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5535阅读
  • 57回复

[首都]中国迁都——一盘正在规划中的引领世界繁荣富强的大棋局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该作者 25 发表于: 2014-12-20
迁都塔里木,永镇回疆,且不占耕地。O(∩_∩)O哈哈~
我的眼里为什么含着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只看该作者 26 发表于: 2014-12-20
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人想到黄土高原,不应该啊。40万平方公里低产、靠天吃饭的土地,治理、整理黄土高原,40万平方公里,是多少亩耕地?

6亿亩!!!平整之后的黄土高原,只要有水,就是高产粮地,能养活4亿人口!!
能提供1亿城市人口,1亿农业人口的居住用地!!
3个超级大城市,10个中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土地!!
只看该作者 27 发表于: 2014-12-20
南水北调大西线在进行时,引来青藏高原之水,沿甘肃定西市至内蒙呼和浩特市东北向45度,引水渠道从海拔2400米到1300米,蜿蜒曲折自然落差横贯黄土高原,直抵黄河最东北点上,沿途灌溉滋润黄土高原。

在这条东北向45度的生命之水两岸,布点3个超级城市、10来个中型城市,中华50年内不再忧心发展用地。比当下因缺水而扶贫移走当地居民,人为空心化华北,更值得商榷。同时,建设新都带来的发展效应,促进甘肃、宁夏、青海、新疆等地各民族与中原汉民族的大交融。中原人口西移,西域人口东移,东部人才参与西部大开发,整个中华民族全盘皆活。


三大超级城市布点:1)定西市与固原市之间。2)以定边县为中心。3)鄂尔多斯市、神林县、榆林市城市群。新首都取1或2,天然的全国交通中心。
10个中型城市布点:自然布局与建设新聚居地结合,均质化。

在国内地缘战略上,黄土高原是进可攻退可守的天然战略要地。
在国际地缘战略上,经营西域中亚,远及亚欧大陆腹地,符合中央“一路一带”大战略大棋局。

其它再表。
只看该作者 28 发表于: 2014-12-21
遷都洛陽吧
用水,不缺
悠久千年古都,又具歷史正當性
只看该作者 29 发表于: 2014-12-21
凡是蛊惑伟光正迁都的,都是亡共之心不死的反重力分子。
惜今生有缘无分,愿来世不再错过。
只看该作者 30 发表于: 2014-12-21


新都位置。

灰白线粗线为人工天河(前段,部分),东北向自然流,为黄土高原脊骨,海拔2000米左右,至内蒙山西陕西交界处入黄河,河床比两岸高,自然灌溉滋润黄土高原全部,引水来自大西线工程。
只看该作者 31 发表于: 2014-12-22
回 大蝈蝈 的帖子
大蝈蝈:华阴大荔这地方拥有这么好的耕地,自然不会落在这地方。“保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中央自己先违法,先带动?这不太可能,且与整治国土的初衷背道而驰。
在中国,找个风调雨顺、交通方便的地方太容易了,特别在有飞机、高铁这类先进交通工具前提下,当日往返京城已成事实。
建新 .. (2014-12-20 11:01) 

大荔建都会影响十八亿亩的耕地?!大荔是一亿亩还是5000万亩?!
国土整治,要国土整治就不要迁都!你要就是个小学生。
皇权不下县派

中央——高级政区(省、都、郡、邦)——统县政区(道、府、畿、盟)——县级政区(县、州、邑、厢、旗)——县下政区(乡、镇、坊、苏木)
只看该作者 32 发表于: 2014-12-22
回 大蝈蝈 的帖子
大蝈蝈:[图片]
新都位置。
灰白线粗线为人工天河(前段,部分),东北向自然流,为黄土高原脊骨,海拔2000米左右,至内蒙山西陕西交界处入黄河,河床比两岸高,自然灌溉滋润黄土高原全部,引水来自大西线工程。 (2014-12-21 15:00) 

前无玉带后屋靠山,无脉无穴无砂。亡国之都。

除非首都被占领,剩下残兵300,没有用人会来这里!
皇权不下县派

中央——高级政区(省、都、郡、邦)——统县政区(道、府、畿、盟)——县级政区(县、州、邑、厢、旗)——县下政区(乡、镇、坊、苏木)
只看该作者 33 发表于: 2014-12-23
保护耕地是重中之重。“保护十八亿亩耕地红线”成了基本国策,可见“迁都”、“立新都”都必须在耕地问题面前让步。立新都与整治国土、兴修水利必定相向同步而行。
只看该作者 34 发表于: 2014-12-23
至于风水地理位置,各人眼界差异,胸襟差异,自然格局大小有差异。黄土高原是孕育华夏民族的发祥地,汉民族诞生、成长、壮健图取天下的落脚点就在黄土高原,然后开发八百里秦川,才有之后进取中原,到今天屹立世界民族之林的本钱。遍历历史,偏安东南,安享盛世,才是真正的亡国之因。
只看该作者 35 发表于: 2014-12-28
反对迁都。称得上都的只服北京,西安,洛阳,南京。东京城市圈3000万人口都没迁都,北京要想着改变人居环境。就算中央政府走了,北京的问题还是得解决。
只看该作者 36 发表于: 2014-12-28
回 大蝈蝈 的帖子
大蝈蝈:[图片]
新都位置。
灰白线粗线为人工天河(前段,部分),东北向自然流,为黄土高原脊骨,海拔2000米左右,至内蒙山西陕西交界处入黄河,河床比两岸高,自然灌溉滋润黄土高原全部,引水来自大西线工程。 (2014-12-21 15:00) 

引洮工程一期今天通水
省—大县小市(200万人)—乡镇街区
华国历史夏商周,春秋战国秦汉晋
宋齐梁陈隋唐宋,蒙元大明满清华
只看该作者 37 发表于: 2014-12-29
回 东山听松 的帖子
东山听松:引洮工程一期今天通水 (2014-12-28 22:03) 

引洮工程太小儿科了,才投资36.5亿,受益区面积才2万平方公里,离40万平方公里黄土高原,至少受益区20万平方公里远着。不过,饭是需要一口一口吃,如果国家投资全面统筹整个黄土高原,这个工程太可不必,形成重复建设。
只看该作者 38 发表于: 2014-12-29
回 huangpei 的帖子
huangpei:反对迁都。称得上都的只服北京,西安,洛阳,南京。东京城市圈3000万人口都没迁都,北京要想着改变人居环境。就算中央政府走了,北京的问题还是得解决。 (2014-12-28 11:50) 

中央政府迁走,北京发展空间更大,北京目前是相对饱和了。城市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进入低增长期。迁都不只是只迁走国家行政机构,附属很多相关事业单位也随着中央政府迁走。因此的人口减容至于在200万以上。
只看该作者 39 发表于: 2014-12-29
回 大蝈蝈 的帖子
大蝈蝈:兰州根本没有地皮可供。汉中地面也太小家子气了,中共不是落难政府,泱泱中华,天朝大国,怎么可能? (2014-12-17 12:05) 

汉中2000平方公里平原面积不小了,但汉中无此想法!
惟天有汉 鉴亦有光
实司群望 表我华阳
只看该作者 40 发表于: 2014-12-29
回 hand 的帖子
hand:汉中2000平方公里平原面积不小了,但汉中无此想法! (2014-12-29 13:56) 

北京可用土地6000平方公里,你说呢?
只看该作者 41 发表于: 2014-12-31
回 大蝈蝈 的帖子
大蝈蝈: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人想到黄土高原,不应该啊。40万平方公里低产、靠天吃饭的土地,治理、整理黄土高原,40万平方公里,是多少亩耕地?
6亿亩!!!平整之后的黄土高原,只要有水,就是高产粮地,能养活4亿人口!!
能提供1亿城市人口,1亿农业人口的居住用地!!
3个超级大城市 .. (2014-12-20 21:04)

“硝家章”这个地名对于大家来说,过于陌生。详细说明一下你的几个新都位置,属于哪县哪乡?是大首都,还是小首都?相比周边的县市,有何交通、地形、环境等优势?

面对塬、梁、峁、沟壑等地形,如何治理、平整黄土高原?这个很关键。
省—大县小市(200万人)—乡镇街区
华国历史夏商周,春秋战国秦汉晋
宋齐梁陈隋唐宋,蒙元大明满清华
只看该作者 42 发表于: 2014-12-31
硝家章是中文唯一地名,不重名,在百度地图上一查便知。

位置在宁夏固原市西吉县,与甘肃会宁县交界。
只看该作者 43 发表于: 2014-12-31
硝家章是国家交通中心。正南52.2公里处,是新都中心。交通中心与新都城市中心分开,互不干涉,但连在一体。新都大体位置在会宁县、静宁县、通渭县三角地域。
只看该作者 44 发表于: 2015-01-01
除了迁都锦州外,其他的一律反对
只看该作者 45 发表于: 2015-01-01
回 大蝈蝈 的帖子
大蝈蝈:硝家章是国家交通中心。正南52.2公里处,是新都中心。交通中心与新都城市中心分开,互不干涉,但连在一体。新都大体位置在会宁县、静宁县、通渭县三角地域。 (2014-12-31 23:55)

明白了,新都在通渭县、静宁县两县城的正中间,在山的南面。因为会宁县地形是南高北低;通渭县、静宁县两县城距新都约30公里,比硝家章近,硝家章交通也没通渭县、静宁县两县城好,更比不上周边的定西、平凉、天水,所以新都和会宁县、硝家章没关系。
省—大县小市(200万人)—乡镇街区
华国历史夏商周,春秋战国秦汉晋
宋齐梁陈隋唐宋,蒙元大明满清华
只看该作者 46 发表于: 2015-01-01
回 大蝈蝈 的帖子
大蝈蝈:华阴大荔这地方拥有这么好的耕地,自然不会落在这地方。“保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中央自己先违法,先带动?这不太可能,且与整治国土的初衷背道而驰。
在中国,找个风调雨顺、交通方便的地方太容易了,特别在有飞机、高铁这类先进交通工具前提下,当日往返京城已成事实。
建新 .. (2014-12-20 11:01) 

去年不是多了两万亩耕地么,等需要用地的时候,再多几万亩耕地就是了
只看该作者 47 发表于: 2015-01-01
回 showphone 的帖子
showphone:迁都塔里木,永镇回疆,且不占耕地。O(∩_∩)O哈哈~ (2014-12-20 20:15) 

此贴通篇扯淡,您的发言倒是比较有用。。。
现在:以地理为纲,梳理历史和文化的脉络。
以前:为了能查找资料,多发帖。
只看该作者 48 发表于: 2015-01-01
本帖是聊新事新物新问题,不是谈嘴吃饭屁眼拉屎问题,不要求人人都能理解都能明白。
只看该作者 49 发表于: 2015-01-05
霸天下之资第一  天命关中
作者:一箭清风

  (一)

  关中何为天下雄势第一?关中即为今陕西渭河平原,古称雍州、三秦、秦川。古之陕西非现代陕西,古之陕西为关中、渭北黄土高原、甘肃、宁夏一部,而无汉中部分,(古之三秦称谓仅为项羽灭秦后分封诸侯,将关中以咸阳为中一分为二东西二部再加渭北高原共称三秦)而今之陕西仅为关中、渭北高原、汉中。关中地处西北高地与东部低地之间,为群山(南有秦岭、西有陇山、北有黄土高原之横山、子午岭、黄龙山、东有华山、崤山及晋西南山地)围抱,更兼黄河环绕,气势团聚,山脉意在阻隔,而贵在孔道,铁桶关中东有函谷关即潼关通河洛以虎视中原,西北萧关端倪陇西高地,西南散关连通巴蜀汉中,东南武关控带河南南阳盆地,震慑襄汉,东北蒲坂津气血连通河东。所以,关中号为“山河四塞,百二秦关”,(意为百万雄兵进攻,两万精兵驻守足矣!)“阻三面而守,独以一面东制诸侯;诸侯安定,河、漕挽天下,西给京师;诸侯有变,顺流而下,足以委输。”《资治通鉴》卷11汉纪3

  关中内部八百里秦川,地势平坦,乃至《诗经》中颂扬“周道如砥,其直如矢。”秦统一后,更大治驰道,以咸阳为中心,辐辏四方。关中主干水系为黄河支流渭水河、泾水和洛水,渭河贯通秦川东西,泾、洛河水合流于渭河,而三水之其他支流又从四周汇聚到长安附近,形成关中发达之水系。郑国渠、白渠、六辅渠等大型水利工程共同铸就关中灌溉方便而土地肥沃、金城千里的天府之国也!集天府雄厚之资,坐强关巨塞以精兵兵健马猿臂东向大争之世!因此司马迁感叹关中之富裕“故关中之地,于天下三分之一,而人众不过什三;然量其富,什居其六”

  在软性资源上,秦川士马精强,雄于天下。秦川地接西戎“迫近戎狄,修习战备,高上气力,以射猎为先”;“魏之武卒不可以直秦之锐士”(《荀子·议兵》),甚至说,“秦卒之与山东之卒也,犹孟贲之与怯夫也”。《汉书.理志下》更是称秦川西北外围 “畜牧为天下饶”!于是,苏秦出山连横秦国时说道:“秦,四塞之国,被山带渭,东有关、河,西有汉中,南有巴蜀,北有代马,此天府也。以秦士民之众,兵法之教,可以吞天下,称帝而治。”  

  (二)

  而论关中之山河攻防大势,莫过于四塞一津渡。所谓四塞,为潼关、武关、大散关、萧关。一津渡为蒲坂津。

  (四塞一津渡,略,编者)

  再关注关内名城大府,关首即为长安,也自秦始成为转转千年之帝都,无须赘述。关尾即为凤翔府,凤翔之厉在于其为关中、汉中、陇右三者之枢纽。所以,因其维系关中西、南两方向之安危,历来被视为“关中之心臂”“长安之右辅”所以历代均以凤翔为关中第二都会,秦在未有实力争中原定都咸阳之前,曾都凤翔以避六国兵锋,也以震慑西北匈奴;三国曹魏为防蜀汉自散关北伐关中,而往往集重兵于凤翔;魏晋以后关中、陇西一带多事,致使凤翔日益瞩目,从未有失凤翔而关陇诸镇得以晏然者;唐安史之乱,关中几被叛军占尽,而凤翔却为唐军控制,使得唐军终可以藉此复关中,由此唐肃宗以凤翔为西都,而唐世吐蕃屡窥关中,蚕食河陇,而唐之镇西,唯持凤翔;以致朱?、黄巢之乱,凤翔皆能首撄贼锋,东收京邑,南固蜀口;五代前蜀王建以全蜀之力攻凤翔而不能得终困为自毙;北宋秦凤路为御西重边,而治所凤翔;金有凤翔而南宋屡战不得复关中也;蒙古入寇凤翔而轻践关中则宋金皆危。如果将长安与凤翔作一比较,可以惊奇地发现,长安凤翔为关中双壁,长安剑指中原,而凤翔横亘陇右川蜀。然,当千年帝都风华渐渐销蚀了长安的雄奇时,黄昏中的凤翔府却依然是壮丽的恐怖巨盾!

  关中煌煌之形胜,读来令人晕眩,以其山河形胜,以其富庶,成为王霸天下之圣地,也成为兵家攻防之神宇,自周秦始,关中赫然为13朝帝都矣。

  (三)

  然,关中虽号天下第一,但并非无软肋,关中软肋在于西北高地,这也所以古之陕西会将西北划归关中,以加强关中对西北的攻防之势。陇西,又叫陇右,基本指黄河以东陇山以西部分,要理解这种辖区规划,就需要先了解陕西与周边之利害关系,如果将中国地势从低到高作个阶梯模型的话,依次为中原、关中、陇西、河西(河西走廊)、河湟(青海、甘肃境内的黄河和湟水流域)、西域……而在攻防形势来看,居高者总对低地者具有军事上的俯冲战略优势,关中地势高于中原则关中可制中原之命,陇西地势高于关中,则陇西可制关中之命,以此类推……所以,这种逐级升高的地势形成中国西北的攻防逻辑:欲保关中则须制陇西;欲制陇西则须控河西;欲控河西则须定西域……几者之间的关系比喻基本如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然国土延伸毕竟不能随心所欲,同时必受对方抵制,尤其当西部和西北有强敌之势,更是如此,所以关中之势西北延伸时,往往强弩之势折于陇西,但关中即得陇西之后,外据陇西内据萧关后,则关中基本安全,关中即可后顾无忧而用事中原。

  但是,如果关中再得河西地区,则关中对西北已呈决胜之势,攻势之盛,以宋朝为例,正如王韶《平戎三策》所论,可西降青海吐蕃,北断西夏右臂,在形势上使西夏腹背受敌。而河湟即宋熙河路之一部,熙河路又为河西走廊一部。若夏人得此地,则可“并兵南向,大掠秦(今甘肃天水)、渭(今甘肃平凉)之间,牧马于兰(今甘肃兰州)、会(今甘肃靖远),断古渭境(今甘肃陇西),尽服南山生羌,西筑武胜(今甘肃临洮),遣兵时掠洮(今甘肃临潭)、河,则陇、蜀诸郡当尽惊扰……”也即河西之要在于关中之势与西北之势的决胜战场,任何一方得之即可弃守势而振振为巨势,而对关中意义则更大,关中得陇西仅能自保,但得河西则已然有扫平西北之强大势能。而扫平西北的意义则是打通陆上丝绸之路与降服西域,历来为国家西北经营之重笔。

  具体分析渭北黄土高原,则可见高原极边被巨大横山和沙漠环绕,可谓天然巨险,尤其横山之战略地位犹如燕代山脉之于河北,中原得横山则势足以制西北游牧骑兵,而游牧势力得横山则足以对中原王朝形成极大的战略攻势,如北宋对西夏百年之战,均以横山争夺为核心,夏有横山则西夏持进攻优势,北宋经百年之战夺回横山而西夏面临绝境。塞外-横山-关中之间有三条通道,自西向东为清水河—泾河和马莲河流域及延州道,皆为交通之要道。于是,在宋代分别沿此三线设为泾原路、环庆路、鄜延路三个行政区,也即每一路负责一交通线的攻防。

  而三路中清水河-泾河沿线尤(即泾原路)为薄弱,而前面萧关一线即指此路,此线唯一险要也就是萧关,萧关之后地势低平,而无险可阻,所以,此路即为西北软肋。甚至因此一线而有牵大局之患!按宋仁宗朝泾原安抚使王尧臣所述即可知其战略上的弱势:“镇戎军(萧关)至渭州(今甘肃陇西东北),沿泾河大川直抵泾(泾川)、邠(今陕西彬县),略无险阻。虽有城寨,多居平地,贼径交属,难以悍防”所以西夏对宋战事100起,而由此路进犯即达32次;再远者如汉文帝十四年匈奴曾入萧关而关中震动;唐中叶,吐蕃近数次威胁唐都长安甚至攻克一次,即都由此路而入!因此,可认为关中之弱在西北,西北之弱在萧关以南。

  另外鄜延路之延州(今延安)也需一提,延州之于陕北,如长安之于关中,延州地当陕北高原南北之冲要,四周山峦环绕,屏蔽关中并襟带黄河,所谓“密迩雄边,控临秦晋”而为形胜要地,延州形势虽好,但亦有不虞之虞,如顾祖禹延安评价说“……金人之窥关陕也,恒自山西渡河,亟犯延安。延安陷,则南侵三辅,如建瓴下矣”大凡国势衰弱,军政败坏之机会,任何小隙都可为敌方所利用,金人强渡不可渡之渡而渡黄河破延州,此可谓罕世所见。而在延安举事则有“涓涓细流,将成江河”之势,遂成明末农民起义和吾党革命之圣地。

  笔者总结了下长安为国都期间被攻陷的次数,粗略总计即不下十五次之多!如新莽政权末年,绿林更始、赤眉二入长安;公元192年,董卓部将李傕伙同郭汜、张济、樊稠由陇西凉州北地郡等攻进长安,击败吕布杀死王允等人,占领长安,把持朝廷大权。时汉献帝迁都于此;西晋末年前赵的刘曜为了显示攻城手腕,两次攻入长安;417年8月刘裕北伐收复关中,仅半年赫连夏又旋而夺去胜利果实;公元426年,北魏拓拔氏攻占长安,时为赫连勃勃所建夏国都城;617年李渊破关中代隋立唐;唐代长安更是为吐蕃、安史叛军、节度使兵变、黄巢农民军等前后6次攻克……其中由西北势力攻入5次;河东势力攻入3次;东部势力攻入7次;虽次攻入的东部势力数较多,但却往往要集半天下之力才能为之。而西北的势力只是以一隅之力而破关中即达5次之多,而算上唐代时西北势力逼迫皇帝弃城3次则共达到8次之多!由此可见西北对关中的恐怖致命性。也所以,关中统治者往往以极度敏感的神经警惕西北势力的任何风吹草动,犹如东部势力恐惧关中之势一般。

  因此,这里就有一个势之学问:以关中长安之强势,依凭通常地理知识,当展开轰轰烈烈的都城保卫战,然事实是往往不战而降。这就与平原大镇的攻守形成了巨大对比,平原军镇一无天险,二无长安之强势,但事实却反而往往有极其惨烈的人肉绞杀战,奈何如此悖论?原因就是长安之势虽好,但究竟非比四塞天险之势,此所以四塞险要一失,则任长安坚壁巨垒,统治者抵抗意志必荡然无存。而平原军镇之势在于军镇而非四塞险要,所以能不断涌现保卫战。这就是兵家之规律,人心人性之规律,也所以“形势”之说比“地理” 一词更具深意……

  既然关中弱点如此突出,又为何排名天下雄势第一而非西北呢?原因即在于关中可制天下之命!西北虽可制关中之命,但西北却游离于中国核心地区之外,因此,西北之势无可能独势取天下,必得之亦需由得关中而后出,然,若得关中而后天下,岂非因关中而天下?

  纵览古今,600年都河南之商朝亡于关中西岐周朝;500年河南东周、300年战国六枭雄亡于西秦;汉据关中而项羽败亡;氐人前秦都关中而统一北方,北周都关中灭齐而统一北方;隋都长安而灭陈天下一统;唐据长安而平中原枭雄一天下。再看据关中而霍乱天下:东汉末,凉州诸将称雄关中而几覆社稷;马超韩遂十万羌胡大军据潼关而曹操几殒命;也因关陇对中原的巨大威胁性,所以终曹魏之世,关陇有事,必举国以争之。也所以诸葛亮、姜维之志却无法占据陇西而营建对关中高屋建瓴之势;西晋都洛而非宗室不得镇关中,结果首乱于关中;金人据关中宋人不得复而失中原,李自成乱陕西而灭亡大明朝……

  所以,西汉司马迁总结汉之前数代,道“夫作事者,必起于东南,收功实者,常于西北(此处西北指关中)。”《读史方域纪要》顾祖禹总结曰:“陕西据天下之上游,制天下之命者也。是故以陕西而发难,虽微必大,虽弱必强,虽不能为天下雄,亦必浸淫横决,酿成天下之大祸。” “陕西之在天下也,犹人之有头项然。患在头项,其势必至于死,而或不死者,则必所患之非真患也。”“夫以区区之地,而能垂久若此者,岂非以天下之势,恒在西北,边塞阻险,受敌一面,虽中才亦足以自保哉!”“自古以来为天下祸者,往往起于陕西。”“陕西之为陕西,固天下安危所系也,可不畏哉?”两宋之际天崩地裂,高宗重建宋朝,选择巡幸之所时,李纲建议道:“巡幸之所,关中为上,襄阳次之,建康为下。”又说:“自古中兴之主,起于西北,则足以据中原而有东南;起于东南,则不能复中原而有西北。” “天下者,常山蛇势也,秦、蜀为首,东南为尾,中原为脊。今以东南为首,安能起天下之脊哉!将图恢复,必在川、陕。”因此,关中当以其天然巨势号为天下第一巨塞!

  (四)

  然,关中巨势险要,缘何后不复为帝都呢?

  其实两汉之交,当关中残破,故东汉、曹魏、西晋已都洛而未据关中,但东汉三京、曹魏五京均也以关中为西京。关中帝都风华在唐续最后一曲后,已呈不可遏止之颓势,有在于国都千年所造成的环境恶化已不适合作为国都之条件,也有隋唐以后中国国防形势巨变。

  当随着人口膨胀的压力和破坏自然的环境因素导致关中土地日益贫瘠,国资匮乏时,便转而漕运,但漕运又“逆黄河西上,经砥柱天险,再逆渭水而上,殊为不易” 《新唐书》载:“唐都长安,而关中号称沃野。然其土地狭,所出不足以给京师、备水旱,故常转漕东南之粟。自高宗以后,岁益增多,而功利繁兴,民亦罹其弊矣。”也随着东南经济经过三国魏晋南北朝至唐朝的开发已经崛起,无论人力还是经济均向东部移动,所以中唐以后关中在经济上已无力支撑残局;

  在隋唐以后中国国防形势巨变,原先西北部游牧势力衰微,代之以东北各少数民族蜂拥崛起。所以,唐以后入据中原之少数民族大多自河北而来。河北国防压力陡然上升,军事重心则必须东移。当经济和军事重心都已东移,而政治重心仍偏安于关中,就无法对遥远的凛冽攻势产生有力的回应,也无法应对河北地区军政之控制,从而国家疲软之势不得遏制,随着唐末五代之战乱遂使关中一片狼藉,关中终于退出2000年的光环。虽经宋代大力恢复而一改往日之萧条:《金史》卷27:元光元年(1222年)“初……定国军节度使李复亨言:‘河南驻跸,兵不可阙,粮不厌多,比年,少有匮乏即仰给陕西,陕西地腴岁丰……” 但奈何关中国都之时势已去,军国之重已在东部,关中遂再不复为都。

  但是,关中国都价值虽不复,却不代表其军事价值已丧。关中对于中国,将有着永恒的军事价值,旦天下太平,关中自可虎踞一旁懒洋洋地享受盛世沐浴,旦天下竞霸,则关中骤然暴起号令天下瞻为马首,天下无与之争。所以,天下第一势当为关中!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