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3245阅读
  • 8回复

[每周一府]每周一府(141):饶州府(鄱阳)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7-04-06
饶州府:冲,繁,疲,难。隶饶九道。西南距省治三百六十里。广四百八十七里,袤三百四十里。北极高二十八度五十九分。京师偏东一十一分。沿明制,领县七。

鄱阳冲,繁,难。倚。北:芝山。东:郭璞山。西:尧山。南:关山。鄱阳湖,西南,鄱江汇焉。有二源,一自安徽祁门来,历浮梁为昌江,一自安徽婺源来,历德兴、乐平为乐安江。流会城东,环城北出,歧为双港,分注鄱阳湖。东有东湖,一名督军,流合鄱江。汛八:八字?、团转、强山、馆驿前、黄龙庙、乐安河、螺螄嘴、棠阴。石门巡司。芝山驿。

馀干冲,难。府东南一百十里。西:藏山。东北:万重、武陵。西南:李梅。东南:黄?山。西北有康郎山,在鄱阳湖中,湖因名康郎。龙窟河一曰安仁江,自安仁入,流经潼口滩,歧为二,西北行,三馀诸水入焉,流抵饶河口,俱入鄱阳湖。康山、黄丘埠、瑞洪三镇。康山、梅溪、表恩、高溪四汛。瑞洪,县丞驻。一驿:龙津,裁。

乐平繁,难。府东一百十七里。东:康山。北:凤游。西:吴溪。东南:石城山。婺江自德兴入,为乐安江,合长乐水、建节水、吴溪、殷河,流迳县南乐安乡,因名。西南流入万年界。仙鹤、八涧二镇。康山驿。

浮梁冲,繁,难。府东北一百八十七里。北:孔阜山。东:芭蕉。西:金鱼。西南:阳麻山。东南:大游、小游山。昌江自安徽祁门入,合小北港、苦竹坑水、磨刀港,流迳城南,西南行,会历降水、柳家湾水,入鄱阳。景德、桃树二镇。巡司驻景德。

德兴冲,繁。府东二百三十七里。东:银山、铜山。西北:洪雅。东南:大茅山。大溪自安徽婺源入,建节水自弋阳入,合乐平之桐山港、洎山之洎水,为乐安江,并入乐平。白沙巡司。银峰驿。

安仁冲。府东南一百八十里。东:张古山。北:蟠象山。东北:青山。西南:积烟。西北:华山。安仁江上源为上饶江,自贵溪入,合玉石涧,迳城南,西北行,与白塔河会,至城西北合蓝溪,入馀干。

万年难。府东南一百二十里。城北万年山,县以此名。西南:团湖。西:讬里。西北:轴山。东南:百丈岭,殷河出,合文溪、南溪,入乐平,注乐安江,又西入鄱阳。巡司驻石头街。

注:今析景德镇。
[ 此帖被北极星在2008-12-31 17:13重新编辑 ]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07-04-06
县城鄱阳镇是江西著名的古镇之一,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设置番县,番令吴芮始筑城池,两汉时县治迁城东里之姑县,原名不详,即今古县渡。公元245年,三国吴赤八年迁回。此后,鄱阳镇历为鄱阳县治,同时也始两晋,南朝、宋、齐、梁、陈的鄱阳郡(江洲、吴洲)治所。隋、唐、宋、元、明清时的饶州、鄱阳郡。永平军、饶州路、饶州府和民国时期的江西省第四行政区治所,清末民国初属城厢局,1938年全县划区,镇称一区称,下设四个镇(激扬、饶丰、荐福、上官和一个乡(松关). 1949年解放初,波阳县城曾设波阳市1952年城区及市建制撤消,以濒临鄱阳湖改成鄱阳镇。1960年,曾称波湖人民公社。1956年简化後为“波阳”(鄱阳),2003年12月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改回鄱阳)是中国江西省上饶市所辖的一个县。鄱阳县位于江西省东北部。总面积为4215平方公里,2003年人口为138万,其中农业人口110万。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07-04-06
余干历史悠久,早在一万余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先祖就在这块广袤而富饶的土地上繁衍生息。余干古称干越,商周时期,从“百越”系统中分离出来,建立了一个地方王国,干越王国经历了发展、繁盛、衰弱三个时期,西周初期,就与中原华夏族频繁发生交往,《竹书纪年》卷下有言:“周成王二十四年(公元前2001年)干越来宾”。春秋时期最为繁盛,疆域有今江苏北部运河以东地,江苏南部,安徽南部,江西东部和浙江北部,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曾先后归属楚、吴、越。战国时期,国力衰弱。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一统天下正式置余干县,隶属九江郡。余干幅员广阔,县境东抵歙,西抵豫章,南抵瓯徽、建宁,北抵番甸。元贞二年(公元1296年),曾升县为州。随着历代行政区域的不断变化,自汉献帝建巡四年(公元199年)至明正德七年(公元1512年),先后析地置乐平、万年、东乡县等县市,至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辖域所定,至今未变。




余干相传原名“余汗”县,因水灾频繁,先辈们望水生畏,因而去“水”为“干”,改名“余干”。自古以来,余干都是江南望邑,是有名的“江南名郡”、“鱼米之乡”。这里曾孕育出一代代文人墨客,政坛士子,有“文化甲江南”之誉。自唐到清末有状元1人,进士241人,明清以来有举人193人。早在东汉时期,五经博士张遐就有书册传世。汉朝有开国大将吴芮率领“百越”响应陈胜反秦被刘邦封为“长沙王”,南宋宁宗元间有吏部尚书、右丞相赵汝愚,明代有主讲白鹿洞书院轻视功名利禄的布衣理学家胡居仁,民国时期有留学莫斯科中山大学的罗英和赣东北革命根据地创始人之一的余金德,今有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纪委书记吴官正。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3 发表于: 2007-04-06
江西省乐平市历史悠久、人文昌达。东汉灵帝光和元年(公元178年)始设县治,因“南临乐安河,北接平林”而得名,至今已有1800多年历史。1992年9月21日经国务院批准撤县设市,属江西省计划单列市。

乐平,历史悠久,距今已有 1800 年的县治历史。据考古发现,境内有岩前、山下、项家庄等十余处新石器文化遗址,证明远在新石器时代境内即有人类繁衍生息。西周为楚之番(读婆)邑地。春秋战国,先后为吴、越、楚据有。秦汉为余汗(读干)县乐安乡地。东汉灵帝光和元年(公元 178 年)始置乐平县于银城堡(今德兴市银城畈),因县治“南临乐安河,北接平林”得名。汉献帝兴平二年(公元 195 年)县治西迁乐安乡洎口(今戴村),易名乐安县。陈改名银城县,隋废。唐武德四年(公元 621 年)恢复县建制仍用乐平县名。开元四年(公元 716 年)于长乐水口(今铜山港口)建乐平新
县治。唐中和三年(公元 883 年),西迁县治于花靥镇(今洎阳街道)。元升为州,明复为县,清属江西省饶州府。民国期间,先后隶浔阳道、第四、第五行政区。建国后先后属乐平专区、浮梁专区、上饶专区。 1983 年 10 月隶属景德镇市。 1992 年 9 月 21 日,经国务院批准,撤县设市。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4 发表于: 2007-04-06
浮梁县是江西省历史名县,据历史记载公元621年浮梁县城归饶州府管辖,史称“新平县”,后改“新昌县”。公元742年,因“溪水时泛,民多伐木为梁”之典故而更为“浮梁县”。县址为现今保存完好的清代古县衙处。
1960年,撤消浮梁县并入景德镇市。1989年经国务院批准恢复浮梁县制。县址设在景德镇市北大门大石口,距浮梁县旧址仅1.5公里。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5 发表于: 2007-04-06
景德镇的历史,可以上溯到新石器晚期,从现已发现的沽演等古文化遗址所收集的实物资料证明,大约在距今四千年前,先民就已经在这里劳动、生息、繁衍、过着狩猎和农耕的经济生活。
景德镇春秋时为楚之东境。秦朝录九江郡番县。汉高祖四年(公元前203年)改九江郡为淮南国,六年(公元前205年)置豫章郡属鄱阳县;武帝置十三州属杨州;后汉属杨州刺史部。三国时统为吴地,属杨州。晋初属杨州,元康元年(公元291年)割杨荆十郡置江州,属鄱阳郡。宋齐仍隶江州。梁承圣二年(公元553年)改鄱阳郡为吴州。陈光大元年(公元567年)改吴州仍置郡属江州。隋开皇九年(公元598年)改鄱阳郡为饶州,大业三年(公元607年)复属鄱阳郡。唐改郡为州。属江西道饶州。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折鄱阳置新平县,这就是景德镇治域的开始。唐开元四年(公元761年)改曰新昌县,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更名浮梁县、宋属江东路饶州。元属江浙行中书省饶州路,元贞元年(公元1295年)浮梁升为州,明初改饶州路为饶州府,浮梁州复为县并属之。清浮梁县隶饶州府。1914年,浮梁属当阳道。
1949年景德镇解放,单独建市,同年5月5日成立景德镇市人民政府,先后属赣东北行政区和浮梁专区管辖。1953年5月5日成立景德镇市人民政府,先后属赣东北行政区和浮梁专区管辖。1953年6月,政务院批准景德镇市为江西省直辖市。1960年9月,撤消浮梁县的建制,行政区域并入市内,1961年恢复浮梁县治从旧城迁到景德镇。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6 发表于: 2007-04-06
德兴历史悠久,公元938年建县,取“山川之宝,惟德乃兴”之意而定名。1990年12月26日撤县设市,2000年7月经国务院批准为江西省直辖市。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7 发表于: 2007-04-06
余江县原名安仁县,位于赣东北腹地。
据出土文物考证,县境内早在商、周时期(前19世纪~前256年)就有人类活动。余江方言中的上古正齿三等归舌头是大方言中罕见的语言化石,也表明了余江历史的源远流长。据同治版《安仁县志》载,秦始皇二十四年(前223),余汗始设县,本县为该县之晋兴乡。晋惠帝元康元年(291),晋兴乡升格为晋兴县。晋怀帝永嘉七年(313),晋兴县改称兴安县。不久,撤县复为余汗县之晋兴乡。陈文帝天嘉年间(560~566),晋兴乡升格为安仁县。隋文旁开皇九年(589),余汗改称余干,并撤安仁县复并入余干县建置。康武德四年(621),将晋兴旧地改设长城县。四年后,撤长城县仍称余干县晋兴乡。唐懿宗咸通年间(860~874),晋兴乡改名兴安镇。宋太祖开宝八年(975),兴安镇改称安仁场。宋太祖端拱元年(988),安仁场升格为安仁县。直至民国3年(1914),因与湖南省安仁县同名,奉令改称余江县。余江之名,据考县在余水之北,故名。

本县自设晋兴县之始,时经一千七百余年,曾四易县名,两迁治所,期中盛衰兴败,不尽沧桑。本县在地理位置上,虽有“上控闽浙,下襟江湖,扼鄱水之咽喉,阻信江之门户”的记载(同治版《安仁县志》),然而古县余江贫困闭塞的面貌,长期没有多少改变,宋代著名理学家朱熹(1130~1200),曾在本县正式建县两百多年后,途径此间。他留下的《安仁晓行》一诗,描绘本县原野是“荒山围野阔,远树出孤林”。再历百余年,明代开国元勋刘基(1131~1357)也在《发安仁驿》五律诗中抒发出“烟树出猿声”、“风枝落萤点”满目凄凉的悲痛情怀。历史进入清代,前后两次烽火,地方元气为之大伤,人民流离失所。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天主教传入本县,到了民国时期,余江便成为江西省天主教四大教区之一,统辖上饶、玉山、临川等17县的教务。余江教区正副主教美国人光一辛和司密斯,多次购运枪械,挑动县内派系斗争。土匪趁机抢劫,赌风刮遍全境。继之,日本侵略军入侵,到处奸淫掳掠,杀人放火,加上当年各级官府横征暴敛,通货恶性膨胀,物价一日数涨,以致全县百业凋零,社会混乱。长期荼毒县境中部和南部血吸虫病,更使余江人民雪上加霜。天灾人祸,交互肆虐,“千村薜苈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确为当年余江民间的真实写照。据50年代初期进行的血防地区村史调查,当时本县疫区8个乡(场)、79个村,2050户、8100人,在解放前30年这片疫区因血吸虫病死亡2.9万人、绝户1424户、毁灭村庄42个、荒芜田地2万多亩。这些惨绝人寰的史实,令人触目惊心。

余江人民历尽坎坷,饱受灾祸,也磨砺出敢于反抗压迫的无畏精神。1927年1月,中国共产党余江县第一个党的组织——中共余江支部在轰轰烈烈的大革命斗争中胜利诞生。同年8月,刚刚成立的中共余江支部就受到国民党反动派的残酷镇压。但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1929年10月,中共余江县委员会又在腥风血雨中成立,并以星火燎原之势蓬勃发展。1930年5月,余江县苏维埃政府宣告成立。红色地区不断扩大,马克思主义思想深入人心。1932年7月,党在本县信江南岸地区开辟苏区,并创设了中共河南县委员会和县苏维埃政府,使当年全县苏区和游击区面积占全县总面积的三分之二。国民党反动派进行了残酷的“围剿”,1934年苏区沦陷。时至1937年11月,红色风暴的春风又度锦北,中共余江区委再告成立。1938年初,县境迤北的大桥乡,也成立了共产党支部。同年3月,中共余(江)、万(年)、贵(溪)边界工作委员会成立,5月撤销边界工委,成立中共余江县委员会。1939年6月间,又遭受国民党反动派的血腥镇压,150多名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被捕。建国前余江党的建立和斗争,经历了艰苦卓越的历程,一千二百多名革命先烈献出了宝贵的生命。1949年5月4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第4兵团第41师解放了余江,灾难深重的余江人民终于获得了新生。解放后,余江各级党的组织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全县广大共产党员象种子一样,深深植根在人民的土壤里。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8 发表于: 2007-04-06
万年历史悠久。早在旧石器时代晚期,这块土地上就有古人类活动。商、周已有部落和村庄。春秋战国属吴、越、楚管辖。秦、汉分属番县及馀汗县境。吴、晋至隋为鄱阳、馀干二县地。唐以后为鄱阳、馀干、乐平、贵溪四县属地。明正德七年(1512)析鄱、余、乐、贵边徼之地设县,以县治于万年峰之阳而得名。建县时隶饶州府。清,隶属仍旧。1912年隶浔阳道。1926年废道隶于省。1932年隶第四行政区。1935年改隶第六行政区。1949年4月28日万年解放,先后隶属鄱阳、乐平、浮梁专区。1952年9月隶上饶专区。2000年10月隶上饶市至今。
我本楚狂人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