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1423阅读
  • 4回复

[公路]追溯上海第一条马路:非大马路莫属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15-12-31
问:最近,申城开始试点彩色公交专用道,有媒体说,这是上海第一条“彩色马路”。一些公众号也由此关注了上海“马路之最”这个话题,其中,“上海的第一条马路”的归属引起了大家的争议。我周围同事,有的说中山东二路是上海的第一条马路;也有人说,这第一的头衔应该属于杨树浦路;还有的说是河南中路、南京路等等……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请问,究竟哪条路才是上海第一条马路,是否有权威定论?这条马路的背后,又有什么样的故事呢? (市民 侯女士)
  民间说法
  上海最早的马路是
  杨树浦路
  市民马先生:据史料考证,上海开埠后,英租界的核心在外滩南京路。1869年,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从外滩沿黄浦江修一马路至“杨树浦”,名为杨树浦路。19世纪80年代,租界当局又将杨树浦路向东延筑至刚狄路(今黎平路)。
  “要想富,先修路”。杨树浦路的辟筑,为外商大举抢占黄浦江滨江岸线,开辟工业带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杨树浦路上,也出现了许多上海乃至全国的工业“第一”:中国最早的工业化造纸厂、上海最大的修船坞、中国第一座现代化水厂、第一家工业化制糖厂、第一家城市煤气厂、美国通用电气公司在华首家电子工厂……
  正是由于杨浦深厚的工业基础,才有了苏州河的仓库堆栈,才有了南京路的繁华,最终是外滩金融区的形成。杨树浦路,是杨浦区乃至于上海的第一条近代意义上的城市道路,这是实至名归。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15-12-31
权威解答

  上海市历史博物馆研究员、上海地名学会副理事长 薛理勇

  最早的“道路”

  要追溯至明朝

  要回答“上海第一条马路是哪一条”这个问题,首先需要的是给“马路”做个界定。如今,我们常说的“过马路”、“逛马路”,这“马路”通常就是泛指一般的道路。那么,要说起上海最早的道路,便是明弘治年间的《上海志》中记载的那些道路了。其中,有几条路如今依然有迹可循。

  根据《弘治上海志》卷五所载宋人董楷 《古修堂记》及《受福亭记》,上海在南宋末年就已形成了市镇。咸淳初年,上海设镇,开始大量市政建设,留下不少“津梁堂宇”。元朝时,上海设县,县治范围在今天上海市中心原南市区范围内。据记载,当时上海“有市舶,有榷场,有酒库,有军隘、官署、儒塾、佛仙宫馆、贾肆,鳞次而栉比”。

  到明朝中叶,上海城内已形成南北、东西纵横交叉的街巷系统。县署东西两侧辟出三牌楼街和四牌楼街两条南北干道,另有新衙街、康衢巷、新路巷、薛巷、梅家巷5条主要街道,以及观澜巷、宋家湾、马家巷、姚家巷、卜家巷等街巷。

  这些巷弄,多为石板和泥土路面,路宽仅有2-3米,曲折而狭窄,主要供行人行走。而之所以多以姓氏作为道路命名,这和农村成为市镇过程中,姓氏家族集居有关系。

  明朝记载的这些路中,如今仅有薛弄底街和梅家街仍然存在,且保留了当时的名字,即为当时的薛巷和梅家巷。其他几条,有的消失了,有的被并掉了,有的则改头换面。“新衙街”大抵是今天的新弄,“新路巷”大抵是今天的望云路,“康衢巷”大抵是今天的巡道街。

  上海的这些古老街巷,自然没法分第一、第二;但是,它们确实是上海见著于文字记载的最早道路。

  第一条马路

  非“大马路”莫属

  不过,上海以路作为道路名称,这已是近代的事,与租界时期的“Road”有关。因此,要说严格意义上的第一条“马路”,得从外国人入华以后说起。杨树浦路是早期的城市道路之一,但要说第一,还轮不上它。

  1842年清廷被迫与英国签订《南京条约》,上海被列为通商口岸。1843年11月17日,上海正式开埠。1845年,英租界率先在上海建立;1848年、1849年,美租界和法租界也相继建立。

  1845年,上海英租界确定西界。1846年,英租界道路码头委员会修筑一条“界路”,这是上海第一条近代城市道路。即今天的河南中路。

  而为什么我们会将路说成是“马路”,这里面还有故事。

  1848年,英租界再次延伸至今西藏中路。1851年,麟瑞洋行大班霍格、韦伯等五人共同组织上海跑马总会,在今南京东路以北、河南中路以西处,永租土地80亩新建花园,即上海第一跑马场,也被称为“老花园跑马场”。花园的南侧设有抛球场,沿花园内侧则筑成一条跑马道,以供赛马。不久以后,因为场地狭小,跑马总会在花园南侧外增筑马道一条。因为这条道路是专供赛马使用而筑,所以,就被上海居民称之为“马路”,意为马走的路。城市道路,被称之为“马路”,正是由此开始的。

  同时为方便会员前往赛马场,上海租界当局修筑一条与南侧马道平行的道路,从外滩直抵跑马场。这第一条修建的,就被命名为“大马路”,也就是现在的南京路。此后租界兴建数条与这条马路平行的道路,分别又命名为二马路、三马路等等。

  所以说,名正言顺的上海第一条“马路”,那就是大名鼎鼎的“大马路”——南京路了。

  上海自己修的

  第一条马路

  1846年英租界就开始修筑近代马路,带来了经济的发展。华界见此不甘示弱,也开始动起了建造新式马路的念头。这条市政出资、上海人自己筑的第一条新式马路在哪里?就是南起南码头(今南浦大桥西起点)、北至十六铺的黄浦江边的外马路。这条路总长“六百丈”左右,估算银两需“四万两”,从动议到完工足足花了10年时间。

  近代中国以前,中国无所谓市政,县城道路一般由善堂或私人兴建。自康熙开海禁后,上海县城东门外的黄浦江岸逐渐发展为码头堆栈的集中区,各帮商人相继出资修筑从江边通往县城的东西向马路,但很少有人愿意出资筑南北向、并且连贯东西向马路的道路,这给城市运输和交通带来不便。尤其是进入十九世纪中后期后,临黄浦江的岸线地价激增,部分商人为争夺临江之地建立码头堆栈,不惜违法侵占沿江公产。

  在这种情况下,1894年,署理上海县知县黄承暄向上海道提议,由地方政府出资,沿黄浦江岸筑一马路,既可以此马路作为标准,确定黄浦江的岸线,杜绝市民随意侵占黄浦滩的行为;同时又可以成为沟通各条东西向道路的主干道,以方便南北向交通。此议经上海道黄祖络呈两江总督张之洞批准,以上海道库款兴建。次年,又为筑该马路而成立上海南市马路工程局。

  1897年马路筑成通车,这是上海第一条由地方政府拨款和组织修筑的道路,初也称“马路”或“大马路”。1905年,南市当局决定再筑一条位于该马路里侧,又与该马路平行的马路。筑成后,根据位置的内外,里侧的遂被称为“里马路”,就是今天的中山南路,而外侧的原马路则被称之为“外马路”。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15-12-31
只看该作者 3 发表于: 2015-12-31
大马路,南京路
二马路,九江路
三马路,汉口路
四马路,福州路
五马路,广东路
hqq
只看该作者 4 发表于: 2016-01-04
回 1462 的帖子
1462:大马路,南京路
二马路,九江路
三马路,汉口路
四马路,福州路
五马路,广东路 (2015-12-31 22:15) 

參考新加坡:

大坡大马路 = 桥南路 (South Bridge Road)
大坡二马路 = 新桥路 (New Bridge Road)
小坡大马路 = 桥北路 (North Bridge Road)
二马路 = 维多利亚街 (Victoria Street)
三马路 = 奎因街 (Queen Street)
四马路 = 滑铁卢街 (Waterloo Street) <- 观音庙也在这里
五马路 = 明古连街 (Bencoolen Street)
六马路 = 布连拾街 (Prinsep Street)

--------------------------------------------------------------------------
坡底 = 大坡和小坡
大坡 = 桥南路一带 (South Bridge Road)
小坡 = 桥北路一带 (North Bridge Road)
=============================
Boundary representation is not
necessarily  authoriative.
=============================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