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2026阅读
  • 0回复

[地名探讨]从眉山街巷地名的东坡化看历史文化名城特色文化战略的选择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6-08-29
从眉山街巷地名的东坡化看历史文化名城特色文化战略的选择

在当代城市的特色文化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的情况下,一个城市尤其是那些历史文化名城,在其城市的发展过程中选择什么样的文化战略,将是营建城市文化、提升城市知名度的一个相当关键的因素。从眉山这样一个西部小城在选择特色的文化战略时所实施的举措中可以看出,许多历史文化名城尤其那些地域经济总体欠发达的历史文化名城,它所选择的特色文化战略如果是科学的、合理的,那么必将会促进地域经济的发展和城市知名度的提升,因而,眉山在选择特色文化战略时的做法是相当突出的,而且是很具有借鉴意义的。


一、


眉山建政始自南齐建武三年(496年)析犍为郡设立的齐通左郡,史上曾名青州、眉州、嘉州、通义县等。1997年眉山地区在被撤后44年又重新建政,使得眉山这个昔日的才子之乡又再而引起了世人的注目,而作为大文豪苏东坡的故乡,眉山地名近年出现的东坡化现象可以说一个相当奇特的现象。2000年,当眉山撤地设市并成立东坡区时,眉山地名的“东坡化”已第一次很是明显地展示在世人眼前,此前,由于1992年将原眉山县城眉山镇更名为东坡镇,已使眉山地名的东坡化初见端倪。而在2001年7月5日眉山市委批准眉山城市街道名称命名后,眉山城内228条新老街道都拥有了固定的名称,在其中有着一定文化内涵的130条街巷中,有50余都是与苏东坡相关的,至此,眉山城市街巷地名中的东坡化趋势开始明显地显现出来。


作为一座仅约20万人口的西部小城市,眉山在城市林立的四川平原中并没有太大的知名度[3][4],而且长期以来,眉山的经济发展水平都处于四川的平均水平之下,对于这样一座并无人口、资源、经济优势的小城,在四川平原的城市群和经济群体都处于附属地位,要寻求自身的突破来提升知名度并实现长远发展,就只能依托自身的现有优势来走一条能体现自己城市特色的城市发展之路,眉山借助历史文化名城的优势实现东坡化,打造三苏文化名城的战略无疑是一个相当成功的举措。在八十年代初,原眉山县城眉山镇仅有23条街巷,这其中还没有一条是与苏东坡生平有关的,多数街巷的名称都较为普通,从而也使当时眉山城的街巷地名文化显得毫无特色。但自1992年成立东坡镇以来,东坡区、东坡湖、东坡大道这些地名陆续在眉山出现,在日常生活中为当地居民所使用并逐渐被外来旅游者所熟悉,从而使得眉山城市的知名度大为上升,并使眉山逐渐形成了以东坡为主要特色的地名文化网,目前眉山城区街巷地名的东坡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与苏东坡生平和美誉相关的。因苏轼号为“东坡”,故眉山城里有东坡大道;因人称为“苏学士”,故有学士街;因其死后谥为“文忠公”,故有文忠街;因其生前被誉为“文曲星下凡”,故有文星巷;因东坡生前有一“天石砚”,故有天石街;因苏东坡自创过一套名为“安”、“和”的养生理论,故有安和街。这些,都是将苏东坡生平的一些常识用到了地名上,使街巷地名在应用过程中不知不觉地让当地民众加深了对东坡的印象。如著名词人立之仪在《东坡先生赞》中写道:“天作斯文,万物所仰。时惨时舒,与天同运”,当今眉山城中的同运口、同运南街、同运北街这些地名正是加强了当地居民对东坡“与天同运”这一文化典故的认识,能使地名中所蕴涵的一些文化常识能在民众中得到较好的普及。


第二是与东坡仕途相关的。苏东坡一生历仕途极为坎坷,自嘉祐六年(1061年)十二月官授大理寺评事、凤翔府签判开始,至建中靖国元年(1107年)退居常州为止,苏东坡入仕期间所经历的正是北宋王朝由盛转衰、政治斗争激烈的时期,由于其个性的不阿与不善于趋炎附势,使其在仕宦生涯中升降迁谪达十余次,至今,眉山街巷地名中所出现的杭州路、蓬莱路、琼州路、密州路、凤翔路、颍州路、黄州路、定州路、徐州路、儋州路、扬州路、惠州路、湖州路这一系列奇特的地名,正是将苏东坡的仕途生涯中所经历的地方全都写入地名,每条街巷都与东坡的仕途经历关系密切,这是地名文化中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一部分,也是国内地名命名中一个极为罕见的现象。


第三是与东坡行踪和历游有关的。苏东坡生于眉山城,但后半生由于仕宦迁谪而四下飘荡,居无定所,每到一处的所居之处也各不相同,而这,一定程度上又为眉山地名的东坡化增添了许多文化内涵。如在黄州时,他曾于东坡上建雪堂,故今眉山城内有雪堂街;在惠州时他修房于白鹤观,故今眉山有白鹤路。在儋州时他安家于桄榔庵,故今眉山有桄榔路;晚年,他有意久居常州,并在宜兴丁蜀镇购置田产,今眉山城内的“常州路”与“蜀山路”便因此而来。此外,因于在外历游较多,眉山城中也不应有许多东坡当年历游的“足迹”。如东坡少年是曾登眉山城外连鳌山,并于山上栖云寺手书“连鳌山”三字,故今眉山城有连鳌街和栖云路。同样,由于东坡曾两游乐山的凌云山、两游黄州赤壁、留吟杭州六和塔、数度游历镇江金山寺,故今眉山城内有凌云街、赤壁路、六和巷、金山路,这些是东坡文化在眉山地名上的见证,也是国内极为罕见的将个人历游踪迹写入地名的现象。


第四是与东破的诗词文赋相关的。苏东坡一生存诗2700余首,词300余首,此外还有大量的文赋书画难以确计,在眉山街巷名的东坡化过程中,最能体现东坡文化影响深远的,还是那一条条得名于其诗词文赋的街巷。如东坡在凤翔时久旱而逢大雨,乃修“喜雨亭”并赋《喜雨亭记》“无麦无禾,岁月荐饥……”,这就使得今日眉内域内出现了喜雨巷和麦乐街,此外,如飞鸿路,得名于东坡的名句“人生到处知何处,应似飞鸿踏雪泥”。如崇光路,得名于名句“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如江月路,得名于“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此外,诸如此类的飞仙路,长庚路、桑榆路、双鹭路、问月路、积翠路、桐花路等,都是以东坡的诗词名句命名的,这种将名人诗词中的名句大量用于命名地名的现象,同样也是国内罕见的。


二、


从上面可以看出,眉山街巷名的命名已广泛地涉及到苏东坡的生平、仕途、历游、作品、赞誉等各个方面,使之出现了极为明显的东坡化现象。这种东坡化,不仅是眉山历史文化名城发展战略中极富地方特色的一面,也是眉山城市赖以提升文化品味和知名度的重要举措。当前国内也有一批以名人命名的县市,如中山、吴忠、茂名、清丰、道真、尚志、子长、志丹、左辽、靖宇、黄骅、任丘等,他们都是以某个历史人物的名字命名的,但在城市文化战略的选择中,它们都没有很好地将这些历史名人的文化特色在在城市建设体现出来,市内除了几个纪念地和个别以这些人物命名的街道外,基本上就没有别的地方可追寻有关这些名人的文化,城市文化发展中缺少一种独特性的东西。而眉山并没有叫“东坡市”,且在2003年6月23日东坡镇分成城南、城北2街道后,东坡地名又减少了一个,但眉山的东坡化趋势并没有相应地减弱,而且还由于三苏文化和东坡文化带来巨大的城市特色,使其在国内的知名度大幅地上升,这就说明,眉山东坡化的战略是成功的,它对于历史文化名城尤其是缺乏经济优势的历史文化名城在寻找发展战略上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首先要注重对当地文化特色的把握。城市是文化的主要载体,也是地域文化赖以体现的场所,每个地方都应该有自己的独特的文化,而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其文化则应该比一般的城市体现得更为充分一些。所以,历史文化名城文化战略中所选择的文化更应该是具备一定特色并拥有较高价值的文化,如梅州的客家文化、洪洞的大槐树文化、荥阳的郑氏文化、韩城的司马迁文化、江孜的英雄城文化等,都是极富价值的地方文化,也是一种能够广泛提升城市知名度的文化。因而这些文化名城在文化战略上就很有必要打好这些特色文化的牌子,将文化战略的选择与提升城市知名度和促进经济发展结合起来,使其既能达到提升知名度的目的,又能有效地促进经济的发展。


其次是注重对城市个性的发扬。城市需要一种独特的个性,历史文化名城更不应例外,著名作家蒋子龙先生就曾明确提出过:城市个性是城市的灵魂。失去个性的城市就难免会流于庸俗,眉山在积极推进城市的东坡化的过程中,正是利用其是它是苏东坡故乡——这独一无二的优势创造了一种独一无二的城市个性,在提升知名度的过程中也使城市个性得到了很好的发扬。因而,许多历史文化名城尤其是那些具有较好文化优势的名城更要积极打造出城市个性,如当前国内各大城市中拥有中山路的城市数不胜数,但广东中山市就可以凭借其是孙中山故乡的优势,将孙中山先生的生平、思想、经历、美誉等广泛地用于城区道路的命名,实现城市文化的中山化,使城市个性得到较好的发扬。此外,如韩城之于司马迁、曲阜之于孔子、邹城之于孟子、昌黎之于韩愈,都可以通过发挥名人文化来打造城市个性,从而提升城市的知名度。


第三要注重城市文化品味的切实提升。眉山在命名城区街道时,将大量历史文化知识和诗词典故都用于城市的命名上,这无疑大大促进了城市的文化品味,通过街道名称在当地居民中的使用和传播,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文化知识的普及和民众文化素养的提升。在当前国内的许多历史文化名城,尤其是经济偏于落后和但文化底蕴相当深厚的历史文化名城,如长汀、代县、 歙县、寿县等,大可以先从打造城市文化品味入手,先将小城特色文化打造起来,再利用时下兴起的文化旅游来提升知名度,以文化旅游业的发展来促进增收并达到促进地域经济发展的目的。而对于那些经济较发达但文化品味相对不高的历史文化名城,如宁波、吉林、哈尔滨、东莞等,大可利用自身的经济优势提升文化品味,如可将本地一些具有文化内涵的事物用来命名道路名,以富有城市特色的道路名称来代替解放路、人民路、中山路这些过于普通的路名,用以达到提升文化品味的目的。有条件的城市还可在具有文化内涵的道路的繁华地段树碑牌来解释路名的由来,从而使文化知识得到普及。

总之,眉山城区街巷地名的“东坡化”,在将有关苏东坡的各类事物记入地名后,无形中就使东坡文化得到普及,这样,不仅大大提升了城市的文化品味,也大大提升了城市的知名度。因为这种做法在国内极为罕见,基于它的成功经验,可以广泛地向其它一些城市尤其是历史文化名城推广,以达到促进当地文化和经济双重发展的目的。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