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5217阅读
  • 20回复

[每周一府]每周一府(70):金华府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7-02-04
  金华府:冲,繁,难。隶金衢严道。副将驻。明初为宁越府,后复改。东北距省治四百五十里。广三百四十里,袤二百四十四里。北极高二十九度十分。京师偏东二度二十一分。领县八。

金华冲,繁。倚。北:金华山,县以此名,古曰常山。东南:至道山,康熙二年,耿逆遣兵踞此。东阳江自义乌入,曰东港,合航慈溪,东南流,纳孝顺溪、芗溪、赤松溪,迳城南,合城中七宝渠。南港自武义入,西北流,抵燕尾洲,与东港会,是为婺港,一名双溪。又西北,桐溪、白沙溪并自汤溪入,抵栅头,有盘溪承徐公湖、九龙山水,流为黄烟溪注之,此北渠也。古时南渠与衢港会,今淤狭。有孝顺镇。双溪驿。

兰谿冲,繁,难。府西北五十里。东:铜山。西:砚山,界龙游、寿昌。婺港东南自金华入,合黄烟溪,迳城西南。衢港自龙游入,纳寿昌游埠溪,错出复入,左得永昌溪,迳兰阴山下,会杨子港,是为兰港。又北合虎溪、乾溪、香溪、抵施家滩,纳浦江大梅溪。有黄湓堤,康熙、雍正间屡修筑。镇三:平渡、香溪,又女埠有废司。瀔水驿。

东阳繁,难。府东北百里。东南:大盆山,界天台。东:玉山,一名封山。东北有东西白山,接太白山。东阳江二源:南源定安溪,即歌溪,出大盆墨岭,合金蒙坑、茅洋诸水,迳双溪口;北源上白溪,出东白山,会西白山水,南流,合白峰溪、渼沙溪来会,西流,右得筧竹溪、蟠溪,左得龙化溪、泗渡溪,又西合雅溪、郎坑溪。画溪出大盆西麓,始丰溪出南麓,其东上夹溪出尖山巿,下夹溪出天笠山。有白坦、永宁二镇。白峰、夹溪汛。

义乌疲,难。府东北百十里。南:淡云、八保。北:黄?山。东江,古乌伤溪,自东阳入,合廿三里诸溪,折西南会瑞云溪、麟溪。又西南,右合绣湖,左合鲇溪及善溪,迳江湾巿,会画溪,又南纳吴溪,入金华。其北航慈溪,出覆釜山,会仙洪岩水,缘西北界入。素溪出西南古寺坑。北酥溪出清潭山。又洪巡溪出西北绸岩。镇四:龙祈、酥溪、佛堂、廿三里溪。有汛。

永康疲,难。府东南百十里。东:方岩。东南:灵岩。南:绝尘山。永康港二源:北源华溪,出密浦山,迳社山下为鹤鸣溪,合酥溪,出仁政桥;南源南溪,即建阳溪,自缙云入,右合卢溪,左合横坑溪,迳水峥岩,右合李溪,迳双溪口,两源相合,是为永康港。又西,合西门、烈桥、高坑诸溪,入武义。东北:双牌溪,出八盆岭,下流为灵溪,入缙云。又东櫸溪,出大岭,下流为萍溪,入仙居。櫸溪村,府都司及县丞驻。有孝义、里溪汛。华溪驿。

武义疲,难。府东南七十五里。东:百义山,又乌牛山,界永康。西:铜釜山。武义港上承永康港,东自其县入,合清溪、郭衕溪,侧城东北,左得熟溪,西南自宣平入,合诸溪水汇焉。西北流,右合东溪、硃吴溪,左合桃溪,入金华。其南日溪自丽水入,合泄溪,入宣平。西:梅溪自宣平入,入金华。东北:素溪,出大捞箕山,自金华错入,仍入之。

浦江简。府东北百十里。东:半壁山、五路岭。西北:深褭山,涌泉为深褭溪,浦阳江源此。别源出西并硎岭,东流为吴溪来会。又合诸溪水,侧城南,有东、西二溪夹流注之,是为南江。合澄、左二溪,又东北,右得大溪,即演溪,东南自义乌入,合流迳康侯山下,为潮溪。又东,右合深溪、白麟诸溪入诸暨。南:梅溪,出雷公、城窦诸山,西流入兰溪。西北:湖源溪出石楂岭,迳五泄山,错出复入浦江,下流为湖洑水。潢溪、胡公、斤竹有汛。

汤溪简。府西南五十里。西北:汤塘山,县以此名。南:银岭。东南:辅仓山,白沙溪出。瀔江即衢港,西自龙游入。古无“瀔”字,当即汉志穀水。东北流,合莘版溪。又东北,左得双溪,上流永安溪枝津,北自兰谿入合之。右得潦溪,上流游埠溪,亦自其县入合之。是为三港口。又东北合罗埠溪,入遂昌。白沙溪,南自遂昌入,合诸溪水。堰三十六,而金华得其十。
[ 此帖被QQme在2009-01-05 16:06重新编辑 ]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07-02-04
金华市域春秋时属越国。秦、汉为乌伤县,属会稽郡。三国吴宝鼎元年(266)置郡名东阳,以郡在瀫水(即衢江)之东、长山之阳得名。金华设立郡府建置自此始。东阳郡属扬州,领长山(今婺城区、金东区、兰溪市)、乌伤(今义乌)、永康、吴宁(今东阳)、丰安(今浦江)、太末(今龙游)、新安(今柯城、衢县)、定阳(今常山)、平昌(今遂昌)9县,治设长山。南朝梁绍泰二年(556)置缙州,陈天嘉三年(562)撤州,东阳郡改名金华郡,郡名金华自此始。隋开皇十三年(593)改置婺州。大业三年(607)复置东阳郡。唐武德四年(621)改东阳郡置婺州,并于信安(新安)县分置衢州。唐天宝元年(742)改婺州为东阳郡,乾元元年(758)复为婺州,一直沿续到宋元。元至元十三年(1276)改为婺州路,至正十八年(1358)朱元璋攻取婺州路,改名宁越府,至正二十年改为金华府。明成化七年(1471)金华府领金华、兰溪、东阳、义乌、永康、武义、浦江、汤溪8县,故有"八婺"之称。1912年废府实行省、县两级制。1914年置金华道,辖区扩及原衢州、严州府。1927年废道,各县仍直属于省。1932年6月设浙江省县政督察专员办事处第八区,驻金华。9月,改设浙江省特区行政督察专员办事处第六特区。民国期间,行政督察区序号、辖县、专署驻地时有变换。1949年5月7日,金华解放,设立浙江省第八行政区。10月,改名金华专区。11月金华专区辖2市9县。1955年3月,衢州专区撤销并入。嗣后,金华专区辖县(市)续有撤并、复置,并与杭州、丽水等毗邻市地互有调整。1968年4月,改金华专区为金华地区。1985年5月,撤销金华地区,原金华、衢州两县级市分别升为地级市,实行市管县体制,并于金华城区设立婺城区,郊区设立金华县,同时撤销兰溪县,设立兰溪市(县级)。金华市辖婺城区、兰溪市和金华、永康、武义、东阳、磐安、义乌、浦江7县。原金华地区的龙游、开化、常山、江山县划归衢州市管辖。1988年5月,撤销义乌县设立义乌市(县级),撤销东阳县设立东阳市(县级)。1992年10月,撤销永康县设立永康市(县级)。2000年12月,撤销金华县,设立金华市金东区。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07-02-04
金华建制久远。古属越国地,秦入会稽郡。金华古称婺州,因其“地处金星与婺女两星争华之处”得名,自三国吴元宝鼎元年( 266 )置郡始名东阳以来,具有 1800 多年的历史和灿烂文化。历名金华、婺州,或设郡、州、路、府,或设道、区、专区和地区。 1949 年 5 月 7 日 金华解放,设立浙江省第八行政区――金华专区,辖 2 市 9 县。 1955 年 3 月 , 衢州专区撤销并入。 1985 年 5 月,国务院批准撤销金华地区,分设金华、衢州两市,实行市辖县体制。并于金华城区设立婺城区 , 郊区设立金华县 , 同时撤销兰溪县 , 设立兰溪市 ( 县级 ) 。 1988 年 5 月 , 撤销义乌县设立义乌市(县级) , 撤销东阳县设立东阳市(县级)。 1992 年 10 月 , 撤销永康县设立永康市(县级)。 2000 年 12 月 , 撤销金华县 , 设立金华市金东区。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3 发表于: 2007-02-04
三国吴在此设三河戊。唐咸亨五年(公元674年)建县,因兰江古称兰溪,故名兰溪县。元代元贞元年(公元1295年)升为兰溪州,属江浙行省婺州路。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复为县。《明史·地理志》始改兰溪为兰谿。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废府设金华道,道尹居兰谿。1933年设兰谿为实验县,翌年又设兰谿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1937年撤实验县复为普通县,兰谿区改称第四专区。
  1949年5月6日兰谿解放,建立人民政权。1949年11月划城区置兰谿市,翌年又撤市并入县,并改兰谿为兰溪。1985年5月,撇销兰溪县,设立兰溪市。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4 发表于: 2007-02-04
 春秋时,吴越争霸,越王勾践都大越(今绍兴),今东阳地属越国。战国时,楚伐越,又属楚。
  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定荆、江南地,灭楚国,于故吴、越地置会稽郡(《史记-秦始皇本纪》。会稽郡治所在吴县,今苏州市)。翌年统一六国,推行郡县制,今东阳地为诸暨、乌伤县之一部分,属会稽郡。
  西汉初,广封刘姓子弟为王,实行郡、国并行之制。高祖六年(前201)以会稽郡为荆国,高祖十二年更名吴国,景帝四年(前153),复为会稽郡,今东阳地历为所属。元封五年(前106),郡国之上初置十三州刺史部,会稽郡隶扬州刺史部。新莽时改诸暨为疏虏,乌伤为乌孝。东汉建武初(25)悉复旧名。汉末兴平二年(195),析诸暨置吴宁县(《后汉书-郡国志》“诸暨县”刘昭注、《宋书州郡志-东阳太守》),取“吴地安宁”之义,治所在水门村(也作大门村),为东阳建县之始,属会稽郡(东汉永建四年,会稽郡治山阴——今绍兴),隶扬州。
  三国吴宝鼎元年(266),分会稽郡西部置东阳郡,治所在长山县(今金华)。《方舆胜览-婺州》载:以郡“在金华山之阳,縠水之东,因名东阳”。东阳一名始此,隶扬州。吴宁县遂属东阳郡。两晋不变。南朝宋孝建元年(454),分扬州之会稽、东阳......五郡为东扬州,治所在会稽郡。后废置不常,至永光元年(465)复并入扬州(《宋书-州郡志》)。吴宁县在南朝宋、齐朝属东阳郡,隶扬州或东扬州。南朝梁普通五年(524)复置东扬州,太平元年(556)又罢,梁还于东阳郡兼置婺州,陈永定三年(559)又改缙州,梁、陈朝还改东阳郡为金华郡,陈天嘉三年(562)于会稽再置东扬州(《梁书-武帝纪.敬帝纪》、《资治通鉴-梁纪二十一》、《嘉庆重修一统志-金华府》、杜佑《通典-州郡十二》、《陈书-文帝纪》)。吴宁县在梁、陈朝属东阳郡、金华郡,隶婺州、缙州、东扬州。
  隋开皇九年(589),改东扬州为吴州,废金华郡置婺州,废吴宁县入诸暨,分五乡入乌伤(《隋书-地理志》、嘉靖《浙江通志-地理志》、康熙《新修东阳县志-建置》)。同年改长山县为吴宁县,开皇十二年复改东阳县,十八年再改金华县(《隋书-地理志-东阳郡》、《元和郡县志-婺州》)。与现东阳市之“吴宁”、“东阳”先后异地同名。大业初,废吴州置越州,大业三年(607)复改越州为会稽郡、婺州为东阳郡。今东阳地隋代则分属越州、会稽郡,婺州、东阳郡。
  唐武德四年(621),罢郡置州,改会稽郡为越州,东阳郡为婺州。垂拱二年(686)、析义乌县(唐武德七年改乌伤县为义乌县)东冲要地及废吴宁县故地置东阳县(新、旧《唐书-地理志》、万历《金华府志-建置沿革》)。县名由来,唐《元和郡县志-婺州》、《旧唐书-地理志-婺州》均有“取旧东阳郡名”之记载。县治即今吴宁镇。属婺州,隶江南道。天宝元年(742),复改婺州为东阳郡。东阳县属东阳郡。隶江南东道。乾元元年(758),再改东阳郡为婺州,东阳郡从此不再置。东阳县属婺州,隶浙江东道(治越州)。大历十二年(777),升东阳为望县(《唐会要》卷七十)。
  五代,东阳县隶吴越国,仍属婺州。吴越王钱镠与淮南杨氏交恶,以“淮寇未平,耻闻逆姓”为由,于后梁开平四年(910),奏改东阳县为东场县(《舆地广记-两浙路》、嘉靖《浙江通志-地理志》、康熙《新修东阳县志-建置》)。后晋天福四年(939),于婺州置武胜军节度,东场县仍为所属。
  北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吴越纳土归宋。淳化元年(990),改婺州武胜军为婺州保宁军节度。咸平二年(999),复东场县为东阳县(《读史方舆纪要-金华府》、万历《金华府志-建置沿革》)。属婺州,隶两浙路。南宋,复分两浙路为东西路,东阳县属婺州,隶两浙东路(路治绍兴府)。
  元至元十三年(1276),改婺州为婺州路。东阳县属婺州路,初隶江淮行省,后隶江浙行省浙东道宣慰司(《元史地理志-江浙等到处行中书省》)。浙东道宣慰司初治婺州路,大德六年(1302)移治庆元路(今宁波)。元末至正十八年(1358)十二月,朱元璋克婺州, 改婺州路为宁越府。至正二十年正月又改金华府(《明史-地理志-金华府》)。东阳,县属金华府。明初,隶浙江等处行中书省(省治杭州),洪武九年(1376)六月,改行中书省为承宣布政使司,东阳县隶浙江承宣布政使司(《明史地理志- 浙江》)。清承明制东阳县属金华府,隶浙江省金衢严道(《清史稿地理志-金华府》)。
  民国元年(1912)2月废道府制,东阳县直属浙江军政府。民国3年6月又行道制,东阳县属金华道(道尹行政公署初驻兰溪,民国6年7月移衢县。(《重修浙江通志稿-行政》、陈镐基现行行政区划一览表》),隶浙江省。民国16年废道实行省县二级制,东阳县直属浙江省(内政部《中华民国行政区域简表》)。实现省县二级制后,因省境辽阔,对县政指挥难周,省县之间又设行政督察区。民国24年8月,浙江省普遍推行行政督察区,东阳县历属浙江省第四、第三、第四、第五、第三、第八行政督察区(黄绍竑《五十回忆-下册》、历年《浙江省政府公报》、《重修浙江通志稿-行政督察区制》、内政部方域司编《中国之行政督察区》)。民国28年(1939)4月7日,行政院核准置磐安县,安文、大盘等地入磐安。
  1949年5月,东阳县属浙江省第八行政公署,10月属金华专区。1958年11月,磐安县撤销,全境并入东阳县。1968年4月改专区为地区,东阳县属金华地区。1983年7月,析置磐安县。1985年5月,金华地区撤销,金华市升地级市,实行市管县体制,东阳县属金华市。1988年5月25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东阳县改置东阳市(县级),浙江省直辖,行政委托金华市代管。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5 发表于: 2007-02-04
始置县名考辨 东阳始置县名有吴宁、汉宁两说。吴宁县,初见于《后汉书·郡国志·会稽郡》“诸暨县”梁刘昭注:“《越绝》曰:兴平二年分立吴宁县。”及《宋书·州郡志·东阳太守》:“吴宁令汉献帝兴平二年,孙氏分诸暨立。”仍袭此说者有万历《金华府志·建置沿革》、雍正《浙江通志·建置四》、《嘉庆重修一统志·金华府》、隆庆(万历补刊)《东阳县志·建置志》、道光《东阳县志·建置志》等。汉宁县,据目前掌握材料最早见于南宋嘉泰《会稽志·废县》:“汉兴平二年,分诸暨大门村为汉宁县,吴改为吴宁县。”沿用此说的有嘉靖《浙江通志·地理志》、万历《绍兴府志·疆域志》、康熙《新修东阳县志·建置》、光绪《诸暨县志·建置志》等。两说非惟记载时间远以吴宁说为早(约早六、七百年),且吴宁说有正史为据。汉宁说仅见于嘉泰《会稽志》等方志,又不明其所本。再考《后汉书·孝献帝纪》及《三国志吴书·孙策传》,兴平元年,孙策败扬州刺史刘繇,后“遂引兵渡浙江,据会稽”,“尽更置长吏”,“自领会稽太守”。《二十五史补编·三国郡县表附考证》卷七:“汉扬州所属江东诸郡,兴平中尽为孙策所有。”说明浙东已入孙吴势力范围。时孙氏析诸暨置新县,以吴宁名之也在情理之中。故正文采吴宁县说,汉宁说录以备考。
  县名“东阳”由来 唐《元和郡县志》、《旧唐书·地理志》、宋《太平寰宇记·婺州》及万历《金华府志·建置沿革》、道光《东阳县志·建置志》等均作“取东阳旧郡名”。康熙《新修东阳县志·建置》则另有新说:“盖邑当郡之极东,其阳延袤直抵于郡。而邑之镇山曰东白,面阳相向,其称斯名也较著明矣。”并认为“取旧郡名”说“于本邑未合。”按三国吴宝鼎元年(266)置东阳郡,唐武德四年(621)废郡改置婺州。正是在这废东阳郡为婺州期间于垂拱二年(686)置东阳县,县名沿用旧郡名是很显然的,况又有唐代文献记载为据。康熙《新修东阳县志》之说,当属后人望文生义之词。
  县名“东场”考 五代改东阳县为东场县。隆庆《东阳县志·建置志》、康熙《新修东阳县志·建置》及道光《东阳县志·建置志》皆谓:“东场或曰东伤”,又云“然金石遗迹多作东场”。按吴越钱氏除改诸县名阳者外,还好迷信喜吉语,悉改不吉祥的地名。如改龙丘为龙游,“恶丘为墓不祥”;改剡县为赡县,“恶剡有二火一刀为不祥”;改萧山西陵为西兴,“以陵非吉语”(见《十国春秋·武肃王世家下》、《越中杂识·古迹》、《十国春秋·文穆王世家》)。《新五代史·吴越世家》甚至记载信州危子倡投奔吴越,“镠恶其姓”因改元子倡之事。这就很难相信会把东阳改东伤。另据1963年东阳南寺塔倒塌出土的碑记,此塔建于北宋建隆二年(961)吴越钱弘俶时,距吴越归宋尚有17年,碑记县名也作东场,再次证实“金石遗迹多作东场”,当为铁证。加上诸正史地理志,北宋 《太平寰宇记》、《元丰九域志》、《舆地广记》等史地名著,及《吴越备史》等史书,均未见东伤县之记载。“东伤”疑系“东场”之误。繁体字中,两字字形相似,传抄或刊印时鲁鱼亥豕,也属难免。
  吴宁县省废考辨 隋开皇九年(589)废吴宁县,隆庆《东阳县志·建置志》、万历《金华府志·建置沿革》、康熙《新修东阳县志·建置》、《道光东阳县志·建置志》等只说“分五乡入乌伤”,说明还有其他各乡并入他县,从文字到内容均有缺损。按吴宁县东汉末分诸暨立,其省废后,旧志如无并入何县的记载,当可理解为复入诸暨。只是因为回并的不是全部,故要单表“分五乡入乌伤”。这一分析还可从下列文献材料得到佐证:嘉泰《会稽志·废县》:“吴宁县,宝鼎元年割隶东阳郡,后复并入诸暨。”嘉靖《浙江通志·地理志》:隋开皇九年“废吴宁县入诸暨”。光绪《诸暨县志·建置志》:“隋开皇九年,废吴宁复人诸暨。”以故在《建置沿革》文中谓“今东阳地隋代则分属越州、会稽郡、婺州、东阳郡”。唐垂拱二年(686),设置东阳县时,隆庆《东阳县志》、万历《金华府志》、康熙《新修东阳县志》的《建置志》均作析“义乌之东冲要地及废吴宁故地为东阳县”。其中“废吴宁故地”,当然包括并入诸暨的这片吴宁故地,今东阳境土自义乌、诸暨划回,前后脉络也是清楚的。
   吴宁故城考 明隆庆《东阳县志·城》载:“按《旧志》:废吴宁县城在县东二十七里,遗址尚存。”清康熙《新修东阳县志·城郭》载:“今查县东二十七里,为八都,土名楼家,有城址,曲转如矩……相传周广仅二里计。”1987年底,红旗乡金家村西尚遗存夯土城墙,呈“厂”形,长约200米,高约3米,底宽约6米,顶宽约3米有余。其中南北向一段,长约150米,纵贯于金家村西,离村约50米;东西向一段,长约50米,与南北向一段交会于金家村西北,走向为自西向东延伸,北距红旗垄山脚约60米。城墙内侧即为金家村。金家村西偏南有一口塘,称楼家塘,塘边的自然村名楼家。与清康熙《新修东阳县志》所载相符。1966年底金家村西南尚存城隍庙,村东南紧挨洲义堰水渠处有一丘田,俗呼县堂田,意谓县衙署遗址。此田西距南北向城墙约260米,北距东西向城墙约150米,南距东阳江北岸约20米。“厂”字形城墙,当为故城西城墙和北城墙遗迹。南城墙当在今东阳江北侧沿岸,或河道中。东阳江古河道当在今河道以南200-300米处,沿楼西宅、象溪滩、上宅、西宅诸村一线,直达十二山头北山脚而下。民国时西宅村西有一深潭,是其遗迹。另据《横城蒋氏族谱》载,金塘田川 口村有一先民永乐年间与其妻“合葬西故城之原”,由此可证,故城在金塘田川 口村之西,东城墙位于金家、金塘田川口两村之间。
  清康熙《新修东阳县志·名胜》又载:“水门村,去旧城址一二百步,临溪有石岸,是其遗迹......今八都洲义堰之水从石岸绝流入堰,计当时蓄泄之方必有门闸以司启闭,故云水门,其村因以此名。且相其地势,建邑之后,也必以此为水门可知也。《寀卢家传》有赤乌年间给贴为置堰久远之证,不知汉时已有此水门,不独吴矣。”说明洲义堰汉时已建,置吴宁县后,其水渠引为护城河;水门村距城一二百步,史称分诸暨水门村置吴宁县即此。 吴宁故城周围约1000米,是以洲义堰之水为护城河的一个小城,其范围东起金塘田川口,西至金家、上蒋两村中段,南临东阳江,北依红旗垄低丘。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6 发表于: 2007-02-04
义乌

  早在新石器时代,本县这块土地上已有人类活动。新中国建立以后,合作乡燕里村、华溪乡里兆村和夏演乡、佛堂镇先后有石碾石斧出土。1981年,平畴乡木见山发掘的一座西周墓,出土文物有原始青瓷盉、缸、豆、碗、碟、盂、黑釉印纹陶缸、陶罍等,证明当时义乌已不再是蛮荒之地。

  相传夏五世主少康封庶子于会稽,号称于越。本县当时在于越境内,东周时属越国。公元前339一前329年之间,越为楚所败,浙江(钱塘江)以北被楚占,江以南也臣服于楚。

  泰王政(始皇帝)廿五年(前222),定江南,平百越,建县名乌伤,属会稽郡。乌伤县境,北接诸暨,南邻太末,大致包括今金华、兰溪、义乌、永康四市县的全部,东阳、磐安、武义、浦江四县的大部和仙居、缙云的一小部分。

  西汉仍因秦制。“新莽”朝改乌伤为乌孝。东汉建武初复名乌伤,属会稽郡西部都尉治。初平三年(192),分县西面一部分辖境置长山县(今金华、兰溪)。

  三国吴赤乌八年(245),分县南面一部分辖境置永康县。宝鼎元年(266),原会稽郡西部分出设东阳郡(郡治在长山,即今金华市区),本县归东阳郡管辖。历经晋和南朝的宋、齐两朝270多年,隶属关系未变。梁、陈两朝(503—589),东阳郡改称金华郡,本县仍隶属之。

  隋平陈,金华郡一度改置吴州。开皇九年(589),废吴宁县,分5乡入本县。十三年,分吴州置婺州。大业三年(607),州复为东阳郡。

  唐武德四年(621),东阳郡改称婺州,将本县划出设稠州(亦作绸。绸、稠通用。今稠城镇名称源于此)。六年,稠州分置乌孝、华川两县。乌孝县治在乌伤县旧址即今稠城镇;华川县治已难确指。七年,废稠州,两县合而为一,称义乌,属婺州。这是县名义乌之始。垂拱二年(686),县东面废吴宁时并人的5乡,仍划出重置东阳县。天宝十三年(754),又分县北面一部分加兰溪、富阳各一部分设浦阳县,即今浦江县。

  五代十国至两宋,本县均属婺州。元代,本县隶属婺州路。至正十八年(1358),朱元璋部攻取婺州,本县归附,婺州路一度改置宁国府。廿二年,又改名为金华府。按当时县的等级划分,义乌在唐为紧县,宋为望县,元为上县。

  清承明制。民国初,撤销府一级建制,本县直属于省。1914年,以道代府,本县属金华道。1927年,道废,仍为省、县两级制。1935年,省下设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本县属第四区(公署初驻兰溪、继驻金华);1947年,属第五区(公署驻衢州);1948年4月,属第三区(公署驻金华);同年7月,属第八区(公署驻本县)。

  1942年5月21日(农历四月初七),日本侵略军占领本县县城。县政府迁驻五指乡杨盆一带,并一度流亡在永康县境。1944年秋迁驻南极乡尚阳。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游击根据地,曾于1942—1945年间建立金(华)义(乌)浦(江)联防办事处和诸(暨)义(乌)东(阳)办事处两个政权机构。1945年9月,抗战胜利,县政府迁回稠城。解放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曾先后建立金义县政府、路北县政府、路南金义永武办事处、路东县政府等人民政权。

  1949年5月8日(农历四月十一),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十二军卅五师解放本县,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义乌县人民政权在稠城镇建立,隶属金华专区。党领导全县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本县进入历史新阶段。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7 发表于: 2007-02-04
据史料记载,义乌县辖区内,唐代有乡30,后经减并,宋代初期设乡26。一千多年来,基本上依循这样的格局。这次区划调整,将从根本上打破唐代后一直延续下来的行政区域范围。大城市建设是义乌历史上天翻地覆的大事件,它将重新塑造一个新义乌。在这新旧交替之际,我们隆重推出“行政区划人文历史系列采访”文章,以记者探访的角度,对目前21个乡镇的区划沿革、人文历史、地理风貌等,作一详细的介绍,让人们全面了解我市行政区划的历史和地方风土人情,也为新义乌留下一份难得的历史资料。
  义乌市原县乌伤,自秦王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建县之后,在东汉与孙吴时代先后分出长山(今金华,又分兰溪)、汉宁(后改吴宁,隋时并回)、永康(分出武义)。到了唐朝,义乌又分出东阳(析出磐安)和浦阳(改名浦江)。所以乌伤————义乌是金华市属各县市区的主县和母县。建设50万以上大城市有着悠久的人文历史基础。
  县以下的行政组织,古来第一级是乡。如东汉初年光武帝封杨茂为新阳乡侯,新阳乡属乌伤县。现在的永康县原是汉代的乌伤上浦乡。东阳也是原义乌的5个乡。乡的建制一直延续至今,共两千一二百年历史。义乌最后的乡是东塘、东河、夏演、倍磊。
  县以下后起的第一级行政单位是镇。稠城镇由原城内河东河西两镇合并而成,建于1934年推行保甲制度之时。1950年起佛堂镇与稠城镇一样建为县直属镇。
  1928年以后县政府分出派出机构区公所(有时称督导区),分管县直属镇以外的乡镇。日军占领时期设义南、义西、苏溪三个区署。义西及义北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政权管辖。1949年后仍设区公所,1958年曾撤销。区公所少的时候4个,多的时候8个。区与直属镇并列,区以下的乡与镇并列。
  城内与城外的行政区划有别,唐宋以后城外分属8个乡,城内县邑设隅坊。今下车门一带的龙灯会还保留“南隅”的旧称。辛亥革命后隅坊改里,里改镇。河东河西两镇是义乌最早的镇。
  乡以下的基层组织,汉朝时代是亭。如东吴名将骆统封乌伤新阳亭侯的亭便是。现在市内还有亭的地名如稽亭。
  隋唐以后乡以下设都保。北宋宣和年间义乌正式建成28个都,分属8个乡。这乡与都一直稳定到民国成立以后。都的概念和范围民间根深蒂固,村村知道本村属哪个都。县邑四隅不在都的范围内。都的区域划分义乌是先从城郊开始,一至三都全在城的周围。城西楼下、杨村一带为一都,城南篁园青岩傅鲇溪一带为二都,城东城北清塘下堂阁新屋一带为三都。四都在县东义乌江与岘山之间的江南,即出东江桥到东阳的大路两侧。五都在廿三里、华溪、李塘一带。六都从江北下朱下骆宅一带开始向北一直到今巧溪水库源头,“长长六都”绵延30多公里。七都在三都与六都之间北部,然后向北折向西向南划块。北端九都南端廿八都。
  都的下面为图,图的多少看都的面积大小而定,小的4个,多的14个。图有几个职能,主要是基层行政单位,设地保(保正)管理治安和徭役。它的作用长期与闾邻制甚至和保甲制并存,有的直到义乌沦陷。有的保正治事讲情理不伤害人格,处罚叫“服禁”,罚出分与众人,说话用劝导,受罚的人不致难堪。这大概是它名亡而实存的原因。
  图又是征收钱粮和土地业权管理单位,设庄书,依照土地清册《鱼鳞册》征收田赋。土地业权变更要到庄书那里办过户做“实征”,所以庄书是个肥职。抗日战争爆发,田赋开始征收实物(稻谷),政府设置专门机构,庄书才退出历史舞台。
  图还是分配服务的单位。旧时民间对道士、吹打的需要量很大,他们的专业群体把成员分配到图,叫“管图分”。用户找管本图分的承头组织。阉猪也管图分,阉一只猪的工钱买不到两双草鞋,有些地方来回二三十里,要花半天时间,也不致推辞。
  图下设甲已无痕迹。但都下面的甲,现在三都七都还存在。义乌的东北各都清朝时都有个胡公案,按甲轮值重阳上德胜岩。三都七都胡公现在不上岩,但还年年按甲轮值送驾接驾。
  与都图并行的还有按乡设置的里,义乌30个里分设于8个乡,只不知今东塘宣德里是否古里,此外别无遗迹。
  辛亥革命以后乡镇区划调整频繁。如1928年实行乡镇闾邻制自治,依户设邻,依邻设闾。全县由古来的8个乡分设65个乡13个镇。1934年实行保甲自治,依户设甲。由于这五六年人口没有多大增长,乡镇总数仍为78个。1939年为了适应抗日战争的需要进行归并,全县设乡镇45个。抗战胜利后的1946年又调整为34个乡镇。1950年新中国成立之后为了新形势需要,乡镇范围由大改小,全县分设101个小乡镇和2个大镇。1956年大调整,全县设置7个县属镇,32个区属乡镇。1958年建人民公社,撤销区和乡镇,实行政社合一,建为7个大公社。1961年撤大公社,全县分建45个人民公社。1983年政社分设,依原公社范围建为45个乡镇。1985年调整为区属乡镇47个,县属镇2个。1992年扩乡并镇,全市共设镇13个,乡10个。最后调整为16个 镇,5个乡。
  乡以下的行政组织,辛亥革命后取消都图,1928年行闾邻制,为以户为起点的10进制,即10户为邻10邻为闾10闾为乡镇。1934年实行保甲制,也为10进制,但两制都有伸缩性,乡镇邻闾保甲大小不等。1950年后乡镇以下为行政村。人民公社期间为生产大队与生产队两级。恢复乡镇建制后为行政村与居民组。扩乡并镇后多数镇分设办事处或管理区。
  乡的命名最早着重于彰善扬德,如崇德、同义、明义。也有根据地方特点的,如双林以寺名,龙祈以山名,缙云以景名,智者以人名。近代命名多数依中心村,如黄山、官塘、田心、倍磊。但有选取地方特点的,如福田、六和;有反映时代特征的,如建设、求是;有结合两个中心村的,如华(溪)李(塘)、湖(门)鹤(田);有结合两个合并乡镇的,如大(同)长(龙);有取居民特征的,如延陵(吴姓);有依地理特征的,如五指、云黄、江湾、南极;有彰善祈安的,如崇义、永宁。
  行政区划的变化,反映了历史发展的轨迹。历史上长时期的8个大乡,标志着长时期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停滞。20世纪的频繁变化也说明社会动荡和快速发展。更具划时代意义的当是2001年的大调整,它是义乌开始迈入大都市的前奏和序曲,与公元前222年由秦王朝建为今浙江中部惟一一县一脉相承。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8 发表于: 2007-02-04
三国吴赤乌八年(公元245)析乌伤县南界上浦乡地设置永康县,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升永康县为丽州,八年复称永康县,唐武后天授二年(公元691)析永康县西界置武义县,武后万岁登封元年(公元696)析县东南境置缙云县,宋、元、明清建置如旧。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9 发表于: 2007-02-04
武义县始建于唐天授二年(公元691年),至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10 发表于: 2007-02-04
浦江于东汉兴平二年(公元195年)建县,古称丰安,至今已有1800多年历史。唐天宝十三年(754)置浦阳县,以境内浦阳江得名。五代吴越天宝三年(910)改浦阳为浦江,一直沿用至今。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11 发表于: 2007-02-04
1958年汤溪县并入金华县。
  1985年撤地建市,原金华市(县)分设婺城区和金华县。2000年12月撤销金华县,划原金华县九个乡镇和原婺城区仙桥、东孝、多湖三乡镇设金东区,原金华县西部14个乡镇归婺城区。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12 发表于: 2007-07-26
好贴!
只看该作者 13 发表于: 2009-01-03
顶浙江省的。
当台州行署驻在临海时,全国人民都说要市管县;
当台州市搬迁到原黄岩县域后,全国人民都说要省管县。
只看该作者 14 发表于: 2009-01-05
今缙云地,《禹贡》属“扬州之域”,春秋战国时属吴越,秦代分属会稽郡、闽中郡。西汉时为会稽郡地,分属乌伤县和回浦县。东汉初改回浦为章安。汉末建安四年(199),分章安县南乡置松阳县,缙云地分属乌伤和松阳两县。
三国吴赤乌八年(245),分乌伤县南境置永康县,今缙云北部为永康县一部分。吴太平二年(257),分会稽郡东部置临海郡,松阳属之;吴宝鼎元年(266),又分会稽郡西置东阳郡,永康县属之。缙云地分属临海郡之松阳县和东阳郡之永康县。
东晋太宁元年(323),分临海郡东部置永嘉郡,松阳县属之。隋开皇九年(589),分松阳县东部置括苍县,废永嘉郡置处州。开皇十二年,又改处州为括州。隋初废东阳郡置婺州,大业初复改婺州为东阳郡、括州为永嘉郡。今缙云地北部仍属东阳郡永康县,南部属永嘉郡括苍县。
唐武德四年(620),改东阳郡为婺州,于永康县置丽州,分置缙云县,属丽州。八年,废丽州及缙云县,仍属永康县。万岁登封元年(696),分括州括苍县东北界及婺州永康县南界置缙云县(《新唐书·地理志》作圣历元年(698),此据。此据《旧唐书·地理志》),因境内缙云山而名,属括州。天宝元年(742)改括州为缙云郡。乾元元年(758)复为括州。大历十四年(779)因避德宗讳(名适,音kuo),改括州为处州,缙云县属之。
把(媳妇=儿子妻子)当(媳妇儿=自己妻子:部分北方城市的方言口语)叫扒灰。媳妇指儿子妻子而非自己妻子
把(女婿=女儿丈夫)当(女婿儿=自己丈夫:部分北方城市的方言口语)叫乱伦。女婿指女儿丈夫而非自己丈夫
只看该作者 15 发表于: 2009-01-05
仙居历史文化悠久,文物古迹众多。东晋永和三年(公元347年)立县,原名乐安、永安。北宋景德四年(公元1007年),宋真宗赵恒以其“洞天名山,屏蔽周围,而多神仙之宅”下诏改县名为仙居,意为“仙人居住的地方”。
把(媳妇=儿子妻子)当(媳妇儿=自己妻子:部分北方城市的方言口语)叫扒灰。媳妇指儿子妻子而非自己妻子
把(女婿=女儿丈夫)当(女婿儿=自己丈夫:部分北方城市的方言口语)叫乱伦。女婿指女儿丈夫而非自己丈夫
只看该作者 16 发表于: 2009-01-05
原宣平县境,春秋属越,战国属楚,秦至西汉为回浦县,东汉至南北朝为章安、永宁、松阳县,隋属栝苍县,唐至明洪武属丽水县。明景泰三年(1452),建宣平县,属处州府,清不变。民国元年属瓯海道,民国16年直属浙江省,民国24年属第九行政督察区,民国32年(1943)5月改属第四行政督察区,民国 35年(1946)再度直属浙江省,民国37年(1948)4月属第六行政督察区,同年7月改属第七行政督察区。
  解放时,武义县属金华专区。宣平县属丽水专区,1952年改属衢州专区,1954年,衢州专区撤销改属金华专区。1958年5月,宣平县建制撤销,县级机构与16个乡镇并入武义县,另外5个乡镇划入丽水县。1958年10月,武义县建制撤销,并入永康县。1961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恢复武义县建制。1985年5月,金华专区改为金华市,武义县属金华市。
把(媳妇=儿子妻子)当(媳妇儿=自己妻子:部分北方城市的方言口语)叫扒灰。媳妇指儿子妻子而非自己妻子
把(女婿=女儿丈夫)当(女婿儿=自己丈夫:部分北方城市的方言口语)叫乱伦。女婿指女儿丈夫而非自己丈夫
只看该作者 17 发表于: 2009-01-05
明成化7年(1471年)分金华,兰溪,龙游,遂昌建汤溪县,见明史(志第二十,地理五)“汤溪府西南,成化七年正月析兰溪、金华、龙游、遂昌四县地置,南有银岭,西北有縠江,即信安江(衢江)”。其中龙游的那部分就包括龙丘山,从此九峰岩便一直为汤溪县所辖。龙游恢复县治后,也未重新归到龙游县,而是作为汤溪镇的一部分划到金华县(今婺城区)。
把(媳妇=儿子妻子)当(媳妇儿=自己妻子:部分北方城市的方言口语)叫扒灰。媳妇指儿子妻子而非自己妻子
把(女婿=女儿丈夫)当(女婿儿=自己丈夫:部分北方城市的方言口语)叫乱伦。女婿指女儿丈夫而非自己丈夫
只看该作者 18 发表于: 2009-01-07
 隋开皇九年(589),寿昌并入新安县(今淳安);建德并入金华县,改置为吴宁县,为婺州治。两县均属婺州。仁寿三年(603),以新安故城置睦州,治新安县。
把(媳妇=儿子妻子)当(媳妇儿=自己妻子:部分北方城市的方言口语)叫扒灰。媳妇指儿子妻子而非自己妻子
把(女婿=女儿丈夫)当(女婿儿=自己丈夫:部分北方城市的方言口语)叫乱伦。女婿指女儿丈夫而非自己丈夫
只看该作者 19 发表于: 2009-01-07
唐武德四年(621)又重置太末,
把(媳妇=儿子妻子)当(媳妇儿=自己妻子:部分北方城市的方言口语)叫扒灰。媳妇指儿子妻子而非自己妻子
把(女婿=女儿丈夫)当(女婿儿=自己丈夫:部分北方城市的方言口语)叫乱伦。女婿指女儿丈夫而非自己丈夫
只看该作者 20 发表于: 2009-01-14
引用第15楼实在于2009-01-05 11:41发表的  :
仙居历史文化悠久,文物古迹众多。东晋永和三年(公元347年)立县,原名乐安、永安。北宋景德四年(公元1007年),宋真宗赵恒以其“洞天名山,屏蔽周围,而多神仙之宅”下诏改县名为仙居,意为“仙人居住的地方”。

所谓官字两张口。多神仙之宅,好有诗情画意。其实,还不是老百姓的房子多在山上?而且苦不堪言?
当台州行署驻在临海时,全国人民都说要市管县;
当台州市搬迁到原黄岩县域后,全国人民都说要省管县。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