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2975阅读
  • 4回复

[历史地名]常州的地名文化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4-02-03
精彩纷呈的常州地名

地名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表示一定的方位及范围,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地方特色。常州地名,历代均有变动。解放后,多数沿用旧名,随着城乡建设的发展,增加和变更了不少地名,有些地名自然消亡。至今,全市区共有各种地名3000余个。
综观常州地名,可谓五花八门,精彩纷呈,从各个侧面反映常州的自然、历史、社会、经济、人文、宗教、习俗等,乡土气息浓重、文化底蕴深厚。分析和研究常州地名,能增长历史知识、熟悉故土、热爱家乡,令人兴味无穷。
常州是历代郡、州、府治和县治所在地,故以官署、官职、官宅得名的地名不少。诸如府东巷、县直街、察院弄、尚书弄、局前街、官保巷等。以反映常州悠久历史和重大历史事件的地名如延陵路、王守沿、临川里、古村等。常州是文化古城,人文荟萃之地,许多地名以历史名人或其史迹得名,如十子街、正素巷、荆川路、赵家园、唐家湾、盛家湾、孙府弄等,还有以出资修路、建桥之人名命名的如留芳路、琢初桥、椿庭桥等。常州历来商业和工业比较繁荣,有许多地名反映了这一史实的如木匠街、篦箕巷、织机坊、打索巷、铁市巷、青果巷、蔬菜弄、鲜鱼巷、米市河、豆市河、马山埠、麻巷、硝皮尖、爆仗弄等。
常州科第兴盛,官府为褒扬科第世家或贞妇烈女建树牌坊,以坊为地名的,据旧志记载,宋代23处、明代388处、清代33处,至今尚存的有双桂坊、早科坊、世科坊、青云坊等。常州为江南水乡,河渠纵横、桥梁众多,许多地名以河渠桥梁得名,如关河路、龙游路、虹桥湾、小河沿、吊桥路等。常州境内,寺庙观庵较多,从地名中可见一斑,诸如大庙弄、小九华路、神仙观弄、关帝庙弄、天王堂弄等。依据地形、地势得名的地名,生动、形象,如牛角尖、观蹄巷、五角场、高墩子、低坎头等。以相关地物的名称得名的地名,如西仓街、大仓路、东仓桥路等因当地曾有府、县仓廒而得名,红壁弄因原常州府文庙有红照壁而得名,邮电路、迎宾路、民丰路因分别有邮电局、宾馆和民丰厂而得名,还有以动植物名为地名的如东、西狮子巷、金鱼弄、蛤蜊滩、杨柳巷、荷花池、大树头、花椒园等。
自古以来,人们盼望吉祥如意、福泰延年、安居乐业,以这种愿望定为地名的图吉利,如东升路、长生巷、兴隆巷、仁泰里、留余里、济美里等。还有以神话传记得名的地名,如化龙巷、升仙弄、龙船浜、凤冠弄、石柱弄等。

悠然南山,笑看风云

欢迎进入www.ourzg.com!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04-02-03
常州地名与重大历史事件

延陵路是现今常州最宽阔、最通畅的东西干线。它的命名是1987年通过有奖征名活动而择定的。延陵,作为常历史上的第一个名称,具有永久的纪念意义。那是公元前547年,吴王余祭封其弟季札于延陵,从此常州就有了第一个地名。以延陵命名,是有深远的历史文化意蕴的。
王守沿、临川里、古村三处地名,都来源于常州人民英勇的抗元史实。南宋德?元年(1275年),元兵大举南侵,元军统帅左丞相伯颜率20万兵丁围攻常州,而守城的只有2万多没有作战经验的义军和数千宋军。这座被伯颜讥称为"纸城"的孤城人民,忍饥挨饿,浴血奋战,坚守达半年之久,终因寡不敌众,粮尽城破。守军大部战死。都统王安节在战斗中阵亡于西水关附近,遗体埋葬于此,时人哀亡,名其地名为王守沿,以示纪念。后来,他的四世孙王伯?(明正统年间举人)与弟来常守墓,住县衙前,死后附葬在王安节墓旁。因王安节、王伯?均为江西临川人,故后人将王伯?与其弟住处称为临川里。古村又名十八家村,元军攻破常州城后,愤恨常州人民宁死不屈,坚持抗元斗争,使元军三易主帅、遭受重大损伤,元军因此烧杀抢掠,屠杀人民。据传,全城仅有7人逃出,幸免于死,后这些幸存者聚居于此,仅18户,故称十八家村,又名古村,意为劫后仅存之古老村庄。后来,民族英雄文天祥战败,被押送北上,途经常州时,作《常州》诗,有"山河千里在,烟火一家无,壮甚睢阳守,冤哉马邑屠"之句,他在这首诗的序中说:"常州古睢阳都也,北兵愤其坚守,杀戳无遗种,死者皆忠义之鬼,哀哉!"表达了他对常州人民的崇敬和对元兵屠城暴行的义愤。
西瀛里之名,缘于明代大将汤和驻兵于此,称为西营。后因经常失火,认为"营"字头上有两把火(繁体为"?")。故改"营"为"瀛",瀛字旁有水以克火之意。


悠然南山,笑看风云

欢迎进入www.ourzg.com!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04-02-03
常州的坊名与科举

中国历史上推行的科举制度,为历代封建王朝选取人才、举贤任能,巩固统治起过很大作用。各级地方官府和莘莘学子把科举考试看作大事,一旦金榜题名,不仅本人本族春风得意,即使地方官员、乡里百姓也都感到荣耀。常州武进地区自古人文荟萃,科第十分兴盛,出现父子同科,兄弟同榜或世代联弟等突出事例,官府为褒杨他们的功绩而建立旌表牌坊,改居住地名以志纪念。于是坊以人传,人以坊传。清代,常州城区有牌坊30余处,大都与科举、官宦、名人有关。
常州现存同科举有关的街坊,仅有4处,即双桂坊、椿桂坊、早科坊、世科坊。历史最长的是双桂坊,在北宋乾德五年(967),在此后居住的宋维、宋绛兄弟二人,双双蟾宫折桂,同登进士第。常州官府令改“来贤坊”以纪其事。无独有偶,宋景?元年(1034),又是在此居住的丁宗臣、丁宝臣兄弟二人同科高中进士,官府将来贤坊更名双桂坊,名声大振,至今已966年。椿桂坊之名由来,亦有一段佳话。北宋崇宁二年(1103)居住在此的张彦直及其子张守,父子同榜,6年后,张宰、张宦、张宇三兄弟又同科中进士,父子5人金榜题名,乡里甚感荣耀,常州太守徐申在此建坊旌表,取灵椿丹桂之意命名椿桂坊,历代相沿,至今891年。早科坊,原名灶窠巷,南宋宝?元年(1253),霍端友(崇宁二年状元)六世孙霍超龙荣登进士第,是年霍超龙年仅18岁,少年高中,皇帝宋理宗喜其年少有为,命郡守将此巷改名早科坊,至今747年。世科坊名,来源于“世科第”牌坊,该牌坊是庄氏家庭所建。庄氏是常州的望族,名场盛极一时,族中中举者、为官者颇多。“世科第”的意思就是世世代代有人登科及第。该牌坊上记有庄氏104名有功名的成员姓名。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建坊时,常州知府祖进朝、武进知县贾国栋均为其题词、题名。在“世科第”牌坊附近,还建有一座“翰林坊”亦为庄氏所立,可见庄氏名声之显赫。
常州还有好些同科举有关的坊名已经失传或废弃。如状元坊有两处,解元坊有两处,还有进贤坊、世进士坊、正素坊、翰林坊、示化坊、兴贤坊、传胪里等。
悠然南山,笑看风云

欢迎进入www.ourzg.com!
只看该作者 3 发表于: 2004-02-03
孟河与孟简

孟河之名,源于唐朝常州刺史孟简拓浚河道而来。
孟河在武进奔牛西北,它由浦河(旧名浦渎)一路贯穿养济河、午塘河、小横河等十余条河流而成,是南接京杭大运河北达长江的通江河道之一。唐朝元和年间由常州刺史孟简主持开通。
孟简,唐朝大臣,字几达,德州平昌(今山东高河西北)人,擢进士第,官至户部侍郎、谏议大夫。唐宪宗元和六年(公元811年)出任常州刺史。
唐代天宝以后,全国经济重心移向东南沿海,诚如"赋出天下,而江南居十九",苏浙成为李唐王朝财政的重要来源地,每年数以百万石计的漕粮需由船只水路运往京都长安(今西安)及中原国库粮仓。唐朝时期,长江自镇江以下江宽水深,风大浪高,粮航行承受极大风险,以致粮船大多由南运河至润洲(今镇江)过江至对岸六圩入北运河北上。但由于奔牛以上河段地势高昂,一遇枯水,航船堵塞,交通极为不便。
孟简到任后,了解到这一情况,作了实地考察,同时了解到由于武进西北若无通江大河,加上地势高昂,灌溉困难,农业作物收获无保障,农民苦不堪言。
元和八年(公元813年),孟简征集常州郡内及附近的民工十五万余人,对北自河庄(今孟河城)附近长江岸起,南至奔牛附近万缘桥京杭大运河岸一线中间的旧河道进行贯通拓浚。工程期间,孟简亲赴河岸监察。河成,长四十一里,滚滚江水从此直达南注入大运河,河水灌溉了四千余顷土地,提高了作物产量,农民温饱有了保障。同时,漕粮船只亦可经由此入江,沿扬中大沙洲内侧夹江西航至润州附近过江入北运河,分流了漕运。后人为纪念孟简的功绩,因而把新开通的河道称为"孟河",千百年来沿用至今。

悠然南山,笑看风云

欢迎进入www.ourzg.com!
只看该作者 4 发表于: 2004-02-03
焦溪的由来

出了常州,向东北方向四十多里地,就到了焦溪。焦溪又名焦店。老辈人中间流传一句歇后语,叫“火烧排门——焦店”。据说,焦店的名字来源于焦溪旧时候街面狭窄,如果失火,两边街门会很快烧成一片火海。但细一推敲,那时候这种景象绝非焦溪独有,为什么偏偏焦店因此得名?其实,这中间有一段历史佚事。
元朝末年,江阴虞门桥有一个穷教书先生,叫焦丙。焦先生为人正直,看不惯当朝官府欺压汉人百姓的种种酷政,因此空怀满腹学问,一腔正气,无意科举仕途,只在镇上收几个学生,日子过得单调而清寒。这一天,下了一夜大雪。清时大雪。清晨,焦丙开门出来,发现檐下缩坐着一个人,冻得筛糠。焦丙好心,邀他进门暖和一下。那人渐渐回过元神,自称是安徽逃荒过来的。焦丙打量着那个人,只见虽衣着褴褛,相貌来来,眉宇间却掩映着睿智的神采。焦丙与他攀谈起来,从天气扯到收成,渐及国事。来人自称姓朱,谈吐不凡,见解不俗,不由引得焦丙惺惺相惜。不觉间,时近饷午,焦丙煮了一只黄鸡,打了几斤水酒,款待来客。酒酣耳热之际,双方谈得更投机了。焦丙很高兴,留这位客人住了几天,两人结成莫逆之交。
一晃几年过去了,时局大变。朱元璋领着农民军打进了北京城,推翻了元朝的统治,在南京建立了大明政权。某日,江阴知县忽然接到圣旨,要他护送虞门桥的焦丙去南京见皇上。自己的治下居然出这种要人,不由得令知县又惊又喜,马上派人将焦丙接进官府。焦丙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经知县再三提醒,方想起如今皇上莫不是当年的未兄弟?他赶紧捉了一只肥鸡,买上一坛大上好的米酒,一路进京了。到了金銮大殿,焦丙偷偷朝上看了一看,哎呀,还真是朱兄弟呢。晚上,朱元璋来到焦丙住的驿馆。焦丙捧出鸡和米酒。朱元璋倒不忘旧,两个人头起门来,像从前那样啃着鸡腿,啜着米酒畅谈起来。酒至尽兴,朱元璋赐焦丙金、玉、角三条腰带,封他做千户侯,叫他在南京享福。焦丙坚辞不受,只拿了一条牛角腰带。
焦丙在南京住了一阵,满眼看见的是朱家天子奢华的场面,心中不是滋味。他几次婉转地提到此事,暗示排场太大了,朱元璋都笑而不应。可再住一阵,焦丙就坐立不安了。朱元璋是个很有心计的人,他惟恐开国功臣居功自傲,威胁他的权力,就借各种理由把他们杀的杀,关的关。焦丙很紧张,就在夜里偷偷地跑了。他跑回老家,想想不敢住。离开吧,又舍不得,干脆,到邻县去住吧。他翻过舜山,渡过舜河,来到武进地面,开了一家私塾。焦丙常为乡邻出主意,办好事,深得当地百姓的爱戴。后来,他病故了,乡亲们按他的遗愿,把他开的么塾叫“焦塾”,乡亲们为了纪念他,就把村名改为“焦塾”。但有些大老粗老把“塾”字当“垫”字,后来就“焦垫”“焦垫”喊开了。有的人嫌“垫”不易写,干脆改成“焦店”。这就是焦店的由来。

悠然南山,笑看风云

欢迎进入www.ourzg.com!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