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3560阅读
  • 17回复

[每周一府]每周一府(150):赣州府&宁都州&南安府(大余)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7-04-12
  赣州府:冲,繁,疲,难。吉赣南宁道治所。南赣吉袁临宁总兵驻。顺治初,因明制,置南赣巡抚。康熙三年裁巡抚。乾隆十九年,升宁都县为直隶州,割瑞金、石城隶之。三十八年,升定南县为?。光绪二十九年,改观音阁通判为虔南厅。东北距省治九百三十里。广三百三十里,袤五百六十里。北极高二十五度五十二分。京师偏西一度四十一分。领县八。

赣冲,繁,难。倚。南:崆峒山。东南:玉房。西南:九峰。北:储山、黄唐。东北:金螺山。章水自南康入,东北行,迳城西,贡水自雩都入,西行迳城东,至鱼尾潭,与章水合,是为赣江,赣阙在焉,古称湖汉水,北行入万安。十八滩,九隶县境。钞关在治北。长兴、桂源、大湖江三巡司。水口、官村、良富、东塘四汛。

雩都难。府东一百五十五里。东:峡山。北:雩山。西南:药山。东南:柴侯山。贡水自会昌入,北迳齐茅汛,右合雷公嶂水,又西合垇脑庑水,至白石塘,合宁都水,入赣。兴仁巡司。信丰繁,疲,难。府南一百六十里。西:木公山。东:长老。西北:廪山。桃江自龙南入,北行入境,为信丰江。东北行,合三江水,入赣注贡水。杨溪堡巡司。

兴国难。府东北一百八十里。西:玉山。东:崖石山。北:覆笥。东北:蜈蚣山。潋江一名兴国江,会平川,折南迳城东,又西,左合程水,右菏岭廖屋溪、乌山嵊水,入赣注贡水。西:义昌水出虔公山,入永丰。北:云亭江入泰和。衣锦寨巡司。均村、崖石二汛。

会昌冲,繁。府东南三百二十里。南:四望山。北:明山。东:古方。东南:盘古山。贡水自瑞金入,会绵、濂、湘水,西行入雩都。东南:荣阳水出筠门岭,入武平。有湘乡、承乡二镇。筠门岭巡司。

安远简。府东南三百三十里。西:源华。北:铁山。东南:马鞍山。濂江一名安远江,出长宁仰天湖,西迳城南,西北合欣山安远水,县以此名。东北行,迳古田,会上濂水,又北,左合里仁、小华江,右云雷水,入会昌,汇湘水。三百坑水出三百山,西南流入定南。县丞驻罗塘市,巡司驻板石镇。

长宁简。府东南四百四十里。西:大帽山。西南:钤山。北:官谿。东南:项山。寻邬水出寻邬堡新窖路山,屈东南,合马伏崠水,又西南至城东大陂角,会马踶江、河岭水、太湖洞水,入广东龙川。双桥镇。新坪、黄乡堡二巡司。

龙南简。府南三百五十里。南:归美。西:禄马。东南:清修。西南:冬桃山,桃水出焉。东北行,迳城北,与濂、渥二水合,为三江口。又北合洒源堡水,迳龙头山,入信丰,为桃江。

定南厅繁,疲,难。府南四百三十五里。旧为县。乾隆三十八年改置。城内文昌山。南:三台。北:杨梅山。东北有刘?山。鹤子水上源即三百坑水,出自安远,入为九曲河,迳九洲,合刘?隘水,至水口。右合汶岭水,又北迳三溪口,合三坑水,入广东龙川。咸水出南坑诸山,流抵龙南,会濂水,注桃江。下历镇有巡司。

虔南厅繁,疲,难。府南四百五里。旧为观音阁,通判治。光绪二十九年改置。桃水自龙南来,东行入三江口。巡司驻杨溪堡。

宁都直隶州繁,疲,难。隶吉赣南宁道。顺治初,因明制,赣州为县。乾隆十九年,升直隶州,并割瑞金、石城隶之。北距省治七百二十里。广二百十五里,袤四百五里。北极高二十六度二十七分。京师偏西三十八分。领县二。西:金精山。东:翠屏。南:螺石。北:凌云山。东北:梅岭,梅江水出焉,南行合诸水为东江,抵州东北,合西江,为三江口。又南,合白沙、白鹿水,为宁都水,入雩都。下河寨巡司。萧田、芦畬、黄陂、固村四汛。

瑞金繁,疲,难。州东南一百七十里。东北:陈石。西:石门。南:云龙。北:瑞云山。贡水由福建长汀入,至城东南,会绵水、罗汉水,至水东渡,会北坝水,入会昌。东北:琴江,自宁都缘界入雩都。瑞林寨、湖陂二巡司。瑞林寨汛。

石城简。州东一百十里。东:笋石。东北:牙梳。西南:八卦。西:西华山。琴水出牙梳山之鹰子冈,西南会坝水,至城东,又西南,右合虾公磔,左枫树坳、莲花水,迳古樟潭,合梨子崠、黄株潭水,入州。捉杀寨巡司。

南安府:冲,繁。隶吉赣南宁道。东北距省治一千一百三十里。广三百五十里,袤三百六十五里。北极高二十五度二十九分。京师偏西二度三十分。沿明制,领县四。

大庾冲,繁。倚。西南有大庾岭,县以此名,一曰梅岭,上有关曰梅关,相连为小梅岭。东:狮子。西:西华。北:铁冈。东北:玉泉。章江自崇义入,迳东北徒峰山,合李洞碧、赤岭水,又东南,合平政水及凉热水,又东纳浮江,迳城南,又东合大沙河、湛口江,入南康。赤石岭、郁林镇二巡司。小城、新城二镇。一驿:小溪。其横浦驿,裁。

南康冲,繁。府东北一百三十五里。北:旭山。东北:丫髻。东南:独秀。西南:龙山。西北:禽山。芙蓉江即章江,自大庾入,东流折北纳南埜水,又东北,上犹江自其县入,合西符水,左合禽水、过水、梅江来入,是为三江口。又东入赣会贡水。潭口、相安二巡司。南埜废驿。

上犹简。府东北二百五里。东:资寿。西:书山。南:方山。北:飞凤山。章水西南自崇义合西北琴江及礼信水,迳蜈蚣峡,左合斗水、米潮水、料水,折东南,迳城南,曰县前水。又东,左合犹水,曰上犹江。复合九十九曲水,又东南,合感坑水,与城南稍水并入南康,注章水。浮龙巡司。营前,县丞驻。

崇义简。府北一百二十里。北:崇山。南:观音。西北:桶冈。西南:聂都山,章水出,南迳师子岩,歧为二:南派亦曰池江,入大庾;北派东北迳城西,其西源流为益浆水,东纳琴江入上犹,东南至坪江。西:符水,合南源水,右纳义安水,至符江口。又南浮江,并入南康。横水出大嶂山,绕城北出,会东溪水,入上犹江。上保、文英二镇。金坑、铅厂、长龙三巡司。
[ 此帖被北极星在2008-12-31 17:11重新编辑 ]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07-04-12
赣南历史悠久,《山海经》载,远古时代就有“赣巨人”活动。新石器时代,赣州先民已在此繁衍生息,迄今已有四五千年。旧志说赣南“开化远于唐虞”。春秋战国时,先后属楚、吴、越、楚。秦始皇帝三十三年(前214年),发大军50万为五军,其中一军守庾岭界,旋置南壄县,隶九江郡,为赣南建置政权之始。

  汉高祖六年(前201年),增置于都、赣2县,统属豫章郡。三国时属吴,吴嘉禾五年(236)析庐陵郡置南部都尉,隶扬州,治于都,领7县,为赣南设立市一级行政机构之始(东晋永和五年(349)迁治所于现地)。至宋淳化元年(990),以虔州原辖的大余、南康、上犹3县另置南安军,治大余;虔州领10县,治赣县。赣南始分两个政区,均隶江南西路。宋高宗绍兴二十三年(1153),改虔州为赣州。至清乾隆十九年(1754),升宁都县为宁都直隶州,赣南分设赣州府、南安府、宁都直隶州3个行政区。

  民国元年(1912)废府(州)、厅设县,县直隶省。民国3年(1914),设江西赣南道,治赣县,辖17县,赣南3个政区复合为一。民国20年(1931)~民国23年(1934),国民党出于对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根据地进行“围剿”的需要,将赣南划分为若干个行政区。民国21年(1932),赣南各县分属江西省第九、十一、十二、十三行政区。民国24年(1935),赣南各县分属江西省第四、八行政区。至民国38年(1949)未变。

  苏维埃时期,苏维埃赣南区域曾设数省。1931年5月设湘赣省,1933年8月设粤赣省,1934年7月设赣南省。

  1949年7月,成立赣州分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领18县、市(含8月析赣州镇设赣州市);1949年9月成立宁都(瑞金)分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分领8县(含广昌县)。赣南分设2个行政区。1949年8月,成立赣西南行政公署,辖赣州、宁都、吉安3分区。1949年11月,赣州专区并入赣西南行政公署,所辖县(市)改由赣西南行政公署直接领导。1951年6月,撤销赣西南行政公署,赣南各县仍分属赣州、宁都2专区。

  1952年8月,撤销宁都分区,所领8县,除广昌县划归抚州分区管辖外,余均改隶赣州专区。赣南再次合二为一,至今未变。1954年5月,成立赣南行政公署,同时撤销赣州分区专员公署,同年7月,广昌县划入,领19县(市)。1964年5月,撤销赣南行政区,成立赣州专区。1978年7月,改称赣州地区。1983年10月,广昌县划归抚州地区,赣州地区辖18县(市)。1999年7月,撤销赣州地区设立赣州市,辖2个县级市、15个县、1个市辖区,151个乡、144个镇、5个街道办事处。2005年,赣州市辖1个市辖区、2个县级市、15个县、138个镇、145个乡、8个街道办事处。

  自三国·吴嘉禾五年(236)设立相当于今市一级行政建制——庐陵南部都尉以来,赣州市名称屡经变易,但行政区划基本稳定。赣南地域广阔,位置特殊,历为兵家必争之地。唐开元四年(716)左拾遗张九龄开凿大余岭驿道,肩挑手推、水运车载,南北往来、商贾云集;唐末卢光稠据虔州,扼中原通闽、粤之咽喉;宋末,文天祥在赣南一带勤王兴师抗元;元曾于赣州设江西行中书省,统辖赣、粤、闽3省属地;明弘治七年(1494)置南赣巡抚都察院;明正德十一年(1516),改南赣巡抚都察院为提督军务,统辖江西的南安、赣州,广东的韶州、南雄,湖南的郴州和福建的汀州等州府;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建都于瑞金,赣南先后分设湘赣省、粤赣省、赣南省;抗战时期,赣州一度成为东南6省的经济文化中心。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07-04-12
西周以前属扬州域;春秋为百越之地,战国先属越,后属楚,秦属九江郡,自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灌婴定江南,建城设赣县,历为赣县县治。故城屡经迁徙,初在今市区西南蟠龙圩一带,名溢浆溪。西晋太康末年(约公元289年)徙今水东乡虎岗一带,名葛姥城。东晋永和五年(公元349年)迁今址,为南康郡治,故名南康,以行政区划得名。东晋义熙七年(公元411年)因城毁于兵火而迁贡水东(今水东乡七里镇一带)。南北朝梁承圣元年(公元552年)复迁今址,为南康郡治。隋开皇九年(公元539年)为虔州治,城随之名虔州。因虔为“虎”字头,而别名虎头州、虎头城。隋大业元年(公元605年)为南康郡治,唐武德五年(公元622年)为虔州治,武德七年(公元624年)为南康州治,武德九年(公元626年)为虔州治。唐天宝元年(公元724年)为南康郡治,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复为虔州治。因隋唐时期,虔州、南康郡名屡互易,城名随之,并有虔南之别称。五代梁开平四年(公元910年)为百胜军治所。因城居章、贡二水合流处,北宋时曾名合流镇、又名章贡。南宋绍兴二十三年(1153年)二月,以虔有虔杀之义,非佳名,得旨改虔州为赣州,取章、贡二水合流之义,城也随之更名赣州。从此,赣州一名沿用至今。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为赣州路治,后曾一度为岭北省治。明、清为赣州府治,并依次为岭北道、赣南道、吉南赣道、吉南赣宁道治所。1914年为赣南道治。

1949年8月14日解放,8月15日将赣州镇从赣县划出设市,并成立赣州市人民政府,属赣州专区。1954年升为省辖市。1958年属赣南行政区。1964年属赣州专区。1970年属赣州地区。解放后为赣州专区、赣西南行政区、赣南行政区、赣州地区行政(专员)公署驻地。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3 发表于: 2007-04-12
于都建县于西汉高祖六(公元前201年),以北有雩山,故名雩都,1957年6月1日起经国务院批准改为于都,运载今已有2200多年历史。

建县时幅员辽阔,所辖地域含现瑞金、会昌、石城、宁都、安远和寻乌诸县。素有“六县之母”和“闽、粤、湘三省往来之冲”之称。古时于都曾为赣南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和军事要地,郡治设在于都近250年之久。苏区时期,先后分设于都、胜利、登贤、瑞西、兴胜、于西等县,中共赣南省委和省苏维埃政府驻于都县城。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4 发表于: 2007-04-12
兴国,历史悠久。建县始于三国,吴嘉禾五年(公元236年)改称平固县,北宋太平兴国七年(公元982年)以年号“太平兴国”为县名至今已逾千年。

  兴国,人杰地灵。古有唐中书令钟绍京,宋理学诗文家李潜、李卿、李仆父子兄弟七进士,明史学家吕复,钦天监灵台博士廖均卿,清雍正重臣礼部侍郎王思轼等皆以才学显赫于世。近代、当代人才更是群星辉映,誉为“江西三杰”之一的革命家袁玉冰、肖华、陈奇涵等54位共和国将军,还有美国决策科学会议主席、泛美大学教授李电白博士,美国加州州立科技综合大学终身教授范新亚以及著名史学家、目录学家姚名达等都是其中的佼佼者。

  兴国,是著名的苏区模范县。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大部分在兴国工作和战斗过,是第三次、第四次、第五次反“围剿”的主战场。毛泽东同志在兴国做过《兴国调查》、《长冈乡调查》,办过“土地革命干部训练班”;陈毅元帅曾兼任过中共兴国中心县委书记;朱德、周恩来、彭德怀、叶剑英、聂荣臻等也都曾先后在兴国从事过革命活动,在兴国先后创办了中央兵工厂、中央造币厂、中央红军总医院等。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红军被迫长征,参加长征的12个主力师有7个师是从兴国出发的,其中“少共国际师”、“工人师”、“模范师”三个师均是兴国子弟。苏区时期,全县23万人,参军参战的就达8万多人,占青壮年的80%,为国捐躯的有名有姓的烈士就达23179名,居全国各县烈士之首,占全国烈士总数的六十分之一,全省烈士的十分之一,赣南烈士的五分之一。其中仅牺牲在长征路上的烈士就达12038名,几乎每一公里就有一名兴国籍将士倒下。苏区时期,兴国被誉为“模范县”,毛泽东同志称兴国人民创造了“第一等工作”。兴国是全国知名的将军县,全县共有长征老干部500余人,省军级以上干部106人,地师级干部147人,开国将军54名,是全国第二大将军县。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5 发表于: 2007-04-12
据同治十一年《会昌县志》载:会昌自汉至唐属于都县地,右称九州镇,北宋太平天国八年(公元983年)始设县,适逢镇人凿开得砖12块,砖上刻有“会昌”(唐武宗年号)篆字,故以“会昌”为县名,一直沿用至今。元太德元年,会昌由县升为州,管辖会昌、瑞金两县。明洪武初年,将州返县,隶属赣州府至清。民国初年属赣南道。1929年,毛泽东、朱德率红军来到会昌,建立了红色政权-中共筠门岭地下区委;1931年10月成立会昌县苏维埃政府和中共会昌县委员会;1932年7月,会昌、寻乌、安远三县联合成立中心县委,邓小平同志任县委书记;1933年2月在会昌县内设会昌、筠门岭、西江三县;1934年9月三县又全并为会昌县。1949年会昌解放后至1955年属宁都行政公署;1956年至今属赣州地区行政公署(赣州市)。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6 发表于: 2007-04-12
安远县
南朝梁大同十年(公元544年),分雩都县南三乡地,“于今县南七十里安远水南置安远县”。(唐《元和郡县图志》),以水名县,属南康郡。
  隋开皇中(公元581年至600年)安远县并入雩都县,开皇九年(公元589年),改南康郡为虔州。县境隶虔州。
  唐贞元四年(公元788年),分雩都县南三乡并信丰县一里,再置安远县,属虔州。
  五代十国吴杨隆演天佑七年(公元910年),以虔、韶二州置百胜军,县隶百胜军。
  南唐升元元年(公元937年),改百胜军为昭信军,县隶昭信军。
  北宋开宝八年(公元975年),改昭信军为军州,县隶军州。
  太平兴国元年(公元976年),改军州复为虔州,县属虔州。
  南宋绍兴二十三年(1153年),改虔州为赣州,县属赣州路。
  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改赣州为赣州路,县属赣州。
  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并入会昌县,至大三年(1310年),复置安远县,仍属赣州路。
  明洪武二年(1369年),改赣州路为赣州府,县属赣州府。
  清顺治三年(1646年)至宣统三年(1911年),仍属赣州府。
  民国元年(1912年)冬,废府,县直属江西省。民国3年设赣南道,县属赣南道。民国15年废道,复直属江西省。
  1930年6月起,属赣西南苏维埃政府赣南革命委员会;11月初起,属江西省苏维埃政府赣南办事处,1931年6月起,属中央苏区江西省。1933年8月中旬,属中央苏区粤赣省。
  民国22年秋,属赣南专区。民国23年,赣南专区改称江西省第九行政督察区,县隶之。民国24年3月至38年8月19日,属江西省第四行政督察区。
  1949年8月20日,属赣州分区。同年11月23日,属赣西南行政区。1951年6月29日,属赣州专区。1954年5月25日,属赣南行政区。1964年5月15日,属赣州专区。1971年,属赣州地区,至1991年底未变。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7 发表于: 2007-04-12
 明万历四年(1576年)置县,取名长宁。1914年,避四川省同名之长宁县,改为寻邬县,以城东有寻邬水得名。又有寻邬堡。1957年因字生僻,改为寻乌县。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8 发表于: 2007-04-12
南唐保大十一年(公元953年)建县。据《龙南县志》:因县境北有龙头山,县城在山之南,故名。另据《郡县释名》:以县位居百丈龙潭之南,定名龙南。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9 发表于: 2007-04-12
明穆宗隆庆三年(1569年),割信丰之潭庆半堡(今岭北镇迳脑、龙头),龙南之高砂堡(今老城镇、岿美山镇)、下历堡(今历市镇,不含中沙、仙岭、修建、杨梅和车步)、横江堡(今历市镇中沙、仙岭、修建、杨梅和岭北月子),安远之大石堡(今鹅公、镇田、天九镇之五户、横山、油田、九曲)、小石堡(今龙塘镇)、伯洪堡(今天九镇,不含五户、横山、油田),设立定南县,隶属赣州府。县治设高砂莲塘镇(今老城圩)。因其地处江西最南端,扼江西、广东咽喉。“岭表之所谓长治久安实赖其他”(《定南厅志》),故名定南。

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定南改县为厅,将赣州府同知移驻定南,为赣州分防府定南厅。

民国2年(1913年),定南改厅复县。

民国3年(1914年),江西分为四道,定南县直属赣南道。

民国15年(1926年),废道貌岸然存县,定南县直属于省。

民国20年(1931年),国民党政府为对“中央苏区”进行“围剿”需要,将定南划为安全县,直属陆海空司令部南昌行营党政委员会领导。

民国21年(1932年),撤销党政委员会和安全县,江西省划为十三个行政督察区,定南属第十三行政区。

民国24年(1935年),定南改属第四行政区,直至解放。

1949年8月,定南解放,隶属于赣州分区督察专员公署。此后,地区机构多次变更名称,定南均隶属之,直至1978年7月改称赣州地区行政公署,定南属赣州地区行署管辖。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10 发表于: 2007-04-12
全南原属龙南、信丰二县地。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划龙南县之大龙、新兴堡和信丰县之镇南、扬溪、步口、回戈堡设立县级建置虔南厅。民国2年(1913)年废厅建县,因地处虔洲(赣州)之南而名虔南。1957年月改名全南县。

定南历史悠久,远在5000多年前就有劳动人民在这里繁衍生息。古代定南属扬州域,春秋战国后属楚,秦代属九江郡。明隆庆3年(公元1569年)析龙南、信丰、安远地始建县,属赣州府,县治充莲塘镇(今老城镇)。清乾隆38年(公元1773年),裁县改厅,将赣州府同知移驻定南,为赣州分防府定南厅。民国2年(公元1913年)冬,县府由莲塘迁至下历司(今历市镇),治袭至今。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11 发表于: 2007-04-12
三国吴嘉禾五年(公元236年)建县,以安宁之意得名。元清时期两度升为直隶州,解放初曾设宁都专署。苏区时期,宁都是中央苏区的重要县份,是苏区中央局、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中共江西省委、省苏维埃政府、省军区驻地,毛泽东、朱德、周恩来、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曾在这里留下战斗足迹。宁都是第一、二、三次反围剿的政治军事指挥中心和重要战场。

古资料证明,在原始社会晚期,宁都已有人类居住。春秋属吴国,战国初属越。后楚灭越,全境属楚。

    秦统一后,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宁都属九江郡。

    西汉属豫章郡。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始置雩都县。宁都为雩都县地,属庐陵郡。

    三国属吴。孙权嘉禾五年(公元236年)分庐陵郡立南部都尉于雩都,析雩都县东北陂阳乡白鹿营(今黄石镇营底村)置阳都县。此为宁都建县之始。

    西晋太康元年(公元280年),改阳都为宁都(因境内有太平里,以安宁之意而名为宁都)。此为“宁都”县名之始。迁县治于阳田营(今石上镇王田营村)。

    太康三年(公元282年)改南部都尉为南康郡(治雩都)。

    东晋永和五年(公元349年),南康郡移治赣县(今赣州)。宁都隶之。

    南朝·宋永初元年(公元420年)改南康郡为南康国。宁都隶之。大明五年(公元461年),析宁都虔化屯(今东山坝镇大布村)置虔化县(旧志载:县西五里有石状如虎,传由虎化为石。虎为凶物,改为虔,故名虔化,县以此得村名),并属南康国。

    南朝·齐永明元年(公元483年)南康国复为南康郡。宁都、虔化均属南康郡。

    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灭陈,改南康郡为虔州。虔化并入宁都,隶虔州。开皇十三年,陂阳县(今石城县西)并入宁都县。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改宁都为虔化县,隶属如前。迁县治于雪竹坪(今梅江镇)。

    唐武德五年(公元622年),虔化属洪州总管府虔州。贞观元年(公元627年),分天下为十道。虔化属江南道虔州。开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分江南为东西道。虔化属江南西道虔州。元和六年(公元811年),升虔州为上州,虔化为上县。咸通七年(公元866年),升虔州为节镇,号百胜军。虔化隶之。

    五代十国时,南唐保大十一年(公元953年),析虔化之石城场置石城县。

    宋至道三年(公元997年),分天下为十五路。虔化属江南路虔州。天禧四年(1020年),分江南路为东、西路。虔化属江南西路虔州。

    宋大观元年(1107年),升虔州为望郡,虔化为上县。

    宋绍兴二十三年(1153年),改虔州为赣州,虔化为宁都。

    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置江西行中书省,改赣州为路。宁都属赣州路。

    元元贞元年(1295年)十一月,升宁都县为州,辖石城县,属赣州路。

    明洪武二年(1369年),改赣州路为府,改宁都州为宁都县。洪武九年(1376年),宁都县属江西布政使司赣州府。

    清初沿明制。乾隆十九年(1754年),升宁都县为直隶州,辖瑞金、石城二县。

    民国二年(1913年),宁都复改为县。

    民国三年,全国行政区划设省、道、县三级。江西设四道,宁都县属赣南道。

    民国十五年,废道,宁都县直属江西省政府。

    1929年,宁都为中央苏区属县。

    1931年9月,宁都县分为宁都、彭湃两县。1932年2月,宁都、彭湃两县复并为宁都县。

    1933年1月8日,赵博生在南城金溪黄狮渡战役牺牲。同月13日,为纪念赵博生,宁都县改为博生县。

    1933年7月,根据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人民委员会《关于重新划分行政区划的决定》,宁都分为博生、洛口、长胜三县。隶属如前。

    民国二十三年十月,红军长征北上抗日,仍为宁都县,属江西省第十二行政区,并为专署驻地。

    民国二十四年四月,江西省政府将全省改划为八个行政区,宁都属第八行政区,仍为专署驻地。

    1949年8月27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宁都县城。29日成立宁都县人民政府。同年9月,省人民政府决定设瑞金分区,后未成立,改为宁都分区(1951年6月改称宁都专区)。宁都县隶之,并为专署驻地。

    1952年8月29日,撤销宁都专区,并入赣州专区。宁都县属赣州专区。

    1954年6月,改赣州专区为赣南行政区。宁都县隶之。

    1964年5月,改赣南行政区为赣州专区,1971年2月改称赣州地区。宁都县隶之。

    1999年7月1日,改赣州地区为赣州市,宁都县隶之。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12 发表于: 2007-04-12
唐天佑元年(公元904年),以象湖镇淘金场置瑞金监,瑞金之名起源于始,因“握地得金,金为瑞”而故名。南唐保大十一年(953), 改瑞金监为瑞金县。苏区时期,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政府在瑞金成立,置瑞金为中央直属县,改名“瑞京”。1994年5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撤消瑞金县,设立瑞金市。1999年2月,江西省人民政府批准瑞金为省直辖市,由赣州市代管。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13 发表于: 2007-04-12
石城境内,人类活动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期,就有人类活动。先秦时是古越人生息繁衍之地。两汉时先后隶属于都、揭阳、陂阳、虔化等县。三国吴嘉禾五年(公元236年),拆雩都地置揭阳县,先后属庐陵郡、南康郡。晋太康五年(公元284年),改名陂阳县,属南康郡。隋开皇十三年(公元593年)设场,以境内“四面环山,耸峙如城”得名石城场。南唐保大十一年(公元953年),升石城场为石城县。宋太平兴国元年(公元976年),属虔州。宋绍兴二十三年(1153年),属赣州。元元贞元年(1295年)属赣州路。明洪武二年(1369年)属赣州府。清乾隆十九年(公元1754年),划石城县为宁都直隶州辖。1914年属赣南道。1926年废道属江西省。1932年属江西省第十一行政区。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石城为中央苏区之地。1932年12月石城县划归福建省苏维埃政府辖,1933年3月复归江西省政府辖。1933年7月22日将木兰、高田及小松的罗溪划属赤水县,岩岭划属福建彭湃县。1933年8月16日,苏维埃中央政府划石城之南的横江、龙岗、大由、珠坑、洋地、罗家及瑞金的日东、湖陂,宁化的淮阳(淮土)等地增设太雷县为中央直属县,县委驻横江墟。1949年9月30日解放,属瑞金专区,县政府驻琴江镇。1950年属宁都专区。1952年9月以后,先后属赣州专区、赣南行政区、赣州地区,1999年撤区改市,属赣州市至今。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14 发表于: 2007-04-12
大余古称南安。因有大庾岭而得县名。秦时设关,隋开皇十年(590年)置县,明洪武二十五年(1365年)为南安府,一直沿袭至民国初年,时辖大庾、南康、崇义、上犹四县。
1957年2月9日,国务院批准大庾县更名为大余县。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15 发表于: 2007-04-12
南康市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古称“南埜”,又名“南安”,晋太康元年(公元280年)置县,1995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撤县设市。
古称“南林”,晋太康元年(280年)置县,始名南康。因“地接岭南,人安物阜”而得名。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16 发表于: 2007-04-12
唐昭宗天二年(公元905年),上犹人卢光稠任虔州刺史,倡议建上犹场,开始用“上犹”二字。至后梁乾化元年〔公元911年〕,黎求代卢光稠遣判官李照,将南康县西北之地划出,设置上犹场,场治设在灵岩寺北。
  为什么取名“上犹”?原来治所之北有一座大山,山势陡峭、气势磅礴,因其形状很像一种叫“犹”的动物,所以叫“大犹山”,山下有一条河古时称为“犹水”,场治所在地紧靠“大犹山”,又处在犹水口上侧,所以取名上犹。
  到了南唐保大年(公元952)改场置县,从此就叫上犹县,县名沿用至今。
  南唐建县以后,宋朝曾改名为南安县;元朝又改为永清县(不久即复名上犹县);明朝设立南安府,辖大余、南康、上犹三县,上犹仍属南安府;清朝,上犹仍属南安府隶属江西布政司。
  中华民国元年,成立江西省政府,上犹县为省直辖县,后来,全省又划分行政区,上犹县曾先后属于第十二行政区、第四行政区。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上犹属湘赣省苏维埃政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上犹县属江西省赣州地区,现在则属于赣州市。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17 发表于: 2007-04-12
崇义县建于明正德十二年(1517年)冬。
  春秋战国时期崇义属楚国。 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创郡县制,崇义属南野地。东汉建武元年(25年)改九江郡为豫章郡。三国吴嘉禾五年(236年)崇义属南野县和南安(亦作安南)县地,隶南部都尉。武帝太康元年(280年),崇义属南野县和南康县地。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年),改南康郡为虔州,崇义隶虔州。唐朝隶属南康郡。五代末期崇义属南康县、大庾县、上犹县地,隶昭信军。宋朝隶南安军。元、明、清时期均隶南安府。

  民国 元年(1912年),废府。3年(1914年),划江西为豫章、浔阳、庐陵、赣南四道,分领81县。崇义属赣南道。15年(1926年),废道,县直隶于省。21年(1932年)全省分为13个行政区,崇义属第11行政区。24年(1935年),全省缩改为8个行政区,崇义属第4行政区。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崇义是湘赣革命根据地的一部分。1931年3月,成立崇义县革命委员会,1931年5月,建立崇义县苏维埃政府,先后隶于江西省和湘赣省苏维埃政府。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49年8月20日,崇义解放。同时成立崇义县人民政府,隶赣州分区。1949年9月,成立赣西南行政公署。次年7月,入为赣西南人民行政公署,崇义隶赣西南行政区。1951年6月,撤销赣西南人民行政公署,成立赣州区专员公署,崇义隶赣州专区。1954年6月,撤销赣州区专员公署,成立赣南行政公署,崇义隶赣南行政区。1964年,改赣南行政公署为赣州地区专员公署。1968年,改赣州地区专员公署为赣州专区革命委员会。1971年1月,改名为赣州地区革命委员会。1978年,赣州地区革命委员会改为赣州地区行政公署。崇义隶属赣州地区。1999年7月1日撤地设市,崇义隶属赣州市至今。
我本楚狂人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