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3160阅读
  • 7回复

[历史地名]福建地名史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4-02-19
一、三明古史


三明境内最早的县建制是三国吴永安三年(公元260) 析建安县东部地置将乐县,西部地置绥安县,属建安郡。晋义熙元年(405)改绥安县为绥城县。并于延平县南乡沙源地置沙村县。隋开皇十三年(593)绥城、将乐并入邵武县(隶江西抚州)。唐武德四年(621)恢复沙村县建制改称沙县(属建州);八年(625)从邵武县析出复置将乐、绥城县(隶建州);贞观三年(629)2县俱废;垂拱四年(688)复从邵武、建安析出原绥城、将乐县地,重置将乐县;开元十三年(725)置黄连县(属建州,二十六年即738年改属汀州);二十九年(741)置尤溪县(属福州);天宝元年(742)黄连县改名宁化县(属临汀郡);元和三年(808)将乐县并入邵武、建安县,五年(81O)再恢复(属建州)。五代南唐中兴元年(958)置归化县。宋建隆元年(960)置建宁县(均属建州),宋元佑年(1086)归化县改名泰宁县。明景泰三年(1452)析沙县、尤溪县地置永安县(隶延平府);明成化六年(1470)析清流、沙县、将乐、宁化县地置归化县(隶汀州);嘉靖十四年(1535)析尤溪、永安、漳平、德化县地置大田县(隶延平府)。清末延平府、邵武府、汀州府、永春州分别属延建邵、汀漳龙、兴泉永道。民国元年(1912)废府,将乐、沙县、尤溪、永安、泰宁、建宁县属北路道(1914年改建安道),宁化、清流、归化县属西路道(1914年改汀漳道),大田县属南路道(1914年改厦门道)。1925年废道,各县直属福建省。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宁化、建宁、泰宁、清流、归化为中央苏区县。1934年设行政督察区时,沙县、尤溪县属三区,大田县属四区,宁化、清流、明溪、永安县属八区,将乐、建宁、泰宁县属九区。抗日战争时期(1938—1945)福建省省会内迁永安。1946年设九区(驻永安,辖永安、大田、德化、三元、宁洋、清流、明溪7县)。1949年6月至1950年2月各县相继解放。尤溪、沙县、将乐、泰宁、建宁县属第二行政督察区(1950年3月改南平专区),三元、明溪、永安、清流、宁化、大田、宁洋、德化8县属第七行政督察区(1950年3月改永安专区,10月德化县划属晋江专区)。1956年3月撤销永安专区,7月三元、明溪县合并称三明县,隶属南平专区,大田县划归晋江专区,永安、清流、宁化、宁洋县划归龙岩专区(同年撤宁洋县,部分地划归永安县)。1959年2月撤销清流、宁化县,设清宁县,成立省辖三明市。1961年撤销清宁县,恢复清流、宁化县与永安同划归三明市。1963年三明市改县级市,原明溪县属地析出恢复三明县,设三明专区,辖三明市及三明、永安、清流、宁化、大田5县。1964年三明县恢复为明溪县。1970年尤溪、沙县、将乐、泰宁、建宁5县划归三明专区,同年12月三明专区改名三明地区。1983年撤销三明地区,三明市复为省辖地级市,市区设三元、梅列区。1984年永安撤县建市。
  三明有相当丰富的历史文物和革命文物,在将乐、明溪、宁化、清流、大田一带的溶洞内,遗存有13处2万年以前的化石遗址,其中清流狐狸洞的人牙化石填补了福建省旧石器考古的空白。商周古文化遗址有650处,古建筑中的市区宋代木构建筑“正顺庙”、泰宁明代兵部尚书李春烨的“尚书第”至今保存完好。圣水岩的唐代石窟佛像群颇为珍贵,三元区中村窑水白釉瓷窑,窑长134.55米,为全国之最。
  三明人杰地灵,历史名人有杨时、罗从彦、李侗、朱熹、黄慎、伊秉绶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毛泽东、周恩来、叶剑英、彭德怀等都在三明战斗和工作过,在建宁等地,还留有他们的旧居。
悠然南山,笑看风云

欢迎进入www.ourzg.com!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04-02-19
福州古史
福州是一座拥有2200多年历史的名城。秦置闽中郡。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闽越王无诸都此,称东冶,武帝后为冶县,属会稽郡。三国吴永安三年(260)属建安郡。晋太康三年(282)分建安郡立晋安郡,为郡治,属扬州,元康元年(291)属江州。南朝宋初领侯官、原丰、晋安、罗江、温麻5县,泰始四年(465)改晋平郡,齐建元二年(480)复称晋安郡,梁天监(502-519)中分设南安郡,普通六年(525)属东扬州,陈永定元年(557)属闽州,为州治。隋开皇九年(589)改为泉州,大业三年(607)州废,改为建安郡,领闽、建安、南安、龙溪4县,闽县为治所。唐武德元年(618)改郡为建州,六年(623)复称泉州,八年(625)又改名丰州,置都督府,贞观元年(627)又称泉州,属岭南道,景云二年(711)改为闽州,唐开元十三年(725)始称福州,治福州,天宝元年(742)属江南东道,乾元元年 (758)复称福州,领闽、侯官、长乐、福唐、连江、长溪、古田、尤溪8县。唐末,地为闽王氏所有。五代梁开平三年(909)王审知为闽王。闽长兴四年(933)闽王王延钧称帝,改福州为长乐府,领14县,闽天德二年(944)号为东都,析出顺昌,三年(945)闽亡,属南唐,五代汉乾佑元年(948),地为吴越所有,称福州威武军,分出尤溪、德化2县,五代周广顺元年(951)改彰武军。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复称福州威武军,属两浙西南路,六年(981)由闽县分立怀安县,雍熙二年(985)属福建路,为治所。景炎元年(1276)端宗即位于此,改福安府。元称福州路,领闽、侯官、怀安、古田、闽清、长乐、连江、罗源、永福9县及福清、福宁2州,属福建行中书省。明洪武元年(1368)改福州路为福州府,属福建布政使司,领闽、侯官、怀安、古田、闽清、长乐、连江、罗源、永福、福清10县,万历八年(1580)怀安县并入侯官县。清顺治三年(1646)仍为福州府,属福建行省,领县仍旧,雍正十二年(1734)析古田县增置屏南县。1912年废府,设东路道(1914年改闽海道),领闽侯、长乐、古田、屏南、闽清、永泰、连江、罗源、福清、平潭、宁德、霞浦、福鼎、福安、寿宁15县,为福建省省会。1925年废道。1933年11月20日“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即“福建人民政府”)及所属“闽海省”省会设此,为特别市。1934年为第一行政督察区(驻长乐),辖长乐、闽侯、福清、连江、罗源、永泰、平潭。1935年永泰属二区。1938年一区迁驻闽侯。1942年4月成立福州市政筹备处,1946年元旦划鼓楼、大根、小桥、台江、仓山5警区,正式设福州市。1949年8月17日解放后,为福建省省会、省辖市,市区仍设5区。1950年市区增设水上区,市郊设鼓山、洪山、盖山3区。1952年市郊增设新店区。1955年撤鼓山、洪山、新店3区。1956年市区并为鼓楼、台江、仓山3区,市郊撤盖山区。1958年闽侯县划入,翌年划出。1960年市郊设鼓山、新店、马尾3区。1961年市郊增设北峰、建新、琅岐、亭江及盖山区,1962年连江、罗源2县划入,1963年又划出。1968年9月鼓楼、台江、仓山更名红卫、赤卫、朝阳区(1978年4月复原名),10月设郊区。1970年撤郊区,市郊设北峰、马江2区。1973年闽侯县再划入。1975年市郊撤销北峰区,设郊区。1978年马江区并入郊区,增设环城区。1982年环城区并入郊区,另设马尾区。1983年闽清、永泰、长乐、福清、连江、罗源7县划入。福清、长乐分别于1990年、1994年撤县设市,1996年郊区改晋安区。
悠然南山,笑看风云

欢迎进入www.ourzg.com!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04-02-19
厦门古史
晋太康三年(282)置同安县,属晋安郡,后并入南安县。唐贞元十九年(803)析南安县西南部置大同场,五代后唐长兴四年(933)升为同安县,属泉州。宋属清源军、平海军、泉州。元属泉州路。明属泉州府,洪武二十年(1387)始筑厦门城。清顺治七年(1650)郑成功驻兵厦门,十二年(1655)置思明州;康熙十九年(1680)废;二十三年(1684)设台厦兵备道,道尹驻台湾府治(雍正六年即1728年台湾府改为台湾道),二十五年(1686)以泉州府同知分防设厅,雍正五年(1727)兴泉道(后为兴泉永道)自泉州移驻厦门。光绪二十九年(1903)厦门鼓浪屿沦为“公共租界”。民国元年(1912)4月析同安县嘉禾里(厦门)及金门、大小嶝置思明县,9月升思明府,旋废。1915年分出金门、大小嶝设金门县,同年置南路道(1914年改名厦门道,1925年废)。1933年“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即“福建人民政府”)设厦门特别市,旋废。1934年同安、思明县属第五行政督察区(驻同安),1935年4月以厦门及鼓浪屿等7个岛屿设厦门市,撤销思明县设禾山特种区,与同安县同属第四行政督察区(驻同安),1938年5月至1945年9月沦陷,10月恢复厦门市建制,设中心(后改思明)、开元、鼓浪屿、禾山4区。1949年9月、10月同安县、厦门市解放,同安县属第五专区(1950年改泉州专区、晋江专区),厦门为省辖市,1950年10月厦门市设开元、思明、鼓浪屿、厦港(后废)、禾山5区。1953年同安县集美镇归厦门市辖,1958年1月撤禾山区,改设郊区,8月同安县由晋江专区划属厦门市。1966年8月开元、思明区更名东风、向阳区(1979年10月复原名),1970年2月同安县划属晋江专区(地区),1973年6月再归厦门市。1978年9月设杏林区。1987年增设湖里区,郊区改名集美区。1997年同安撤县设区。
  经过建国50多年来的艰苦创业,厦门市已由昔日的前哨海岛小城发展成为社会主义经济特区,初步建成现代化国际性港口风景城市框架,成为我国重要的国际招商会展中心、商贸旅游口岸、区域性交通枢纽和对台经贸、文化交流的窗口,并先后荣获国家级卫生城市、国家级园林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等殊荣,在我国外向型经济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悠然南山,笑看风云

欢迎进入www.ourzg.com!
只看该作者 3 发表于: 2004-02-19
闽越忆旧
早在距今5000年前后的原始社会晚期,福建就有了原始民族活动的印记。闽江流域相继发掘出土的昙石山、庄边山、白沙溪头的圆丘遗址和福清东张发掘的山坡遗址等,证实了这一点。

  福建最早的名称为"闽"。据《山海经.海内西经》载:"闽在海中,西北多山。"《周礼.职方氏》也有"掌天下之图,……四夷﹑八蛮﹑七闽﹑九貉﹑五戎﹑六狄"的记载。 "闽",许慎训诂为"东越蛇种",认为闽是东越中以蛇为图腾的一支。所以,闽大约是专指福建地区的土著部落,古闽人当是福建早期的居民无疑。至于《周礼》中所指的七闽,则是泛指以蛇为图腾的闽族的诸多分支,如昙石山人就和武夷山人不同,属于不同分支的闽人。

  闽与越国毗邻。战国时勾践七世孙无疆和楚威王作战失败,国亡于楚。越王族中的一部分遂入闽与闽人结合,合为"闽越"。越王族入闽,为"东南山国"带来了吴越和中原文化,促进了民族间的文化交流,纺织、武器冶炼、造船驾驶等技术开始在闽中出现。同时,原来涣散不一的七闽部落获得了统一,新部落的形成使福建地区的总体开发有了起步。

  战国后期,秦国展开了统一中国的霸业。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终于统一了六国,分天下为36郡,随后挟威挥师南下,兵逼福建,东越贵族被迫降服。这样,秦始皇既以东越人活动的区域,设置闽中郡,由东越贵族自治。从此,福建第一次作为一个行政区划出现在中国的版图上。

  值得一提的是,闽中郡虽是秦朝诸郡之一,但其建制却与众不同。虽然越王后代"皆废为君长",不得为王,但可以不受中央政权的节制,也不象内地郡县那样需要承担国家赋役义务。事实上,秦王朝从未派遣过吏卒进驻闽中郡。因此,闽中郡是我国历史上出现的第一个地方少数民族的自治建置,是秦始皇治理边远少数民族的一种大胆尝试,其意义十分深远。

  秦二世时,天下大乱,反秦怒潮席卷全国。东越贵族为恢复故国山河,在首领无诸﹑摇的率领下"从诸侯灭秦",后又助汉灭楚。为此,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以无诸为闽越王,统治闽中,定都东冶(即今福州),这是福建第一次建立城郭。闽越立国92年间多次与汉中央王朝发生对抗,后改为东越,又因为东越王余善的反抗,终为汉武帝所灭。

  汉武帝灭闽越后,即采取断然措施,将闽越人赶出家园,特别是贵族﹑官僚和军队,一律迁至江淮地区严加管束,以绝后患。这次迁移对福建原本就不发达的社会经济带来了极其严重的后果,导致福建人口锐减,经济萧条,一蹶不振。迁移后,部分残留在故土的闽越族人重新缓慢聚集,直至公元25年,西汉王朝才在此重新设立了冶县,东汉时,冶县撤销,后又重建县治改名为侯官。
悠然南山,笑看风云

欢迎进入www.ourzg.com!
只看该作者 4 发表于: 2004-02-19
莆田古史
南朝陈光大二年(568)、隋开皇九年(589)二度置莆田县,均不久即废。唐武德五年(622)再置莆田县,属丰州(州治今南安丰州)。圣历二年(699)析莆田县西部置清源县。天宝元年(742)清源县改名仙游县,莆田、仙游2县均属清源郡(郡治今泉州)。宋太平兴国四年(979)析莆田、仙游、福清、永泰县地置兴化县,建太平军(后改兴化军,治所兴化县),领兴化、莆田、仙游3县,八年(983)治所迁莆田县,景炎二年(1277)兴化军改为兴安州。元至元十五年(1278)为兴化路。明洪武二年(1369)为兴化府,正统十三年(1448)裁兴化县。清沿明制,清末属兴泉永道。1912年废府,属南路道(1914年改厦门道)。1925年废道,直属福建省。1933年“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即“福建人民政府”成立时属“兴泉(泉海)省”。1934年7月属第四行政督察区(驻仙游,领仙游、永春、德化、大田、惠安、莆田6县)。1949年8月解放后属第五专区,1950年属泉州专区,1955年属晋江专区。1970年属闽侯专区(驻地迁莆田县),1971年改为莆田地区,辖莆田、仙游、福清、平潭、长乐、闽侯、闽清、永泰8县。1973年划闽侯县归福州市。1983年撤莆田地区,划福清、平潭、长乐、闽清、永泰5县归福州市,以莆田、仙游2县并析原莆田县地置城厢、涵江2区,建省辖地级莆田市。
悠然南山,笑看风云

欢迎进入www.ourzg.com!
只看该作者 5 发表于: 2004-02-19
漳州古史


  晋义熙九年(413)设绥安县,隶义安郡。南朝梁天监间(502-519)置龙溪、兰水县,属南安郡。隋开皇十二年(592)绥安、兰水县并入龙溪县,隶泉州(州治今福州)。唐垂拱二年(686)析龙溪县南部置漳州,辖漳浦、怀恩2县,州治设漳水之滨唐军中营屯所(今云霄县西林),后迁李澳川(今漳浦县城),属岭南道;开元二十九年(741)怀恩并入漳浦县,划泉州龙溪县来属。天宝元年(742)改名漳浦郡。乾元元年(758)复名漳州。
大历十二年(777)析汀州龙岩县来属,漳州辖漳浦、龙溪、龙岩3县。贞元二年(786)州治迁龙溪(今漳州市区)。五代南唐保大四年(946)改为南州。宋乾德四年(966)复名漳州,太平兴国五年(980)析泉州长泰县来属。元至元十六年(1279)改漳州路;至治二年(1322)析龙溪、漳浦、龙岩3县边境置南胜县(至正十六年即1356年改称南靖),漳州共领5县。明洪武元年(1368)改为漳州府,成化七年(1471)析龙岩县地置漳平县,正德十四年(1519)析南靖县地置平和县,嘉靖九年(1530)析漳浦县地置诏安县,四十五年十二月析龙溪、漳浦县地置海澄县,隆庆元年(1567)析龙岩、大田、永安部分县地置宁洋县。清雍正十二年(1734)龙岩县升为直隶州,漳平、宁洋县归之。乾隆八年(1743)升龙溪县石码镇为厅(宣统三年即1911年撤销)。嘉庆三年(1798)以漳浦县的云霄镇和平和、诏安部分地置云霄厅,漳州府辖龙溪、漳浦、长泰、南靖、平和、诏安、海澄7县2厅。清末属汀漳龙道。
1912年废府。1913年云霄厅改为云霄县,各县属西路道(1914年改称汀漳道)。1916年析诏安县地置东山县。1925年废道,直属福建省,同年析龙溪县地置华安县。1933年“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即“福建人民政府”)成立时属“龙汀(龙漳)省”。1934年7月设第六行政督察区(驻漳浦,辖漳浦、诏安、南靖、平和、龙溪、长泰、海澄、东山、云霄9县)。1935年10月改为第五行政督察区(仍驻津浦,辖9县及石码特种区,1938年驻地迁龙溪,1940年驻平和)。1945年12月专署迁龙溪,1946年平和、南靖2县划归第六行政督察区,1947年4月平和、南靖、华安县来属,漳州辖10县。1949年9月至1950年5月各县相继解放,为第六行政督察区(1950年3月改为漳州专区,9月改为龙溪区,1951年6月析龙溪县城区和近郊置漳州市),1955年3月改名龙溪专区。1960年8月龙溪、海澄2县合并成立龙海县。1970年9月改为龙溪地区。1985年5月撤销龙溪地区,成立省辖地级漳州市,原漳州市改为芗城区。1993年龙海撤县设市。1996年增设龙文区。

悠然南山,笑看风云

欢迎进入www.ourzg.com!
只看该作者 6 发表于: 2004-02-19
福建古史


  闽越国是福建境内最早由闽越族人建立的地方政权,司马迁在《史记·东越列传》中,记述闽越国从战国后期建立至汉武帝时期衰亡的历史。后来,班固在《汉书·闽粤传》也作了记述,文字基本与《史记》相同。

  闽越国开基王无诸,姓驺氏,是越王勾践的后代。自越国于公元前334年被楚国灭后,诸越王子孙辗转迁移至江南海滨一带,各据一方。至战国晚期,无诸占有福建及周边地区,自称闽越王。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废除封建制,实行郡县制。大约到了秦始皇33年(前214年),无诸的王号就被削去,降为君长,并在他统治区内设立闽中郡。根据秦代闽中郡的疆域,可推知当时无诸控制的地区包括福建全境、浙江的温、台、处三州,江西的铅山县,广东的潮、梅地区。这片土地离秦王朝统治中心遥远,且道路不便,因而秦始皇未派官吏前来,闽中郡仍由无诸统领。

  秦始皇的苛政引起广大民众的不满。秦二世元年(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揭竿起义,各地纷纷响应。无诸便率领闽越武装响应鄱阳令吴芮的号召,参与伐秦。陈胜、吴广失败后,楚将项羽和沛公刘邦所带领的队伍成为反秦主力军。无诸率闽中甲兵随刘邦入武关、战蓝田、攻析、郦,屡立战功。秦王朝灭亡后,西楚霸王项羽自恃武力,分封诸王侯。他以楚、越有旧隙,耽心闽越强大对楚不利,不封无诸为王。项羽的偏狭使无诸十分不满,在随后的楚汉战争中,无诸率部助汉击楚,为汉王朝的建立和中国的重新统一作出贡献。

  汉高祖五年(前202年),刘邦即帝位,立无诸为闽越王,派使者前来册封。当时无诸驻福州,为迎接朝廷册封使者,在南台江边的惠泽山建台,作为举行册封仪式的场所。册封后,此台就被称为越王台。后人为纪念无诸,在台旁建有闽越王庙,俗称“大庙”,故惠泽山又叫大庙山,成为闽越国的最重要遗迹之一。山上有一碑,摹刻宋代著名书法家米芾的笔迹:“全闽第一江山”,充分体现这一古迹的历史蕴含。

  无诸被正式册封为闽越王后,在福州建都城——冶城。城池的具体位置,据《三山志》记载:“在今府治北二百五十步”处,约今鼓屏路湖东路口。《福建通志·城池志》记载:“在冶山前麓”,即今屏山北面。屏山又称越王山,可作为冶城所在佐证。《榕城考古录》记道:冶城在福州城隍庙至诸古岭一带。

  无诸与汉王朝保持和睦关系,积极吸收中原先进文化技术,发展生产,其冶铁技术达到较高水平,社会生产力大大提高,人民安居乐业。当时冶城东南的于山是闽越族的聚居地,无诸每年九月初九日在此登高望海,大宴宾客,所以于山又称作九日山。据《榕城考古录》记载,无诸死后葬在福州城隍山西面的一座小山丘上,俗呼王墓山。另据民国《闽侯县志》记载,无诸墓在南台嘉崇里(即大庙山)闽越祖庙后的山丘。闽人怀念无诸,在大庙山越王台建闽越王庙,世代祭祀无诸。

  另一位闽越族首领摇的地位仅次于无诸。当无诸为闽越王时,摇称“闽君”、“闽越君”。其领地在今浙江温、台、处州一带。据《史记》记载,汉惠帝三年,汉廷举高帝时越功,曰闽君摇功多,其民便附,乃立摇为东海王,都东瓯,世俗号为东瓯王。东瓯在今浙江温州。《汉书》也说:夏五月,立闽越君为东海王。通过两次分封,闽越国的国土仅剩下福建全境和江西的铅山县了。势力受到削弱。

  据《史记·东越列传》记载:“孝惠三年……后数世至孝景三年,吴王濞反,欲从闽越,闽越未肯行,独东瓯从吴”。就是说,从无诸死后到景帝三年这几十年中,闽越国已历数世,换了几个闽越王。这几个闽越王是谁,史书未明,而福州也无这几个闽越王的遗迹。因而笔者推测,这几代闽越王活动中心不在福州,而在闽北。

  在闽北各县的县志中,我们可以看到越王台、越王山、越王城等闽越国史迹的记载。《福建通志·名胜志》记载:“越王台,在(南平)府城北百丈山,相传汉越王筑”。“汉高平苑,在(将乐)县南。乐野宫,在县西。乡校猎台,在上衢百丈山。相传皆越王校猎之所。大夫校村,寰宇记云:越王时,大夫将军校猎,谓之大夫校;兵士谓之子校。故有大夫校村,又有子校村。平庵村,寰宇记云:越王乘象辂曲盖,大夫将军执平盖,故以村名。”“越王台,在(邵武)府城东北。世传汉越王无诸驻猎之所,故址犹存。尝有牧童于其中得瓦,有罗纹雁翅之状,扣之铿然有金石声。”“越王台,在(建宁)县北蓝田保百丈岭上。相传汉闽越王无诸游畋于此,因筑台,故址犹存。”“汉无诸拜效台,在(崇安)县东水南山。”“胜果寺在(浦城县)治东隅,汉越王余善行宫故址也。”由此可以看出,闽越王以闽江下游福州为根据地,活动地区主要在闽江流域一带。闽北的闽江上游地区是闽越王经常活动的地区,北上路线大致是从福州到南平,经将乐到邵武,然后向西到建宁,向东到崇安、浦城一线。为什么闽北的闽越王遗迹均称越王而非闽越王呢?笔者认为这不能仅看成是一个简称的问题,而是当时闽越王对外统称为越王,仅在汉廷的册封地福州称闽越王、东越王,其称号载入史书。从此也可看出闽越国都城应在其作为政治、经济中心的福州。在崇安(今武夷山市)城村还挖掘出汉城遗址,出土大量西汉前期文物、因而有学者断定城村的汉城为闽越王的都城。笔者认为,根据城村汉城遗址的规模、建筑、周围地形及外郭区遗址分布、文物数量等级来考察,城村汉城可能是闽越国的行都。因此,笔者推测,无诸死后,其后继者由于某种原因,很可能是内部纷争,而在闽北另立都城。然而,在史书中仍有这一时期关于闽越国的记载。如公元前180年,吕后卒,南越王赵佗乘汉军周灶罢兵时机,扩张势力,对闽越一边炫耀武力,一边以财物结好,试图使闽越屈服在他势力之下。公元前174年,淮南王刘长欲造反,遣使北结匈奴,南联闽越。不久事情败露,刘长被废徙蜀郡,饥死道上。公元前154年,七国叛乱,吴王刘濞邀闽越和东瓯参加叛乱,东瓯参加,闽越没有参加。叛乱失败后,东瓯为免罪,杀吴王于丹徒,得汉廷宽大处理。吴太子子驹逃亡至闽越国,得到闽越国的保护。从上述事件可以看出,当时闽越国虽较弱,仍有相当实力,在朝廷与封国的矛盾中,基本站在封国一边,对抗朝廷的削藩政策。然而当时闽越国内部争权夺利,形势动荡,无暇外顾。

  汉武帝建元三年(前138年),闽越国以强盛的姿态出现在历史舞台上。这一年,闽越王郢已平定内部纷争,拥有强盛兵力,并将都城迁回福州。他受到吴太子的教唆,野心勃勃,欲图恢复无诸时代的疆域,效法越王勾践称霸一方,而举兵围东瓯。东瓯力不能敌,派使者向汉廷告急。汉武帝命中大夫严助发会稽兵从海上往援。闽越国知汉兵前来,遂撤兵。东海王担心闽越国受吴太子挑拨对东瓯进行报复,向汉廷请求内迁。汉廷应东海王之请,迁其民于江淮间。从此,闽越国占据东越国之地。

  建元六年(前135年),郢自以为得计,又发兵击南越,试图夺回广东的潮、梅地区。南越王赵胡派使者送书向汉廷求援,汉武帝对闽越国扩张十分不满,调遣两路大军讨伐闽越。一路大军由大行王恢率领,从豫章(今江西南昌)向闽越进攻,另一路由大司农韩安国率领,从会稽(今江苏苏州)出发,合击闽越。当时郢在福州指挥进攻南越,得知汉廷发兵前来讨伐,忙分兵前往闽北的仙霞岭一带驻防。

  在郢的部队驻守前方,福州城内兵力空虚的情况下,原来与郢同谋击南越的郢的弟弟余善却计划在都城发动兵变。《史记·东越列传》记载:“余善乃与相、宗族谋曰:“王以擅发兵击南越,不请,故天子兵来诛。今汉兵众强,今即幸胜之,后来益多,终灭国而止。今杀王以谢天子。天子听,罢兵,固一国完;不听,乃力战;不胜,即亡入海。”余善在得到闽越贵族支持后,即刺杀了郢,遣使节将郢首级献于大行王恢,向汉廷谢罪。汉军未逾仙霞岭,见郢已死,遂北撤。

  郢被杀后,汉武帝认为首恶已诛,而无诸孙繇君丑不曾参与叛乱,故立丑为越繇王,继承闽越王位,以奉闽越祭祀。关于丑居何处,历史未见记载,笔者认为丑可能在闽西北的将乐、建宁一带,因为这时余善在福州,二王难以共处。丑约于武帝元狩三年(前120年)去世,王位由其子居股继承。丑可能在闽西北的根据是:在将乐有许多闽越国的遗迹,汉高平苑、乐野宫、乡校猎台等据传都是越王的游猎之所。除福州以外,福建地方史籍上记载最多的闽越国遗迹当数将乐。丑很可能居将乐、建宁一带统辖闽越国的西北部地区。另外,当余善反汉后,汉武帝派四路大军入闽平叛,其第三路军由中尉王温舒率领由梅岭进入闽西北。王温舒在平闽的四路将领中职衔最高,他进攻的闽西北地区没有遇到抵抗,可能是因为丑的继承人居股没有参与余善反汉,在汉军进入闽西北后,乘机率部回到福州。

  余善杀郢后,事实上已掌握闽越国大权,便自立为王,威行国中,绝大部分民众都归附他,越繇王虽为汉廷册封,但无权干涉,只好迁就,于是形成二王并存的局面。汉廷为避免用兵,只好再封余善为东越王。

  在余善治理闽越二十余年间,同汉廷相安无事,闽越经济进一步发展,国力强盛。在这种情况下,余善的野心膨胀起来,企图扩张领土,称霸一方。在福州南台大庙山白龙江边有钓龙台、钓龙井古迹。相传余善在此钓得白龙,故名白龙江,从这传说中可看出余善想称帝的野心。

  汉元鼎五年(前112年),南越相吕嘉反汉,杀国王、太后及汉朝使节,企图独立。汉武帝命楼船将军杨仆发兵十万讨伐南越。余善见有机可乘,便自告奋勇,请以兵八千从东合击南越,但其目的是夺取广东潮、梅地区。所以,当余善兵到广东揭阳时,便以海上起“风波”为借口,不再前进,并暗中同南越相通,希望达成协议,达到夺取潮、梅地区的目的。

  元鼎六年(前111年)初,杨仆率汉军破番禺,南越降。汉廷在南越置南海等九郡,直属中央管辖。同时,杨仆上书武帝,建议率战胜南越之师再击闽越。汉武帝以军旅劳顿,未许,但命诸军移至江西豫章、梅岭(今江西宁都)待命。

  同年秋,余善获得杨仆建议引兵讨伐闽越和汉军驻扎闽越边境的消息,自知反情败露,便先发制人,在建阳、邵武等地要塞建筑六座城堡以拒汉,并派驺力等人为“吞汉将军”,率军主动出击汉军,连占白沙、武林(均在今江西境内)、梅岭三个要隘,击杀汉军三校尉。初战告捷后,余善便刻玉玺,自称“武帝”,公开反汉。

  汉武帝得知消息后,决心平定余善叛乱,他以畏懦罪杀了避闽越兵锋而撤退的大农张成和故山州侯刘齿,调遣四路大军围攻闽越国。第一路由杨仆率领,出武林,由崇安分水岭入闽;第二路由横海将军韩说率领,出句章(今浙江余姚东南),乘船由海路进攻福州;第三路由中尉王温舒率领,经梅岭,入闽西;第四路由越侯为戈船、下濑将军率领,出若邪、白沙(均在今浙江绍兴东南),进攻闽越东北。

  面对汉军进攻,余善前往汉阳(今浦城仙阳镇)督战,指挥闽越军抗击汉军。他派徇北将军守武林,败楼船军数校尉,杀长吏。但汉军马上反击,楼船将军率军斩杀徇北将军,逼得闽越军节节败退。不久,四路汉军都进入福建境内。

  在战况不利情况下,余善统兵固守天险泉山(今浦城县北八十里处),负隅顽抗。原留居汉地的越衍侯吴阳奉汉廷命回闽越劝余善放弃抵抗,但余善不听。吴阳便率领本邑兵700人攻占汉阳城,使余善腹背受敌。面对汉军的强大攻势,闽越贵族内部分化,余善势孤力单,不得不放弃泉山,逃回冶都(今福州)。这时,越建成侯敖、越繇王居股合谋,计杀余善,率部向横海将军投降。余善死后,葬于福州。《闽侯县志》载:“东越王余善冢,在宁棋里”。

  汉武帝平定余善叛乱后,乘机废除闽越国,同时也封降汉的越繇王居股为东成侯,食万户;封建成侯敖为开陵侯;封越衍侯吴阳为北石侯;封东越将多军为无锡侯。不久,汉武帝以东越狭多阻,闽越悍,数反覆为由,下令将闽越国城池尽毁,将其民迁移到江淮间。闽越族民除逃入山中者外,都在汉军的监视下,离乡背井,迁至江淮居住。至此,曾一度辉煌的闽越国从此消逝。

  从闽越国兴亡史可以看出,闽越诸王对闽越国的疆域十分重视。自无诸领有闽中郡范围疆域后,闽越国始终对故土深怀眷念,以至后来郢、余善为夺回被东瓯、南越划去的疆域发动反汉战争,遭致身败国亡的惨剧,这同当时一些藩王为反抗削藩政策反汉败亡的命运一样。闽越国的衰亡,反映出人民向往统一,反对割据战争的愿望。
悠然南山,笑看风云

欢迎进入www.ourzg.com!
只看该作者 7 发表于: 2004-02-19
漫谈福建地名的命名


福建省一些地名的命名很大程度上与山、水、年号、祈福祥瑞和合成等相关,这与福建的地理环境关系密切。说明地理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社会的存在与发展。试举例如下:

  因山命名的地名十五个:福州,因福山而命名。泉州,因泉山(北山,清源山)而得名。长乐,因长乐山而得名。仙游,因仙游山而得名。龙岩,因龙岩山而得名。福鼎,因福鼎山而名。东山,因有东山(苏峰山)而名。云霄,因有云霄山而名。连城,原为莲城,因有莲峰山而名。屏南,因处古屏山之南而名。华安,因县治在华峰岭而民安居乐业于此。柘荣,因有“柘洋东山,东望海外数百里”而得名。平潭,因海坛岛的山石如壇故名。霞浦,因霞浦山而名。福清,因“山自永福里,水自清源里,会于治所。”而改名。

  因水命名的地名二十六个:连江,因连江而名。罗源,因罗江(罗源溪)而得名。闽清,梅溪与闽江在此相汇,“江水浊,溪水清”舍浊就清故名。厦门,因地处海道下方且似门,名下门,谐音为厦门。清流,有龙津河且流水清澈而名。尤溪,因有尤溪而名。沙县,有闽江支流沙溪而得名。崇安,有崇溪而名。大田,有大田溪而名。晋江,因晋江而名。安溪,原称清溪,溪水清澈而名,后有“盗起”,改今名。一称“溪流清莹,顺下好驶,故曰安溪。”漳浦,因漳江(漳溪)而名。浦城,因城在南浦溪而得名。南安县,“因县有南安江,取以为名。”古田,“有谢能者,因古时田亩开垦而居,故名古田。”但也有闽江支流古田溪之故。松溪,因松溪而名,溪水两岸皆乔松,“百里松荫”。武平,因境内有武平河,为汀江支流。霞浦,也有说因有霞浦江而名。明溪,有“明溪在县东,亦曰明江,……东北流,岩侧有大小二阜,对如明字,因曰明溪。”漳州,因漳江(溪)而得名。漳平,“邑据漳江上流,万山之中,此为平衍云。”建阳,因在建溪之北而名。长汀,因汀江而名。“汀水向南流,南,丁位也”。顺昌,县西北有顺阳溪,故名。清流,因县北有清溪,为沙溪上游,沿溪森林多,溪水澄清如练,故名清流。上杭,因其河流下有鱼矶,舟楫不通,上可通航,杭与航同义,取名上杭。

  以年号命名的地名两个:永泰,唐永泰二年(766)设置。政和,宋政和五年(1115)由关隶县改。

  表示祈福祥瑞的地名十八个:长乐,宁化,泰宁,惠安,永安,德化,诏安,福安,南靖,建宁,南平,寿宁,长泰,顺昌,永定,平和,南安,同安等。

  合成的地名七个:闽侯(闽县与侯官县),龙海(龙溪县与海澄县),三明(三元县与明溪县),建瓯(建安县与瓯宁县),宁德(宁川与感德),周宁(周墩与宁德),将乐(将检与长乐)等。

  与地理景观有关的地名四个:莆田,多生长蒲草。永春,原称桃源,以境内草木茂盛,四季如春而改名。松溪,溪水两岸多生长松树而名。柘荣,境内多柘树而得名。
悠然南山,笑看风云

欢迎进入www.ourzg.com!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