4月9日到1977年12月,又先后3次将安达县的万宝山、城郊、卧里屯公社的4个生产大队划归安达特区管辖。安达特区设置了让胡路区、萨尔图区、龙凤区 3个相当于县级的政权机构”“1980年4月6日,经沈阳军区批准,将安达特区人民武装部改称大庆市人民武装部,执行原编制和正师级权限”云云】1980年4月25日大庆市人民政府成立,1981年2月 26日把原大庆石油会战指挥部改称为大庆石油管理局,仍实行政企合一体制,一套班子,两个牌子,统一管理大庆市政建设和油田生产建设。1983年12月,大庆市进行了体制改革,实行政企分开。大庆市人民政府负责市政工作,隶属黑龙江省政府领导;大庆石油管理局负责石油生产建设,隶属石油部领导,职责分开,政企分开,机构分设。

罗哩罗嗦贴了这么大庆的行政沿革,是想说明看来“特区人民政府”是用来实现“政企合一”这种特殊的地域建制。不论是油田、煤矿、磷矿、冶金基地,共同特点是占用大量地表土地,与地上的农民关系很麻烦。实现政企合一统一管理,好处是大大减少了企业创建时期的地企纠纷。

注意到,四川七十年代的三个工农区,都不是上述自然资源采掘业企业,而是机械(航天)制造、电子工业、核动力研究生产,实际上一次性征地后就不存在复杂的地企纠纷了。至少都算不上“矿区”。

青海矿区,是个掩护名称,根本不是国家承认的一个正式的人民政府”。

神农架林区,实际上在五六十年代开发大兴安岭、小兴安岭时在东北就广泛采用了。至今在伊春、大兴安岭地区还是林业局与区人民政府合一的体制。

1964年6月2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撤销伊春市,设置伊春特区,试行“政企合一”的体制,“实行双层领导制度”,有关企业工作以林业部为主,有关地方工作以黑龙江省人民委员会领导为主。同年12月,设置乌敏河、上甘岭、友好、东风、红星5个区,全市共为15个区,基本上是1个林业局1个区,“政企合一”。1965年4月,撤销伊新区设置伊春镇和伊东区。1966年4月,撤销伊东区并入乌敏河区。1967年5月5日,省革命委员会批准,成立伊春市革命委员会,伊春特区随之撤销。同年设立乌伊岭区,将伊春镇改为伊春区。1969年10月,设置西林区;撤销浩良河区,并入南岔区;撤销双子河区,并入友好区。1970年4月1日,设置伊春地区,实行地市合一。同时,将黑河地区的嘉荫县和绥化地区的铁力县划归伊春地区管辖。伊春地区由省直辖。是时,伊春地区共辖15区、2县。1979年12月14日,国务院批准,撤销伊春地区,恢复伊春市(地级),由省直辖。


1964年2月1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开发大兴安岭林区。同年8月10日,国务院批准,以黑龙江省呼玛县和内蒙古自治区鄂伦春自治旗各一部分行政区域设立大兴安岭特区。特区人民委员会与大兴安岭林业管理局“政企合一”,驻加格达奇,受黑龙江省和内蒙古自治区双重领导,以黑龙江省领导为主。特区下设松岭、新林、呼中、塔河4个区(县级)。1967年11月,经黑龙江省革命委员会批准,成立大兴安岭特区革命委员会,特区人民委员会正式撤销。1970年2月,特区设置加格达奇区。同年4月,国务院、中央军委批准,撤销大兴安岭特区,设立大兴安岭地区,将黑河地区所属的呼玛县和呼伦贝尔盟所属的鄂伦春自治旗、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划归大兴安岭地区管辖;8月,设置大杨树区。至此,大兴安岭地区共辖1县、2旗、6区。1971年10月,设置阿木尔区。1973年3月,设置古莲区。1975年 9月,撤销大杨树区。1977年3月,设置图强区。是时,全地区共辖1县、2旗、8区。1979年5 月3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将鄂伦春自治旗和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划归内蒙古自治区管辖,同年7月1日正式办理移交手续。1980年9月,根据新《宪法》的规定,将大兴安岭地区革命委员会改为大兴安岭地区行政公署,“由实变虚”,为省政府的派出机关。行政公署驻加格达奇区,管辖1县、8区。1981 年5月,国务院批准,设置塔河县和漠河县,撤销塔河、阿木尔、图强、古莲4个区。是时,大兴安岭地区共辖呼玛、塔河、漠河3县和加格达奇、松岭、新林、呼中4区。


六盘水市现辖六枝特区、盘县、水城县和钟山区,面积9914平方公里。六盘水是三线建设的重点,没有三线建设就不可能有六盘水市在中国版图上的出现。六盘水市的行政区划和沿革,随着三线建设的发展发生变化。
  六盘水市原辖六枝特区、盘县特区、水城特区。六盘水市起源于六盘水矿区,取六(枝)、盘(县)、水(城)三个县(后为特区)的第一个字组成的。六枝特区原为郎岱县,1950年1月解放,郎岱县由安顺专区管辖。1956年4月18日,根据国务院批复,郎岱县归安顺专区划给兴义专区。10月10日,兴义专区撤销,郎岱县划给安顺专区。1960年5月26日,撤销郎岱县,设置六枝市。1962年10月20日,撤销六枝市,仍置六枝县。盘县特区原为盘县,1949年12月解放。1952年12月4日,盘县属兴义专区管辖。1954年4月28日,盘县四区的阿衣乡划给兴义县管辖。1956年7月18日,兴义专区撤销,与安顺专区合并,盘县属安顺专区管辖。1965年8月17日,兴义专区恢复,盘县属兴义专区建制。水城特区原为水城县,1950年2月解放,隶属毕节地区。
  六盘水矿区煤炭资源分布广泛,储量丰富。1964年6月,中共煤炭工业部党组召开扩大会议,传达毛主席和党中央五月中央工作会议关于建设大三线的指示。会议认为,对煤炭工业的三线建设,要在国家的统一安排下,积极主动的进行,以满足三线生产建设的需要。煤炭部提出,煤炭工业以西南为重点,西南以贵州为重点,贵州以六盘水为重点。7月,中共中央西南局三线建设长远规划会议决定建设以六盘水为中心的煤炭基地。11月30日,煤炭工业部发出(64)煤发2950号《煤炭工业部关于成立西南煤矿建设指挥部的通知》,为加强西南地区煤矿建设的领导,经国家经委批准成立西南煤矿建设指挥部,统一领导云、贵两省及四川一部分新矿区的生产建设工作。西南煤矿建设指挥部直接领导管辖贵州的六枝、水城、盘县、云南的宝鼎山(即永江)和四川的芙蓉山等五个矿区指挥部。(1965年9月2日,煤炭工业部《关于改变西南地区部分煤矿管理体制的通知》,提出上述体制改变以后,西南煤矿建设指挥部直接领导和管理六枝、盘县、水城三个矿区建设指挥部。1965年12月10日,中共中央西南局通知决定,西南煤矿建设指挥部党委领导关系由煤炭部党组和由西南局委托贵州省委实行双重领导。)
  1965年1月1日,西南煤矿建设指挥部在六枝成立,拉开了六盘水矿区三线建设的序幕。2月6日,水城矿区指挥部在水城汪家寨成立;5月20日,六枝矿区指挥部在六枝下营盘成立;8月,盘县矿区指挥部在盘县土城成立。
  为了适应六盘水三线建设的需要,根据矿区建设规模,结合矿井的分布情况,本着有利于生产,方便职工生活的原则,贵州省人民委员会开始筹建六枝、盘县、水城三个矿区人民政府。3月,贵州省委决定从省级机关和毕节、遵义、铜仁地区抽调干部支援水城、盘县、六枝矿区筹建工作。5月,根据中共西南局三月重庆会议和贵州省人委《支援煤炭矿区建设工作会议纪要》精神,中共水城矿区指挥部委员会向西南煤矿建设指挥部党委提出《关于成立矿区政府及当前存在几个问题的请示报告》。7月10日至19日,水城矿区党委召开扩大会议,确定水城矿区政府党组,程光道为书记,陈侠为副书记。根据煤炭工业部党组关于“今后凡是归煤炭工业部直接领导的煤矿单一城市都应改为特区”的要求,7月30日,中共贵州省水城矿区委员会、贵州省水城矿区人民委员会,向中共贵州省委,并向西南煤矿建设指挥部党委提出《关于贵州省水城特区政府有关问题的请示报告》。
  六盘水的矿区设置首先是六枝、水城两个矿区。在矿区人委未正式宣布成立之前,根据中共贵州省委意见,省委组织部调程光道到水城筹建矿区,并命其为矿区人委区长,陈侠为副区长;陈德友任六枝矿区人委区长;魏祥三、田文郁任副区长;朱迪任盘县矿区人委区长,冯福申、张作圣任副区长。8月5日,由丁禹畴、陈德有(六枝矿区)、程光道(水城矿区)向省人委徐健生副省长、张叔成秘书长汇报了六枝、水城两个矿区行政区划、机构编制问题。8月21日,中共西南煤矿建设指挥部委员会以(65)西煤党字第23号,向中共煤炭工业部党委提出《关于六枝、水城矿区行政区划、机构编制和当前工作安排等问题的报告》。9月23日,煤炭工业部政治部(65)煤政字第52号批复同意。10月15日,中共煤炭工业部政治部致函国务院内务部办公厅,提出六枝、水城矿区,系煤矿单一城市,应成立归煤炭工业部和省委、省人委直接领导的地委、专署一致的党委和政府,实行以企业为主体的集中统一领导,使矿区政府成为一个强有力的后勤部,更好地为煤矿生产建设服务。
  煤炭部与贵州省委、省人委对设置矿区取得了一致意见。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调整市镇建制,缩小城市郊区”的指示精神,本着城乡结合、工农结合、利于生产、方便生活的原则,8月31日,贵州省人委以(65)省民字第587号,向国务院提出《关于建立六枝、水城、万山、开阳矿区的报告》,根据矿区近期开发和生产发展的情况,拟定六枝、水城矿区设立相当于省辖市一级的矿区人民委员会和行政区划。9月5日,省委基本建设、计划会议矿区组讨论纪要《关于建立矿区政府的几个问题的意见》,明确省人委在西南煤矿建设指挥部设办事机构,协助省人委领导六枝、水城、盘县三个矿区政府的工作。11月29日,贵州省人委(65)省办字第789号《关于成立六枝、水城、盘县矿区政府及有关事项的通知》,经请示国务院同意,成立六枝、水城、盘县矿区政府。通知要求,矿区政府建立以后,与当地县人民委员会有关区划和企事业交接及工作分工等事宜,请安顺、毕节、兴义专署派人主持,协同矿区政府与当地县人委商量办理。根据789号通知,六枝、盘县、水城三个矿区人民委员会正式成立。六枝矿区机关设在六枝县六枝区的下营盘;盘县矿区机关设在盘县盘关区的土城;水城矿区机关设在水城县德坞区的汪家寨。矿区政府建立后,在矿区建设征拨土地,劳动力支援,物资后勤供应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为矿区开发和建设作出了贡献。12月21日,为便于保密,和其他特区名称一致,根据国务院秘书厅的电话通知,水城、六枝、盘县三个矿区改为特区。
  1966年2月22日,中发(66)119号《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贵州省设特区的批复》,同意设立六枝、盘县、水城三个特区人民委员会,进行企政合一的试点。规定六枝、盘县、水城三个特区人民委员会,受煤炭部和省人民委员会的双重领导,有关企业工作以部领导为主,有关地方工作以省领导为主。特区党的工作,实行以部党委领导为主、省委领导为辅的双重领导制度。六枝县复名为郎岱县,县人委由下营盘迁至郎岱镇;盘县特区机关迁至盘关,同时划云南省宣威县的白果、松林、迭脉三个公社归盘县特区管辖。
  六枝、盘县、水城矿区成立后,郎岱、盘县、水城三县仍分别隶属安顺、兴义、毕节专区。经贵州省人民委员地批准,水城特(矿)区管辖水城县滥坝区的白腻、万全公社、德坞区的以德、煤厂、德坞、双戛、艺奇、纳福8个公社和城关区其林公社川兴大队及威宁县三合、二塘两个公社。经国务院批准,盘县特(矿)区的行政划为:盘县的盘关区(含盘关、断江、关口、清水、土城、猛者6个公社)、亦资孔区的火铺、沙坨两个公社、坪地区的洒基公社、西冲区两河公社的小猴、亮山两个大队,加上从云南省宣威县划出的白果、松林、迭脉三个公社(1967年合为五一区公社)。经省人委批准,六枝特(矿)区行政区划为:郎岱县的六枝、店子(那玉)、营盘、渔塘(瓦窑)4个公社和头塘公社的博爱大队,普定县化处区大用、索考公社和化处公社铁路以南的斗蓬、抵簸、抵岗、上木冲、毛粟坡大队,朵贝公社的贷港大队,腊排公社的沙子坡大队,马官区西田官公社的黄桶大队,马场区羊场公社的良田、四角田大队以及镇宁县的木岗公社,并重新组建为六枝、营盘、店子、渔塘、大用、索考、抵簸、木岗8个公社。截止3月底统计,六、盘、水三个特区共有30个公社,230个大队,194个生产队。农业人口共有43730户,16万人。农业整、半劳动力72000人。总耕地面积211800亩(其中田56800亩,土155000亩)。1965年粮食总产量6624万斤。1966年5月5日,中共西南煤矿建设指挥部党委决定:为加强对六盘水三个特区农业生产的领导,抓两个粮食(煤炭、粮食)的生产,实行厂社结合,工农并举,建立中共西南煤矿建设指挥部农村工作委员会。农村工作委员会是在党委的领导下,负责领导和管理农村工作和地方工作的党的工作机关。委员有丁禹畴、马匡汉、陈德有、朱迪、程光道,书记丁禹畴。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六盘水矿区受到严重冲击。1967年11月,夺权之风盛行,生产建设、生产工作秩序陷入混乱状况。4月,贵州省军区奉命对六盘水矿区实行军事管制,先后设立大华农场(西南煤矿建设指挥部)军事管制委员会、青杠林场(水城钢铁厂)军事管制委员会。六枝、水城特区分别由安顺、毕节军分区进行军管,六枝、水城特区曾一度改称地区;盘县特区由41支队【这是基建工程兵煤矿建设部队,师级】进行军管。郎岱县、盘县、水城县人民武装部奉命负责本县的三支两军工作。
  1967年10月29日,贵州省革命委员会、贵州省军区以黔发(67)231号《关于六(枝)、盘(县)、水(城)地区工业管理体制机构的决定》,同意成立六盘水地区革命委员会筹备小组,作为六枝、盘县、水城三个地区党政的统一领导。11月7日,省革委、省军区批准《关于六盘水地区革命委员会筹备小组及其机构的批示》,地区革委对处于瘫痪状态的西南煤矿建设指挥部(大华农场)工作部门进行调整,在西南煤矿建设指挥部工作机构的基础上,设立六盘水地区筹备小组工作机构。随即革筹机关由六枝搬迁到水城朝阳新村,西南煤矿建设指挥部已不复存在。1968年4月,六盘水地区革命委员会成立,管辖六枝、盘县、水城三个特区和部省属各厂矿企事业单位。六盘水地区革命委员会的成立,未征得国务院的同意,带有“政企合一”的性质。
  1970年11月,中共贵州省核心领导小组向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提出《关于六盘水地区体制问题的请示报告》。12月2日,国务院、中央军委作出《关于六盘水地区体制问题的批复》,同意对六盘水地区的体制作如下调整:一、建立六盘水地区革命委员会,为地区一级的政权机关,撤销原西南煤矿建设指挥部。二、原水城特区和水城县合并为水城特区;原盘县特区和盘县合并为盘县特区;原六枝特区和郎岱县合并为六枝特区。特区行使县一级职权,建立革命委员会,归六盘水地区革命委员会领导。三、水城矿务局、盘县矿务局和六枝矿务局可接受所在特区的领导。四、成立中国人民解放军贵州省六盘水军分区......。根据国务院、中央军委《关于六盘水地区体制问题的批复》,特区和县合并,新组建六枝、盘县、水城三个特区。三个特区形成六盘水市现在的9914平方公里的面积。
  1978年12月18日,国务院以国发(1978)264号文批复:“同意将六盘水地区设为六盘水市,辖六枝、盘县、水城3个特区”。六盘水市成为贵州省继贵阳市后第二个省辖市。
  1987年12月15日,国务院国函(1987)119号文批复:“撤销水城特区,设立六盘水市钟山区和水城县。以原水城特区的水城、大河、汪家寨、大湾、老鹰山、观音山6个镇和城关、教场、麒麟、德坞、凤凰、白腻、月照、煤厂、以德、艺奇、纳福、三合、二塘13个乡为钟山区的行政区划;其余98个乡为水城县的行政区域,县人民政府驻钟山区”。
  1999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盘县,隶属六盘水市,盘县人民政府驻地由城关迁至红果镇。
  至此,六盘水市形成了现辖的六枝特区、盘县、水城县和钟山区行政辖制。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