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3818阅读
  • 7回复

[每周一府]每周一府(122):安陆府(钟祥)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7-03-15
  安陆府:冲,繁。隶安襄郧荆道。明,承天府,属湖广布政司。顺治三年更名。康熙三年,属湖北布政司。东南距省治五百三十五里。广五百二十里,袤七百四十五里。北极高三十一度十二分。京师偏西三度五十九分。领县四。

锺祥繁,疲,难。倚。城南:樠木山。东北:纯德。北:九华。西北:马鞍。西:汉水自宜城来,入荆门州。又东聊屈山,臼水出,即左传所谓成臼。东北:黄仙洞山,敖水出,下流曰直河。西南权水、北丰乐河,皆入于汉。丰乐有驿,设巡司。又丽阳驿,乾隆三十二年自荆门州割隶,移仙居口巡司于此。又石城、郢东二驿。石牌镇,县丞驻。

京山繁,难。府东一百五十里。东:京山。西北:大洪。南:子陵。西南:宝香。西:汉水自锺祥入,迳丁口潭,又东南缘潜江界入之。溾水俗名回河,迳城南,皆汇县境诸水入之。中源曰县河,南流入天门界。又富水一曰撞河,源出大洪山,东南会小富水,为双河口,合石板河,入应城。又聊屈山,臼水出,古成臼也,与澨水小河会,曰南河,东南入天门。其东杨水、巾水并从之。有宋河镇巡司,乾隆二十九年自荆门州新城移此。有驿。


潜江难。府南二百二十里。汉水自京山来,迳县北,分入天门、沔阳界。东有潜水,一名芦洑河,自汉水别出,南有沱水,自江陵流入,在县西沱埠渊合流,为江、汉会通故道,后淤。东南县河、班湾河、沙口河,皆潜水下流,亦淤。西:夜汊河,上承汉水,旧由大泽口分流,亦谓策口。咸丰时改由吴滩溃口,即吴家改口。西南高家场巡司,有驿。


天门冲,繁,难。府东南二百二十里。明为景陵县,隶沔阳州,属承天府。顺治三年直属今府。雍正四年更名。西北有天门山,汉水北派自潜江西南迳县南,下流合南派,入汉川界。又澨水自京山流入,合杨水、巾水,曰三汊河,一曰汊水。禹贡“过三澨”,即此。至城西分二派,合于城东,北通杨桑湖,东通三台湖,至汉川注于松湖,分流入汉。南岳口市,县丞驻。乾滩镇巡司。有驿
[ 此帖被北极星在2008-12-29 14:08重新编辑 ]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07-03-15
钟祥是楚文化的重要发祥地,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达2700多年。春秋战国时期,钟祥为楚别邑,称郊郢,系楚国陪都。西汉初置县,三国是属吴,称石城。自西晋至清末明初1600多年间,钟祥一直为历代郡、州、府治所。因嘉靖皇帝生养发迹于此,御赐县名为“钟祥”,取“祥瑞钟聚”之意。明嘉靖十年(公元1531年),御置承天府,是当时全国三大直辖府(顺天府——今北京、应天府——今南京、承天府——今钟祥)之一,盛极一时,曾是江汉、湖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县名仍为钟祥,治郢中,1992年5月撤县设市。


春秋
郊 郢

楚别邑

西汉
郢 县

设县自此始


郢 亭
王莽新朝


三国
吴置牙门戍、修石城



西晋
竟陵郡、治所石城
元康九年(229年)
郡治自此始

南朝刘宋
苌寿县,竟陵郡治所
泰始六年(470年)
复立县

北朝西魏
改苌寿县为长寿县,废竟陵郡置郢州、治所长寿
大统十七年(551年)
州治自此始


废郢州,复立竟陵郡,治所长寿
大业三年(607年)



废竟陵郡,复置郢州,治所长寿
武德四年(621年)


南宋
郢州 ,治所长寿




升郢州为安陆府,治所长寿,废长寿县
至元十五年(1278)年
府治自此始


安陆府,复立长寿县
洪武三年(1370年)


降安陆府为安陆州,废长寿县
洪武九年(1376年)


升安陆府为承天府,复立县,名钟祥辖五县二州
嘉靖十年(1531年)



改承天府为安陆府,治所钟祥
顺治二年(1646年)


废安陆府



中华民国
钟祥县
1912年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07-03-15
京山,因县城东有京源山而得名。县境内最早见诸文字记载的地名是新市。早在原始社会晚期,境内就有人类繁衍生息,并且用自己勤劳智慧的双手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史前文化。屈家岭文化遗址出土的大量陶器、谷壳、原始建筑遗迹等古文化遗存表明,当时人们已掌握了较为先进的生产技术,种植水稻、养殖家畜家禽、纺织手工业等已成为主要的生产活动。县地秦属南郡。西汉,北境大富水流域属安陆县;南境京山河流域属云杜县,云杜县治在今县城新市镇。东汉初,大富水流域从安陆县析出,立南新市侯国,治所在杜城(今宋河镇秦关)。三国、两晋,县域为南新市县和云杜县分辖。三国时,县域地跨魏、吴,南新市县属魏国,云杜县属吴国。南北朝,南新市县改称为新市县;云杜县北境(今县东南一带)析出,设新阳县,新阳因在新市之南而得名。梁置新州,并置梁宁郡,州、郡及新阳县治所同在今新市镇。西魏,改新州为温州,以境内有汤堰温泉而得名;改新阳县为南陵县,县治在皂南镇(今天门市皂市镇);分角陵县西境置盘陂县,县治在今永兴镇盘堰畈;改新市县为富水县,又置富水郡,郡县治同在杜城。此间50余年,县域为角陵、盘陂、富水三县分辖。隋大业三年(607),并角陵、盘陂二县设京山县,这是京山县名第一次出现,其时,县域为京山、富水二县分辖。宋乾德二年(964),裁富水县入京山县,自此,京山县统领今域。隋至清代,京山县(含富水县)先后隶属荆州安陆郡、温州、郢州富水郡、安陆府(明代曾先后改为安陆州、承天府)。民国初属襄阳道,1932年属湖北省第六行政督察区,1936年属第三行政督察区,土地革命时期,京山南部是湘鄂西革命根据地的一部分,曾在今雁门口镇台岭村建立京山县苏维埃政府。抗日战争时期,京山县城为日伪占据,建立伪政权六年,县周边与邻县结合部分别建立京应、京北、京钟、京钟随、天京潜、京安等县抗日民主政府。解放战争时期,分别建立京北、京应、京钟随、京安应、天京潜等县。1949年6月,撤销各临时县政权,恢复京山县建制,划属湖北省荆州地区。1994年10月荆沙市成立,转属荆沙市。1996年12月划归荆门市。
民国时期,京山县国土面积3905平方公里,昔有“京山地土宽、管到多宝湾”民谣,县西南属地抵达汉水左岸,从今钟祥市旧口金港口至潜江聂家滩以下,有汉江京山长堤45公里。民国,南部边沿聂家滩、吕家滩划归潜江县。1949年8月,西南永隆河以西385平方公里面积划出,其中多宝、南河、夏家场等地划归潜江县(后转划天门县);长滩埠、吴集、高集、陆家塞、罗汉寺等地划归钟祥县。自此,京山县不再滨临汉水。
1953年,在县西南建湖北省国营五三农场,即今屈家岭管理区,面积173平方公里。1957年,在县西建湖北省国营太子山林场,面积75平方公里。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3 发表于: 2007-03-15
潜江县古为云梦泽一角,历经江水复合冲积和湖水缓慢沉积而逐渐形成。
潜江地域夏、商、周三代属荆州域。
公元前5世纪前后的春秋战国时期,在本县南部的岗后和北部的平原上出现了章华台、竟陵等邑居,其地属于诸侯国中的楚国。
公元前278年(秦昭襄王二十九年),白起率秦军攻占楚郢都(今江陵西北),东下竟陵,并分别设郡建县,这里成为秦南郢竟陵县辖地。
公元前206年西汉建立,其后在章华台设置了华容县,潜江分属竟陵、华容。
三国时,潜江之地辖于吴国,隶属郡县与汉无异。
晋初分江夏郡置竟陵郡,潜江为竟陵郡之竟陵,南郡之江陵二县地。
公元550年前后,南朝梁省竟陵,废华容。潜江西南境改属南郡江陵县;西魏分江陵而置华陵县,北周改华陵县为紫陵县,潜江西南境为其所辖。东北境为郢州竟陵郡之竟陵县,竟陵郡治于齐时也由长寿(今钟祥)迁至竟陵;梁末省竟陵县入霄城县,竟陵郡治、县治始移霄城(今天门境),潜江东北境遂属霄城县;北周复改霄城县为竟陵县,改竟陵郡为石城郡,潜江东北境属石城郡之竟陵县。
隋朝时,潜江东北境属荆州沔阳郡竟陵县,西南境属紫陵县。
唐初省紫陵入江陵县,潜江西南境属江陵府江陵县,东北境属复州竟陵县。公元857年(唐大中十一年),“以人户输纳不便,置征科巡院于白伏”(《太平寰宇记》,白伏在今县西北),隶属于荆南节度使管辖。五代改白伏为安远镇,为南平国(荆南国)属地。
965年(宋乾德三年),升白伏巡院为县。因境内有河道分流汉水入长江,取“汉出为潜”意,命名潜江。县治设在安远镇(在今下蚌湖附近),隶属于荆湖北路江陵府。
1276年(元世祖至元十三年),改江陵府为上路总管府,后又改为中兴路,均领有潜江,上隶于河南江北行中书省。1293年(至元三十年),因水患县治迁至斗堤,即今治所在。
1368年,明朝建立。此前已改中兴路为荆州府,所以明初潜江属湖广布政使司荆州府。1531年(嘉靖十年)升安陆州为承天府,潜江改属之。
1646年(清顺治三年),改承天府为安陆府;1664年(康熙三年),分湖广为湖北、湖南。潜江属湖北省安陆府。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次年,改府为道,以道为省县之间的行政机构,潜江属鄂北道(后改称襄阳道)。1925年废除道制,遂直辖于省。1932年,在省县之间设行政督察区,潜江属第七区(1934年曾属第六区,后还属)。1936年,第七区改称第四区,仍领有潜江(直到1947年)。抗日战争期间,日本侵略军于1939年5月至1945年8月盘踞潜江部分地区,设有傀儡政权。潜江县政府被迫辗转于拖船埠、杨李家台、熊口等地;1943年春撤离潜江,设办事处于公安县境,日军投降后还治。
本县属水网湖区,民国时期“十年淹九水”,人民除受“三座大山”的压迫之外,还苦于水患。由于距中心城市较远,人民富有革命传统,有利于革命力量的集聚和回旋,故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义革命时期成为革命根据地。1930年春至1932年冬,全境皆苏区,是湘鄂西省(原称“联县政府”)的潜江、荆南(后改称荆门)、天潜县苏维埃政府(革命委员会)辖地。潜江县苏维埃政府曾驻于拖船埠、潜江城等处,荆南县苏维埃政府驻脉旺嘴。
1942年春至1945年秋,为抗日根据地,是鄂豫边区襄南、襄河两行政公置的荆潜、天潜沔、天京潜县抗日民主政府辖地。荆潜县抗日民主政府驻莫家岭,天潜沔县抗日民主政府一度驻总口陶和岭,天京潜县抗日民主政府驻夏家场。
1947年12月至1949年6月,全县为解放区,是江汉区襄南、鄂中两行政专员公署的江荆潜、天潜沔、天京潜县人民民主政府辖地。江荆潜县人民民主政府驻熊口,天京潜县人民民主政府驻夏家场。
1949年7月撤销边区县,恢复原县名、县域,江荆潜、天潜沔、天京潜县撤销。潜江县人民政府设于熊口,隶属于湖北省荆州行政区督察专员公署。8月,潜江县人民政府移驻城关(今园林办事处)。
1988年5月撤县建市。
1994年10月被列为湖北省直管市。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4 发表于: 2007-03-15
天门,因境内西北有天门山而得名。早在原始社会晚期,这块土地上就有人类繁衍生息。在著名的石家河新石器时代村落遗址中,出土了大量七、八千年以前的石器、陶器、骨器、蚌器和粳稻等文物,还发现了陶祖这一原始社会父系氏族时期的重要标志。天门,古为风国地,春秋为郧国地,战国时期为楚竟陵邑,因大洪山余脉在此终止,即“陵之竟也”而得名。秦统一中国后,设竟陵县,隶属南郡。五代后晋天福元年(公元936年),为避晋高祖石敬瑭名讳(敬、竟同音),改竟陵县为景陵县,属直隶防御州,州治设此。清雍正四年(公元1726年),为避康熙墓名(景陵)讳,改为天门县,隶属湖北安陆府,此为第一次定名天门,沿用至今。1939年,中国共产党领导天门人民进行抗日战争,先后在本县东、西、南部与邻县边境地区结合部,建立天汉县、天京潜县。1949年5月湖北省人民政府成立后恢复天门县建制,撤销天汉、天京潜县,划属湖北省荆州专区;同年7月,建立天门县人民民主政府,8月,改为天门县人民政府。
1987年8月3日,国务院批准撤销天门县,设立天门市(县级)。1994年10月,国务院批准天门市为湖北省直管市。
自南齐建元元年(公元479年)始,历隋、唐、五代、北宋、南宋,至民国25年(公元1936年),天门先后7次为郡(州、行署)治所,计500余年。古竟陵区域广阔,包括荆州以北、石城以东、江夏以西的全部地域。从汉、晋、南北朝至北宋乾德三年以来1100多年间,竟陵县境先后划出置云梦、霄(亦作宵)城、长寿等县,北宋以后县境无大变化。1950年6月,天门县汉江以南的毛咀区划入沔阳县。同时,沔阳县汉江以北的仙北等地划入天门县。1955年7月,潜江县汉江以北的张港、多宝区划入天门县,1996年11月蒋湖农场回归天门,2001年8月总后沉湖基地(天门部分)移交天门,形成现境。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5 发表于: 2009-01-22
请教:今天的安陆市与安陆府有无关系?
全国设置为100个都、郡,经济欠发达地区优先实施。设都标准:面积3万平方公里以内,人口1000~1800万,城市人口达到500万以上。
只看该作者 6 发表于: 2009-04-21
今天的安陆市是德安府。

只看该作者 7 发表于: 2009-04-21
原来我2个老家还是一个府的
鹅鹅鹅
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
红掌拨清波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