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1686阅读
  • 0回复

[地方沿革]沔阳地理 ——摘自《读史方舆纪要》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15-07-22
清朝初年顾祖禹独撰《读史方舆纪要》有载:
     沔阳州府南三百二十五里。东北至汉阳府四百里,南至岳州府三百五十里,西至荆州府四百四十里。

  春秋、战国时楚地。秦为南郡地。汉属江夏郡。后汉因之。晋惠帝时,分属竟陵郡。梁又置沔阳郡治沌阳县,见汉阳府。后周兼置复州治建兴县。隋初,郡废州存徙州治竟陵,寻复旧治。大业初,改州曰沔州,寻又改曰沔阳郡治沔阳县。唐武德五年,又为复州治竟陵县。贞观七年,移治沔阳。天宝初,改为竟陵郡。乾元初,复故仍治竟陵。五代因之《寰宇记》:晋改景陵郡。宋仍曰复州亦曰景陵郡。熙宁六年,废属安州。元?初,复故治景陵县。端平中,移治沔阳镇,即今治所。元为复州路,又改为沔阳府。明洪武九年,降为州,以州治玉沙县省入编户四十二里,直隶湖广布政司。嘉靖十年,改属承天府,领县一。今属安陆府。

  州襟带襄、随,腹背郢、鄂,当重湖之右,介江汉之中,地洼而卑,水漾而潴,实川泽之区也宋朱昂曰:州环城皆水,因河为濠。然其地在汉阳以西,规度上游,此为资本。明太祖既定武昌,曰:安陆、襄阳,南北噤喉,英雄必争之地。然今日当以沔阳为干,而安陆、襄阳为枝,固守沔阳,乃图进取,庶得其宜耳。此非辨于先后之数者哉。

  ○玉沙废县今州治。汉云杜县地。西魏为建兴县地。隋、唐为沔阳县地。宋初,析南境置玉沙县,属江陵府。至道二年,改隶复州。宝元二年,省沔阳县入焉。熙宁六年,州废,还隶江陵府。元?初,复故。端平初,移州治沔阳镇。元改曰玉沙,而废旧玉沙县。明初省。《城邑考》:宋玉沙旧县,在今州西南五十里。今州城,明初因旧址修筑,周九里有奇,有门五。

  建兴城州北二里。亦曰复州城。西魏所置建兴县也。《隋志》:梁置沔阳、营阳、州城三郡。西魏省州陵、惠怀二县,改置建兴县。后周置复州治此,又省营阳、州城二郡入沔阳郡。开皇初,郡废,移复州治竟陵。仁寿三年,州还治建兴。大业初,改县曰沔阳,寻又改复州为沔阳郡。唐初,州治竟陵,寻还治此。乾元以后,仍属复州。宋因之。宝元中,省为沔阳镇,今州治在其南。《图经》谓之楚王城,俗亦名七里城。○青林城,在州东十里。又州西十里有石楼城,州东五十里,有鱼复城,建置未详。

  ○黄蓬山州南二百里大江之旁。其山延绵环结,上有城,亦曰却月城。城外有台,相传鲁肃曾屯兵于此。山下有湖,为黄蓬湖。元末,徐寿辉陷沔阳,陈友谅起兵于黄蓬以应之。友谅,沔阳人,其父黄蓬渔子也。又黄蓬山之支曰香山,俗名望乡山。其相近者又有石灵、松林、乌林诸小山。

  ○江水州南二百里。《志》云:自监利县白螺山南,又经乌林南,过茅埠口,又东过竹林湾,又东过新滩、水洪二口,又东北接汉阳府之沌口,皆府境也。旧有长官堤,起监利县境,东接汉阳,长百数十里。明渐圮。嘉靖初,复筑滨江堤,西南起龙渊,东止玉沙,万有余丈。数年,复决西流窝一带,直抵玉沙。嗣后屡筑屡决,而东南皆为水区矣。

  汉水州西北百里。自潜江县流入州境,纵横散滥,往往为害。《志》云:汉水自钟祥东播为芦洑河,入潜江东南,至上新口,径鲇鱼套诸处,达城西三里之三江口,所谓城西一里有襄河也。又自上新播于下新口,流至柳口,复东播于蒌蒿汀,至直步,夏水从西来注之。径螺子渎,又径渣潭,东北趣大阳,入于襄河。又自渣潭东南,径小阳,过张家池坝港,入阳明湖,俱会于白湖,出沌口入江。汉水又自芦洑播于排沙,径剅河、范溉关、栗林、麻港、南湾诸处,至黄荆口,入下帐湖,东汇于白湖。又自范溉南播于刘家渡,入三江口。又自栗林口播于蒋家湾,径莲台,趣大湖口,合黄荆水流入江。今汉江支港,在州东北六十里者,亦曰中下襄河。嘉靖初,濒汉为堤,自大小朱家冈至沧浪南池,几万余丈。九年,汉水自拖船埠西,决入州境,湖水皆溢,西北一带,皆为巨浸。后屡塞屡圮,未为乐土也。

    《水利考》:州境向以富饶称,盖地介江、汉间,多湖渠,民便渔鲜;又因湖渚,环堤为垸,易于耕佃也。明成化以来,上流堤防渐溃,汉水不时涨溢,城市崩坏,陷溺甚众。正德以后,潜沔湖渚,又渐淤为平陆,下流既壅,水无所容,安得无决圯之患?故曰:江溢则没东南,汉溢则没西北,江汉并溢,则茫然大壑矣。岂堤防所能御哉?余见大川汉水及川渎异同。
长夏河州南四十里。《志》云:襄水为汉之潜,而长夏河即夏水,江之沱也。自监利县流入境,东为大马长川,过沙口,又东北过柴林河,至直埠,与汉水合。《禹贡大传》:夏水首出于江,尾入沔,亦谓之沱。郑玄、刘澄之皆以为沧浪水也。《水经注》:夏水东至云杜入沔,其处谓之?者口。《广记》亦云:夏水入沔之口为?者口。今?者口在阳明、太白诸湖间,盖为水所堙也。亦曰堵口,亦曰潴口。晋元帝永昌元年,王敦反,逼建康,甘卓自襄阳将袭武昌,军于潴口,即此。夏水合沔入江,故沔口又名夏口也。
又《周地图记》:夏水合诸水同入汉,自汉入潴,名七里沔,州名取此。《胜览》云:七里沔,在复州,江、汉、夏三水所汇处,故沔阳城亦曰七里城。《州志》:七里沔在州东一里。又云:夏水泛则合诸水于州之东北度口,下流六十里,地名沧浪,古有沧浪驿。汉水自襄河而入,江水、夏水自西南而入,并汇于此,或以为七里沔也。一说竟陵南三十里湖东有七里泛,即七里沔。
○漕河,在州西南一里,江水、潜水所入也。
《志》云:漕河自州西三里之三江口,东流合沧浪水,过侯埠关,入于白湖。又州治北有汊河,流入汉阳府界。又有白沙水,《志》云:在州东北一里。《水经》云:江水过下隽东,得白沙口。程?以为即是水也,今堙。

  太白湖州东北二百里,接汉阳府界。一名九真湖,一名土湖。潜水自西北来注之,沱自南来注之,其上游西湖、李老、泗港、沙湖及直步、黄蓬、阳明诸水悉汇焉,周二百余里,为沔境之巨浸。达沌口入江。《水经注》沌水通沔阳太白湖,是也。

《水利考》:环沔皆湖也。大者凡数百里,小者亦不啻数十里,长波巨浸,诚浩渺之区矣!然其北多属景陵,而李老为大;其西多属监利,而西湖为大;其南则黄蓬为大,其东则太白为大。诸湖皆逶迤入太白湖,故沔,众水之汇也,太白,又沔水之汇也。沔之水,潴于太白,泄于沌口,地势使然也。不然,沔其鱼矣乎。

  白鹭湖州东十五里。其东相接者曰鼍湖。又官港湖,在州南四十里。又南十里曰赛港湖,又南五十里曰白螺湖。

○千金湖,在州南二百里,其相接者曰乌流湖,曰黄蓬湖。《志》云:黄蓬湖纳茅埠口、许家池及白螺、莲子潭诸水,达新滩而入于白湖,江溢则逆洄入汉。

  三阳湖州西三里。东曰朝阳,南曰南阳,北曰水阳,故曰三阳。又州北有复池湖。周武帝置复州,以湖名也。又白石湖,在州西八十里。湖中筑长堤为驿道,亘十里。

○直步湖,在州东南四十里,其湖受柳口大马河及螺子渎、渣潭、李二河等水,入阳明湖。《志》云:螺子渎在州东七十里,李二河在州东南百五十里。又西湖在州东南百里,西港湖在州东南百五十里,下五湖在州东南二百八十里。

  沙湖州东百二十里,与太白湖相连。今有沙湖驿。又司马小阳湖在州东九十里,阳明湖在州东百七十里,皆流接大白湖。

○马骨泛,在州北八十里。夏秋泛涨,渺漫若海,春冬涸,为平田。《一统志》云:马骨湖,在州东南百六十里。似误。《志》云:州之四境,湖池泛港之属凡四十有四,而太白湖最著。今皆有河泊所司之。

  许家池州东南百五十里。又张家池,在州东南百四十里。杨孟池,在州东北百二十里。皆江汉支流所汇,联络灌注以入于白湖,亦皆掌于河泊所。○剅河口,在州西北六十里。豆刂,与穴同。盖水流分泄处。亦曰豆刂河新掘口,汉水别流所经也。有河泊所,并置剅河驿于此。又拖船渡在州西九十里汉江滨,刘家渡在州北二十里。

  ○范溉关州西北四十里。《志》云:沔阳之关四:〔一〕曰荆江口关,在城西;一曰襄江口关,在城西一里;一曰侯埠关,在州东六十里,与范溉关为四也。今有侯埠驿,置于侯埠关侧。

  沙镇在州东百五十里沙湖口。有沙湖驿,并置巡司于此。《志》云:沙镇之东有邵洲脑,其地连接太白诸湖,支浦环聚,劫寇潜匿。万历中,增设官兵戍守。又茅镇,在州南百二十里茅埠口,亦设巡司于此。《志》云:州东百六十里地名尖刀嘴,北接汉川县界,有鸡公洲。嘉靖中,大盗哨聚于此,因增置官兵戍守。

  汉津驿州城东北一里。驿前有江北渡,东接汉阳,西接潜江景陵,为一州之津要。《志》云:州有深江、剅河两驿,今俱革。

  景陵县州北二百十里。北至京山县百里,东至汉阳府汉川县百五十里。楚竟陵邑。汉置县,属江夏郡。后汉因之,又光武封刘隆为侯邑。晋亦曰竟陵县,仍属江夏郡。晋末,分置霄城县,属竟陵郡。宋、齐因之。梁封范云为霄城侯,是也。西魏废竟陵入霄城,为竟陵郡治。后周改县曰竟陵。隋初,尝为复州治。唐时,复州治此。五代晋改县曰景陵。宋亦为复州治。端平中,还隶复州。元属沔阳府。今城周三里有奇,编户二十五里。

   沔阳卫在州治东北。洪武六年置。嘉靖十八年,改属兴部留守司。今亦设沔阳卫。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