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1844阅读
  • 10回复

[江苏]改革开放30年苏州无锡发展比较研究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10-07-30
在改革开放大潮中,无锡、苏州这两个兄弟城市演绎了一场你追我赶、争先创优的竞赛,各自成为苏南经济中重要的一极。回顾这30年的发展轨迹,对于两地更好地面对21世纪严峻而又激烈的竞争和挑战,无疑是非常有益的。

  从同一起跑线到不同的新起点:30年无锡、苏州经济发展的各个主要节点

  改革开放之初,无锡、苏州经济基本处于同一起跑线上
  无锡、苏州都是苏南的重要城市。而在近代,无锡领先于苏州,这是由于无锡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优势,更重要的是有一大批工商界实业人士的创业,使无锡经济迅速崛起,成为著名的工商业城市,人称“小上海”,以至于刚解放时,管辖包括松江专区在内的苏南行政公署都设在无锡,足以证明无锡地位之重要。解放后,无锡市、苏州市的领导抓住经济建设不放松,各个门类的工业都有长足发展,至1978年,无锡市的地区生产总值为24.9亿元,而苏州市为31.95亿元(此数据已把1983年市管县后各自所辖县统计在内,因苏州辖6县而比无锡辖3县要略强),如仅从市区一块比较,则两市相差无几,无锡为12.5亿,苏州为12.4亿。两市可以说在同一起跑线上。
  1983年实行市管县体制,无锡、苏州走上不同的平台
  1983年3月,江苏实行市管县体制,这是改革开放初期在政治、经济体制改革上的一次尝试。这一体制给苏、锡两地都带来了机遇,但对苏州更为有利。在此之前,苏州有市与地区两个并行的行政体系,无锡则只有市一个行政体系。实行市管县后,苏州地区原辖8个县中有6个划归苏州市,撤销苏州地区,实际上是原来两个行政体系合在一起。无锡市则辖从苏州地区划来的无锡县、江阴县和从镇江地区划来的宜兴县。
  实行市管县,并不只是区划面积数量的增加,更重要的是对城乡一体化发展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和意义。从这点来说,苏州辖6个县,无锡辖3个县,也不仅仅是数量上的多少。因为光从表面看,苏州所辖县数明显比无锡多了一倍,但这不是1+1=2的概念,而是大于2的实质。因此,同样是市管县,苏州城市化运作的机动范围和余地就大,发展潜力也就更大,这种潜力在以后的发展中会愈来愈显示出来。以1983年为例,无锡的地区生产总值为46.15亿,苏州为52亿。此后,苏州与无锡的距离越拉越大,从几十亿到几百亿,甚至千亿以上。
  无锡乡镇企业“一包三改”的推广,促进了城乡经济的发展,直接推动创造了苏南模式
  无锡被誉为乡镇企业的发源地之一。从现有资料记载,无锡在1955年就已兴办乡镇工业。但真正快速发展却是在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农村经济责任承包制给了同样在无锡农村从事企业的人们以思考和启示,为何不能将农业生产的责任承包制移植到企业的发展上呢?1984年,中共无锡市委及时总结推广无锡县堰桥乡“一包三改”的经验,即以承包责任制为核心,把企业干部的任命制改为选聘制,把固定工资制改为浮动工资制,把职工照顾进厂改为考核录用合同制。“一包三改”在全国产生了反响,对于促进乡镇企业体制改革和促进城市体制改革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正是乡镇企业的蓬勃发展,给苏南经济增长带来新的活力。乡镇企业后来在苏南地区都占到“半壁江山”,甚至占到经济总量的70%以上。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盛行的“苏南模式”,很重要的就是体现在集体所有制和乡镇企业上。
  南巡讲话给无锡、苏州带来了发展机遇,但不同规模的新区、园区开发却带来了不同的效果
  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吹响了进一步改革开放的号角。在1978年至1991年的第一轮改革开放过程中,无锡、苏州都是占得先机的。1992年后的第二轮改革开放,苏州则明显更抢先。事情得从两地建立新区(园区)说起。无锡的高新技术开发区始建于1990年12月的“苏锡常火炬带”(1991年国家科委批准)。1992年11月,国务院同时批准无锡、苏州建立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无锡当时分为锡南开发区和宜兴环保科技工业园。锡南开发区即无锡新区,规模、面积要小得多,一期规划面积5.45平方公里,启动面积2.8平方公里,而苏州新区规划面积52平方公里,启动面积6.8平方公里,先期开发20多平方公里。
  更大的差距还在后面,1992年、1993年,新加坡资政李光耀与一批企业家先后来中国考察,最终确定在苏州开辟工业园区,1994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而设立,规划面积达70平方公里,首期开发8平方公里。无锡经过努力,1993年也获得了新加坡在无锡新区设立工业园区的项目。两地的新区(园区)开发给两地增添了腾飞的翅膀,但由于苏州既有新区,又有工业园区,单一个区的规模、范围就比无锡大得多,更何况有两个区,所获得的外资、技术、管理等都超出了无锡。这给苏州的发展如同上紧了发条一样,后劲十足,很快就把无锡甩在了后面。无锡急起直追,通过不断调整行政区划,现在新区面积也达到200多平方公里,规模相当可观。但苏州工业园区作为中国惟一的中外国家政府间合作的国际化现代工业园区始终处于领先地位。
  上海浦东开发,改变了以往无锡、苏州不同的地理位置优势,出现了始料未及的结果
  90年代初的上海浦东开发,给长三角地区带来了又一次发展机遇。由于苏州离上海更近,所获得的益处更大。
  因为上海土地资源紧张,生产成本、商务成本高,上海附近的昆山成为投资方的首选,很快成为“台资高地”。当然,苏州、昆山对外商投资的热情服务、措施得力、政策优惠都是做得比较好的。无锡也不甘示弱,急起直追,很快无锡新区成为“日资高地”。日本在华投资的1/6在无锡。无锡尽管离上海没有苏州那样近,但无锡有硕放机场。无锡利用机场这一有利条件,在2007-2008年进行扩建,这对无锡的开放,在交通环境上加了分。无锡GDP从1978年的24亿元,到1987年达到上百亿,1998年达到上千亿。苏州则从1978年的31亿元,到1986年达到上百亿,1996年达到上千亿。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末,10年左右各增长了10倍。
  企业改制和产业结构调整促使无锡、苏州的发展转轨变型
  在从计划经济体制转向市场经济体制之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势在必行。苏南的乡镇企业尽管作出了历史性贡献,也具有独特的优势,但并不等于它没有弊端,也并不等于所有的乡镇企业发展都一帆风顺。曾几何时,无锡县(锡山市)一直是苏南的龙头老大,它的优势就是乡镇企业,但到了90年代,乡镇企业固有的体制不活、产权不明、管理不善、发展动力不足等弊端已显现暴露出来,特别是许多中小型企业更是每况愈下。
  在城市,无锡由于是一个以传统工业为主的城市,原有的国有、集体经济所占比例很大,从1979年起,无锡就对中央提出的“充分发挥市场调节作用”的方针十分重视。1982年,无锡就提出“转轨变型”,即把企业的经济活动转移到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1986年,无锡引导国有企业学习并移植乡镇企业的市场意识和灵活的经营机制。80年代后期,想尽办法进行横向联合、协作等,尽力打开市场,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面前,许多企业还是连连亏损,甚至到破产的地步。改革成为必由之路。
  苏州也遇到同样的问题,只是苏州由于外资发展明显,掩盖了矛盾。从苏州最早的愿望来看,原本想通过引进外资,来带动本地的民族工业。但在高新技术发展的当代,原有民族工业在资金、技术、装备、管理等诸多方面都处于落后的状态,这种美好的愿望需要有一段时间才能够实现。
  可贵、可喜的是无锡、苏州通过从90年代开始进行的企业改组、改制,及时调整发展战略,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取得不小的收获。再加上原有乡镇企业的良好基础,民营经济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民营经济再也不是“短腿”,而成为“长足”。在这种态势下,“苏南模式”也有了新的变化,它以多种经济成分混合、经济结构多元和越来越多的高新技术展现在人们面前。
  沿江开放开发和苏南苏北共建开发区是无锡、苏州发展的一个新的增长点进入21世纪后,长三角地区更加融合,江苏省委适时提出了沿江开放、开发战略。无锡所属江阴在这方面做得很为突出。江阴与属于泰州的靖江进行了跨行政区域的协作,这一协作自2001年起,在无锡市和泰州市主要领导的倡导下而进行。就在沿江开放开发不久,苏州工业园区借苏北的空间,建立苏州―宿迁工业园区,其外延扩展至苏北落后地区,且产业转移并不是被淘汰的落后产业,而是高科技产业。
  不同的城市建设发展战略,出现了不同的城市布局和面貌
  从80年代初起至90年代末,无锡城市建设一直是走的旧城改造这条路子。而苏州在90年代初建立高新技术开发区之时,就明确提出了建设新城区、高新技术开发区、经济聚集区的“三位一体”的道路,所以它至今既有老苏州(古城),又有新苏州(新城),还有洋苏州(工业园区)。旧城改造从节约土地资源来讲,无疑有一定道理,但像无锡这样一个建城区面积原就不大的地方,要发展很难。再说,无锡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文化古城,旧城改造意味着就是毁掉了承载于古城上的历史文化。无锡已经在解放初拆掉了古城墙,失去了“水城”特色。在这30年中,许多古建筑、古街又被拆除,这都是用金钱买不到的。相比较而言,苏州由于是建设新城,古城街区风貌的保存要比无锡好。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无锡、苏州各自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上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无锡、苏州一直是率先发展,走在江苏前列的。无锡和苏州下一步目标是要率先实现基本现代化,这是一个新的历史起点。在科学发展观提出后,“率先”发展的意义、内涵有了不同,这种发展不仅仅是速度要求更快,更要求在科学发展上的“率先”,要求好字优先,好中求快。无锡以前讲三句话:加快发展、率先发展、统筹发展,现在改为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更注意在发展过程中优化投资结构、产业布局、城乡统筹,除了经济发展指标、生活质量指标外,还有社会发展、生态环境等方面的指标,更注意以人为本,富民为先,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按照2007年的总体经济实力,苏州GDP达到5700.85亿元,远远超出无锡的3858亿,已处于不同的发展水平上。2008年上半年,无锡达到2100亿,全年将会超过4000亿,苏州全年则将超过6000亿。大概在1978年之时,谁也没想到,30年之后,苏州比无锡超出2000多亿。尽管两地2007年增幅都超过15%,但苏州盘子越来越大。无锡的进出口总额每年以美元百亿计,苏州已以千亿计,为无锡的4.1倍。

  历史因素、文化软实力、思想观念、无形资产对无锡、苏州30年的发展都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经济实力竞争的背后,往往是文化软实力的竞争,而且更具持久性,从某种意义上讲,它有时一点都不“软”。经济是“形”,文化是“神”。历史的长度就是文化的厚度,而文化的厚度则是思想的深度。
  无锡人在聊天时,常常会羡慕苏州特别重视文化,曾有一段时间常说无锡没有文化,这是指长期以来无锡对文化建设不够重视,在党的十六大以后才愈益重视。其实,无锡、苏州都有着吴文化深厚的底蕴,有着不同的文化特色和文化自信。但在文化软实力上,在怎样尊重文化、发掘文化,怎样增强文化的吸引力和影响力上,无锡与苏州比还存在着较大差距。
  无锡在发展过程中有些地方不如苏州,其实很重要的一个因素是吃亏在文化软实力上。美国驻沪总领事史伯明博士所言极是:文化历史是苏州第一优势,而非商业成本低。“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州的名气历来比无锡大。苏州从秦汉时就是郡,后来一直是州、府,还长期是江南巡按、江苏巡抚、江苏布政司的驻地,解放后除设市外还设有地区(专区)。无锡历来只是县,只是到解放后才设市。说起历史底蕴,苏州确实比无锡厚实。
  当1983年实行市管县体制时,苏州地区并入苏州市,考虑到历史因素,苏州市管辖的县自然比无锡多。这也是一种历史文化资源。
  苏州的教育,尤其是大学教育明显比无锡强。苏州大学在解放前是老牌的东吴大学。解放后还有苏州医学院、铁道师范学院等。无锡原有的江南大学解放后院系调整撤掉,到90年代后才由轻工业学院演变、恢复原校名,但教育基础不能与苏州相比。当无锡兴办各种职业技术学校、学院之时,苏州早在建立新区、工业园区不久就已兴办,其规模、招生量比无锡要大得多。成千上万的毕业生留在苏州,为苏州增加了实力。
  无锡的城市精神为“尚德务实,和谐奋进”。苏州的城市精神为“崇文、融和、创新、致远”,两市各有特色,但苏州把“崇文”放在第一位,是符合苏州实际情况的,也说明了苏州对于“文”的重视程度。
  苏州,包括常熟,很早就成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无锡则到2007年才成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
  苏州在文化建设上也往往有大手笔。通过努力,让电影金鸡奖评选基地永久落户金鸡湖畔,有魄力、有创意、有远见。
  苏州编辑出版的“文化丛书”,很受人推崇。《苏州杂志》品位高、影响大。
  苏州对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当重视。世界文化遗产大会在中国召开,中国定在苏州,这不但扩大影响,对增加项目也十分有利。苏州申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级项目也比无锡多。最近,无锡的道教音乐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成功,但内行人士讲,苏州玄妙观道教音乐在前年率先进入首批国家级非遗名录,当时国内音乐人士就表示,玄妙观道乐以宫观音乐为主,规模小、篇幅短、乐器种类配置不及无锡道乐,相形之下无锡道教音乐是最接近民间的,也更富有生命力,可无锡却有“后继无人”等诸多问题困扰。
  无锡对保护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投入也不少,特别是进入21世纪后,如国家保护工业遗产大会在无锡召开,如对惠山泥人的保护,对薛福成故居的修复,鸿山遗址博物馆的建立,举办吴文化节等。但还有许多事情可以去做。
  就无形资产而言,其含义是通过知识资本、认知能力、想象力、创新研究能力等来创造价值,而非通过物质为基础。苏州、无锡之路,都具有无形资产的内涵。
  苏州发展有三大法宝:张家港精神、昆山之路、亲商理念(亲商、富商、安商)。无锡则有乡镇企业的“一包三改”,无锡人在创办乡镇企业过程中的“四千四万”精神,江阴华西村的创业精神和走共同富裕之路等。这些都无不体现着创业、创新、创优的精神,都蕴含着人的智慧、努力。但无锡自80年代后期开始,创新智慧、举措相对不如苏州,因此苏州的发展比无锡更快。
  多年来,当无锡一些人看到苏州超过无锡后,有强调客观原因的,如苏州所辖县比无锡多,有自夸无锡市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市区产值比苏州高的,但现在这些原本引以为自豪的指标也不如苏州。实际上,细细比较,无锡不如苏州之处还有许多。苏州有许多地方总是先人一步、棋抢先着,无锡是跟在苏州后面学、赶。比如我们现在讲优化、转型,实际上苏州早就在许多地方进行优化、转型。90年代苏州就在引进外资策略上转型,不以投资数额大小,而以质量来衡量,坚决排斥高耗污染企业,引进高新技术、高端服务业。比如在投资方向上的转型,政府加大对科技的投入,再加上政策扶持,引进高新技术产业,因此苏州工业的含金量――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比无锡快,且进入良性循环。苏州对教育、文化的投入历来就大,这一点说明人家有很远的战略眼光。无锡虽然也早在80年代就提出要实施科教兴市战略,但真正做起来就不如苏州。苏州由于教育基础雄厚,很早就走产学研一体化的道路,也更容易走自主创新的道路。无锡则相对滞后,也更需依赖于别人。
  苏州所取得的成就无不与他们的创业、创新、创优精神相关,是值得无锡好好地学习的。曾被称为“苏南之苏北”的张家港,依靠张家港精神,艰苦创业,率先办起了保税区,取得辉煌成就。昆山在1984年还是个农业县,对外封闭,经济单一。可当年率先办起了开发区,如今已是全国百强县之首。张家港、昆山离无锡不远,可以经常去看看,每一次去都会有不同的感受。笔者于今年初到张家港的沙钢集团参观过,该集团是家民营企业,去年生产总值达到800多亿,2008年要超千亿,这样大的盘子,对增加苏州的实力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无锡、苏州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矛盾、问题

  无锡与苏州走出了两条既有共性又有不同特色的路子。在总结30年发展历程时,我们不必讳言,两市都还存在着一些发展中的问题,特别是生态环境、资源等将是长期制约城市发展的瓶颈。对于矛盾和问题,需要抓住体制创新与结构调整两个根本措施,切实解决矛盾和问题。
  无论是宏观经济形势影响下的发展要求还是自身的发展要求,都需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切实解决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事实上,两地都已拿出了对应措施。苏州将压力变成动力,在经济上呈现出一些特别的动向,最显著的是现代服务业,2008年上半年全社会1287亿元的固定资产投资中,服务业占到近一半,这意味着2年之后,苏州的现代服务业产出可能出现井喷式增长。省委常委、无锡市委书记杨卫泽认为:无锡的经济转型已经进入“深水区”,仅去年太湖水危机后,无锡关闭“五小”和“三高两低”企业已经接近千家;另外,无锡出于结构调整需要,确定116家重点搬迁企业,现已经有50家完成搬迁,其余也进入“倒计时”,经过调整,工业经济中的高新技术产业成为最醒目的“增长极”。
  之所以将无锡与苏州相比较,并不是排斥、贬低哪一方,也并不是一定要比出高低。比较是为了互为借鉴、学习。比较可以使我们认真反思,可以更加科学、理智地谋划未来。比较也并不是要两地趋于雷同,而是要各自走出个性化的创新之路。
  改革开放30年,无锡、苏州的起点都始于解放思想,其过程也一直伴随着解放思想。实践证明,每一次关键时刻,谁能够真正地解放思想,及时抓住机遇,敢闯敢干,勇于创新,就能争取主动,取得辉煌的成绩。反之,稍一松懈、麻痹,就会缺乏动力,处于被动落后的状态。愈是站在新的起点上,愈是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坚持科学发展观,这既是无锡、苏州改革开放30年比较的结论,也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要求。
  “气清更觉山川近,心远从知宇宙宽。”面对新的发展机遇,党中央提出了新一轮解放思想要求。在30年风浪中历练过来的无锡、苏州,在新的起点上,必将通过新的奋斗到达更高的境界。
  注:本文主要数据资料来自《江苏50年》(中国统计出版社)、《无锡县志》(上海人民出版社),以及《人民日报》、《新华日报》、《无锡日报》、《苏州日报》等。
  
  图片:
  1978~2007年无锡、苏州两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长图(单位:亿元)(无锡市统计局供图)

编辑:心绪来源:无锡日报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10-07-30
无锡.苏州两市市中心建设的不够豪华呀.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10-07-31
上联:曾经无锡冠绝苏南,能有几个造次?
下联:如今苏州响彻寰宇,怕是难得对手。
横批:都是强者
只看该作者 3 发表于: 2010-07-31
无锡县不是府治,吴县是府治
sz
只看该作者 4 发表于: 2010-07-31
引用第6楼baby_7304050于2010-07-31 10:56发表的  :
无锡县不是府治,吴县是府治

省城
只看该作者 5 发表于: 2010-07-31
引用第5楼hsihsia于2010-07-31 10:48发表的  :
上联:曾经无锡冠绝苏南,能有几个造次?
下联:如今苏州响彻寰宇,怕是难得对手。
横批:都是强者

正解哎~~~~
http://shop35190804.taobao.com 火箭熊运动风球迷用品专卖
只看该作者 6 发表于: 2010-07-31
无锡的起步要比苏州早得多,苏州在1992年,经济模式开始转型,而且92~96年,整个工业格局处于摸索期,整体经济真正有起色大概在1996年以后。90年代苏州应急于发展,导致早期企改很失败,最有名的就是香雪海事件。
虽然苏州起步晚,但是县域经济潜发力及综合实力要远远大于无锡的县域经济,有点后来者居上的趋势,所以才会今天的苏锡之争。

某种意义上讲,苏锡的经济模式是不同,单纯地去比较,没有实质的意义,
sz
只看该作者 7 发表于: 2011-08-15
引用第6楼皖州于2010-07-31 14:56发表的  :
无锡的起步要比苏州早得多,苏州在1992年,经济模式开始转型,而且92~96年,整个工业格局处于摸索期,整体经济真正有起色大概在1996年以后。90年代苏州应急于发展,导致早期企改很失败,最有名的就是香雪海事件。
虽然苏州起步晚,但是县域经济潜发力及综合实力要远远大于无锡的县域经济,有点后来者居上的趋势,所以才会今天的苏锡之争。
某种意义上讲,苏锡的经济模式是不同,单纯地去比较,没有实质的意义,


这就是所谓虚无主义
连苏州无锡都不能比较天下还有什么可比较的发展经济学?
只看该作者 8 发表于: 2011-08-15
攀比。。。
目前涉足
京,津,冀,晋,蒙,辽,吉,黑,沪,苏,浙,皖,闽,赣,鲁,豫,鄂,湘,粤,桂,琼,渝,川,贵,云,藏,陕,甘,青,宁,新,港,澳
只看该作者 9 发表于: 2011-08-15
比数据,苏州多了几个县域占了点便宜。论真实的城市发展水平和民众生活水平,难分高下。
对于非苏锡二市的人来说,这两地方没什么差别。。。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再建设十个左右京沪这样的大城市,再次证明大部分人现代生活需要的是功能齐全的大城市,因此地级市才是最小的城市单元,择其优者重点建设才是正途。省县制/县级市都是扯淡。
只看该作者 10 发表于: 2011-08-15
引用第9楼zqqdtc于2011-08-15 11:10发表的  :
比数据,苏州多了几个县域占了点便宜。论真实的城市发展水平和民众生活水平,难分高下。
对于非苏锡二市的人来说,这两地方没什么差别。。。

两地平均的话很接近吧?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