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7060阅读
  • 29回复

[个人区划理念]中部发展、城市化思路与行政体系创新的设想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4-12-25
中部发展、城市化思路与行政体系创新的设想
2002年末的作品
由于当时知识所限,有一些不当之处和未成熟观点,未作修正,有请大家多多批评。

文章比较长,估计会妨碍各位师长一点时间,但总的来说,我还是觉得我的方案对国家整体发展是有利的。

前面基本是以区域发展与城市化方向作为该文的引入,强调本行政区划改革方案的前提,也是目标,后面提及与本区划相适应的行政体制改革。

本文曾草绘过相关系列图片,但不理想,会有适当的时候重新奉献给大家。
谢谢

`````````````````````````
《 经济探索 》版 [返回]


主题:中国中部发展、城市化思路与行政体系创新的设想
作者:bitfool(bitfool) [文集] [我要登录]



本人认为推动处于落后状态的占中国60%人口、30%土地的中部地区城市化,才是中国的发展的主要任务和捷径;而通过行政架构与行政区划改革,使行政区适应经济区,能大大提高行政效率与质量,促进城市化与中国发展。

城市中国与行政扁平

内容提要:
中部中兴
1、人口地理线比蒙桂纵向行政区划线更准确的反映了我国地理社会经济的东西巨大差异;
2、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方向向东南移动是历史必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3、我国区域发展与西方最根本的区别在于,占大多数人的非沿海地区整体处于相对贫困,而且区域差距继续扩大,影响了我国总体发展,这不仅仅是经济问题,更是社会结构问题;
4、东西部的差距首先是自然条件差距,注定了经济的不平衡,以西部微弱的力量拉动中部笨重而孱弱的身躯,是很难想象的;
5、发展西部,前提是珍惜西部,爱护西部,否则功败垂成;
6、中国发展成败的关键在于属于大多数中国人的中部,不重视中部,就会造成国家空心化;
7、只有在社会安定的前提下,个人自由、产权保障、政治民主等宪政理想才可以实现。而有效提高中部5亿农民收入就是安定的前提和最迫切的政治任务。

城市中国
8、区域不平衡和城乡差距,不是提供公共产品可以改变,最有效手段就是城市化;政府也要追求效益最大化,不能一味输血,否则就是劳民伤财;
9、城市化是发展中国家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战略选择,是我国走出历史轮回必经之路;
10、城市化的手段在乎拆除城市壁垒,降低进入门槛,使机会成本损失降到最低,在乎城市的市场化程度,在乎政策对出城、移民、迁家的鼓励,而非反哺。
三角演义

11、中部魏蜀吴三足定中国;
12、京沪珠东三角----超级引擎;
13、重燃渝豫汉辽东引擎:担当资本、要素的二传手,产生联系效应,成为位于我国中心位置的新发展极,发挥自身的聚集作用、与沿海的联动作用、对地区的辐射作用,带动区域,拉动西部,推动中国整体发展;
14、以郑州和武汉为中心,以京津与珠三角、重庆与上海、连云港与西安为终点的中部双十字城市带,和沿海城市带组成世界最大的城市群落-----中国东部城市群;
15、目前我国地理分区不合理,割裂了其天然联系,尤其是不能反映社会经济的共性与关连性,不利于经济分工与合作,优势互补;对地理区域进行调整,整合一个西部对自然环境和资源进行综合治理和开发;扩大中部地理区域,缩小差异,避免边缘化,以城市为中心使社会经济更联动。

融城革命
16、我国各大城市间欠缺协调,总是产生了巨大冲突才想到协调,而其背后隐藏的是角色的不可协调性;
17、我国与其他国家在许多方面有差别,最根本是国体不同,解决中国城市区域合作问题不能服西药;
18、因为我国行政区划是计划经济模式所以才需要创新;
19、大都市有潜在需要进行城市整合与行政区划调整,并使其政治地位与经济地位适应,所以必须架构比目前更大的政区与级别更高权责更大的政府;
20、国家要站在国家竞争、历史转折、未来国际趋势的角度,统一行政区融合城市,合并行政体系设立超越省级的特级行政区,拥有比省级更大的权力指导协调地理大区事务权利。

行政扁平
21、我国行政体系层次是世界上和历史上最多的,历史表明行政体系繁简,直接影响到行政效率、质量,社会经济发展,国运兴衰;
22、每一级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简单的压缩任何层次,都会产生许多问题,甚至难于达成初衷;必然要求进行整体的行政体系创新;
23、我国行政体系是基于农业社会的,与经济不适应主要表现在关连度极高的三大城市圈,如果改革不从他们开始,就无法达成改革的目的、没存在改革的意义;上级的统筹作用不是协调可以达到的;经济区与政区不适应,会降低其效率增加其编制,无形中多了一级扯皮机构;反之,则少了一级机构;
24、我国行政体系创新,代价最小的方法是借鉴重庆的分拆,使每省人口约为三千万;
25、华南重组,由中央直辖九省,将会形成更大更强的扇形华南经济圈,形成更多的区域中心和重要城市组成的华南二线城市体系;
26、通过拆省,可以促进区域经济中心的形成,使地市难于形成诸侯经济,以大市定省,突出城市的中心作用,即以经济区定行政区,形成我国超、特、大、中、小五个层次的城市体系;
27、由经济的规律去打造城市,使其发展极作用最大化,再由城市不经济促进下一线城市发展,而非自下而上的“土改”;
28、发展中心镇为小城市,并镇为县,权责统一,经过撤地、割县,中心镇独立后,我国行政体系将是省管县二级和特区二三级并存两种体系,与我国的城市体系相一致;
29、 一级行政区只设省和特区两类,撤自治区直辖市,避免建制和职能混乱。

无为之治
30、政府真正为人民服务,就应该走市场经济道路,让一切社会经济活动回到民间和市场本位,无为之治最有为。


中部中兴

我们为什么要搞西部大开发,是因为存在城乡差距,工农差距,和地区间差距,“二元经济结构”严重,东部沿海地区在国家不平衡发展战略下,率先实行对外开放,经济发展水平已远远领先于中西部地区,所以西部大开发的目的是为了改变中西部相对落后状态。改善和提高整体国民生活水平,增加国民投入,实现全面小康。

人口地理线比蒙桂纵向行政区划线更准确的反映了我国地理社会经济的东西巨大差异

我国目前把从内蒙古到广西的纵向线以西的行政区称为西部地区,人口约3.5亿,约占全国人口29%,面积672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71%。
同时还有一条东西界线,从黑龙江黑河倾斜向西南的腾冲——黑河腾冲线,即人口地理界线。黑腾线不仅是我国地势,气候,水系与水资源等自然状况的分界线,也是我国社会经济的分界线,反映了我国人口与民族分布状况,农业分布状况,经济发展水平。黑腾线以西的青藏高原陆高在4000m以上,其余平均1500m;降雨量稀少,基本在400mm以下,东部平均是1600mm;沙漠化,荒漠化,石漠化严重,赤土千里,一毛不拔,而且呈恶化趋势。黑腾线以西占我国6%的人口,人口密度2/3地区在1人以下,经济总量约占全国3.5%,却占我国57%的土地,与界东地区平均人口密度比是1:21,平均土地产出比是1:30。
虽然黑腾线是一条倾斜的分界线,但比蒙桂纵向线更准确的反映了我国地理,社会,经济的东西巨大差异。我们研究西部、研究区域社会经济发展问题,首先要回到自然社会的客观事实。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方向向东南移动是历史必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兰新线垂直于黑腾线,沿兰新线往东南方向,不仅有来自西北的风沙,寒流,还有北方游牧民族几千年来的威胁,从犬戎到匈奴,鲜卑,突厥,契丹,蒙古到俄罗斯。而我国政治中心,经济重心,社会发展方向也不断向东向南移动。除了六七十年代,没有一个时期是西迁的。
因为西北环境不断恶化,北方民族为生存必然冒死寻找相对有利的自然环境,而东南沿海降水量大,气候相对稳定,有利于农业的发展,南方水田“插下筷子也疯长”,从商纣王、秦始皇开始,就重视江南、百越的开发,推动了东南生产力的发展,也为其成为中国粮仓,社会经济中心南移奠定了基础。唐以后,海上贸易逐渐兴盛,加速了东南工商业的发展,所以,孔雀东南飞的规律是以生存条件为基础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到了近代,海上贸易加速了经济的全球分工和互动,迎来了海洋文明时代。人口更加向沿海地带聚集。从地中海北部、英伦海峡、北海两岸到美洲东海岸,到西海岸,到上海、广州,到孟买、加尔各答,到东京湾。现在美国一半人口生活在沿海沿湖80公里地带,而学者新望指出“世界一半人口,80%大城市都聚集在沿海地带”。我国目前也有四成人口生活在沿海。

我国区域发展与西方最根本的区别在于,占大多数人的非沿海地区整体处于相对贫困,而且区域差距继续扩大,影响了我国总体发展,这不仅仅是经济问题,更是社会结构问题

因自然社会的客观不平衡,各国都存在地区经济差异,尤其是幅员辽阔的国家,因此都在不同时期制定过一些政策以协调地区的不平衡。我国西部大开发,专家主张借鉴外国经验。事实上,美国西部大开发,实际是西海岸开发,由东北部沿海沿湖向西海岸发展,形成了目前两大城市群,旧金山海湾区与洛杉矶。而西部落基山脉依然是荒漠地形,西部内陆比灵顿、盐湖城、菲尼克斯始终是小城市,拉斯维加斯得益于胡佛大坝和赌业,另当别论,丹佛处于东西交界上,是前往西部淘金的落脚点,和西安重庆角色相似。澳大利亚西部除了采矿业和大草原的农牧业外,还是一片空白。俄罗斯东部开发主要集中在海参崴远东沿海地区,西伯利亚北加尔湖以北至今基本仍是无人区,只有叶尼塞河畔的采油业。苏联时期曾把北高加索人和车臣人迁往北西伯利亚,这种政府通过计划手段和集中营方式强制开发,并没有促进经济发展。法国意大利都为促进经济平衡发展进行过努力,但其经济发展程度、人口分布和地理状况与我国远远不同。
外国的开发多是自然资源的开发,目的是为经济发掘新的增长点,最终收益还是东部,并没有改变区域的不平衡、自然条件、社会经济重心。我国在区域不平衡与西方最大的区别在于,外国因工业化而资源短缺,我国为达成共同富裕而资本短缺。占大多数人的非沿海地区整体处于相对贫困,而且区域差距继续扩大,影响了我国总体发展,这不仅仅是经济问题,更给社会增添了不安定因素。

东西部的差距是首先是自然条件差距,注定了经济的不平衡,以西部微弱的力量拉动中部笨重而孱弱的身躯,是很难想象的

西北的自然显然不如东南。可以说无论过去或者将来我国人口总体在非强制性前提下都是向东南和沿海集中。虽然东部缺少自然资源,但经济发展往往取决于人口素质、科技水平、生产配套能力等决定生产成本和产品先进性的因素与地理区位、消费能力、人口集中程度等决定交易成本和市场需求的因素。日本基本没有而且远离自然资源,铁、石油等基本工业原料都是从万里外的澳洲西亚运来,但经济总量却居世界第二。目前,我国的三大经济引擎都在东部,上海土地占全国0.06%,是西部的1/1000;人口占全国1%,是西部的1/7;工业总产值占全国的1/12,约为西部的一倍;与西部的平均土地产出比1:2500,即使自然资源比西部少得多甚至说没有,但增长率远领先于西部,而西部不少草原退化到连养活一只山羊也不行。
投入一公里高速公路,假如在西部,千里无人烟,不计算他的赢利,能不能带来的经济综合社会效益,这是最关键的问题。市场经济发展是根据市场主体自愿原则分散决策自由发展的,而计划经济则根据计划统一起所有产品供应,进行集中分配。这样既没有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和智慧,往往成为长官个人喜好的表达,国家最终造成生产力布局不科学,造成资源浪费,并承担了全部决策风险,阻碍了经济与社会的发展。
发展市场经济,首先要进行微观经济分析。在市场中,每个市场主体都有趋利的一面,就象水他的本能与规律就是永远向低流,每个人要发展,首先要求选择好的生存环境和物质供应条件。发展是以人为本的,假如连发展的对象也没有,发展就会失去方向性,并违反整体的意志。

发展西部,前提是珍惜西部,爱护西部,否则功败垂成

自然气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据专家分析西北风沙2200万年前已经形成,那时期哺乳动物才开始进化,人类还没有出现。但人类的活动加速了环境的恶化,尤其近几十年来,我国不恰当的开发方式和管理助长了沙漠化,英勇的人民在改造自然挑战自然中与沙漠斗争且战且退。
在过去政府主导的西部开发不能反映社会整体意志,付出的代价难于估计,远远得不偿失。现在的开发,在地广人稀的西部,管理难度很大,象亚马逊河一样,如果管理不善,后果也不堪设想。北京的风沙,许多人都领教过,总不免让人毛骨悚然地联想到罗布泊畔的楼兰。西部经济总量不及京津地区一半,就算经济发展速度飞起来,经济贡献也很小。通过西部来拉动中部更是荒谬,就有如用一匹的机头拉十吨的车,就算有用之不尽的油也是岿然不动的。
如果不能阻止环境的恶化,开发西部,首先就是牺牲西部,接着就是华北东北。家园不保,我们经济只能建立在“虚拟经济”上,振兴中华,全面小康,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收入水平,全是笑话。阻止环境的恶化,是保证我国几千年的灿烂文明和二十年改革成果,保证可持续发展的前提。
发展西部,前提是珍惜西部,爱护西部,否则功败垂成。

中国发展成败的关键在于属于大多数中国人的中部,不重视中部,就会造成国家空心化

无论自然社会经济,黑腾线上的东西区别是明显的,而沿海地区与内地也有巨大的差别。本文把黑腾线以东,非沿海地区黑、吉、晋、陕、豫、徽、赣、鄂、渝、川、云、贵、桂、湘14个省市称为中部地区。
西南虽然在我国中轴线以西,但他的自然气候地理人文都与黑腾线以西很大区别,山形水势与东部一脉相承,处于多条大河的上游,平均人口密度、社会关系、文明发展、经济状况都与中部相一致,从前秦开垦川蜀后,就成了我国著名的“天府之国”,到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川蜀的得失都决定王朝的命运。

沿海11省市面积11%,西部57%,中部32%。沿海人口约5.2亿,西部0.8亿,而中部7亿,占全国54%。GDP沿海约6万亿,西部约3500亿,中部约4万亿,占全国40%;沿海人均产值1.1万,西部4400元,中部不足6000元。京、沪、深分别是2.5万、4.5万、4万;从西到东,面积比约为1:0.56:0.17,人口总量比是1:9:6.4,GDP比是1:12:17,人均GDP比是1:13.7:2.5。说明我国经济重心在沿海,社会重心却在中部。
十六提出“以共同富裕为目标,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这说明我国发展是以人为本的,民富国自强。
人均收入比较,西部是沿海东部最发达的市1/10,超过中部2/3,西部明显低于全国水平,说明提高西部人口收入的重要性。
中部人均收入虽然超过西部,但人口是西部的九倍,也超过沿海一大截,而收入略超沿海1/2,区域差距明显,占全国多数人的收入水平仅为少数人的一半,如果中部没挂稳沿海东部这火车头,停下来,西部也自然停下,沿海东部只有天涯孤旅了。如果这14节车厢自己没有动力,沿海东部也会因为车卡太沉而停下来。所以中国发展的关键在于属于大多数中国人的中部。

假设社会是一个生态系统,人和经济是树苗,自然地理社会经济等客观存在的自然秉赋是土壤,政府财政的转移支付和社会投资是水,东部的情况是雨水充足,树苗茂密,土壤肥沃,已经形成可循环自我增长自我调节热带雨林式的生态系统,中部也树苗茂密,土地肥沃,因为中部有几千年来文明的积累,连接我国南北东西,东可达太平洋,西可达欧洲大西洋,南可达东南亚印度洋,但缺雨水,而西部虽然有氮磷钾,但没有适合生长的土壤和气候干旱,所以也没有树苗,在东部,一杯水可以润育一棵树苗,在西部就算天天浇水,那里也长不出森林来,因为那是沙地,水土涵养能力很低,要改良水土代价很大机会成本损失很大甚至不可能,就算中国人志气高,拿出人定胜天的决心来,改变大气候也是不容易的事,江山易改,老天爷脾气可不容易改呀!美国西部开发,环境也100年不变,中国倒变了,可是天怒人怨。
搬枯萎的树苗过缺少土壤的西部,是最愚蠢的方法,整体搬到沿海东部,成本太大,必然没有足够的土壤和雨水,成活率也太低,是不可能的。不重视中部,就会造成国家空心化。其实最容易就是给中部输水,把中部7亿树苗改造成生生不息可以自我增长的森林,是投入最少效率最高的和回报最大的。所以改变区域差距是可行的和应该优先的。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04-12-25
城市中国

只有在社会安定的前提下,个人自由、产权保障、政治民主等宪政理想才可以实现。而有效提高中部5亿农民收入就是安定的前提和最迫切的政治任务

中国发展的问题不仅仅在于区域不平衡,更严重的是城乡差距。按赵晓估算我国城乡居民实际收入差距将达6:1(见《南风窗*年终特刊*中国选择橄榄型》),中部城市化率为三成,估算占我国中部5亿农民人均实际收入不足一千——在祖国3成领土上有全国4成人口收入只占全国GDP5%!
虽然改革取得巨大成果,但中部占四成人口生活仍然处于很低水平,并没有改变中国几千年的社会结构,与现代社会结构模式存在巨大差别。
一个国家大多数人只被分配很少的财富,是社会动荡的根本原因。即使稳定是压倒一切政治任务,假如这种状态不发生根本改变,稳定只能依赖国家机器维持,几千年历史表明,只要国家机器加入就彻底地摧毁稳定,并摧毁所有建设成就,从秦汉隋唐宋到元明清,代代如此,再强大的力量,在民间力量面前只会不堪一击。而国家机器往往自乱阵脚,自掘坟墓。

自由市场发展规律是会形成两极分化,拉大贫富差距,因为富者可以支配更多的资源,把握更多的机会和主动,资源集中能产生规模效益,提高生产率,降低成本,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为社会提供更优质更廉价的产品和服务,并创造就业机会,为自己敛聚更多的财富。而贫者收入主要为维持生活支出,储蓄率偏低,需求并没有与生产力成正比增长,加剧竞争,失业扩大,造成有效需求不足,引起衰退。经济形态并没有制度属性,在封建社会,政府基本实行无为而治理念,实质是市场经济初级阶段,但没有有效的政治机制及时产生并保证优秀的执政者及其团队,充分发挥政府的经济职能进行宏观调控,而这种政治制度由于没能对政府进行有效的监督和约束,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丧失了效率和公平,成为社会发展的阻力,政府对经济往往起到消极的作用,加剧衰退,甚至引起经济危机,造成大量失业和贫困,突破了政府提供社会保障能力的界限,并发社会危机和政治危机。贫困的大多数基于生存的需要和平等的政治地位的要求,揭竿而起,大叫“帝王将相宁有种乎”。无论新旧掌权人都会将庞商巨贾的财产充作公共产品:开仓济民均贫富作为社会福利,均土地以充分就业。
这种社会发展方式波动很大,代价很大,并对生产力破坏严重,不利于财富的积累,并直接导致整体贫穷,社会发展的速度也大大减缓。
所以中国人生性含蓄内谦不敢露富和富不过三代,因为在政治稳定条件下,正常经济健康上升期(太平盛世)为100年左右,(汉、唐、明、清),财富已高度集中,从市场消极作用出现,到经济社会政治危机总爆发,不须要四代人时间。
西方工业化后,生产力大大提高,经济周期大大缩短,早期引发不少经济危机,但因为存在有效机制反映社会共同意志并产生并维持新的执政者,可以充分发挥政府经济职能,实行扩张经济政策进行宏观调控,扩大就业,刺激社会需求,并提供足够的社会保障,有效的缓和社会矛盾和抑制危机的扩散,使经济可以平稳发展。同时立法、监督、司法都限制了政府的权力,保证了社会的公平。只有社会经济稳定发展,才能使全社会实现自我增长,人人积累财富,而财富是要求社会安定的决定性力量。

只有在社会安定的前提下,个人自由、产权保障、政治民主等宪政理想才可以实现。而有效提高以中部5亿为主的农民收入就是安定的前提和最迫切的政治任务。

区域不平衡和城乡差距,不是提供公共产品可以改变,最有效手段就是城市化;政府也要追求效益最大化,不能一味输血,否则就是劳民伤财

农民收入低到底是劳动量少,还是社会分配机制的问题呢?还是市场作用的结果呢?西方国家存在吗?他们是怎样解决的呢?
我国20年社会经济发展形成多层次的社会结构,同时进行工业化和信息化两种不同发展时期的产业革命,任何产业革命都大大促进经济发展,创造无穷的发展机会,产生巨大的力量扩大两极分化拉大差距,包括区域差距,工农差距,城乡差距,贫富差距,对政府的能力提出巨大的挑战。
穷乡僻壤、穷山恶水,贫穷落后往往是和自然环境有密切的关系,环境恶劣人口稀少是其直接原因。在封建时期,是以农业为主的自然经济社会,经济结构扁平,衣食住行都依赖以土地为本的农业,只要有土地就可以生存,而深山野岭则是逃避政府暴政和社会动荡的世外桃源,而现代中国,农村人口密集而增长快,农村人口是清初的10倍,而城市大量挤占平原肥沃的土地,没有可新垦的土地,人均土地比过去少得多,而外国现代农业成本比国内低,入世后外国农产品对国内农产品挤占严重,教育成本不断上升,历史最大的行政队伍造成庞大费用分摊,隐者也隐不了,农村基础建设要分摊,都造成农民实际收入下降。

而城市因为人口集中,交易成本低,具有聚集资金、技术、劳力等活资源的优势,有利于促进分工,提高生产率,降低边际成本,形成紧密的产业体系和更全面的市场要素,加快交换和互动,从而扩大了市场并扩大市场结构,形成良性和高速的循环和塔式经济结构,活资源越集中,经济发展越快,利润越高,聚集效应越强。更产生回波效应,拉大城乡差距,工农差距,地区差距。
中西部城市化率低,农业人口居多而分散,生产和交换成本都相对高,市场分散和要素不全,尤其是因为穷而消费力低下,可以说是成问题地区,并形成“贫困的恶性循环”,阻碍经济发展。
有人认为对农村进行大量基础建设投入如铺设水泥路等,可以改善农民生活和改变农村落后局面,也能扩大内需,我们假设政府财政是无限的,可以向农村提供无穷的公共产品,包括优质的交通、卫生、文化等,一时可以带来巨大的需求,大大的改善了生活,有了高等级公路到村,连田埂也是5cm水泥路,但农民还是起早摸黑到田边地头,收入也没提高,对社会产品贡献还是很低。举个例子,因为农村交通不发达,出行选择自行车,时间成本高,选择摩托车,机会成本高,假设政府提供公交,因为线路少而长,班车自然少,选择公交可能性就低,需求少成本贵,没法维持更不可能提供更好的服务。这是小城市现象,如果小城市人口增多,实现赢利,就可提供更多的线路和更优质服务,人民选择的可能性就大,边际效益就大,引来竞争,价格下降,城市的交通成本就小。人口就向城市聚集。
区域不平衡和城乡差距,即使提供公共产品也不会改变贫穷落后局面,我们不能站在农村考虑农村,否则永远都是输血,最有效手段就是城市化。政府也要追求效益最大化,追求最大的社会效益,形成良性循环。否则就是劳民伤财。

城市化是发展中国家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战略选择,是我国走出历史轮回必经之路

城市化是生产工业化社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过程。
我们在考虑城市化问题时,总是站在城市的一方,考虑城市化带来的污染、治安混乱、交通堵塞、人口爆炸等,而采取消极的思路和政策,实质限制城市发展,如限制人口流动和城市人口的增加、歧视农民的不平等的就业政策,最终使城市规划远远落后与城市发展,最后重走西方城市自由扩张引起的城市问题,同时也加速了城乡、农工差距。
在美国,城市化人口(日常生活于城市高度关连者)高达九成,即使如此,城市化依然继续。农民(实际为农业工人)只占全国4%,中美两国的农业面积相当(实际比中国大),也就是说,美国100万农民的土地产出相当我国8亿农民(农村居民)的土地产出,产值甚至比中国大。我国人均产值和劳动生产率是美国的1/800。假设中国农业现代化达到美国水平,我国将会有8亿农民失业,只需要几百万农民就够了。从GDP来看,农业总产值是定量的,8亿农民非农业收入只有1元的话,我国GDP就增加1元,如果人均年增加1万元,就是GDP增长8万亿,相当于翻了一番!假如8亿农民在未来继续生活在农村,非农产产值会达到1万元吗?中国农业现代化能实现吗?中国的产品能不能进入自己的全世界最大的市场呢?

农民收入只会随农产品价格而以最低的速度增长,目前的土地人口量已经钉死了生产率、耕作水平和0边际收益,就业人口接近无限供给也钉死良性的价格互动、农业总产值的增加、买方决定市场。中国农民只能徘徊在几千年的命运。
没有边际收益的产业,就仅有很低的劳动收益,而没有剩余利润。我国农民收入包括固定资产投资(工具房屋等)、生产变动成本(化肥等原材料购买)、公积金(养老养少教育等保障)、费用,实际收入包括实物收入,只是一个产值概念,不能算销售收入,怎能有利润呢?没有利润,能够购买的只有牙膏牙刷了,怎能拉动经济呢?怎能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贡献呢?只能在鸡生蛋蛋生鸡的无意义的轮回,日落日出永没变迁。
需求不长,生产率就没有提高的必要,社会就难于发展。政府向农村提供公共产品,一定程度上对市场作出短期贡献,如果没有边际收益,就难于形成良性循环,只能永远输血,农民只有永远被救济,发达地区收入永远只能被财政转移支付,被新移民异地消费方式转移支付,进一步影响经济循环。
有人认为通过教育可以兴农。我认为农业总产值和农业人口是定量的话,农民就算被义务普及了大学教育全懂了天文地理把百科全书都道背如流,不过是多了个孔乙己,知道回字四种写法,他到哪里去发挥呀!在发展经济学中这叫做“教育过度”,如不得其用,会被外国人才收割机收割,叫做“智力外流”。即使海龟也不回乡下。所以教育要与社会、生活、工作相适应,目前教育除了学而优者外,对多数农民子弟不过是一块画饼,除了仰慕和令父母永不该变的面朝黄土背朝天外,剩下只是踏碎理想后的自卑了。

我们中国人对城市化有两个观念不会改的,一个是就业问题。死认为城市化会造成大量失业,我们且不论农民会不会冲击城市人口就业机会和宪法规定人人平等,20年前,中国可以说是谁都是农民,美国1870年大部分都是农民,这机会到底是谁给的?其实都是自己给的。农民就不就业都会拉动需求作出市场贡献,一拉就带来就业机会、生产力发展,就业就有劳动力贡献和产品贡献,就形成良性循环。我们总是忽视就业供求的互动性。社会是一台自动运转的机器,不用政府去拉的,只需适当的时候调整一下就行了。当年的东莞都不敢相信今天,一个小村庄城镇怎能提供几百万机会呢?一切都取决于其自然秉赋,人总是逐水草而居的,也可能曾经跑到西藏区,但留不住人。
二是工业化带动城市化。其实从英国圈地运动开始就是城市推动工业化,世界城市化超期于工业化。只有城市才能更集中资源,分工更细。工农收入城乡收入差别,在我国目前达到6:1,只有城市化才可以提供更大的市场贡献,推动工业化发展。城市化在工业时代与工业化是互动的,在工业化初级阶段,西方的城市和我国目前三大引擎包括北京,都是工业城市。到第三阶段,资本品工业占了优势,由劳动密集型升为技术密集型,城市分工更明显,一些城市成为技术中心与资本中心,呈现产业结构多元化,就业机会大大扩充,现在很多城市并不是工业城市,随着技术的发展,劳动生产率提高,蓝领工人比重减少。我国进入新型工业化时期,工业化三个阶段和信息化同时进行,大大的扩充了我国的产业结构,产品呈现多元化、非物质化,服务业人口、白领工人、企业主投资者占生产者比重逐渐增加。城市化速度越快,市场扩张就速度越快,蓝领工人就进一步增加。
城市化还有一些很重要的贡献,无穷大的市场,促进了制造业体系的完善,产业结构扩充,大量吸引了外国投资者,进一步扩大高利润消费市场;更大大减低了产品的单位成本,增加了我国产品在全球的竞争力,提升我国国力;而对外经济合作和贸易的增加扩大了外国对我国的经济的依赖,对国家安全和世界稳定是有贡献的。而城市化由为农业现代化提供了空间,也促进农业机械制造业的发展。如果不城市化,农业现代化也不可能实现。

城市化还有几个非经济贡献,一、促进社会安定。如果政治与社会相适应,收入分配机制不逼使社会处于整体违法的田地,如果心理正常,都希望通过自己努力创造财富。城市能够产生自我增长、自我积累机制,并提供更多的机会,每个人都可以到达金字塔尖,而任何社会动荡,对每个人都是损失的,谁也不是赢家。城市增加了稳定的因素,形成希望保持稳定、自由、“恒产者有恒心”的城市世俗。
二、增进社会公平、政治民主,形成法治社会、市民社会。因为结构的提升、技术比重增大、分工的细化,促使产品对专业人才的依赖,而自由选择的机会增加,更需要劳资双方的紧密合作,收入分配由不公平转向公平,呈倒U形曲线,避免了阶级的分化对立。劳资双方的依赖,是契约型社会、法治社会基础。社会动荡有两个因素,一是民间生存和发展的要求得不到满足,二是政治民主和社会公平要求得不到满足,财富与政治地位是相关的,是政治稳定的购买者,而财富分散在民间,民间自我增长,满足了两个要求,民间力量的强大,对政府权力构成巨大的约束,打倒了长官政治,推动民主与法治。
三、因为推动了社会公平,不仅提升妇女地位,使家务和教育不再是其“最后的雇主”,妇女就业的增加,更约束了人口的增长。就业收入与家庭教育的机会收益差距扩大,和城市生活成本的显性,都会约束生育。
农业产出是稳定的,非农部门收入占国民收入比重越大GDP越大,城市化越快经济发展越快。美国到1910年用40年时间城市化率由25%增长到50%,比英国快,几十年里由分裂的农奴国到GDP领先全球;日本战后城市化率由30%到1980年的80%,GDP由废墟到一国之下;中国有1980年的18%到目前的37%,GDP翻了两番多。由城市化走出起步阶段就是经济起飞阶段。所以我国经济政策重点应该倾向于以中部为重点的城市“化外之地”,通过政府点燃民间社会的永动机,他的作用比一味提供公共产品、一味政府扶持拉动的需求大的多、持久得多。只有中部贫困的大多数加速城市化,才可走出“贫困的恶性循环”,才是区域均衡政策的重点,捷径,更是唯一出路。
城市化也有利于城市居民和城市。城市居民认为城市化会对自己许多方面构成压力,如失业、交通、污染、秩序等。事实上,农民的工作不少是城里人不愿意做的,而竞争有利于社会整体利益。除非是小城市,社会设施比较完善,人口增加的边际成本比长期从城市对落后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小得多,而财政转移支付不利于城市的资本积累,影响其发展效率,如果公共产品是城市化前期的投入,那么现在正是产生规模效益、创造利润的时候。前面的公共汽车现象正是如此。失业、交通、污染、秩序等问题,如果从城市化和国家的整体和长远来考虑和规划,是可以避免的。否则,以我国目前政府的方法不仅会重走西方国家的旧路,而且问题更严重,代价更大。

城市化的手段在乎拆除城市壁垒,降低进入门槛,使机会成本损失降到最低,在乎城市的市场化程度,在乎政策对出城、移民、迁家的鼓励,而非反哺

虽然现在农民进城不少,但社会歧视、生活成本过高、自身观念和国家政策利益等都影响进城的机会选择。这个后果造成新市民异地消费、收入转移,会影响经济的良性循环。解决这个问题,还是城市化。政府能够做的是对其态度与政策,对出城、移民、迁家的鼓励,而非反哺。
落后地区缺乏的是资金,城市缺乏的是消费者。这几年,不少农民出城依赖打工都在乡下建起小楼房,甚至十几万几十万。这对城市肯定没益,对农村也发展不见的好处很多,因为农村的房子效用低,不能市场化获得收益,有人认为应该农村的小楼房可以作按契贷款,但如果没有偿还能力,银行怎样卖楼呢?虽然异地消费某种程度上改善了家里的生活,但农民收入依然低,并没有改变其生活方式和生产水平,依然过着“日落日出永没变迁”的田园生活,不能使经济进入良性循环轨道。而政府的公共产品的提供,很难获得收益,如改建水泥路,马路依然是马路,“牛马之路”,反而使土地更零碎化,添加农业现代化的难度。农业不现代化,农民的生活就难于根本改善。政府应该回到其真正的位置,其社会职能是对生活有困难的人进行保障。政府政策关键是对出城、移民、迁家的鼓励,应该限制回乡建楼不能促进生产、浪费社会资源的行为,让其举家外迁,才能老有所养,少有所靠。老少出城,解决了农村因人口压力而缺乏保障资金和城市缺乏消费者与异地消费等矛盾。如果美国人也象中国人,每年圣诞中秋春节清明将会有二亿人飞回欧洲亚洲,飞机象蝗虫一样发达,美国永远是榨油的地方,没有今天。
政府应该大力促进城市的市场化发展。早前,有个良好的市民反对公交的加价,认为这是政府应该向广大市民提供的福利。我觉得市民也应该改变过去的计划思维,认为政府责任是全托的包养的,应该树立用者自付的责任心。住房这些大额消费品都市场化了,公共汽车还要政府补贴,中国人的消费力整体还这么低吗?连公共汽车都不能市场化,还有啥能市场化呢?经济有怎能走进良性循环呢?不能市场化,就不能拉动投资、挤出民间经济,引发权力寻租,也不能拉动城市化现代化。到底政府提供什么呢?是老弱病残的服务,市场做不到的和不愿意做的。
市场化推动城市的分工,提供的机会对就业人口有选择性,并直接影响生活成本。生活成本主要是居住成本,政府无权制定价格,却可以促进住宅市场化,通过市场竞争降低成本。大城市的高生活成本会使低收入者处于“无生产性就业”,会对城市人口优化配置。而中小城市住宅市场化程度低,就直接了影响城市化。但不少中小城市根本没有房子卖的,房地产企业根本不搞房地产,而是取得开发权零碎化卖地再补偿征地款。这不仅对新市民是高门槛,也不利于房地产健康发展和成本降低,同时市民不得不自建单家独院,实用率低下,密度高而容积率低,不仅城不象城乡不象乡,更造成社会资源效用低下。
同时居住成本并非想象那样高,在中小城市建筑成本是接近的,也就是说在农村建楼和城市的差别只是土地价格,假如仅谈效用,不比城市高,因为可以融资和承租。在农村生活成本是隐性成本,城市并不比乡下高很多。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04-12-25
三角演义

中部魏蜀吴三足定中国

从城市化回到区域经济。
我国人口密度分布图用红色的深浅来表达人口的密度,黑腾线以西及东北云南的原始森林基本是黄色外,整个东部人口分布基本一致,每平方公里100人左右,而红到发紫的有东部三大城市圈,还有豫、汉、渝三省市。
中原河南离东海300公里,沿兰新线至阿拉山口3000公里,以武汉为中心,约1000公里为半径做圆,可把三大直辖市和GDP最大的省圈近来。汉中重庆,我国西汉通西域前一千年商周时期,我国南方丝绸之路就从这里往印度直达葱岭以北大月氏。而秦、汉、西晋、元都是先取蜀汉后一统天下的,可见重庆的战略位置,而未来结连印度,西亚,非洲,欧洲的第三大陆桥和结连东南半岛的泛亚铁路将使重庆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前沿。
渝豫汉三地都是我国地理中心,都是兵家必争之地,难说是偏安一隅,而且有光辉的历史引导我国几千年文明发展。郑州至西安一带,一直是我国政治中心,直至北宋,100年前,清廷退到这里,以保江山。今天的渝豫汉构成的三角,恰恰是三世纪时魏蜀吴三国,在明清前三地从来都是富庶之地,即使最偏的四川也美称“天府之国”,秦汉巴蜀汉中“蜀道千里”,唐代直到川西成都岷江“门泊东吴万里船”都很形象地说明了早期经济已与关中、东部的紧密,秦得巴蜀而强盛,孔明因不懂搞经济而最后丢了刘家的半壁江山,晋亦得巴蜀而使中国结束分裂,可以说得三地者得天下,三地治则天下治,三地乱则天下乱,在历史上三地都是政治社会经济的重心。
川(渝),鄂,豫人口共2.5亿,是我国人口最集中的地区,约占20%,而京津,长三角,珠三角人口不过一亿。由三地幅射的面积不足全国三成,而人口却占了一半!假设中国是一张台,只有这三脚皆有力,才不可能挎。而如果只有东三脚,这台是站不稳的。若有三个磁吸在这三点,可以把一张中国地图贴在黑板上,而如果贴在东三点,图必掉下来。

京沪珠东三角----超级引擎

再回头看红到发紫的东部三大城市圈。
珠三角有深穗两中心城市,得港澳之利,率先发展起来,到现在忽然被人叫做“世界工厂”,自己不单吓了一跳,而且“世界工厂”和“中国制造”还引来经济学家不少争论,珠三角不仅形成珠港澳经济圈,还形成华南经济圈,而且把东南亚也圈到一起。
1990年代浦东热把长三角热起来,因为有背后广阔腹地,又有中央部委在后撑,也有台商的鼎力配合,全世界资本通过上海在中国这个“大世界”倾情热舞。我国把长江誉为龙,上海誉为龙头,通过上海带动长三角和长江流域发展,现在以上海为中心,形成的长三角经济圈甚至把1/4大台商也紧紧地圈在一起,给北京吃了一大颗定心丸。
北京冷了一阵,但始终是全国各路英雄倾慕之地,即使风沙再大,不用召集,也舍身取义前来,而且守着粮仓的从来饿不着,有这底气,从来都气定神闲,只是天津有点急。中国世界影响力不断增加,国际性政治中心决策中心地位正在浮出新世界水面,而经济中心也不执输。
这年头,啥新鲜的都出炉了,现在跳出个转义词来形容三个地区——“引擎”,前面还加了个“超级”,这三大超级引擎,把中国拉到全世界面前,也把全世界资本和产业拉了过来,三大地区都希望成为国际大都会,只要我国十三亿中国人都成全他,中国人没什么办不了的。因为中国这列车跑快跑慢都靠这三大引擎牵引,现在是,将来一定也是。
中国东部三大城市圈是中西方发展落差下市场新大陆的资本中转站和资源收集站,当年纽约同样扮演过这角色。先做了欧洲资本的二传手,再成为世界的发展极。这类城市有优异的地理区位,聚集国际经济主导部门和有创新能力的企业和行业,资本与技术高度集中,具有规模经济效应,自身增长速度较快,并对临近地区产生巨大的辐射作用。我国是世界最大的新兴市场,并拥有巨大的生产要素资源。改革开放20年,我国优先发展沿海地区。三大经济圈通过吸引西方和港澳资金,利用国家资本,发展民营等现已形成进口替代型经济和外向型经济,对国家发展起到上传下达的“联系作用”。

目前其作用已使东部沿海地区先发展起来,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要拉动整体发展,仅依靠东三角,其辐射作用到广大内陆已经很微弱,而自身“累积性因果关循环”更拉大了与内地原有的差距,形成“区域二元经济结构”。 因二元经济结构的加剧,使劳动力、资金等进一步向东部沿海集中,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内地的发展,使其经济速度减慢。同时,也为自己做了一堵墙,阻碍了自己的扩张。

重燃渝豫汉辽东引擎:担当资本、要素的二传手,产生联系效应,成为位于我国中心位置的新发展极,发挥自身的聚集作用、与沿海的联动作用、对地区的辐射作用,带动区域,拉动西部,推动中国整体发展

现在再通过不平衡发展战略,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我们前面分析了我国社会重心在广大的中部,并形成巨大的区域经济差距。要改变整个面貌,无论资金面有多充裕,都不可能通过全面投资全面发展。还是要借鉴东三角经验,在内地打造一些资本、要素的二传手,进行大空间长传。要扮演过这角色,其经济状况要有相当基础,是现存区域经济中心,并有优越的地理区位,能够对广大地区产生巨大的辐射作用。中部不仅拥有7亿潜在市场,更是我国自然和劳力资源的主要供应地。
如果把中国比喻为一个人,京沪珠只是脑、手、眼,而下三者分别是肾、心、肠胃,中国心腹。目前的渝豫汉三角和东北的我国工业发展根据地与老区—沈阳大连城市带,都是我国过去的“超级经济引擎”。处于区域地理中心,其企业、行业、资本与技术在地区中都相对集中,并具有相当规模,自我增长能力已经很强,但由于行政割据等原因而多年被冷落。他们完全有能力也必须要他们担当资本、要素的二传手角色,成为资本资源的“前向联系和后向联系”的中转站和收集站。我们应该修理、擦亮、重燃这些引擎,成为位于我国中心的新的发展极,发挥自身的聚集作用、与沿海的联动作用、对地区的辐射作用,带动区域,拉动西部,推动中国整体发展。
一、 造以西安-郑州-连云港为核心的延绵1000公里的河东城市带,包括咸阳,三门峡、洛阳,开封,商丘,徐州。这地区拥有接近1亿的人口,整合这地区就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城市带,为世界提供巨大的消费市场,适合所有劳动密集性产业发展。高校云集,可以为这地区不断补充人才技术,纺织、机械工业发达,处于黄河中下游平原,农牧业发达,在历史上是经济最发达的地区。拥有我国4个历代名都,文化底蕴深厚,可以把这一带发展为世界主要旅游区。是我国南北交通必经之地,沟通东北、华北、华东、华南、华中、西南、西北,无数的铁路在此集中,北倚黄河,亚欧大陆桥中穿全境,东西接连太平洋大西洋,沟通东北亚、中亚、西亚、欧洲,有西安郑州国际机场,一流的连云港,九州通 ,高速互动全球,是西方陆路进入中国和东亚的桥头堡,人流物流聚散能力最强,可以承接京沪粤产业转移,可以发展为我国重要制造业中心,西北的有色金属、石油、天然气,华北煤炭,华中的水、电,本地的棉花、小麦、梨、柿、苹果和特有的栗、枣等自然资源都是全国最近的,适合发展的产业很多。并可以最迅速发往全国乃至全球。河东,可以带动华北、华中尤其是西北地区的发展。
二、武汉,长江京广水陆两大动脉纵横而过,是东南西北的桥梁和中转站。是我国的心腹地带,如果三大直辖市和GDP最大的省是四个捆绑火箭,那么,武汉就是主箭体。华中地区中兴,就依赖武汉的推动,中国才可能,发射成功,运载更大。
三、重庆,如果泛亚铁路,亚欧大陆第三桥修通,就是我国往南亚、东南亚、印度洋、西亚、非洲的门户。沟通我国东部和北部,成为对外对内的十字交通岛。
四、在东北,辽宁-大连的城市带 ,不仅是我国东北的重镇,还是我国进出朝鲜半岛、日本、俄罗斯远东地区的门户。
渝豫汉与辽大,不仅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也是高校云集的地方,可以源源不断的补充人才技术,不仅自身拥有可以婢美世界任何都市圈的人口,而所处的区域,人口数量也巨大。整体工业基础好,配套完善,都处于转型期,资金缺口较大;对外交通发达,可以承接世界向中国的产业转移,扩充我国产业结构,使我国成为世界最大的工业体系,为我国东部发达地区提供了产业升级的空间;人口的高度集中,交通的便捷,可以高速集散大量的人流物流,为东部提供了广阔的市场腹地,不仅是我国的区域中心,区域优势明显,在区域的聚集和辐射作用巨大;而且都是进出我国的门户,都是桥头堡,在全国都处于最重要的位置。所以我觉得中国应该重视这4个的发展,把他们所有潜能都发掘出来,使其成为四个国家级经济引擎,牵引东北的整体发展,实现中部中兴。

以郑州和武汉为中心,以京津与珠三角、重庆与上海、连云港与西安为终点的中部双十字城市带,和沿海城市带组成世界最大的城市群落-----中国东部城市群

以郑州和武汉为中心,以西安和连云港为两端,串联洛阳、开封、徐州,以成都重庆和上海南京为两端,串联宜宾、内江、达州、万州、宜昌、枝城、荆州、黄石大冶、九江、安庆、芜湖、合肥、淮南、铜陵等中小城市,将会形成我国两条横向城市带。
以京津,珠三角为终点,沿京九线把韶关、衡阳、长株潭、岳阳、石家庄、邯郸、新乡、漯河等大小串联起来,形成与东部3个城市圈和其他沿海中小城市组成的我国沿海城市带平衡的纵向城市带。
这样我国中部双十字城市带就浮现我们眼前,和沿海城市带组成世界最大的城市群落 -----中国东部城市群。

目前我国地理分区不合理,割裂了其天然联系,尤其是不能反映社会经济的共性与关连性,不利于经济分工与合作,优势互补。对地理区域进行调整,整合一个西部对自然环境和资源进行综合治理和开发;扩大中部地理区域,缩小差异,避免边缘化,以城市为中心使社会经济更联动

我国目前把新、蒙、甘、青、宁、陕称为西北地区,藏、滇、川、渝、贵、桂称为西南地区,我觉得有一些不太合适的地方,不能更准确的反映他们的自然地理情况,尤其是不能反映社会经济的共性与关连程度,西藏和西北地区自然条件接近,环境恶劣,是我国森林覆盖率最低、降水量最少的地区,生态环境脆弱,藏族和西北的蒙、维、回族联系从来密切,清代称蒙藏地区,今天的蒙古族和藏族都是信喇嘛教的,虽然今天进藏的路线不少,但只有青藏公路最平坦,运输量最大,而把西藏划为西南地区不利于经济合作,生态环境综合治理。
在其他地区也都有矛盾的地方,如蒙东比上海更靠东,加格达奇太阳出的比上海还早,但还是西部地区,蒙东与东北的经济往来比呼和浩特密切。
呼和浩特则与华北京津地区经济往来更频繁,因为区域划分不合理,给京津华北地区风沙综合防治带来很大的困难,内蒙到京津200KM却跨过4个行政区,而且都是平级单位,一个问题要调动4个政府,协调难度大,尤其是财政分配。而内蒙东西交通落后,却跨30经度,接近3000公里。
广西与广东历来是百越聚居之地,往来密切,自然气候雷同,从秦通过凿灵渠进广东广西,设桂林、南海、象郡,到解放初北海、防城仍隶属广东管辖,到今天形成的华南经济圈,广西与广东关系都比西南密切。
其他如湘西与贵州自然地貌风俗民情一致,都是苗、土家、瑶等民族聚居的地方,贵州与湖南的交通经济联系都比西南密切。福建不知道自己是不是华东,湖南、江西也很难准确的找到地理定位,不知道自己属于华南还是华中,湘南衡阳与广东的经济交往比华中更密切,南昌九江更接近武汉,但却自诩为上海的后花园,而赣州人都是和广东人做生意。现在沪、苏、徽、浙、赣、闽都是华东地区,华中只有湖北,根本没有发挥出我国地理交通中心应有的作用,山西、河南困在中央,找不着自己的位置。
现在就象中部冷落了下来,而中部的散乱直接影响到中部中兴。而全国地理分区不合理,不仅割裂了其天然联系,也不利于自身的定位,不利于经济分工与合作,发挥自己的区位优势和城市的聚合作用,最终造成生产力布局不合理和影响资源的优化配置,并造成行政资源的浪费。

所以我觉得地理区域应该调整。蒙东划入东北,华北地区包括蒙中、山西、山东,豫南、湖南、贵州甚至赣北为华中地区,川、渝、滇为西南地区,华南为两广、琼,甚至把湘南、赣南、闽南划入,华东包括苏、徽、浙、闽、赣北,其余是西部地区。让对面的西部靠过来,避免边缘化,而云南、新疆则成开放前沿阵地。
美国分为北部、南部和整个西部,自然地理、社会经济分布与我国相近,整合一个西部,可以对自然环境和资源进行综合治理和开发,使社会经济联动发展。
华北地区以京津地区为中心,人口2.2亿,如含豫北2.4亿,面积84-100万平方公里。
东北以辽大城市带为中心,人口1.16亿,面积128万平方公里,是我国进出东北亚必经之地。
华东以上海长三角为中心,人口2.7亿,如不含赣南闽南苏北则为2亿。面积63-54万平方公里。
华南地区以珠三角为中心,人口1.4亿,湘南赣南闽南1.9亿,面积33-50万平方公里。
华中地区以武汉为中心,人口1.7亿,如含豫南,不含湘南为1.8亿,面积57万平方公里。
西南地区以重庆为中心,人口1.5亿,面积97万平方公里,东联华东华南,北接京津西安,西通南亚印度洋西亚非洲,南结东盟。
西部人口7千万,主要是回、蒙、藏、维四大少数民族,包括河东走廊的中西部1.7亿人口,面积469万平方公里。
这样,各区人口大小差异不超过50%,以城市(圈、带)为中心,方便经济合作,优势互补,环境综合治理。如京津的风沙黄河水土保持等问题,可以通过华北西北合作解决,西南、华中、华东可以进行流域经济合作,珠三角有了更大的腹地。
只看该作者 3 发表于: 2004-12-25

融城革命

我国各大城市间欠缺协调,总是产生了巨大冲突才想到协调,而其背后隐藏的是角色的不可协调性

京津渤海、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因为背靠12亿的庞大市场和迅速上升的国家实力,在国际的影响力越来越大,象一个巨大的磁场,产生强大的聚集作用,把国际资本和产业吸引过来,国际大都市的内涵和要素已初步具备:国家或者国际金融中心、跨国公司国际机构集中、经济总量和人口总量巨大;第三产业高度发达,是地区的文化中心领地区消费、文化潮流;或者是世界主要制造业中心;在地区中有明显的地理优势并且为国际性交通枢纽,与全球高速互动。由于我国过去对经济人口高度集中的地区直辖管理,使三大直辖市政区面积相对小,随着我国市场逐渐开放,大城市产生的聚集和扩散效应使周边城市发展起来,越过了行政区,形成巨大的城市圈。
而我国各级政府仍扮演着主要经济角色,既是国有企业的资产甚至经营管理者,对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负责,而且有着强硬的指标发展地区经济,直接影响了城市的功能分工,城市竞争严重,无法真正发挥各自的区位优势。在西渤海湾有分属不同政府的塘沽港、京唐港、秦皇港,而政府的作用,直接的影响了市场的优化配置。在三大城市圈这样的事例很多,东有上海港与宁波港的冲突,华南在直径200公里圆内有5个国际机场,个个城市都有自己的港口。政区分割,各自为政,欠缺协调发展,不仅效率低下,而且直接造成不经济。
珠三角在上级省政府的管辖下,加强了城市间的协调发展,广州佛山的多条环线公路把两个城市连为一体,未来的轻铁网实行统一规划。但京、长地区却仍未做到,各自进行发展,进行城市交通规划,城市间的道路含接并非共同协商的结果。珠三角机场矛盾,京津两城市的空间背向发展,各地区的港口矛盾,都是产生了巨大冲突才想到协调,表明协调远远落后于发展。而表现出来的城市规划背后隐藏的是角色的不可协调性。
北京的定位是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世界著名古都和现代化国际都市,天津定位为北方的经济中心,实际上北京是北方经济中心的地位越来越不可替代,尤其是中关村大规模扩建、申奥成功、CBD上马,都大大的增强北京的聚集能力,很令天津倍感焦急与灰心,而北京有的大型公共设施,天津都要上马。广州与深圳都是地区的中心城市,两城市与之间的东莞都建有大型会展中心。即使佛山与辖下的南海、顺德都建有同样的家具、陶瓷等国际展览城,甚至同时开展,对台唱戏。深圳黄丽满同志形容我国的城市竞争已经“百 争流,万马奔腾”。城市产业结构趋同,就难于进行优势互补。
我国地方政府过去在经济发展中虽然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在基础建设投资和产业政策等都过多的干预了市场,而不少决策都缺乏科学与民意基础,造成不少的重复建设与政府资源浪费,并直接的影响了生产力的空间布局,阻碍了市场作用的正常发挥,引至盲目竞争,不公平竞争。
在城市竞争的不可协调性后面,是利益分配问题,目前财税政策、政绩考核、人事关系、国企主导都有政府与地方千丝万缕的利益关系。如北京的风沙治理与冀北内蒙的矛盾,如政府许多产业结构政策,主张“一个也不能少”,背后实际为利益矛盾。

这就决定了目前的大都市有潜在需要进行城市整合与行政区划调整,架构比目前更大的政区与更强的政府。

我国与其他国家在许多方面有差别,最根本是国体不同,解决中国城市区域合作问题不能服西药

鉴于目前我国行政层次过多,影响了行政效率,增加了行政成本,一些专家学者倾向借鉴外国城市协调经验,认为成立城市联合政府、城市协调委员会等组织协调经济区与行政区矛盾,可以减少改革成本和冲击,避免行政层次的增加。实际上,我国与其他国家在许多方面有差别,最根本是国体不同。欧美国家多数实行联邦制,如德国领土上18世纪还是许多城邦国Townstate,到现在各邦领地一般不容变动,美国也一样,即使联邦政府所在地哥伦比亚特区也是通过协商解决的,由马里兰和弗吉尼亚出让土地,到后来弗吉尼亚又要回了土地,我们真觉得不可思议。
我国从秦开始就实行高度集权,政府根据需要有权进行行政区调整,即使夏商周时期,政府都有权分封国邑。而且历史上三个地区许多时期都是统一行政,京津地区原是燕州、大都、直隶、京师,长三角是扬州,珠三角是南海、番禺、广州,直到开放前还是珠江专区。
建国后行政区划一直有根据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变化进行调整设置变更。这样调整可以提高行政效率尤其是发挥地区的区位优势,说到底都是使经济区与行政区相适应,重庆的设立,对统筹三峡移民、巴东地区开发、突出重庆西南重镇作用是明显的。
即使是美国,一些城市大都会区虽然跨多个州,但只是一个城市。如纽约人口占美国比重虽然高达8%,但始终只有一个市政厅。旧金山和奥克兰面积一万平方公里,都属一个旧金山大都会区,洛杉矶是被誉为“世界最大的城镇组合城市”,拥有70个城镇的大都会。我们三个大城市圈即使包括附近小城镇、农村只有全国人口1/40,京津地区,长三角分属三省市、8个和十五个地级市、含接近50个小城市,美国波士华城市带虽然长达700公里,但城市之间始终保持着50-150公里间隔,而上海至杭州小城市、别墅区延免不断,珠三角在马路上就几乎见不着农田。城市关联度很高,城市界限已经模糊,生活工作往往跨越多个城市,但分属多个行政区管辖,工商、税务、卫生、公安等部门都给市民带来不便,也不利于行政、司法、执法、人口等管理。
在经济发展方面,西方城市一般只提供市政等社会服务,大社会小政府,城市角色的定位是市场选择的结果,取决与地理空间自然秉赋,而非地方政府的一厢情愿。经济职能国家负责,而欧盟现在更将经济政策等都统了起来。但我国在相当一段时间内,地方政府对经济的作用依然很重要。

因为我国行政区划是计划经济模式所以才需要创新

有人批评行政区划创新是计划经济的模式,应该通过各种实验寻找合适的措施与方法,推动区域与城市发展变化达到更高的水平线,而不是在行政范围内固步自封,强调“这是考验政治进步的标尺。”我国政治的目的就是解放生产力,使上层建筑适应生产力发展。我国农业经济社会和计划经济时期,整个行政区划设计都是以农为本,计划经济时期,人民衣食住行都是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通过统筹供应控制经济发展,即使到今天,直到县镇许多经济政策、国资管理和公共产品提供方式都没有摆脱计划经济模式,抑制了经济的正常发展。现在的行政体系和区划都是历史的遗产,与农业经济和农业社会的平扁结构基本相适应,但现在已造成了地区的冲突和不经济。计划经济实际就是长官经济,以长官意志决定人民的意志,政区划分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是圈地发展,与城市关系是圈地造城,力求自给自足,大而全、小而全,“一个也不能少”,闭门造车,必然导致经济割据、城市竞争。
所以我国发展首先要摆正行政与经济的关系,政区与城市的关系,根据经济与城市发展状况规划政区,使行政区与经济区相适应。
行政区划调整权是全国人民赋予政府的神圣权利,只有充分利用行政区划权,才能避免城市的恶性竞争,不同城市行政体系之间的磨擦与矛盾,有效行使政府经济宏观调控职能;才能提高行政效率、行政质量;节省行政成本、降低城市运行成本;提供更好的公共产品,方便社会、服务社会;才能提高城市运行效率、发挥市场的积极性、优化资源配置、优化经济结构。而协调作用远远达不到这些效果,我国不能照搬外国。
只有上下级管理关系,通过整合,才能更好的互相合作共同发展、实现共赢共荣。而目前行政区划和城市规划远远落后于城市发展,非常被动,我国进行行政区划改革应该超前于经济发展,立足于城市化,根据城市发展变化的趋势进行设计,越快越好、越早越好,否则改革成本必将越来越大。

大都市有潜在需要进行城市整合与行政区划调整,并使其政治地位与经济地位适应,所以必须架构比目前更大的政区与级别更高权责更大的政府

目前行政体系还有一个主要问题是,政治地位与其经济地位不适应,同为省级单位,广东GDP高达11万亿,位居全国第一位,仅是珠三角地区已经超过各直辖市了,而实际地位并不如直辖市。西部青、宁都是300亿,西藏更少,大小差距100倍。作为二级行政单位,广州是全国第三城市,广州GDP接近广东非珠三角地级城市的20倍,与藏、青、新、甘、宁五省区总量相当。
巨大的差异直接的影响城市的带头作用和竞争力,影响在地区事务积极性的发挥,造成市场壁垒,无法发挥市场作用进行优势互补,影响区域经济平衡发展和财政转移的作用,加剧地区间的矛盾与城乡差别,影响国家政策的落实,并影响官员的升迁和在全国的发言权。
出于地方政府的保护,因为行政级别的差距,发达地区的产品无法在落后地区打开局面,国内市场难于统一,地方森严的保护政策无畏国家政策的推行;地方政府不断的出国招商引资,为外商提供“超国民待遇”,却不对国内市场开放,“枪口对自己的兄弟”,因为不同的产业政策、招商政策造成生产力空间布局不经济;在人口流动和商业流动中,落后地区各级各部门卡拿抢要,发达地区却无法开声;国家对落后地区进行财政转移支付,影响发达地区的积累,不能从中获得收益,也不能进行监督,降低了财政补偿作用的综合效益。
广东年年都是对外财政输出,钱花在那里、哪些项目、对西部和其他地区的发展效果如何、理不理想,根本是糊涂帐;中央没有广东籍人,更没有广州官员,这就很难反映发达地区的民意。武汉、深圳都要求直辖,如果直辖,必将更加分割,更难区域协调,并有更多的市要求直辖。

未来的国家的竞争实际就是大城市与城市群的竞争。
发达国家只有一个或者几个大都市。而我国城市未来10-20年规划中有大都市倾向的却数不胜数。城市要有大区域意识,用整体的观念去审视自己,国家也应该站在国家竞争、历史转折、未来国际形势趋向的高度与广度,重视统筹发展三大城市圈,使其屹立在东亚太平洋西岸,使中国在国际竞争中长盛不衰。让其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分工,融入国际体系,在世界发挥巨大的财富与人才的聚集作用,成为地区资本、科技中枢,在国内发挥辐射与带动作用,拉动了整体经济的发展。
而不能立足自身的调整,各自为政,就市论市,自我磨损,自相残杀,否则必在国内城市竞争中两败俱伤,直接损害我国在国际的影响力。

国家要站在国家竞争、历史转折、未来国际趋势的角度,统一行政区融合城市,合并行政体系设立超越省级的特级行政区,拥有比省级更大的权力指导协调地理大区事务权利

我建议统一行政区,京津一体、长三角一体、珠三角一体,点燃改革烈火,合并行政体系,进行融城革命。
“北京”----一个拥有3000万人口,大都市区辖北京和天津两大中心区或市和唐山、保定、秦皇岛、任丘、黄骅港重要城市及20-40个卫星城的位于中国北方的国际性滨海大都市。是一个集政治、文化、信息、交通、科技、人才、金融、商业中心于一体的国际性城市。是一个国际性交通枢纽,拥有最发达的海陆空交通体系:北方大港-天津港,国际空港-首都机场,国内空港-天津港,辐射全国的高速公路和客运快线,是北方铁路网和物流中心;聚集上百所高等院校、上千所科研机构和跨国公司亚太地区研发中心,从西北方昌平、中关村到丰台,沿京津唐高速是我国高科技产业带;滨海地区是制造业基地;是世界著名古都;朝阳是中央商务区,大型公司集中;并外迁国家机关和驻京机构,再建一个国务特别区。
“上海”-----同样拥有3000万人口,大都市区辖上海和南京、杭州三大中心区或市和宁波、苏州、无锡、常州等重要城市、30-50个卫星城的位于中国东部长江三角洲的国际性滨海大都市。是一个集金融、商业、科技、人才、文化、信息、交通中心于一体的国际性城市。拥有上海证交所和其他金融企业、产权交易机构,是我国资本交易地;是我国东部国际性交通枢纽,拥有最发达的海陆空交通体系:我国两大港口-浦东港、宁波港,国际空港-浦东机场,多个国内空港,有辐射华南华北华中的高速公路和客运快线,是铁路中枢、水运中转港和物流中心;聚集大量企业总部和跨国公司亚太、中国区总部;人才集中;苏锡常地区和浙北制造业发达,浦东、外滩是国际性企业集中地和消费娱乐中心,引导消费时尚。
“珠江”---同样拥有3000万人口,合并广佛,大都市区辖广州和深圳两大中心区或市和南沙、中山、珠海、东莞重要城市或区及40个卫星城的位于中国南方的国际性滨海大都市。仳邻香港、澳门和东南亚。是我国南方政治、文化、交通、科技、人才、商业中心,是一个国际化现代城市。拥有最发达的海陆空交通体系:五个国际机场,南沙、黄埔、盐田、蛇口、珠海等港口,密集的高速公路和轨道交通网;人才聚集能力强,高校集中,高科技产业发达,是世界级轻工业中心;市场化程度高,思想观念开放。
打造三个大都市,在人口和面积上将会成为世界最大的城市,各城市3000万的人口,30000平方公里的面积,经济总量接近一万亿(京津4千亿)。三个大都会,虽然还存在竞争,但空间距离远,各有各的区位优势、城市功能、自然天赋、人文风格、经济腹地。回避了大量同类型城市间不必要的竞争,而且大大提高国家形象。京津一体,上演双城记,重新分化组合,使资源更自由和科学的流动,两个城市同向生长,形成双轴心,相互分工配合,互掘潜力,优势互补,而非摊大饼,独善其身,可以产生“1+1大于2”效应,可以统筹解决地区风沙问题、城市以太陷阱问题。佛山广州有着悠久统一行政的历史,现在两个城市禅城区和广州市区早已连成一片,三条环线环抱双城,经济往来更密不可分,已经是事实一城,但却分两个行政体系,就象一人由两个脑袋指挥,双市合并刻不容缓。

全国如果仅仅是统一行政区,仅使其经济总量和人口总量增大,使政区差别更大,矛盾更大,并不能真正发挥其在全国的龙头作用和地区的积极性。市场壁垒等矛盾根本消除。
工业革命后,扩大和提高了经济结构,呈现塔式,越往中心越高、控制力越强,我国三大城市圈就是三大宝塔,对外圈层辐射,越远作用力越低,要发挥三大宝塔在北方、长江流域的中间地带、南方的作用,政治应该适应经济结构,服务经济发展,就有潜在需要提升目前三大大都市圈的行政级别。增加行政级别会带来国家机关行政队伍大量增加,并增加行政费用,降低行政效率和质量,是与全球行政结构扁平化对立的。也不符合我国改革方向。
所以我建议在三个国际大都市和其余四大城市(带)设为特级行(District):北京、上海、珠江、辽东、河东、武汉、重庆特级行政区。
北京、上海特区以最大城市命名,是利用其国际知名度,珠江、辽东、河东以地区命名是避免城市地位再度冲突。此特非彼特,特级表现在行政级别之特,而非制度之特。
特级行政区与省同为一级行政,但拥有地理大区协调发起权、财政转移监督权等指导协调地区事务权利。设有直接对国家负责的地理大区事务部门:如省际法院、检察院,由各行政区组成的地区环境、基建、行政、民政、财政事务协调发展管理委员会等。设立省际司法、检察机关目的是打击限制人口、资金、商品自由流动的行为,保障了发达地区有较大的经济腹地。在美国也设有州际巡回法院。各事务协调发展管理委员会是地区公共产品管理组织。
北京特级行政区是华北地区风沙治理、海河流域综合治理的直接收益人,就要无条件对环境治理资金负责和对口管理、对口补偿,蒙中地区就要无条件对风沙进行综治。各尽其责、各司其职,能有效调动各区积极性和责任心,避免地区摩擦、资金用途、效果不明。资金的来龙去脉、用途、数量、使用方式、效果共同协商解决。
黄河、风沙、长江流域、珠江流域的综合治理,落后地区经济发展、基础设施提供都可以通过由各省区组成的地区公共产品管理组织提供。在美国密苏苏比河流域治理是由沿岸各州共同解决,而非国家社会职能,用国家的资源处理地方事务是浪费政府资源的表现,直接导致行政层次、成本的增加,国家事务的增加,政府权力的泛滥,行政效率的降低。

各特级行政区的党政负责人应该推荐进入中常委和拥有副总理级别。而各中心区或市享有省级行政待遇。
任何的改革都要付出代价,行政改革实际就是拿行政队伍开刀。我国历来都是通过学而优则仕的方式选择人才,虽然有不少上班看报纸月终拿银子的“无为主义者”,贪赃枉法的混世魔王,但整体队伍可以说是社会安定精英阶层,虽然改革愿望是美好的,但改革不慎不仅精英流失,影响队伍士气,甚至影响行政稳定并且导致改革无法进行。这个改革方案不增加行政级别,不降低原来政府级别,并得到大大提升,并可以获得公平。
譬如,广州、深圳、杭州、南京、郑州、西安、徐州由相当地一级升为省一级,珠三角不再是省以下自然地区,而是超越省的行政区,拥有协调管理相当于三个广东省政区面积的地理大区权力。武汉由二级行政单位升为特级行政单位。
虽然由多套行政体系统一为一套体系,而统一时间是比较长的,是根据需要自主统一的,并且是地理大区组织部门驻地,预期损害队伍将很少,代价是最少的。

只看该作者 4 发表于: 2004-12-25
行政扁平

我国行政体系层次是世界上和历史上最多的,历史表明行政体系繁简,直接影响到行政效率、质量,社会经济发展,国运兴衰退

我国行政体系矛盾不仅表现在政区落后于经济发展,还有行政层次过多。
层次过多主要表现在中间。直接影响到行政效率、质量,中央与地方信息的传递政令畅通,干部队伍的年轻化,队伍的庞大直接造成内部事务过多难于管理和监督、经费过大、人才的发挥与升迁,增加行政体系间、行政与社会的摩擦,阻碍经济的发展,增加改革的难度,是权力寻租,贪污腐败的主要原因,而法不责众,惩罚就难与起到威吓作用。
譬如“七顶大盖帽管不住一顶烂草帽”,“吃饭政府”,“兵贼不分”、“拦路虎”等现象,譬如广州政府官员即使政绩很高、社会影响力多大,但由于等级不公、层次过多,却难于升迁中央、发挥地方的政治影响力,县市级官员就算多优秀,都只能在地方行政打转,就算一帆风顺官运亨通,升两级已青春不在、年纪一把了,又怎样去为国为民呢?
西方国家大多数实行两级政区、三级行政,纽约大都会区有1200万人口,70街区,但有行政职能的即使含郊区也只有12个行政区。
而我国却是四级政区、五六级行政,在我国历史上行政层次最多的,设省、地、县、镇四级,和元、清实行省、道、路、县四级级别一致,多数时期实行三级行政。

周分封国邑二级,实行地方自治,管理5-6千万人口、200万平方公里的国家,秦置郡县二级,管理相当目前一半领土3000万人口的面积,却可以进行大改革,奠定我国封建制度基础,征调兵役100万、徭役200万人,隋“存要去闲,并小为大”,也仅设政区二级,层次最少,他们高效管理,离不开高度集权。
但香港是开放性社会,一个2万亿GDP的经济区,虽含19个区,但各部门垂直管理各区,实际只有一级政府管辖。而西藏200万人GDP100亿,人口密度1人以下/平方公里,依然由五级领导层,西部情况都一样。1936年国民政府在国内分裂、前后狼虎的时候也推行三级制。而我国目前处于历史上最稳定的时期。
在汉朝可以“十五税一,三十税一”,其余大多都是十税一,而现在财政收入占GDP的16%。虽然西方国家财政占GDP比重更大,但西方是福利完善社会,政府实际就是百姓的银行和保险公司。虽然我国财政比重是历代最多的,但供养着历史最大的官员队伍,官民比是1:30,中直机关和驻京办的轿车就有200万,而在唐代,有380万户人口(3000万),但朝廷官员只有640人。元、明、清时期,机构逐渐庞大,为了加强控制和监管官员,不得不大量设立特务机构,因此更加臃肿,政府就象一台伸向民间的巨大的抽血机,出了和珅、刘瑾、严嵩这些吸血为生的世界级大富豪,为国家“增光”。
政府队伍的庞大,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阻力,直接造成我国国力衰退。
目前我国也有不少官员和部门是走捷径,拷榨勒索,靠市场吃饭的。因为级别过多,上到中央的都熬成了老头子。美国就算是世界最大的国家,但总统只四十出头。
所以压缩行政层次势在必行。
行政架构最理想是中央、省、基层三级,中央负责全国整体战略决策,基层负责基层事务管理、政策执行,省是中间层,负责上传下达,制定地方政策、协调地区矛盾、执行上级决策。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全国实行三级行政难度很大,甚至不可能。目前我国各级行政比例是1:32:332:2861:46369(不含港澳台),省以下上下级比例接近。

每一级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简单的压缩任何层次,都会产生许多问题,甚至难于达成初衷;必然要求进行整体的行政体系创新

社会反映是撤地(市),实行省直管区县。地级往往因县区政府较少,事务较少,无所事事,整天到各县市检查,吃喝玩乐,影响甚坏。
但如果这样,二级行政单位将增加到3193个,由原来约1:10扩大到1:100,目前省辖区最多的川、豫、冀,都超过150个,最高达180个。
所以无论撤那一级都会大大增加上级管理数量和难度,甚至造成混乱。我国广大农村可以说还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镇与镇、镇与县经济关连程度比较低,而省区域比较大,除了重要商业活动需要县和省往来之外,县与地(市)因为同在一个较小区域,之间的社会经济往来都较省与地、省与县、县与镇乡密切,这可以抽样计算各级行政区之间人口往来比例分析。也就是说,我国目前非发达地区的经济区是以地市为中心的行政区。
所以地市是有内在需要存在的,以前,撤地设市目的就是为了减少重叠。如果撤市,实际就是分拆管理我国广大相对落后地区初步形成的经济活动区,将形成更严重的条块分割,更难管理。
地方政府在地方经济发展中依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很多地区的经济政策依然需要地级政府制定,而区和县不仅都没有统筹地区的权力,管理经济的能力也很低。而省为行使地方职能,必然增加很多地方事务,相应也要增加人手。通过省直辖区县,但省区之间始终需要一级行政单位,譬如广州市政府。
所以,省直辖区县,并不能压缩行政层次和减少编制,达到更好的效果,反而增加了管理与组织的混乱。
即使压缩任何层次,都会产生含接等问题。必然要求进行整体的行政体系创新。秦作为一个新生的封建社会国家,奠定了我国的行政体系基础,从秦设立郡县以来到现在二千年基本都是因循历史方式进行调整。

我国当前处于社会结构由几千年自给自足的传统农业社会向融入世界的新型工业化现代社会转型,社会重心由农村向城市过渡,政治上政府职能由无限的管制政府向有限的服务政府转变,经济管理手段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国力由积贫积弱向前所未有的鼎盛转变。在这个大背景下,我国就要基于未来社会经济发展趋势考量,包括未来自然环境的变化、社会重心的趋势、社会结构的变化、未来产业空间布局、区域发展的优势互补等,并研究发达国家经济社会行政体系发展过程与未来趋势,落后国家学习发达国家回避失误,少走弯路,我国过去行政模式过去一直是东亚国家借鉴的对象。不能再设了又撤、撤了又设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不断折腾方式进行调整。

同时,行政体系创新不仅关系到行政区划和行政层次,还牵涉到自然地理、交通现状、风土人情、文化程度、生活方式、历史沿革等,就要尊重历史、尊重现状,不能象哪吒一样拆骨肉还父母方式推倒重来。
减少行政层次会大大增加辖区数量,为减少数量就要扩大行政区域。同级政区有权力要求公平合理的一面,设置的依据是自然、社会、经济的,但我国东西存在巨大区别。
如仅按地理划分,就是扩大东部政区面积,减少上级辖区数目,并造成增加东部下级层次的压力;元朝的分区,岭北和辽阳行省最大,因为漠北高原地广人稀,历朝都是以人为划分的重要指标,各国也一样。人是行政的对象,在无人区也设5级行政就不合理。如仅按社会划分即按人口密度划分,即再缩小东部政区,但大城市人口最集中,经济关连度最高,必然会割裂经济,会限制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经济本来是按照自己的规律运作的,政治与经济关系实际就象发动机与润滑油关系,作为现代服务型政府,就是防止机械磨损,保证其高速平滑运行。但行政体系过于复杂,政区过于分割,会回造成过度干预经济,就象往轴承注沙。政治作为上层建筑,是服务社会与经济的,必须与经济发展相适应。所以人口的下限应该为大都市人口数量,使经济区与政区相适应。

我国行政体系是基于农业社会的,与经济不适应主要表现在在关连度极高的三大城市圈,如果改革不从他们开始,就无法达成改革的目的、没存在改革的意义;上级的统筹作用不是协调可以达到的;经济区与政区不适应,会降低其效率增加其编制,无形中多了一级扯皮机构;反之,则少了一级机构。

如果经济区与政区不适应,就象人的灵魂与躯体脱离,我的大脑控制(服务)我的脚和别人的手,别人又控制我的手和牵着第三者的鼻子。现在的情况就这样。京津冀、长三角一个经济区,三个行政区,一个人被三个脑袋主宰,我不相信可以通过协调解决,即使协调,也缺乏效率,就象把三个人捆在一起,要跑的快,有点难,只会互相扯皮,如果协调可以减少级别、减少编制、提高效率,北京市由各区甚至各街道办组成协调组织就行了,全国实现一级行政,扁平化,能大大提高效率,减少开支,造福人民,该多好啊!
欧洲通过协调组成欧盟,但欧盟实际收编了所有国家的许多国家职能。假如达到减少编制、提高效率目的,实际是增加一级扯皮机构,你管我,我管你,河北既管冀北,又管冀南石家庄,一个行政区管两个经济区,如果经济区与政区一致,冀北给北京一套人马管就行了,冀南由石家庄管,少了一级机构,北京、石家庄又有更大的地堂打工夫,尽情发挥。
上级的统筹作用不是协调可以达到的,尤其是关连度极高的发达地区,我国目前行政体系是基于农业社会的,与经济不适应主要表现在发达的三大城市圈,如果改革不从他们开始,否则就无法达成改革的目的、没存在改革的意义。
协调机制在我国应该发展,但应该是关连程度低的地方。对我国行政体系进行创新的迫切需要下,发达地区通过发展协调组织方式解决冲突,就存在增加编制、组织和层次的可能性,与我国改革方向不一致的,实质就是回避问题的根本。
只看该作者 5 发表于: 2004-12-25
我国行政体系创新,代价最小的方法是借鉴重庆的分拆,使每省人口约为三千万

我认为我国行政体系创新是在组成七大特级行政区基础上,拆细各人口经济大省。将人口多于三千万的省分拆,将行政区过长、两端交通经济关连程度低难于管辖的行政区分拆,辖区过多的行政区分拆,拆细后和将割除特级行政区的省,设为新的行政区。
如河北南北分拆,冀北隶属北京特区,冀南隶属石家庄,因为河北有7000万的人口,而且地理中心不属于自己管辖,冀东冀北虽与石家庄是血缘关系,实际为一块飞地,已经是人家的孩子,为京津所割裂,应该被京津收编。石家庄管不了就别管,大家徒辛苦,利用南北大动脉发展自己。
四川9千万的人口,180个辖区,应分为川东川西,川西在地势第三阶梯上,人口稀少,应该设为川西国家生态保护区。
湖南人口7千万,湘北长湘潭地区已经捆在一体,应该并为一市,湘南衡阳和长湘潭实为南北地区两个中心,应该拆为南北两省。
安徽分为徽北合肥、徽南安庆芜湖地区。
山东分为鲁东烟台青岛地区、鲁北济南淄博东营地区,鲁南日照济宁地区,因为山东有9千万人口,辖区太多,经济总量庞大,泰山山势地形已把山东分为三部分,山东半岛已经形成烟台青岛城市带。鲁北也形成以济南为中心的经济圈。
广西人口也有5千万,分拆有利于广西各大城市分工。
内蒙古虽然人口少但东西三千里,交通相对落后,难于管理和发展,如将分为蒙东蒙中蒙西,蒙东为东北地区,以满州里为中心发展对外经济,畜牧业和林业,并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蒙中为以京津为中心的华北地区的大后方,中心城市是呼和浩特,蒙西为西部地区,中心城市为包头,这样将大大促进内蒙古与当地经济融合,促进民族融合。历史上长城以北少数民族一直游离于我国政权,当年清朝对漠北蒙古和内蒙古分别管辖,避免了上世纪初漠南再度从中国分裂出去,对内蒙古与内地的经济社会发展与融合,民族团结是有重要意义的。今天内蒙的人口是蒙古的10倍,经济也远远领先。
拆分内蒙, 最关键是使风沙治理由北方三大区可以对口负责、管理,避免扯皮,三大地区都是国家生态保护区。
黑龙江也拆出小兴安岭生态保护区。
江西也分为南昌,赣州南北两地区。不仅江西人口较多,而且南昌与上海武汉较接近,往来密切,赣州与广东比较密切,称赣州也为上海后花园不太合适,而且实际为南北两地区的经济中心。
福建也应该拆为福州、厦门。

辽宁目前人口四千万,GDP占东北四成,建立辽东特区是为突出其在东北亚的作用和地位,拆分后,辽宁以辽河为界分为两部分,辽西以锦州为中心。我更认为应该统一长白山,设立生态保护区。其实我国划分政区,一直都是依山川地形,以现在的交通通信,一个自然保护区不应该由三个政区管辖。
河南拥有上亿人口,相当一个世界人口大国,陇海线上三门峡、洛阳、郑州、开封、商丘划入河东特区后,豫北的以焦作、新乡为中心设为一个行政区,豫南以漯河、平顶山、南阳为中心设为一个行政区。三个区人口分别约4千万、2千万、3千万,相对平均。
陕西划出西安后秦岭地区应该发展为生态旅游区,陕北升为省级行政区,便于对黄土高原和黄河流域综合治理。宁夏、蒙中、陕西才两千多万人口,地理环境接近、民族历史经济状况接近,合并或以包头、银川为中心调整能更有利于这地区的环境保护、经济发展。
淮河是我国的南北分界线,从江苏穿过,天然的把江苏分为苏南和苏北,苏南是长三角经济圈,划为上海特区后,苏北并入河东特区。浙北宁波、杭州划为上海特区后,浙南以温州为中心升为一级行政区。
武汉实力与京、深、广等城市真有点距离。但应该发挥我国中心位置的作用。而湖北人口也有6千万,政区扁长,宜昌、枝城、荆州地理位置接近,有南北大动脉焦柳线穿过,连接长江上游与中游,是水陆交通枢纽,应该以这三城为中心,设为一级行政区。鄂东以武汉为中心,设为特区。
中印两国是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市场和资源互补性强,但目前各方面关系不是很密切。通过云南发展我国与印度经济关系有利于保障我国在印度洋利益和地区安全,所以经广西东靠后,云南就是我国在西南的前沿。
只看该作者 6 发表于: 2004-12-25
华南重组,由中央直辖九省,将会形成更大更强的扇形华南经济圈,形成更多的区域中心和重要城市组成的华南二线城市体系

把珠三角从广东划出来提升为特级行政区以后,广东将剩下粤西、粤东、粤北三个山区。山区跟不上节拍一直是广东领导人头疼的事,除了自然状况地理位置和资金基础差以外,还有一个原因是,十三个地市,各有各的目标、各有各的野心。力量分散,群龙无首。
历史上的道、路、州、行政督察区、专区政区面积都比现在大,如果省管县,管理必更碎片化,潮汕、韶关、湛江本来就是三个地区的地理中心,经济也相对其他地市发达,如果把三个地区由中央直辖管理,广东就有四个直辖区,对三个地区和珠三角发展都有好处。
把珠三角升为特区,广州市不再仅仅是广东人的广州,不再是二级行政区了,而是中国南方的政治、经济、文化等中心。在中国的整个地位、影响力和控制力骤然放大,可以无畏与上海竞争。
国家把部分权力下放,与香港合作,不再要搞港深合作、港穗合作、港珠合作、粤港合作、中港合作多重合作了,整合珠三角,以广州为中心的珠江特区在经济、科技、航运、贸易、制造业等将会直追纽约、巴黎、伦敦、芝加哥、硅谷等国际都会名城、制造业基地、科技中心。是中国进出东南亚、世界的桥头堡。
同时将广西分为桂西南宁百色地区和桂北柳州桂林地区,甚至将桂北与肇庆、云浮连为一个行政区,把广西与珠三角连接起来,而粤西也与桂南连接起来。这些设想都是依据于自然条件、民俗民情、交通关系、历史沿革、区域特点、产业现状。
粤东以客家人为主,位于珠三角与闽、沪之间。合并潮汕,成为粤东的中心城市,以梅州、汕尾、龙川为区域重要城市,倚赖侨乡优势和地理优势,整合各市,建设粤东。
沿北江上溯,山形水势都是以韶关为中心,提升韶关,独立行政,倚赖京广线京珠线,可以更有利粤北发展。
将桂北与肇庆、云浮连为一个行政区,可以发展珠江的流域经济,通过珠三角带动沿岸肇庆、云浮、梧州、柳州等城市,通过建设至梧州、柳州的高速公路、铁路把桂北山区与珠三角连接起来,利用柳州西南铁路枢纽优势,建设为桂北的经济中心,发展肇庆、梧州、桂林等为区域重要城市,依赖桂北劳动力资源、自然资源,珠三角可以把部分产业向内地转移,为珠三角产业结构升级创造空间,使华南有持续的经济优势。
桂南钦州、北海等地长期隶属广东管辖,与粤西湛江茂名同郡、州、道、路。湛江港是我国南方优良港口,连接东西,通过黎湛线,有多条大动脉直通西南、北方,通过粤海铁路,连接海南,区位价值非常大。
但由于交通管理混乱,港口矛盾、铁路、公路矛盾十分大,粤桂欠协调,根本不能发挥优势,以至粤西边缘化,与珠三角距离越来越大。
合并桂南、粤西,设立港口局,统一管理北海、防城、湛江、茂名诸港,避免盲目竞争,通过南昆线、焦柳线、川桂线,洛湛大通道,把西南、中北部连接起来,成为西部出海口,也是中部地区到西方最近的距离。
合并两地,实质是使出广西靠东站,使南宁离广东更近。南宁以西为少数民族聚居的山区,又是珠三角以至整个中国进出东南亚的最重要陆路通道,所以桂西同样处于我国战略位置,南宁的作用并没有因为拆省而削弱其价值。
洛湛线南端从埁溪直下茂名湛江,是最短路线,并可以更具体分工,使南方铁路网更趋完善合理。对粤西发展更可以说是雪中送炭。目前茂名的水果都是通过公路,自建运输网络,很不经济。
对广西来说,只是锦上添花。广西的态度是连接玉林,将来横向连通云浮,使南宁可直接到珠三角,洛湛线对其作用并不大。我认为连通茂名,解决迫切需要,对整体来说更是一条经济线路。再通过粤桂合作建设玉云线,距离比走洛湛线更近,云浮线就不再是断头路了,有利与云浮发展。
拆分广西,不仅是人口原因,关键是把广西拉的更近珠三角,通过辐射作用,打造南宁、柳州、梧州、北海几个大城市,承接珠三角的产业转移,开渠引肥水,成为广西增长极,整体提高广西的发展水平,带动包括贵州的西南发展,避免回波效应,拉大区域差距。
通过华南拆省,将会形成以珠三角为中心的各据重要位置的9个包括海口、衡阳、厦门区域中心城市和更多的重要城市组成的华南二线城市体系。从而形成更大更强的扇形华南经济圈。

通过拆省,可以促进区域经济中心的形成,使地市难于形成诸侯经济,以大市定省,突出城市的中心作用,即以经济区定行政区,形成我国超、特、大、中、小五个层次的城市体系

这样我国将含47个一级行政区,其中特别行政区2个,特级行政区7个,省级行政区38个。
全国除了西部少数地区外每个省人口基本在3000万左右,人口大省社会经济事务将大大减少。省级建制是以已经形成的经济区域的中心城市(如西部各省省会)与在地区发挥重要作用的城市(如茂名)为支点划分的地理区域,使区域内已实际存在的地理经济中心可以发挥中心优势(如湛江、汕头等),避免了一部分已经发挥中心作用的因行政地位不平等而难于更充分的发挥作用(如柳州、厦门、青岛),类似四川与重庆的分拆。
但与大连沈阳等特区城市的合并不同,后者是为了突出其在更大区域的龙头作用,避免行政原因无序竞争而自我磨损。重庆分拆效应是明显的,使其获得充足的政策资源促进川东的发展,国家没有因为分省而扩大行政队伍,影响两地的经济关系,增加重庆的行政层次,反而实现了省以下三级行政。西南的发展还需要把重庆的地位再提升,超越省级。其他一级行政区建制也应该以重庆为蓝本,带来的冲击并不大。

这个方案划分的原则,是以市定省,突出城市的中心作用,即以经济区定行政区。
而非原来的以省定市,圈地发展经济、发展城市,使经济适应政治的发展。目前我国经济状态是地级经济,即以地市为中心的经济布局,但也因此而影响了经济的进一步融合,阻碍了地市之间的合作与分工。通过拆省,可以促进区域经济中心的形成,使地市难于形成诸侯经济。
这样,我国将会形成三个在国际上有影响力的发挥中外经济桥梁作用的国际大都会,四个在全国发挥重要作用的特大城市(带),和38个地区中心城市,从地市中形成150-270个在地区发挥重要作用的区域重要城市。平均以每个特大城市为中心的经济圈有6-7个中心城市,每个中心城市有6-7个重要城市(分拆省少一些)。
广东省发达,应该多一些中心城市,发挥珠三角二传手的作用。这样,珠江特区将有比其他特区更多的二线中心城市。
在此基础上,发展县城和中心镇的小城市(Town)。形成由2000个县城和4000个中心镇组成的小城市。这是我国五个层次的超、特、大、中、小城市体系。

由经济的规律去打造城市,使其发展极作用最大化,再由城市不经济促进下一线城市发展,而非自下而上的“土改”
只看该作者 7 发表于: 2004-12-25
经济的规律促使城市的发展次序由大至小,从我国北京、上海、广州可以看出城市极化效应是明显的,为广大农民创造了就业的机会。
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会形成城市不经济,这样我们就利用其辐射效应带动二线城市的发展,所以我们应该发展有条件的城市为二线城市,承接大城市产业分工,避免以太陷阱的形成,并为大城市提供后劲。又通过大城市向中小城市逐级传递,带动整体。
所以我国发展城市是应该有重点的,承上启下的,地区发展也是有重点的。
首先发展地区大中城市,使其发挥聚集资源的作用,尤其是落后地区应该有重点的发展一两个城市(如南宁),可以使大城市作用长传远射。
否则本身资源不足,又要全面铺开,就象一盘水洒在沙漠上,马上无影无踪了,别说栽树造林。农民是越穷越跑,离乡別井,最穷跑得最远,广东当年是穷乡僻壤,所以才跑到南洋,美国去开荒,今天四川甘肃新疆的人都跑到南方东部去,其实人的本能不是想远走他乡的,他会作比较分析,如果在家乡可以做小买卖,收入不错,生活安定,他就满足了。
发展城市,不是自下而上,由农村包围城市的。在小城镇,产品的边际成本决定了发展的低水平,低速度,以农村自身力量推动城镇化,是难于想象的,不能进行资源的优化配置,必然走不出贫困的恶性循环规律。
城市的发展,取决于起地理区位,譬如东莞深圳,即使落后的小城市提供更多的政策优惠,都替代不了其自然秉赋。浙江广东的小城市发展得益于比邻大城市。
城市发展,只能以大带小,自然经济是没有内在力量推动城市化的,小城镇以什么力量去参与全球分工,用什么来吸收农民就业。
我们应该立足于农业现代化、农民自身、全国整体、经济规律的角度来考虑城市化,而非只从城市的角度、政策的角度。
我国城市化人口多数生活在城市,而非城镇,用城镇化来指导我国城市化是不恰当、不全面和容易误解的,这样会导致小城镇难规划、乱发展、难控制;导致城市的逆城市化,田园主义泛滥,浪费土地,形成不经济。而城市化(Citify)却可以涵盖城镇(Town-TheSmallCity)和城市(City),我国人口众多,不少县市区人口都有十万以上,即使是城镇也有西方中小城市规模,而小城镇(Townlet)是指农村非建制集镇,与我国发展以县城和中心镇不同,为避免歧义,应改发展小城镇为发展小城市。

发展中心镇为小城市,并镇为县,权责统一,经过撤地、割县,中心镇独立后,我国行政体系将是省管县二级和特区二三级并存两种体系,与我国的城市体系相一致

目前苏南地区进行并镇改革,起到了行政区划改革的示范作用。但全国平均是十并为九,就算十并为一,我国都改变不了叠鸡笼架式的四级行政层次。所以并级是最关键的。目前一省100县,就象一胎100个,所以简单撤地市不实际,而城市又有大小,行政级别又多。所以我认为,应该发扬兄弟精神,即中央有大儿子7个,小儿子38个,在兄弟间事务上,长子当父,发挥组织协调作用。在拆省避免地市割据扩大了经济区基础上,负责起地市的职能,避免县的加剧割据而形成的强大的县域经济,再撤各地市,直辖各县,所以省实际为扩大了辖区和职能的地市(如重庆),使省直辖县成为可能。省县比例由34:2861变为45:2385,辖区由84.5个减少为53个,相当1/3。
目前有人口200多万的县,也有不足一万的县,珠三角的一些镇GDP比西部的省还大,人口比西部几个地区之和还多,而且人口流动性远远超过西部,贫富差异比西部农业经济社会大得多,但只是最低一级行政单位,却可以很好的治理。太多的行政层次会增加大大百姓的负担,尤其是西部落后地区。
目前的民族矛盾是历史上最少的,政治也是比很多时期开明的。社会的稳定不在于政府的控制,而在于政府的服务质量和成本。所以小县并县,省辖县才具可行性。东汉初年裁撤400多县,“吏职减损十置其一”,并没有造成社会混乱,难于管制,反而创造了“光武中兴”。隋朝的灭亡是 帝的穷奢极恶滥用民力横征北伐造成的,而文帝的并县对当时发展是积极的。

目前很多建制镇,不少都处于穷乡僻壤,那里的发展受到很多的限制,应该撤销建制,改为居委会自治,变为自然集镇。或者由县政府设立行政综合服务办派驻管理。 将人口多经济相对发达处于交通中心的镇改为中心镇,省应该支持其发展为小城市,逐渐赋予县级行政职能,脱离原县级管理,与原县并列行政,分别管理附近撤销建制的镇,成为单经济中心不设建制镇的县级行政区,实现县级直接行政,权责统一。我国各镇“巴掌大的权,天大的责任”将会改变。
目前街道办是一级不完全行政级别,许多部门垂直管辖。经过撤地、割县,中心镇独立后,原有地市、县(市)行政事务将大大减少。许多地市只有一个区或者两三个区,都可以直管街道办。街道办实际是国家实施社会职能的基层组织,直接服务百姓的,我国应该借鉴西方街区管理体制,更好的为社会服务。这样省与地市就也可以实现二级行政。

相连的市应该合并,撤市为区,如汕头潮州,吉林长春。沈阳抚顺,西安咸阳,大冶黄石,鹰潭贵溪,广州佛山,长株潭等。
我国开发区管理混乱,许多都是有技术开放区之名,行房地产开发之实,或者长期丢荒。致使土地价值大量流失,影响农业生产,并直接损害农民利益,影响产业合理布局。每级政府都有开发区,省市区县,一个城市四面都是开发区,一条路都是开发区。并且目的是为了增加财政收入。
开发区应该由省政府统一管理,丢荒浪费的就撤,行城市开发之实的并回市区,统一行政,县市相连竞争的就并,设为省辖下的开放区。

在特区,有多个区的中心区保留三级行政,如广州市区,深圳市区,地位相当省级。
两三个城镇已连接在一起的,统一为一区,从市政府收回由特区政府直接管辖,避免多镇多层管辖,一区辖多中心镇或大城镇的,拆区直辖。譬如深圳一特区四中心区两郊区,根据一市九城调整为大特区直辖一市(中心区、省级)九区(县级),大特区直辖城市和城镇,开放区。各区都以城市为中心。
这样,我国行政体系将是省管县、市、开放区(两级),和特区管中心区,中心区管街区(三级)、特区管非中心区(二级)两种体系。与我国的城市体系相适应。

七大特区由占人口10%的三大国际性中心城市和占人口10%的四大全国性中心城市组成。
省级由38个省组成(东部平均3千万,西部的少)。
其中西部和东部部分省是国家生态保护区,他的社会职能主要是保护生态系统,西部的发展还是通过东部来带动,鼓励把人口迁出去,不要再和大自然战斗了,还有就是通过兰新线和青藏线把沿线城市带动起来,发展如兰州、乌鲁木齐、西宁、哈密、喀什、拉萨这些已经发展起来交通条件好的城市,促进城市化,其他小城市应该抑制,投入大,难回收,浪费社会财富,自然代价太大。
省级含占人口1/70的38个人口50万区域中心城市(大城市)、人口共4千万的200个20万区域重要城市(地市—中等城市),和 6000个人口5-10万(共3亿)小城市。
省级和特级是我国一级行政区。

二级行政区为目前300个地市、400个县市,和未来5000个县。市不分县地省级,只是城市状态。

一级行政区只设省和特区两类,撤自治区直辖市,避免建制和职能混乱

我国目前行政区等级名称混乱,一级有省市自治区3类,地级有4类,县级有8类,各级都有市、区。
从字意来说,省县州是历代政区建制名称,市是市场后延伸为城市,人口大量聚居工作的地方,西方是(City,A largeTown),民初借鉴西方开始设市(直辖),1980年代初,我国推行市管地,市又成了地级建制,1990年代初,又成了县级建制。区(Zone)仅指地区地带,在历史和西方都不是建制,西方District与township是两级建制区名称,不容易混乱。在一级行政区名称上,韩国基本沿袭我国旧有建制,分为道和直辖市,美国分为州(State)和联邦特区(Ditrict)。
为了统一行政名称,我认为自治区应该改为自治省,或者直接称(Province),省,中英文本意都是部门、责任,与State不同。同为省级行政区,部分自治,部分不自治,这不符合公平原则。
大家同为中国人,不分汉族少数民族,受同样法律约束,宪法赋予我们同等的权利与义务。自治区的设立,不仅给等级名称造成混乱,而且使大多数省不能享受到同样的权利,并容易造成对少数民族人民实际的歧视、民族的隔阂,影响民族大团结。尤其是人口的流动,每个自治区都有大量的汉族,甚至多于少数民族,而不少少数民族又已经在汉族地区杂居、工作,并与汉人通婚,在少数民族地区的汉人可不可以享受同样的权利?少数民族在汉族地区权利怎样保障?与汉人通婚,后代到底是不是少数民族?权利不平等还会产生权力寻租市场。
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国民来自世界各地,包括中国人都是少数民族,虽也有个别县叫自治县,但并不是用民族自治的形式进行管理,而是以宪法把权利确定。我国今天的民族分布,也是迁徙的结果,可以说我国也是移民国家。
只看该作者 8 发表于: 2004-12-25
无为之治

政府真正为人民服务,就应该走市场经济道路,让一切社会经济活动回到民间和市场本位,无为之治最有为。

在美国西部开发中,造成不少的重复建设问题,在铁路发展的前期,美国一下子上了40万公里,五条铁路贯通两大洋,至今已拆了一半,也有很多高等级公路穿过荒无人烟的西部,而使用率很低,而且海陆空缺乏联运机制。在城市发展中,先是摊大饼,后是城乡化,每个人年浪费55天在方向盘前,还搞得国家靠打仗去维持国民生活,一向主张自由宽容博爱的美国人可以在这个问题上暂时忘掉自己执着的价值观,空前团结,“跳到一条战壕上,枪口一致对外义无反顾”,交通拥挤不堪,空气污染将城市夜间变成魔鬼之城,为贫民居所,“患上城市综合症”,其实西方国家也走过不少坎坷之路。
我国在现代化中是为后生,不仅要向长辈请教,更要看到别人的教训,不能棒为圣经,我们要走赶超之路,就要找捷径。现在发展快了一点,不少政府大脑马上发热,什么工程都上,反正都是千秋万代造福人民的事,反正是鼻子光的事,处处都是政绩工程、样板工程、形象工程,反正都是老百姓的钱,我怎样用你不要管,税要交天经地义。
美国的重复建设是老板吃哑巴亏,我国拿钱的都是国企,盈亏谁也管不着,派工程的是政府,也不管收益如何。能上别错过。政务、财务可以公开,可能杜绝了腐败,但人民城市人民建,只有做水泥工的分,决策人还是长官。其实我国不少公路本来车就少,但是财通路通,“为人民福礻止,该上就上”,路修了好收钱。农业社会虽然落后,但其经济模式还是市场经济,秦始皇上修驰道修长城都是为祖国千秋大业着想,而提供的公共产品,连阿房宫也是处理国家大事。
国企发展不好,把国家、市政工程全包了,是为了国企的保值增值。
事业单位本来就是一般竞争性行业,却占着不让。目前国有企业哪一家原来都是事业单位。
政府是提供公共产品的。我觉得公共产品有点模糊。公交是公共产品的,私人也做得了,当然也是提供公共产品,说不准成本还低,铁路、通信、供电同样。所有企业为社会服务的都可以说是公共产品。以上说的都是微观经济,根本不是政府经济职能,说是社会职能又欠缺效率。
政府社会职能应该是市场做不了的和不想做的。
中国很大,差异很大,几乎可以说没有不想做的,老弱病残几乎是亏本买卖,说不准政府提供一点补贴做的比福利院还好,也没啥做不了的,美国不是天生强大的,但1910年能建成40万铁路,还是靠市场,发射火箭还是商业部门。所以非经营性行业也应该通过补贴方式逐步向社会开放,可以扩大就业。
大家真不能小看老百姓,民间的力量比政府投入效率高的多,拉动的需求更长远。剩下只有社会保障了(保障安全、社会公正、保护产权、基本生活)。
国家要走赶超之路,政府应该做的是避免一下子上了40万公里又拆掉一半,浪费55天在方向盘前患上城市综合症等,即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弥补市场失灵。其余回归市场,使经济运行更平稳,社会综合效益更大。
政府知道发展汽车可以带动许多产业拉动GDP多少点,也应该知道汽车社会带来的污染是欺负普通的大多数,“我遭了哪宗罪要受你气呀”,政府要拿多少财政来修十车道,二十车道,不能说开车的对社会贡献大,社会贡献大的不能说财政应该对其回报大,“难道李嘉城出中环要封路”,城市因此而低密度低容积,扁平化,田园主义,土地价值在哪里啦,浪费在方向盘前的时间对社会效率损失有多大呀,不能说汽车文明就是现代文明,小康社会就是人人开车,荷兰骑自行车就是落后。汽车的发展要考虑社会代价,与城市的关系,使社会综合效益达到最大,GDP增长不是与消耗资源成正比的,这与现代文明方向背道的,如此,国家只有赶,不能超。

每个县镇乡都有产业政策,处处都是科技园镇镇提升产业结构,“外行领导内行”,“山头主义”。市场主体会根据地理空间形成经济空间,虽然产业政策是国家经济职能,但处处为商人着想,也太当商人是阿斗了。政府不仅应该退出微观经济,地方产业政策和行业管理能少则少,才能真正地市场化。因为行业管理部门和国企是本是一家人,是潜在的不平等竞争因素。地方行业管理应该交由行业自律组织。
政府管的越少,市场化越高。我们政府现在太拼了,七八顶大盖帽管那一顶烂草帽,八龙治水,盖章经济还可以带动交通汽车,积极作用不少,目前交易都是和政府交易,都搞错对象了,公关就是攻有关部门,“车轮战”,所有部门齐抓共管,雁过拨毛,阿捐杂税。
现在农民税收比较少,只有300亿。入不敷出,实行低薪制。为了增加税收,只能增加差吏,但差饷少,入不敷出,只能把抽水机伸向百姓,为了杜绝滥用权力行为,增加监督,队伍庞大了,抽水机需要加大马力。元明两朝如此,各朝类似。不管不行!朱由检大刀阔斧,抵不住大厦之倾。
秦皇政府初衷不会很坏,从没做过贪污腐化的事,想都没想过,鞠躬尽瘁兢兢业业舍我其谁,只是太为民着想,每天“衡石量书”百二斤,但也太当民是阿斗了,胡子眉毛一把抓。还有王莽,鞠躬尽瘁兢兢业业敢问天下有几人,天天搞改革。可惜没几年“苍天负我”。
只是西汉时期,懒了点,什么都不管,让百姓自生自灭,“休养生息”,学起今天的西方小政府,自己也没什么理想,“无为而治”,“怀柔治国”“不以民争利”“休养生息”,自然官僚少,官僚少,就不用天天抓纪律搞反腐艰苦奋斗,也没空滋扰民生。前后400年懒佬福。
我国走过“胡子眉毛一把抓”时代后,要走出“七顶大盖帽管那一顶烂草帽”,不仅“衡石量书”,更应借鉴西汉“无为而治”。让社会经济机器自主运行“休养生息”,政府不能象一家国家大公司,“以民争利”大干一番开天辟地,而是“守夜人”“修理工”“润滑油”“田间管理”,而非既播种又收割的农民,或不播种只收割的麻雀。政府要真正为人民服务,就要拿掉高高在上的官本位主义,关注民生,政策应有人性一面,如计生政策,可以柔性一点,通过经济规律来抑制人口。醉翁之意不在酒,无为之治最有为。走市场经济道路,一切社会活动回到民间,一切经济活动回到市场本位。
假如经营者追求的是收益最大化,我想政府的作用是使政府资源优化配置,对经济进行宏观管理,对社会提供保障,使社会更公正、安定、安全、自由,经济运行更平稳,社会综合效益更大。也就是说社会付出最少,整体收获最大。
税收是社会付出。税收政策直接关系到投资与需求,任何的投资拉动的需求都比消费大。所以不再生资源开发、短缺性资源、奢侈品税种应该加强征收,因为前二者代价大,如水等低价消耗品应该通过加税调节需求;后者需求与价格关系反应已迟钝,而高消费税率可以促进投资,抑制浪费,增强纳税意识。而落后地区、生产性税收能减则减能免则免。
减少编制,税收就少。我国既然能够政企分开、政社分开、政事分开,决策、执行、监督分开,我相信行政体系改革也能顺利进行。珠三角一个镇能管几十万人,上百亿的产值,还要那么多层次干嘛,落后地区难道更要几层管理?
如果进行行政扁平化改革,应该先进行省级改革。扩大省级职能,地区事务地区管,扩大自治,把省的权利责任通过地方组织法确定下来。环保监管、地区公共建设、地区经济发展政策、地方改革等可以下放就下放,相应减少中央对应部门,这样可以节省中央资源,高行政效率。各省根据自己的情况部署改革进度。并对地方要收权,地方权力过大,会造成山头主义,各自为政,壁垒森严。而且没有能力对决策的负面影响进行综合评估。省应该垂直管理以上地方部门,质监、卫生、防疫、财税等各县都不必横向管理。这样同样可以节省管理资源,提高效率。形成橄榄型行政结构。
这样可以把优秀人才留在省级。目前是人才两极化,先上山下乡把人才放下锻炼,在下面层次多官僚多,要世故圆滑,白头到老浪费人才,升得快,四海为家不安定。所有综合管理专业管理部门在省级集中,成为地区社会经济决策中心,高素质人才可以直接留省,长期稳定,更有利于了解地区情况。
省作为权力集中的单位,更需要决策民主。秦始皇建阿房宫虽是提供的公共产品,但没问过老百姓,惹来项羽一把火。

每次社会大变革,政治就要亦步亦趋。改革必然要付出代价。改革越慢代价越大。从秦始皇“罢侯置守”到隋唐“三省六部”到对外开放,从文艺复兴到华盛顿的民选制。在滚滚洪流中,总有英雄直挂云帆、与时势并进。以中国人的智慧与力量,行政改革一定势如破浪。
白狐

只看该作者 9 发表于: 2004-12-25
全文完,该文2003年1月曾在强国论坛、新华网等发表,之后有过2个删节版本发表在TOM等。

但很遗憾,没有产生什么反响,眨眼2年过去,我想还有些地方应该做适当的修改,使之更成熟更理想。
我仍然对我方案抱带着厚望。




时在TOM的第一次发表的后缀

主题:Re: 城市中国与行政扁平
作者:bitfool(bitfool) [文集] [我要登录]



[ 回复 bitfool 的文章 ]全体中部人民、全国农民、认为行政体系有必要改革者联合起来,为了中部发展、三农、城市化、全面小康、行政高效和扁平化,快来跟帖,我们将影响国家决策和十届政府报告!
----------------
※ bitfool(bitfool)发表于2003/01/26 11:43:23 来自Tom海云天论坛 >> 经济探索
※ bitfool(bitfool) 修改于:2003/01/26 21:46:33
[加我为好友] [给我发送站内留言] [推荐本文给好友]


主题:Re: 请用手或脚表态
作者:bitfool(bitfool) [文集] [我要登录]



[ 回复 bitfool 的文章 ]支持者请举手,反对者请举2脚。以下是主要观点,跳到同一阵线来吗?
1中部地区城市化是中国的发展的主要任务和捷径
2我们要行政架构与行政区划改革
3行政区适应经济区,能大大提高行政效率与质量,促进城市化与中国发展。
4行政扁平
5 中部中兴,站起来!
6人口地理线更准确反映我国地理社会经济的东西巨大差异,应该以其作为东西界线;
7我国发展向东南移动是历史必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8我国区域发展与西方最根本的区别在于,外国是自然资源的开发,目的是为经济发掘新的增长点,国因工业化而资源短缺,我国为改变落后的大多数,达成共同富裕而资本短缺。
9我国整体处于相对贫困,而且区域差距继续扩大,影响了我国总体发展,这不仅仅是经济问题,更是社会问题;
10东西部的差距首先是自然条件差距,注定了经济的不平衡,
11以西部微弱的力量拉动中部笨重而孱弱的身躯,是很难想象的;
12发展西部,前提是珍惜西部,爱护西部,否则功败垂成;
13中国发展成败的关键属于大多数中国人的中部
14不重视中部,就会造成国家空心化;
15只有在社会安定的前提下,个人自由、产权保障、政治民主等宪政理想才可以实现
16而有效提高中部5亿农民收入就是安定的前提和最迫切的政治任务。
17区域不平衡和城乡差距,不是提供公共产品可以改变
18最有效手段就是城市化
19政府也要追求效益最大化
20不能一味输血,否则就是劳民伤财;
21城市化是发展中国家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战略选择,
22是我国走出历史轮回必经之路;
23城市化是生产工业化社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过程。
24城市化的手段在乎拆除城市壁垒,降低进入门槛,使机会成本损失降到最低
25在乎城市的市场化程度
26在乎政策对出城、移民、迁家的鼓励。
27中部魏蜀吴三角是稳定中国的三脚;
28重燃渝豫汉辽东引擎,成为位于我国中心位置的新发展极,发挥自身的聚集作用、与沿海的联动作用、对地区的辐射作用,带动区域,拉动西部,推动中国整体发展;
29以郑州和武汉为中心,以京津与珠三角、重庆与上海、连云港与西安为终点组成中部双十字城市带,
30和沿海城市带组成世界最大的城市群落-----中国东部城市群;
31目前我国地理分区不合理,割裂了其天然联系,尤其是不能反映社会经济的共性与关连性,不利于经济分工与合作,优势互补;
32对地理区域进行调整,将西藏划出西南,整合一个西部对自然环境和资源进行综合治理和开发;
33扩大中部地理区域,
34重庆以及西南归中,避免边缘化
35贵州归中,避免边缘化
36广西划出西南,避免边缘化
37蒙东划入东北
38蒙西归西北
39蒙中 归华北
40山西归华北
41以城市为中心使社会经济更联动。
42融城革命
43、我国各大城市间欠缺协调
44总是产生了巨大冲突才想到协调,而其背后是角色的不可协调性;
45我国与其他国家在许多方面有差别,最根本是国体不同
46,解决中国城市区域合作问题不能服西药;
47、因为我国行政区划是计划经济模式所以才需要创新;
48、大都市有潜在需要进行城市整合与行政区划调整,
49使其政治地位与经济地位适应,所以必须架构比目前更大的政区与级别更高权责更大的政府;
50国家要站在国家竞争、历史转折、未来国际趋势的角度,统一行政区融合城市,
51合并京津
52合并广佛
53合并长株潭
54京津冀北一体
55辽大一体
56珠三角一体
57长三角一体
58合并行政体系设立超越省级的特级行政区,
59拥有比省级更大的权力指导协调地理大区事务
60设北京特区
61珠江特区
62辽东特区
63河东特区
64上海特区
65提升武汉为特区
66再提升重庆
67行政扁平
68我国行政体系层次是世界上和历史上最多的,
69历史表明行政体系繁简,直接影响到行政效率、质量,社会经济发展,国运兴衰;
70、每一级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简单的压缩任何层次,都会产生许多问题,甚至难于达成初衷;
71必然要求进行整体的行政体系创新;
72、我国行政体系是基于农业社会的,
73与经济不适应主要表现在关连度极高的三大城市圈,如果改革不从他们开始,就无法达成改革的目的、没存在改革的意义;
74上级的统筹作用不是协调可以达到的;
75经济区与政区不适应,会降低其效率增加其编制,
76无形中多了一级扯皮机构;反之,则少了一级机构;
77、我国行政体系创新,代价最小的方法是借鉴重庆的分拆,
78拆省,使每省人口约为三千万;
79、拆闽
80拆辽
81拆蒙
82拆鲁
83拆冀
84拆苏
85拆鄂
86拆湘
87拆赣
88拆徽
89拆川
90华南重组,由中央直辖九省,
91形成更大更强的扇形华南经济圈,
92形成更多的区域中心和重要城市组成的华南二线城市体系;
93、通过拆省,可以促进区域经济中心的形成,
94使地市难于形成诸侯经济,
95以大市定省,突出城市的中心作用,
96以经济区定行政区,
97形成我国超、特、大、中、小五个层次的城市体系;
98由经济的规律去打造城市,使其发展极作用最大化,
99再由城市不经济促进下一线城市发展,而非自下而上的“土改”;
100发展中心镇为小城市,
101中心镇独立,并镇为县,权责统一,
102撤地
103割县,
104我国行政体系将是省管县二级和特区二三级并存两种体系,
105与我国的城市体系相一致;
106一级行政区只设省和特区两类,撤自治区直辖市,避免建制和职能混乱。
107无为之治 ,无为之治最有为。
108政府真正为人民服务,就应该走市场经济道路,让一切社会经济活动回到民间和市场本位,
109如果进行行政扁平化改革,应该先进行省级改革
110形成橄榄型行政结构。
111扩大省级职能,
112地区事务地区管,扩大自治,
113把省的权利责任通过地方组织法确定下来。
114政府社会职能只有保障(保障安全、社会公正、保护产权、基本生活)。
115“ 怀柔治国”“不以民争利”“休养生息”,
116政策应有人性一面,如计生政策,可以柔性一点,通过经济规律来抑制人口
117每次社会大变革,政治就要亦步亦趋。
118改革越慢代价越大
119在滚滚洪流中,总有英雄直挂云帆、与时势并进。
120以中国人的智慧与力量,行政改革一定势如破浪。
----------------
※ bitfool(bitfool)发表于2003/01/27 17:10:14 来自Tom海云天论坛 >> 经济探索
[加我为好友] [给我发送站内留言] [推荐本文给好友]

只看该作者 10 发表于: 2004-12-25
江苏陆军

注册:2004-11-30
第12楼



在城市群中建立超越省一级的行政单位,下设和省一级相同的城市,我赞成。只是这个按人口分省的方案我看过与勉强。因为市场经济下的中国就是流动的中国,人口由不发达地区流入经济发达地区本是社会生产力前进的标志。在您规划的方案上我看还是不要以人口为基准来划分行政。免的国家在经济不发达地区投入太多以后,而以后又用不着。投入多,而产出少。原则上同意。

2004-12-20 17:04:05

bitfool

注册:2004-12-19
第13楼



以人口为划分的重要参考指标 但并非唯一标准
任何方案,理所当然应该综合考虑地理自然交通、经济人文、历史沿革、未来发展策略等
但作为以人为施政对象的同级的行政机构
人口数量对行政组织和效能起到起码均衡作用
如果脱离了人口的指标
就没有意义了



2004-12-20 17:44:32

阿蚌

头衔:美图大师
注册:2004-6-1
第14楼



“发展西部,前提是珍惜西部,爱护西部,否则功败垂成。”
说得好!



----------------------------------------------
重新分省,均衡是一个重要目标。
一是各省级行政区面积、人口的大体均衡;
二是省会城市向省内各个方向辐射力的均衡。

2004-12-21 17:05:25

江苏陆军

注册:2004-11-30
第15楼



我支持您的提议,但有少许不一样。在发展中、西部的时候,尽量不要走东部的弯路,特别在环境和基础设施上。

2004-12-24 15:11:07

winterday8

头衔:西楚名士
注册:2004-11-5
第16楼



只想指出一点,连云港没有能力也没有资格做经济中心,
沿海开放二十几年来,和徐州的差距越来越大这就是证据。

----------------------------------------------
杨柳回塘,鸳鸯别浦,绿萍涨断莲舟路,断无蜂蝶慕幽香,红衣脱尽芳心苦.
返照迎潮,行云带雨,依依似与骚人语,当年不肯嫁东风,无端却被秋风误.

2004-12-24 15:45:20

湖鹰

头衔:深圳县盐田市筹建司
注册:2004-3-28
第17楼



周分封国邑二级,实行地方自治,管理5-6千万人口、200万平方公里的国家,秦置郡县二级,管理相当目前一半领土3000万人口的面积,却可以进行大改革,奠定我国封建制度基础,征调兵役100万、徭役200万人,隋“存要去闲,并小为大”,也仅设政区二级,层次最少,他们高效管理,离不开高度集权。


用这些做例证明显失当:这些朝代都对因地方失去控制而名存实亡或短时间内就灭亡了;如果是这样的高效率,中国可不能把它当作改革目标啊。



----------------------------------------------
州省郡府县‖乡市镇坊村

2004-12-24 17:21:46

江苏陆军

注册:2004-11-30
第18楼



我非常赞成楼主的建议,非常贴近我的思路,现就你我之“精华”总结如下,也是我的“绝版”,请大家审阅,应该符合我国的国情。
我国可分为7特区、35省、5自治区和3个特别行政区,共计50个地方行政执行机构。
华北(1特区5省1自治区):
北京特区(京)(8个)[首府:北京]:天津、唐山、秦皇岛、承德、张家口、保定、廊坊;
河北省(冀)(7个)[省会:石家庄]:邯郸、刑台、沧州、阳泉、衡水、定州;
察哈尔省(察)(4个)[省会大同]:集宁、朔州;
山西省(晋)(6个)[省会太原]:临汾、沂州、榆林、晋中、离石;
山东省(鲁)(9个)[省会济南]:淄博、德州、聊城、滨州、东营、泰安、莱芜、枣庄;
胶州省(胶)(5个)[省会青岛]:烟台、威海、潍坊、日照;
内蒙古自治区(内蒙)(4个)[首府包头]:呼和浩特、临河、东胜。
东北(1特区4省):
沈大特区(辽)(9个)[首府沈阳]:大连、鞍山、抚顺、丹东、营口、铁岭、辽阳、本溪;
辽西省(锦)(7个)[首府锦州]:葫芦岛、盘锦、阜新、朝阳、赤峰、锡林浩特;
吉林省(吉)(9个)[省会长春]:吉林、延边、辽源、松原、白山、四平、通化、通辽;
黑龙江省(黑)(9个)[省会哈尔滨]:伊春、鹤岗、双鸭山、佳木斯、七台河、鸡西、牡丹江、绥化;
兴安省(兴)(8个)[省会齐齐哈尔]:大庆、白城、黑河、加格达齐、海拉尔、乌兰浩特等;
华东(1特区5省1特别行政区):
上海特区(海)(19个)[首府上海]:南京、镇江、常州、无锡、苏州、昆山、杭州、嘉兴、舟山、宁波、绍兴、湖州、宣州、南通、泰州、扬州、常熟、三江(现江阴、靖江和张家港三市和一);
江北省(徐)(12个)[省会徐州]:商丘、连云港、淮安、盐城、淮北、宿州、毫州、宿迁、菏泽、临沂、济宁;
江淮省(合)(6个)[省会合肥]:蚌埠、阜阳、淮南、滁州、六安;
安徽省(徽)(7个)[省会芜湖]:安庆、黄山、马鞍山、巢湖、铜陵、池州;
瓯海省(瓯)(6个)[省会温州]:台州、义乌、丽水、金华、衢州;
福建省(闽)(5个)[省会福州]:南平、宁德、莆田、三明;
台湾特别行政区。
华中(2特区5省):
武汉特区(汉)(7个)[首府武汉]:九江、黄石、咸宁、孝感、黄冈、鄂州;
中原特区(原)(14个)[首府郑州]:洛阳、开封、安阳、许昌、新乡、鹤壁、濮阳、长治、晋城、焦作、平顶山、漯河、周口;
隆中省(隆)(6个)[省会襄樊]:南阳、信阳、十堰、驻马店、随州;
三峡省(宜)(5个)[省会宜昌]:荆州、荆门、恩施等;
武陵省(陵)(6个)[省会怀化]:张家界、吉首、邵阳、永州、铜仁;
湖南省(湘)(10个)[省会长沙]:岳阳、株州、益阳、常德、衡阳、萍乡、湘潭、娄底、宜春;
江西省(赣)(7个)[省会南昌]:景德镇、上饶、鹰潭、抚州、吉安、新余。
华南(1特区7省2特别行政区):
珠江特区(珠)(11个)[首府广州]:深圳、东莞、珠海、江门、中山、肇庆、惠州、河源、
云浮、清远、(现佛山并入广州市区);
厦海省(厦)(4个)[省会厦门]:泉州、漳州、龙岩;
潮汕省(客)(5个)[省会汕头]:汕尾、梅州、潮州、揭阳;
南岭省(岭)(4个)[省会韶关]:赣州、郴州、贺州;
雷州省(雷)(5个)[省会湛江]:北海、阳江、茂名、玉林;
广西省(壮)(6个)[省会南宁]:贵港、防城港、钦州、百色、崇左;
柳桂省(桂)(4个)[省会柳州]:桂林、梧州、河池;
海南省(琼)(不变)。
香港特别行政区(港);
澳门特别行政区(澳)。
西南(1特区5省1自治区):
重庆特区(川)(20个)[首府重庆]:成都、宜宾、泸州、内江、涪陵、万州、达州、广安、巴中、南充、遂宁、广元、绵阳、德阳、自贡、眉山、乐山、雅安、资阳。
西康省(康)(3个)[省会昌都]:康定、马尔康;
金沙江省(沙)(4个)[省会攀枝花]:西昌、昭通等;
南诏省(诏)(6个)[省会大理]:保山、潞西等;
云南省(云)(8个)[省会昆明]:曲靖、景洪、思茅、楚雄、个旧、玉溪等;
贵州省(贵)(8个)[省会贵阳]:遵义、安顺、都均、六盘水、凯里、毕节、兴义;
西藏自治区(藏)(6个)[首府拉萨]:日喀则等。
西北(4省3自治区):
陕西省(陕)(12个)[省会西安]:平凉、西峰、宝鸡、汉中、安康、渭南、商州、铜川、延安、三门峡、运城(咸阳并入西安市区);
陇西省(陇)(8个)[省会兰州]:天水、白银、合作、临夏等;
甘肃省(甘)(6个)[省会张掖]:酒泉、嘉峪关、金昌、德令哈等;
青海省(青)(9个)[省会西宁]:武威、西海等;
宁夏回族自治区(宁)(6个)[首府银川]:吴忠、石嘴山、中卫、乌海、阿拉善左旗;
北疆维吾尔自治区(乌)(12个)[首府乌鲁木齐]:哈密、吐鲁番、石河子、库尔勒、昌吉、克拉玛依、阿勒泰、博乐、伊宁、塔城等;
南疆自治区(喀)(4个)[首府喀什]:阿克苏、和田、阿图什;
为了配合行政区划调整,建设东西、南北交通大通道:
1、建设上海—南京—合肥—六安—武汉—宜昌—恩施—丰都—涪陵—重庆—成都—昌都—拉萨—日喀则—葛尔—喀什的铁路大通道,其中成都—拉萨—日喀则—葛尔—喀什段可为单轨,并且在葛尔—喀什段的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再修通向克什米尔—巴基斯坦的支线,在陆路上打通通向巴基斯坦瓜德尔港的陆上“石油黄金线”;
2、建设北京—大同—太原—临汾—运城—西安—重庆—贵阳—柳州—梧州—广州的东、中、西部环状铁路,拉动东、中、西部区域整合;
3、建设上海—杭州—富阳—桐庐—建德—衢州—南平—三明—龙岩—梅州—龙川—深圳、香港的高速铁路大通道和宁波—台州—温州—福州—厦门—汕头—深圳的铁路大通道,加快长三角城市群和珠三角城市群的连接和整合,构建东南超大极城市群。

只看该作者 11 发表于: 2004-12-25
bitfool

注册:2004-12-19
第19楼



15楼

谢谢您的意见,我对各地方差异并非很了解,具体各地区的划分,我本身没有一个绝对化的意见,也不认为有任何的方案是十全十美的,我的方案仍然需要做大量的优化。

欢迎任何人就该方案提出批评,力求做得更完善,对本人方案的评价和行政区划改革的提议,我个人以为更应该注重的是模式,而非具体划分和细化。

还有,哪个兄弟如果有时间,可以帮我绘几个草图,包括区域发展,城市化战略,大区划分,省级区划等。


我所以提议将连云港化入,并非因为起发展程度高,而是重视其地理区位的对国家发展,中西部发展的作用,我希望连云港可以成为西部连通东部以及东北亚的一个重要桥头堡,使西部与世界接连起来,使内陆与沿海接连起来。

一个西部大区加西安到连云港的特区,使西北和中原关系与国家整体关系更加紧密,他们本来就有其整体性,割裂了对整体发展不利,我个人还是希望连云港能够成为特区组成,而中原(河东)特区的设立,我认为是我方案的一个亮点。

谢谢您的参与。


2004-12-25 22:08:46

bitfool

注册:2004-12-19
第20楼



17楼

其实机构关于简化也会面临新的挑战和困难,今天也没有必要完全参照历史和西方,只能算是提供一个历史事实。

周的分封,导致了中国进一步割裂和春秋战国和混乱,许多2级行政管理朝代也导致了不少不良后果甚至朝代颠覆。

但不能把相关各朝代的倾灭都推卸于行政层次,一个失败的国家治理体系,有许多因素,同时,即使国家统治权变更和国家治理失败,他的许多方面仍然有值得借鉴。

同时,行政体系与国家政权形式密切相关,而且位于其下,周的分封与西方联邦制有类似一面和同根性,西方的城邦导致了欧洲历史长期的战乱和中世纪的黑暗,但也是今天民主政治、人文主义出现的根源之一,他和秦以后的专制政治有着巨大差异和对立性。

历史证明,中央集权专制有其严重的局限性,导致了长期的朝代更迭和轮回,这些对国家的发展帮助往往是负面的。最严重的弊端是,他漠视了地方的权利,个体的权利,直接导致了漠视人的价值,这往往与发展是对立的,毕竟社会是人的生态,人的系统,发展目标都是人,都是国家每个以个体为基础构成的人民,国家发展就是发展人,经济为人服务,政治为个体服务。
而中央集权往往导致了相反的后果,这对国家和社会发展是不利的。

中央集权和专制独裁往往是一起的,与联邦民主制度比较他更会产生漠视人的价值的现象,并且导致朝代频繁更替,他反映在国家与国家竞争上,前者往往更强调国家的功利,导致国强民不富现象,在发展中,国家往往成了人民财富的抽水机,国家成立与民争利的工具,这明显是与人民利益对立的。

譬如我国,“发展才是硬道理”,不错,但发展不等于单纯的发展经济,而发展经济不仅是追逐GDP,GDP是个国家发展指标之一,他不是唯一的经济标准,更不是国家发展程度的标准,但在中央集权国家,这会导致拔苗助长的现象,经济服务于人,人有选择发展经济,选择财富、选择劳动、选择消费的权利,也有选择贫苦、节检的权利,因此发展经济应该以人为本,保障和扩大人的权利,人的权利包括生存环境,政治自由,思想独立,人格独立,尊重人性等方面,很明显,以追逐GDP为宗旨是一种舍本逐末的行为,最终导致了生态破坏,社会关系恶化,政治矛盾激化等,国家的价值其实不是与民争利,而是保障的人的权利的工具,他的经济职能应该是促进民生发展,民生与经济其实是2个不同概念。民生发展函盖经济,但经济则不能函盖民生,我们发展经济更应该注重民生。

因此我非常支持国家最近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和和谐社会概念,说到底,国家发展的核心,和国家价值是促进人文的发展,保障人的权利,保障人的思想独立性,促进人价值的解放,才是国家基本,将人的主动性发掘出来~~~~~``

说的远了

我当时写该文,推理城市化时,就以经济发展为重要指标,当时就发现了,这样的城市化对吗?/有尊重的人的愿望吗??我最不理想最质疑就是该段,我觉得有内在的逻辑矛盾,这是我很少将没有将本文发表的原因。

回到主题,周的割裂,当然对国家治理、最高统治者权利和民生发展并不利,但也为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埋下伏笔,成就了我国文化最繁荣时期之一~~~~~~~

我的意思不在于肯定周的2级行政,而是肯定权力自下而上的国家治理机制,强调地方自治~~~~~~~
个人在该文完成后一直想增加联邦制设想的内容,我不希望每个省是一个主权独立的国家,但希望国家治理应该是民主宪政下省级拥有更大立法权的类联邦化国家。


只看该作者 12 发表于: 2004-12-25
bitfool

注册:2004-12-19
第21楼



江苏陆军

很高兴收到您的信,否则我都无法找到本论坛的地址,还有,我不知道本坛的性质和背景、影响力等。我对本坛完全一无所知。

我很认同您文章的看法。

行政区划改革和行政体系改革的关系国计民生、长治久安的大事情,不是拍脑袋的发明,他仅仅是国家改革与发展战略系统的一个组成,他不能孤立于其他改革,必须综合考量对其他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影响,应该立足地理自然,人文传统,历史沿革等。同时行政改革应该是宪政发展的一个组成,关系行政区行政机构行政职能等。

同时行政区划改革不是改革目标,而是解决个方面矛盾的渠道途径,不能为改革而改革。为分割而分割,必须因应各方面改革与发展诉求,立足于未来发展需要`~~~~~~~~~~~~~~`

当时写该文后,一直想把进一步编辑修改成书,因为越来越觉得不能孤立的主张行政改革,我希望放置与民主宪政、联邦化、等方向之下,他应该从属政治政制、有其一系列的行政权利只能调整等,并且应体现国家职能与价值。
同时我希望通过行政改革为中国统一,蒙古回归,以至未来吸收历史上藩属国回归奠定一个充满魅力的架构。
也就是说,我的方案是一套系统的联邦化、民主宪政系统,而行政区划、行政体系改革是其一个组成和基础。
以上种种主张,我以不同的名字都在国内许多论坛发表和争论过,但因为各种原因,一直没有整理完成。特别是现在,已经很难有时间参与论坛辩论了。


我提出的方案其时背景是看到民政部关于行政区划改革的原则,该原则是我设想的最根本参考和动力。而读书时期已经觉得我国目前的行政区划存在各方面的不合理,因此在地图上做修改,我方案的原形由此而来,以上是我希望发表的诱因。

不过今天我觉得仍然有许多不足。


谢谢各位支持。


2004-12-25 23:42:06

bitfool

注册:2004-12-19
第22楼



18楼

我个人提出的仅仅是行政(区划)改革模式,对具体方案(划分、名称等),我觉得应该是下一步的问题,这应该尊重地方的意见。

对你的方案表示支持



只看该作者 13 发表于: 2004-12-26
这样我国将含47个一级行政区,其中特别行政区2个,特级行政区7个,省级行政区38个。

特级行政区是什么东东?特级是哪级?
综合规模=人口(百万)*3+面积(万km2)
面积包括陆地、内水、基线之内的内海以及12海里领海的面积。

只看该作者 14 发表于: 2004-12-26
以下是引用北极星在2004-12-26 0:34:57的发言:
这样我国将含47个一级行政区,其中特别行政区2个,特级行政区7个,省级行政区38个。
特级行政区是什么东东?特级是哪级?


我想楼主的特级行政区就是扩大了的直辖市。不过我和你一样是不赞成这种行政区的。
中央—州(都)—县(府)—乡(市)—村(镇)。更多文章详见http://inkred.i.sohu.com/blog
只看该作者 15 发表于: 2004-12-30
这样我国将含47个一级行政区,其中特别行政区2个,特级行政区7个,省级行政区38个。

特级行政区是什么东东?特级是哪级?

请问第“14”楼会不会算数。我编制的行政区划可是有50个一级行政区噢!其中特别行政区3个(香港、澳门、台湾),特级行政区7个(北京特区、沈大特区、上海特区、中原特区、武汉特区、珠江特区、重庆特区),省级行政区40个。现在我在想是否增加1个行政首都(信阳),那么我的行政区划就有51个:
行政首都1个(信阳),特别行政区3个(香港、澳门、台湾),特级行政区7个(北京特区[其中北京为文化首都]、沈大特区、上海特区[其中上海为经济首都]、
参考:http://xzqh.info/bbs/dispbbs.asp?boardID=3&ID=18606&star=10
中原特区、武汉特区、珠江特区、重庆特区),省级行政区40个。
还有有关特级行政区,我想可以这样理解:她虽为一级行政区,但是其行政权利却比省级行政区要大,列如特级行政区的地极市首长就相当于普通省级行政区的首长。这样做是为了放权搞经济发展,对经济发展益处较大,避免了发达地区由于恶都竞争造成的资源浪费和基础设施的重复建造,够建区域整合、统一规划的基础条件,有百利而无一害。对于放权也是只放行政经济权,我国实行的是政军分开的政治民主制度,地方上的经济强大只会给国家带来繁荣,不会成为强大的地方军事势力来对抗中央的。
我双手赞成bitfool先生的意见。

只看该作者 16 发表于: 2004-12-30
江苏陆军不用自做多情,偶又不是说你,偶说的是7楼的bitfool。
偶引的是他的原文。
综合规模=人口(百万)*3+面积(万km2)
面积包括陆地、内水、基线之内的内海以及12海里领海的面积。
只看该作者 17 发表于: 2004-12-30
即使“自做多情”也要说,对于特级行政区,国外也是有先列的。列如英国的大伦敦行政区首长、法国的大巴黎行政区、美国的纽约州、西海岸城市群的加里福利亚州等,她们都是世界上主要发达国家城市群、经济超级引擎的行政区域组合。
只看该作者 18 发表于: 2005-08-31
~~~~~~~~~~~~~~
只看该作者 19 发表于: 2005-08-31
删除这个茂名区划文章
[ 此贴被bitfool在2007-05-28 17:51重新编辑 ]
只看该作者 20 发表于: 2006-07-19

发表在这里2年了,图还是没时间画,对不起

2002年末的作品,眨眼4年

只看该作者 21 发表于: 2006-07-19

可能明年再来,886,希望明年能够贴上我的图,并重新整理下文章

想不到,要5年

有什么可以联系我

BITFOOL@126.COM

或者0668-3650370

只看该作者 22 发表于: 2006-07-22
5年做一件事情,顶一下
syz
只看该作者 23 发表于: 2006-11-22
楼住忧愁悠长第18楼仅供参考
只看该作者 24 发表于: 2007-05-28
多谢N多板油支持,多谢江苏陆军朋友的支持,楼主本人很久没踩过本楼,很抱歉,
大家多多争鸣,有许多观点时间推移,其实是值得批判的,值得深思的.
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就发现一个问题,就是城乡问题纯经济论,事后我就很矛盾,这个问题5年后已经突出来,就是城市化下高昂的楼价,这个到底是我们最好的发展模式吗?此后我都有一些杂文发表在各论坛,作为观点更新和批判.


傅先锐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