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4252阅读
  • 16回复

[城市群都会区]河南中原城市群构想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5-03-14
— 本帖被 keating 从 北部 移动到本区(2015-07-23) —
<P>                            <B>中原城市群 要撑起中原崛起的“擎天巨柱”</B></P>
<P>      区域要实现工业化和经济发展,必须建立增长极。通过增长极的自身发展及对其他地区和部门的影响,推动整个地区的发展

  经济学界国际权威人士弗郎素瓦·佩鲁的这一增长极理论,明晰地阐释着一个道理:在有城市群的经济区域中,由于整个城市群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形成区域增长极,通过辐射效应带动其他地区的经济发展,从而使整个经济整体都得到发展。

  事实确实如此。

  从全球看,美国大纽约区、大芝加哥区和大洛杉矶区三大城市群对美国GDP的贡献率达到67%,日本大东京区、阪神区、名古屋区三大城市群对日本整体经济的贡献率超过70%,它们不仅是所在国家经济发展的核心地区,也是推动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从国内看,凭借改革开放先发优势,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京津冀北三个城市群,创造了37%的国内生产总值,直接带动东部乃至全国的经济发展,并构筑了我国参与国际竞争的战略平台。

  经济学家断言,21世纪,国际经济竞争的真正焦点是城市群的竞争力。尤其是当今,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世界范围内产业结构调整的加速推进,城市群作为先进生产力的主要载体,作用和地位骤显。建设一个强大的城市群,将成为赢得经济全球化新形势下国际竞争的关键所在。

  放眼神州,且不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京津冀北三大城市群,仅在辽宁辽中南,在山东半岛,在湖北武汉,在湖南长株潭,在巴蜀之间……一批城市群蓄势待发,正成为参与区域经济竞争的重要载体。

  基于这样的大背景,河南省委、省政府把中原城市群的发展提到重要位置。

  从整体中国经济格局着眼,开发这一地区不仅能使之成为河南经济的心脏,而且能使之成为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的中心枢纽,带动河南乃至沿桥和中西部经济的发展

  2003年7月,在《河南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规划纲要》中,省委、省政府正式提出实施中心城市带动、加快中原城市群发展的战略决策;

  2003年12月,省委经济工作会议要求,把中原城市群发展放在突出位置,使之成为带动全省经济发展的龙头和在全国具有独特优势和重要影响的经济隆起带;

  2004年2月,李成玉省长的《政府工作报告》再次强调,突出抓好中原城市群建设,完成中原城市群发展规划,建立中原城市群联动发展机制;

  这期间,由省发改委牵头,河南省编制了《中原城市群发展战略构想》;这期间,河南省各方面通力合作,协调建立了中原城市群市长联席会制度,制定了中原城市群议事规则等。

  省委、省政府如此关注中原城市群的发展,显然是因为实现中原崛起的重大历史性机遇蕴涵其中。

  2004年4月11日到15日,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工程院院长徐匡迪率领20多位院士、专家们所陈:无论从战略布局、发展需要,还是从经济优势、现有基础看,中原城市群完全有条件发展成为沿海三大经济区之后又一大经济区。

  他在汇报时极为恰当地引用了费孝通先生的一个观点:“从整体中国经济格局着眼,开发这一地区不仅能使之成为河南经济的心脏,而且能使之成为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的中心枢纽,带动河南乃至沿桥和中西部经济的发展。”

  而在《中原城市群发展战略构想》这份报告中,对其战略意义则有更详细的表述———

  河南是一个发展中的省份,全省近亿人口中,有70%尚在农村。加快河南省现代化进程,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推进城镇化是河南省的必然选择;

  中原城市群承载着河南省城镇化的重任,加快中原城市群的发展,不仅能够形成产业聚集效应,整合生产要素,优化产业布局,降低发展成本,提高竞争力,在区域经济竞相发展的“博弈”中争取主动,还能够提高资源利用,特别是土地资源利用的集约化程度,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面对周边省区城市群的崛起,河南必须增强紧迫感,充分利用中原城市群现有的基础和优势,实施中心城市带动战略,加快构筑中原城市群经济隆起带,使之成为河南省乃至中部地区承接发达国家和我国沿海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参与国内外竞争的重要区域和促进实现中原部崛起的经济增长极。

  许多人坚信,构筑中原城市群经济隆起带,在给近亿河南人提供进一步思考空间的同时,也意味着河南经济发展方向和发展模式的一次重大转折。

  河南已具备城市群建设的基本条件

  4月,是河南最为宜人的日子。但20多位院士、专家还是把他们的日程安排得满满的:考察、听介绍、作点评……他们要尽可能对河南尤其是对中原城市群有一个详尽的了解,然他们中不少人已过了花甲之年。

  4月14日,在与省委、省政府决策层和中原城市群9市的市长们座谈时,院士、专家们不约而同地对“中原城市群经济隆起带”发展战略构想给予了积极评价。

  徐匡迪院长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河南的城市交通、通信和城市的基础产业都已形成”;“河南已具备城市群建设的基本条件”……

  坦率地讲,打动院士、专家们的,不仅是他们的所见所闻,更是河南的现实基础和发展优势。

  因为,中原城市群是河南经济发展的核心区域。全省60%的城市分布于此,区域内各城市发展势头强劲,经济联系日益紧密,基本形成了以郑州为中心、1个半小时通达的交通网络。

  因为,中原城市群是以郑州为圆心、半径500公里区域内最大的城市群,是我国人口密度最大的区域之一,是一个非常宠大、极具潜力的市场。该区域北依京津,南联江汉,西牵关中千里沃野,东接长三角经济龙头,是全国现代陆路交通的重要枢纽和通信枢纽之一。而且,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南水北调,关系国计民生的重点工程,都与这里有着密切的联系。

  因为,中原城市群是我国中西部地区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和装备制造业基地。以郑州为中心、辐射全国的服务设施日臻完善,大量的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在此交汇、扩散,对周边的辐射带动作用不断增强。近期已开工建设和正在策划的现代物流业投资已超过100亿元。

  同时,中原城市群在中部地区已经具备相当实力。2003年,其生产总值占中部9省的11%,工业增加值占15%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占10%,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10.8%。

  这些比较优势和综合条件,是中部地区其他城市群无法望其项背的。可以预见,中原城市群将成为中国中西部地区最具活力的经济增长极。

  在这份发展战略构想中,“中原城市群”一词被赋予的,既不是自然地理概念,也不是行政区划概念,而是指“以省会郑州为中心,包括洛阳、开封、新乡、焦作、许昌、平顶山、漯河、济源在内共计9个省辖市组成的城市群”,通过逐步实现资源共享、产业互补、生态共建、各具特色、协调发展,着力构筑起中原城市群经济隆起带。

  中原城市群如何形成一个有整体经济效益、良性互动的经济带,需要进行科学规划和协调

  在这份发展战略构想中,记者注意到一组标示着中原城市群发展主要预期目标的数字:

  率先在全省基本实现工业化,年均经济增长速度达到10%以上;2015年之前,人均生产总值超过3000美元,提前6至7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到2020年,区内生产总值占全省的比重由2000年的52%提高到70%左右,人均生产总值达到5000美元左右,城镇化率达到65%以上。

  而院士们看待这些“数字”,更多的是理性的眼光:中原城市群要突出核心城市的作用,加强城市之间的协调;产业布局和城镇密度要合理;要加强生态建设,注重环境保护,引导中原城市群健康崛起,等等。

  这些更具针对性、启迪性的意见和建议,与省委、省政府决策层的思路不谋而合。

  正如省委书记李克强所说,中原城市群如何抓住机遇,发挥区域优势,整合各城市的规模结构和产业布局,建设合理的城市体系,实现资源共享、产业互补、生态共建、各具特色、协调发展,形成一个有整体经济效益、良性互动的经济带,需要进行科学规划和协调。

  而在此前———2003年12月21日召开的中原城市群9市市长工作联席会上,市长们已经开始认识到,必须迅速扭转目前各城市之间联而不合、合而不一的局面;加快内部一体化,实现资源、产业的有效对接和整合,是中原城市群隆起的有效途径。

  从记者收集到的资料看,河南已有了初步的“解题”之法。除建立一体化的协调机制外,还有诸多方面的设想———

  如,加快城市之间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的步伐。统一规划各城市之间的交通通道,统一规划和建设供水、供电、环境治理、通信体系等。

  如,拆除各城市之间妨碍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经济要素全方位流动的政策和制度壁垒。

  如,突出重点,加快建设郑州都市圈,使其成为我国区域性中心城市和中原城市群的核心。

  又如产业整合。通过建立市场的内在联系,利用市场的资源配置力量,使通过市场形成的分工成为“主旋律”。

  又如建立市场合作新机制,建立共同市场,实现利益共享,促进以市场为基础的资源流动、配置等。

  这份发展战略构想,强烈地渗透着科学发展观的色彩。把大力整治生态,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有效治理环境污染,改善人居环境等,列为中原城市群城市扩张、人口聚集和产业发展的首要任务,即为明证。

  最近,由于“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等指标进展明显滞后,深圳已将原定于2005年实现现代化的目标推后5年。此次调整最大的变化在于,增加了人居环境、自然生态、社会发展方面的指标。

  在构想、规划中原城市群发展时,河南的难能可贵之处在于“未雨先绸缪”。

  “有很多问题需要各位专家帮助我们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论证。比如,如何解决城市群发展与资源供给不足、环境保护压力增大的矛盾,实现可持续发展问题等。”

  在省委、省政府决策层向院士、专家们的频频“问计”中,不难看出河南决策层的清醒和理智。

  前述种种事实表明,在城市化的滚滚大潮中,在以城市群为代表的区域经济发展新格局中,中原城市群经济带的隆起,将十分引人注目。

  构筑中原城市群经济隆起带,是撑起中原崛起的“擎天巨柱”;而中原崛起,更是“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核动力”!</P>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05-03-14

中原城市群地图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05-03-14
省计委编制《中原城市群经济隆起带发展战略构想》

  8月15日下午,省委宣传部和省计委联合在郑州举行新闻发布会,通报我省中原城市群经济隆起带发展战略构想。副省长李新民参加新闻发布会并回答了记者的提问。
  省委七届五次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规划纲要》,作出了实施区域性中心城市带动战略,加快中原城市群经济隆起带发展的重大战略。根据《规划纲要》精神,省计委组织编制了《中原城市群经济隆起带发展战略构想》。
  根据《中原城市群经济隆起带发展战略构想》,中原城市群是以省会郑州为中心,包括洛阳、开封、新乡、焦作、许昌、济源、平顶山、漯河在内共9个省辖(管)市,下辖14个县级市,34个县城,374个建制镇。土地面积5.87万平方公里,人口3872万人,分别占全省土地面积和总人口的35.3%和40.3%。
  中原城市群的成长发展具有六个方面的优势:一是经济实力较强;二是教育、科技水平较高;三是城镇化进程较快;四是区位优势突出;五是资源条件良好;六是文化底蕴厚重。
  中原城市群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年均经济增长速度达到9.4%,高出全省平均水平0.8个百分点。2015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3000美元,提前5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国内生产总值占全省的比重由2000年的52%提高到60%以上,支撑全省经济在中西部地区崛起。到2020年,人均GDP达到35000元左右。区内总人口达到4600万人,城镇化水平达到60%左右,高出全省平均水平10个百分点。率先在全省基本实现工业化,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速度达到9%以上,工业增加值占全省的比重由2000年的56%提高到2015年的62%。第一、二、三产业结构比由2000年的15.2∶49.4∶35.4优化到2020年的5∶47∶48。
  中原城市群城市体系在大的框架上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大郑州都市圈;第二层次以大郑州都市圈为中心,以洛阳、济源、焦作、开封、许昌、平顶山、漯河等8个中心城市为结点,构成中原城市群紧密联系圈;第三层次为外围带。从形状上看,以大郑州都市圈为中心,以洛阳、济源、焦作、新乡、开封、许昌、平顶山、漯河等8个中心城市为结点构成的中原城市群紧密联系圈,恰似镶嵌在中原大地上的一颗璀璨的钻石,可形象地称为“钻石”城市群。
  省计委有关负责人表示,中原城市群经济隆起带发展战略构想是以河南发展的实际为坚实基础的,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为使中原城市群经济隆起带发展战略构想变为现实,我省确定了生态环境、交通运输、能源建设、新兴工业化、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等发展重点,并制定了一系列促进中原城市群经济隆起带发展的战略措施。

只看该作者 3 发表于: 2005-03-14

中原城市群之间的竞争

中原城市群的建设中,我们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是九个单个的城市如何成为有内在联动发展机制的城市集群,真正成为具有竞争优势的经济隆起带。各个城市都想加快发展,竞争已成事实,如何实现共赢,如何真正构成城市群,合作将是必然的选择。
  一、政府竞争:中原城市群建设渐已凸现的问题
  中原城市群隆起带的提出,为每个进入群内的城市都注入了加快发展的动力,各市都在强抓机遇、各展所长、竞相发展。从各地的发展规划中,更多立足于自身发展的定位已使相互竞争的格局渐渐凸现。在九城市中,郑州着力于构建大郑州,巩固其作为中原城市群中心的龙头地位;洛阳作为全省第二大城市、老工业基地和九朝古都,给自己的定位是成为中原城市群的重要支柱;许昌认为只有真正把自己做强做大了才能与周边城市实现更好的互动,提出在中原城市群的崛起中与大郑州一同起舞;焦作认定了自己在中原城市群发展中工业方面的优势,力求成为整个中原城市群经济隆起带的强劲引擎;……。龙头、支柱、共舞、引擎,这些定位,显见的是各市都在努力加快发展,而在各地竞相发展的过程中,竞争现象已经出现。洛阳明确提出“转变观念,主动出击,全方位招商,吸引来自香港、上海、郑州等地的投资”,这里包含着争夺郑州的资金;全国最大的冷藏运输企业“河南冷王”原来设在全国最大的速冻食品基地郑州,去年已经把总部迁到了许昌,……。这种例子还很多,显然,这不仅仅是产业重组,背后是为了谋求区域发展而展开的激烈竞争。
  各地竞相发展,出现竞争,具有一定的客观性。首先是因为中原城市群内的各城市发展水平都还比较低,都需要发展,也都急于发展。2003年,中原城市群中居于龙头地位的郑州市生产总值首次突破了千亿元大关,达到1102.1亿元,但这一水平,与周边的济南(1367.8亿元)、石家庄(1376.6亿元)、武汉(1662.4亿元)仍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如果与长三角、珠三角的城市相比差距更大。长三角中,上海总量突破了6000亿元;苏州和杭州都超过了2000亿元,其中苏州达到2700亿元,无锡、宁波、南京等都超过了1500亿元。珠三角中的广州2003年生产总值为3466.63亿元,深圳市为2860.51亿元,佛山市也达到了1381.39亿元。如果从人均水平上看,中原城市群与这些城市的差距更大,2003年深圳市人均GDP为53887元,而郑州市仅为15910元,这是拿中原城市群中的龙头与发达地区比较,如果用其他城市做比较会显得更加悬殊。
  这种竞争的存在,从制度经济学中政府竞争性的角度分析,也有其逻辑合理性的一面。以目前的政府职能和政府管理体制为切入点进行分析,在当前地方政府以GDP、税收、就业等为基本考核目标的情况下,作为区域产业政策行为主体的政府选择也是市场化的,其行政博弈的出发点是本地利益的最大化。由此而论,为了发展本地的经济,各地就不可避免的争资金、争项目,出现各城市政府间招商引资的政策优惠大战。
  从另一方面来看,中原城市群中各市群雄纷争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缺乏起辐射带动作用的“领军人物”。作为龙头的郑州虽然GDP超过了1000亿元,但其首位度远远不够,与位于第二位的洛阳的总量差距仅为300多亿元,如果扣除所辖的县市,仅比较市区的经济实力,差距会小的多。因此,在目前的中原城市群区域中,并没有形成具有强大主导作用的经济中心,由于缺乏强有力的核心辐射源,各城市间经济联系薄弱,难以形成具有内在驱动力的协调发展机制,就自然出现了各自为政、群龙无首、争当领头羊的格局。
  二、打造中原城市群必须正确处理竞合关系
  城市之间不是不能竞争,政府竞争、区域竞争是我国目前经济发展中出现的一个必然现象,合理竞争是保持发展活力的一个重要方面。但是从中原城市群形成的角度分析,从有利于中原崛起的角度分析,这种竞争不应该是盲目竞争和不公平竞争,不应该是竞相提供优惠政策的兄弟阋于墙,不应出现城市之间套用商家惯用的“跳楼价”来争夺外资,不应靠竞相削减地价、减税免税来吸引和争夺资金。这样的做法,只会降低中原城市群的整体竞争优势。事实上,由于城市之间存在高低不等的一道道行政障碍,各市的招商条件互不透明,本应是成本导向下的企业投资经营行为与追求地方利益的政府行为合在一起,使得同类产品和上下游生产能力难以相对集中,产业链的分工协作关系断裂,或不经济的扩大了空间距离,支撑城市分工的产业集群被人为分割,城市群内在的形成机制被肢解。
  在国内目前已初成规模的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三大城市群中,竞争与合作的经验和教训已可资借鉴。长三角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就提出建立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经济圈,80年代中期在中央政府协调下建立了圈内省市长联席会议制度,目前已建立了江浙沪三省(市)省(市)长座谈会制度、长三角15市副市长协调会制度等内部协调机制。长三角中浙江、江苏各市纷纷制定与上海接轨的对策,圈内各城市开始进行资源的整合与调配,初步形成了不同的城市定位和分工。备受世界瞩目的世界第六大城市群虽然内部也不乏竞争但已昭显出合作发展的力量。然而,同样很早就已提出的环渤海经济圈,由于北京和天津两大城市建设与城市群建设相互脱节、关系失调,两个城市各自为政的规划,很少能够从地区发展的层面审视城市发展,无法以整体概念解决地区问题,甚至还没有从一个城市群的角度考虑问题,导致它们对于环渤海区域的带动功能在竞争与较量中日渐抵消。
  当然,审视珠三角城市群的时候,也会看到群内城市分工与产业整合的群雄纷争,但是依据改革开放前沿的优势,这些诸侯都已发展起来,外向型的经济弥补了割据的劣势。近期由珠三角到大珠三角到泛珠三角的合作战略,使珠三角城市群以广东为整体建立了一个更广阔的腹地和经济圈。
  珠三角腾飞的机遇中原城市群并不具备。从全国区域经济的格局看,四大板块中,东部加快发展,西部大开发,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发展目标都很明确。在国家提出“促进中部崛起”的中部板块中,江西、湖南、湖北已划入泛珠三角,安徽也纳入了长三角的腹地,山西进入了环渤海经济圈,唯独河南面临区域经济边缘化的尴尬境地。在此大环境下,实现中原崛起,发挥中原城市群的合力更是必然的选择。
  中原城市群中,各个城市都努力从自身条件考虑并提出加快发展并没有错,在各自发展过程中存在竞争也是正常的。但是,一定要认识到城市群中诸城市竞争不是“零和”博弈,不是“彼之所得必为我之所失,得失相加只能得零”。在竞争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合作,在合作中大家分享不断做大的蛋糕,中原城市群的发展应从“彼得我失”的零和思维转向相得益彰的“正和”博弈。
  省委省政府从全省经济发展的大局出发,已经提出“建立中原城市群的联动发展机制,消除城际障碍,建设一体化的要素市场,实现中原城市群产业结构和布局的市场化整合”,“整合城市群内各城市的规模结构和功能分工,形成合理的城市体系,逐步实现城市群的资源共享、产业互补、生态共建、各具特色、协调发展”。这一号召在各地也得到了一定的响应,如开封提出了郑汴一体化的发展思路,焦作提出与郑州实行人力、资本、产业产品对接,按前店后厂、前厅后园的模式,实现城市功能的互补……。但是,与中原城市群发展的要求相比,各个城市认识上还有较大的差距,行动上更是相去甚远。中原城市群目前仍是空间上离散分布的“规划群”,真正形成以产业集群为支撑的有竞争力的城市群,不仅需要省级政府创造条件,更需要各个城市从更长远、更高的角度审视中原城市群带来的利益,在考虑自身发展的同时,考虑城市之间的合作。
  三、中原城市群合作基础分析
  全国区域经济发展中,实现中原崛起,建设一个隆起带的要求,需要中原城市群。但是,把九城市作为中原城市群并不是“拉郎配”。这不仅是九城市构成了以郑州为中心,高速公路1.5小时可达的城市密集区,以及这里区位条件优越、基础设施和工业基础较好,是河南经济发展的核心区域,更是因为九城市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层次性,产业结构具有一定的互补性,具备形成城市群内在合作机制的良好基础。
  首先,中原城市群存在不同等级的城市是城市之间合作的重要基础。从经济总量上看,九城市中GDP最高的郑州市为1102.09亿元,最低的济源市为94.87亿元,九个城市可以划分为三个层次,郑州、洛阳都在600亿元以上,许昌、新乡、平顶山、焦作都在400亿元左右,开封、漯河在200-300亿元之间。从人均水平看,层次性也很明显,九城市中人均GDP在15000元左右的有郑州、济源,其中郑州为16968元/人,在10000元左右的有洛阳、焦作、许昌三个,漯河、平顶山、新乡、开封各市在6000-9000元之间。从工业化水平看,差距也很大,工业化水平比较高的郑州、济源二三产业占GDP的比重为95%左右,处于第二梯队的洛阳、焦作、平顶山接近90%,第三梯队的新乡、许昌、漯河接近85%,与各市差距较大的开封为72.5%。这种层次性,在某种程度上削弱了城市之间竞争的基础,有利于城市之间产业、信息的传递,有利于资源的整合,有利于城市网络体系的形成。

  其次,中原城市群各城市的互补性是城市群形成的重要支撑。郑州作为中原城市群的中心,其优势是商贸、金融、物流、信息和人才,洛阳是先进制造业、火电生产、铝工业、石化工业四大工业基地,许昌把劳动密集型产业作为发展重点,支柱产业是电力设备、烟草、金刚石、发制品等,焦作的支柱产业是化学工业、能源工业和汽车零部件,开封占据着农产品和旅游业的优势,新乡的支柱产业是纺织、电子、电器、机械、化工、医药、建材,平顶山的支柱产业是煤炭、机械、电力、化工、烟草、纺织,漯河的支柱产业是食品、纺织、造纸、制革制鞋、化工、机械,济源的支柱是电力和铝工业。各地的支柱产业总体上看差异性是比较大的,产业同构的现象在中原城市群中并不像国内有些城市群那样突出,这正是中原城市群的优势,这种产业的异构性,有利于建立合理的产业分工,形成互补,从而有利于在合作中形成群的合力。
  再次,中原城市群中一些产业的发展提出的一体化的内在需求也为城市之间的合作增强了动力,如旅游业,河南旅游资源在全国各省名列前茅,但旅游收入却很少,2003年,河南省入境接待旅游人数排在全国第22位,旅游创汇排在全国第22位。资源和收入严重不对称,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景点散,受行政区划的分割缺乏统筹规划,无法连为一体。再如双汇肉食工业的发展,由于区域市场的分割,受地方保护的影响,在省内一些地区也面临市场准入的问题,影响了企业的发展。
  四、体系、体制、内涵,多维度构建合作框架
  中原城市群的形成,需要九城市大跨度的合作,需要以去异求同为思路,以泛区域的利益目标为导向,强化体制创新,通过契约型或有形的超区域政府组织的管理,以及微观主体的融合,形成中原城市群的内生机制。
  其一,建立九城市跨行政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协调机构。该机构应立足于制定中原城市群发展规划,研究中原城市群协调机制,解决中原城市群发展中城市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其功能相当于WTO。在一些重要合作领域可以设置强有力的行政协调机构或跨城市行业协会。
  其二,完善九城市合作机制。定期召开九城市市长联席会议,建立专项议事制度,推动在基础设施、环境保护、市场规范等公共产品领域的合作,统一基本的游戏规则,建立完善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切实减少地方政府对经济活动的不必要干预,培育市场融入机制和资源配置机制,消除政策障碍、行政与市场壁垒,实现资源共享、市场开放、人才流动和产业融合。
  其三,切实提高郑州的首位度。作为中原城市群的中心,必须把郑州做大做强,才能切实发挥其引领作用。
  其四,构建九城市快速交通体系。除了加快高速公路建设,还要逐步降低和取消九城市间高速公路的收费,以降低九城市间物流成本,同时要从全区域的整体发展需要出发,在建高速公路的同时,规划城市之间的轻轨建设,开通郑州至中原城市群其他城市的城际列车,形成全区域统一、高效、便捷的交通网络。
  其五,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加快建设覆盖中原城市群、联结国际国内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和综合服务体系,改变目前各城市独立成网、相对封闭运行的格局,促进信息技术的研究、开发以及广泛使用。鼓励各城市政务信息、经济信息、科技信息、文化教育信息、人力资源信息、医疗卫生信息、旅游交通信息等资源上网,强化中原城市群资源共享。
  其六,促进统一大市场建设。强化依托市场机制促进区域生产要素合理配置,既要对外开放又要对内开放,推动中原城市群逐步建成统一大市场。通过合作与联动,整顿市场秩序,推进区域信用环境建设。
  此外,要不断推进金融、通讯服务的同城化,推进资源共享和要素的合理流动,推进产业整合,使中原城市群在合作发展中成为有机的整体。(河南统计局)

只看该作者 4 发表于: 2005-03-14
现在河南地区怎么样进行行政区划和分省?
只看该作者 5 发表于: 2005-03-14
郑州如果不靠省会的地位去剥削早穷了

郑州如果不靠省会的地位,剥削全省的税收,他早就穷了。估计也就象邯郸、商丘、周口一样吧,甚至可能因为黄河而如兰考一样穷。


把全省的人力、物力、资金都用来建设郑州和郑州附近的地区,从中央申请来的资金也优先投放到郑州及其附近地区。


只看该作者 6 发表于: 2005-03-14

根据《中原城市群经济隆起带发展战略构想》,中原城市群是以省会郑州为中心,包括洛阳、开封、新乡、焦作、许昌、济源、平顶山、漯河在内共9个省辖(管)市

没有把商丘包括在内,是否可以理解为商丘很有可能脱离河南省(加入淮海省?)

中央—州(都)—县(府)—乡(市)—村(镇)。更多文章详见http://inkred.i.sohu.com/blog
只看该作者 7 发表于: 2005-03-15
很有这个可能!而就不会有出现洛阳直辖市,平原省和河洛省的可能了!三门峡有可能并入陕西或和陕西,山西的一些县市组成新的省份!商丘有可能和山东,安徽和江苏的一些县市组成新的省份〈淮海省?!,其实我认为叫黄淮省更为确切些或叫淮北省〕。南阳也去多留少,而周口,驻马店仿佛河南已对其发展失去了信心!信阳早有并入安徽的打算!北部安阳,鹤壁和濮阳去从也不确定![em01]
只看该作者 8 发表于: 2005-03-15

我还是觉得叫徐淮省比较好

中原都市群发展不起来

缺乏一个领头的城市

只看该作者 9 发表于: 2005-03-15
鲁尔区好像也没有特别突出的领头城市。
南汇 中甸 延庆 宝安 仙女
只看该作者 10 发表于: 2005-03-15

杜伊斯堡,莱茵河最大港口

杜塞尔多夫,时装之都,似乎是行政中心?感觉可能更核心一点

埃森也不错呵呵

还有俺们多特蒙德~~

只看该作者 11 发表于: 2005-03-16
靠什么发展起来呢?不看好。
只看该作者 12 发表于: 2005-03-17
无外乎工业、商业、旅游呗,河南交通条件还算不错
/撤销省区,地市直辖中央,一级行政区有州、盟、直辖市,可民族自治。/二级行政有县、市、旗,也可民族自治。/乡撤销,行政村直属县政府,镇作为县下面的直属小城市管理。/直辖市的市区和较大的市区可分为若干监察区,不设政府,街道为城市基层自治机构直属市政府。

只看该作者 13 发表于: 2005-03-18
以下是引用libin1121在2005-3-15 1:51:26的发言:
很有这个可能!而就不会有出现洛阳直辖市,平原省和河洛省的可能了!三门峡有可能并入陕西或和陕西,山西的一些县市组成新的省份!商丘有可能和山东,安徽和江苏的一些县市组成新的省份〈淮海省?!,其实我认为叫黄淮省更为确切些或叫淮北省〕。南阳也去多留少,而周口,驻马店仿佛河南已对其发展失去了信心!信阳早有并入安徽的打算!北部安阳,鹤壁和濮阳去从也不确定![em01]



我也注意到了河南省的陇海铁路沿线还有三门峡市不在中原城市群中,不过我的猜想是现在不大可能会有扩省的事情,所以三门峡脱离河南省的话之可能陕西分省,而不是陕西扩省!


一种可能是陕西三分后的关中省延陇海线向东西方向扩展把甘肃的天水、河南的三门峡包括进去。


另一种可能是设立西安直辖市,三门峡市和山西运城市划归西安直辖市(和民政官员所谓在中部6省推动省县直管做准备——山西县也太多,需要分出区一些才有利于省县只管)。

中央—州(都)—县(府)—乡(市)—村(镇)。更多文章详见http://inkred.i.sohu.com/blog
只看该作者 14 发表于: 2005-03-18
一切皆有可能!!!事在人为!!!
ceo
只看该作者 15 发表于: 2005-03-19

构建“中原城市群”是不可能的任务。

世界上的城市群都是经济的发展自然形成的,不是强制计划建立的。

日后中国只存在三个城市带(群):京津连绵都市区、长三角城市群,珠三角都市连绵带。

中国的城市化的结果,大部分的人口都集中住在这三个城市带(群)。内地的城市规模不会有很大的发展,许多小城镇会被空心化,边缘化,人口减少而衰落。

只看该作者 16 发表于: 2005-03-19

你们太绝对了,世界上的事情只有相对,没有绝对,不管它发展起来发展起来,但总是要发展的,如果只是片面的发展沿海地带,而忽略内地的话,只会对全国的经济产生不利影响,使沿海和内陆的经济进一步加大!沿海富起来了,而我们内陆就只能处在这样的生活和经济状态下吗?

战略因素:中美在打起局面战争的时候,如果内陆的经济不行,而沿海经济有太过于发达,美国的地面战争不行,会对中国实行全面的海面和空中封锁,第一步攻击的会是大陆沿海经济带,使大陆经济直接处于瘫痪状态!

打工人员急剧增多,由于内陆的经济不行,沿海经济发达,使内陆的无业农民大批进入大陆沿海经济带,使沿海的人口流动量很大,使沿海的交通环境降低和就业环境急剧减少!

战略因素:中美在打起局面战争的时候,美军如果封锁沿海交通,会使在外打工人员大批滞留在沿海地带,引起混乱!使中国在战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美国方针:由于中国没有类似马歇尔计划的经济帮助,全面破坏中国的工业,使其50年内或更多时间内难以恢复到现有局面!

大陆沿海经济固然重要,但内陆经济也一样不可忽略,片面的发展沿海而压制内地的话必会使大陆的经济出现一边倒现象!对沿海和内地的发展都是很不利的!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