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3053阅读
  • 10回复

[每周一府]每周一府(121):黄州府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7-03-15
  黄州府:冲,繁,难。隶汉黄德道。顺治初,沿明制,属湖广布政司。康熙三年,属湖北布政司。西北距省治一百八十里。广六百六十五里,袤四百八十里。北极高三十度二十六分。京师偏西一度四十一分。领州一,县七。

黄冈冲,繁,难。倚。故城西北黄冈山。城东北大崎。北:淘金山。西:武矶。大江自黄陂来,入蕲水界。东巴水,西举水,自麻城入,会道观河、沙河南入之,谓之举口,亦谓三江口。西北新生洲,与武昌白鹿矶相对。但店、团风、阳逻三镇,与仓子埠四巡司。有齐安驿,李坪、阳逻废驿。

黄安简。府西北三百二十里。西北:老山。东北:张家。东南:五云。西南:似马。北:鸡公。紫潭河源出白沙关,合境内诸水南流,至黄冈入江。西:滠水源出北仙居山,下流入黄陂。东南有中和镇、黄陂站二巡司。西北有金局关,一名金山关,相近有大城关,即麻城五关之一也。

蕲水冲,繁,难。府东南一百十里。东:斗方。北:茶山。东北:张家。东南:仙女。西南滨江。大江自黄冈来,入蕲州,浠水、巴河自罗田来注之。有兰溪镇、巴河镇二巡司。巴水、浠川二驿。

罗田简。府东一百六十里。南:望江。北:鸡笼、桂家。东北:盐堆山,巴水所出,一名平湖乡河。有尤河合汤河、北峰河,迳城东至蕲水界,折西北,合石源河来会。东南有浠水,源出安徽英山,缘界右合乐秋、王家、观音诸河,入蕲水。东北有多云镇巡司。又北有栗子关。东北有甕门关。西北又有平湖、同罗、松子等关。

麻城繁,难。府东北一百八十里。西:大安。西北:羚羊。东南:白臬。举水出县境龟峰、黄蘖诸山,受阎家、柏塔、麻溪、白臬、浮桥诸河,下流至黄冈入江。又木樨二里河与东义州河,并南流,亦至黄冈入巴水。东北:殷山畈,上有阴山关,相近有虎头关巡司。又北木陵山,上有木陵关,与黄土、虎头、白沙暨黄安之大城,为麻城五关。又西鹅笼山巡司,一名铁壁关,后移县西南宋埠。同知驻岐亭镇。有驿。

蕲州冲,繁,难。府东一百八十里。东北:百家冶。西北:灵★。西南:空石。大江自蕲水来,入广济。蕲水源出大浮山,西南流,合三十六水及钴鉧潭入赤东湖,至州西入江,谓之挂口,一曰蕲阳口。有茅山镇、大同镇二巡司。西河驿。又蕲阳水驿。

广济冲,繁。府东二百五十里。明隶蕲州领属。顺治初改属。东:大阖。东南:太平。西南:积布,即古高山也。大江自蕲州入,东南流,入黄梅。东有梅川,下流入午山湖。西南有马口湖。通江有马口巡司,后移武穴镇。东南龙坪镇巡司。西南田家镇,水利同知驻。镇对半壁山,束江流最狭处,咸丰中置砲台。有广济、双城二驿。

黄梅冲,繁。府东三百五十里。明隶蕲州领属。顺治初改属。西北:黄梅山,县以此名。东南:矿山。东北:冯茂。西南:蔡山。大江在南,自广济入,东南流,迳清江镇,入宿松。县河在县东,即隆斗河,及县西双城河,会诸湖港水,至黄连嘴合流,出急水沟入之。东北县丞驻清江废镇。新开口、亭前、孔垅三镇巡司,均有驿。
[ 此帖被北极星在2008-12-29 14:09重新编辑 ]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07-03-15
黄冈具有悠久的历史,早在旧古器时代,本区域即有人类居住。夏商时代,即有行政建置。秦汉之际,为郡国之属。自东晋以后,形成大体完整的郡州。隋唐五代直至明初,黄冈基本处于黄州、蕲州两郡(府、路)并治状况。明代以后,蕲州归属黄州府管辖,黄州成为本区域唯一的政治中心。从东晋咸和四年(公元329年)在本域建置西阳郡起,黄冈作为省县之间的一级行政区,已有1670余年的历史。
  东晋以前本域的属地和建置
  节夏商时代,禹“封皋陶之后于英、六”(《史记·夏本纪》),本地域即为皋陶后人的封地(英六即英山、六安一带)。春秋战国时,本地属楚国。秦统一六国推行郡县制,本地先分属南郡和九江郡,后属衡山郡。楚汉之际,楚项羽以衡山郡立衡山国,国都邾城(今黄州禹王城)。汉高祖四年(公元前203年),恢复为衡山郡,属淮南国。汉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分衡山郡及南郡共十四县置江夏郡,驻西陵(今新洲县城附近),本域黄州、蕲春等地属江夏郡,黄梅、武穴等地属庐江郡。东汉建武二十三年(公元47年)立蕲春侯国,传三世,复为蕲春县。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分江夏郡置蕲春郡,驻地蕲春,辖今蕲春、黄梅、黄州等地。三国时,本地域分属魏弋阳郡和吴蕲春郡。晋武帝太康元年(公元280年),撤销蕲春郡,辖地划入武昌郡,第二年,寻阳(今黄梅)县划属庐江郡,西陵、邾县、蕲春县改属弋阳郡。永嘉三年(公元306年),晋惠帝恢复司马西阳王爵位,先后将西陵、邾、蕲春等县划属西阳国(都址系今河南光山)。
  东晋至中华民国本域建置沿革晋朝永嘉年间发生内乱,北方人渡淮南移。咸和四年(公元329年),西阳国司马获罪被诛,西阳国改置为西阳郡,郡址在邾城附近,辖西阳、邾、西陵、蕲春等县。咸康四年(公元338年),在邾县侨置豫州,五年,豫州侨迁芜湖,西阳郡沿属豫州。孝武帝太元三年(公元378年),在九江王英布旧城置南新蔡郡(今黄梅西南),辖蕲阳(即蕲春更名)及侨置4县,属南豫州,本区域始为两郡并治。南北朝时武装割据,域内建置更迭频繁。南朝宋分西阳郡置建宁左郡(今麻城西南)。孝武帝孝建元年(公元454年),西阳郡划属郢州,大明八年(公元464年)南新蔡郡改属江州。南朝齐时,建元二年(公元480年)又置齐安郡,驻齐安(麻城西南),置安蛮左郡,驻木兰(今红安西南),永明四年(公元486年),又置齐昌郡,驻齐昌(今蕲春)。南朝梁时,西阳郡仍属郢州,并分西阳县置信安县。又在蒙茏城(今麻城东北)置定州,在大活关(今大悟东)置湘州,在鹿城关(今红安)置北江州。北朝占领江北时沿袭南朝旧制,北齐天保年间,曾在域内置巴州(今黄州地)、衡州(今麻城地)、罗州(今蕲春地)等,北周废巴州置弋州,改罗州为蕲州,置永宁县(今武穴市),并将置于黄城镇(今黄陂东)的南司州改名为黄州。
  隋朝统一全国,撤销原置州郡,实行州县两级制。开皇五年(公元585年),移置黄州于衡州,分设黄州、蕲州总管府,本域分属两府。开皇九年(公元589年)改两府为两州,将永兴改为新蔡县,永宁并入齐昌县,两阳并入南安县,在义城置罗田县。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改南安为黄冈、齐昌为蕲春、新蔡为黄梅、梁安为木兰、信安为麻城县。大业三年(公元607年),又将两州改为两郡,黄州改为永安郡,治所移驻黄冈(今新洲属地),辖黄冈、黄陂、木兰、麻城4县;蕲州改为蕲春郡、治所驻蕲春,辖蕲春、浠水、蕲水、黄梅、罗田5县。本区域仍为两郡并治。
  唐朝武德三年(公元620年)永安郡改为黄州,且置总管府(武德七年改为都督府)辖黄冈、堡城(由黄冈分置)、阳城(由麻城分置)。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改蕲春郡为蕲州,辖蕲春(含蕲水)、兰溪(由浠水更名,含罗田)、永宁(由蕲春分置)县。并在麻城置亭州;在黄陂复置南司州;在黄梅置晋州。武德八年(公元625年),撤销南晋州、亭州、南司州、属地分属黄州、蕲州。贞观元年(公元627年),撤销都督府,天宝元年(公元724年)改黄州为齐安郡,蕲州为蕲春郡,两郡并治。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复改两郡为两州,均属淮南道。时黄州仍驻黄冈,辖黄冈、黄陂、麻城3县;蕲州驻蕲春,辖蕲春、蕲水、广济、黄梅4县。两州并治。中和五年(公元885年),黄州治所迁今驻地长江边。五代时,黄蕲二州先后属杨吴、南唐和后周,其州县隶属仍沿袭南朝旧制。
  宋朝仍为黄州、蕲州并治,先属淮南路,熙宁五年(公元1072年)属淮南西路。元佑八年(公元1093年)曾分蕲水县置罗田县,后废。景定三年(公元1262年),蕲州治所迁至今蕲州、辖蕲春、蕲水、广济、黄梅4县。咸淳六年(公元1270年),分蕲水县置英山县。黄州辖黄冈、黄陂、麻城3县。后历经元、明、清代,黄、蕲二州治所驻地不变。
  元代改两州为两路,各设总管府,两路并治。至元十二年(公元1275年)复置罗田县;十五年(公元1278年)英山划属安徽六安州。至元十八年(公元1281年)在黄州设黄蕲州宣慰司,辖黄州、蕲州、光州3路。至元二十三年(公元1292年)均改属淮西道,第二年又改属河南江北行省。黄州路辖黄冈、黄陂、麻城3县,蕲州路辖蕲春、蕲水、广济、黄梅、罗田5县。
  明朝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改黄州路、蕲州路为黄州府、蕲州府,两府并治,同属湖广行省,并在黄州修筑城池。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降蕲州府为州,撤销蕲春县,政归蕲州直理,蕲州仍辖其他各县,与黄州府同属湖广布政司,不久改属河南。洪武十一年(公元1378年),蕲州仅代辖广济、黄梅两县,属黄州府管辖,自此以后蕲州与黄州合二与一。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黄州府仍划属湖广布政司。嘉靖四十二年(公元1563年),置黄安县。到此,黄州府辖有黄冈、麻城、黄陂、黄安、蕲水、罗田、广济、黄梅8县和蕲州。
  清代基本沿袭明制。康熙三年(公元1664年)蕲州不再辖县,黄州府属湖北布政司,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黄陂县划属汉阳府,黄州府辖黄冈、黄安、麻城、罗田、蕲水、广济、黄梅7县和蕲州(此即所谓“黄州八属”)。
  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废黄州府,改蕲州为蕲春县。各县属湖北省武汉黄德道(后又改名为鄂东道、江汉道),十五年(公元1926年)废道,各县直属湖北省政府。二十一年(公元1932年),本域划为省三、四行政督察区,各设专署,为湖北省政府辅助机关。三专署驻蕲州,辖蕲春、广济、黄梅、蕲水、罗田和本年从安徽划入的英山县;四专署驻黄安,辖黄安、黄冈、麻城和划入的黄陂县,又于第二年初分置礼山县,亦属四专署管辖。二十二年(公元1935年)六月,改蕲水县为浠水县。二十五年(公元1936年)三月,第三、四行政督察区在蕲州合并为第二行政督察区,第二年元月治所迁黄州。抗日战争时期,民国二十九年(公元1940年)元月,第二行政区署在黄冈县北部的黄土岭改组为鄂东行署,代行省政府职权,并先后增辖孝感县和第三行政区。三十四年(公元1945年)抗战胜利,鄂东行署迁回黄州,恢复为湖北省第二行政督察专员公署。

革命根据地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建制设置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本域1922年开始建立党组织,1927年黄麻暴动,成立黄安县农民政府,1931年,红四方面军攻克黄安,改黄安县为红安县。相继成立红安、麻城、黄冈、蕲春、广济、黄梅等县苏维埃政府。抗战时期,1941年成立黄冈(中心)县抗日民主政府及豫鄂边区行政公署。1943年成立长江行政专员公署。解放战争时期,1947年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成立鄂豫行署第四、五专署,各县也先后成立人民民主政府。四专署辖黄冈、新洲、麻西、麻东、浠水、罗田等县,五专署辖蕲南、蕲北、广济、黄梅、英山等县。1949年3月至5月中旬,本域各县相继解放。5月初,第四、五专署在浠水合并为黄冈行政区专员公署,6月更名为黄冈区行政公署,7月迁黄州。辖黄冈、麻城(麻东、麻西合并)、罗田、英山、浠水、蕲春(蕲南、蕲北合并)、广济、黄梅8县。黄冈县治所驻团风。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1年5月,黄冈区行政公署更名为黄冈专员公署,为湖北省人民政府派出所机构。6月,分黄冈县置新洲县。1952年6月,大治、阳新、鄂城、黄安4县划归黄冈专署管辖。8月,分置兵堡县,9月更名为胜利县,黄安县复名为红安县。1955年5月,专署更名为黄冈专员公署,8月,撤销胜利县,10月,黄冈县驻地由团风迁黄州。1959年元月,大冶划属黄石市,1965年9月,鄂城、阳新两县划属咸宁专区。“文化大革命”期间,以黄冈专区抓革命促生产指挥部作为专区领导机关。1968年元月,成立黄冈地区革命委员会,1978年11月撤销,设黄冈地区行政公署,为省政府派出机构。1979年12月,鄂城县划归黄冈地区,并建置鄂城市,亦驻鄂城。1983年10月,划鄂城县、市及黄冈县的黄州镇,建地区级鄂州市,直属省政府管辖,同时,划新洲县属武汉市。1986年7月撤销麻城县,设麻城市。1987年5月,撤销鄂州市黄州区,恢复为黄州镇,复归黄冈县。12月,撤销广济县,设武穴市。1990年12月,撤销黄冈县,设黄州市。黄冈地区行政署辖黄州、麻城、武穴3市和红安、罗田、英山、浠水、蕲春、黄梅6县。1995年12月23日国务院批准,撤销黄冈地区和黄州市,设立地级黄冈市,治所驻黄州。并建置团风县和黄州区。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07-03-15
早在西周早期,黄冈境内即生产粳稻,从1958年8月考古发掘蕲春毛家嘴木构建筑中有成堆的粳型稻谷,经专家考定为西周早期遗物可证。汉初,迁移南郡“蛮”民7000余人,安置巴水、蕲水、浠水、赤亭水(即今举水)、西归水(即今倒水)一带,开发“五水”流域,史称“五水蛮”[《宋书》第97卷]。三国时,吴在寻阳(今黄梅)及巴水侧屯田,引水灌溉。南北朝时,刘宋武陵王刘骏起兵巴河伍洲讨逆,即位为孝武帝,诏免西阳郡租布3年,可证境内织麻布早在此前。唐代,永宁(今武穴市)司马道信受佛教禅宗三祖僧璨传衣钵,居黄梅破额山,黄梅弘忍受道信传衣钵,移居黄梅东山,创立“东山法门”,是为禅宗四祖、五祖。道信门徒五百,弘忍门徒逾千。会昌二年(842),杜牧出任黄州刺史,在其《黄州刺史谢上表》中,谓此地“风俗谨朴,法令明具,久无水旱疾疫,人业不耗,谨奉贡赋,不为罪恶”。所谓贡赋,即黄州年贡紫宁布10端、蛮虫2斤以及连翘、松萝茶,蕲州年贡白宁布15匹、乌蛇脯以及鹿毛笔、白花蛇、茶。唐代分贡布为九等,黄州贡布第一,蕲州蕲门之团黄乃茶中极品。至宋,朝廷在蕲州设榷货务及马祺、洗马、石桥镇及麻城山场,专营茶叶,年买茶141.65万斤。庆历四年(1044),蕲州、黄州始有教授,办学训导生徒。元丰三年(1080),苏轼谪居黄州,四年中,卜居躬耕,写下了《赤壁怀古》、前、后《赤壁赋》等千古绝唱,达到文学创作高峰,为中国文学作出了卓越贡献。宋代境内有蕲水名医庞安时,另一建树卓越的是生卒于今英山的活字印刷术发明人毕升。乾道六年(1170),陆游入蜀过黄州,说“自杜牧、王元之出守,苏东坡、张文潜谪居,遂为名邦。”(陆游《入蜀记》)明代注重兴修水利,督筑江堤,开垦土地,至弘治五年(1492),黄州府田地山塘比一百年前增11.75万亩,蕲州“洪武初垦田三千九百七十余顷,至万历野无遗土[顾景星《白茅堂集》]”。万历年间蕲州即开始采煤炼铁。随着经济发展,兴建学院,人才辈出。明代276年中,黄州府考中进士317名,举人1465名。《明史》有传即有46人,其中有开国功臣蕲州康茂才,首任户部尚书、卓有理政才能的蕲水杨思义,历时27年著成《本草纲目》的蕲州李时珍,时称神医、后被封为医圣的罗田万密斋,诗文名重当时的黄冈王廷陈,上《两台疏》申请建黄安县的耿定向等。清代黄州知府于成龙政绩卓著,居官清苦,百姓拥戴,被朝廷嘉誉“清官第一”。域人刘子壮、陈沆中状元,帅承瀛、陈銮中探花,金德嘉中会元,分别占清代湖北省中状元、探花、会元的2/3、2/5、1/4。仅嘉庆至咸丰3朝65年中,黄州府即考中进士86名,举人466名。黄冈籍在外经商的有“黄州帮”之誉,物产则以棉、麻、丝、茶、烟叶著名。光绪二年(1876年),武穴为约开口岸,停靠外轮,成为原料输出、外国货流入的港口,市场一度繁荣。入民国,1912年武穴趸船开业,1914年蕲水信泰面粉厂始用机器,1918年武穴创办光明电灯厂,1929年黄梅小池创办机制砖瓦厂,1930年蕲州创办祥太肥皂厂,开始有现代工业。黄冈晒烟和广济章水泉竹器曾于1915年被征集为巴拿马赛会展品,获农商部奖。但由于内部,特别是1938年9月日本侵略军沦陷沿江重镇,山区亦常遭扰掠,经济破坏严重,至1949年,全市工农业总产值仅52303万元。
  黄冈人民素有革命斗争传统,元初,蕲州张德元、罗田傅高聚众抗元,组成淮西六寨,大江南北纷起响应。元末,罗田徐寿辉组成红巾军起义,建立天完国,拥众百万,占领半个中国。明代,罗田王玉二、黄梅梅镗先后率众举事,震动很大。明末,张献忠、罗汝才等率农民军入境,转战9年,得到群众响应,仅麻城即有5.7万人参加义军,随军入川。清初,以罗田王鼎、麻城周承谟为首聚抗清,相持8年。乾隆年间,又有蕲州马朝柱在天堂寨聚众造反。咸丰二年(1852)至同治六年(1867),太平军和捻军11次入境,4克黄州府城,蕲州吴菊儿、英山王顺生、武穴宋关佑、何致祥等纷起响应,还有许多人参军参政,蕲州郜永宽成为太平军主将,被封为天国纳王(后叛变)。清末,境内不断爆发反抗外国侵略的教案,广济乃全省发生教案最多之县。在辛亥革命及其前后,王汉、张振武、詹大悲、宛思演、居正、田桐等不避牺牲,作出贡献。黄冈籍最早加入中国共产党有22人,其中董必武、陈潭秋、包惠僧参加党的第一次代表大会。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黄冈、黄安、黄梅的农民运动在全省影响很大,境内农协会员多达60.9万余人,占全省农协会员总数的22.6%。1924年始,黄冈籍徐会之、韩浚、彭干臣、张其雄、林彪等140人投身黄埔军校1-4期学习,多数成为国、共两党的骨干。1927年“4·12政变”后,潘忠汝等领导黄麻暴动,红色政权渐遍鄂东,成为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红一军、红十五军、红四军、红四方面军、红二十军和红二十八军先后在此组建或改建成立。抗日战争时期,红二十八军在七里坪改编成为新四军第四支队,东进抗日。中共地方组织发动抗日救亡运动,又先后组建抗日游击第五大队、第八大队,后编入新四军第五师十四旅,坚持抗日与反磨擦斗争。解放战争时期,黄冈人民群众积极支援刘邓大军转战大别山和第四野战军渡江战役,迎来全境解放。徐向前元帅称为“大别山区红旗飘扬,武装斗争从未间断,一直是我党我军的重要根据地之一(《历史的回顾》)”。革命根据地遍及全市,在册的革命烈士33633名,遭杀害群众44万人。同时也涌现一批杰出人物。1955年至1965年国家授衔的将帅中,除黄安、麻城随部分辖境变动划出15人外,黄冈籍还有103人,其中元帅1人,大将1人,上将8人,中将17人,少将76人。红安乃全国著名的将军县,董必武、李先念曾先后分别出任国家代主席和主席。中共中央军委1989年确定33位军事家中,黄冈籍有李先念、王树声、林彪。
  黄冈著名人物甚多,除上面提到的外,显要历史人物还有(均按卒年为序):梁、陈、隋、唐有一家四代为重臣的周炅、周法尚、周墀(今黄州人),北宋有参与编纂《太平御览》、《太平广记》、《文苑英华》等大型类书的吴淑以及父子为官均有政绩的吴遵路、吴瑛(均今蕲春人),被黄山谷称为“天下奇才”的潘大临(今黄州人),南宋有治狱平允的游侣和治蜀有功的余介(均为武穴人),明代境内有最早出使日本的程莹(罗田人),被神宗旌为为官“天下清廉第一”的汪可受(黄梅人),清有入清不仕的诗人杜茶村(今黄州人),时称“楚北大儒”、陈沆和陈銮皆出其门下的陈诗(蕲春人),著有《医学概要》的名医杨际泰(今武穴人,与庞安时,李时珍、万密斋并称为“鄂东四大名医”),近现代人物中,有京剧奠基人之一的余三胜(罗田人),音韵训古学家、与章炳麟齐名的黄侃(蕲春人),逝世后被董必武称为“楚国以为宝,今人失所师”的方志学家王葆心(罗田人),拍案而起的民主斗士、诗人、学者闻一多(浠水人),最早发现四纪冰川活化石命名为中国水杉的林业专家干铎(武穴人),竹器工艺艺人章水泉(武穴人),作家废名(黄梅人),叶君健(红安人),秦兆阳(团风县人),形成独立哲学思想体系的哲学家熊十力(今团风县人),早期翻译《资本论》的政治经济学家王亚南(今团风县人),首次发现四纪冰川遗迹、驳斥“中国贫油”论的地质学家李四光(今团风县人),勇于探索真理、具有独立人格的早期文艺理论家胡风(蕲春人),被港台称为“现代大儒”的徐复观(浠人)等。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3 发表于: 2007-03-15
红安,原名黄安。
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由麻城、黄冈、黄陂三县析轩黄安县,以“地方安,生民安妥”之义得名,属黄州府。1949年属孝感专区。1952年因纪念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和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于此创建,改名红安县,素有“将军县”之称,属黄冈专区。1970年属黄冈地区。1995年属黄冈市。
红安,是块神奇的土地。这里诞生了董必武、李先念两位国家主席和秦基伟、韩先楚、陈锡联等223位将军,创建了红四方面军、红二十五军、红二十八军三支主力红军,因此而成为举世闻名的“将军县”。党中央和国务院一直十分关心红安的建设与发展,江泽民、李鹏、李瑞环、乔石、刘华清、吴邦国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都亲临红安视察,给老区人民以亲切的关怀和巨大的鼓舞。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4 发表于: 2007-03-15
浠水县自南北朝刘宋元嘉二十五年(公元448年)置县,至今已有1500余年历史。原名"希水",南梁普通元年(520),改希水之"希"为"浠"。县名"浠水"自此始。
  在南朝齐、梁、陈期间,本地曾先后被北魏、北齐、北周短暂占领,多沿袭南朝旧置。
  隋朝,浠水县、蕲水县隶蕲春郡。
  唐朝武德四年(621),改浠水县为兰溪县,省罗田县入兰溪县。天宝元年(742),改兰溪县为蕲水县,与蕲春县同隶淮南道蕲州。
  五代十国,蕲水县、蕲春县曾相继属杨吴。南唐、后周,所隶道、州如唐。
  宋代,蕲水县、蕲春县开始隶淮南路蕲州;至熙宁五年(1072),分淮南路为东、西两路,蕲水、蕲春两县均隶淮南西路蕲州(防御州)。
  元朝,蕲水、蕲春两县均隶河南行省河南江北道蕲州路。至正十一年(1351年),徐寿辉(罗田籍)起义反元,称红巾军,建立政权,国号天完,年号治平,立国都于蕲水县治东北清泉寺。并于蕲水县治设莲台省(其职能相当于元中书省),总领百官,主持行政。至正二十年,陈友谅谋杀徐寿辉,改国号为汉。至正二十四年,朱无璋灭汉,改蕲州路为蕲州府,府治蕲春,隶湖广行省,蕲水县为其所辖。浠河以东(今本县境东部)从蕲春县析出,并入蕲水县。
  明洪武十一年(1378),蕲水县改隶黄州府。崇祯十七年(1644)明亡,本县仍被抗清军占领。清顺治二年(1645)十二月,本县隶湖广行省汉黄德道黄州。雍正七年(1729),改汉黄德道为武汉黄德道。
  民国元年,省下设观察使,以督察各县行政。民国3年,撤观察使 ,于省下设道领县,蕲水县隶湖北省江汉道。民国15年,道撤销,县直属省。民国21年,于省、县之间设行政督察区,蕲水县隶湖北省第三行政督察区。民国22年6月,改县名为"浠水"。民国25年4月,湖北省政府调整行政督察区,将原第三、第四两个行政督察区合并为第二行政督察区,督察区专员公署于次年由蕲州迁往黄州。浠水县为其辖县之一。民国28年,改第二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为鄂东行署,代行省政府职权(因省政府迁恩施)。鄂东行署设于今罗田县三里畈。浠水县为其领县之一。
  民国34年,抗日战争胜利后,撤销行署,恢复行政督察区,区治黄州,浠水县仍为其所辖。
  1949年4月8日,浠水县城解放;5月,县人民民主政府迁至县城;10月,将县人民民主政府改为县人民政府,隶湖北省黄冈专区。1968年,黄冈专区改为黄冈地区,本县仍为其所辖。1996年黄冈地区改为黄冈市,本县仍为其所辖。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5 发表于: 2007-03-15
罗田县始建于梁普通四年(公元523年),县治设于今石桥铺附近的魁山。唐武德四年(621年),废罗田县,其属地划入兰溪县。宋元祜八年(1093年),复置罗田县,县治仍设魁山。南宋端平元年(1234年),蒙古兵攻破罗田县城、县治迁往鹰山寨(今英山),嘉颐元年(1237年)兵乱县废。德祜元年(1275年),罗田县在石桥铺原址复立。元代前期和中期,罗田先后属淮西宣抚司、淮西总管府、黄蕲宣抚司、湖广行省、河南江北行省蕲州路。元大德八年(1304年),知县周广将县治由魁山迁至官渡河(今凤山镇)。明朝时,罗田县属湖广布政使司蕲州府,后改属黄州府。清朝时属湖北(湖广)省武汉黄州府。民国时期,先后辖于湖北省江汉和第三、第二行政督察区、鄂东行署。建国后,辖于湖北省黄冈地区行政公署。1995年12月,撤销黄冈地区行政公署,设立黄冈市,罗田县属黄冈市。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6 发表于: 2007-03-15
麻城历史悠久,7000年前已有人群在举水流域生活,春秋战国时期隶属楚地,“柏举之战”是史书中对麻城历史的最早记载。秦属南郡,汉为西陵。晋朝后赵大将麻秋在此筑城以守,遂称“麻城”,“麻城”之名延续至今,已有1600年的历史,隋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设麻城县,属黄州府,唐宋以后历代相袭至今。1986年撤县设市,仍属黄冈市辖。


【麻城縣誌·沿革表】

案舊志以麻城爲春秋弦、黃二國地,《文獻通考》:定城古黃國光山、仙居,古弦國而黃州之黃岡、麻城皆黃國地界。麻介光、黃間,魏晉以降忽荊忽楊合併省僑置,糾互紛錯此疆爾界,未可遽分然先後之因革稱名之同異史志俱在可班班考也。

兩漢
西陵縣 屬江夏郡。爲衡山王吳芮封地,故城在今黃州府西北百二十裏
邾 縣 秦屬南郡漢初省

三國
西陽縣 魏置。屬弋陽郡,黃初中分汝南郡,治弋陽後並入吳。仍名西陽屬蘄春郡合江夏、武昌爲郢州,後以得邾城並入。


西陽國 惠帝時分弋陽郡爲西陽國,屬豫州。後趙石虎使其將麻秋築城,此麻城之名由始。

南朝
西陽郡 宋孝建中屬郢州,太始中以屬豫州,後複還郢。
長風縣 元嘉中置,故城在縣西北。
赤亭縣 元嘉中置,故城在縣西。
建甯左郡 大明中置,故城在縣西南,尋改郡爲縣。
陽城縣 大明中並赤亭爲陽城。
信安縣 梁置,屬永安郡。
北西陽縣 梁置,故城在縣西北,屬永安郡。又築竹敦、麻陽二城。
北江州 梁置,故城在縣西,魏因之,治鹿城關。
南定州 梁置,故城在縣東北,魏因之,治蒙龍,疑即今之鵝籠司。
岐亭縣 梁置,十八蠻縣之一。
南郢州 梁置。
梁豐縣 梁析建甯改置梁豐,屬齊安郡。
沙州 梁置,治白沙戍。
定州 陳廢北西陽,改南郢州曰定州。
定城郡 陳置。
陰平郡 陳置,複置建寧郡。
鹿城縣 陳置,屬永安郡,北江州治。

北朝
衡州 北齊僑置,尋廢。
亭州 北齊改定州曰亭州。
東義州 北周置設,刺史故城在縣東八十裏。今名猶存,爲明左良玉大破張獻忠處。


麻城縣 開皇十八年始改信安曰麻城。屬永安郡,建甯、陰平、定城、鹿城、梁豐、並廢此麻城建治之始。


亭州 唐初複置亭州,領麻城、陽城二縣。
陽城 武德初新置。
仙居縣 縣屬光州。爲今麻城西北界,地今猶存,仙居鄉仙居山之名。
麻城縣 武德八年廢亭州仍省陽城入麻城,元和中又省入黃岡。建中初複置,屬淮南西道,五季屬吳,後入南唐,均爲舊名。


麻城 屬黃州郡。端平二年移縣治於什子山,在今縣東八十裏。


麻城 屬黃州路。爲河南江北行,中書省至元中麻城兵亂自什子山,徒歸舊治後趙所築城,在今縣東十五裏,邑人薑銘等始築城於今地。


麻城 洪武初麻城屬黃州府,隸湖廣省。九年改屬河南,二十四年仍舊還湖廣,嘉靖四十二年析薑家畈地界以黃岡黃陂合置黃安縣。


麻城 屬湖廣布政使司,一仍明舊 。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7 发表于: 2007-03-15
蕲春以“水隈多蕲菜(水芹菜)”得名,历史上另称蕲阳、齐昌、蕲州。蕲春早在公元前201年(西 汉高祖六年)建县,而其远古文明则上溯到新石器时代 ,是鄂东最古老的县之一。公元47年(东汉建武 二十三年),裁县置侯国,传三世,国除仍为县。378年(东晋太元三年),更县名为“蕲阳”;486年( 南齐永明四年),复更县名为“齐昌”,598年(隋开皇十八年)复“蕲春”县名。1367年(明洪武九年 )置“蕲州”,裁县,以州领县事。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裁州,复“蕲春县”。汉季以来,蕲春以地 处“吴头楚尾”,扼控长江,战略地位显要,历为当权者所重视,先后设郡、州、府、路、行政督察区专 员公署于境内;明代尚设蕲州卫、下江防道于蕲州,并迁荆王府于蕲州治所。当时辖地包括今蕲春、浠水 、罗田、英山四县及武穴市大部。历史上,蕲春长期为郡(州、路、府、专区)和县两级政府机构所在地 ,历为鄂东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中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蕲春恢复县制,隶湖北省黄冈市(地 区)。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8 发表于: 2007-03-15
武穴市前身是广济县,设县于唐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取“广施佛法、普济众生”之意。1987年10月23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广济县,设立武穴市。

据考古学家最近在境内大金镇尺山遗址发现,远在新古器时代3000-5000年以前,武穴就有人类活动。在夏商周时代(公元前20世纪--公元前11世纪)属荆州管辖;春秋战国(公元前770--公元前221年)属楚国;秦(公元前221--公元前207前)属九江郡;汉(公元前206--公元220年)属江夏郡(《湖北通志》载:“广济为汉蕲春、浔阳二县地);三国(公元220--265年)属吴,隶属蕲春郡;西晋(226-316年)属西阳郡;东晋(317--420年)属新蔡郡;南北朝时期至南齐永明四年(420-486年)以前属豫州蕲春郡蕲春县;公元486年,因南齐政权以“齐”为尚,郡、县均改为齐昌郡、齐昌县,又把县境东部析置永兴(今黄梅县大部,包括武穴郑公塔一带)、苞兴(今武穴市大部,包括黄梅大河一带)两县;北周大象元年至大定元年(579--581年),朝庭改罗州为蕲州,至此,蕲州所辖相当于今黄冈市范围,齐昌郡及所辖齐昌、永兴、苞兴三县隶属蕲州;隋至唐武德四年(621年),废齐昌、永兴、苞兴三县,并入蕲春县;公元621年,又分蕲春县以东为“永宁”、“黄梅”两县;唐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废永宁县改为广济县;1987年10月23日,撤销广济县,设立武穴市。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9 发表于: 2007-03-15
黄梅县历史悠久,远在旧石器晚期(1——4万年前)即有人类栖息。西汉文帝十六年(前164),境内即建有寻阳县,迄今2149年。
    西晋永兴元年(304),以长江江北故道为界,分庐江郡寻阳县,于江南立寻阳臣隶寻阳郡,其江北地遂并入蕲春。自此黄梅县境始南北分治。南齐永明四年 (486),析蕲阳之东境立永兴县。隋开皇初改名新蔡,十八年(598)改为黄梅,民国25 年(1936),国民政府以长江为界划定鄂赣省界,从此县境合一。
    历史上黄梅这块地方行政区域隶属多变,曾东属扬州,西属荆州,北属豫州,南属江州。新中国成立后,县辖行政区划变动频繁,但县域境和上隶省、地基本未变。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10 发表于: 2007-03-15
黄梅境内建县始于汉,初名寻阳。汉文帝十六年(前164),置庐江国,领县十二,有寻阳。此为寻阳县名见于史册之始。

  西晋永兴元年(304),划庐江之寻阳,武昌之柴桑立寻阳郡,约以今之太白湖、龙感湖一线的“江北故道”为界,北境划归蕲春县,南境仍属县治迁江南之寻阳县。
  北境,东晋太元三年(378)改蕲春为蕲阳。南齐永明四年(486)析蕲阳县之东境立永兴县。隋开皇初(581),改永兴县为新蔡县。十八年(598),改新蔡县为黄梅县。因县境北有黄梅山,黄梅水,故名。唐武德四年(621),析黄梅为义丰、长吉、塘阳、新蔡四县,置南晋州领之。八年(625),废州,省四县复为黄梅县。自此至今,县名未变。
  江南寻阳县所辖今之黄梅地域,于东晋大兴元年(318)立侨郡新蔡。太元三年1378),为与北方新蔡郡相区别,例称南新蔡郡。南朝宋大明八年(464),史册初著此地侨置苞信县。梁末(556),改苞信县为新蔡县。隋开皇九年(589),省寻阳、南 新蔡二郡及汝南、柴桑、新蔡3县,复置寻阳县。此后,县名变动频繁,依次曰:彭蠡、彭城、湓城、楚城、浔阳。五代南唐时,改浔阳县为德化县,民国3年(1914)改曰九江县。25年(1936),划定鄂赣省界,将江北原属九江县之封郭洲,团牌洲等地归黄梅县,从此南北合一,统为黄梅县。


(三)县域隶属


1、建县前
  据杉木乡黄螃村发现的旧石器时代晚期的近百件石器考证,黄梅县早在1~4万年前,即有人类栖息。到约.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人类栖息的遗址则遍布上乡源湖、龙感湖中的赶墩、涉墩各地。
  从夏、商至西周,按《禹贡》把全国划分为九州的说法,黄梅地属扬州。
东周,春秋前期属楚。前506年,吴破楚,后败越,北上与晋争霸,此时属吴。战国时,越于前473年灭吴,属越。楚于前306年灭越,又属楚。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分全国为三十六郡,属九江郡。
  汉高祖元年(前206),项羽封英布为九江王,都六安(今安徽六安),属西楚九江国。四年(前203)七月,高祖封布为淮南王,属汉淮南国。六年(201),置郡领县当时,周围邻县(蕲春、柴桑、松兹)均于是年置,黄梅居其中,既不属其领辖,史册又未明载置县。

2、建县后
  汉文帝十六年(前164),分淮南置庐江国,以厉王长子阳周候为庐江王,领县十二,寻阳为其一。县治约在今蔡山附近的古城村。据《中国人口·湖北分册》载:寻阳县面积为7938平方公里,包括今黄梅县全部,广济县绝大部分,宿松县湖区以南至望江县华阳沿江一带,九江县大部分,湖口、彭泽两县北部沿江一带(即古之柴桑、彭泽二县之间自长江至庐山一带)。
  东汉顺帝时(126—144)属扬州庐江郡。建安十三年(208),孙权分江夏郡置蕲春郡,领寻阳隶荆州。十四年(209),吕蒙为寻阳令。魏黄初二年(221),孙权改鄂为武昌郡,领寻阳隶荆州。同年,改武昌郡为江夏郡,此时,寻阳还隶扬州蕲春郡。黄初三年(222)属魏荆州蕲春郡。吴黄武四年(225),还属吴扬州蕲春郡。
  西晋太康元年(280),撤蕲春郡,划寻阳隶荆州武昌郡。二年(281),还隶扬州庐江郡。永兴元年(304),划庐江之寻阳、武昌之柴桑二县立寻阳郡,黄梅县境始南北分治。北境划归豫州西阳国之蕲春县,县治今蕲春县八里湖土门城。南境仍属县治迁江南鹤问寨之寻阳县,隶江州寻阳郡。
  北境蕲春县,东晋咸和初(326),隶豫州西阳郡。太元三年(378)为避宣太后郑春讳,改蕲春为蕲阳,隶豫州南新蔡郡,受江州督。
  南朝宋孝建元年(454),分豫州之西阳等六郡置郢州,蕲阳随西阳郡隶郢州。
泰始五年(469),随西阳郡还隶豫州。齐永明四年(486),析蕲阳之东,即原由寻阳划归蕲春之地置永兴县,隶豫州齐昌郡,县治今大河区白花畈。梁太清三年(549),地入东魏。太平二年(557),于江南原江州治置西江州,永兴属南新蔡郡 隶之。不久,随南新蔡郡改隶江州。北齐立罗州,永兴县属齐昌郡隶之。陈太建中(569—582),取江北地,隶江州齐昌郡,北周时改罗州为蕲州,隶蕲州齐昌郡
  隋开皇初(581),撤州郡置总管府,改永兴县为新蔡县。因此时长江北汊主道
由太白湖、杨柳湖、张湖、龙感湖一线南移至今广济龙坪、胡世柏、蔡山、扁担大(土聿)(音列)、北池口、吴河、王埠至小池口,故将两条江北汊道之间,原属南新蔡郡新蔡县的地域划归新蔡县,隶蕲州总管府。新江北汊道以南地域仍属江州新蔡县。九年(589),改府为州,十八年(598)改新蔡县为黄梅,隶蕲州。大业三年(607),改蕲州为蕲春郡,领黄梅等五县。
  唐武德四年(621),析黄梅为义丰、长吉、塘阳、新蔡四县,置南晋州领之。八年 废州并县复黄梅,隶蕲州。天宝元年(742)改州为郡,隶淮南道蕲春郡。乾元元年 (758),改郡为州,隶淮南道蕲州。
  五代,黄梅仍隶蕲州。吴天祚三年(937)以前属杨吴,以后属南唐。后周显德
五年(958),改取江北之地,属后周。
  宋至道三年(997),分全国为十五路,隶淮南路蕲州蕲春郡。熙宁五年(1072),分淮南为东西二路,隶淮南西路,所隶州郡仍旧。嘉熙(1237—1240)兵乱,县治侨 于大江中洲(地属德化)。
  元至元十二年(1275),于蕲州置淮西宣抚司,黄梅隶之。十四年(1277)改总管府,十八年(1281)撤总管府复州,上置蕲黄州宣慰司,黄梅隶之。二十三年(1286),撤宣慰司,属蕲州隶湖广行省。皇庆元年(1312),迁县治于今黄梅镇。至正二十四年(1364),隶湖广行中书省蕲州府。
  明初袭元制,洪武九年(1376),降府为州,隶湖广布政司黄州府蕲州。十一年(1378),改隶河南布政司,二十四年(1391),还隶湖广布政司,上隶州府均不变。
  清初(1644),隶湖广布政司汉黄德道黄州府。康熙三年(1664),分置湖北布政司,黄梅属黄州府隶之。
  民国元年(1912)废黄州府。直隶湖北省武汉黄德道。后改隶鄂东道。3年(1914),改鄂东道为江汉道,隶之。18年(1929),废江汉道,直隶湖北省。21年(1932),湖北省设11个行政督察区,隶第3行政督察区。25年(1936),第3、4行政
督察区合并为第3行政督察区,黄梅隶之。
  如前所述,黄梅南境系西晋永兴元年(304)划归江南寻阳县。
  东晋大兴元年(318),于“江北故道”以南,即今黄梅下乡、广济东南部置新蔡郡,隶豫州,受江州督。治今蔡LIJ附近古城村。太元三午(378),为了把侨郡与北方原新蔡郡相区别,例称南新蔡郡。
  南朝宋大明八年(464),南新蔡郡领苞信等四县隶江洲。苞信县亦治今蔡山附 近古城村。梁元帝时(552—554),于江南原江州治置西江洲,苞信属南新蔡郡隶 之。梁末(557),改苞信县为新蔡县,隶江州南新蔡郡。陈太建八年(576),分江州 之晋熙、高塘、新蔡三郡为晋州,新蔡县属南新蔡郡隶之。陈末还隶江州。
隋开皇九年(589)平陈,省寻阳,南新蔡二郡及汝南、柴桑、新蔡3县,复置寻阳
县,隶江州。十八年(598),改寻阳县日彭蠡县,仍隶江洲。大业二年(606),改江州为九江郡,改彭蠡目彭城,寻又改目湓城,均属九江郡。
  唐武德三年(620),置江州总管府,后改为都督府,湓城隶之。五年(622),改湓城为楚城,仍隶之。贞观元年(627),罢都督府,分全国为十道,楚城隶江南西道江州。八年(634),省楚城更置浔阳县(“浔”始加三点水),上隶不变。天宝元年(742),改为江州浔阳郡,领浔阳县江南西道。乾元元年(758),改浔阳郡为江州,浔阳隶之。
  五代杨吴时,浔阳县隶杨吴江州。南唐改浔阳日德化,隶奉化军。
  北宋开宝八年(975),德化隶江南东路江州浔阳郡。元丰间(1078—1085),析全国为23路,属江州隶江南西路。南宋建炎元年(1127),升江州为定江军,隶之二年(1128),以江、池、饶、信四州为江州路,亦隶之。绍兴二年(1132),随江州隶江南西路。
  元至元十一年(1275),置江东西宣抚司,德化隶之。十三年(1276),隶扬州行省江西大都督府。十四年(1277),罢都督府,置江州路,领德化隶龙兴行都元帅府后置江西行中书省,江州领德化隶之。十六年(1279),隶蕲黄宣慰司。二十二年(1285),隶江西行省江州路。
  明洪武九年(1376),改行省为布政司,德化隶江西布政司九江府。清仍明制。
  民国3年(1914),改德化县日九江县,隶江西省九江府。24年(1935),江西省设8个行政督察区,九江县属第5行政督察区。25年(1936)1月28日,国民政府行政院决定:“以长江为界”,划定鄂赣省界。7月1日,两省办完边界交接手续从此,黄梅南北合为一县。29年(1940),改行政督察区为鄂东行署,黄梅隶之。31年(1945),撤鄂东行署,设第2行政督察区,隶之。
  1949年5月,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设黄冈地区,领黄梅隶中原区。6月,撤中原区设中南区,下置湖北省,黄梅县属黄冈地区隶之。1950年6月5日,经黄冈专署把蔡山区所辖新洲上的一部分划归广济县。1953年,黄(梅)、宿(松)两县协定,两县边缘湖泊水面 界限:北以鸡头山至戾鱼山,南以王家夹至中嘴为两县共管地区,黄梅渔船东南不过中嘴,东北不过戾鱼山,宿松渔船西南不过王家夹,西北不过鸡头山。
  1954年撤销中南区,黄梅隶属省地未变。
  1955年下年,经地区划黄梅之柏树林、枫树林、向垸,直至太白湖西岸的水府庙一带属广济,划广济余川区之龙腰,徐政两村以及吴文村的一部分属黄梅。不到一年,除余苏垸留属黄梅,其他地方仍归属广济。1956年元月1日,经国务院、农垦部和中共湖北省委、省政府批准于龙感湖西部高滩泽地垦建龙感湖农场,直隶省农垦厅。1958年11月,将王埠乡的严大墩、严细墩和黄太墩划归龙感湖农场。1959年元月,龙感湖农场改为县辖,1960年3月复属省辖。
  新中国成立后,省、地行政机关名称和职能虽有变动,但黄梅县隶湖北省黄冈市的政区隶属关系,至今一直未变。
我本楚狂人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