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3743阅读
  • 12回复

[每周一府]每周一府(73):温州府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7-02-05
温州府:冲,难。温处道治所。总兵驻。明领县五。雍正六年,增置玉环?。西北距省治八百九十里。广百六十里,袤五百里。北极高二十八度。京师偏东四度二十一分。领厅一,县五。

永嘉冲,繁。倚。城有九斗山,内华盖,道书“第十八洞天”。西北:大若岩,即赤水山,“第十二福地”。东南:大罗山。南:吹台山。西:瓯浦山。北:孤屿山,横亘江中,英领事署在焉。海,东自乐清入,为瓯江口,南迳龙湾陡门,又南迳宁村所。康熙九年改寨置游击。海口曰温州湾,灵昆岛扼之。瓯江上流大溪,西南自青田入,东流,合菰溪及韩埠、上戍二港。侧城西北。右得会昌湖,分出郭、瞿、雄三溪,合流迳望江门外。光绪二年烟台之约,立租界。迳陡门桥北,右合塘河,抵永乐界,为馆头江。其右合双井、茶山二河,又东南合瑶溪、白水溪入海。枬溪镇,县丞驻。有西溪巡司,永嘉盐场司,窑岙镇兼驿。沙头、碧莲、韩埠、枫林、双溪有汛。有龙湾山、茅竹岭、状元桥砲台。

瑞安冲,繁。府南八十里。水师副将驻。东:龙山。北:集云山、大小二洋山。海,东北自永嘉入,迳梅头城,又南迳海安所,又南迳飞云江口,有关。其外洋凤凰山与西江横山对峙,曰凤凰门。迤北大小丁山。迤东南齿头山。东:长带山。迤北南策山,与东策、北策相望。北策以西,与永嘉大瞿以东,称佳澳焉。飞云江上流大溪西自泰顺入,合桂溪,迳{?山}口村,右合洄溪。又东合九溪、方坑溪。又东北,左得漈门溪,汇诸溪水,折东南,合半溪,左纳南岸塘河入海。有大{?山}、江岸二巡司,双穗盐场。黑城、宋埠有汛。

乐清冲,繁,难。府东北八十里。水师副将驻。北:雁荡山。东:窑岙山。西:章岙山,与沙角、黄华并置寨。黄华有关,追临海口,为第一门户。海,东北自太平入,迳大荆城,游击驻。转西南迳铧锹埠,北接大嵩汛。又西南迳蒲岐,至城南,为瓯江口。自木杓山至此,曰乐清湾。东北:新巿河,东源出白龙山,西源出玳球、赤岩、硐坪诸山,合流为黄双塘溪。北,梅溪出左原诸山,流为石埭河,并汇万桥港入海。东:芙蓉川,分出长蛇岭及西中奥四十九盘岭,合流为清江,北接蔡岙汛,南接光岩汛。又白溪出雁荡东麓,迳灵岩,流为净名溪。东北:蒲溪,二源,一出石门潭,合南閤、北閤诸水,一出荆潭,合桐垟隘、门岭诸水,汇于水涨,并入海。城河即东溪,出县治东北诸山。左出诸枝河,并通西城河。河即西溪,迳下马桥,与东溪合,是为运河,西南入馆头江。东迳磐石,都司及巡司驻。南接天妃汛,与龙湾对峙,为第二门户。又东至白沙岭入海。自此迳曹田汛,抵歧头山,即海口也。有馆头镇,岭店驿。县丞驻大荆城。有长林盐场。东门、西山岭、镇瓯、歧头砲台。

平阳冲,繁。府南百三十里。水师副将驻。西:雁荡山,对乐清曰南雁荡。其东焦溪、天井洋、赤岩诸山。西南:分水岭,泉出泷上,东西分流,以限闽、浙。海,东北自瑞安入,迳沙园城,南迳鰲江口,又南迳金乡营,东北接舥艚汛。又南为大濩海口,官山岛扼之,分南北水道。西南:鰲江,古曰始阳江。南港二源,一平水,一燥溪,歧为东西溪。北港二源,一顺溪,一梅溪,两港会于萧家渡西,合迳罗源山下为横阳江。迳钱仓镇为钱仓江。又东合东塘河,抵墨城汛入海。城河分出西南毗岩岭诸山,入城为腰带水,汇于抗云桥,一出东郭入海,一出北郭为城北运河。其夹屿桥河在南夹屿下,下汇城南诸水,歧为二,一西塘河,一东塘河,分趋入海。南运河出东南金狮山,合直浃河,赤溪出西南矾山,并入之。二镇:仙口、钱仓。蒲门巡司。天富盐场。下垟诸砲台。

泰顺简。府西南百三十里。东:飞龙山。南:石岭。西:双港岭。仙居溪出西北诸山,迳洪口渡,洪溪会葛溪注之,古曰渔溪。东北流,左得三插溪,东北自景宁入,会左溪。又东北,右合莒冈溪,左纳青田下窄口溪,古曰龙溪。其北太平溪,出上庄,贯城壕,出南门,合白溪,错出复入,缘界抵赤水坑口,会双港溪。溪自寿宁入,迳五步,合棠坪水,迳石竹洲,合周边诸水,抵交溪村,会四溪及仕阳、龟伏二溪,与福建霞浦、福安为界水。有瓯西第一、分水、桂峰、武岭头镇南诸关,排岭、牛头上下排、龙岩岭、分水排诸隘。池村、三魁二镇。有巡司。墩头隘、吴家墩、洋冈、后街有汛。

玉环厅简。府东北二百里。参将及同知驻。坎门、钓艚隩势险要。钓艚东即鹰捕隩。北车首头与东北木杓山斜对,中为栈头港,东通灵门港,外列虎叉、鸡冠、羊屿诸山。东南至鹿门。外洋虎叉以东为披山。外洋以北为白马嘴,嘴东有沙角、镫台、茅草诸山。西有花岩浦。西北接后?交汛。进此曰漩门,两山崟束,一水中流,航路最险。其西为分水山,北为苔山。分水以东为楚门港,以南为乌洋港,西接浦歧港。又南为西青屿、乌岩。北为大青、小青。迤西为茅岘山。又西江?廷山。其南大乌、小乌。又南为莲屿。西南为大门、小门。迤东南为黄大岙,中有重山。黄大岙之西,重山之北,中曰天门。又东南为状元隩,为三盘山。东北为鹿栖山。西北至大岩头。又北接梁湾汛,东南即黄门。门东为南排山。北教场隩、里隩。巾岙寨镇,玉环巡司,蛇屿砲台。
[ 此帖被QQme在2009-01-05 16:07重新编辑 ]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07-02-05
温州古为瓯地,秦统一全国后属闽中郡。西汉惠帝三年(前192)为东海王(俗称东瓯王驺摇)都地。汉顺帝永和三年(138)析章安县东瓯乡置 永宁县,县治设在瓯江下游北岸今永嘉县瓯北镇境内,是为温境建县之始。东晋明帝太宁元年(323),析临海郡南部永宁、安固、横阳、松阳四县置永嘉郡,郡治设在瓯江下游南岸(今鹿城区),是温州建郡之始。唐高祖武德 五年(622)置东嘉州,高宗上元二年(675)置温州,自此以后,历1300余年至今,州名无改,州境亦无大变。辛亥革命爆发,1911年11月8日温州成立"军政分府",隶浙江军政府。 温州古称“瓯”,早在4000多年前,这里就有原始瓯人繁衍生息。
1914年6月置瓯海道,辖温州、处州二府,道尹公署驻永嘉县,属浙江省。1932年 建立行政督察区。温州区初称浙江省第十县 政督察区,督察专员办事处驻永嘉县 。后数度更名,称第四特区、第三 特区、永嘉行政督察区、第八行政督察区, 1948年4月,改称第五行政督察区。

1949年5月7日温州和平解放,建立温州市军事 管制委员会;8月26日成立第五专区,并设温州市。建国后,改称为温州区专员公 署。其后,名称和辖县有所变动。1981年9月温州地区和温州市合并建立温州市, 实行市管县体制。现辖鹿城、龙湾、瓯海3区,瑞安、乐清2市(县级)和永嘉、 洞头、平阳、苍南、文成、泰顺6县。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07-02-05
溫州歷史悠久,溫州古代稱甌越。約公元前2500年(新石器時代晚期),在今溫州境內已發現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100余處,出土有石犁、石鐮、石斧、石錛、石刀、石鑿、石鏃、石網墜、石矛及紡輪等勞動工具。尚有夾炭陶片和夾粗沙陶片。先民從事漁獵和耕作。前475-前221年(戰國時代)前333年(楚威王七年),楚威王破越國,殺越王無疆。越部分族遷東甌定居。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設置閩中郡。前192年(西漢惠帝三年)惠帝劉盈立騶搖為東海王,都東甌,世俗號為東甌王。138年(東漢順帝永和三年)分章安之東甌鄉置永寧縣,西猶兼處州地,戶不滿萬。縣始于甌江北岸。是為溫州建縣之始。323年(東晉明帝太寧元年),析臨海郡溫嶠嶺以南地區置永嘉郡,治所設于永寧,轄永寧,安固、橫陽、松陽四縣。建郡城于甌江南岸,相傳有白鹿餃花而過,故後名鹿城。是為永嘉建郡之始。422年(南朝寧武帝永初三年)謝靈遠貶寧永嘉,遍歷諸縣,多有題詠,成為山水詩鼻祖。前此數年,鄭緝之撰《永嘉群記》,是溫州最早的地主志,今存孫詒讓輯本一卷。589年(隋文帝開皇九年)永寧、安固、橫陽、樂成四縣合並,稱永嘉縣,屬處州。後三年,處州改名為括州。州治設于括蒼(今麗水市)。607年(隋煬帝大業三年)改括州為永嘉郡,郡治仍于括蒼。轄永嘉、括蒼、松陽、臨海四縣,計10542戶。621年(唐高祖武德四年)改永嘉郡為括州。次年,析括州之永嘉縣置東嘉州,轄永寧、安固、樂成、橫陽四縣。624年(唐武德七年)樂成並入永寧,稱永嘉縣。唐高宗上元二年改置州,因氣候溫暖,"雖隆冬而恆燠",故名溫州。 724年(唐玄宗天寶元年)改溫州為永嘉郡,轄四縣,共計42814戶,241690口。758年(唐肅宗乾無無年)復改永嘉郡為溫州。是年,以李胥為監鹽官。914年(五代後梁末帝乾代四年)橫陽改名為平陽縣。997年(北宋太宗至道三年)溫州復升為州,屬兩浙路,領永嘉、樂清、平陽、瑞安四縣。1127年(北宋欽宗靖康二年)溫州所產蠲紙,始于唐代,潔白堅滑,在北宋時列為貢品。另有漆器以精美著稱,至南宋時,稱“天下第一”。1265年(南宋度宗咸淳元年)8月,升溫州為瑞安府。1368年(明太祖洪武元年)溫州改路為府,轄永嘉、樂清、瑞安、平陽四縣。 1369年(明洪武二年)設溫州衛,下轄前、後、左、右、中五個千戶所。1661年(清順治十八年)3月,清廷為斷絕沿海人民與鄭成功聯系,下遷界令︰樂清移治大荊;永嘉棄茅竹嶺以東地,瑞安離海5里為界;平陽內遷10界。魚鹽之利盡失,海外貿易中斷。1670年(清聖祖康熙九年)浙江省下設溫處道,轄溫州、處州兩府。1685年(清康熙二十四年)10月,置浙海關于寧波,下設溫州、瑞安、平陽等15個海關分口。溫州分口下設狀元橋、寧村、黃華、蒲岐四個旁口。1728年(清世宗雍正六年)設置玉環廳,洞頭列島屬之。至此,溫州府隸五縣一廳。
  1840年(清道光二十年)6月,鴉片戰爭爆發。7月5日,英軍侵入定海,溫州告急。1872年(清同治十一年)是年,先後有廣濟、普濟、海晏等輪航行溫州、上海間。瑞安許啟疇、陳虯等創辦心蘭書社,為溫州最早的圖書館。1876年(清光緒二年)9月13日,簽訂中英煙台條約,闢溫州通商口岸。1884年(清光緒十年)10月4日,溫州民眾在澤雅人柴岩榮帶領下,焚燒城西、周宅祠巷等處教堂,並搗毀英稅務司住所。1896年(清光緒二十二年)2月,孫詒讓、黃紹箕等創辦瑞安算學書院,定名瑞安學計館。 1906年(清光緒三十二年)孫詒讓倡辦溫州師範學堂。永瑞輪船公司開辦,備有小火輪航行于溫瑞塘河。1908年(清光緒三十四年)6月21日,孫詒讓逝世。孫詒讓,瑞安人,學者、教育家,著有《周禮正義》、《墨子閑詁》、《契文舉例》、《溫州經籍志》等30余種。是年,大清銀行和四明商業儲蓄銀行在溫州設立分號。1911年(清宣統三年)武昌起義後,11月29日,溫州組成軍政分府,徐定超任臨時都督。1914年6月置甌海道,轄溫州、處州二府,道尹公署駐永嘉縣,屬浙江省。1932年 建立行政督察區。溫州區初稱浙江省第十縣 政督察區,督察專員辦事處駐永嘉縣。後數度更名,稱第四特區、第三 特區、永嘉行政督察區、第八行政督察區, 1948年4月,改稱第五行政督察區。
  1949年5月7日溫州和平解放,建立溫州市軍事管制委員會;8月26日成立第五專區,並設溫州市。建國後,改稱為溫州區專員公 署。其後,名稱和轄縣有所變動。1981年9月溫州地區和溫州市合並建立溫州市, 實行市管縣體制。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3 发表于: 2007-02-05
永嘉县历史悠久,远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此生息繁衍。夏、商、周为瓯地。春秋时期属越国,战国时入楚。汉高祖时属闽越,惠帝三年(公元前192)至武帝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属东瓯国,国都在今永嘉县瓯北镇江北,昭帝始元二年(公元前85)属会稽郡回浦县,章帝章和元年(公元87)为章安县东瓯乡,顺帝永和三年(138)析章安县东瓯乡置永宁县属会稽郡。三国吴太平二年(257)改属临海郡永宁县,东晋明帝太宁元年(323)分临海郡置永嘉郡,改属之。
  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废永嘉郡置处州,改永宁县为永嘉县,县沿郡名。“永嘉”作为县名自此始,“永嘉”二字,是“水长而美”的意思。

  隋炀帝大业元年(605)恢复永嘉郡。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废永嘉郡置东嘉州,隶括州总管府,析永嘉县之楠溪、西溪两乡置永宁县。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废东嘉州重隶于括州,永宁并入永嘉县。唐高宗上元元年(674)从括州析永嘉、安固两县置温州,治永嘉。唐武后载初元年(689)析永嘉置乐成县后,永嘉县辖境历五代、宋、元、明、清不变。

  民国37年(1948),温溪、石染、西岙3乡划给青田县。1949年5月,永嘉县全境解放。以瓯江为界南置温州市,江北县境置双溪县,治岩头镇。9月21日,双溪县复称永嘉县,移治枫林镇,翌年6月迁治罗浮龙桥,12月21日迁治温州市区九山,1950年5月,将原属温州市属的梧埏、永强、三溪、藤桥4个区划归永嘉县。1958年该4个乡重归温州市,永嘉县治迁至上塘镇。1961年,青田县西岙、石染、上横3乡划归永嘉县。2001年,七都镇划入温州市。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4 发表于: 2007-02-05
瑞安历史久远。新石器时期,在飞云江流域的人们就断发纹身,过着渔猎和原始农业的生活。在夏、商、周时,瑞安属《禹贡》扬州之域。秦属闽中郡。汉初勾践后裔驺摇,因佐汉灭秦败羽有功,封东海王,瑞安属东瓯王国。三国鼎立,瑞安属孙吴。孙吴赤乌二年设置罗阳县,为瑞安建县之始。当时行政管辖地域包括今平阳、苍南、泰顺与文成东南部。相传县治设在北湖鲁岙,宝鼎三年(公元268年)改名安阳,西晋太康元年(公元280年),又改名安固。太康四年分县,境南西为横屿船屯,设置始阳县(即今平阳)。东晋太宁元年(公元323年),迁县治于今址。南朝基本沿袭不变,隋唐时期,瑞安前后改属处州、括州、东嘉州、温州。到唐昭宗天复三年(公元903年),相传有白乌栖县北郊集云山之祥瑞,遂改县名安固叫瑞安,沿袭至今。唐末五代为吴越国土。宋代瑞安属温州永加军。元代,瑞安因户多升为州。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复降为县。入清,属温州处道。1949年5月瑞安解放,1958年10月撤文成县并入瑞安,1961年8月复又分县,1978年恢复瑞安县人民政府,属温州地区,1987年4月,撤县设市,称瑞安市。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5 发表于: 2007-02-05
乐清位于浙江东南沿海,有着悠久的历史。东晋宁康二年(374),析永宁县东北部地,置乐成县,属永嘉郡。这是乐清建县之始。南朝宋、齐、梁、陈因之。



隋开皇十二年(592),省乐成县入永嘉县。唐武德四年(621),析永嘉原乐成县地重置乐成县,属东嘉州。武德七年,复省乐成县入永嘉县。载初元年(689),复分永嘉县置乐成县,属温州。



五代后粱开干二年(908),为避梁太祖父朱诚之讳,县名乐成改为乐清,属温州。乐清之名从此时开始。宋太干兴国三年(978),温州降为军,乐清属之;咸淳元年(1265),升温州为瑞安府,乐清属之。元至元十三年(1276),改瑞安府为温州路,乐清属之。明洪武元年(1368),改温州路为温州府,乐清属之。清时,乐清属温州府。民国元年(1912),废府置道,乐清属瓯诲道;十六年,废道制,乐清直属于浙江省;二十四年,在温州设第八行政督察区,二十八年,改为第五行政督察区,乐清隶属之。



一九四九年五月,乐清县解放,人民政权建立;十月,新中国成立,乐清县属温州专区。一九六八年,温州专区改为温州地区,乐清县属之。一九八一年九月,温州地、市合并,成立新的温州市(地级),实行市辖县体制,乐清县归温州市管辖。



一九九三年九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乐清县建制,设立乐清市(县级),由省直辖,以原乐清县的行政区域为乐清市的行政区域。十月,省府通知,乐清撤县设市后,行政管理委托温州市人民政府代管。十二月六日,乐清举行撤县设市庆典,授牌授印,从此结束了乐清长达一千六百多年的县建制的历史,改为乐清市。乐清的历史,从此翻开了新的一页,中国的大地上,又增加了一座新的城市。



乐清初建县时,其区域界限史缺明确的记载,大致的范围:东面包括木榴屿全境(今玉环、洞头两县),南限瓯江,西界象浦,与永宁县(今温州市区和永嘉县)相邻,北面与临海县(今台州市区)接壤。明时,据永乐(乐清县志)记载,乐清县四境“东西相距二百五里,南北相距一百九十五里,东南距西北一百九十里,东北距西南二百六十里”,四至“东至海渡一十里,越渡至温岭一百三十里为黄岩县界,西至楠溪桐岭六十里为水嘉县界,南至海五里,越海至玉环乡南社一百三十里为海洋,北至接莆岭六十里为永嘉县界。”



明成化十二年(1476),乐清县划山门乡三个都和玉环乡三个都共六个都三十二个里之地给太平县(今温岭市)。这是乐清县境第一次大的变动。



清雍正六年(1728)六月,析乐清县玉环乡设立玉环厅。嘉庆年间,乐清县分水山以南海中岛屿再划给玉环厅。这是乐清县境第二次大的变动。光绪年间,“县境东西广一百七十里,南北袤六十五里”, “东至海十里,至湖雾一百二十里为太平县界,西至象浦东奥(岙)五十里为永嘉县界,南至海五里,北至接莆岭六十里为永嘉县界”,“东南至海十里,西南至馆头五十里为永嘉界,自界达其治三十里,东北至盘山岭一百二十里为黄岩县界,西北至楠溪桐岭六十里为永嘉县界。”



民国期间县境无多大变动。



一九四九年五月县境解放,中共浙南特委曾一度设立黄乐县,乐清县大荆区划给黄乐县,双溪县(今永嘉县)两港区划给乐清县。此时乐清县境北至白箬岭,西至楠溪。同年八月,黄乐县撤销,大荆区重归乐清县,两港区划还给双溪县。这是乐清县境第三次大的变动。一九五六年属温岭县的胡雾乡划给乐清县,永嘉县大岭头、??两村分别划人乐清县甸岭乡、岭底乡。此时起至今,乐清区域未变,东至东海之乐清湾,与玉环县相望,东北至湖雾镇北面的羊角洞,与温岭市为界,隔瓯江,与温州市区相望,西达北白象镇珀头西北的乌牛码道附近,与永嘉县接壤,北到?谷岙乡黄家村,与台州市相邻。陆域面积一千一百七十四平方公里,海域面积二百四十九平方公里。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6 发表于: 2007-02-05
平阳老县有1700多年历史,西晋武帝太康四年(公元283年)建县,名始阳县,后称罗阳县或横阳县。五代十国时期为吴越国辖地,改名为“平阳县”。

1949年以前,平阳县为浙江省第二大县,人口占温州地区三分之一,面积达5700平方千米。

1981年6月18日,原平阳县分为现今的苍南县和平阳县。

平阳县地处浙南沿海,隶属温州市。平阳是一个有1700多年历史的老县,也是国务院批准的首批沿海开发县之一,素以物华天宝,文风鼎盛而著称。

平阳地处浙江南端,"界山濒海",鳌江横贯全境,远在新石器时代已有先民在活动。春秋战国时期为越国领土,周显王三十六年(公元前333年)越灭隶楚。秦统一中国,属闽中郡。楚汉之际,闽君驺摇(越王勾践后裔)率越人从诸候灭秦击楚。汉惠帝三年(公元前192年),论高祖时佐汉功,封驺摇为东海王,都东瓯,始有文字可据。三国吴时,在今仙口一带设横屿船屯。晋时始建县,初名始阳,继改横阳。五代十国时,吴越王统辖全浙,横阳既平,改名平阳,一直沿袭至今。1981年6月18日,经国务院批准,析矾山镇及灵溪、矾山、马站、宜山、钱库、金乡、桥墩七区置苍南县。这是有史以来县境最大的一次变动。

建置从属

据《史记·东越列传》,驺摇因佐汉“功多,其民便附”,乃立为“东海王,都东瓯,世俗号为东瓯王”,平阳属东瓯王国。至汉武帝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惧闽越攻击,“请举国徙中国,乃悉举众来处江淮间,”国灭。汉昭帝始元二帝(公元前85年),以其地为回浦县地,隶会稽郡南部都尉(据《汉书·地理志》)。东汉光武帝时,将原来的闽中地更名章安(《后汉书》及《宋书》另引晋《太康记》:“本鄞县南之回浦乡,章帝章和元年立”),属会稽郡东部都尉。顺帝永和三年(或作永建四年)分章安的东瓯乡设立永宁县。三国吴大帝赤乌二年(239),又分永宁南面置罗阳县,并在仙口一带设横屿船屯,仍隶会稽郡东部都尉。至孙亮太平二年(257)以会稽东部东尉设临海郡,罗阳改属之。宝鼎三年(268),改罗阳为安阳县,领属不变。西晋统一后,晋武帝太康元年(280),改安阳为安固县,隶属州郡仍无变动。这就是平阳建县前的历史。

建县历史

晋武帝太康四年,析安固南横屿船屯地置始阳县,这是平阳单独建县的开始。不久,“取横屿及横江之义”,改名横阳,仍隶扬州临海郡。东晋明帝太宁元年(323)分临海设永嘉郡,统永宁、安固、松阳、横阳,从此横阳改隶扬州永嘉郡。县治据说是郭璞所选,隆庆《平阳县志》云:“自晋郭景纯定县治,以仙坛、昆山对峙于前,鸣山、石塘拥障于后,故宋令陈容有‘前分凤翅,后叠蛾眉’之句。俗传左右二山为斗牛,鸣山为伏虎,言其形势也。”在当时闭塞的条件下,县城不得不偏于东北一隅。随着经济政治的发展,劳动人民的艰辛开垦,及大自然条件的变化,宋朝以后,平阳已成为“两浙咽喉,八闽唇齿”。至明、清两朝,“邑之盐亭大小屿诸山,向为斥卤者,兹皆为沃壤,而旁海成市如堂奥焉。至番舶贡琛,往往守风其间。远望海上马鞍、麂山,俨然外屏。是不独两浙咽喉,八闽唇齿,抑又为大洋之门户矣”(乾隆《平阳县志》)。隋唐之际,因战乱频仍,一度撤销县制,省入安固或永嘉,而自武后大足元年复置,一直延续至今,并发展为平阳、苍南两大县,成为沿海开放城市之一。

县境变迁

自西晋太康四年(283)建县以来平阳县境历经多次小变迁,一次大变迁。

明代宗景泰三年(1452)闽、括间政局不稳,山民穷困无告,时有起义发生。为了加强统治,巡抚孙原贞奏设泰顺县,因析原归仁乡的三十八、三十九、四十都三都的区域归泰顺。三十四都因无户口可稽,以其地分隶三十二、三十三、三十五都,全县由55都减为51都。

清初,郑成功等义军在东海沿海一带坚持抗清斗争。顺治十八年(1661)曾下令“迁界”由尚书苏纳海负责,“撤边海三十里居民而空其地”,实行彻底的坚壁清野、移民并村的残暴政策。平阳副总兵张思达反对当时县令高仪坤依瑞安例内迁五里的主张,坚持内迁十多里,造成“男号女哭,四境相闻”的惨状,田园弃置过半,“所存图里,十仅有四”。康熙九年(1679),清严正声明政局较前稳定,下令“展界”,一直到三十年才恢复原来图籍。只有原属二十四都的南麂诸岛,明时居民因倭寇之乱散入内地,以军籍余额编补,名存实亡。南明时,郑成功曾驻营其地,终清之世,未入版图。中华民国时期,才开垦发展,建立乡制。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鉴于老根据地革命斗争形成的惯例,于1952年将瑞平行政村从瑞安凤翔乡划归腾蛟区的龙尾乡。1953年,又将属瑞安石龙乡的根竹行政村划归腾蛟包洋。1955年6月,浙江省人民政府决定将南麂乡划归成立不久的洞头县管辖,1957年8月,又将其重划归平阳,恢复原貌。1955年秋,国务院决定,将平阳管辖的台山列岛划归福建省霞浦县。宋桥乡的杜山头自然村毗邻瑞安,历史上一半属瑞安,一半属平阳,管理方面诸多不便。经两县有关代表磋商,并征求当地群众意见,经上级批准后,于1958年上半年,将该村划归瑞安县仙降区吴桥乡管辖。平阳原是一个大县,解放前面积5690.30平方公里,居全省第二位。土地总面积相当于瑞安、文成二县之和,而耕地面积则比瑞安、文成、泰顺之和尚超出5万多亩,人口则占温州地区的三分之一。浙江省和国务院根据实际情况及经济发展需要,接受全县干部和群众的要求,颁发了(81)国函字68号和浙政(1981)68号文件《关于平阳县划分为平阳、苍南县的通知》,决定于1981年6月18日开始,将本县的矾山镇和宜山、钱库、金乡、灵溪、桥墩、矾山、马站7个区析出,另建苍南县,这是平阳建县以来县境的最大一次变迁。全县面积由原来的2243平方公里减为1051平方公里,海岸线现在为22公里。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7 发表于: 2007-02-05
明景泰三年(1452),朝廷派兵镇压了浙闽边境邓茂七、叶宗留为首的农民起义队伍,遂析瑞安县义翔乡五十六、五十七、五十八、五十九、六十5都12里和平阳县归仁乡三十八、三十九、四十3都6里置县,立治罗阳,景泰帝以“国泰民安,人心效顺”之意赐名泰顺。隶浙江布政使司温州府。清代,隶属未变。宣统三年(1911),辛亥革命爆发,浙江光复,泰顺属温州军政分府管辖。民国元年(1912)废温州军政分府。3年置瓯海道,泰顺属之。16年废道,实行省县二级制,县直隶浙江省。21年,实施行政督察区制,泰顺属浙江省第十县政督察区(旋改称第四特别行政督察区。22年,改称第三特别行政督察区,同年8月,又以特区驻地县命名为永嘉行政督察区。23年3月,改称第八区行政督察专员兼保安司令公署)。36年4月,全省改划行政督察区域,泰顺县一度划归第六行政督察区(今丽水地区),5月复划归第五区(温州)行政督察专员兼保安司令公署。1949年8月,隶浙江省人民政府第五专员公署。10月,第五专员公署易称温州区专员公署,旋改称温州专员公署,泰顺属之。1967年属中国人民解放军温州军管会、支左联合指挥部管辖。1968年12月,隶温州地区革命委员会。1978年9月,属温州地区行政公署。1981年9月至今,隶温州市。
  明清代县城东至分水排(今属文成县桂山乡)的平阳界130里(步行里程,华里,下同),南至樟坑的闽霞浦界100里,西至黄坭隘的闽寿宁界10里,北至上燕的景宁界100里,东北至平溪(今属文成县仰山乡)的瑞安界100里,至蟾宫埠(今文成县汇溪乡)的青田界100里,西南至东溪头的寿宁界10里,东南至月湖烊的平阳(今苍南县)界和闽福鼎界170里,西北至寿宁、景宁县界50里。

  民国27年(1938),福建寿宁县第一区辖地葛藤(绳)岭、张家洋、卓家坑、东溪头、双港渡等村划归泰顺,并分别在李家山上村桥头、东溪头、双港渡三地树立界碑,此后两县以东溪(今名寿泰溪)为界,划入面积9平方公里。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8 发表于: 2007-02-05
据考古发现的三合潭遗址证实,早在新石器时代,人类就开始在玉环大地上繁衍生息、创造文明。
  西周及春秋时期,属瓯越地。
  战国时期,属楚地。三合潭出土的网坠、鱼刺、鱼钩等渔具(考证为战国时期渔具),反映县境在2400多年前即具有开发海洋的渔文化特点。
  秦代今县境属闽中郡。
  西汉初属东瓯王国。武帝建元三年(前138年),东瓯王因闽越国围攻,乃举国迁徙,县境废墟。始元二年(前85年)置回浦县(包括今温州、台州和丽水地),隶属会稽郡,县境属回浦县地。
  东汉建武6年,回浦县并入鄞县,县境属鄞县回浦乡。后析出回浦地,建章安县,县境为章安县东瓯乡。后又析出东瓯乡,建永宁县,隶属临海郡,县境为永宁县地。
  三国时,属吴国,为临海郡永宁县地。
  西晋时仍为临海郡永宁县地。
  东晋太宁元年(323年),分临海地立永嘉郡;宁康二年(374年)分永宁地置乐成县,县境属乐成县。
  南北朝时,仍隶属乐成县地。
  隋朝文帝开皇12年,乐成县并入永嘉县,县境为永嘉县地。
  唐朝武德5年析永嘉县置永宁、乐成两县,县境属乐成县地。其间析、废、置较多。会昌二年(842年)前,乐成县在县境置玉留镇。
  五代时属吴越国,隶靖海军。后梁开平二年(908年),改乐成县为乐清县。县境属乐清县。
  北宋时,县境为温州府乐清县玉环乡之一部分,隶属两浙路应道军。南宋时改温州府为瑞安府,县境为瑞安府乐清县玉环乡。
  元朝时仍为乐清县玉环乡地。
  明朝初期仍为乐清县玉环乡。明洪武20年(1387年),因倭寇扰边,徙居民为内地,今楚门港(漩门港)以南玉环本岛等地全部被迁弃。成化12年(1476年),析乐清县山门、玉环两乡6都地隶太平县(今温岭市),属台州府(今台州市),县境港北地区归属太平县,港南地被游民私种。
  清初,县境港北仍为太平县地,港南仍被游民私种。顺治18年(1661年),清政府下令撤边海30里,境民全被内迁。楚门半岛地区亦遭迁弃。境内塘塌地废,一片荒芜。清雍正5年,浙江巡抚李卫奏请展复玉环。钦准招徕沿海居民(大部分来自温州、台州两府沿海居民),报荒垦种,展复玉环,境业再衍。雍正6年(1728年),始建玉环厅,隶属温州府(今温州市)。至此,玉环始有独立行政建制。
  民国元年(1912年),行道县制,玉环厅改为玉环县,属温处道(今温州市)。民国16年,废道县制,玉环县隶属省行政督察区管辖。玉环所属行政督查区屡有变更。民国37年(1948年),县境属浙江第五行政督察区。
  1949年4月7日,玉环解放。4月14日,建立中共玉环县委和玉环县民主政府。5月12日,玉环县民主政府改为玉环县人民政府。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亦称玉环县,属浙江省温州专区(今温州市)。玉环县下辖5个区49个乡镇。
  土地改革完成后,对区、乡、镇重新作调整。1952年1月15日,原三盘区重获解放,原乡、镇建制亦恢复。8月建陈屿区。10月三盘区分洞头、大门两个区。至年底,县辖7个区79个乡、镇。
  1953年5月,洞头、大门两个区19个乡、镇析出,建立洞头县。
  1956年2月,因农业合作化发展需要,区、乡、镇又作调整。建立3个直属镇,6个直属乡,2个区辖13个乡镇。
  1958年7月,洞头县建制撤销,下辖11个乡、镇地重新归入玉环县。同年11月,全县以区为单位实现人民公社化,下辖生产大队(后又称管理区)。至年底,全县共6个人民公社,46个生产大队。
  1959年4月,玉环县建制撤销。原洞头县地划归温州市,余皆并入温岭县(今温岭市)。
  1962年4月,玉环县建制恢复(未包括原洞头县地)。其后区、公社均有撤、析、建变更。至1967年1月,全县共设置3个区、3个镇、26个人民公社(从原生产大队升格为人民公社)。
  1980年1月,县属环山镇改名城关镇。
  1983年9月至1984年4月,全县恢复乡人民政府建制。至1986年,全县共设置4个区,22个乡,7个镇。
  1991年3月11日,从楚门区析出外塘乡、凡塘乡、芳杜乡、清港镇,建置清港区。
  1992年4月至5月,全面开展“撤区、扩镇、并乡”工作,撤掉5个区、30个乡镇,并为8镇4乡。它们是:城关镇、楚门镇、清港镇、干江镇、坎门镇、陈屿镇、鲜叠镇、沙门镇、龙溪乡、鸡山乡、芦浦乡、海山乡。1994年9月,撤芦浦乡建芦浦镇。
  1993年11月6日,省政府批准设立浙江省玉环大麦屿经济开发区。1994年7月13日,大麦屿经济开发区与陈屿镇合署办公。
  2000年6月30日,撤销城关镇、坎门镇、陈屿镇建制,建立玉环县珠港镇(含城关办事处、坎门办事处、陈屿办事处等三个办事处)。
  2001年11月,撤销鲜叠镇,辖区拼入珠港镇陈屿办事处,至此,县境内共设置6个镇、3个乡。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9 发表于: 2007-02-06
罗阳县 是瑞安的前身
只看该作者 10 发表于: 2007-05-03
横阳是平阳的前身...
稍等
只看该作者 11 发表于: 2007-05-03
温州府的版图少了不少
只看该作者 12 发表于: 2009-01-03
顶浙江省的。
当台州行署驻在临海时,全国人民都说要市管县;
当台州市搬迁到原黄岩县域后,全国人民都说要省管县。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