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3814阅读
  • 13回复

[历史地名]聊城简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3-11-12
聊城简介
http://www.liaocheng.gov.cn/20021209/1034506.shtml
朋友问:“你为什么走得这么执著?”“行者的眼光盯着远方,一个永远不可能到达的地方……”我只能这样告诉他。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03-11-12
聊城市地处经济发达的山东省,居鲁西,临河南、河北,位于华东、华北、华中三大行政区交界处。位于北纬35°47'~37°02'和东经115°16'~116°32'之间,南北直距138公里,东西直距114公里。总面积8715平方公里,主要河流有黄河、金堤河、徒骇河、马颊河、漳卫运河、小运河,有2个湖泊东昌湖和鱼邱湖。京九铁路和济邯铁路及高速公路在此相交。聊城市总人口561.31万人,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644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12.64万人。男女性别比1.02:1。人口出生率9.95‰,人口自然增长率5.15‰。其中,少数民族39个,汉族人口最多,约占全市总人口的99%。市境地处黄河冲击平原,地势西南高、东北低。土壤有褐土、潮土、盐土、风沙土4个土类,潮土类为全市最大的土壤类型。耕地面积5541823公顷,人均耕地面积1.45亩。属于暖温带季风气候区,半干燥大陆性气候。气候适宜,光照充足,全年光照时数在2463.0~2741.8小时之间,全市平均气温12.8~13.4℃,全年降水量为567.7~637.3毫米,年均相对湿度为56~68%,无霜期200天左右,多南风和偏南风。聊城市辖东昌府区、临清市和冠县、莘县、阳谷、东阿、茌平、高唐6个县和1个经济技术开发区,下辖126个乡(镇、办事处),6596个行政村(居委会)。

朋友问:“你为什么走得这么执著?”“行者的眼光盯着远方,一个永远不可能到达的地方……”我只能这样告诉他。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03-11-12
历史沿革
聊城地区历史悠久。唐虞3代,聊城属兖州之域。
春秋时期,聊城、茌平、高唐、东阿、阳谷属齐国,莘县、临清属卫国,冠县属晋国。
战国时期,聊城、茌平、东阿、阳谷、高唐仍属齐国,莘县改属魏国,冠县、临清改属赵国。
秦行郡县制,境域均属东郡。
汉承秦制,西汉初曾封王建国,郡国并称。至武帝始设州部,分全国为13个刺史部(州)。是时,聊城、东阿、阳谷、莘县属兖州部东郡,冠县、临清属冀州部魏郡,高唐属青州部平原郡,茌平分属兖州部东郡与青州部平原郡。东汉正式定州、郡、县3级。聊城、东阿、莘县、阳谷、高唐、临清仍属原州郡,茌平改属兖州部济北国,冠县改属司州部阳平郡。
三国袭汉制,境域统属魏地,聊城、茌平属青州部平原郡,莘县、冠县、临清属司州部阳平郡,高唐属冀州部清河郡,阳谷为县王国,东阿仍属兖州部东郡。
晋朝仍为州、郡、县3级制,聊城、高唐、茌平属冀州部平原郡,临清、莘县、冠县属司州部阳平郡,东阿、阳谷属济北国及东平国。
南北朝时期仍承晋制。后魏,聊城、茌平属济州部平原郡,临清、冠县、莘县属济州部济北郡,高唐属济州部南清河郡。齐周,聊城属平原郡,临清、高唐、茌平属清河郡,阳谷、东阿属济州部济北郡,冠县、莘县属司州部阳平郡。
隋初废郡存州,后又废州为郡,聊城、冠县、莘县属魏州武阳郡,临清、高唐、茌平属贝州清河郡,阳谷属济州济北郡,东阿属兖州济北郡。
唐朝,州郡之上增设道,始分全国为10道,至733年(开元二十一年)改为15道。是时,聊城、高唐属河北道博州博平郡,临清属河北道贝州清河郡,莘县、冠县属河北道魏州魏郡,阳谷、东阿初属河南道济州济阳郡,后属郓州东平郡,茌平属河南道郓州东平郡。
宋初,废道设路,路辖府、州,府、州辖县。是时,聊城、高唐、茌平属河北东路博州博平郡,临清、冠县、莘县属河北东路大名府魏郡,东阿、阳谷属京东西路东平府东平郡。
辽、金承宋制,分其所辖治的北方为19个路。聊城、高唐、茌平属山东西路东平郡博州,东阿、阳谷属山东西路东平府,莘县、冠县属大名路大名府,临清属大名路大名府恩州地。
元代,全国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行省下设路、州、县。是时,聊城、茌平、莘县属东昌路总管府;冠县初属东昌路,后为冠州;高唐初属东昌路,后为高唐州;临清属濮州,阳谷、东阿属东平路。上属8县均隶山东省。
明代,改行省为承宣布政使司(简称”布政司”),废路存府、州,全国分统于15个布政司,亦称15个省。是时,聊城、临清、茌平、高唐、莘县、冠县属山东布政司东昌府,阳谷、东阿属山东布政司兖州府东平州。
清代通称为省,全国初为18个行省,后增至22个行省,省下为府、县两级。是时,境内今属8个县市均隶山东省。聊城、茌平、高唐(一度为直隶州)、莘县、冠县、属东昌府,东阿初属兖州府东平州、后属泰安府,阳谷属兖州府,临清初属东昌府、后为直隶州
自1840年鸦片战争至1919年辛亥革命推翻帝制的80年间,域境建置无大变化。
1912年,山东省废府设道,境域为济西道(治聊城),1914年改为东临道。1928年废道,境内各县直属山东省。1936年,全省下设12个行政区,区设行督察专员公署。鲁西北为第六区,辖聊城、茌平、博平、东阿、阳谷、寿张、范县、莘县、冠县、朝城、观城、堂邑、濮县等13个县;临清、高唐时属第四区。
1937年,7月7日芦沟桥事变发生至1938年,除濮县、范县、观城3个县外,均为沦陷区。抗日战争爆发,共产党领导下的县、专区抗日民主政权逐步建立。1939年10月,鲁西北行政委员会成立。1940年4月,成立鲁西北行政主任公署,下设泰西、运西、鲁西北、运东4个专署。是时,聊城、东阿、阳谷、博平、清平、茌平等县属运东专署,冠县、馆陶、临清、邱县、堂邑、莘县、朝城、朝北等县属鲁西北专属,濮县、范县、观城、寿张等县属运西专属。
1941年6月,中共中央北方局决定鲁西行署和冀鲁豫行署合并,成立新的冀鲁豫行署,辖7个专署,原鲁西行署的泰西、运西、鲁西北、运东为第一、二、三、四专署,原冀鲁豫行署的辖区为第五、六、七专署。是时,濮县、范县、寿张等县属第二专署;观城、朝城、莘县、朝北、聊堂、冠县等县属第三专署,筑先、阳谷、东阿、茌平、博平、清平等县属第四专署,馆陶属冀南行署第三专署,临清属冀南行署第四专署,高唐属冀南行属第六专署。同年12月,原属冀鲁豫行署第四专属的张秋、第二专属的寿张和黄河以东的昆山、东平等县组成第八专署。
1942年12月,冀鲁豫行署第一、四专署合并为第一专署,辖筑先、阳谷、东阿、茌平、博平、清平、平阿等县。
1943年,原冀鲁豫行署第三专署与冀南行署第七专署合并为冀鲁豫行署第七专署。是时,临清、冠县、卫东、馆陶、宏毅、莘县、堂邑、清平、朝北属之。
1944年5月,冀南行署、冀鲁豫行署合并为新的冀鲁豫行署。
1945年9月,中共中央决定撤销北方局,建立晋冀鲁豫和晋察冀两个中央分局,同时恢复冀鲁豫、冀南两区行署,冀鲁豫行署辖8个专署,冀南行署辖5个专署。是时,筑先、阳谷、东阿、茌平、博平、清平、平阿县属冀鲁豫行署第一专署,后改为第六专署,濮县、范县、寿张、张秋、观城属冀鲁豫行署第二专署;后改为第九专署,临清、馆陶、冠县、武训、永智、莘县及临清镇属冀南行署第一专署,高唐属冀南行署第二专属。
1947~1948年8月,筑先、东阿、聊阳、徐翼、茌平、博平、河西属冀鲁豫行署第六专署,寿张、阳谷、范县、濮县、观城属冀鲁豫行署第九专署,临清、馆陶、冠县、武训、永智、莘县、临清镇属冀南行署第一专属,高唐属冀南行署第二专属。
1949年8月20日,聊城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成立,属平原省。聊城、阳谷、东阿、茌平、博平、堂邑、清平、冠县、莘县、高唐、寿张及聊城城关区(县级)隶属该区,濮县、范县、观城、朝城属平原省濮阳专区,馆陶、临清镇属河北省邯郸专区。
1952年11月平原省撤销,聊城专署改属山东省。
1967年3月,聊城专员公署更名为聊城地区革命委员会。
1978年7月,聊城地区革命委员会更名为聊城地区行政公署。
1998年3月,聊城地区行政公署更名为聊城市人民政府。
朋友问:“你为什么走得这么执著?”“行者的眼光盯着远方,一个永远不可能到达的地方……”我只能这样告诉他。
只看该作者 3 发表于: 2003-11-12
地名
子城,商纣王之庶兄受封之地。商纣王将其庶兄启,封为微国,受以子爵,因之启的封地称为”微子城”。《太平寰宇记》记载:”聊城县微子城,纣之庶兄封于此,有故城存焉。”可见,微子城在聊城县境内,直到宋代尚有遗城留存。《名胜志·城冢志》记载:”微子城在县东北十八里,世传商受(按,即纣)时微子所封。”清宣统二年(1910)的《聊城县志·古迹》也记载:”微子城,在县东北十八里。”而清代的著名学者叶圭绶则说:”摄城在博平之南30里,亦名微子城,又名郭城。”《考古录》上说:”据《聊城县志》图,微城所在,正古摄城,摄城临黄沟,黄沟亦称湄河。”考”微”、“湄”二字古通用,湄河即微河。故微子城即春秋战国时摄城,亦即摄国故城。
聊古庙,春秋至北魏聊城故城。位于今聊城东昌府区北15里处。《续山东考古录》载:”聊城县故城在城西北十五里,今聊古庙,是后人于其地立庙名耳。”治所在聊古庙的时间约为1千余年,距今已2500余年。北魏人郦道元记录其当时的风貌说:”城内有金城,周匝有水,南门有驰道,绝水南出,自外泛舟而行矣”,“东门侧有层台秀出”,即鲁仲连射书台。北魏太和11年(487),聊城县城东迁至王城。后来人们为了纪念此城,在这里修建了庙宇,名为聊古庙,又名聊崮庙。清康熙年间,聊城人状元邓钟岳到此,书写”聊古庙”匾额1方,悬于庙门,遂将”聊古庙”之名称沿袭至今。1978年7月,聊城地区革命委员会定其为地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王城,北魏至后晋时聊城的县城。《魏书·地形志》载:”聊城县有王城,郡、县治。”北魏泰常7年(422),安平王镇平原,他于原聊城县城(聊古庙)东40里处(今东昌府区城东10千米许田庄南)筑新城,名曰平原镇,世称曰王城。太和11年(487),罢镇,置平原郡,遂以王城为郡治,聊城县治所也迁至此城。北魏泰武永安年间,葛荣于此置冀州,寻废,魏孝武帝复置平原郡。隋开皇3年(583)废郡,16年(596)置博州,仍治王城。大业2年省。唐武德4年(621)重置博州,天宝元年(742)改为博平郡,乾元6年(758)复为博州,而州、郡治所一直在王城。五代后晋开运2年(945),因河决城圮,南迁州、县治所于巢陵故城,即今聊城以东10千米的许营大石槽村。聊城县治在王城的时间为446年。
西聊县,南北朝北魏孝昌年间(525~527),从原聊城县中,分设西聊县,北齐时并入聊城县。后不复置。
堂邑县,隋开皇6年(586)置。沿其西北”汉代堂邑”之名故名。属东郡,故治在今堂邑镇西北5公里千户营村。唐属河北道毛州。宋迁县治至今堂邑镇,属博州。元属东昌路。明、清均属东昌府。民国初属山东省东临道。1936年属山东省第六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1943年,为纪念行乞办义学的武训将堂邑县改名为武训县。1949年复名堂邑县,属平原省聊城专区。1952年划归山东省聊城专区。1956年3月,堂邑县建制撤销,其辖地分别划入聊城和冠县。
博州,隋开皇16年(596)置。治王城(聊城故城)。大业2年(606)废。唐武德4年(621)复置,治所仍在王城。隶属河北省。辖聊城、博平、武水、清平、高唐、堂邑6县。天宝元年(742)改为博平郡,乾元六年(758)复改博州,期间,郡、州治所和隶属、辖县均未变。五代后晋开运2年(945),因河决城圮,州治南迁巢陵(聊城故城)。宋代,改隶河北东路,治所仍为巢陵。时辖聊城、高唐、堂邑、博平4县。宋淳化3年(992),黄河决口,巢陵城毁,州治遂迁孝武渡西(今聊城旧城)。金代,博州改属山东西路,州辖聊城、堂邑、博平、茌平、高唐5县。元代,博州改为东昌路总管府。后不复置。
武水县,隋开皇16年(596)置。属博州。武水镇(今沙镇)为县治所,故城在今东昌府区沙镇。后周显德2年(955),武水县建制撤销,其境域划归聊城县。后不复置。
巢陵城,后晋至北宋初聊城的县城。五代后晋开运2年(945),聊城旧城因”河决城圮”,于是把县治南迁至巢陵。”巢陵”因巢父之墓而得名。巢父是中国古代名士。他生活在尧舜之时,“山居不营世利”,以树筑巢,居于其中,故称其为巢父。相传,尧曾”以天下让之”,他不肯接受。他死后葬于此地,人称其墳墓曰”巢陵”。旧《聊城县志》说:”今城东南有巢陵城,巢父陵在城十字街东南角”。此城为聊城县和博州的治所,在今聊城东南15里的许营乡大石槽村西,俗称其曰”旧州坡”,或”旧州洼”。宋淳化3年(992),河决毁巢陵城,聊城县治乃西迁孝武渡西。聊城县治在巢陵的时间为47年。
孝武渡西城,今聊城旧城。宋淳化3年(992),因黄河水患,巢陵城毁,移聊城县治至孝武渡西,即今聊城旧城。熙宁3年(1070)始划定规模,搬运土木,修筑土城。明洪武五年(1372)修建砖城。孝武渡也叫崇武渡。《聊城县志·城池》曰:”孝武渡在通济闸上流”,其位置当在今闸口南聊城一中附近,其渡口西有羊使君街。
东昌路,元代政府的行政建制。元代以前,聊城系博州州治。元至元13年(1276),元世祖忽必烈改革全国行政区划设置,改州为路,原博州改名东昌路总管府,治聊城。东昌作为境内建制名称,始见于此。之所以名东昌,一说因徒骇河东北过茌平县遥昌乡;一说聊城自秦以来属东郡,因”东”又加含吉祥之意的”昌”字而取名。明洪武元年(1368),改东昌路为东昌府。
朋友问:“你为什么走得这么执著?”“行者的眼光盯着远方,一个永远不可能到达的地方……”我只能这样告诉他。
只看该作者 4 发表于: 2003-11-12
筑先县,1940年,为纪念抗日民族英雄范筑先,改聊城县(今东昌府区)为筑先县,先属鲁西行署,后属冀鲁豫行署。1949年复名聊城县。
聊堂县,1943年秋,冀南行署决定,以聊西办事处和堂邑南部组建聊堂县抗日民主政府,县政府驻温集、张炉集一带农村,先后隶属冀南第七专署、冀鲁豫第七专署。1946年2月,聊堂县建制撤销,所辖地区分别划归筑先县和武训县。
武训县,1943年,为纪念行乞办义学的堂邑县武庄人武训,将堂邑县改名为武训县。1949年复名堂邑县。
聊阳县,1947年9月,划出阳谷县北部、聊城县南部置聊阳县,属冀鲁豫行署第六专署,县政府驻沙镇。1949年9月,聊阳县建制撤销,所辖村镇划归原属各县。
清渊县,西汉元封5年(公元前106)置。治所清阳城(今河北省馆陶县城西城)。先隶冀州巨鹿郡,后属魏郡,三国魏黄初2年(221)改隶阳平郡,西晋咸宁年间(275~280)改属司州阳平郡。十六国后赵建平元年(330),改清渊县为临清县,后省。北魏太和21年(497),复置清渊县,仍属司州阳平郡;同年,析清渊县西部地域复置临清县。北齐时,清渊县治改徙清水堡。隋开皇元年(581),清渊县改属清河郡。唐时,清渊县并入临清县。后不复置。
清泉县县名。源于正史《晋书》、《北齐书》、《隋书》,临清旧州、县志均沿用此说。历代地理学家、史学家多次进行校正:唐人李吉甫撰《无和郡县志》中对清泉县校注为”‘泉’地理志作‘渊’唐避”;宋司马光《资治通鉴》曰《晋书》之清泉县”本清渊避唐讳改”;叶圭绶著《续山东考古录》载:”考元和志隋志渊作泉乃唐避讳,隋县(即清渊县)未改名”;顾祖禹撰方志名著《读史方舆纪要》中说:”临清州,西汉设清渊县,唐并入临清县,渊,晋志、隋志具作泉,唐人为高祖讳也。”由此断定,临清历史上未置过清泉县,只因唐人”避讳”,才将清渊县写成清泉县。
信乡县,西汉置。隶属冀州清河郡,治所在今临清城区北部。后汉省。后不复置。
厝县,西汉于清平之域置,属清河郡。东汉安帝时改为甘陵县,故城在今清平镇南。
贝邱县,西汉置贝丘(邱)县,北齐省。故城在今清平镇西南。隋初,复置贝丘县。开皇六年(586)析贝邱县置清阳县属清河郡;十六年(596)改贝邱县为清平县。后不复置。
甘陵县东汉安帝因孝德皇后葬于厝县,故改厝县为甘陵县,并移清河国治于甘陵。晋改甘陵县为清河县,属清河国。后不复置。故城在今清平镇南。
清阳县,汉置县,为清河郡治所,后汉省。故城在今清河县东南。隋复置,隶清河郡,治所在今临清市城东北。唐迁治于今河北省清河县境,仍为清阳县。废县时间不详。
清河国(郡、县),东汉时由清河郡改置。治所由今河北省清河县境迁入临清境内,同甘陵县治。三国魏时复置清河郡,治所在今临清城北部。西晋复为清河国,并置清河县,县隶属于国。十六国时又置清河郡。北魏清河郡、县同置,县隶属于郡,治所同。隋代清河郡、县迁治于今河北清河县境。清河国(郡、县)在今临清境内置存约472年。
朋友问:“你为什么走得这么执著?”“行者的眼光盯着远方,一个永远不可能到达的地方……”我只能这样告诉他。
只看该作者 5 发表于: 2003-11-12
清平县,汉置贝丘县,北齐省。隋初复置,开皇16年(595)改为清平县,属清河郡,故治在今临清市城东20千米水城屯村。宋元丰4年(1081)因漯河决城毁,治所迁至明灵寨即今高唐县清平镇。明、清皆属东昌府。民国年间,先后属济西道、东临道、德临道。1946年8月,为纪念在抗日战争中牺牲的冀南行署第七分区政委肖永智,曾改名永智县。1949年8月恢复清平县,属平原省聊城专区。1952年平原省撤销,划归山东省聊城专区,同年县政府迁至今临清市康庄镇。1956年清平县建制撤销。其辖区分别划归临清县和高唐县。
沙丘县,隋开皇16年(596),析临清县西部置沙丘县,属清河郡。大业2年(606),沙丘县并入临清县。唐武德4年(612),析临清县复置沙丘县;贞观元年(627)又并入临清县。后不复置。
永济县,唐大历7年(772),析临清县置永济县,属贝州,治所在张桥店即今冠县北馆陶镇。五代后梁属大名府。后晋属澶州。后汉后周改属大名府。宋建隆元年(960),永济县并入临清县。后不复置。
临清州,明弘治2年(1489),升临清县为临清州,领馆陶县、邱县,属东昌府,治所在今临清市城区。清顺治元年(1644),改州为县,属东昌府。
临清直隶州,清乾隆41年(1776),升临清县为临清直隶州,领夏津、武城、邱县3县,属山东布政司。民国元年(1912),改州为县。
卫东县,1942年11月15日,为加强卫运河以东地区抗日工作的领导,冀南行署决定设立卫东抗日民主办事处。1943年9月18日,在杨坟村召开各界人士代表大会,成立卫东县抗日民主政府,先后隶属冀南第七专署、冀鲁豫第七专署、冀南第一专署,县政府先后驻李官庄、孙楼、杨坟、杨二庄一带。1946年3月,卫东县建制撤销,所辖地区分别划归堂邑县、临清县。
临清市,1945年9月,析临清县置临清市,县、市分治,均属冀南行署第一专区。1948年11月,临清市升为地级市,直属冀南行政公署。1949年3月,降为县级市。同年8月,临清市改为临清镇,县、镇均属河北省邯郸专署。1952年10月,划归山东省聊城专区。1954年8月,撤销临清镇,复设临清市,县、市分治。1958年12月,省临清县入临清市。1963年3月,改临清市为临清县。1983年8月,改临清县为临清市。
冠氏县,隋开皇6年(586),析馆陶县、清渊县各一部分置冠氏县,以春秋时为晋国冠氏邑得名,治所在今冠城镇,属毛州。大业2年(606)改属武阳郡。唐初属毛州,后属魏州。五代因之。宋属大名府,元初属东平路,至元6年(1296)升冠州,直属中书省。明洪武三年(1370)降冠州为冠县,属东昌府。
冠州,元至元6年(1269),升冠氏县为冠州,直属中书省,州治今冠城镇。明洪武3年(1370)降冠州为冠县,属东昌府。此后不再置州。
永智县,1943年11月,为纪念抗日战争中牺牲的冀南行署第七分区政委肖永智,析馆陶县第一、七区,冠县第七、八区置永智县,属冀南行署第七专署,县政府驻今冠县北馆陶镇。1945年8月,冠县与永智县合并为永智县,县政府驻今冠城镇。同年12月,由永智县改置冠县。1946年8月,改清平县为永智县,1949年8月,撤销永智县,恢复清平县。后不复置。
朋友问:“你为什么走得这么执著?”“行者的眼光盯着远方,一个永远不可能到达的地方……”我只能这样告诉他。
只看该作者 6 发表于: 2003-11-12
阳平县,汉置阳平县,属东郡。东汉为侯国,曹魏属阳平郡,晋省入乐平县。北魏复置阳平县,北齐改阳平县为乐平县。隋开皇6年(586),废乐平县、莘亭县,复置阳平县,属莘州,8年(588)改阳平县为清邑县。后不复置。
乐平县,北齐,改阳平县为乐平县。隋开皇6年(586)废乐平县,复置阳平县。后不再置乐平县。
莘亭县,北周建德7年(575)析乐平县置莘亭县。隋开皇六年(586),废乐平县、莘亭县复置汉代初置、北齐所废的阳平县,8年(588)改阳平县为清邑县;大业2年(606)改清邑县为莘县,属武阳郡。唐武德5年(621)析莘县复置莘亭县,属博州;次年,莘亭县废,其辖区划归莘县。后不复置。
观城县,古观国,春秋卫地,汉置畔观县,东汉更名卫国县。隋开皇6年(586),改为观城县,属武阳郡。唐属魏州,县治在旧观城店。宋初属开德府,县治迁至今观城镇,后分别改属大名府和濮州。明属东昌府。清初属曹州府,雍正8年(1730)属濮州,13年(1735)复归曹州府。1913年属东临道。1928年直属山东省。1940年属冀鲁豫边区第十八专署。1943年1月,观城县与朝城县南部合并为观朝县,县治驻观城镇。1944年秋,观朝县撤销,恢复观城县建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属平原省濮阳专署。1952年7月,与朝城县合并为观朝县,县治驻朝城镇。同年11月,改属山东省聊城专署。1956年3月,观朝县撤销,原观城县辖区划归范县。1964年9月,范县建制划归河南省,原观城县辖区划归山东省莘县。
清邑县,隋开皇6年(586)改汉代始置的阳平县为清邑县;大业2年(606)改清邑县为莘县,属武阳郡。后不复置。
莘州,隋开皇16年(596)置,辖阳平县。大业2年(606),莘州废。唐武德4年(621),复置莘州,辖莘县。贞观4年(630),莘州废,莘县改属魏州。此后不复置州。
朝城县,汉置东武阳县,北魏改曰武阳县,唐永昌元年(689)改曰武圣县。开元7年(719),改武圣县为朝城县。天佑3年(906)改称武阳县,五代唐复称朝城县,故城在今朝城镇西40里。宋属开德府,宋明道2年(1033)迁县治于社婆村即今莘县朝城镇。元初属东平府,后属濮州。明属东昌府。清属曹州府。1913年属东临道。1928年直属山东省。1942年9月,为纪念抗日烈士齐南峰,改为南峰县;1945年5月,复名朝城县;1947年又改名南峰县;1949年初又复名朝城县,属平原省聊城专区。1952年7月,朝城县与观城县合并为观朝县,县政府驻朝城镇。后不复置。
朝北县,1940年10月,根据抗日战争的需要,鲁西北专署决定以朝城西北部的王奉、大王寨、张鲁等地区组建朝北抗日民主办事处。1941年1月,中共鲁西区党委决定组建中共朝北县工作委员会。县工委先后驻王奉、张鲁一带。1943年7月,莘县、朝北县合并为莘朝县。
南峰县,1942年9月,为纪念抗日烈士齐南峰,改朝城县为南峰县,县政府驻朝城镇。1945年5月,复名朝城县;1947年又改名南峰县;1949年初,又复名朝城县,属平原省聊城专区。后不复置。
观朝县,1943年1月,观城县与朝城县南部合并为观朝县,县治在观城镇。1944年秋,观朝县撤销,恢复观城县建制。1952年7月,观城县与朝城县合并为观朝县,县治在朝城镇,属平原省聊城专署。同年11月,平原省撤销,改属山东省聊城专署。1956年3月,观朝县建制撤销,南部划归范县,北部划归莘县,东北部划归寿张县。
莘朝县,1943年7月,莘县抗日民主政府与朝(朝城)北县工委合并为莘朝县抗日民主政府。县政府先后驻原莘县县城西北部和朝北地区农村,属冀鲁豫行署鲁西北专署。1945年5月,莘朝县建制撤销,恢复莘县建制,原朝北地区划归元朝县。
寿张县,汉置寿良县,属东郡,故城在今东平县内。东汉光武帝刘秀讳叔名良字遂改名寿张县,属东平国。南朝宋改名寿昌县,属东平郡。北魏复称寿张县,迁治所至今梁山县寿张集。隋属济北郡;唐属郓州;宋、金属东平府。金大定7年(1167),河决城坏,遂迁治所至今阳谷县李台镇竹口村,19年(1179)复迁旧址。元属东平路。明洪武元年(1368),黄河决口,县治所南迁到今梁山县薛屯,属东平府;13年(1380)迁治所于五陵店即今阳谷县寿张镇,属东平府;18年(1385)改属兖州府。清雍正8年(1730)属东平州;13年(1735)复属兖州府。1912年属山东省东临道;1937年属山东省第六行政督察专员公署;1945年属冀鲁豫边区第八专署。1949年9月改属平原省聊城专区;1952年属山东省聊城专区。1958年12月,阳谷县并入寿张县;1961年7月,从寿张县中析出原阳谷县境域恢复阳谷县建制。1964年11月寿张县建制撤销,金堤以南地区划归河南省,金堤以北地区划归山东省阳谷县。
朋友问:“你为什么走得这么执著?”“行者的眼光盯着远方,一个永远不可能到达的地方……”我只能这样告诉他。
只看该作者 7 发表于: 2003-11-12
张秋县,1941年6月,为便于抗日战争,中共鲁西区党委决定划出东阿县第二区、阳谷县第五区、寿张县第三区全部及东平县第九区的部分村镇,成立张秋县抗日民主政府。县政府驻张秋镇,先后属冀鲁豫行署第一、七、八专署。1947年7月张秋县建制撤销,除原属东平县的河西乡划归寿张县外,其它村镇仍划归原属各县。
徐翼县,1947年9月,为纪念徐翼烈士,以原聊城、阳谷、东阿抗日根据地为基础,划出阳谷县东部、东阿县西部、聊城县东南部置徐翼县,属冀鲁豫行署第六专署,县政府先后驻今阳谷县安乐镇、七级镇、阿城镇。1949年9月,徐翼县建制撤销,所辖村镇划归原属各县。
平阿县,1943年春,根据平阴、阿东抗日工作的需要,冀鲁豫行署决定:平阴县抗日民主政府与阿东抗日民主办事处合并为平阿县抗日民主政府,县政府机关驻原阿东一带,后驻原平阴县城。1945年冬,平阿县建制撤销,原阿东地区划归东阿县,原东阿县黄河以东地区划归平阴县。
嘉睦县,王莽始建国,改博平县为嘉睦县。至东汉建武元年(25),恢名博平县。
博平县,春秋齐博陵邑,汉高祖6年(公元前201)置博平县,因县境广阔且平故名。属东郡,治所在今茌平县肖庄乡王菜瓜村西1公里。王莽始建国,改名嘉睦县。东汉建武元年(25)复名。三国魏属平原郡,晋属平原国。南朝宋永初元年(420)属魏郡。东魏天平元年(534)属平原郡。隋开皇2年(582)属贝州;大业3年(607)属清河郡。唐武德3年(620)属博州;贞观17年(643)并入聊城县;嗣圣元年(684)复置博平县;天宝初属博平郡。宋至道3年(997)属博州;景佑4年(1037)迁治所至宽河镇即今茌平县博平镇。元属东昌路。明、清属东昌府。1914年属东临道。1928年直属山东省。1946年属冀鲁豫边区第六专区,1949年属平原省聊城专区。1952年平原省撤销,划归山东省聊城专区。1956年博平县建制撤销。辖区划归茌平县。
灵县(灵城县、零县),东汉永元10年(98)置。属冀州部清河郡,县境辖今高唐大部和茌平县一部分。三国、西晋均属清河郡,北魏景明3年(502)南清河郡治于此。北齐天保元年(550)废。隋开皇6年(586)复置,属博州。隋大业2年(606)再废,其地并入博平县。唐武德3年(620)复置,属博州。唐武德四年(621)又废,其地分别并入高唐、博平县。后不复置。故城在今高唐县城西南。汉时城在黄河北岸,当黄河转弯处。
崇武县,唐天授元年(690),武则天称帝,改唐为周,因忌”唐”字,于长寿2年(693)将西汉所置之高唐县改为崇武县。唐神龙元年(705)复名高唐县。
鱼邱县(重邱县、重县),唐天佑4年(907),五代后梁太祖朱晃(朱温)称帝,因”晃”与”唐”同韵,故于开平2年(908)改西汉时所置高唐县为鱼邱县(亦称重邱县、重县)。后唐同光2年(924)复名高唐县。
齐城县,五代后晋天福元年(937),因晋高祖石敬瑭的”瑭”与”唐”同音,故改西汉所置之高唐县为齐城县。后汉乾佑元年(948)复名高唐县。
高唐州,元至元7年(1270)置。直属中书省,领高唐、夏津、武城3县。治所高唐。明初仍为州制,领原3县,属山东布政司东昌府。清初仍为高唐州,但不领县,属山东省东昌府。雍正8年(1730),升为直隶州。
高唐直隶州清雍正8年(1730),高唐州升为直隶州,直隶山东省。领禹城、平原、临邑、陵县4县。雍正12年(1734),改属东昌府。1912年,撤州置高唐县。其后不再置州。
唐南县(唐北县),1941年初,为便于开展抗日工作,将高唐县分为唐南县和唐北县,同年秋,两县复并为高唐县。
朋友问:“你为什么走得这么执著?”“行者的眼光盯着远方,一个永远不可能到达的地方……”我只能这样告诉他。
只看该作者 8 发表于: 2003-11-12
发完后,发现帖子放在地名文化专栏似乎更合适。
朋友问:“你为什么走得这么执著?”“行者的眼光盯着远方,一个永远不可能到达的地方……”我只能这样告诉他。
只看该作者 9 发表于: 2003-12-30
江青的老家
只看该作者 10 发表于: 2003-12-30
楼主聊城人?
吾之所愿——复我汉唐 兴我华夏!
大中华帝国——万世长存!
自由—民主—我可以为此奋斗终生!
只看该作者 11 发表于: 2004-01-01
巨野人——鲁西南的一个小地方。族谱上说是500年前从山西洪洞县过来的。兄弟三个,另两个分别去了沛县和砀山。
朋友问:“你为什么走得这么执著?”“行者的眼光盯着远方,一个永远不可能到达的地方……”我只能这样告诉他。
只看该作者 12 发表于: 2004-01-01
以下是引用五千岁在2003-12-30 23:28:58的发言:
江青的老家


江青的老家好象是诸城?

只看该作者 13 发表于: 2004-01-05
江清和康生都是山东诸城,现在属于青岛胶南。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